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句

思念爱人的诗句精选〖思念爱人的诗句〗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4日

思念爱人的诗句

1、在人们印象中,杜甫始终眉头紧锁,一副忧国忧民状。当然,爱国情怀是杜甫头顶的光环,而实际上,他也偶尔怀抱着一轮温柔的明月。你看:“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本是自己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念及儿女还小,必是“云鬓湿,玉臂寒”的妻子在思己了。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此诗之妙,妙不可言,可谓爱情诗之至品。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是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中运用托物寄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辟的词句,挚诚的情感,表达了对亡妻韦丛的思念之情,历来为人津津乐道。

3、李商隐是写爱情诗的高手,他写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恋情妙境,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伤缠绵,也写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愁惨绝望。《夜雨寄北》中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由眼前秋雨漫漫之愁景,想到剪烛西窗的相聚之欢,跨越时空,词意婉转,情致深远,人不能及。然而,风朝雨夕的苦难晚唐,注定李商隐的爱情芬芳而沧桑。

4、另一个晚唐诗人杜牧,在爱情面前却面带苦涩。“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失意的他很清醒,他的归宿不在长安,于是他来到扬州。扬州真好,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扬州真好,楚腰纤细,一掌可盈,非凡的感觉凌驾在富贵的云端。然而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道出快乐的表面掩盖着的深入骨髓的悲凉。

5、倒是民间的爱情更质朴生动。崔颢的《长干行》写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构思精巧,写一个姑娘遇到一个帅小伙,芳心萌动,大胆上前搭腔,问他是不是同乡。姑娘聪慧大胆的举动,有礼有节的暗示,令这首诗如同一幅水墨,有大量的留白,完全可以演绎出一段曲折生动的“水乡之恋”。还有一首李白的《长干行》写的是民间童稚之恋:“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首诗里,就出现了两个流芳千古的成语: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其意蕴之丰富令人玩味再三。

6、第2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7、一直传到这南方

8、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9、一阵毛细雨后

10、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

11、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12、随手拣一块顽石

13、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14、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15、从小时的檐下

16、这首诗是诗人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所作。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址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沙田,这里与大陆连接成片,因而诗人生疑中国的初春有胎动来到了这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古往今来,咏春的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余光中的这首《初春》却独有新意。

17、第一是雨后春芽萌发,诗人用一“咬”字,由“芽”及“牙”,此其一也;赋芽以勃勃生命,此其二也。故有“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之奇句,一切景物皆着诗人主观之色彩。

18、第二是诗人突发奇想,抛石化燕。抛石化燕,本已反常,更为反常的是石燕是“从小时的檐下”穿越时空“飞寻而来”,这就更奇异了。化石为燕,显然不合情理,不合春季北燕南飞之自然常理,但是却合道,合思念故乡之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我国古诗文中,不乏其例。

19、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1]。”所谓“反常”,是指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不符合人所共知习见的常情、常理、常规;“合道”,则指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恰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而创造出不一般化的新奇的形象和意境,因而符合艺术创新的规律[2]。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诗词作品中,反常合道、奇趣横生的警句宛若无数闪烁的明星。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闺怨》),等等,都是反常合道的典型,也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两句在内容上违反了人们通常写客愁的一般规律,无思乡之情,无哀怨之气。说它“合道”,是因为诗中写了酒美、酒具美、景美与主人的热情好客,表现出诗人流连忘返于客中的陶醉情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的独特个性,将五湖四海当做故乡的广阔胸襟。“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亲人久别重逢,按理应当喜悦,而不是“惊”和“怪”。诗人却用一个“怪”字,将妻儿们对自己突然归来而产生的惊、骇、疑、喜、怨等种种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一反常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也描写了一个反常的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黄莺应当是喜爱有加的,可诗中的女主人公却十分反常,竟打起了黄莺,不让它啼叫。原来,黄莺的宛转啼鸣吵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因为此时,女主人公已远赴丈夫戍边的辽西,正沉醉在和丈夫相会的美梦之中。反常的表现,衬托出人物至真至纯的感情。

20、《初春》一诗中的反常,就集中体现在寄情于无生命的顽石,让它捎来故乡的消息,由此,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可窥一斑。

21、诗人流沙河在读到此诗时,认为结句是诗人的笔误,他认为在北半球春燕应当北飞,而秋燕才南飞。因此,据眼前之景,应当是春燕由九龙半岛飞往诗人的老家南京(诗人祖籍为福建,父亲为福建人,母亲为江苏常州武进人,诗人生于南京,童年在江南武进度过),鉴于此,他将结句改为:

22、向小时的檐下

23、飞寻而去[3]

24、这样一改,确实符合余光中在香港的实际地理情况,也符合唐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旧习,也就是诗人托燕子寻找旧家之意了。

25、但事实上,诗歌的巧妙之处除了上文所述的“化石为燕”之外,还在于这两句诗有“对面着笔”之妙。如流沙河先生所言,以诗人作诗时环境来看,应当是“向小时的檐下/飞寻而去”,但如余光中所说的“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又有何不可?

