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民营经济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我市民营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截止20__年底,全市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4000余户,从业人员1万余人;民营企业377户,雇工达6595人。仅今年1至5月就新发展民营企业31户。全市民营经济已实现营业收入近30亿元,上缴税金总额为5561.6万元。民营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发展民营企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法治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因此,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寻求治理的对策,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问题,对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知道意义。

  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够到位,传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依然存在

  调研中,我们感受到当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消除,偏见也还存在。一些同志对中央的政策理解不深,对《宪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理解不透,对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及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补充论”、“权宜论”、“有限制利用论”等不正确的思想依然存在。如当个别民营企业出了问题时,有些人习惯于以偏概全,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得比较多,对民营经济的诚信状况抱有怀疑和不信任态度。那种已被实践证明不正确的“宁左勿右”、“宁紧勿宽”的思维定式是当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法制不够健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为立法的不平等、不完善。一是在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基本上还是按所有制类型为立法的标准,不同所有制主体享受不同的权利。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方面,民营经济与其他类型经济还不平等,出现“合法侵权”现象。如在破产还债程序上,全民所有制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法律力度不一致。如《刑法》规定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可以贪污罪论处,最高刑罚可处死刑,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实施同样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处,最高刑罚只能判处有期徒刑。三是对个体业主与外国投资者这类同属私人财产的所有者也区别对待。比如,企业所得税和税收减免方面,内资、外资两套税制并行,内资企业是从投产之日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外商投资企业则是从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四是规定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如在纳税问题上,民营经济就存在税率过高、税负过重、重复征税等弊端。现行增值税制中多把私营企业划入小规模纳税人,使其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纳税人,而且中小民营企业主由于集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的特点,使他们需同时交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所得税,实际上负担了重复交税义务。与税负不成正比的是,民营经济在许多投资领域仍被限制进入。

  (三)司法不够公正,民企权益不能得到平等有效保护

  在民营企业外部法治环境治理中,司法环节也不容忽视。经深入仔细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市司法环节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司法不够重视。受立法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司法人员或多或少地存留着对民营经济的歧视和偏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公轻私”的思想意识,错误地认为只有为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司法服务才是为国为民,才感到理直气壮;而为民营经济服务则是为私人、为私利服务,感到名不正、言不顺。思想观念上的传统偏见,导致司法实践中往往会厚此薄彼,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二是司法不够公正。在司法实践中,我市存在处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纠纷案件中,为了“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天平”有意无意地向国有企业倾斜的现象,或不公正处理,或久拖不决,导致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平等、及时、有效的保护。三是行政官司难打。当民营企业的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侵害而诉求司法机关时,司法权力在行政权力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下,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使得行政官司被老百姓称为“最难打的官司”。四是执行难成焦点。如我市法院在办理一起涉及到民营企业的经济案件时,因企业三角债务关系,执行不力,久拖不决,导致一纸判决书难以挽回企业被侵害的损失,“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无奈成了民营企业的一块心病。

  (四)服务不够到位,政企关系和行政执法成难点焦点

  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伊始比较,行政执法、政企关系大有改观,但仍有诸多地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人员缺乏依法行政理念。有些工作人员时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权而不是法,在行使执法权时,不是根据立法本意而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理解来执行法律,这样做难免会侵犯一部分企业的正当权益。二是民营经济政策缺乏稳定性。时紧时松,甚至说变就变,有的行政部门往往单方面宣布关停小企业、收回土地使用权、废除租赁承包合同和特许经营合同权,对此带来的损失又往往不予补偿,使得民营企业正当经营权难以保障。三是违法行政和“与民争利”。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执法人员不执行法律规

  定,如当民营企业要求公安机关履行其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时,因当事人没有“进贡”,而拒绝采取行动,拒不执行法律规定;如个别执法人员为与当事人进行“钱权交易”,故意对当事人的合法申请拖着不办,以迫使当事人就范;从宽执行可能对一己私利产生不利影响的法律规定,如一些部门的执法人员因为怕当被告,而姑息迁就行政违法行为,该罚的不罚,该重罚的轻罚;还有公然违反法律规定,自行其事,比如公然向民营企业“吃拿卡要”,这种现象最为普遍,民营企业反映也最为强烈。四是政企关系亟待改善。总的来讲,政府已减少了很多审批事项,但个别部门还存在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程序繁杂的现象,行政干预仍有发生。服务上,一些部门没有明示服务承诺,制度创新不及时,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对企业急办的事情麻木不仁,甚至有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发生。

  (五)法律意识淡薄,提高民企自身法治水平迫在眉睫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而致使企业蒙受损失,具体表现在:一是不懂法。调研中,我们发现发生在民营企业中的法律纠纷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因为股权登记不规范造成纠纷;第二类是因挂靠引起的产权、确权纠纷;第三类是经营不规范造成权益纠纷;第四类是技术和???造成纠纷;第五类是企业与分支机构、?机构、人员之间的纠纷;这些都是民营企业不善事前进行法律防范造成的。结果常因在不知法的情况下违法,莫名其妙地导致企业权益受损;即使正当权益受损也不能得到法律的及时救济。二是不信法。由于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民营企业产生了对政策的复杂心理和对法律权威的不恰当理解,认为法律是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维权的武器,因此对法律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当其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更愿意上访而不是诉讼;更愿意找党委和政府而不愿意找法院;更愿意找媒体曝光,而不愿意找律师咨询。三是不守法。一些企业在市场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暴利,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自身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法治环境和企业形象,从而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法治体系不全,民企内部依法治理工作亟待加强

