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句

关于战争的古诗句通用六篇〖关于战争的诗句〗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关于战争的诗句

1、1。“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反映贫富差距,显示社会不平

2、于演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社会矛盾,做到了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自居易 《寄唐生》),语言质朴无华,锋利尖刻。

3、于溃生活在社会下层,对于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在其作品中,往往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集中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富农诗》、《拟古讽》、《古宴曲》、《山村叟》、《苦辛吟》、《季夏逢朝客》等等。《古宴曲》一诗通过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

4、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但写了上朝的气派,下朝的喧闹,读者可以从中推想出身处其中的人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接下来两句是通过写侍女的娇艳来写宴会的盛况。下一句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有强烈对比性的画面:“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最后四旬写只知享乐的富豪,从高楼向下望见那些肩挑柴薪的穷人,竟不相信他们也是生活在长安的人。此时用空间上的高低显示出富豪与百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将全诗推到了全新的境界。展示了上层官僚养尊处优的生活之后,又进而揭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极端空虚与愚昧无知。最后从富豪的角度写出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讽刺其无知,也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5、《富农诗》则刻画了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形象,诗的开头有一段小序就点出了富农虽 “集粟万庾,马牛无算”却 “生不遗,死不赠”的特点。诗中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富农生性吝啬,坐视同族亲人饥饿而死而不伸出援手的丑恶嘴脸。结尾表达愿望:谦让礼义之风在四海之内盛行起来。此处刻画的富农形象与大多数作品中冷冰冰的富家人有所不同,形象比较丰满,生动传神。他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却对钱财有一种病态的重视,成为金钱的奴隶,让人觉得他既可恨又可怜。作者把富者和贫者的关系拉近了一些,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同族之人,可由于一贫一富就会有一方是“骨肉化饥魂”,一方是 “仓中有饱鼠”的结局。让读者更深一步体会到贫富的差距带来的不公是多么严重。

6、《山村叟》、《苦辛吟》、《边游录戍卒言》、《子从军》等都是通过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对世间种种不平的描写几乎没有任何的渲染与夸张,让人们在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件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7、2。“空有花如面”,“独自盘金钱”——从女性角度揭露社会不公

8、于演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在他的四十五首诗歌作品中女性题材就有十题十一首。《里中女》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指穷苦人家的女儿辛辛苦苦在窗下织布,织成后统统交给富人,因此捣洗衣料都成了富家的事。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桑下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生活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桑下女有西施之貌,却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此诗与一般的同情贫女的诗作不同,诗中没有因为里中女贫困就对她一味地赞扬,而是指出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即里中女不是天生纯朴,富家女也不是生来尚豪奢,而是环境使然,导致他们之间不同的原因是财富对人纯洁心灵的腐蚀。与之相似的还有 《织素谣》。《织素谣》以民谣的形式通过对贫女和歌妓的对比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贫女夜夜操劳,辛苦织素却衣食无着,而由于 “五侯”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以声色娱人的歌伎可以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诗的最后两句以讽刺的口吻劝贫女画眉学歌来抨击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荒淫生活和堕落的社会风气。

9、《越溪女》和《拟古意》则是通过对女子不幸遭遇的描写寄寓感慨。《越溪女》描写了贫富不同的两个越溪女的不同遭遇。诗先以西施故事开头,然后说明贫富越溪女都曾是 “浣纱伴”的事实,后来由于贫富的差距曾是江边浣纱伴侣的富家女子转眼间嫁入豪门,自己由于身处贫困,“空有如花面”而无法有美好的婚姻。此处有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意,通过对越溪女的经历的叙述来抒发 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因身处下僚而无法施展长才的愤慨。《拟古意》中借写一位女子虽然貌美却没有适时出嫁,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其中的 “国色久在室,良媒 亦生疑”。写得十分传神,隐含怀才不遇的苦恼心情。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由于家中 “基业薄”等原因 “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使得 “良媒亦生疑”,而诗人虽然登进士第,才高八斗、壮志满怀,但是一生奔波,却从未得到重用,他的失意可想而知,用没能出嫁比喻自己才高而未得到重用十分贴切。

10、《宫怨》一诗叙述一个少年时备受家人宠爱、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后来被选入宫、寂寞终老的不幸遭遇。《青楼曲》则是描写倡女所思不见、青春渐老的苦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边塞作品中的 《恨从军》、《辽阳行》等篇章是通过思妇角度写战争的罪恶的。

11、墨洒边塞寄深情——于演边塞诗的特色

12、1。“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13、晚唐时期,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但于演边塞题材的诗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中真实的苦难,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14、于溃现存作品中有 12首是关于戍边征战的诗歌,它真实地反映唐朝国力渐衰而造成的领土丧失,尤其是对战争中为邀功求赏而穷兵黩武的将军进行了控诉。《塞下曲》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画,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在荒凉的边塞只有~支军队驻扎在那里。黄沙漫天,士兵们穿着沾满黄沙的盔甲还在沉睡。“黄沙披甲卧”不仅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暗示出了边境战事的紧张。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15、意谓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 “战鼓声未齐” 之时就预见到了战争可怕的后果——在一阵阵战鼓声厮杀声中,夹杂着受伤者的呼号和牺牲的士兵在临终前的惨叫,最后只有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唯一高兴的大概就是喜食腐肉的乌鸦和鸢了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两句写尽战争的可怖和荒谬。“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写的是即使战争胜利了,边将获得了千古美名,付出代价依旧是最普通的士兵。“卫霍徒富贵,岂能清乾坤”两旬直奔主题,显示出质朴、激愤、冷峭的特色。指出只依靠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将领能使国家清平吗?这首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通士卒的巨大牺牲。即使战争胜利了,结局也不过是像卫霍这样的将领却可以凭借战功长享富贵。看似有些消极,可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想法是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作者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黩武战争进行谴责也是可贵的。

