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创新理论篇1
第一,明确了发展的历史地位。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论断,我们领悟到,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应当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明确了发展的关键与目标,这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把握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关键因素。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第三,确立了发展的核心问题。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归谁,这些涉及核心的问题,关系到发展的成败。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既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不是简单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而是具有自己深刻的内涵,这就是,着重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主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动摇的原则和前提。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提出了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遵循什么准则,保持什么状态,是发展是否科学和有价值的直接标志。科学发展观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发展理念与模式的精华,明确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必须保持的状态,要求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之所在。
党的创新理论篇2
〔关键词〕 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价值性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52-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提出和阐发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之一。可以预见,随着学术界、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党的建设理论也必然会受到关注并予以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从总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特征进行探讨,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首先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具有鲜明的理论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有着自己特定的主题、范畴、内涵和逻辑结构。从特定的主题看,它紧紧围绕探讨和解决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展开;从其特定的范畴看,最基本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基本路线”,“民主集中制”,“党的历史方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党内和谐”,“反腐倡廉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型政党”等。在其特定的内涵上,它包括邓小平党建理论、党建思想和党建思想;当然,这一理论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它不是终极真理,还应包括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特定的逻辑结构看,它包括理论基石、理论主线、基本内容、理论精髓等方面。理论基石包括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科学回答。理论主线包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理论、组织建设理论、作风建设理论、制度建设理论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等。它们是以党的建设总目标理论、党的历史方位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为立论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基本思路,是具有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方法。理论精髓,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理论来源和依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为基础和依据的。其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也是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即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通过党的建设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其理论的目的,并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实践,即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 〕 (P284 )。一方面,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理论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也必须通过实践。另一方面,实践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二、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学说来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中,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党的策略原则和组织原则等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也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 〔3 〕,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自身的演进来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过程中,相继产生了邓小平党建理论、党建思想和党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励精图治、探索真理、开拓进取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3 〕。邓小平党建理论、党建思想和党建思想,在理论渊源、理论依据、理论主题、理论精髓、理论目标等方面一脉相承。其理论渊源,都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出发的;其客观依据,都是党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国情、世情和党情;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理论精髓,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理论目标,都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体而生动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 〔2 〕,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理论。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3 〕 (P33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使用“制度建设”概念,明确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此后,制度建设就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的四大领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强调要“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论断,把制度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1999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束时讲话中,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并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了五种执政能力的要求。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第三,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命题,深刻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科学总结了党成立以来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实现途径、衡量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以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
第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惩治和预防腐败,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腐败的危害,产生原因,预防和惩治方针和措施,都进行了阐述,也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但过去一般把反腐败列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念,并把它与党的其他方面专项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党的建设五大领域,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
第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
另外有些新观点,是在深刻汲取了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如:“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4 〕 (P5 )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它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主导,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新时期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4 〕 (P536-537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所在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反映了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也包含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新经验的提炼和深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先围绕“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中国加入WTO而面临新的挑战,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呼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之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复杂、严峻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战略思想。在适应时代的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不同的时代对一个政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当今时代向党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是,如何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革命、科技革命和新的民主浪潮的挑战。这四个课题归结到一点,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党内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党群关系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个基本问题又派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由此逐步深入和展开,把握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而形成的科学体系。〔5 〕 以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自己,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也是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理论主要不是回答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问题,而是回答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鲜经验,是它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史和现实依据。同时,这一理论对其自身的范畴和原理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品味、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时代性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党的建设理论,只有与中国国情和党情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只有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民族性要以时代性为发展导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党的建设理论,必须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永葆“时代精神的精华”本色。