  在与我市部分民营企业业主交流时,他们中大部分人都表示,在民营企业内部法治环境治理上,还显得不够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家族式企业,成立时章程简单粗略,没有设计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不规范等自身缺陷,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规范完善的雇佣、销售和采购体系。不少民营企业的聘用合同,既有违反法律政策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条款,又不善于保护企业方的利益,缺乏许多必要的约定。在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的建立上,显得随意、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维护企业利益。三是一些民营企业税收规划不合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的税赋负担重、压力大,而很少有民营企业不善于依法合理地安排收入和支出,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计划;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少必要的策略、方案和事前防范措施,导致民营企业的商标、专利受到侵权,影响企业的发展。治理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营造民营经济关注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在调研中,大家积极建言并一致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发展民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应该完善多中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次,要看到发展民营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增加人民群众和国家财政的收入,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经济增长率就越快。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牢固树立服务民营经济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的同时,努力为民营经济树立平等的社会法治地位。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平等经济,一个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所有是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从战略的高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消除各种偏见和误区,强化政策引导和社会推动,做到观念上“敬商”、形象上“亲

  商”、行动上“重商”,切实达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目前,我市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发展民营经济是保持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采取比东部更开明的思想、优惠的政策、更有力的措施,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文明公正司法,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

  公正司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的天职。一要落实司法为民宗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即:刑事审判的保护作用、民商事审判的调整作用、行政审判的监督作用,为民营经济创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空间。二要加强审判调研。探讨解决涉及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劳动案件以及其他疑难复杂案件;三要文明公正司法。让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讨个平安公道的说法,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四要提高司法效率。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所以,人民法院要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案件快审、快判和快执,人民法院要开辟为民企服务的“绿色通道”,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严格依法行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首先,要解决权利不得滥用问题。打击以权压法、以公权侵害私权现象。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主要机关,依法行政要求行政行为不得超出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其次,要解决行政职责必须履行的问题。按照宪法分工,审判机关只是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解决机关,所以行政机关要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尽量将纠纷解决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这既是依法行政的内涵所在,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本质要求。第三,依法行政必须注意提高效率。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和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坚决防止办事效率低、推诿扯皮的衙门作风。依法行政要把政府的职能由管理转变到调节服务上来,主要就是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牢牢树立服务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好国家和本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第四,依法行政要抓好民企维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严格有效措施保护民营企业不受任意检查的干扰,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约束,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政府要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对不合理收费项目坚决查处和取缔;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和肇事者,公安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和查处。

  (四)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民营经济生存能力

  民营经济的兴起,单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就要求企业自身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民企自保能力。民营企业经营者要经常组织学习,进行培训,强化法律意识、市场意识、金融意识和国际意识,增强管理能力,成为懂法律、懂经济、会管理、善协作、敢创新的现代企业家。在维权工作上,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二是规范管理体系,提升民企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运行成本,并依据法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合理设计收支安排和税务计划,为企业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三是大力弘扬诚信,树立民企良好形象。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你能在一定时间内欺骗一部分人,但你永远无法欺骗所有的人。”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诚信就是形象、诚信就是生命、诚信才有市场、诚信才有竞争力”的意识,不要急功近利、因小失大,要通过道德自律和法制保障在民营企业中建立诚实信用的经营理念。四是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民企社会地位。民营企业要增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做到遵章守法、正当竞争,爱护资源、保护环境,重视安全、珍惜生命,创造条件、扩大就业,融入当地、服务社区,助弱济贫、共同富裕。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有助于企业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

  (五)规范有关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外部环境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湖北民营企业 二次创业 环境基础 目标内容 问题对策

  湖北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环境基础

  湖北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与第一次创业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

  市场环境基础的变化

  我国经济在一定的层次上告别了短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卖”的问题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民营企业最初发展时期的那种只要有一些简单设备、两三个人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景象已经不可能再现。同时,知识经济环境形成。在民营经济的最初发展时期,知识经济正在孕育,尚未形成世纪性的影响。然而,目前知识经济的强劲影响日益显现,对传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早期的民营企业几乎全部停留在传统产业领域。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我国加入WTO,给私营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加入世贸组织给民营企业带来三方面机遇。一是国际化营销的机遇,这将有助于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二是国际化合作机会,民营企业有机会和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制度环境的提升,加入WTO后,我国存在的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会取消,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同时,加入WTO也使中国民营企业直接面对严峻的挑战。而民营企业大都处在草创阶段,具有先天的不足: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快速的发展,按国际惯例经营的能力较差,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更不能占据国际竞争的前沿位置;企业相对弱小,实力不足,设备、技术、管理等科学化组织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明显低下;资金人才紧缺,引进、吸收、消化、创新能力还不强。

  国内竞争格局的变化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既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民营企业遭遇到较强的国内竞争对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购买、控股等方式进入原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从而较快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但同时,民营企业发展初期时的那种国有企业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而民营企业因其适应市场的充满生机的机制,一开始就占有市场先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通过改革,直面市场经济,且由于先天的技术、组织、人才优势,其竞争力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了对民营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压力。

  市场制度环境的变化

  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社会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民营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会有更多的高素质人员进入民营经济领域,这将改变民营经济发展初期,其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