16、于溃抨击边将的诗句也很有特点,如 “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边游录戍卒言》),“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陇头水》)等,而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古别离其二》)两句撕掉了边将的虚伪面纱,揭露了他们参战的目的不是“备胡虏”而只是 “爱封侯”。

17、《古征战》则是对战争的发动合理性的深深质疑,诗尖锐地指出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外辱,不是保境安民,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古征战》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他们无止境的贪欲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18、2。从不同角度切入边塞问题

19、“空闺主”的凄怨。《恨从军》借刻画思妇懊悔的心理状态,表现晚唐人民对兵役的不满。“都万骑”与 “出重围”本是应该让女主人公感到骄傲的事,可诗中用厌恶的语气说出,可见这首诗的怨已经超出了闺怨范围,是对征战的完全否定。《辽阳行》说丈夫从军的地方在那里呢,自己宁可随丈夫到处征战,同生共死,也不愿独守空闺。在这首诗中,战争的责任完全在统治者身上,是战争破坏了闺妇的幸福,反映出了晚唐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百姓的厌战之心十分强烈。诗通过闺中思妇真切而深沉的哀怨,揭露了边将从军的丑恶动机和无辜百姓的厌战情绪。

20、双亲的悲痛。《子从军》以戍边军士双亲的口吻,将乡中丁与从军儿作对比,写出人民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合家团聚、安居乐业的渴望,而《寒食》一诗是从侧面描写从军的年轻人战死沙场导致的悲剧画面,诗写的是寒食节年轻女子扫墓,白衣老人出猎,而联想到青壮年多死于战场,只剩下老弱妇孺的悲凉情况。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场上是直接的流血与死亡,在家乡,在亲人心中则是那种岁月消逝也减轻不了的痛苦和想念。

21、戍卒的怨愤。《边游录戍卒言》、《戍卒伤春》、《戍客南归》三首诗都是从戍卒角度写战争的苦难,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戍卒生活三部曲。

22、所谓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有七个特点:

23、鼓励立功报国,从军边塞,英勇杀敌;2。反映边塞的艰苦生活,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辛劳、英勇战斗的精神;3。表现边地战事紧迫,表达作者对边境安全的忧患;4。表达作者抗敌建功的愿望和安定边塞的主张;5。描写将士和亲人互相思念的心情;6。表现军中的黑暗、战争的不义,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7。歌颂战争的胜利。

24、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朝边塞诗创作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等。从唐朝边塞诗的创作特点中,我们可以窥见边塞诗在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一些共性,从而帮助我们读懂边塞诗,做到高效答题。

25、高适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风格雄浑,气势奔放,语言整饬,讲求韵律。他往往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描写景物或刻画人物,多从大处落笔,以浓彩重墨的粗犷笔调作概括而洗练的勾勒。为了深化主题,他常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爱憎情感。

26、岑参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反映了唐朝的强盛,描绘了边疆的山川名胜、自然风貌和民情风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爱国热情。他善于摄取边塞的新奇事物,写景新奇秀拔,抒情豪放奔腾,善写难写之景,善言难言之情。他的不少诗篇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新奇的比喻,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加之语言清奇流畅,大大开拓了初唐以来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

27、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他们的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岑参的诗更多地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但缺乏高适那种对士卒的同情;从艺术特色来看,岑参的诗表现为气势雄浑、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等浪漫主义特色,而高适的诗却在豪迈奔放中含有苍凉悲壮的意味,并侧重于写真,因而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28、王昌龄的边塞诗不像高适、岑参那样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来写紧张的征戍生活或描绘奇丽的边塞风光,而是用语言精练、形式短小的绝句,把深刻的思想压缩在一个生动的画面或一种独特的境界之中。他写景,力求勾画出明朗、清晰的画面;他抒情,力求温柔缠绵,委婉动人。他善于融情入景,也善于借景抒情,而且能做到情景交融,饶有余韵。在思想内容上,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能准确地表达出他们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

29、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30、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31、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32、古诗文中数字有“实数”与“虚数”之分,颜色有“实色”与“虚色”之别,写景有“虚景”与“实景”之分,试就高适这首诗简要赏析。

33、本诗的后两句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是否完全相同?请比较赏析。

3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6、赠别诗一般都写得缠绵悲伤,这首诗却写得别具一格,其特点是什么?

37、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8、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①行军

39、火山②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40、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④声一动胡天晓。

41、[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太白:星名。凌晨在东方出现,称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称长庚星。太白西,指极西的地带。④角:古代军乐器,声音高亢激越,常用来传达号令,报告时辰。

42、这首诗使用了语带双关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43、这首诗对唐军将士的边塞生活和精神风貌作了怎样的描绘?

