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句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十篇〖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3日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1、春日忆李白 (杜甫)

2、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4、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5、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6、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7、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8、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9、此诗抒写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颈联前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属于眼前实景,后句想象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但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就是“对写法”。这种手法,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极富情味;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

10、例2: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1、送魏二 (王昌龄)

12、醉别江楼橘柚香,

13、江风引雨入舟凉。

14、忆君遥在潇湘月,

15、愁听清猿梦里长。

16、问题(3):三、 ○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7、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8、这首诗的一、 ○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 ○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19、例3:2005全国卷第 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21、邯郸驿里逢冬至,

22、抱膝灯前影伴身。

23、想得家中夜深坐,

24、还应说着远行人。

25、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26、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27、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怀人之情的诗作。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思念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含蓄深沉,不难看出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28、“对写法”阐释

29、“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对写法”有人又称为“主客移位”、“落笔对面”等。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落笔对面”的手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30、“对写法”的实质在于一实一虚,大力联想和想象,以虚衬实。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31、“对写法”在诗中的运用

32、“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这是一首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诗,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怀念亲人、怀念家乡,而是从对方写起,通过想象诗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听到亲人对自己的嘱托和呼唤,把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两首,一是《周南・卷耳》,一是《豳风・东山》。

33、南朝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但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无法入眠,这样就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34、到了唐代,运用“对写法”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在此多举几例。比较典型的有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既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势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35、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后两句本是诗人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诗人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36、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37、“对写法”在词中的运用

38、南唐词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39、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40、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41、“对写法”在曲中的运用

42、元代郑光祖的曲子词《醉思乡王粲登楼》[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乍奈我身贫归未得。”“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这两句曲词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母子两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作者的想象,一实一虚,尺幅万里,情感深挚。

43、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2

44、“互文”是一种“表达文化”

45、对于《木兰诗》里的诗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你是如何理解的?

46、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诗句,它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上下句要连起来理解,上句中是“思”,下句就用“忆”互补,用现代话说就是“木兰在想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如此简单的意思,却要拉长表达的过程,增强表达的节奏,为何?为了传递木兰对家乡、亲人的留恋以及在决定要不要去代父亲打仗时的忧伤、哀愁的复杂心情。

47、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用互文这个修辞手法,有表现战争的激烈、冷酷、漫长的作用,暗衬木兰的英勇顽强。

48、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49、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表达方法呢?

50、因为需要,因为诗歌创作的需要、内容表现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

51、诗歌创作的需要:诗歌传唱时需要合适的节奏和律。这符合民族审美心理,追求对仗、工整、上下句的平衡与和谐。

52、内容表现的需要:诗歌字数有限,需要在有限的诗句里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53、情感表达的需要:互文能够营造表达的氛围,帮助作者抒发含蓄、深沉、缠绵的感情。

54、互文在《诗经》中初露端倪,与“赋”极为相似。“赋”,铺排陈列,对同一件事(感情)多角度、反复陈述和表现,以收到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效果。

55、比如《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均有互文特色,重章叠唱,渲染烘托,委婉地抒发了内心的爱慕之情。

56、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3

57、中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诗歌作为四种文学样式之一,学生对之必须能够理解和鉴赏。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难点, 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诗歌中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素材浩如烟海,很难琢磨清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情境遇;其次是诗歌的语言大都简洁而又优美,古今语序的不同和极大的语言跳跃性增加了鉴赏诗歌的难度;再次就是当前学生的压力大,在掌握各科知识的同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大量的古诗文知识。这些,都制约着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使他们难以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对提高得分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58、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率的策略

59、要紧扣诗句,注意词句之间的联系,切忌望文生义,笼统孤立作答

60、虽然古代诗歌素材广泛,语序和现在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诗歌语句并不孤立,而是前后相互联系, 常常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融入写景句中,以景映情。这就要求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看清相互之间的联系, 弄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61、例如2011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62、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63、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64、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65、(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66、第一小问是: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67、答案:情趣高雅,珍爱友情,安贫乐道,风流飘逸。

68、解析:首先要弄清此题是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就要求考生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句首“今年二月冻初融”是说诗人在早春二月冰雪初融之际去探望天经和智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突出其有爱的形象特点;“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表达出诗人的高雅情趣;末句“纶巾鹤试春风”,则表现出诗人风流飘逸的特点。