  湖北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目标内容

  制度创新。湖北民营企业大部分还是家族化管理。家族化管理在私营企业创业的最初阶段,由于家族成员的凝聚力,使其有着天然合理性。然而家族化管理又天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不利于科学的管理和广罗人才。现代的家族企业制,也注意股权的多元、人才的吸纳、管理的规范等。湖北民营经济的企业制度发展的方向,首先可向现代家族制过渡,在这一过渡过程中逐步淡化家族制色彩,并最终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

  管理创新。目前湖北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是管理规范。面临二次创业的今天,企业的规模已经急剧扩大,昔日管理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显然已经很不适应。因此,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素质。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民营企业的初步创业时期,大量的手工作坊或者简单的技术模仿也能占领一定的市场,使企业获得发展,因而技术创新不被重视。但私营企业发展到今天,没有技术创新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更别谈企业的长远发展。

  形象创新。形象创新就是塑造品牌和提高信誉。民营企业在急剧扩展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仿和滥造的问题,对品牌、商誉等问题注意不够。进入二次创业时期,湖北民营企业塑造自己的品牌和商誉已经刻不容缓。因为品牌和信誉意味着市场占有率,意味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北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湖北民营企业要成功实现“二次创业”的障碍

  资金短缺问题。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对抽选的武汉市4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2.5%的企业反映目前企业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发展。32.5%的企业存在融资障碍。如2002年初,恩施市经贸局与工商银行城区支行联合对企业进行资信与资金需求调查,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1200万元,部分企业因资金缺口,导致原材料库存不足,制约正常生产,全市因此至少损失产品销售收入近亿元。

  人才缺乏问题。人才缺乏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才中尤以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最为急缺。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高素质人才一般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对武汉40家民营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有52.5%的企业认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有38.5%的企业认为熟练工人较少,而有17.5%企业认为一般员工较少。

  外部环境问题。这包括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秩序不太规范、社会负担较重等问题。上述对武汉40家民营企业调查结果调查中,72.5%的企业认为是行业竞争激烈;42.5%的企业认为是市场经济秩序不好;37.5的企业认为负担过重;30%的企业认为是市场需求不足;20.0%的企业认为是服务机构不健全;12.5%的企业认为政府干预过多。

  湖北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对策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为加快湖北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政府应采取以下对策:

  进一步疏通融资渠道,实施公平的信贷政策,同时发展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应与国有企业实行公平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不应歧视民营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使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同样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关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要具体化,应给予私营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更多的指导,把对企业的支持落实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受益。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还有较多的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社会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从现有的一些已经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民营企业来看,还处在保险基金积累过少,保险水平过低等问题。这也是影响民营企业难以招聘到企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王大勇、崔海涛,中小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瓶颈与对策,《当代经济》,2003.10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机械化生产进入了现代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康化的生活正向我们靠近。所以,“三农”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要想真正让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经济管理经营工作是关键。

  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

  从本质上来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属于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应当通过对农业生产、消费过程的调配来进行。

  三、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在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研究分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重要工作内容,然而要贯彻落实涉农政策,则必须要广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加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效率、物质生产水平则是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含:农民群体对市场竞争的认知程度不足、村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农业政策存在滞后性等。

  (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业政策存在滞后性。正如前文所述,国家与社会都极为重视“三农问题”,相关的政策都开始倾向于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因为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各个乡村呈现为零星分布的形式,再加上各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政府制定的涉农政策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而现阶段,大多数涉农政策基本沿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经营工作受到约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农村村级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农村地区大部分村干部都是由当地的农民群众所担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由当地的农民群众担任村干部本身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其本身非常了解该地区现实情况,自然也清楚地区农业经济的优劣势;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过于了解,导致村干部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偏见与偏差的现象,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这就需要在村级干部队伍中融入新的血液,吸引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然而农村当前的工作环境与发展形式难以吸引人才的加入,现阶段的村级干部报酬普遍较低,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农民群体对市场竞争的认知程度不足。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相较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广大农民群体本身对于市场竞争的认知程度不足,大部分农民群体仍然沿用传统的分散式经营,缺乏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与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营的范畴,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四、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

  (一)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系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想实现面向群众、公正、公平、公开的目标,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系。从本质上来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而通过民主监督体系的完善,能够使得广大农民群体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来,切实调动他们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在原有的村民理财小组的基础上,通过尝试采用信息化的办公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办公的“跨区域、跨部分、跨行业”的优势,公开相应的政务内容,提升透明度,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此外,信息化办公方式可以实现先进经验的共享,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村级干部队伍

  构建一批符合时展特征、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过硬的村级干部队伍是保障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村级干部属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领头人,队伍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这就需要村级干部队伍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与专业素质,能够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而农村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不但包括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应当熟练掌握法律知识与经济知识,尤其是与农民、农村以及农业息息相关的内容。此外,村级干部队伍应当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流动方案,切实保障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合理。

  (三)制定完善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我国当前所实行的治国方案,农村地区是我国法治建设较为薄弱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的完善步伐,通过法治途径来解决“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农村法治建设,破解“法不下乡”的现状,文件当中指出“务必要提升农村农业法律体系的建设速度,促进城乡法治建设的共同发展”。文件指出必须要逐步完善我国农村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工作之间的衔接,农村地区所有的重大改革都必须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因此,针对当前的“三农问题”,不仅要坚持以德治国,同时还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有效保障广大农民群体的基本利益。当前,针对农业的法律主要包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农业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这就需要广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保障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又暴露出一些新的状况,比如,因为村干部报酬太低,确实难以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导致一部分村干部,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村干工作,进城打工或经商;虽然是国家不断加大各项农业政策性补贴力度,但是,仍有很多农民因现在的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而放弃农业生产去进城务工,致使很多农田被抛荒,从而造成大量农业资产资源的浪费。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实施有效的控制,而当前暴露出来的各种经济问题则需要广大农村经营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客观、真实的反应,才能够让政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保障制度制定的及时性与合理性。