26、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运用 “对面着笔” 这种写法的诗作很多,佳句也不少。诗人写思乡怀人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反而更加曲折深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明明是李商隐怀人,却由“君问”着笔,岂不巧妙?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初出夔门,远游他乡,思念故乡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妙在诗人说“故乡水”依依不舍,送我东来,思念之情不言而喻。笔者在分析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时,也谈到了“对面着笔”之妙。

27、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28、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9、诗歌不说让纸船捎去思念,不说自己思念母亲,而是说母亲如若在梦中见到一只白色的小纸船,请不要惊讶。这就是“对面着笔”的写法,借此来抒写自己强烈的思亲之情。女儿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毋庸置疑应当感受得到,这便是人们所常说的心灵感应,也是符合人们的情感规律的[4]。

30、此外,这种“对面着笔”的名句还有许多,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以写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一人来突出大家对自己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思念兄弟之深情,不再着一言,加倍出真情。再如杜甫《月夜》中“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不写自己困于长安,望月怀人,而写妻子于州独自看月,更有趣地是写自己的儿女不理解母亲为何望月,“不解”二字,既写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又写出妻子携儿带女的负担之重,更写出诗人与妻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清人许印芳说:“少陵此等诗从《诗经・陟岵》篇化出。对面著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5]

31、由此观之,余光中的《初春》结句,如果不按照流沙河先生的理解,保留为“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应当更好。故乡旧时燕子,穿过重重大陆,来寻海外的游子。这是一只怎样深情的燕子呀!写故物思我,而不写我思故物,其深情可见,其委婉深致可见。

32、[1]清・孙涛续辑。《全唐诗话续编》卷上,转引自《中华古诗文》软件。

33、[2]陶文鹏。《古诗名句掇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4、[3]《台湾三家诗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35、[4]诸定国。《反常合道的不朽佳作》,《语数外学习》,2002年第6期。

36、第3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37、例1(常德)班级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诗词拉力”。要求同学们将所给诗词上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下句的第一个字。请你完成下面的拉力。

38、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_______

39、主题串联式

40、例2(三明)根据语境默写。

41、奉献是什么?奉献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 ”的坚贞不渝;奉献是龚自珍“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态度;奉献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是范仲淹“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今,奉献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成为美好的人间。

42、例3(金昌)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43、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___________。

44、例4(咸宁)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

45、例5(黄石)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表达游子远离故乡的忧愁,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暮色四合时登高远眺所引发的乡愁。

46、例6(黄石)《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47、例7(丽水)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古诗词中有许多吟咏这些节日的句子,请你从这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

48、例8(达州)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 。

49、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来为他们祝福吧。

50、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51、例9(临沂)古诗文默写。

52、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而他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却只了了十字:“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后学者普遍认为,这诗外“工夫”主要体现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宽博的恤民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明晰的责任意识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等。也正是有了这种种诗外的“工夫”,才有了无数启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奋进

53、的妙文佳句。上面画横线的短语分别代表了诗外“工夫”的6个不同角度,请你任选其中5个角度,各默写出一个与其内容相符或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54、爱国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55、恤民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

56、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57、理想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

58、责任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

59、民族气节:___________________

60、整段、整篇式

61、例10(赤峰) 默写课文选段。

62、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至“则攸之、、允之任也。”

63、郦道元《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至“良多趣味。”

64、例11(安徽)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

65、例12(苏州)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66、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67、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68、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69、例13(长沙)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__》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70、例14(盐城)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__________________ 。

71、例15(河南)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72、例16(长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代先贤有这样风范的人不胜枚举,请写出初中课本内学习过的古诗词中能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

73、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74、作者或出处:__________________。

75、图文式

76、例17(来宾)默写填空。

77、第4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78、关键词:前景化;宇文所安;李白诗歌英译

79、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80、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4-02

81、前景化是文学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因为诗歌及小说语言有时需违背语言常规,即前景化,不然就难以体现出美学价值。[1]前景化(foregrounding),也叫“突出”,“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foregrounding)是目的。‘突出’一词的意义用绘画来解释比较清楚。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前景或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将同样的道理运用于文学语言,则可以说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进而揣摩和玩味它的涵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2]。利奇总结了前人对前景化的研究,综合了两种前景化方式,即偏离和平行。他把语言分为三个层次:形式层、语义层和实现层,并概括出了出了八种偏离方式。后来韩礼德提出只有那些“有动因”(motivated)的偏离,即与作者在文本中的整体意图相关联,才能形成前景化。本文主要从语相,语义,意象层面上来分析宇文所安翻译的译文。

82、宇文所安李白诗歌《长相思》英译实例分析

83、长相思,在长安。

84、络纬秋啼金井阑,

85、微霜凄凄簟色寒。

86、孤灯不明思欲绝,

87、卷帷望月空长叹。

88、美人如花隔云端。

89、上有青冥之高天,

90、下有渌水之波澜。

91、天长路远魂飞苦,

92、梦魂不到关山难。

93、长相思,摧心肝。

94、Yeaning

95、Endless yearning

96、Here in Ch’ang-an,

97、Where the cricket spinners cry autumn

98、by the rail of the golden well,

99、Where flecks of frost blow chill,

100、and the bedmat’s color, cold。

101、No light from the lonely lantern,

102、the longing almost broken—

103、Then roll up the curtain, gaze on the moon,

104、heave the sigh that does no good。

105、A lady lovely like the flowers,

106、beyond that wall of clouds,

107、And above, the blue dark of heavens high,

108、And below, the waves of pale waters。

109、Endless the sky, far the journey,

110、the fleet soul suffers in flight,

111、And in its dreams can’t touch its goal

112、through the fastness of barrier mountains—

113、Then endless yearning

114、Crushes a man’s heart。

115、(宇文所安译)