四、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7 〕 (P253-254 )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性(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8 〕。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同样是科学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党的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价值性。主要表现在:
其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人民谋利益。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上。” 〔3 〕 (P128 )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党的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2003年7月1日,在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阐明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就是在这一价值原则的指引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二,理论来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党的建设做出的每一个重大部署、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措施,都要先行试点,放手让基层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以便创造经验,为发现规律、实现理论创新提供充分的实践依据。同时,每一个思想和理论观点,都是在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创造性实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中全党智慧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表明,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实践,是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无视客观规律,无视实际情况变化,就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就不可能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价值性是科学性的目的。离开价值性,科学性是脆弱的,就不可能产生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决策,2008,(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姚桓。谈谈党建理论创新研究的方法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0)。
党的创新理论篇3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理论建设 科学发展观 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产生一种新的理论,这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新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种正确的理论一旦被实践主体所掌握,并付诸实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便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
1.实践中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理论创新不是凭空杜撰,异想天开,更不是闭门造车,脱离实践。人类社会的无限性决定人们实践的无限性,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化。当这种认识与实践一致时,人们就能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有目的的实践,否则便是自由的、盲目的实践。这说明,理论是来自实践的,而实践是第一性的,但如果这种实践没有一种正确理论的指导,人们自由的、盲目的实践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元序甚至灾难。所以,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重大挫折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以保证这种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否则所谓的理论就是元病呻吟,就是空洞的理论,实践也就成了盲目的实践。
2.提出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理论体系。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理论,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理论体系”,不能是一两句话或者某一方面的简单理论。因为它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重大挫折等重大问题,否则就把理论庸俗化或者简单化了。
3.这种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便立竿见影、产生强大的力量。理论是用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这种理论的正确与否,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和实践相一致,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这种理论如果与实践相结合便立竿见影、产生强大的力量,能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则说明是正确的理论,是具有生命力的理论。
4.这种理论应该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任何一种理论的创新,是不是科学的,从根本上讲必须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也可以说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三、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建设上的创新成果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任务。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那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的诸多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理论建设上的创新成果。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理论建设 科学发展观 创新
论文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相关原理,理论创新可有四个检验标准是:实践中遇到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形成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与实践相结合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应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党理论建设上的创新。
党的创新理论篇4
【关键词】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1、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
2、思想对中国的作用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数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有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早在2000年5月14日,同志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01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 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深刻认识。“三个代表”是对于历史规律性与必然性的把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是为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进而引导实现新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同志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参考文献:
党的创新理论篇5
1 时展的客观要求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要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中从未遇到过的崭新问题,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建设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一,党的建设是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占大多数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解决好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共产党就不可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不可能在农村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
其二,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开展的。党内如果不加强党性修养,部分不坚定分子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附庸和尾巴。
其三,党的建设是在武装斗争的严酷环境中进行的,与党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过程紧密相联。武装斗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党的命运,不理解武装斗争,就不能正确理解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
此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又一直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关注。共产国际在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过程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但是,共产国际的一些人由于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也出现过瞎指挥的情况,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客观历史环境出发,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同志豪迈地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2 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创新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转变为执政党的活力源泉。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学说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2.1 提出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
“两个先锋队”的思想,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在中国这个特殊国情下成长起来的,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政治组织,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和蓬蓬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在这些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的经验,为毛泽东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会议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1]1937年10月,毛泽东在《论鲁迅》一文中再次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2]
“两个先锋队”的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两个先锋队”指导思想的确定,使党的组织迅速扩大。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我们党大批吸收、培养新干部,大量吸收新党员,壮大了革命队伍。到1945年党的七大,党员数量发展到121万多人,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毛泽东“两个先锋队”思想是根据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具体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这在马列书本上找不到,教条主义者也无法理解。共产国际的一些人也长期对我们党的性质持怀疑态度。周恩来回忆说:“1940年我到共产国际去,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开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3]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山沟里不仅能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能锻造出无产阶级的伟大政党。这是一个史元前例的伟大创举。