  五、结语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经济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指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指除国有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经济组织。本文的民营经济指狭义的民营经济。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第二,管理不科学,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式管理,由于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管理混乱,经营无序,往往以企业破产倒闭为代价。这种形式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融资渠道不畅。近些年来,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融资瓶颈并未真正打开。究其原因:一是信贷投向的制约,金融重点支持高效益项目和企业,支持有一定自有资金的企业;二是民营企业规模小,难以对银行形成吸引力,银行对民营企业有惜贷、惧贷现象;三是贷款抵押、担保难,金融部门信贷条件高、办理手续繁琐,与客户互信度低,信贷总量小、额度低等等,这些都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要积极慎重地清理有名无实的假企业,严格把好注册登记关;对挂靠双方在产权问题上有异议的企业,要在认真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晰产权,既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侵占;对经营亏损的民营企业,要明确产权关系,采取租赁、拍卖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有条件的要大力推行和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另外,对于国有改制成民营的企业,要加快国企民营化的步伐,尽快划清资产产权关系,优化配置有效资源。

  第二,实行科学管理,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在新经济时代,必须扭转在民营企业内极易滋生的家族式管理、个人化管理倾向,实施科学的、规范的人才激励和整和体制,以吸引、激励各种优秀人才,包括来自国际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带动企业核心素质迅速提升。

  第三,开通融资渠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首先政府要引导银行对民营经济增加信贷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其次,要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新的信用担保体系。三是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将微型企业等各种政策扶持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建立县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第四,制造有利用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之一,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给企业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可以成为激励鞭策企业成长的动力,可以当作监督规范企业行为的镜鉴和标尺。反之,恶劣的舆论环境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甚至可能陷企业于困境之中。毫无疑问,民营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论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与人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应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政府部门向积极方面引导社会舆论。这首先要求各级领导打破思想和行为上的禁锢,客观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然后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宣传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所取得的成绩等。

  二是各界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民营经济队伍中涌现出的敢于投资、善于投资的新人新事和成功经验,宣传和表彰敬业守法、贡献突出的民营业主,宣传勤劳致富光荣,减少负面报道,推动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理解、尊重及对其劳动和贡献的肯定。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民营旅游经济;问题;对策

  “十五”时期,济南市民营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比“九五”期间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市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营旅游经济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济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功不可没。但是民营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迅速发展。本文将对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发展的意义

  民营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济南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方面,民营旅游经济占济南旅游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旅游经济中比较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税收,旅游经济隶属于纳税大户的第三产业,民营旅游经济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市民营旅游企业纳税比例逐年上升,已成为济南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

  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是其重要职能。根据国际经验,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五个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市民营旅游企业现有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极大地缓解了济南市的就业压力。

  二、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现状

  (一)民营旅游企业数量、比例大幅增加

  目前,济南市星级酒店共有75家,其中民营星级酒店15家,占20%;国际、国内旅行社共有196家,其中民营旅行社达到80%以上;旅游景区有54家,民营景区达到现在达到18家,占33%。

  (二)旅游收入、接待人数快速增长

  2006年全市接待旅游者1720.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7.6%,实现旅游总收入146.3亿元,比去年增长19.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3.6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3.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317.9万美元,比去年27.9%,其中民营旅游企业接待旅游者数量接近总人数约20%,实现旅游收入接近25%,实现快速双增长。

  (三)民营旅游企业规模增大

  现在济南的民营旅游企业从资金投入、从业人员、市场份额来看,虽然没有达到旅游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规模,但是都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从业人员数量、素质有所提高

  从从业人员来看,大批专业人员及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民营旅游企业中,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为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多数民营企业注重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重视规范化发展,加强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建设。

  三、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近年来虽然取得较快的进步,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的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一)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比例不高

  民营旅游经济近几年虽有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在整个旅游经济中比例过低,尚未达到经济发达城市水平,甚至落后于烟台、莱芜等兄弟城市,没有发挥出民营旅游经济活跃、灵活的优势,是旅游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损失。

  (二)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观念转变慢,没有形成发展民营旅游经济的良好氛围;二是在政策上故步自封,未能有针对性地出台能刺激民营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三是有些政府部门仍然存在办事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仍然存在;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企业实力有待增强

  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总体投资规模小,产业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民营旅游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名牌龙头企业更少。同时,民营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资本积累缓慢、经营者素质亟待提高,各类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民营经济发展。

  (四)企业融资困难

  人们一直受“投资少、见效快”观念的影响,认为旅游企业所需资金数额较少。实际上,除旅行社外,旅游景区和高级旅游饭店所需资金数额较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实力有限,需要借助外来资本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自身经营条件所限,融资渠道受限,银行对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等问题。民营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绝大多数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制约企业发展。

  (五)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企业成功的基础。经过调查,济南市民营旅游企业虽然每年都有大中专毕业生加入。但是由于就业观念、薪金待遇、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数量较少。另外,已经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安心在民营旅游企业长期就业的比例也很低,人员流动性较强,致使很多民营旅游企业为招聘员工大费心思,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六)企业改制工作进展缓慢