116、语相偏离

117、这首诗以两句短句开头并以两句短句结尾。全诗中只有这四句诗是三言,其余诗句都是七言,这样就构成了语相偏离。这首诗大约写于李白被排挤出长安之后。从诗题可见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诗人首先直抒胸臆。他所思念的人在长安,这份思念是多么的挚切和绵长。事实上,那个人是皇帝。诗人是想用此方式暗示他所么希望能留在长安,留在皇帝身边辅佐他。所以一开始,诗人便以两个短句直接并清楚地表露出这种思念之情。只因这两句诗非常短促,它们在表达感情时也就显得十分强劲有力道。因此人们也就更能看清诗人的内心。最后,诗人又以两句短句发出沉重的叹息来总结全诗,也与开头遥相呼应。这两句短诗同样拥有强劲的气势,留给了读者很深刻的印象。宇文所安在他的翻译中保留了这个特点。从译文“Endless yearning Here in Ch’ang-an”和“Then endless yearning Crushes a man’s heart”就可以看出。这四句译文皆很短促。并且词语“endless”十分恰当地表达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原文语气,第二句译文“Here in Ch’ang-an”中的“Here”可以改为“There”,那样诗人和皇帝间距离将显得更远一些,通过这种距离感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无可奈何,这样译文的语气得以加强,也就更贴近原文。

118、第5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119、关键词:《诗经》 思 词性 意义

120、“思”字于《诗经》原文中出现107次[1]。就词性看,“思”字有虚实之分,作实词有动词、名词之分;作虚词,有语气助词和音节助词之分。就其在诗句中所处位置看,“思”字所处位置多变,前后有倚助词、名词、形容词、动词者。

121、若“思”字句末,则又有入韵不入韵之分。《正义曰》:“……之、兮、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亦有即将助句之字,以当声韵之体者,则‘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究是图,其然乎’,‘其虚其徐,既亟只且’之类是也。”依孔氏言,若“思”处句末,且韵脚在“思”上一字,则“思”为虚辞。但也有以助词为声韵者。观其例举,句末两字皆虚词,组成复语助词,如“是哉”“何其”之类,则处末之虚词也有可能是韵脚。

122、“古代诗乐合一,《诗经》本是一部乐歌总集”[2](P22)。现在的民歌中的还保留了很多衬词,探之源头,当是上古乐歌中助词的遗留。乐歌重章复沓之特性也在《诗经》中体现,使上句此位置字之词性经常与下句同位置字之词性相同。古人解《诗》,多“以史证诗”或附会经学,而曲解助词。

123、以上,均可作为讨论“思”的依据。下面以“思”字分布情况分别进行考辨。

124、“思”作动词

125、“思”位于名词前,则“思”作动词,充当谓语,构成动词谓语句。

126、a。有以“我”或“子”作主语的主谓句,例如:

127、我思古人,俾无I兮。(《邶风・绿衣》)

128、莫往莫来,悠悠我思[15]。(《邶风・终风》)

129、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邶风・泉水》

130、我思肥泉,兹之永叹。《邶风・泉水》

131、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郑风・蹇裳》

132、以上5例,以“思”为“思念”之意。

133、例(1)、(3)、(4)、(5)“思”后跟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作宾语。“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意为“如果你爱而思我,则揭衣渡溱水来看我;如果你不思念我,会有别人来的,你不要太狂妄了!”上有“子惠思我”之陈述,下有“子不我思”之反问,若上“思”为助词,则上句言“子爱我”,下句言“子不思我”,诗意不连贯。

134、例(2)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思”后虽无宾语,实为“我悠悠然思念他”之意。例(5)“子不我思”句,“我”作“思”之宾语且前置。

135、b。省略主语的有17例

136、其中9例,“思”后跟名词性词组或代词作宾语,例如:

137、静言思之[16],寤辟有俊#ā囤风・柏舟》)

138、愿言思子,中心养养。(《邶风・二子乘舟》)

139、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卫风・氓》)

140、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

141、无思远人,劳心忉忉。(《齐风・甫田》)

142、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唐风・蟋蟀》)

143、不思旧姻,求尔新特。(《小雅・我行其野》)

144、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小雅・谷风》)

145、无思百忧,只自U兮。(《小雅・无将大车》)

146、例(11)、(13)、(14)“思”作“思考”意,其余6例,作“思念”意。

147、例(6)、(7)、(9)句法相类。“静”“愿”作状语修饰动词“思”“子”“伯”“之”均名词作宾语,“言”作句中助词。例(8)、(10)、(12)、(14),“不”“无”为否定复辞,“思”作动词,“其反”“旧姻”“远人”“百忧”为名词性词组作宾语。

148、例(11),“职思”之“职”,若依《传》,以“职”作“主”,首章“职思其居”犹可谓“主思于所居之事”,训“职思其外”“职思其忧”则于意未协。《尔雅・释诂》“职”有二训,一曰常也[3](P8),一曰主也[3](P10)。此处当取“常”意,作状语修饰动词“思”,犹曰“常思其居”“常思其外”“常思其忧”。

149、例(14),“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为对文,“忘”与“思”在此为反义词,均动词作谓语,“大德”与“小怨”为名词作宾语。

150、有7例,动词“思”所依存的宾语在句中省略,据诗意析出,指“卫国”“你”“我”或某件事。

151、云谁之思[17]?西方美人。(《邶风・简兮》)

152、有怀为卫,靡日不思。(《邶风・泉水》)

153、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墉风・载驰》)

154、岂不尔思[18]?莫远致之。(《卫风・竹竿》)

155、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

156、其谁知之,盖亦勿思!(《魏风・园有桃》)

157、例(17)作“思考”,其余作“思念”。

158、例(9)“反是不思”句和例(19)(20),均有否定副词“不”或“勿”修饰动词“思”。分别意为“反反复复不思过去之事”;“怎么能不想念你?”;“大概都没有想念我啊”。

