美文美句

记叙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224个】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8日

记叙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

1、好的记叙文,往往不在作品中进行直接抒情,而是将深厚的情感融入真实自然的事件中,以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物抒情等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

2、这样的抒情,常规状态下,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3、精心创设情节,让情感在故事中自然流淌。

4、情节是情感的推动剂。好的情节,在引人入胜中逐步俘虏读者,使读者跟着情节的发展而或喜或悲。创设这样的情节时,除了需要精心设计情节波澜,设计矛盾冲突外,还需要关注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人物精神与情感的理性诉求。比如,在题为《记一把蓝色的雨伞》的优秀作文中,作者就抓住“伞歪了”这个焦点,串联起小时候和长大后两个不同时期中的亲情故事。两个故事的对比中,既体现了对妈妈的感激与爱,又体现了小作者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5、下面是这篇作文中的两个片段:

6、片段一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妈妈,雨伞歪了,”我提醒道,“没有,雨伞没有歪啊。”妈妈轻轻回答,我的视线落在倾斜的伞柄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固执地说道,“没有,真的没有……”

7、片段二又是一个雨天,又是那把蓝色的伞,伞下是妈妈和我,快和妈妈一样高的我撑着伞。我的视线那么不自觉地落在了伞柄上,那一幕与小时候的情景混在了一起,妈妈笼罩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而我的肩膀湿了,头发也湿了。

8、“雨伞歪了,”妈妈提醒我,“没有,没有歪啊。”“是真的,雨伞歪了,”妈妈重复道。“妈,真的它没有歪,没有。”伞下是许久的沉默,回头却瞥见晶莹的水珠划过妈妈的脸颊。

9、努力放大细节,让情感在细节中发酵酝酿。

10、细节的真实与生动,是文章能够撼动心灵的基础。粗枝大叶的概述、无病呻吟的抒情,都无法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要想让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愿意回头品读,就必须写好细节,必须努力放大细节,充分调动每一个感觉器官去感知,去描绘。具体地讲,就是要选取鲜活、典型、感人的细节去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一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堪称经典。下面这个片段,是我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象的细节。将该细节呈现到文字中,一样可以打动他人——祖父便也停下脚,说:那好吧,到县城了,你从城里走,路上会有扫大街的人的。他们起得早。

11、我便向着那硕大的月亮下继续走去,两只布底鞋依旧和沙石摩擦出沙沙的声响。不用回头,我也知道,祖父并没有往回走,而是站在那儿,静静地看着我走进风景中。我想,那会儿,月亮和烟囱一定也只成了朦胧的背景,在祖父的心中,月色中最美的风景,一定就是我奋力独行的身影。

12、在估计祖父的视力所不能清晰达到的距离上,我停下脚步,倏然转身,于是,我看见东方泛出鱼肚白的天空下,一个并不高大的影子,如一棵苍老的树,定位在沙石路边。我知道,在祖父站立的身影背后,一轮鲜红的太阳,正在地平线的下方酝酿着浓烈的情感,并即将喷薄而出。

13、关注生活真实,让情感因真诚而真挚动人。

14、所有的优秀作品,无不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即使是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其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塑造,也离不开生活真实的影响。事实上,真挚的情感,也唯有在真实细腻的情节中才能呈现。因为,只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才能写好细节,才能凭借细节处的震撼,带来心灵的震撼。

15、很多同学喜欢在作文中编造故事,以为只有那种凭空编造出的故事,才能体现人物的高尚情感。于是乎,写老师,则多是老师下雨天把雨伞送给学生、放学后帮学生补课、到学生家家访;写同学,则要么是如何刻苦勤奋,如何聪明能干、如何乐于助人;写母亲,则多是自己半夜里发高烧,母亲撑着瘦弱的身体把自己背到医院,或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看见母亲头上的白发,突然间便因为感动而激发出了学习的全部热情……这样的作文,无法打动读者。下面这个片段,其价值就在于真实。因为真实而情深意浓。