  济南市旅游企业改制工作早已启动,部分旅行社已完成改制工作,但是旅游饭店、旅游运输公司的改制工作进展不快。

  四、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济南市民营经济经过“十五”时期的迅速发展,具备了加速突破的条件。济南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新一轮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创造条件,使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济南市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较完整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另外,济南市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民营经济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这体现了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也必将促进民营经济及民营旅游经济的发展。《济南市旅游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请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根据修订草案规定,济南市政府有望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编制等方面的工作。2006年,济南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的旅游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民营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和改制力度

  政府要出台更富有成效的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在旅游行业投资创业,壮大民营旅游经济总量,努力形成济南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各类资本相互融合,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鼓励一切符合条件的法人、自然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济南市投资旅游业,切实做到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地支持,能变通的最大限度地变通,能简化的最大限度地简化,能保护的最大限度地保护。

  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他们真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和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源。扩大民营旅游经济总量,当前重要的工作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吸引省内外和国内外资金来济南投资旅游业,增强民营旅游经济的实力,提高民营旅游经济的水平。

  另外,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步伐,是增加民营旅游经济在整个旅游经济中比例的良好举措。

  (三)改善民营旅游经济的外部环境

  按照“加快经济发展、优化服务环境”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提升政府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旅游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旅游经济的具有可操作性实施办法,加强宣传,努力形成关心、支持民营旅游经济发展,尊重保护民营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舆论氛围。政府相关部门要借鉴民营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制定促进民营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四)拓宽民营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效率

  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提供对民营旅游企业的资金支持功能;通过构建多层次民营旅游企业融资体系,除了银行融资方式,也要逐步培育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公司、私人股本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主体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鼓励中小板上市及创投私募,在股票债券市场上市、发行等方面,积极支持民营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在担保、融资方面,财政对民营旅游企业提供以下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凡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均可享受;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民营旅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促进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政府要通过相关措施,切实引导中小民营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和信用能力。

  (五)提高民营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当前民营旅游企业招工难、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情况,旅游管理部门要搭建人员招聘平台、增加相关培训,切实解决民营旅游企业的人员问题。政府还可以牵线搭桥,促进民营旅游企业和旅游教育院校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相关环节

  改制工作要规范相关制度,完善人员安置,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通过改制,扩大民营旅游经济比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旅游经济增长。

  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已经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尽一步的迅速发展。通过改善宏观环境、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相关政策,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相信济南市民营旅游经济会有更快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明,丁颖。地方政府在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景区行为中的功能[J]。经济纵横,2007(2)。

  2、韩娜。中国民营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

  3、济南市旅游局。济南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R]。2006(12)。

  4、董艳琳。民营资本旅游投资行为引导与规范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5(19)。

  5、编委会。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正副本)[M]。国家旅游局,2006.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一、银行的资金量是否充裕?

  中国人的储蓄习惯世界闻名,按说中国的高储蓄率让银行的资金会很充裕,不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但一度高达30%的隔夜拆借利率让大家知道银行们都在抢钱,银行并不是真的很“富裕”。如果和另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全民放贷”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因为中国银行的利率并未市场化,过低的存款利率根本跑不赢CPI,特别是“4万亿”之后,引发了流动性泛滥问题,人们更不愿把钱存在银行,与其让资金贬值不如寻找利率更高的投资渠道,“全民放贷”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构成挑战。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希望所有老百姓都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样即使银行的经营业绩不佳也并会很快出现问题,但储户现在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在通货膨胀时期,大家都知道把钱放在银行并不会保本增值,而是在不断缩水,此时把钱放在银行里无异于在不断补贴这些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此时,还不如直接把钱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行业,可以实现资金的保本增值。

  二、银行把钱都投到哪里去了?

  银行拿到老百姓的存款要去放贷,只有放贷才能获得利润,因为银行都有“嫌贫爱富”的习惯,而且中国的银行基本都是国有银行,更喜欢把钱贷给国有企业,认为都是“自家兄弟”,把钱贷给兄弟最安全。民营企业出现资金饥渴坐以待毙时,国有银行往往并不愿拉一把。但民营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从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缩少贫富差距等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国有企业的发展更有意义。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主要面向出口的民营企业面临外部环境未改善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双重压九利润率下降和经营风险加大让银行更不愿把钱给民营企业。银行发现房地产是一个好行业,房地产的价格在过去几年一直在疯狂上涨,把钱投入这个行业将是一本万利的。但国家对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制定了种种政策限制,但聪明的银行还是通过各种手段绕过国家的监管,通过一些所谓“理财产品”包装,把钱投入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差的房地产行业,其实玩的是“钱生钱”的游戏。被吹成泡沫状的房地产行业把银行的钱吸走了,急需钱的股市和实体经济面临资金饥渴中国经济出现了有钱却没有用在刀刃上的问题。

  三、央行为何会袖手旁观?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央行存在依赖症,在资金缺乏的时候,希望央行能够“开闸放水”,放水后银行手里就有钱了,可以继续玩冒险的“钱生钱”游戏,但老百姓手中的钱也贬值了,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积累矛盾。正是意识到对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并不能解决银行经营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而只能让多年沉淀下来的体制弊病更加深重,所以,央行这次的冷眼旁观是明智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有摆脱对央行的依赖,才能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只有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才能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的银行对国家经济长期发展是危险的,银行不能在追逐高风险投资时随时想着把风险扔给国家。