159、例(15)(18)为自问自答句,意为“思谁?”“岂不思尔?”“思”依存的宾语前置。“靡日不思”意为“没有一天不思念卫国”。例(17)用所字结构,“所”与动词“思”组成名词性词组,意为“你们千百次地思考这件事,不如我想得周全”。

160、还有2例,“思”位于同义动词前后,形成复语[4](P110)动词作谓语,表双重强调。

16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周南・关雎》

162、鼠思泣血,无言不疾。《小雅・雨无正》

163、例(21),毛以“服,思之也”。郑以“服”作“事”,为比附后妃乐得淑女之事,失诗之本义。《正义》曰“王肃云‘服膺思念之’”,是以“思”“服”二字均作动词,“服”亦“思”也。如《尚书・康诰》“王有言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孔安国《传》曰:“……服膺思念五六日……”[5](P203)。孔安国以“服念”为“服膺思念”。“思服”类于“服念”,两字都当作“思念”意。“寤寐”是动词性短语作状语修饰“思服”二字。

164、例(22)历来多从郑玄,以“鼠思泣血”为“忧思泣血”。但“思”字何意,终不明了。《尚书・盘庚》“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5](P131),其“思”作“忧”,忧灾患之事也。《礼记・乐记》曰“亡国之音哀以思”[6](P663),犹云哀以忧也。“鼠”“思”二字同“担忧”意,表示“忧思过甚”。“泣血”是动宾短语作补语修饰“鼠思”。

165、“思”作名词

166、“思”作名词时,有“思绪”“理念”两意,多有形容词或名词修饰,组成定中短语,“思”作中心语。

167、“思”字定中短语作主语,后跟动词性成分作谓语。

168、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邶风・燕燕》)

169、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170、视尔不臧,我思不s。(《墉风・载驰》)

171、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大雅・下武》)

172、例(23)意为“先君的理念,勉励着我啊!”例(24)《正义》曰:“我视汝许大夫不施善道以救卫,由此故我思不远于卫”。“视尔不臧,我思不s”,意为“我思不能闭矣”。考之诗意,是以“思”为思绪之思。例(25),“孝思”作“维则”之主语,又作“永言”之宾语。

173、“思”字定中短语作宾语

174、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郑风・出其东门》)

175、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郑风・出其东门》)

176、《出其东门》是一首爱情诗,男子表达对所爱女子的不二之心。《易・乾》“可与存义也”,孔颖达《正义》曰“可与保存其意”[7](P14),“存”为留存之意。《老子》第六十六章“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王弼注“且,犹取也”[8](P170)。“存”“且”皆动词作谓语,“匪”相当于“不”为否定复辞,“我思”为定中短语作宾语且前置。两句意为“不能留存我的思绪”“不能取走我的思绪”。

177、“思”作虚词

178、“思”作语气助词,一般在句首或者句末。

179、A。“思”在句首,句中已有非“思”意动词作谓语,有非“思”意的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则“思”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称颂意。此部分诗都出自《雅》《颂》古代学者多以这部分“思”字为动词,作“思念”或“愿”,未重视这部分诗颂赞乐歌多感叹、感彩浓厚的性质,失《诗》之本义。

180、“思”在名词性成分前有6例。

181、间关车之r兮,思娈季女逝兮。(《小雅・车r》)

182、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大雅・文王》)

183、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184、思媚庄姜,京室之妇。(《大雅・思齐》)

185、思文后稷,克彼配天。(《周颂・思文》)

186、永言保之,思皇多祜。(《周颂・载见》)

187、思无疆,思马斯臧。(《鲁颂・o》)

188、例(31)―(35)“思”字句以“思+形容词+名词”形式的定中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除例(33)为名词谓语句,余下4例为动词谓语句。

189、例(33),《传》曰“齐,庄也。媚,爱也”,两字为形容词,修饰作主Z的专有名词“大任”“庄姜”“文王之母”“京室之妇”为定中短语作eZ。意为“庄敬的大任是文王的母亲,仁爱的庄姜是京室的宗妇”。首章言大任、大姜、大姒,皆为论文王之德渊源有自,是颂文王的铺垫。若如笺首章直言常思念大任、周姜、大姒,;或如姚舜牧于《诗经疑问》所言,“思齐母道,思媚妇道,便自有徽音之播,而大姒一一以效之,一一以嗣之……周家女德于斯为盛”[9](P811),首章美大姒之能承先人之美誉,偏离之主旨。故从项安世“思,语辞也”[10](P41)之说。

190、历来解《车r》,多据小序,以“思孪季女”为“思得美好之少女以代褒姒”“思”作动词。今观其诗意,首章言“间关车之r兮,思娈季女逝兮”,五章又言“鲜我觏尔,我心写兮”,六章言“觏尔新婚,以慰我心”,当是一位送嫁之人抒写对出嫁女的祝福。则知“间关车之r兮,思娈季女逝兮”意为“在车轴转动的声音中,美好的少女乘车而去啦”。若以“思”为实词,于句意有碍。

191、《小雅・采芑》与《小雅・斯干》都有“朱芾斯皇”一句。“斯”“思”作助词时通用,如《毛诗正义・小雅・我行其野》“尔不我蓄,言归斯复”,唐石经中作“言归思复”。此“朱芾斯皇”一句,即“斯皇朱芾”,与“思皇多士”“思皇多祜”句法相类。句首冠虚词“斯”“思”“皇”“多”“朱”形容词,“芾”“士”“祜”为名词。“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意为“啊!济济多士美矣,降生王国啊”。“永言保之”中代词“之”即指代“思皇多祜”,意为“啊!又多又美好的福气,永远地保留它”。例(34)意为“啊,有文德的后稷能够与天相配!”

