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生命教育范例,生命教育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生命教育范例篇1

  1.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对生命漠视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5.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教育范例篇2

  一、 生命教育的长度:引领生命成长

  教育之“育”应该从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开始,启发青少年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延伸个体生命的长度,生命才能健康成长。

  1.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诞生。我们生活的地球至今已存在45亿多年了,生命的出现大约是在35亿年以前。人类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如果将地球的历史用一天24小时来衡量的话,你将会发现:

  0:00-6:00,地球上没有生物;6:00—16:00,出现初级生物;23:30,恐龙出现,延续了10分钟;人类在23:50分左右才出现 [2] 。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凝聚着孕育者的艰辛,也延续着生命的传承和新的希望。遵循生命的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生存规律,大自然因此丰富绵延,生命因此生生不息,世界因此绚丽多彩。

  生命的神奇与脆弱。当我们用心去关注生命,会为生命的神奇而感到无比的震撼。在生物界每天诞生的生命中,成为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其概率是三百万亿分之一,这比中亿万大奖的概率还要低得多。人类的生命是多么神圣与伟大。生命同样也是极为艰辛与脆弱的,从两个小小的细胞结合成长为健康的人类,这中间的任何一次疏忽或灾难,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甚至终止。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3]认识到生命的神奇与脆弱,我们才会远离一切伤害生命的行为,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的唯一性。生命是不断发展、生成的 “进行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唯一存在,生命唯一地属于自己,具有不可重复性。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才能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要引领学生在各式生命体验中认识生命的诞生、神奇与脆弱、多样性和唯一性,了解生命发展的历程,欣赏生命的丰富多彩,尊重不同生命的生存权利,尊重蕴藏在生命本质中的独特载体的个性,珍惜生命的拥有与可贵。

  2.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不管生存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懂得珍惜,不放弃希望与梦想,我们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同时,尊重自己的生命,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私”地活着,漠视、侮辱、践踏他人的生命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体验寒冷、饥饿、黑暗、痛苦等生命中的磨难,能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苦难,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直面各种生命大难。经历了生命中的苦难,才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才能迸发出战胜苦难热爱生命的激情。

  同时要创造适当的逆境,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学生在承受挫折的同时能激发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潜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要引导学生实现多元的生命价值,以超然豁达乐观向上的胸怀去面对升学压力,软化或抵消逆境中的不幸。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环节,生命以其短暂而弥足珍贵。“向死而生,向苦难而欢乐,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路向”。[4]通过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关注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紧张对立,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问题,坦然地面对生命之无常,将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 生命教育的宽度:丰富生命色彩

  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宽度可以无限。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万物为其作证的生存理由,都是整个生命环节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看似独立存在的生命,都不可能孤立地完成生命的整个过程。任何生命进程都依赖于所有生命乃至万物共同的运动变化,只有融合在更完美的生命群体中自身生命才能得到升华。

  1.人与人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必然结果,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社会关系。

  其一,尊重生命价值。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自然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对他人的尊重和他人价值的承认,首先是对他人生命存在的尊重与承认。对生命而言,本质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必要要求生命个体整齐划一,事实上也不可能拥有相同的模式。欣赏包容他人的异己性,自己的不同也就得到了接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包容与接纳他人。

  其二,遵守社会秩序。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个体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个体的共同努力。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秩序的遵守和社会实践的贡献为基础,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既要考虑到自我,又要考虑到他人。个人肢体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以遵循共同的群体规范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有个人主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5]。个人的行为既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活动的历史进程,只有将个人活动完全融入群体社会中,个体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一点,青少年才能积极融入社会集体,自觉遵守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每个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发展秩序。

  要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还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悲悯感恩情怀。

  同理心(Empathy)指一个人对于他人感觉、情绪和愿望的关注敏感程度,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它能让人想象到别人的感受,或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下会有怎样的感受。对别人的幸福不仅是欣慰,而是心喜,对别人的不幸不仅是同情,而是心痛。同理心是人们产生同情心、怜悯的基础,它有助于建立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利他和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如果强调学生个体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如:因为你的不认真,造成了你所在的小组成绩不理想),孩子的同理心会比较敏锐;而只责怪个体行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教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同理心,孩子们的同理心会得到进一步的鼓励。同理心可能无法教会,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

  2.人与自然

  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互相联系。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人类的生存也将随之灭亡。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和负责,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人不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我们与宇宙的亲和关系。”[5]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

  可爱的花草、高大的树木,千姿百态,它们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打扮得五彩缤纷。为了生存的需要,植物具备了各自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本领。科学家巴科斯塔的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奇妙现象:花草树木也有感情,而且特别丰富[6] !认识了这些,我们就会珍惜这个美丽灿烂的星球。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的凶狠,有的温顺,有的服务于人类,有的却侵扰人们的生活……但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都有各自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它们,地球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请善待动物朋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尽力帮助、保护它们,我们就能与它们和谐共处。