44、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45、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46、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④月。

47、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48、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49、[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所在地。②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③祁连城:在今甘肃掖县西南。④轮台:指汉置古轮台县(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50、第一句说“火山六月应更热”,为什么说“应更热”?它和下一句中的“行人绝”都意在说明什么?

51、第七句说“功名只向马上取”是什么意思?“功名”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取?这样说表明了什么意思?

52、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与一般送别诗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全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从这里你会对“盛唐气象”有什么更具体的认识?

53、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54、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5、本诗写了一次失败的战斗过程,找出能表现这个过程的语句并说明这是怎样一个过程?诗中揭示战斗失败的句子有哪些?

56、有人认为诗的五六句描写行军的情景就已经暗示出战斗必然会失败,请结合这两句诗说说其中的道理。

5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两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用是什么?

58、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这一段话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59、“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诗人说“至今犹忆李将军”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60、找出诗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说它们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

61、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6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3、题为“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这样写妙在何处?

64、为什么闺中见到“杨柳色”后会有后悔让丈夫“觅封侯”的心理变化?

65、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66、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67、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68、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69、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70、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72、星旗②映疏勒,云阵上祁连③。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7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74、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75、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6、[注]①徐陵:南朝梁陈间诗人。②星旗:即星辰,是说星形如旗。疏勒:汉代西域国名故址在今新疆疏勒县。③祁连:即天山。④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北部。汉初刘邦率兵与匈奴作战,在这里被围困七天。

77、“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古题。《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这两首诗的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一主题?

78、徐陵诗中“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是什么意思?李白诗的有关描写与此有何差别?

79、《诗歌类阅读之边塞诗》

80、阅读训练一:

81、高适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实景,第三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的花瓣,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溢满了关山。战士们由听“梅花”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花开花落。

82、高适和李白这两首诗都含有思乡的内容,但高适诗中的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从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可以看出;在表现手法上,李白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高适诗除夸张外,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83、阅读训练二:

84、这首诗一反送别诗的哀愁伤感,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豪气的安慰,体现出一种豪放的色彩。

85、景物描写是苍茫雄浑的,大雪纷飞,日落黄昏,只见遥空断雁,恰与离别的情景相吻合。

86、阅读训练三:

87、“角声一动胡天晓”,说的是听到高亢激越的号角报晓之声,西域一带即见天明,而读者又似乎感到这是岑参在表达对唐军将士迅速平定叛乱的强烈愿望与祝福:征战的号角一旦吹响,西边的叛乱就会被平息,言近而旨远。

88、炎夏五月,刘判官一行骑着快马疾赴战争前线。路途艰险遥远而参战的将士豪情满怀,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89、阅读训练四:

90、“应更热”是和“火山五月行人少”对比而言。它和“行人绝”都在说明赴碛西所遇到的恶劣气候。

91、“功名”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取得的,这里强调“只向马上取”,即通过从军作战立下战功来取得功名,这表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以征战沙场来报国的高昂斗志。

92、送别诗一般都写留恋和悲愁,这首诗则是激励和赞扬,从中可见盛唐时期文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93、阅读训练五:

94、“汉将辞家”说出发;“下榆关”“逶迤碣石间”是说行军经过;“猎火照狼山”是说战斗开始;“半死生”“斗兵稀”是说战斗过程的惨烈;“未解围”是说失败被围;“一夜传刁斗”是说被围之后的困守。揭示战斗失败原因的句子有:“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这些句子揭露了将帅的生活腐化、盲目轻敌、不恤士卒的罪恶。

95、诗的五六句描写部队行军的情况,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很明显看出将军们不可一世的骄态,怀着这种精神状态与敌作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96、描写了塞外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情景,用以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97、这八句重点写兵败困守中,战士们内心的痛苦和处境的危险。写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谴责那些骄傲轻敌、不恤士卒的将帅。因为正是这些将帅造成了士卒今日的困苦。

98、借李广的爱护士卒来鞭挞将军的骄横和不恤士卒。

99、诗中除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具体对比外,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守凄哭是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等都是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地揭露了将帅的罪过。

100、阅读训练六:

101、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102、看到杨柳可能联想起当初与丈夫分别时折柳相送的情景,看到杨柳易衰,联想到自己青春易逝,而丈夫又久去未归,顿时强烈的孤寂之感涌上心头,所以会有悔意。

103、阅读训练七:

104、诗歌没有正面具体描写西北边境连年征战的情景,而是通过对当时塞下风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达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105、表达了诗人对连年征战的厌倦和对被弃尸沙场者的深切同情。

106、阅读训练八:

107、《山坡羊潼关怀古》作品鉴赏

108、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精辟

109、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110、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111、山坡羊·潼关怀古

112、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113、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114、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115、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116、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情感基调。“ 山河表里潼关路 ” ,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 “ 望西都,意踌躇”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历史真谛: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无论国家的兴、亡,受苦最多、最大的莫如百姓。这个结句,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像这样的诗歌,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这正是作者写景怀古蓄势集中的进发。从诗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

117、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118、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119、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120、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12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2、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123、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124、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125、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 ○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踟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踟躇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126、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27、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12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129、“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130、《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131、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2、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33、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 一份难得的沉重。

134、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突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

135、1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其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对社会也有所触及,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136、《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137、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138、情景交融,情由景生。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见的。