192、例(36),《笺》云“臧,善也。僖公之思遵伯禽之法,反复思之,无有竟己,乃至于思马斯善,多其所及V博”,是以《o》槊蕾夜之作。从诗意直解,此诗为颂马之作,应以“思”为句首语辞。“思马斯臧”意为“马很好啊”,名~“R”,形容~“臧”,成形容~^Z句。“思无疆,思马斯臧”,以“无疆”为“臧”之状语前置,则可解为“马好得没有边界啊”。《o》中的“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期,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都当如是。

193、“思”在动词性成分前有3例。

194、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大雅・公刘》)

195、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颂・泮水》)

196、思媚其妇,有倚其士。(《周颂・载芟》)

197、例(28),《传》曰“思辑用光,言民相与和睦,以显于时也”,是以“思”为虚词。而郑《笺》言“思在和其民人,用光大其道”,是以“思”作愿想之义。但《大雅・公刘》叙述公刘迁豳之事。“思辑用光”句,是对前半章有条不紊的出发准备工作的总结,感叹人民和睦齐心能显于时。若作“思在和其民人,用光其大道”,则此句表目的,此与公刘为避战祸而迁居的历史不符。

198、“思枫水”“薄采其芹”对偶。“乐”“采”均动词,“泮水”“其芹”均名词性成分,“薄”“思”均作句首语气词。且《礼记・礼器篇》引此诗作“斯乐泮水”[6](P468),“斯”亦辞也。

199、例(30)“思”“有”均句首助词;“媚”作喜爱之意,“依”作倚靠之意,均动词作谓语;“其妇”“其士”作宾语,言“丈夫爱妻子,妻子倚靠丈夫”,是田间劳作时,两相慰劳也。

200、b。“思”在句末作语气助词。

201、“思”字在动词后有7例,所在句多为“(名~性成分)+动~+思”结构的主谓句。

202、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20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204、今我来思[19],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205、翩翩者x,A然来思。(《小雅・南有嘉鱼》)

206、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小雅・白驹》)

207、慎尔优游,勉尔遁思。(《小雅・白驹》)

208、尔羊来思,其角纭#ā缎拧の扪颉罚

209、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大雅・抑》)

210、例(37)主语省略,直解为“不可以追求啊”“不能游泳过去啊”“不能划船过去啊”。

211、例(38)―(40)及例(42)句法相类,主语俱在,“来”作动词,“思”作句末语气词,意为“来啦”。“A然”“贲然”作状语修饰动词“来”。“A然来思”意为“翩翩的x一群群地来啦”;“贲然来思”意为“洁白的马光彩地来啦”。

212、例(41),“勉,抑止之辞”[11](P197),类于否定副词,否定动词“遁”,意为“你不要离开啊”。例(43),“格”“度”“射”均动词。“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之意,可引孔颖达说,“神之来至去止,不可度知啊,况可于祭末而有厌倦乎!”

213、“思”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4例。

214、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小雅・南有嘉鱼》)

215、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周颂・敬之》)

216、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周颂・贲》)

217、时周之命,于绎思。(《周颂・贲》)

218、例(44),频率副词“又”作“式燕”的状语,意为“又燕饮嘉宾啦”。

219、例(45)例(46)(47)均是以“思”作韵脚,压之部韵,韵脚为“之”“思”“哉”“兹”“止”[12](P397),均为句末语气助词。例(45)意为“天是光明的啊”。例(46),“绎”作“敷”之状语后置,意为“不断地颁布这政令啊”。例(47)“时周之命”作主语,“于”作句中音节助词,形容词“绎”作谓语,“思”作句末语气词,构成形容词谓语句,意为“这周国的政令连续不断啊”。

220、“思”位于句中,无实义,作语音节助词,补足音节。

221、a。“思”在名词性成分后,有3例。

222、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商颂・那》)

223、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商颂・烈祖》)

224、兕觥其p,旨酒思柔。(《小雅・桑扈》《周颂・丝衣》)

225、《释言・释言语》“成,盛也”[13](P195)。“绥”“赉”为动词,“我”做指人宾语,“成”作指物宾语,主语省略,构成特殊的动词谓语句。“绥我思成”意为“安我以盛世繁荣也”“赉我思成”意为“赐我以盛世繁荣”。

226、“兕觥其p,旨酒思柔”,朱熹《诗集传》“p,角上曲貌”[14](P631)。“p”“柔”,均形容词修饰主语,“兕觥”与“旨酒”为名词作主语,“其”与“思”相对,均为语辞,作补足音节用,构成形容词谓语句。

227、b。“思”在动词后,有3例。

228、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陈风・墓门》)

229、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大雅・文王有声》)

230、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周颂・闵予小子》)

231、例((51),郑玄笺云“予,我也。歌以告之,汝不顾念我言,至于破灭。颠倒之急,乃思我之言。言其晚也”,后人多从郑笺之说,以“思”为想,增加了过多字句外的内容,不符合诗本义。《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句,“已”,动词;“矣”,句末语气词,压之部韵;“训予不顾,颠倒思予”句,“顾”,动词,“顾”与“予”压鱼韵。[12](P235)此“予”当作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予”入韵,则韵上一字“思”也是助词,类于“焉哉”“何其”,构成复语语气助词。此句意为“训诫你,你却不顾及,你太颠倒了!”。