  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所有生命的摇篮,它就像母亲一样,慷慨地赐予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阳光……面对大自然的慷慨无私,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善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其实就是尊重关心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负责。我们呼唤“生命教育”,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眷恋和期待,让学生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三、 生命教育的高度:提升生命境界

  生命的属性决定了无法延长生命的理想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提升生命历程的境界,提高生命海拔,使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1.物质境界

  自然的生理性的肉体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脱离了生命的物质性来谈生命境界只能是虚幻的。完整的生命应该包含生存、生活、生命。生存层面,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间广大、开阔,有安全保障;生活层面,人类共同追求的愿景是幸福、快乐、适意;生命层面,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才貌与智慧俱佳,子子孙孙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能影响生命的善恶。一个人在物质相对贫穷的情况下会产生困顿或不安,心生邪恶,一切信仰都会显得空虚,物质的匮乏会带来精神的困惑和行为的堕落。人类不仅不排除物质享受,还在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是不属于生命本体的,过度的追求、沉迷于物质享受,把权力、财富这些生命外部的东西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就会无限膨胀自己的私欲。物质追求的成功,只能获得片刻的满足,可欲壑难填,还会有新的欲望的涌动,最终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既要享受生命的物质滋润,正确理解人类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作的努力,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力、地位、美色,都是易于失去和消解的。生命的品格是既认同物质享受又不限于物质追求,立足生命据点,追求生命更大的意义、更高的价值、更美的理想。对金钱的彻底信仰,就是对道德的彻底沦丧。如果把对物质的追求作为人生主要目标,人就已经不自觉地将幸福的支点安放在生命以外。

  2.精神境界

  生命不仅包括物质的肉体生命,也包括精神的智慧生命、价值生命和社会生命。精神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所在,精神的缺失就是人性的缺失,人的生命就是在支配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境界中实现。生命历程应该有无限丰富的内涵,情感、意志、精神、个性品质、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都是生命最核心的表现。生命本身的理想价值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精神的崇高。生命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生命海拔,为学生自我修炼的心灵照进极地之光。

  善良是生命的底色。就像绿色之于大树,善良使生命美丽、丰满、纯洁、雄壮;善良使生命开出绚丽的花,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崇善抑恶是生命的本质。如果一个人在聆听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时不曾黯然销魂,面临海的女儿黎明前的毁灭不曾心碎……怎能说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或许就是善良的“薪火相传”,用人类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那些最优秀的生命火种去照亮学生的生命情感,点燃他们待燃的精神之“薪”。

  仁爱是生命的坐标。仁爱没有分析、比较、计算;没有目的、计划、措施;没有相异、相对、相同、相等。仁爱是无报无求的奉献,是领心会意的尊严,是忠贞不渝的情操,是守候的信念,是理解的宽容,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内心充斥怨愁仇恨的人,就像被雨水淹没的田园,很难再吸收新的水分,很难再长出仁爱的花朵或禾苗。铲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禾苗,根治邪恶最好的办法就是播撒仁爱。生命教育就是仁爱的人性修炼,是历史的感悟,是文化的觉醒。

  孤独是生命的试金石。生命教育要锻炼学生忍受孤独并学会与孤独为伴,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接受孤独,继而用心去感悟孤独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勇者,才能够演奏出一曲曲壮丽的生命进行曲。孤独能够引人深思、发人自省,孤独的美是一种内敛而不外露、深沉而不悲戚、幽远而又深邃的美。凡成大事者,无不与孤独相伴,孤独能够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一番大彻大悟之后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追求是生命的原动力。勤劳、勇敢、拚搏、进取、坚韧都将给生命带来活力和亮色。生命不能等待,学生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追求,生命才能远离枯燥乏味,过得丰盈饱满,充满无穷乐趣,成为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命强者。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追求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旅行,这是支配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宇宙好比广袤无垠的大海,而人生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有了对生命的精神境界的坚定追求,就等于给生命航道设置了目标与方向,就能在追求的实践中超越自我。远离虚幻的名利和无谓的烦恼,远离浮华的诱惑和情感的沦陷,把生命中所有的杂质沉淀过滤,以更透彻、更淡定,也更从容的心境面对上苍恩赐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就是为提升生命质量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活动,正是通过教育的重构,人类才能不断远离动物界,在社会进化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并不断实现生命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六年级上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 王春东。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途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4] 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

生命教育范例篇3

  学者叶澜在1997年发出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他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生命课堂,来展现生命的魅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李曙刚等人认为民主型课堂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学生的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行为自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目标定向与课堂秩序容易达到高度。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一种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更加放得开,才会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更加有益。本文从体育课堂组织和师生关系两方面进行阐述研究。