139、3虚实结合 写出了当时潼关的地理特点,用一个聚 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以为个人的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14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14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14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势的句子是:

14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4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心句:

14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46、点题“怀古”,并表现作者无限伤感原因的句子:

147、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48、关键词:意象 情感 情感形成原因 艺术手法

149、师:同学们,边塞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开在千年诗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以高适的《燕歌行》作为导引,从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艺术手法几个角度来系统了解一下边塞诗的有关知识。

150、明确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151、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燕歌行》,大家在听的同时要注意在书上标出诗歌中与战争有关的景、物、人。(学生朗读)

152、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153、生:读得很熟练,不过“校尉”(xiào wèi)他读成了jiào wèi。

154、师:听得很仔细。大家还能举出“校”读“xiào”的例子吗?

155、生(七嘴八舌):上校、少校、学校、校长……

156、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整理一下刚才的问题,等一下我们进行交流。(生思考整理)

157、师: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158、生:我找的是景,有瀚海、萧条的山川、深秋大漠、边塞衰草、孤城、落日。

159、师:找的很准确,哪位同学再来交流一下。

160、生:我找的是“物”,有烟尘、金、鼓、旌旆、羽书、铁衣、刁斗、 白刃、沙场。

161、生:我不同意,“铁衣”不应是物。

162、师:“铁衣”是金属铠甲,为何不属于物呢?

163、生:在这一句中“铁衣”是主语,它应是“远戍辛勤久”动作得发出者,如果指铠甲,又怎么能戍边呢?可见在这里用“铁衣”代之将士们,只有他们才能长期镇守边关。

164、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表示同意)那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借代这种手法?

165、生:还有“烟尘”,用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166、生:“玉”本指用玉制的筷子,这里的玉实际上是指思妇。就是说,用“玉”比喻思妇的眼泪, 又用眼泪代指思妇。

167、师:同学们分析很到位。可见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含义很有帮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来说一下?

168、生:我来说。有汉将、天子、校尉、单于、胡骑、战士、美人、、征人。

169、师: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现的这些景、物、人外,其他边塞诗中还有哪些常见意象呢?(PPT出示李益《从军北征》)

170、师:请同学齐读诗歌,找出诗歌中提到的意象。

171、生:有天山、雪、风、横笛、碛里、 征人、月。

172、师:哪位同学有补充?(师提示)既然有笛子,就一定要有……

173、生:音乐。还有《行路难》。

174、师:许多古代诗歌都是可以用来演唱的,“行路难”是古乐府歌名,许多诗人都曾以它为题写过诗。

175、生: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176、师:对诗歌记得很牢呀。大家还记得以此为题的诗歌多用来表达那些情感?

177、生(七嘴八舌):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不能建功立业……

178、师:不错,征夫们长期在外戍边,归家无期,看不到希望,吹奏这首曲子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但高兴了可以唱歌,忧伤时音乐也可以疗伤。这就提示我们,读边塞诗也要注意通过其中的音乐描写来体悟人物情感。

179、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边塞诗中常见意象。(PPT出示意象,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见地名)

180、体悟边塞诗中复杂的情感

181、师:在《燕歌行》中,高适从朝廷写到边土,从士卒写到将帅,从“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到“死节从来岂顾勋”,整体风格雄浑豪壮,风骨凛然,被称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确实是实至名归。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182、生:我分析的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写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了将领们不爱护士兵,不关心战事。

183、师:是不是所有的将领都不顾战士死活,只顾自己享乐呢?

184、生(齐答):不是。

185、师:从诗歌哪句看出来?

186、生:“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句写道爱护士卒的飞将军李广,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187、师:确实是这样,李广体恤下属,使士卒“咸乐为之死”,是位名副其实的好将军。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中作者对士兵是何种情感呢?

188、生:充满同情,他们没有一个李广一样的好上司。

189、师:这句虽无任何议论,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却表露无遗。作者的同情对象是不是仅限于士兵呢?

190、生:还有思妇。“玉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都是写思妇思念征人,作者也很同情她们。

191、师:杜甫《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看来,只要有战争,不论男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哪位同学再来交流?

192、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士兵努力作战,人数逐渐减少,但却不能冲出包围。用边塞阴惨的景色,烘托出战事的惨烈,战士们伤亡惨重。作者对战士们充满了同情。

193、师:对拼死作战的英雄们只有同情吗?

194、生:还有赞美。虽然敌人凶猛,但战士们英勇作战到最后一刻。

195、师:诗歌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战士们的赞美?

196、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视死如归,难道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赞美了将士们不顾私利,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

197、师:“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些将领眼中只有官爵,而真正保家卫国的却是最底层的士兵。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198、生:我觉得对战士赞美,对思妇同情,对将领批判,都是因为有战争,作者对战争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199、师:那么谁又是战争的发动者呢?

200、生(齐答):统治者。

201、师:有人说:“战争是统治者之间的游戏。”而老百姓永远是这场游戏中的炮灰!

202、师:这样看来《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复杂,有对士兵的,对思妇的,对将领的,对统治者的,还有对战争本身的。不过这还不能涵盖所有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我们还学过王维的《使至塞上》,哪两句非常有名呢?

203、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04、师:这两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205、生:对边塞雄奇景色的赞美。

206、师:很准确。杨炯《从军行》中哪两句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呢?