232、例(52),“无”表“没有”意,作动词,“不服”意“不服者”作eZ,意为“天下没有不信服之人”。

233、例(53)后人多从郑孔,以“思”为思念之思,诗意拖沓。《周颂・烈文》“于乎先王不忘”,意与此句同,均是不忘先王之意。是以“不忘”为补语,修饰“继序”“思”作语辞也。

234、通过以上讨论,“思”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可以归纳为七个义项:A。动词,思念;B。动词,思考、想;C。动词,担忧;D。名词,思绪、想法;E。语气助词,表示感叹;F。音节助词,无意义。义项A、义项B和义项C用作谓语。义项D主要句法功能为作主语和宾语。义项E出现在句首或句末,作语气词。义项F出现在句中,起衬足音节的作用。

235、本文“思”字统计数字,依据嘉庆二十年刊本《毛诗正义》计算。参见毛亨传,郑玄笺,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卷十六)之一,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以下引《诗经》中诗句若据此本,则不再出注,下引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孔颖达《毛诗正义》也均从此本,不再出注。

236、洪湛侯著:《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37、晋]郭璞注,[宋]刑m疏:《尔雅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238、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39、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24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241、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版,影印清嘉庆二十年(1815)江西书局刊本。

242、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43、明]姚舜牧撰:《重订诗经疑问》,台北:_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44、宋]项安世撰:《项氏家书》,《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45、余冠英撰:《诗经选读》,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46、王力撰:《诗经韵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47、汉]刘熙著,任继P纂:《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248、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集》(第一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版。

249、“悠悠我思”句,在《邶风・雄雉》《郑风・子矜》《秦风・渭阳》都有出现,分别为“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青青子矜,悠悠我思”“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250、“静言思之”句,在《卫风・氓》也有出现,为“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251、“云谁之思”句,在《邶风・桑中》也有出现,为“云谁之思?美孟姜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252、“岂不尔思”句,在《王风・大车》《郑风・东门之》《桧风・羔裘》都有出现,在此不赘述。

253、“今我来思”句,在《小雅・出车》中也有出现,为“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254、第6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25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应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古诗,如是用过人教出版社二??一年版语文书(记不清是哪一册)的同学应该更是记忆深刻。不知其他同学学这句诗时老师给予的解释如何,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句如是说:本句系古诗名言警句,意为蚕到死丝才会完结(今看来准确应为蚕变蛾前,结蛹完成前丝方尽。想必是诗人对农业涉猎颇浅,但也不足为奇。生于晚唐的李商隐本就出身官僚家庭,自小习文,后当官。但官途屡遭不顺,这也似乎是当官诗人的相同经历——政治搞到最后依然原地踏步,或是干脆便贬得豪气全无,后写诗抒情,结果便流芳百世。真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啊!),待蜡烛芯成灰后烛泪才会枯干。比喻兀兀穷年、呕心沥血的工作者,如蚕和蜡烛一样奋斗到生前最后一刻。我们这位语文老师最后的结论是:本句常同来比喻教师。    因为这句话是被孤立的放至一个栏目中,且未注明出处,亦无注释翻译,于是大家便工工整整把语文老师的解释抄为笔记。并且直到前几天我依然这样理解此句。    无奈本人古诗文涉猎如李商隐农业涉猎一样疏浅,直至前几天才知道这句名言出自李商隐诗歌《无题》(注:李商隐现存的六百首诗歌中,大概有四分之一都叫这个名字,所以也许此《无题》非彼《无题》),全诗通篇为名句,其中又以这一句最出名。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5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5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5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本诗写作年份不详,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    山西古籍出版社二??六年一月二版《李商隐集》中,第221页对本诗的注解如下:“全诗情感炽烈而缠绵,相思与离恨经诗人摄取物象缓缓道来后,其情感深沉而慰藉。”    而对于本诗第三、 ○四句千古名句,第三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实指文中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其中“丝”字谐音“思”。而第四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泪”亦指相思之泪。两句的原意为:“我悠长的思念就像春蚕吐出的丝一样,到死才会完结;我无尽的离愁,就像蜡炬滴下的烛泪一样,蜡芯成灰后才会枯干。”    对照之前语文老师的说法,我不禁唏嘘不已,最令人冒冷汗的是,我这位可敬可亲的语文老师,居然得出:“常用来形容老师”的结论。    不过话说回来,那位语文老师对当时十来岁出头的我们有这样的解释亦情有可原,甚至为他能得出如此结论感到钦佩。不过我又顿生邪念:如叫他去解释李商隐另一诗歌中的一句“见我养羞频照影,不知身属冶游郎”,老师他将会作何解释呢?唯一肯定的是他不会直白白活脱脱地剖析给那些三年级的孩子看。(这不是废话么?)    建议人教出版社以后不要往小学语文书上灌此类迫使老师们歧义的句子。(要放就干脆放《金瓶梅》选段!)    我的牢骚倾泻完了。

259、二??七。农历三月。二十五。

260、第7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261、郭沫若原名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262、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与郁达夫,成仿吾组成“创造社”。

263、抗战时期写有“屈原”,“虎符”等话剧。

264、《女神》具有奔腾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色彩,体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为五四后的自由体诗开拓了新天地。

265、《炉中煤》是一首抒情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日本时写作的。

266、本文主旨

26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开会。中国政府希望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遭到拒绝;而军阀政府还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遂发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还是一次反封建文化的革命运动,所提出的“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影响十分深远。这次运动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时远在日本留学的作者为此十分鼓舞,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是和我的爱人一样。”这就是作者“眷念祖国的情绪”。

268、本诗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思念五四之后的中国,以燃烧着的煤的口气,诉说自己思念祖国的情绪,表现了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和决心为振兴祖国献身的精神。