  四、国有经济主导的发展是否正确?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制度;经济效益

  一、前言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已经注册的民营企业已经有上亿家,而这些民营企业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而且也为我国的众多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使一个人口大国解决了就业问题。据统计,民营企业吸纳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重要财富,正确合理的解决好人口问题,且利用这一特点来壮大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就目前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发展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是它们的主要特点,而这些弊端的存在又导致了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阻碍。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得民营企业在融资及市场的发展上受到影响。此外,民营企业不是正规的大中企业,自身在运营和管理方面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从而导致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企业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就会导致企业涣散,出现问题无法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长此以往,企业不仅不会向前发展,还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主要方面,对于企业的发展必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上市的大企业还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步的展现出了它的作用。一个企业的运作缺少不了资金的运转,而财务管理正是将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使得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并且能够使企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就像是企业的运作之源,只有将财务管理深入到企业的内部才能够使得企业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在投资项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是个人通过初期的创业过程,历经艰难的起步,进而再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这些企业的形成伴随着创业者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旦立足脚步就会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壮大,而壮大的途径就是通过投资来扩大企业的规模。但是,民营企业在投资中表现出一个的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轻率、违背经济规律的盲目性。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并未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收益与风险,欠缺全面而细致的投资计划,单纯的追求企业多元化经营,忽视了盲目投资存在的潜在风险。

  而事实上,在创业的初期过后,再创业的阶段也有部分企业由于盲目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盲目的投资从而导致企业破产。这样的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其中众所周知的巨人集团,史玉柱为了实现巨人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一次性推出大批的保健品并进行大肆的广告宣传。而此举的后果就是要么巨人集团从此变成真正的巨人,否则就会一败涂地,不再崛起。而真正的结果我们已然知晓,巨人集团也就成为了各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的反面教材。由此可见,盲目性的投资只能是很大可能的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是导致企业破产,也应验了投资需谨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2.民营企业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

  融资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经济来源,对于国有企业及集团企业来说也是重中之重。而融资是属于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管辖范围,由于受到一定的限制,民营企业从融资得到的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在申请融资的过程中被告知经营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融资。再者,民营企业的经济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的不了解,对于融资的相关知识欠缺,就会使得他们在融资的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融资渠道,亦或是找到的是不正规的渠道而导致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

  虽说民营企业的融资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可能存在有国家经济调控的原因存在,亦或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目前尚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一方面民营企业为了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经营规模、产品或是设备的升级等资金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资金或者是无处可贷,或者是资金贷给了某些问题国有企业而又导致贷款收不回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国有资产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又使得民营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金融资产而无法发展壮大,同时国有银行的资金可能一去不复返导致更多的损失。

  3.民营企业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民营企业本身是属于私营企业,在成立的过程中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伴随着各种问题的滋生,而部分问题会浮现在表面上被管理者发现而解决,但是有些问题至今未被发现或是即使已经发现但是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主要是与民营企业自身具有的特点与性质是分不开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账目不清晰、没有进行一定的成本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意识淡薄

  民营企业的创立者在创业的初期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具有很高的学识或是专业知识,因此他们可能素质不高,缺乏对于企业管理的意识与认知,更不要说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调查能看出,多数民营企业的创办人多是一些个体户或是农村的专业户等,或者是寻到一定的契机,或是凭借他们的经济头脑而创立了企业,但是他们文化素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的成立并不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前期的成立是相当的困难,但是后期的经营与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目前,企业的所有者存在有大部分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还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制度。制度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无法跟进是时代的步伐,财务制度的缺乏会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管理与运营的问题而导致企业破产。如今尚存在一种企业,就是人们常说的家族企业,这种企业也不排除有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但是在这种企业中,管理者大部分是家族中的人员,无论是文化水平程度是怎样的都可以安排在企业的管理层上,尤其是这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是老板的亲属,也就是所说的自己人。但是,这些所谓的财务人员大多都是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他们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毫无概念。管理者对于管理意识的缺乏,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与健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完善。

  (2)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上文的阐述中已经说过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家族中的成员,他们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无法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对策或是意见,他们仅仅是将企业中的财产作为自己家族的财产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一个企业的资产。这样一来,别说是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这样的家族企业甚至都没有会计管理制度,仅仅是家族成员作为企业的出纳来管理企业的现金流量。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企业的内部管理就会出现问题,企业的物资的进出没有详细的记录与管理,企业现金的预支、报销与收付没有得到一定的控制与管理等一些其他的内部管理问题都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而日积月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将会不断地堆积。而会计制度的不健全,会计一人兼任数职又会引发舞弊现象的出现,再加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的缺乏,在缺乏会计制度的管理下将会出现管理人员之间、浪费企业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的缺乏而导致企业无法运转,从而导致企业破产。

  (3)会计人员及管理者自身责任不明确

  虽然存在部分民营企业有独立的会计部分,建立了相关的会计制度,但是会计人员在办公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受到管理者的特殊要求。也就是说,目前的民营企业的企业负责人通常不进行直接的业务办理,在某些业务中,负责人会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利益而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按会计相关规定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会计人员了解此事的违法性,但是并没有违背管理者的意愿去拒绝其要求,会计人员无法实施监督作用,在准则与上级领导的要求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样一来,会计监督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民营企业中管理者与会计人员无法明确自身的责任而导致会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而影响到企业正常的发展。

  三、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明确企业的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

  民营企业在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化的过程中就会选择扩大投资,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投资者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对于经济环境的不了解性就会导致盲目投资,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的过程中要衡量投资的风险性,根据现实的环境与需求进行专业的风险评估来评价投资的有效性,从而降低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性。有效的投资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同时盲目的投资将会使企业受到风险的迫害。

  2.完善外部政策、相关法规及融资政策和环境

  虽然国家已经认识到民营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地位,但是部分法律与政策的限制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仍然使得民营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受到了重重的阻碍。因此国家对于相关政策的规定和执行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使得民营企业在进行企业融资中能够得到政策的眷顾,而不是在政策的限制下无法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化。国家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一,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其二,开展民营企业融资的新途径;其三,改善目前的不良的竞争环境等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健全的政策与环境。

  3.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明确企业责任人与会计的自身责任,实现企业会计制度的独立性、有效性,从而更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改变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善目前存在的的现象;再者,实现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四、结语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从明确会计与责任人的责任、实现企业会计管理的监督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途径与作用。

  [1]刘宇,白忠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5,第五期,P15-P17.