2.2 提出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的建党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这一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注和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和战斗指挥部,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两个先锋队”在党的职能上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勇敢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线,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以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卓越贡献和几十万优秀党员、数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2.3 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人民军队的关系,如何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的问题,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不可能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革命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同志是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也是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为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三湾改编”,建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古田会议,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提出了加强党对红军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党领导军队的制度,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解决了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反对张国焘斗争的经验时,明确提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4]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使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一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革命军队,我军经受住了各种艰难困苦和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是人民军队建军之魂、胜利之本。
2.4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最突出的特点。
从思想上建设党,核心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对农村根据地的党组织实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他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提高理论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与思维能力。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中国革命的特点,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当时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号召全党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理论水平。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写出《反对本本主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大大促进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成熟。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党的思想建设中,毛泽东创立了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原则、基本内容、重要形式和基本方法。提出并实践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批评—团结”、“思想上入党”、“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基本的原则。着力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人。
2.5 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统一起来,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形成了独具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点。毛泽东认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统一起来,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使党的组织原则又具有了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意义。
2.6 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然而,国际共运中肯定还是否定民主集中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后来,国际共运中还出现了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从建立时起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并将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党的组织原则。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多次强调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造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强调扩大党内民主,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概括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的纪律原则。强凋各级党组织都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均要提交党委会讨论,作出决议,然后执行。为了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团结统一,要求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
2.7 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别的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毛泽东建党理论在中国的又一个独创性的贡献。党的作风,是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体现着党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毛泽东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到工人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的高度,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别的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它集中反映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党性的集中表现。
由毛泽东倡导和培育,在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党的三大作风,以及其他许多优良传统作风,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党的正确性、先进性,认识了党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的真正代表者,看到了党的伟大形象,从而使党在人民群众中具有伟大崇高的威望,保证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获得了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转贴于
2.8 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组织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党的干部问题。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众多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5]
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上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毛泽东的贡献在于坚持了“任人唯贤”的路线,实行正确的干部政策,善于关心、识别、使用、爱护和团结干部,并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对待犯错误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正确方针,对于那种破坏党的团结,在党内进行宗派活动、分裂活动和其他危害活动的分子,进行严肃的斗争,始终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2.9 对跳出历史“周期率”,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兴国的新考验。
纵观历史,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种社会,一个王朝,初建时朝气蓬勃,兴旺发达,到后来却败象丛生,直至灭亡。这种现象循环往复的发生,被人们称之为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同样面临着如何跳出这一历史怪圈的问题。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采取了许多新措施,对保持党的性质和提高党的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强调党的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提出执政党要把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作为长期的任务;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一再告诫全党同志必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建国初期,及时地领导全党开展了“三反”运动。党的八大鉴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和党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地强调了民主集中制问题。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在1962年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着重强调民主集中制问题,要求各级党委要坚持集体领导,不能第一书记个人独断。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64年以后多次提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指出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2.10 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是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而又必须处理好的大问题。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理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争取的非劳动者的联盟。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毛泽东在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中党的独立自主原则。这实质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决定统一战线成败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策略思想,从而调动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有的人提出还要不要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不仅要坚持,而且要扩大和发展。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和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和坚持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战略性的方针,努力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切积极因素,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建党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除以上所论述的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如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党的三大法宝的思想等等。
3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建党思想
毛泽东建党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独创性经验作了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且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建党学说作了客观公正的比较和评价,指出:“在这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讲得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说。正是因为列宁建立了那么一个好的党,才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6]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旧中国小生产十分广大、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壮举”。[7]党对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为在中国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而开创的“伟大的工程”作出了高度评价。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提出的许多正确的思想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毛泽东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为党的建设开辟新的思路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反映了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的建设的光辉指南。毛泽东建党思想,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我们首要政治任务,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迫切需要。要紧紧抓住用科学理论武装学员这个根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好“三个代表”三进入的工作,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大学员、广大官兵头脑中扎根,确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坚持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筹划学院建设,不断开阔新视野,确立新观念,理清新思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创新,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新观念谋求新发展,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作风开创新局面。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贯彻“四个尊重”,充分代表和维护广大教员、学员和基层官兵的切身利益。