  一、体育课堂组织

  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课堂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更需要课堂管理的一些方式的创新转变。本文从课堂组织的队形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管理、竞赛与游戏四方面进行分析、实践。

  1.队形变化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在选择队形时,不约而同采用 “横排站立(即四列横队)”。无论是上课队形、技术讲解、动作示范、下课队形等,“横排站立”似乎成了万能的队形。其实这种站队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只考虑省时省力,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当班级人数较多时,老师讲解示范,后排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准,很难领会动作要领。这样导致后排同学往前挤,难免出现推、拥等现象;另外这种队形太单调、死板,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合理的教学队形选择与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对于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验成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做到了相信生命,同时在合作中做到了尊重生命。在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生命也变得丰富精彩。例如在进行耐久跑12分钟定时跑的练习中,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自己安排训练方法和合作模式。在跑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体力不支的时候,其他同学给予鼓励,也能坚持到最后。

  3.团队管理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管理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促进他们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体育课堂管理中,也需要学生进行团队管理。在一学期的教学中,定期更换班级体育委员,实行小组合作组长轮换制,尽量安排到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体育课堂的管理中。这是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一种锻炼,同时也会让他们意识到对生命的相互尊重。

  4.竞赛与游戏

  体育课堂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竞争通常是一种通过激励使自我得到提高的动机形式。课堂中采用小型竞赛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例如在进行快速跑的教学中,设置小型课堂竞赛,结合小组合作模式,每组选派选手参加比赛,其他同学作为拉拉队,给选手加油鼓劲;或者采用竞赛接力的方式,大家一起团结协作,力争第一。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也很乐于参与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可以引导和教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体育游戏的方法和种类较多,如“瞎子走路”等游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信任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受益。

  二、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一位严者的角色,教师的一切指令都是正确的。而现行的教育则要求教师作为主导者来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体育课堂,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命教育范例篇4

  从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生命本体的层次和生命价值的层次。首先,生命本体的层次是指对待他人生命的教育、对待自然生命的教育、对待社会生命的教育以及对待自己生命的教育等内容。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淡漠提出的,是对唯才教育中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进行的反抗。其次,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生存、活着,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所以,生命教育不仅限于尊重、呵护自然的生命,更在于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灵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既包括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又在于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学区的“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 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十分重视在各学科领域实施生命教育。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例如,自然学科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构成等;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身体,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品德与生活学科则讲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我们根据这些学科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不容置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各学科的教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搜索生命教育元素,挖掘生命教育题材,然后进行整理、排序,最终构建生命教育分年段的学科教学目标,每一个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 围绕生命教育创生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在原有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红十字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命教育的需要,进行了统整与创新;将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整合;将社会实践与生命教育整合;将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整合相关内容,形成校本课程。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体现“生命”内涵的专题教育的新形式。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生命意义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各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2009年,学区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残疾人杂技团的《生命之光》演出。残疾人的精湛表演和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还有,大山子二小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励志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包裹大爱心”义卖会、“情系玉树·共同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些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贵。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命价值

  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心灵。

  各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小学生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区绿地、敬老院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如酒仙桥教辅中心作为学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教辅功能优势,组织开展了“阳光少年”行动、“用知识守护生命”征文、“做快乐的自己”实践体验、“送艺术进校园——想飞的孩子”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外,高园小学开展了“养花种花,扮靓校园”花卉养植活动,并在北京市园林研究所挂牌为“小学生科学实践基地”;北苑小学开展了“赋予落叶新的生命”、“园中有我家乡石”实践活动;花家地二小开展的“阳光活动”、“寻找幸福”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环保等多角度,表达自己快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 家校合作生命教育进社区

  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共同提升家长和社区居民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生命情感。一方面,我们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协助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与社区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各项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以“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儿童福利院、敬老院、酒仙桥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捐助贫困家庭。有的学生坐在轮椅上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一位坐在轮椅上体验的学生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转动轮椅的轱辘是那么困难。”在春节前夕,孩子们冒着严寒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孩子,给他们带去了歌声与微笑,更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孩子们还在社区草坪内树立标志牌警示人们爱护花草:“小草也是生命,请你脚下留情。”围绕生命教育主题,望欣园小学联合东湖街道办事处、北小河公园管理处举办“消防安全启动大会”和“低碳生活,快乐成长”游园活动,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安全知识宣传卡”送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手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对社区的热爱;南湖中园小学开展了“追溯我生命的起源”、“和家长共画家谱”活动;望花路小学开展了“寻根百家姓,传承中华魂”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给长辈洗脚”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大人和孩子相互影响,生命意识共同得以提升。

  ■ 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了。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家校合作等形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

  教师富有了生命的情怀。在参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把尊重生命作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着力于班级精神的涵养,着力于生命课堂的构建。在课堂上,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充盈着自己的生命情怀。