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在民企。民企立足私人产权,依托开放市场,践行契约自由,奉行责任原则,是产权主体,市场主体,契约主体,责任主体。能否保持民营企业的活力,其实决定了中国经济是否能够长远稳定发展。

  但是,民企从一开始就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今年以来民营投资持续回落,甚至有人惊呼“断崖式”下跌,反映出民企面临巨大挑战。民营企业到底怎么了?本刊选登天则经济研究所举办的“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论坛”部分观点和社科界其他学者观点,呈现民企面临的困难现状,并试图从政策伦理、司法伦理、观念上分析其可能成因。

  当然,民企问题是个复杂问题,需要开放的平台表达各种声音,需要开放的视野去看待各种观点,需要开放的胸怀去包容歧见。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企问题是个开放的话题,答案还在寻找之中。

  若要真正解决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真正解决观念问题。因为观念的改变可带来制度的改变,制度的改变可带来繁荣。

  民营企业的活力决定中国经济的后劲

  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最重要支撑力量。根据2016年7月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民营企业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民间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这大概是我国最高层首次正式公布民营企业创造GDP的份额。如果考虑影子经济因素(它没有在GDP中体现),民营企业的份额实际上会更大。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门就是民营经济部门。民营企业立足私人产权,依托开放市场,践行契约自由,奉行责任原则。它们是产权主体,市场主体,契约主体,责任主体。能否保持民营企业的活力,其实决定了中国经济是否能够长远稳定发展。

  有了开放市场,民营企业就如虎添翼。没有开放市场,民营企业就难以一展身手。行政垄断企业的存在就说明封闭市场的存在。如果封闭性市场不能得到系统性开放,而只是开个小口,或者更放开一点,那么民营企业会遭遇“旋转门”或者“玻璃门”。所谓“旋转门”,是指民营企业进入市场,遭遇里面的种种障碍而不得不重新退出。所谓“玻璃门”,是指民营企业仍然进入不了市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玻璃门背后风光无限。

  许多行政垄断企业貌似有活力,但是其问题总体上也多,所有权主体缺位,花费的是国家的钱,缺乏竞争压力,缺乏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动力,即“X无效率”问题。行政垄断企业的绩效可以通过转嫁成本的方式来取得。这是因为行政垄断企业往往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其它企业必须接受其行政垄断定价。同样,行政垄断企业的所谓税收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民营企业和消费者的税收贡献。这是因为行政垄断企业的税收很大一部分也是可以通过民营企业和消费者的被迫购买而转移给后两者。由于行政垄断企业拥有行政垄断地位,民营企业如果要进入其地盘,就不得不接受行政垄断企业的条件,结果是很大部分民营企业必须依附于行政垄断企业,其利润也需要被行政垄断企业分享。

  除了行政垄断企业之外,还有一类国有企业是非行政垄断企业。这两类国有企业均不能与民争利,均应该从竞争性和营利性领域退出。正如经济学家哈耶克所述,经济中应该以私人产权为主体,在竞争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应该让竞争发挥这种作用。这些是市场经济所要求遵循的起码的原则。符合这些原则,就有了市场经济的样子;不符合这些要求,就不是市场经济。我们不是从教条出发硬性要求一个经济必须符合上述市场经济原则,而是因为市场经济原则其实是效率原则,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规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结果是,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强化,民企参股国企的少之又少,而国企往往大张旗鼓购并民企受到当前政策的庇护。有位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问题。此话诚然如此。

  民营企业投资下滑情况

  今年5月,有 “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在较长时段内是“L”型发展,也就是认为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会按一个比以前低得多的增速增长。但是,当前的经济走势更为令人堪忧。2016年初以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持续显著回落,甚至有人惊呼“断崖式”下跌。一方面,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低于全部投资增速,另一方面国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持续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11694亿元,同比增长8.1%,创下1999年12月以来最低,当时为6.3%。而同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149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增速比1-6月、1-5月、1-4月、1-3月、1-2月分别回落0.7、1.1、1.3、0.5、1.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下降3.6个百分点。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只有-0.1%,7月份显然更低,为-1.2%。当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所以仍然维持在一定的高位,其主要贡献来自于政府项目与国企,尤其是行政垄断企业。

  其实,从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便可看出民间投资下滑端倪。该季度全国新增贷款余额4.61万亿元中,主要是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而非民企。

  此外,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4%。这也可以看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会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疲软,而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剧增,表面上只是经济内部不同所有制企业力量的此消彼长,实质上凸显了一种不妙的兆头:这不仅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恶化,而且意味着整个经济生产结构的恶化。

  民营企业究竟怎么了?