69、第二小问是:请对这首诗的第二联进行赏析。

70、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聆听雨声。

71、解析:在这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是苦还是乐,是愁还是喜,而是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出平淡闲适之情。这就考查了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既要注意诗句的字面意义,又要把上下文结合起来全面地理解, 抓住写作的意境,不要孤立笼统地作答。

72、要重视诗句中的小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73、在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忽视了小注, 认为小注没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这是一大忌,因为一方面小注往往解释了诗句中艰深难懂的生词的意义,有助于梳理上下文语句,大体掌握诗歌含义,方便做题;另一方面小注常常对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诗人作出注释,方便考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总之,小注可以给考生提供解答试题的角度和线索,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

74、例如2008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75、野夕答孙郎擢①

76、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77、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78、[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79、第二小问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80、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用末句中“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81、解析:这首诗的小注标明了诗人和孙郎擢的关系,虽然对于作者和诗歌本身我们都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标明的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诗。大多数情况下,写给友人的诗无非都是倾吐自己心中的情怀的。诗句“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抒写了诗人独处、友人不来、生活无趣的境况,从而引出“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这两句,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用有形的流水表现出无限的思念之情。

82、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4

83、感知层次:

84、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8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86、感受层次:

87、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88、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89、感悟层次:

90、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91、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9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9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94、教具:多媒体。

95、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96、教时:一课时。

97、导入课文

98、(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99、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100、诵读感知

101、多媒体范读。

10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10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104、(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105、鉴赏品味

106、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107、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108、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109、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110、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111、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112、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113、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114、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115、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116、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7、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118、“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119、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唯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120、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121、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122、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12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4、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5、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 ○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126、问题探究

127、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128、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12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0、《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3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32、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133、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134、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美好的情感。

135、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美好的情感。

136、拓展阅读

137、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

138、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139、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140、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141、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42、板书设计

143、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5

14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45、情人怨遥夜①,竟夕②起相思。

14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③。

147、不堪盈手赠④,还寝梦佳期。

148、情人怨遥夜:相恋之人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149、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150、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熄烛后但见月光满屋,更觉可爱;出户时衣衫润湿,始知夜露已重。怜,爱。

151、不堪盈手赠:不能捧着满手的月光相赠。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152、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刚正不阿,后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153、月夜怀念远人 混成自然 构思奇妙 意境深幽

154、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的,却不多见。

155、诗歌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15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之情。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5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了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158、“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犹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159、“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韵味深长。

160、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61、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6

162、方法一:借助意象特点

163、什么是意象呢?通俗地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在诗歌创作中,作者通常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一组和谐统一的意象表达出来。因此,把握住了诗歌中主要意象的特点,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情感。

164、如2012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16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66、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167、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168、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6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170、这个鉴赏题,本身就是围绕意象来出的,完成的最佳角度自然也是抓意象。抓住主要意象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不难了。首联中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加上“雁声”、“霜月”、“枫桥”和“孤舟”等意象,再结合“客程遥”,就不难理解诗人漂泊中孤独思乡的思想情感了。

171、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独之感。

172、方法二:借助诗歌题目

173、诗歌的题目,可能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有时它会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看诗题,便可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宫女失宠后的哀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看诗题,便可推断出诗歌抒发的情感中,有“外弟”到家探望的喜悦之情。

174、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诗歌鉴赏题(第8题):

17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76、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177、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7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179、第8题是围绕情感出的,而把握这首诗的情感,题目便可以给我们帮助。“思远人”已经表述得十分明白了,再结合词中的“红叶黄花”、“念行客”、“归鸿”、“寄书”、“别”、“红笺”等内容,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180、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181、方法三:借助诗歌作者

182、诗人的创作,通常要受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价值取向、生活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也会形成自己常规的选材倾向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高适的边塞诗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婉清雅、超凡脱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是乱离时代的悲歌;陆游诗中的爱国主题和壮志难酬的愤懑随处可见……如果诗歌的作者是我们熟知的,借助作者,“知人论诗”,也是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门径。

183、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18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8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18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87、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88、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189、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诗歌的常规题材是“言收复征伐事”。甚至在他临终时给儿子写遗嘱,也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该说,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的牵挂。完成第2小题,就可以结合陆游诗作一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亡国之恨”的写作风格,从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190、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

