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本文目录一览:

★、科学发展观篇1

★、科学发展观篇2

★、科学发展观篇3

★、科学发展观篇4

科学发展观篇1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总结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从近来专家和媒体发表的一系列谈话和文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脉络。

  l、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提出,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不协调、非典的袭击、去年上访人数骤增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三方面背景。

  2、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

  “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的理论总结,该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对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

  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重要讲话的正确性的概括阐述。该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则对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和人民性作了概括阐述。以下是该文的重要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特征

  一、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

  二、科学发展观“一观二论”结构的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在

  飞秒瞬间判断派别的特征

  四、科学发展观成长过程的特征

  最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形成“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择善而固。从而使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由偶态变为常态。

  科学发展观写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

  中国共产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同志强调指出:“我们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2.要充分认识

  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大力破除不利于改革创新的思想障碍,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觉改革不符合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真正做到勇于变革、勇于

科学发展观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解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科学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对于深刻理解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四:一是人本,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持续。

  第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着的世界是同自然、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对象化活动而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在这一过程中人既是创造社会的主体,也是享受社会的主体,还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动因与动力、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速度与效益,最根本的都源于并取决于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交往、人的价值取向。我们党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条基本原则,也是首要的内容。讲发展首先就要讲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整体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二条基本原则,它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立足点和着眼点,社会全面进步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没有协调发展不可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协调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说,就是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三条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实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做出的战略选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科学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原则和内容上的综合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运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了四个统一:坚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坚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相统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坚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坚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一是关注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并关注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其内部相互关系的协调,同时又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关注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因此,要求各相关要素相对协调、均衡发展;三是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以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为中心,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体,因而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坚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部门与产业,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四是关注经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既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达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2、科学发展观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坚持真理原则,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求人们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脱离实际,盲目行动。它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国内外新形势出发,始终清醒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 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并把体现客观规律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运用到人民群众实践中去,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接受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检验、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坚持价值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遵循人类的发展规律,按照人的尺度和需求认识和改造世界。科学发展观坚持尊重人民历史主体、价值主体的地位,积极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求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精神;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科学发展观坚持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相统一。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目标,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科学发展观坚持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相统一,强调指出:我们从事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不可偏离这个远大目标,都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篇3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通过参加集中学习和个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个人存在的不足

  1、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平时比较注重学习,但对理论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对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透。一是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思想做得不够。认为只要在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没有把自身工作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没有自觉和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致自己理论水平不够高。二是在政治思想上学习不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精神和政策学习和领会不深、不透,政治敏锐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得还不够。

  2、创新工作有待加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对工作的不断熟悉,思想上的惰性也随之增加了。工作中进取心不够强,只安于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和自己份内的工作,不注重用创新的思维去谋划工作,用创新的举措去推动工作,导致工作按部就班,缺少创新和特色。

  3、工作作风有待改进。一是工作深入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和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严格管理不够。三是沟通协调不够。在工作中与同志们交流不够,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不够,与社会的溶合度不高。

  三、存在不足的原因

  1、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理解性地学习。

  2、创新主动性不够。工作干劲没有持久性,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不强。

  3、工作艺术性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缺少灵活性和艺术性,对问题深层次思考不够,对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认识不深刻。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联系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新晨

  2、增强能力,推动创新。创新是能力厚积薄发的结果。没有深厚的能力积淀,就无法实现工作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篇4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形成

  (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观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要求。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追求。在他看来,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国以后,党和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两条腿走路”、“综合平衡”等方针,致力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精辟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关系。党的八大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正确判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有这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后来,由于我们对于国内形势判断失误,在国内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认识发生逆转,走入“以阶段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误区,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道路,我们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巨大成就。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改革发展的新的实践经验,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运用和丰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 准确的阐述。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对于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强调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形势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而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考虑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发展是不是科学,衡量发展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的最高标准,是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运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正确处理涉及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按照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要注意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统筹兼顾还要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关注热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产生了和正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具有非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转贴于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目的、方法和途径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思想源头,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的概念,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五个统筹”等重要思想,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线路思想来加以展开和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新的时代烙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的发展,但是首先是要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强调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把加速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亟待加强。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备,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也起来越深刻。

  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形势好坏的依据。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有利于保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挥好。

  (三)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影响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当今世界文明成果和发展经济的积极借鉴。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际上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的发展观到新型发展观看演变,不少国家经过较长时期工业化历程,越来越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就与世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有直接关系,反映了对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内涵。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从未走过的道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重铸了社会主义的辉煌,提高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声誉,这就使得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的大局,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历史经验之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银行培训心得体会,银行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少年强则国强演讲稿,少年强则国强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