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学院党委建设,按照“十六字”方针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使党委的重大决策在决策立意上有“高度”,在决策前的酝酿中有“广度”,在决策议事中有“深度”,在决策的贯彻落实上有“力度”,以实际行动开创军事经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党的创新理论篇6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党建理论继承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学习型政党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旨在把我们党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成为名符其实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型政党建设是我党对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宝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纵观中国革命的历史,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体现了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学习。20世纪40年代,我党在时期,同志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重要文章,指导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想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指出,“全国胜利前夕,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因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实践,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讲学习”作为“三讲”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系统地总结了我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和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号召“要构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论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重要思想,进一步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向深入。总书记强调指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央政治局建立集体学习制度,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全党做出了学习的表率。学习紧紧围绕学习宪法、依法治国、当代科技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涉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学习领域之宽广,研究问题之深入,学习态度之认真,为全党做出了榜样。这是新世纪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创新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二、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系统工程。学习是政党进步的前提,创新是政党建设的灵魂,不断增强的学习力是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原动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既是对我们党的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的继承,也是对我们党的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学习力、创新力、执政力,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设学习型政党把学习置于党的建设的突出战略地位。
纵观历史,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们历来都重视和强调学习。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把学习问题置于党的建设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提出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是强调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而是要把党的学习推进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境界,使党能够真正成为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是对党的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是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而是要形成全党学习、终身学习的一套有效学习机制;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是倡导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创造出适合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赋予时代内涵的先进教育、管理优秀成果的学习理论、技术与方法,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不仅认识到为什么要学,必须学,而是明白怎样学,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2、建设学习型政党以提高党的学习力、创新力、执政力为核心。
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们历来重视提高党的学习效果,注意研究解决党如何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问题。建设学习型政党则是把善于学习,学会学习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主张党的学习,要以提高党的执政力、学习力、创新力为核心。党的学习力表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学习、知识继承、知识创新、善于学习的能力上。建设学习型政党通过探索创造一套适合党情、国情、民情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把提高学习力变成可操作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知识信息时代条件下如何学习的问题。
3、建设学习型政党以党建理念的更新为先导。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对党的学习力、创新力、执政力的提升,是以理念更新为先导的。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变革传统学习、教育观念,树立全党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把党的观念变革、理论创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学习型政党建设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探索党的建设新路子的有益尝试。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从整体上探索新世纪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路子。目前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内市场化改革深入发展和党的建设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在过去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许多观点、习惯、做法、体制和机制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迫切需要进行观念的变革、体制的变革、实践的创新。如果我们的党不能使自己成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政党,就会成为时展落伍者、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以变革党内的学习、教育、管理观念和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探索把我们党建成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党组织的有益尝试。
2、建设学习型政党拓宽了党的自身建设研究的思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宽了党建研究的视野,确立了“大党建”视野,把党建问题放在始终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观察思考。建设学习型政党将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宽的党建研究思路,进一步推进党建研究思路创新。不仅注意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经验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经验教训及其他政党的治理经验,而且注意研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思想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思想家的科学思想以及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理论成果,真正在党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用宽广的视野观察研究党建问题,以党建研究思路创新推进党的建设路子的创新。
3、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站在时代潮头,誓做“两个先锋队”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和政治核心。毫无疑问,站立在时代潮流前头的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表明了我们党坚定地站立在时代潮流前头的决心。目前,我们党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正是我们党坚定地站立在时代潮流前头,誓做“两个先锋队”的实际行动和主动体现。
4、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建设变革创新的正确战略与策略。
变革创新将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通过帮助全党同志树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变革一切不合时宜的学习、教育、管理观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是思想。推动党的建设发展,要靠科学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党建理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具有重大基础性、全局性、创新性的课题,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将为党建理论创新打开广阔的空间。全党同志只要能深刻认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积极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进程,就一定能够把党的建设和领导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党的创新理论篇7
一、从党的历史看理论创新
回顾党的90余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在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在面临每个历史课题时,都是靠创新精神和无畏斗志,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理论创新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一)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预见到的畸形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民主和现代文明的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开展夺权斗争,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艰难探索,先在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四大又对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等进行了正确分析。大革命失败后又成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1938年10月,更是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到1945年召开七大时,党第一次庄严宣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不承认并实行经济封锁和遏制的情况下,在一个人口众多、一穷二白、有着5000年农耕传统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又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挑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苏共二十大后,提出“以苏为鉴”,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并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为探索开了好头。虽然后来有过重大失误,但其深刻的经验教训也给后来人以不可缺少的宝贵启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