  事实上,为确保投资平稳,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不少调控举措,比如连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实施定向降准,又比如扩大专项建设基金规模,推出重大工程包等等。但是,民间投资增速仍在回落。这些政策可能对于民营企业都是失灵或者无缘的。比如降准之后,基准贷款利率越低,国有企业本来就容易获得贷款,现在利息成本也更低了,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本来难以获得贷款,仍然会难以获得贷款。扩大专项建设投资基金规模和推出重大工程包,实际上为国企和政府项目更多提供了融资。

  2016年5月下旬,国务院已经派出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首次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开展专项督查。督察组合计走访和座谈了700多家民营企业。督查结果发现,民营企业面临以下四大生存和发展问题:一是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二是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仍普遍存在;三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审批繁琐依然突出;四是成本高、负担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这四大问题不仅仅发生在今年,其实已经发生了多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则问题趋于严重,2011年出现中央4万亿一揽子救市计划效应削减后则更甚,2016年则由于累积了多种不利因素而达到新的高峰,甚至貌似出现了民营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的总爆发。

  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重新梳理与解读

  很多民营企业无疑存在自身管理问题,比如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管理记录不全等问题。但是,民营企业这里我们按照自己的逻辑重新梳理和解读民营企业所遭遇的问题:

  一是从宪法及其背后的基本考虑上看,私有财产的地位低于国有和集体财产,民营企业的地位低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宪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这实际上说明国家对非公经济不放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工作中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只是被搁置,没有得到彻底澄清。但是这些现有理论被摆上桌面的话,会影响到整个舆论环境,不利于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使得民营企业不放心。最近几年存在着把这些现有理论摆上桌面的动向,自然会加重民营企业不放心。

  二是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受到种种市场要素的影响。这些市场要素包括: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需求低迷,过剩产能,过剩库存,三角债问题,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滞后,相当一批民企的市场订单减少。

  三是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大,税收负担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税费负担重。民营企业一旦不再是 “小规模纳税人”,而成为一般纳税人,他们就往往要承受比以前沉重得多的税收负担。他们必须支付33%的增值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企业家一般不敢大规模分配税后净利润,因为中国个人所得税累进度高,最高边际个人所得税税率达45%。这一最高边际税率几乎属于“禁入性税率”,也就是说,其税率之高,足以使得企业家望而生畏,不敢以个人所得的形式分配利润,而是尽量采取其它合理避税的方式,甚至偷逃税的方式。而资金成本的上升,也将使民营企业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四是对民营企业合法权利保护不够,产权风险在加大,让企业家产生观望情绪甚至做出资金外逃和向外移民的选择。去年股灾发生后,一些合法买卖股票者受到打击。根据陈有西律师的介绍,宁波一位大企业家根据股市规则买卖股票,赚了20多个亿,但被抓了进去,到现在还没有被放出来。一些地方的民营企业被“黑打”,一些外地民营企业到了中西部一些地区被“关门打狗”。由于法制还不健全,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一位企业家如果被视为某位官员的眼中钉,很容易被“黑打”或者“关门打狗”。此外,在反腐运动中,每揪出来一名贪官,就会带出一批企业家。被“正打”和“黑打”的担忧,动摇部分企业主的投资信心,促使其选择移民。

  五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严重。目前很多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银行部门以国有银行为主,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和国有项目房贷,而对民企的“惜贷”问题严重。根据一位湖南企业家的调查,湖南某地级市,工商银行去年到今年没有给民营企业放贷款,而是只收不放;农业银行放了1000多万,交通银行只放了60万。该市城建投账上有80亿元融入资金用不出去。从去年10月份以后,银行的资金通过信托途径和影子银行转给城建投账上,现在用不完这些资金。该市主要领导认为,反正这个钱不用白不用,哪有借国家的钱还要还的?很多银行对民营企业不放心,在收回企业到期贷款之后不再对其发放,甚至通过承诺向企业续贷的方式诱骗企业归还贷款,等到企业归还贷款之后就推托各种原因(比如上级上手贷款审批权)而停止续贷。

  六是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在政策待遇上遭受歧视,而且歧视程度在扩大。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获得关键生产要素方面的政策待遇差,直接造成民企的生存发展机会减少,造成部分民企债务成本高企,甚至导致其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平等竞争始终存在,国有企业占领包括矿山、煤炭等重要资源,不交税,或者交很少的税,且贷款政策十分宽松,而民营企业相较之下就艰难得多。很多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如电信、电力等行业。此外,国家利用各种借口强制收购民企的现象也不时存在。比如,多年前山西省政府在整合煤炭业时曾经驱逐温州煤老板,强制收购其煤矿;2011年陕西汉中市政府据说帮助其国有天然气公司强行收购其它民营天然气公司;很多民营加油站依赖“两油”的油源供给,“两油”可以威胁不提供油品,或者高价提供,结果民营加油站被迫转手给“两油”。

  展望

  我国最近几年大量资本外逃,而且据说很多民营企业家包里放着护照、美钞和机票,随时准备离境。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转移资产和移民?为什么他们会对留在国内发展信心不足?为什么他们会表现得这么忐忑不安、忧心忡忡?这些问题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与上述因素有关,应该引起决策层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时出台一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36条”、“新36条”,以及最近才出台的上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希望最新的《通知》能够做到切实改善民间投资的环境,为民营企业的重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过去的“36条”和“新36条”只是发挥了有限的作用,被一些官员和学人视为对民营企业的“定心丸”。为什么对民营企业不时要喂“定心丸”而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呢?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入党申请书五篇范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下一篇:检讨书大全,检讨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