16、透过暗淡的灯光,父亲显得十分苍老,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时间也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上刻下深深的印记。此刻,我突然发现,原来父亲一直是那么疲惫,生活的重压让他老了那么多。也不知什么原因,我像是受了什么神灵的驱使,“啪”地亲了父亲。

17、父亲并没有睡着。他睁开眼睛,先是用惊奇的目光看了看我,然后又十分开心地笑了。那种单纯的笑或许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浮现吧。我看见他的眼里闪着一些晶莹的东西,那不该叫做“眼泪”,或许该叫它“幸福”。

18、父亲忽然变得十分兴奋,刚才的倦意似乎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呼”地奔到了母亲那里炫耀,还不停地用手抚摸着被我亲过的半张脸。

19、“你看你,像个孩子一样,这以后女儿要是天天亲你,那你还撑得住吗?”老妈有点泼冷水似的说。

20、抒写真实感受,让情感在体悟中自然释放。

21、记叙文中的情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作为习作,只要能将彼时彼地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特定氛围中的特定行为,就符合写作要求。这里强调的真实感受,无需夸大,无需虚拟。

22、很多同学喜欢在作文中隐藏真实情感,采用高大全手法,人为拔高作文中人物的品性,这其实是一种不良文风。比如,很多同学为了突出作品中人物,往往不惜故意贬低自己。这样抒发出的情感,便透露着虚假痕迹。

23、下面这篇作文,就写得特别有意思。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保存着。

24、的感觉,很好

25、孙庭强

26、上课铃响,本该安静的教室却依旧吵闹如集市,同学们都谈着笑着,我也和同桌玩闹着。

27、蓦然,教室里便寂然无声了,气氛有些怪异。等我反应过来时,眼睛的余光里冒出了个人影。我赶紧低下头,知道情况不妙。

28、我佯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自然”地拿出了作文本,示意我正在写作文。

29、“站外面去!”我听见一声低喝,“下课再进来。”

30、于是,我只好拿着作文本和笔走出了教室。也奇怪,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惭愧。

31、这可是我第一次被罚站在教室外,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怎能不让我有些惊奇和惊喜。

32、我站在阳台上,整个校园一片嘈杂。同学和老师在走廊上穿行,不知道他们看见我会是什么表情,心里会是什么想法。

33、此时,天空还很明朗,没有一丝阴暗。可没过多久,校园里便鸦雀无声了,天空也渐渐暗了下来。

34、我伏在阳台上,望着整个校园。

35、尽管所有的教室都开了灯,但校园仍然被墨色笼罩着,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楼底的草坪,绿中透着青,青里有着黑。微微的风轻轻拂过,小树的叶却丝毫没有动静。我想,这或许是老天爷眷顾我,只用风为我驱走初夏的热气吧。

36、第一次发现我的学校似乎也有些美的地方,虽然学校建筑全是钢筋水泥,但那点缀在钢筋水泥缝隙中的花草树木,竟然也能招摇出一份意想不到的灿烂。

37、我继续伏在阳台上,心情前所未有地好,不必闷在教室里做题目,不必享受那无数个躯体散发出的各种古怪气息。依稀听着教室里吱吱咯咯的各样细微声响,我想,同学们应该也是坐不住的,只是他们没有我这份好运气,能有机会呆在教室外放松。

38、我瞅了瞅阳台上的不锈钢护栏,发现自己的尊容清晰地映在上面:我动他也动。更有趣的是,只要我轻轻地拉动一下嘴角,他便会莫名其妙地笑起来。物理世界果真奇妙!

39、很快,我在阳台护栏上写完了作文,可接下来该做什么呢?我总不该跑进教室拿作业吧!

40、“拿什么作业!”一声怒喝响起:“难道你想把教室外当作教室内吗?”