(二)理论创新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过程性与前进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结束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在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后面临一场生死抉择的严峻考验。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西方发达国家原本已开始缩短的差距又拉大了;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迈上了新台阶,而我们还被温饱问题所困扰。贫穷与落后,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再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就将失去吸引力。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党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一个原本认为早已解决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敢于拨乱反正,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以此为主题开始了又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此后的15年时间里,党的领导核心和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党的十五大将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它的主要创建者的名字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且写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世纪末期,在我们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同时,国际社会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东欧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发展进程中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出现了剧变和解体,共产党丧失了政权。中国共产党也经历了1989年那场严峻考验。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总书记必须面对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经过10余年的探索,到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高州考察工作时第一次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年5月14日,他又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此后,经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的探索和开拓,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多次进行了阐述、总结、概括。到党的十六大,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之后,随着新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中国必须深化对“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能够适应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局势,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创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式提出。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谱写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的新篇章。
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了亿万民众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智慧,可谓博大精深。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思想品格。
(一)立足国情,强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是时期就已提出并进行了探索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从1957年开始就出现的失误,使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大的框架体系上还是照搬苏联模式,并未进行根本的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邓小平拨乱反正、领导进行的改革开放,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具有了“中国特色”: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成为原则;在经济体制上,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计划经济。这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未论述,在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中也没有。
(二)拨乱反正,重新明晰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结束后,邓小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即“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提出要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进党纲;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空白,还重新定位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同志的“七一”讲话、十六大报告等很多重要文献都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同原来那种认为两种制度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三)与时俱进,拓宽执政党建设的新视野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是每个执政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通过民主新路、解决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现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党在执政后的“两个务必”。前后也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阐明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进一步认识到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对党的历史方位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转变”:从革命党转变到执政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它强调的中心思想是执政,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执政体制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标志我们党的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
(四)继往开来,强调必须坚持发展的新观念
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实践和理论创新,形成指导全局的发展观念,是党的成功经验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党的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建立起国民经济体系;结束后,邓小平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强调重点发展,使我国实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到西的次第梯度开放,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和产业布局新态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下,强调要与时俱进,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都指导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倡导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的结晶。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活动的指南。用这一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上各种力量的分化整合进一步加剧。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过程中,我国同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呈上升趋势。四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如果我们不能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就会落伍。五是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在多数国家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少数敌对势力却把矛头集中指向我国,利用海洋争端、思想渗透、价值观念、粗涉甚至更激烈的手段,千方百计地频频向我们施压,企图限制我国的发展。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政治坚定、思想明确,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正视经济社会严峻的挑战,发展、创新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21世纪过去的十余年,我国开局良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我国基本国情已表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处在各种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主要表现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西方国家在过去几百年内围绕工业化等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发展的短时间内集中凸显,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各地发展进度不协调、社会发展层次不全面、各界发展收益不公平等,使得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群体多层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短缺,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等。这些都在制约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所以,要教育师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在前进中解决遇到的难题,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使命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在实践中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新时期对青少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
总书记在“7·23”讲话时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个特色”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也是我们当前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重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全面引向深入,一方面要大力展示、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绩和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加深青少年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要使这一理论得到升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更是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契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健康自信和朝气蓬勃的人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贴时代脉搏,顺势而行,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程中,不仅使学生明晰理论框架,掌握理论精髓,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政治自觉。