207、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者想建功立业。

208、师:下面我们结合一首诗歌,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PPT出示严武的《军城早秋》)

209、探讨情感的形成原因

210、师: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颂扬士兵浴血奋战,又对战士苦战无限同情;既厌恶战争,又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211、生:我觉得和时代有关系。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扩大,军事力量强盛,战事频繁,这样在战场上立功机会多,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战争又很残酷,所以才有种又爱又恨的感觉。

212、师:你的历史知识不错呀。

213、生:我们历史正学与此有关的知识呢。

214、师:事物确实是普遍联系的呀。哪位还有补充?

215、生:和作家的经历有关系。很多诗人,如高适,也到过边塞,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对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描摹。

216、师:可见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其实唐代的边塞诗是风格不一的。请大家比较以下两首诗歌,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和晚唐陈陶的《陇西行》)

217、生:第一首意境壮阔,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种悲凉之感。

218、师:从哪里看出悲凉来的?

219、生:“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这两句写战士都战死了,全军覆没。

220、师:为何会有此不同呢?

221、生: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国力衰微,频吃败仗,自然也就没了自信满满的盛唐气象。

222、师:边塞诗不仅在中晚唐风格大变,到了宋代,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陆游《书愤》的颔联抒发了作者何种情怀?(PPT出示陆游《书愤》)

223、生(齐答):报国无门的忧愤。

224、师:为何会有此之愤呢?

225、生:南宋半壁江山沦落,统治者不思收复山河,诗人热爱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感情。

226、师:确实是这样。诗人们虽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就像辛弃疾感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27、明确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

228、师:文学作品中只有真挚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恰当的艺术手法来为其增姿添彩。请同学们找一找《燕歌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29、生:借景抒情。

230、生:反问,借代。

231、师:边塞诗歌或慷慨高歌,令人热血沸腾;或低回浅唱,让人愁肠寸断。我们只有对诗歌的字句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诗歌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232、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这是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句子。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深蓝夜幕之下,一轮圆月高悬,不知何人正站在长城下抬头仰望。可以是他,建功立业,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虽戎马一生,但却从未封侯的李广;还可以是他们,思乡不得归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轮明月亘古不变,光照古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照耀边塞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因为边塞更需要它来诉说这撩乱之愁。就让我们齐读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来结束今天的课吧。(PPT出示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

23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又称“赤壁鏖兵”,其熊熊的火光不仅照亮了许多雄姿英发的人物,改写了三国时代豪强纷争的历史,而且催生了不少怀今吊古的诗篇。晚唐时号称“小杜”(杜甫被尊称为“老杜”)的杰出诗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其中极出色的一首。

234、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之南岸。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率号称八十万(实际为二十余万)的大军挥戈南下,于长江横槊赋诗,意图统一全国。东吴之孙权派大将周瑜等率兵三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与曹军相遇于赤壁。屯兵江北的曹操将战舰以铁索连接起来,孙刘联军用周瑜部将黄盖的诈降而火攻之策,趁东南风起大破曹军,曹操从此再也无力南下,三国鼎立之势于焉形成。

235、从唐代以至于清代,咏唱赤壁及赤壁之战的诗作颇多。天纵英才的李白,也曾经一试身手,他的《赤壁歌送别》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这首诗发挥失常,应该是李白“不在状态”之作,如同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能时时处于巅峰。明代以来,就有人怀疑它不是诗仙的手笔。在杜牧稍后专写咏史诗多达一万余首的诗人胡曾,也有一首《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此作就事论事,没有闪光点,也缺少诗味,如果要评委亮分,只能勉强及格,前提还是评委宽大为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众多咏叹赤壁之战的诗作中,杜牧的《赤壁》缘何一枝独秀与特秀,千百年来传唱人口,就是事出有因诗出也有因了。

236、杜牧的《赤壁》是所谓“咏叹诗”。咏叹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门类或者说一个品种。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以西汉少女缇萦救父的史实所作的《咏史》,是我国咏史诗的开山之作。西晋诗人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他是一代咏史诗名家。时至唐代,咏史诗空前繁荣,如果说唐代以前的咏史诗多出以五言古风,唐代则多出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除李白、王维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名篇。中晚唐时期,盛唐的盛况已经不再,诗人们抚今追昔,反思历史,寄寓感慨,出现了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罗隐、韦庄等许多名家,他们虽不专于咏史,却写出了许多咏史名篇,其中以“小李杜”最为杰出。杜牧的《赤壁》就是名篇中的名篇。

237、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题材,抒写诗人感慨感悟的诗作。咏史诗的上乘之篇,必然具有精幽的“史识史见”与隽永的“诗情诗味”,杜牧的《赤壁》一诗,正是二美并具。

238、《赤壁》诗的二美并具,有赖于构思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赤壁鏖兵是一场大战,写法上一味求大,就会流于浮泛空疏,大而无当,杜牧巧妙地从一枝“折戟”着笔。“戟”,原是盛行于东周的将戈、矛合成一体的古代兵器,既可直刺亦可横击,战国时改为铁制。赤壁山下,长江岸边,一枝沉埋在泥沙中尚未完全锈烂的铁戟令诗人浮想联翩。“将”为拾起、捡起之意;“认”,系辨识、回想之意。磨洗、把玩这一枝断戟,令人回忆起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以及发生于斯时斯地的那一场战争。小的是“折戟”,大的是“前朝”,大中取小而小中见大,意象具体鲜明而时空渺远辽阔,激发出读者无尽的审美期待。