41、写这篇作文的孙同学,现在应该早已工作并有小家庭和孩子了吧。我也不记得他是被我罚站的,还是被其他老师罚站的。但我喜欢这篇作文,因为它真实而且有趣,也有比较丰厚的内涵。文章的题目就很好,将一对原本矛盾的概念“罚站”与“很好”并列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阅读之初的悬念。而在正文的叙述中,作者对罚站过程中景物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又都正面回应了文题中的“很好”。于是,更大的矛盾开始出现:发现校园中的风景,本该是很正常的事儿,为什么学生只在罚站无聊时才有心情观察风景,体味生活呢?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在学习中寻找美、发现美的敏感?如此一思考,文章表面意义之外的深刻性也就自然显现了出来。这显现,又不是作者强加给读者,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如此,表面浅显的文字,便有了相对丰富的情感和相对深刻的内涵。

42、总之,好的记叙文,情感必然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生成的。而这情感,又反过来推动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43、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44、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45、记叙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2

46、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47、答题程序:

48、理解题目

49、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的中心。特别是富有象征意义的题目需探究其象征义。

50、通读全文

51、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52、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53、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54、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的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

55、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①文中富有哲理的精警的句子;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物的形象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56、审清题干

57、据试题指向,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58、看清题目要求再读,有目的地读,从文中筛选与题目相关的文字信息,很快便能找到答案。

59、组织语言,准确表述

60、回答主观性试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炼,内容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61、总之,阅读记叙文,要以整体感知为主。在方法上,通过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懂得文章的基本要求;通过弄清记叙的顺序和人称,掌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分析叙述和描写,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研究议论和抒情,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2、答题方法:

63、文章体裁:以写人记事为主的体裁。

6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65、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66、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67、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68、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9、划分层次:

70、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71、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72、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73、总分总(掐头去尾)

74、记叙线索及作用:

75、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76、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7、为文章拟标题:

78、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9、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80、交代人物(或事件)活动(或发生)的时间、环境等;

81、交代叙事线索。

82、记叙顺序及作用:

83、顺叙:

84、定义: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85、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清楚。

86、倒叙:

87、定义: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88、作用:(1)开篇点题;(2)造成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3)使行文结构更加紧凑;(4)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

89、插叙:

90、定义: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题相关的另一件。

91、作用:(1)内容上:①交代了……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④突出主旨。

92、结构上: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93、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94、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含蓄隽永、节奏感强、富有文采等。(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5、写作手法及作用:

96、(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97、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98、示例: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99、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100、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101、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102、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03、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104、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5、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106、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07、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9、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1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的、常见的某一事物或情景来比喻抽象的、生疏的事物或情景。

112、比喻包括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景)、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或情景)、比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113、作用: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鲜明,把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说明的(或阐述的)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114、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运用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115、例如: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116、作用:可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使被描述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117、夸张:夸张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它的特点是运用联想或想象进行描述。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118、作用: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被描述事物的特点,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119、排比:把内容紧密相关、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20、作用:便于把内容表达得更集中、更透彻,增强语言气势,节奏鲜明,把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21、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反、相对或相近、相关的意思。

122、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3、作用:把意思表达得更凝练、完整,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

12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相同的语句紧紧连接在一起,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的反复为“连续反复”。例如: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方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间隔反复”是指相同的语句隔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人其他语句的反复。例如:?…¨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i?他们也不惊诧。

125、作用:可以强调或突出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126、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它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外。例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耍学习这种精神。

127、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可以突出重点,还能使行文有变化、不呆板。

12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它是无疑而问,问而不答,寓答于问。例如: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129、作用:可以增强语言气势,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强烈、不容置疑,表达作者鲜明的态度,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130、此外,中学生还应了解的修辞格有对比、映衬、通感、借代、双关、顶真、回环、互文、反语、呼告、仿词等。

131、再补充以下三种修辞:

132、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33、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34、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35、注:在分析句子的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

136、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37、理解关键词含义的方法有:

138、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39、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句文中的含义

140、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4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42、多方面揣摩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143、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144、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或主题思想)具体阐述。

145、句子含义:

146、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47、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48、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149、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

150、照应前文(开头)

151、表达方式:

152、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53、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154、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155、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揭示事件内涵,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56、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57、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158、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159、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160、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6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62、人物描写:

163、外貌描写;②神态描写;③动作描写;

164、语言(对话)描写;⑤心理描写。

165、环境描写:种类及作用:

166、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167、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168、社会环境(场面描写)

169、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70、细节描写

17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72、作用:a。交代背景、b。推动情节发展、c。渲染气氛、d。突出人物性格、e。衬托人物心情、f。烘托人物形象。

173、某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74、开头自然段:(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175、交代背景,引出人物。

176、考题类型:文章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7、答题模式:①文章开篇即写出……(文章内容)

178、这样写具有(1)、(2)的作用。

179、文章中间自然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上总结了……。启下引出下文的……。

180、结尾自然段:

181、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或照应开头),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182、内容上:揭示文章主题,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回答),

183、结尾含蓄隽永(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

184、记叙文的剪裁:详写、略写。

185、详写及作用:

186、详写……(结合文章具体事件分析);

187、更好的突出文章中心(或更好地突出人物),层次分明,更鲜明地揭示文章的主题。

188、略写:对事件起补充作用,这样写,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更好地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189、人称:

190、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191、使用第一人称“我”(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92、第二人称:(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有时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193、第三人称:(1)直接、客观的展现生活;(2)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3)用于物时,有拟人的效果,叙述亲切自然,蕴含情感。

194、记叙文中情感变化的把握:

195、考试题型:

196、解答这一类题目,首先要通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划分段落层次(叙事层次),画出表示感情的词语或句子;(3)归纳词语,填空。

197、补写内容:

198、为特定时段、或特定环境、情境下的人物补写心理活动:(1)注意人称;(2)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此时此刻,那情那景,人物会想些什么(或悲或喜、或愁或怨);(3)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子表达(通顺、流畅)。

199、为某一个故事续写一个结尾:(1)把握原故事的发展情节;(2)续写的结尾合乎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3)语句通顺,流畅。

200、为某一个改写一个结果:(1)把握原故事情节,理清原故事的来龙去脉;(2)展开合理想象,使情节既在预想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语句通顺、流畅。(如:改写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菲利普夫妇带着女儿、女婿去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腰缠万贯的于勒,会是什么样子呢?)

201、关于句子的赏析:

202、从用词方面:准确的使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03、特殊句式:短句;独词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204、表达方式的运用;

205、修辞手法的运用。

206、赏析答题结构:(1)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解说;(2)结合文章主题思想进一步阐述。

20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08、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09、般是往前找;

210、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11、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212、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213、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214、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215、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16、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217、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218、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219、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0、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21、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222、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223、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22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225、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22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22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228、答题套路:

229、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30、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31、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3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23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3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235、记叙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3

236、记叙文阅读--掌控情感主旨

237、【考点解读】

238、记叙文是主要运用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记叙文的内容,是作者在文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记叙文的主题,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这两个方面一直是中考语文对记叙文阅读考查的重要考点。

239、●考点1:通过词语考察情感

240、常见题型

241、探究文章中“ⅹⅹ”词的丰富意蕴。

242、“ⅹⅹ”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说说其作用。

243、“ⅹⅹ”词反复出现,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44、答题思路

245、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和考查意图。

246、词语角度把握主题,往往有“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为什么会xx”等标志性词语。(说明:词语角度把握主题与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有区别,注意辨别。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往往是“从词语角度鉴赏xx””说说词语的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鉴赏”“加点词语运用好在哪里”)

247、从词语本义入手,结合句段、全文内容等探究词语的具体指向。

248、词语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从不同角度探究主旨

249、归纳方法

250、条理清楚,精准表达。

251、“XX"一词的意思是……,文中指的是……,抒发了作者……感情/表现了XX(人物/某类人)……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悟。

252、例题示范

253、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的感人之处在哪里?(《老王》“积累拓展”)

254、【分析】明确本题要求答出作者“愧怍”的原因,以及对“老王”心存“愧怍”情感的内在夷现,即文章主题。

255、“愧怍”意思是惭愧。文中作者对老王“愧怍”,一是老王抱病上门送礼是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谊;二是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的角色,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自己不是成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

256、这种感情是作者“一再追忆”“琢磨”之后“总觉得心上不安”,而生发出来的情感,是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制,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责的自省精神,这也正是本文的主题。