党的创新理论篇8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以帝国主义压迫,达中华民族之完全独立的宏大历史使命为己任的。党的一大召开之时,我们党仅有50余名党员,到1925年党的四大召开也仅有994名党员。初建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各种怀疑、非难甚至攻击。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大论辩,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关系,统一全党认识,以保证执行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保持党的战斗力。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党和军队内部出现了对革命悲观、失败的思想倾向。党的“八七会议”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号召广大党员从思想上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当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队伍的主要方式,这就使得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从旧军队起义的官兵等成为扩大党员和军队的主要来源。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也在党内和军队内滋长严重。古田会议是我党和我军历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古田会议根据“九月来信”的精神,总结红四军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批评各种错误思想,订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确立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回答解决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奠定了基础。这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遵义会议上,我们党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在党内和军队内的领导地位,并把思想建设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又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肃清了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束缚,高度统一了全党思想。随后在党的七大上,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思想建设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党员干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表现出了骄傲自满并在思想上停止不前的倾向。1950年我们党在全党进行了大规模整风运动,有效整顿了党内骄傲自满、作风不纯等问题,加强了思想建设。伴随着党的执政进程,部分手中有权的领导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侵蚀,滋生了贪污、浪费、官僚等坏习气。为了彻底清除此类现象,我们党于1951年底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严惩了刘青山、张子善等贪污腐化分子,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当时,我们党面临着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迥异于革命年代实践的全新探索,亟待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1956年党的着重强调,为了适应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实际,必须加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始终重视党员干部的理论“再学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面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中央又提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以理论武装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他明确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命题,要求“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这是对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理论创新,不仅把党的思想建设从传统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拓展到了制度化层面,而且在实践方面构建了党的思想建设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完整体系,为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的思想建设的贯彻落实提供了重要保障。
1.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加大理论武装的党内法规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中最具根本性的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执政党建设首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之后,党中央对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具体制度规定,《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制度”,并初步出台了相关理论宣传和理论学习的党内法规,以制度规定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在理论宣传的制度建设方面,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纲要》对理论宣传的管理做出了规定:“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方面党内法规建设,从制度上加强、改进和保障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同时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理论宣传原则,通过“完善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法规制度”,对违的理论宣传规定的行为作出惩戒性处罚。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对“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或者重大方针政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处分”。
在理论学习的制度建设方面,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内容、方法、课时要求、考核惩戒等作出详尽的规定。如《条例》对学习内容规定:“干部应当参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集中轮训以及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的专题培训,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培训”。关于理论学习方法,《条例》规定“干部教育培训以脱产培训、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网络培训、在职自学等方式进行”,并“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对学习的课时要求,“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每5年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以及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的培训。其他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确定,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同时还规定“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组织处理”。
2.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强化党员思想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是阶级性的最高、最集中表现。党性对一名党员而言,就是对领悟、贯彻的自觉性,集中反映在党员自身的思想修养、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最能体现所要求的品格和气质上。2013年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随后出台的党内规章法规等对党员党性教育的目的、内容、成效分析等都作了制度性安排。
关于党性教育的目的,《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干部要增强“六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对党性教育内容的规定是:“重点开展、党的宗旨、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培训”。2016年中央印发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也要求,必须“以尊崇、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
关于党性教育的成效分析,《纲要》规定要“对照规定、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探索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和分析的机制与办法,对党员坚持原则、履行义务、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分析,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并通过“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引导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3.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加强思想品行的制度约束机制。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党的十后,多次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必修课。新制定的一系列党内法规,对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对从政道德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提出要健全道德评价考核办法,完善道德建设奖惩措施。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要求:要“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主要是违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内容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必须做到“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对于违反从政道德的行为,《处分条例》明文规定“党组织和党员……违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2014年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突出考察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深入了解理想信念、行为操守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参照指标。2015年中共中央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进一步要求,对“品行不端,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职干部经组织提醒、教育或者函询、诫勉没有改正者,将被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必须及时予以调整。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需要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重大课题。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也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命题的提出,既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又科学回答了我们所面临的这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的思想建设的与时俱进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特色文化建设范例,文化建设
本文目录一览: ★、 特色文化建设范例篇1 ★、 特色文...公司注销报告,公司注销清算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公司注销报告篇1 ★、 公司注销报...酒店客房服务员岗位职责,酒店服务员
本文目录一览: ★、 酒店客房服务员岗位职责篇1 ★、...自我批评发言稿简短,自我批评发言稿简短
本文目录一览: ★、 自我批评发言稿简短篇1 ★、 自我...论文感谢致辞模板,论文致谢
本文目录一览: ★、 论文感谢致辞模板篇1 论文感谢致...关于贫困的申请书范文,贫困申请书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 关于贫困的申请书范文篇1 ★、 关...辩论赛演讲稿,辩论稿
本文目录一览: ★、 辩论赛演讲稿篇1 ★、 辩论赛演讲...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智
本文目录一览: ★、 读书使人明智篇1 ★、 读书使人明...秋游活动策划书,秋游
本文目录一览: ★、 秋游活动策划书篇1 ★、 秋游活动...小数除法练习题,小数除法
本文目录一览: ★、 小数除法练习题篇1 ★、 小数除法...简单的工作汇报,汇报
本文目录一览: ★、 简单的工作汇报篇1 ★、 简单的工...合同解除协议书,解除合同
本文目录一览: ★、 合同解除协议书篇1 ★、 合同解除...考核管理制度,考核制度
...适合幼儿讲的红色故事,适合幼儿讲的红色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适合幼儿讲的红色故事篇1 ★、 适...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素质教育
本文目录一览: ★、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1 ★、 素质教...小班老鹰捉小鸡教案,老鹰抓小鸡
本文目录一览: ★、 小班老鹰捉小鸡教案篇1 ★、 小班...教师实习报告,教师实习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师实习报告篇1 ★、 教师实习报...文明礼仪宣传用语通用,文明用语
本文目录一览: ★、 文明礼仪宣传用语通用篇1 ★、 文...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思想汇报大全,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思想汇报大全篇...变更诉讼请求申请书通用,变更诉讼请求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变更诉讼请求申请书通用篇1 ★、...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学心得体会篇1 ★、 教学心得体...2024年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100条,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100条
本文目录一览: ★、 2024年组织生活互评批评意见100条篇...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模式
本文目录一览: ★、 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篇1 ★、 常...美德少年推荐词,美德少年推荐词
本文目录一览: ★、 美德少年推荐词篇1 ★、 美德少年...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篇1 ★、 小学...合同书样本,合同书样本
本文目录一览: ★、 合同书样本篇1 ★、 合同书样本篇...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技巧
本文目录一览: ★、 语言表达技巧篇1 ★、 语言表达技...多肉短文300字,通篇车多肉香的短文
本文目录一览: ★、 多肉短文300字篇1 ★、 多肉短文...大象的英文,大象英语
本文目录一览: ★、 大象的英文十篇篇1 ★、 大象的英...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 ★、 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