239、摘要:建安诗歌是我国文人诗歌创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魏晋风度下的三曹父子即是此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古意悲凉”等共性,但由于个人特质和人生际遇的不同,三人在创作诗风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曹操诗的古朴雄浑,到曹丕的婉约便娟,直至曹植的词采华茂,从中亦可窥见建安诗人的艺术追求。本文旨在结合三曹诗歌创作的具体作品,来分析探讨其各自的诗风特点,并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阐释论述。

240、关键词:古直悲凉;婉约便娟;词采华茂;诗风差异

241、在中国历代文学史上,三个诗人或文学家并称,能够成为文学坐标峰峦的为数并不多见,论及各时期文人,亦是依稀可数。在建安诗坛上,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三曹”是建安乃至魏晋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三峰并峙,璀璨诗坛。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一样,建安诗坛假若没有“三曹”将是无法想象的,势必是建安诗坛的一大笔缺失,亦可以说无法谈其为真正的建安诗坛了。

242、建安时期是一个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五言诗迅速腾跃的时代,曹操、曹丕和曹植在五言诗创作上都具有很强的功力,尤其是曹植的五言诗,更堪称“建安之杰”。其中,曹操以其乐府诗为主,曹丕与曹植在五言诗创作上居多,曹丕在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上另开辟了一些新的路径,如其六言、○七言与杂言诗,但其三人的很多诗篇,大抵都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之中。虽然三人诗风由整体观之,创立于建安文学的大背景下,带有“古意悲凉”的共同特征,但其抒情诗就个性化表现层面而言,却同中有异,散发着不同的光芒。宋代以“诗评最为确论”著称的敖陶孙在其《敖器之诗话》中就有评论曹操与曹植之诗的述语,这样说道:“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足可见,曹操与曹植的迥异诗风,虽未提及曹丕,但把曹操的古直沉雄与曹植的纵逸词茂分析得恰如其分。故而,从整体建安诗坛发展流变来看,三曹的诗歌创作对文学艺术追求而言是一种进步,但由于诗人各自的气质禀赋与际遇经历的不同,其诗歌所呈现的气象与特色亦为迥然。以下将结合三曹各自具体的代表性名篇,试浅要谈及各自诗作的风格特点,并加以阐释论述。

243、曹操诗歌之古直悲凉

244、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战争频繁的动荡时代,但同时也是文学艺术自觉、诗歌蓬勃发展的时代,此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非凡的作品,亦造就了一批天赋极高的英灵俊才。“建安风骨”的开拓者曹操便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各身份兼而合一的人物,他出身于宦官家庭,这就使他在年轻时就有步入仕途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又机敏善权术,好读书练武习文。曾在东汉灵帝时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在董卓之乱时,迁都许昌,招募卒士,讨伐董卓,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又经历多次战争,逐渐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地区,建立曹魏政权。

245、乱世不仅把曹操造就成了一位时代英雄,也造就他成为个性独特、风格迥异的文学家与诗人。曹操志向远大,青年时期就投身于激烈的政治斗争,对长期动乱的现实社会有着很深的体验。由于他目睹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亲身经历了多次战争,使其诗文逐渐染上了“慷慨悲凉”之气,因此其诗歌雄壮古直,不事雕琢。他崇尚质朴,反对浮华,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一改东汉注重骈俪词采的传统,行文语言自然朴实,其诗风与文笔清新华丽的曹丕和词采华茂的曹植大不相同。曹操作为一名政治军事家兼文学家,其诗歌作文很多是基于治国经略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因而,其笔下的诗歌多取材于割据纷争的战乱事件,其诗歌的画面盛大,境界开阔,充满着慷慨悲凉、古朴雄浑、气势刚健的笔调。难怪钟嵘评诗时论及曹操,认为其诗颇具古直之风,甚有悲凉之句。以下试结合曹操极具代表性的名篇诗歌来分析其慷慨沉雄、古直悲凉的诗

246、如其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这个我们在中学时代即诵读成章。其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首诗写于曹军在赤壁之战严重受挫的背景下,曹操一面在训练水军、e蓄力量,一面欲招纳贤士、延揽人才,创作《短歌行》的主旨亦在于此。曹操深感于人生的短暂,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抱负远大的政治军事家,其对生命价值自身的体会自然也高于常人。人生之短,犹如朝露,对于曹操这样想要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很令人忧虑的。他虽已步入人生暮年,但仍志在千里,壮心未已,于是生发出“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延揽贤士,为天下不平而感叹深忧的心声。《短歌行》对仗工整、 ○一唱三叹,涵盖了对生命更广阔更深入的理解,慷慨激昂,古直悲凉,字里行间吐露着曹操沉雄、饱满的笔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和震憾力量。