269、课文串讲

270、全诗共分为四节。

271、第一节:倾诉自己眷念祖国的热情和报国的真切心情;

272、第二节:表示作者对祖国的强烈的爱长期被埋在心里,一有机会表达,这种感情则炽烈如火。

273、第三节:说明苦于前身虽是栋梁之才,但无法报效祖国,在五四革命浪潮激荡下,重见天光。(重点)

274、第四节:再一次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75、重点掌握借物言志,比拟手法的运用。

276、整首诗都是以炉中燃烧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炉中煤”是作者自喻,比喻作者思念祖国的炽热感情:“年青的女郎”象征五四时期祖国的新生,用的是拟人手法;全诗虽没有出现“怀念祖国”“颂扬新生”等诗句,但很形象地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这就是借颂物,言物来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胸中之志的借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艺术特色。

277、重点掌握“年青的女郎”与“炉中煤”的象征意义。

278、作者采用这种象征手法,一方面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另方面,也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

279、“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的爱国激情,可以使人们体会到作者情感的炽热程度。

280、“年轻的女郎”象征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后的生机勃勃的祖国。同时,也是诗人热恋,追求的对象。

281、重点掌握第三段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粱,到今天才重见天光的寓意。

282、这里有双重寓意:(1)象征作者的爱国感情长期深埋在心底,只有五四运动以后,这股激情才得以喷发;(2)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283、重点掌握诗中反复咏叹的作用。

284、“啊,我年青的女郎”这一句诗句,反复出现四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这般模样”在诗首尾各出现一次。其作用:紧扣主题,突出主旋律,增强艺术效果;是整首诗前后呼应,无论是章法,句法,还是韵律方面都和谐整齐。

285、重点段落简析

286、第8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287、《夜雨寄北》赏析

288、诗人在第一句用夫妻问答的形式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称妻为“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夫妻相互挂念的款款深情的画面,视角独特而鲜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你一直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这句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画中有诗,情在画中,情与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交融,定位了整首诗的意境。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表面是写妻子盼望夫君回家的急切心理,其实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相思。这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甫在这首诗中就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表面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用简单的问答形式传达了思念爱妻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字中都流露出思念之情,不仅形象动人,而且深情、婉约。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的现实处境。诗人对特定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语言简单而凝练。短短七个字,诗人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秋雨绵绵的巴山景象,将异乡的景象和漂泊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绵绵巴山,不可断绝,冰凉的秋夜,大雨淋淋,不仅有天上之雨,还有池中之水。读这句诗,人们仿佛穿过了诗人描绘的景物,置身于一个这样的环境中:茫茫秋夜,寒意袭人,绵绵巴山,到处都是一片雨幕,地上的池水很快涨满并溢了出来,诗人身处异乡,周围是险峻而绵延的巴山,风狂雨急,孤独与寂寥缠绕在诗人的心头,此景此情是何等的凄凉与孤寂。秋雨绵绵,使人如愁丝缠绕,空虚而焦虑,池水盈盈,又使人情意满溢,无法自控,诗人的内心在愁绪满怀的同时也情意绵绵,汹涌激荡。在巴山秋夜,阴雨绵绵,诗人触景生情,通过自然景观展开联想,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处境的同时表达出夫妻的恩爱。“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先用细腻的笔法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充满温馨与恩爱的和谐家庭生活,“共”字无限传神地表达出夫妻之间的恩爱与亲昵,然后用“何当”将这个美好的期望推向了遥不可及的境地。诗人才发现这不过是自己的想象,是自己美好的愿望,何时能实现呢?这里与首句遥相呼应,“未有期”已经给出答案,理想多么美好,而现实又是如此残酷与无奈。整句诗没有一个“情”字,却洋溢着无限情意。

289、《夜雨寄北》英译本中的诗歌意境

290、诗歌的意象与文化

291、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而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也表现在语言运用方面。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一种最常见而且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因其语言的书面特征,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蕴更为丰富,所以,译者在对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内容,更要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次蕴涵。这样才能译出原作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的翻译研究工作要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因为翻译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不仅仅是文化作品在不同语言间的转述,而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今天,这种文化传播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化是诗歌意象的基础,诗歌意象更是文化的体现,它来源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例如,水这个意象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多与愁丝相关联,表达出命运多舛,人生苦短的无奈与感伤情怀。就像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是这个意义,在下句就直接点出了其核心的思想情感:“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里的水是以“雨”的形式出现的。还有一个意象――“秋天”也是离愁或者思念的情感表现,这个更多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两个重大节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的是重阳节,而“月是故乡明”则是指中秋时节。

292、在Herbert A。 Giles的译本中没有译出秋天的含义,自然也就无法表达出中国文化有的民族特色。而散宜生的译本中“In this night of rain pools along Ba Rige o’ erflow”也没有译出“秋天”的意思。虽然他可能是为了追求音律上的完美而故意没有译出,但是从翻译的文化传播角度去分析,这两者都不尽完美。不过,中外的许多读者对他们的翻译都比较认可,认为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所以,整体上讲,他们的译文还是相对成功的。而且,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比较含蓄,而西方人比较直接。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就非常的含蓄,而这种含蓄是西方那些直接和大胆的读者难以理解的。