191、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92、方法四:借助题目注释

193、有些诗歌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或有较深沉的内涵,直接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出题人为了降低难度,在题目中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大致有四种:一是题目注,二是作者注,三是词句注,四是背景注。我们可以借助题目注释,找到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捷径。

194、如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19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96、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197、渭北③春天树,江东④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198、“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199、完成第2小题,就要借助注释的帮助。不然,对“渭北”“江东”二句的所指就不好理解。结合注释,就明白“渭北”指杜甫的生活地,而“江东”则指李白的生活地。再联系题目“春日忆李白”中的“忆”字,以及尾联渴望相见的心情,就不难诗句中寄寓的思念之情了。

200、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01、方法五:借助诗眼末句

202、写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常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这种手法就是常说的卒章显志。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末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另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常能凝练集中地反映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可能末句就是诗眼,命题人也常围绕它出题。

203、如2011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20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5、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206、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07、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08、诗的尾联说山泉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那么清澈。诗人托物言志,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诗人用极其质朴平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绘山泉,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到山泉恬淡和自清的本质。抓住这一点,完成第2小题就比较容易了。

209、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的功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10、方法六:借助人文背景

211、在文化演进中,人们赋予了某些事物特定的人文内涵,如“四君子”的品质分别是:梅傲、兰幽、竹坚、菊淡。在诗歌中,如果选择了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引用了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或者涉及某一地域的历史背景,这些都可能与诗歌的主题相关,借助这些人文背景,也可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12、如2012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

2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14、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215、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216、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17、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它除了是春使者外,常与离愁别恨相关,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一不是表现这一内涵。了解这一特征,再联系词中的“离忧”“人不见”等内容,词中“杨柳”的内涵自然就清楚了。

218、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7

219、眼前景是实,已逝景为虚

220、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眼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词的上片虚写,是已逝之景,回忆从前幽会时,那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时光。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男女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到了眼前。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开始写眼前实景。“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回忆到现实,由虚景到实景,虚与实的结合,将山盟虽在、佳人无音的伤感遗憾和裂心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221、当前景是实,想象景为虚

222、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想象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 “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了。

223、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224、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虚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入手落墨。以退为进,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韵味悠长,耐人寻味。这种写法由于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句子:“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的朋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的角度去写,是虚写。“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正如《历代诗词佳句鉴赏》一书所言:“这虽然是作者对家人作出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在情理之中。有了这一层设想,思乡之情就更见其深了。”通过以上探析,可知“对写法”一般用来表现思亲怀友之情、离乡别家之意。只有表现上述情意,才有可能通过写亲友、家乡以及外物这样的“对方”,表现相同的思念之情、哀愁之意。

225、客观景是实,梦境、仙境为虚

226、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8

227、要读懂古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8、从题目入手

229、古人云:诗言志。今人还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诗歌的题目往往隐含着作者写作的背景、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等信息。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230、如北宋王禹的《清明日独酌》,诗的题目表明写作的时间、内容尤其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明日”既可以理解清冷的时令特点,又是怀念先人、祭奠的节日,“独”可以理解为孤独,“酌”让人联想到借酒浇愁,所以从题目可以体悟出作者谪居时无事可做的闲愁,全诗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低沉忧伤的。再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题目中的“秋”在古诗中多有万物凋零、凄凉萧瑟之意,“晚”是傍晚、夕阳西下、易惹人思归,“登城北门”登上北城头远望,再结合作者陆游的身世经历和诗句本身,可以分析出本诗的情感基调的确是悲愁的,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以及虽壮志难酬但仍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231、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从题目入手,结合题目来鉴赏阅读。

232、从注释入手

233、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把诗歌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而在古诗鉴赏题中,写作背景一般给予注释的。

234、例如阅读鉴赏题刘克庄的《一剪梅 袁州解印》,诗后注释:“刘克庄,宋代词人,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弹劾罢官,词人对此有不平,因做此词。”结合注释所提供的写作背景,再去品读全诗,就能准确把握本诗的主旨:表达词人在官场上遭遇不公正弹劾时的愤激和失意之情。又如鉴赏题杜甫的《野人送朱樱》,注释:“(1)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2)赐:即赐,受到赏赐之意。(3)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4)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根据这四个注释我们可以察出作者寓居蜀地时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收到村民送来樱桃的喜悦、感激,对往昔朝廷生活的追念,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等。