247、再如与《薤露行》视为姐妹篇的《蒿里行》,其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是以乐府为诗题的挽歌,主题背景是汉末董卓之乱,社会动荡不安,黎民深受苦难的场景。这首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曹操“古直悲凉”之诗风的乐府诗了。古直,即诗歌语言不事雕琢,具有古朴、率直和雄浑之感。此篇《蒿里行》整体读来浑然一体,从兴兵讨伐董卓,到袁氏兄弟的拙劣称帝,使得战争连绵不断,百姓尸骨遍布荒野,此诗一路酣畅淋漓,直叙不逶迤,颇具古朴率直之感。而此诗之悲凉,正是体现在战乱不断,百姓深受其苦,作者在经历作战时所亲眼目睹的荒野遍骨的惨景。于是生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感叹,表面文字虽浅显质朴,但所表现的思想却是宏大而深邃的,曹操诗的古朴雄浑之风便一览晓之。

248、曹丕诗歌之便娟婉约

249、曹丕为曹操的次子,并被立为魏太子。自幼便受其父的熏染影响,机敏好学,广读诗论,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学修识学养。曹丕描写战争背景的诗篇,其气势风格相比曹操,慷慨雄浑之气略逊,深沉古凉之意不足,这大抵和其本人的经历际遇和气质特性有很大关系。

250、曹丕笔下的征战诗歌,多以女子角度自称,描写思妇的闺音之叹和离愁别绪,工笔细致入微,刻画缠绵悱恻、含蓄秀美、婉约有致,笔调迟缓细腻,这是同时期其他建安诗人所不能企及的。《三国志选》里就曾评论曹丕道“天资文藻,才艺兼该”。曹丕诗歌的语言融古朴与秀丽于一身,工于抒情,为后代文人墨客所称颂,体现了此时期文人由乐府诗逐渐向文人诗过渡的特点。

251、而曹丕在诗歌创作形式上也有有益的新尝试,其乐府诗和非乐府诗并重,除了四言诗,他在五言、 ○六言、○七言和杂言诗方面均有开拓,大大拓展了文人作诗的途径,并被后人视为“歌行之祖”。先秦时期虽是七言诗的起源,但文人所创数量极少,直至后来汉代也并不受重视。但到了曹丕这里,一改建安诗人传统的五言诗,在七言诗亦不乏大量佳篇之作,使其逐渐列入诗歌创作的体裁行列,对诗歌发展而言是一种不可小窥的进步。曹丕最具代表性的七言诗当属《燕歌行》,它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标志着七言诗的成熟。而其六言诗也有不少篇幅,诸如《寡妇诗》、《黎阳作・其四》之列。因此综而观之,曹丕诗歌既有对汉乐府诗歌发展改造的一面(五言诗与六七言、杂言诗并创);又有诗风笔法转于辞采华茂、婉约便娟的一面,对整个文坛而言具有推动的价值意义。

252、继曹操《短歌行》之后,曹丕亦有同名四言诗篇,是为追思其父曹操。曹丕作此篇不同于其父,他是专门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专章独奏,哀悼抒情意味强烈。父亲的离去令他悲恸不已,另一面,他作此篇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的遗令。如其开篇所言:“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把自己见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悲绝之情写得凄婉动人。此外,像“呦呦游鹿,草草鸣霓。翩翩飞B,挟子巢栖。”这样的句子与曹公篇的诗句相仿,善用比兴手法,以大鹿呼唤小鹿来比拟父子间的亲情。而且此篇抚琴曲声唯美,文字凄怆抒情,含蓄委婉,抒发了他对生命的感慨与思考,是其便娟婉约诗风的体现。

253、又如以文辞典雅居称的四言诗《善哉行》,后人流传最广、耳熟能详的诗句想必是首句:“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开篇即以浅淡笔墨展现了一位顾盼生姿的美女容貌,娇美温润,妩媚生姿。“感心动耳,绮丽难忘。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尾篇以侧面的形式―即“我”的感受,来表现对这名美丽才女的倾慕与顾盼眷恋。这首《善哉行》便是曹丕诗风的代表性作品,从这首诗亦可看出,建安诗风的古朴悲凉之气不复察觉,逐渐转为便娟含蓄之风,建安诗风在悄然间游离变化。此诗以男女情爱为题材背景,格调舒缓,绮丽和媚,清新婉转,极具典型地代表了曹丕诗歌的创作诗风。

254、再者,以曹丕的七言诗代表―《燕歌行》为释例来探讨其诗风。《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首句与李商隐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意趣相仿,缠绵忧思,情感细腻。其后:“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意象朦胧,交代人物思念之颜色憔悴,却没有明确交代思念者之身份,有待读者去想象发现,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最后:“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则拾取“星月云、飞鸽”等意象,互相交融,情景璧合,把此诗所描写的飘然不定的行迹与刻骨铭心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细腻刻画,工于笔调,踌躇叹惋,如泣如诉,不愧是曹丕笔下传颂的名篇!因此,曹丕虽无曹操诗风的雄浑大气,但其在诗文创作上亦卓有建树,低徊委婉、便娟秀丽、宛曲细腻之风使其诗文创作成就相当突出。

255、曹植诗歌之词采华茂

256、曹植为曹丕同母之弟,其才思敏捷、文笔立成,文学成就相比曹丕更胜一筹。但其四十一岁的短暂人生却波澜起伏,变化很大,可以分为人生的前后两个分期。前期为建安初期,此时期经常跟随曹操从军征战,具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再加上其自幼文学天赋与修养出众,十几岁便可吟诗成章且文采斐然,因此深得其父曹操的宠幸。曹操曾让其子每人当场作赋,曹植援笔而成,曹操非常吃惊,对曹植之文思大为赏识,难怪刘勰也有对之“思捷而才俊”的高度评价。这是曹植前期生活的境况,从其诗风之词采华茂、纵逸飘然、骨气奇高亦可晓之一二。