257、【答案】“愧怍”一词的竟思是惭愧,作者感到“愧怍”,是因为作者没有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觉得对不住老王的情谊:作者反思自己自命清高,一直充当给子者,不解人意。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不幸者的悲悯关怀,“愧炸”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制,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责的自精神。

258、●考点2:句段把握主旨感情

259、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26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61、仔细阅读文章第⑦节,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2、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设问角度,是理解句子内涵,还是结合语段探究主题,还是结合事件(人理解文章主旨。

263、针对不同角度,结合文章类型(题材),综合探究文章主旨。

264、理解句子内涵

265、分析句子表层含义

266、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267、情感态度类词语,感悟议论类词语,人物品质类词语

268、拓展升华主题思想

269、探究文章主题

270、捕捉关键句,精读重点段

271、抓住结尾的抒情句或议论句;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语;重点研读首、末段,领悟作者意图。

272、巧抓标题,综合分析归纳

273、分析标题,把握作者情感和倾向;理清脉络,看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分析结构,划分层次,归纳主旨。

274、(说明:有的文章往往以个别事件以小见大,映衬时代的发展,在归纳主旨时需要对主题进行升华。因此探究文章主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尤其是小说作品。往往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

275、提取要点,精准表达。

276、本句的意思是……,本文通过①记叙xx(人物)的……事情,表现(赞美)了……精神;②描写……(景或物)……特点(特征),抒发了……感情(志向、愿望、情操);③叙述……事情,揭示(闹发、批判)了………道理(人生哲理、社会现象)。

277、◎例题示范

278、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

279、【分析】明确本题是对句子的理解。

280、抓住句子的关键词,本句关键词有“花和人”“不幸”“生命”“无止境”。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281、这里的“花”指十多年前门外的紫藤萝,“人”指作者及家人,“不幸”指作者回忆中稀零的紫藤萝以及自己及家人的遭遇,“无止境”则是作者看到繁茂旺盛的紫藤萝后,悟出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

282、本文侧重写景状物,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紫藤萝的盛大、壮观和顽强生命力,以及回忆往事,从而进一步引发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83、【答案】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284、·湖南怀化市·中考真题)小说阅读

285、谁的微信

286、蒙福森

287、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288、“老爸,下班了?”

289、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290、“您和老妈还好吗?”

291、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292、“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293、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294、老高有些茫然。

295、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296、老高懵了。

297、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298、“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299、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300、“当然是现在啦。”

301、“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302、“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303、“十二点。”

304、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305、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306、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307、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308、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309、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310、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311、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312、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313、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314、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315、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316、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317、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318、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319、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320、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321、“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322、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323、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324、“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325、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326、“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327、(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328、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29、A。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330、B。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331、C。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332、D。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333、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

334、_____→②_____→③_______→冷静

335、3。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36、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337、4。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338、5。这篇小说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觉得可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339、【答案】

340、1。C

341、2。 一怔 茫然 懵了

342、3。环境描写。表面上写黄昏时候的电闪雷鸣和滂沱暴雨,实际上写老高深刻反思之后内心的凌乱与悔恨,为后文老高冒雨去看望父亲做下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43、4。“老高冒雨来看望父亲,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很明显是在妻子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的表现,是“微信诈骗”事件的后续影响,深化了文章主题。写到老高“任泪水肆意流淌”就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文章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44、5。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少,有隔阂,有代沟。作为孩子,应当多主动找父母沟通,听取父母的意见;孩子应多理解父母,多主动从情感上关心父母;孩子应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团聚。

345、【分析】

346、1。本题考查文本理解。C项桂芬说的话主要是针对“老高与父亲也很少交流”是事实,既是对老高“否定年轻人”的否定,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347、故选C。

348、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筛选。根据“老高蓦然一怔”“老高有些茫然”“老高懵了”,可以概括出“一怔、茫然、懵了”的情绪变化。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老同学相聚的精美句子精选87条【224个】
    下一篇:给小朋友的祝福语简短【227个】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