235、所以,如果一首古诗鉴赏题题面上安排有注释,绝对不是可有可无。注解,本为降低古诗文本阅读难度而设,而阅读的体会深刻与否,恰恰左右着鉴赏层面的高低,不可忽视。

236、从重点词句入手

237、阅读古诗,就要对诗歌文本意思做出准确把握,这就要关注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比如诗歌中表现意向的句子、议论抒情句、能体现诗歌情感基调的词语等。

238、比如李清照的《满庭芳・小阁藏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诗中重要词语“寂寥”、“浓愁”是诗眼,因为它表明全诗的情感主线是冷清寂寞苦闷;重点句子应是上片末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如今作者寂寥环境独自面对梅花,亦产生了“何逊扬州”般的寂寞与苦闷。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虽然诗尾也赞美了梅花,但全诗总体上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

239、从炼字、炼句入手

240、古诗语言凝练,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诗句的锤炼上。炼字、炼句是意炼,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大开。说的就是语言锤炼的重要性。所以,通过鉴赏语言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

241、例如李白的《独不见》中“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一句中的“岂是”一词运用非常巧妙,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情况下仍要戍边的不解,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另一句“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的数词“百”也极富表现力:“百”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桃树长得极高,与上句的“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写出时间流逝之快,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由此可见,在鉴赏诗歌时,炼字炼句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和情感。

242、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9

243、[关键词]意象 组合 情感 思维 主题

244、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意象一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复杂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是各种意象的有机融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45、通过意象组合来渲染、烘托,使离离情感具体可感

246、渲染也可称为“点染”。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文本研习三中这样解释: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感情。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247、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通过十种意象叠加,把全诗的悲凉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248、《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连续使用了五个意象,不着一“秋”,写尽秋意,烘托了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49、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因为意象可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意象的组合则使情感更加深挚、可感。

250、以组合意象对比、衬托,使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251、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我们阅读那些描写景色优美而情感基调却很淡然、能给人新鲜感受却带着凄清思绪的诗词时,最能感受到王夫之这句话的妙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通过乐景哀景相互对比、衬托,其乐其哀,其一倍增能说尽。

252、就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杜甫《绝句两首(其一)》为例:

253、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中在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蕴四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图。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这幅春景图的感受与读者是不同的。杜审言中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一直担任县丞之类小官,写此诗时是在江阴任职,此时触景生情,由眼前大好春光,心中思乡之痛油然而生。全诗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在对比、衬托中更显得伤感。

254、“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的《绝句两首》之一,从诗的前两句看,江山花鸟,景色清新,赏心悦目。但后两句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哀婉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是令人感伤。

255、通过跨跃时空的意象,引发创造性思维

256、利用意象问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对意象叠加,跨跃时空,能让读者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广远,联想更丰富,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25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两句诗中运用了四个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浑然一体,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充分余地和涵咏不尽的余味。

258、“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其中渭北是指长安,江东则在长江南岸,是李白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杜甫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李白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遥远的空间并没有阻隔两位大诗人的思念。这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两位诗人的无限情思让读者产生了不尽的联想。

259、陆游在《书愤》一诗中连续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铁马、秋风、散关六个意象,六个意象叠加产生了极大艺术效果,虽时间相迥,却能让读者从意象中感受到战船雪夜渡江,秋日里戈铁马,声势浩大,勇猛杀敌的的激战场面。

260、以意象组合来比兴寄托,揭示诗词主题

261、诗言志,诗人总是要通过种种意象要诗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意象组合是诗人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

262、咏蝉诗“三绝”之一虞世南《蝉》中前两句“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就借用了蝉的垂矮、流响,所饮之清露、所栖之疏桐四个意象组合,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德。

263、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共同表达了词人离别之情。

264、古人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诗人却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使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游子思乡情怀尽在这长亭、短亭两个之意象中。

265、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10

266、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267、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268、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69、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270、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271、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7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273、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274、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75、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276、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277、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278、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279、吟诵朗读

280、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生日祝福语简短八个字〖祝福语简短八个字〗
    下一篇:古诗词中含春的诗句〖春天的诗句有哪些〗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