257、然其后期,即黄初、太和时期,自曹操去世之后,其兄曹丕登上王位,曹植的轻逸宠幸生活也随之结束。这时期,曹丕为翦除羽翼,先后将曹植的文人亲友杀害,曹植也被贬数次,发落边地,曹植有感于此,其诗风创作开始感慨忧伤,其数副名篇中都透露出沉郁顿挫、淋漓悲壮的诗歌风格。因而,钟嵘曾在其《诗品》中高度评价曹植,言:“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架溢今古,卓而不群。”由此可见,曹植后期诗歌创作颇能体现其“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之诗风。三曹的诗歌创作,发展到曹植这里,充分继承了其父与兄的特色,既有悲凉慷慨之调,也极富润色饰采之美。

258、纵观曹植的整体诗歌创作,比起曹操与曹丕,其后世流传的作品数量要多得多,他的四言诗较有特色,但最为突出的当属五言诗,不愧奇冠三曹之首,素有“建安之杰”的称号。他的诗词采华美,骨气奇高,无不渗透着建功立业、高亢进取的精神,同时又抒发个人遭遇心忧,嗟叹生平际遇,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以下将结合曹植诗赋创作的名篇进行分析探讨其诗风特点。

259、如其《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首句便展现一幅辽远广阔的背景,读之豪气劲爽,以阳光下高大的白色骏马疾驰而去来拉开帷幕,笔法纵逸。“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将驰骋沙场之健儿的狡捷与勇剽描写的十分尽致,英姿栩栩如生,又寄托着作者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骨气与抱负。最后以脍炙人口的诗句结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想必此句为后人所传诵成咏吧,这也是曹植意气昂扬的自我写照,把心中念念不忘的立功立德的豪迈气概溢于言表,此诗颇具“骨气奇高”之诗风。

260、再如其《美女篇》则是“词采华茂”的典范。整篇读来酣畅淋漓,纤柔华美,温润生姿。“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读之飘然纵逸,意境唯美。“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通过对美女服饰、体态、容貌和气色的细腻描写,铺叙女子的唯妙美貌,感之与汉乐府《陌上桑》笔下的罗敷极为相仿,在细节上刻画善于炼字,注重词采的华丽,声情并茂。所以,就此篇对美女的描摹,应当是曹植“词采华茂”的代表性作品,使其顾盼生姿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曹植作此篇又不单单是描摹其形象,重要的是笔下所寄遥深,以美女虽盛年貌美却独守空房来自喻自己壮年不被重用,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叹惋。故而,一定程度上抒发了曹丕政权下自己生活艰深、不为所用的怨愤,词采华美,文质合一,雅怨之气涵盖其中,读来气势不凡。

261、《赠白马王彪》堪称曹植最为寒怆凄切的典型代表作品了。此文写于曹彰被曹丕害死,英年暴死的悲惨背景之下,曹植感时泪伤,愤恨而作。“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两段皆以反问句式开头,难以掩饰内心的一腔郁愤,将对曹丕独揽政权、相加迫害兄足的行为娓娓道来,同时也对自身命运担心忧虑,抒发难以被皇帝任用的愤懑。“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面对曹彰的暴死,曹植在诗中表现愤怒,进行抗争,充分展现了其自身的傲岸夤恰4耸援笔立成,一气呵成,至情至性,将难以直言的伤慨溢于言表,以沉重舒缓的笔调,表达对生命短暂、不可揣度把握的悲怨之情。因而,此诗将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体披文质”的心性与诗风诠释得张弛有度、 ○一览无余。

262、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三曹诗风进行一个纵向度的总结。由曹操诗风的古直雄浑,过渡到曹丕的便娟婉约,衍变为曹植的词采华茂、情兼雅怨,魏晋三曹诗风的主线是一路发展、不断进步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建安诗风的开拓者,显然,他的慷慨豪迈、雄浑苍茫,在至今文人中也是无人能及的。但是他的诗却难免有笔法偏粗的缺憾,没有细腻的文人笔调。魏文帝曹丕则一改其父苍凉雄浑之诗风,他工于笔调,善写游子思愁与离愁别绪,如泣如诉,其诗笔力迟弱、过于婉曲清秀。而陈思王曹植之诗既有词采华茂、才思敏捷的一面,又在诗中注入对个人生平际遇的慨叹和人民疾苦生活的反映,“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兼具其父与其兄的诗风特色,难怪刘勰对之有“独冠群才”、“思捷而才俊”的高度评价,又有“建安之杰”的高冠,论文思论寄托,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曹植之诗风可堪称为建安文学流变的杰出艺术追求与进步意义的卓越表现。

263、宋)敖陶孙。敖器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4、晋)陈寿著,缪钺。○三国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65、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星月相伴的唯美句子 星月相伴简短唯美句子〖星月相伴的唯美句子〗
    下一篇:回娘家句子发朋友圈说说精选〖回娘家抖音最火短句〗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