生命教育范例篇5

  是第八次课程改革让我认识了晓蕾,那时我在陈家门小学,而她是来检查课改的专家。“闲花淡淡春”是晓蕾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她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韵味,温温婉婉,娇巧灵秀,就如江南的水一般深情、含蓄、细腻,古城深厚的文化气韵让她身上透着浓浓的书香味和专业感。

  我从没想过我们还会有亲密接触的缘分。08年晓蕾来到江滨实验小学做校长,此时我是党支部书记,从此我们成为“革命伴侣”,在工作中相依相伴。时间让我对她有了更深的解读,她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有着不一般的“气定神闲”。

  晓蕾的“气定神闲”中多了一份“闲思”。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晓蕾正是在“偷得浮生半日闲”中,放缓了教育的脚步,静心思考教育的意义何在,生命教育的真谛何在?她把江滨校园北边那座废弃的小院落,修葺一新,定名为“闲院”。从此“闲院”成了一个教育思想可以碰撞的地方;一个独立思考,生发灵感,产生智慧的地方。由“闲院”到“江花校报”“江花教学节”“江花班主任节”“江花讲堂”……一个个平台由这里搭建,一朵朵“江花”盛开如火。“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这就是她闲暇时生出的智慧。

  晓蕾的“气定神闲”中多了一份静。因为静以致远,让你从她的静思中觉出了书中味,仿佛静谷幽兰,让你懂得心静理自明。当“忙碌、盲目、茫然”已经构成了一幅生活现状图画,大多数人生活在浮躁功利的现实社会中。晓蕾却能静下心来思考江滨实小十年的“消防教育特色”如何传承?这一特色与学校的“足球”传统项目有什么联系?综合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等等特色项目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就这样在回顾中她带着老师们重温办学历程,追忆教育往事,分析发展优劣,畅想学校前景。一路追寻,一路反思,在交流与碰撞中,她和她的团队发现学校的所有特色项目都指向“生命”二字,指向个体生命的存在和状态,指向个体生命的质量和高度。以“向上”为内核的“生命教育”孕育而生并从此在江滨校园中蓬勃展开。那就是:让生命存在――自救自护,珍爱生命;让生命蓬勃――阳光运动,舒展生命;让生命光彩――笔墨书香,润泽生命;让生命丰厚――感恩自然,悦纳生命。

  晓蕾的“气定神闲”更是一种沉得住气。她沉得住气是因为历练后,人生有了丰富的内涵;她沉得住气是因为她知道她的爱在哪里,未来她要做什么;她沉得住气是因为她的骨子里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她沉得住气是因为她懂得生命教育需要恒心和耐心,而这份恒心和耐心就是“沉得住气”。因为沉得住气,她从不苛责教师,而是身到课堂,逐渐让课堂从“常态”走向“情趣”;因为沉得住气,她从不埋怨学生,坚守“尊重、教化、润泽”,将《小学生生命成长手册》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考评相结合,从生命成长的角度设置了“生命芽”“生命叶”“生命花”的奖章,耐心地等待学生悄然成长为一棵有着蓬勃的生命力量的大树;因为沉得住气,她从不放弃她的管理团队在专业上的引领,一起倾听教师的发展需求,搭建教师的发展平台;让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生命有了规划和追求,四年来江滨实验小学市区骨干教师递增速度快,由原先19人增至39人,其中大市级骨干教师8名。正因为沉得住气,她自然而然就在浮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学校也捷报频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美誉度更是日渐提升。说实话,我最佩服的就是她的这份这沉得住气。

  人的智慧来自两个途径,一是感悟,二是反思,而后者孕育大智慧。晓蕾的“气定神闲”正源于她的自信与智慧,因为自信、智慧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孔子说修养的最高境界“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指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也就是说一个人能不断反思自己,坚持如斯,就能积淀一个人智慧的分量。这本书的编著过程其实就是晓蕾对学校生命教育三年路程的一个系统的反思,也是她引领着所有教师及时记录教育教学痕迹,对自己这段生命历程进行一次积极的反思与再思考。从这本书中我们聆听到了她的教育理想,看到了她行走校园的美丽;聆听到了她的管理智慧,看到了生命与生命在校园内外的往来;同样,我们也聆听到了教师们对生命的理解,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呵护与尊重;更聆听到了孩子们生命的私语,感受到了他们成长的喜悦……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教育,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的一条捷径。教育者对自己的反思也必将影响着每一个被教育者。我相信在这一反思的基础上,只有记录自己曾做过的,才会有新的成长。也唯有如此,江滨实小的生命教育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坚实,每一个生命也必将因充满个性而光彩四溢!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党支部接收预备党员支部大会决议及党支部书记发言,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
    下一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论文参考文献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