293、不同译本意象还原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94、我过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将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翻译学理论。在许教授的理论中有“三美原则”,即诗歌翻译时要注重意美、形美、音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形美最次。翻译时,首先要做到意美,然后再尽量实现音美和形美,最终达到三美齐备的最高境界。在对这首诗的首句进行翻译时,首先用“when”对应原文的“期”,然后用“but”来导出后面的“未有期”,这是许教授意译法的典型体现,虽然是直叙原话,但是并没有失去原文中应有的意味,那种离愁别绪、忧伤无奈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句将原文中的巴山意译作“western hills”是指川东一带的山脉,而用“pools in western hills”来翻译“秋池”就有点偏颇了,因为这里译作是巴山的水池,而失去的“秋”的意味。好在后面用“autumn rain o’ erflow”来译“夜雨”,联想起来解读,还是能体会到原诗中那种秋雨萧瑟、池水满溢的意象。而原文中的“巴山夜雨”译作“enless reary night of rain”倒是非常贴切,将原诗的意象神韵表现得非常完美,读者在解读时能体会到诗人那种身在异乡秋雨萧瑟的夜里,对爱妻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译文完整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满怀的“愁绪”和“忧郁”,让人读来仿佛历历在目。译者在翻译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时都遵循了许教授“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很好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然而,美中不足,译文没有将原诗的“夜”翻译出来,有失原诗意境。第三句用“can”带出了“trim the wicks”,虽然在原诗中没有相应的意象,但是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整体意境也有很大的提升。译文以“trim the wicks”表现原诗中的“共剪烛”,将此刻的愁苦及未来的憧憬都完整地表现出来。译文中用“again”和“rain”分别作三四句的结尾词,充分体现了“音美”的原则。从整体上看,译文分为四行,每行都是12个音节,然后遵循AABB的形式押韵,这充分体现了“形美”原则。许教授按照他的三美原则意译全诗,运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及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来翻译此诗,完整地表达了原诗的意境,是《夜雨寄北》英译本的典范。

295、我们再来分析著名翻译家孙大雨先生的译本。孙大雨先生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期多翻译唐诗和《楚辞》。孙先生曾在美国留学,后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翻译了很多作品。孙大雨先生的翻译理论是:翻译诗歌和文学作品,译者不仅要完全解读原诗的意境,而且要对目标语的文化以及文字都有很高的造诣,唯有如此才能将原文的风貌和精神翻译出来,翻译过程相当于一次完整的再创作。孙先生在翻译时以诗译诗,用词非常精美,不同于原诗的简洁明朗,孙译本的风格比较沉郁。首句中,孙先生用“home-coming”表现归心似箭,然后又用“not sure”展现出诗人想回去又不能的无奈。孙先生在用词方面非常严谨,在翻译第二句时,用“not sure”对应“夜雨”,用“autumn pools”对应“秋池”,非常工整,而且充分表现出了原诗中那种惆怅孤独的情感,实现了中英文化的完美转换。受性格和经历的影响,孙先生在译文的情感表达上也是严谨的,用“Ba mounts”来翻译“巴山”会有损原诗的意象,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应译作“bashan mountains”或者是“bashan mounts”。在翻译第三句的时候,没有直译“何当”和“共”两词,而是用了“west winow”与“clipping the canle wick”,这也对原诗中所要表达的意象有很大的遗失,译文没有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对将来的重逢的一种强烈向往和憧憬,不仅在整体上显得平淡,而且没有完整表达原诗的意境,翻译得不是很到位。末句用“mute elight”来结尾,词语表现得过于含蓄内敛,没有完全传神地表达出“巴山夜雨”的意象和场景,也没有表达出诗人那种孤寂、期盼、焦虑以及矛盾的心理。然而,孙大雨先生在翻译时多运用古英语单词来体现原诗的节奏与形式美,体现了他独特的翻译风格。

296、通过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了解到,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原诗中的意象进行操作,既不能失去原文的内涵和精神,还要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蕴。因此,在古诗歌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非常明显,只有经验丰富、语言功底扎实的译者才能译出精美的作品,才能将我国的文化瑰宝传播到世界。

297、[参考文献]

298、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20。

299、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华古诗英译赏析[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00、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01、李莎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与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J]。文学理论研究,2006(11)。

302、第9篇:思念爱人的诗句范文

303、(选自《诗经・国风・陈风》)

304、皎:月光,这里形容月光皎洁明亮。佼(jiao):通“姣”,美丽。僚:同“”。娇美。舒:舒缓安闲。窈纠:同第二、 ○三章的“忧受”“夭绍”,皆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劳心:忧心。悄:深忧。[刂](№):妩媚的样子。④怪(sao):忧愁不安的样子。⑤燎:漂亮。⑥惨(zao):同“”。焦躁。

305、《月出》的夜晚是适合在春天的。因为它虽然忧愁,却使人愿意抱一种温柔的希望。如迟迟春日里渐渐萌蘖的枝芽。在诗的开始,月光便笼罩大地。那美丽的女子出现在月光之下。诗人的忧愁却幽结难解。月光依然明亮。那女子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楚楚动人,而诗人的忧愁却依旧得不到消解。或许是爱情的遥不可得。或许是思念的啮噬人心。因了《月出》中的一片皎洁,月光从此便与爱情、忧愁和孤独连结起来。再也不能分开了。在后世的诗人们那里。月光是情人玉户帘中卷不去的幽怨,是游子夜半床前明如霜雪的乡思。然而那月光究竟与《月出》的不同。后世铺写月光用力最多的。莫过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论其流丽婉转,实远过于《月出》,然而《月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如此简单。如此朴素,其情思却如此广大深沉。处在诗歌源头的时代,《月出》却因此多有一份纯真的稚拙,这也是《诗经》其他爱情诗共有的纯粹。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蕴含哲理的诗句〖含有哲理的诗句〗
    下一篇:满是遗憾的伤感文案,经典催泪,痛入骨髓!〖满是遗憾的伤感文案〗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