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1

  丰碑

  在红军长征的历程之中,像飞夺卢定桥这样,由团队创造出来的惊人事迹,不在少数。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无名英雄,用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们今天的第二个故事就是由一位无名英雄谱写的。

  长征路途遥远,到了冬天,红军的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行着。雪花犹如刀片一般,借着风的威力划伤了将士们的脸庞。在这样的严寒天气之下,云中山仿佛被冻成了一个大冰窖。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支算不得有什么装备的部队,在大自然的艰难困苦面前,显得尤为渺小。

  这支队伍的将领,早早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重伤的队友。他率领着余下的将士们,徒步向前挺进。这支在暴风雪中前行的部队,为后续革命的火种开辟着一条生命的道路。

  山中的温度,早已超过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纵使是这位带兵征战多年的领导,也开始怀疑其自己来,他心想:“我的队伍,当真能经受得住这样的考验吗?”

  就在此时,前方的将士们突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在这样的严寒之地,多呆一秒都会创造出更多的危险。想到这里,将领赶忙向前方边跑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聚集在这里,会有更多人因为低温失去知觉的。”

  但是他还没能跑到人群,就被赶来的警卫员拦住,并得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警卫员大声喊道:“报告,前面有人冻死了。”

  这样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得将军愣了下神。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快步朝前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他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皮肤煞白,睫毛和眉毛都起了厚厚的霜,看起来好像一尊雕塑,身上落满了雪。

  这样的场景,使将领悲痛万分,他不由得黑起了脸面色严峻,嘴角的肌肉抽搐了起来,片刻之后,他大声朝队伍呐喊到:“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服?”

  愤怒的怒吼被呼啸的狂风淹没,没有人听到,也没有人回答,大家只是红着双眼,站在旁边低下了头。看着这番情景,长官更加生气了,他的眼睛气得发红,犹如一头发怒的野兽,样子十分可怕。

  他再次大声呐喊到:“听见没有!警卫员把军需处长给我叫过来!”这一次,有人小声嘀咕道:“死的这个就是军需处长。”

  闻讯长官由不得楞住了神,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一言不发。悲痛席卷了众人的大脑,强忍着哭泣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起来。将领大步向前,向这位沉睡的英雄鞠了一躬,并行起了军礼。

  但是生存的险境和革命的未来。并没有给他们过多的时间用于悲痛,看着越来越肆虐的狂风和越下越大的暴雪,将领不得不下令让部队继续前行,而那个牺牲了的无名英雄,慢慢被狂风暴雪慢慢淹没,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位无名的战士用无声的语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如果这样一支无畏的军队,还无法夺得胜利,那么胜利将会属于什么样的团队呢?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2

  金色的鱼钩

  像这样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一个二个组成了宏伟的长征奇迹。另一位老兵也讲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

  那是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跟不上队伍,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但,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有一次,我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地说:”吃过了。“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老班长,你怎么……“

  ”小声点儿,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总该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

  我们都着慌了。要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我赶紧掣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3

  电台的故事

  那是1934年11月16日,红6军团在湖南附近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这次战争成功消灭了湘军陈渠珍部3个旅的大部。

  战争过后,那些被俘虏的敌人或蹲或坐,他们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红军对自己命运的判决。当时,正在俘虏中做教育工作的电台报务员龙振彪,突然发现有个俘虏的手里拿着一块电台专用电池!这个发现使得他非常兴奋,因为他知道,电台肯定就在附近。

  几经询问,龙振彪在俘虏堆里找到了陈渠珍的电台队队长杨继昌。他十分激动,大步走上前去,轻轻地冲着蹲在地上的杨继昌说:“杨先生!”这三个字,让这位曾到德国深造的国民党无线电技术军官,赶忙抬起了头,只见他两眼发红,双唇微微颤动。短暂的教育之后,这位国民党军官便主动带着红军来到后山,挖出了被埋藏起来的电台。

  “抗战时,手下的一个连长曾悄悄告诉我,他曾经被红军俘虏过7次,每次都被释放了。”老红军刘月生始终认为优待俘虏是使很多敌人在关键时刻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

  在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过程中,刘月生随红6军团在南浔铁路附近活动。“我们攻占了一个敌军医院,缴获了很多奇缺的医药。”他回忆说,“但伤病员一个都没有伤害,还发了遣散费让他们回家。”

  善恶终有报,1935年5月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红6军团主动进攻,包围了湖南宣恩县城,准备消灭前来救援的敌军张振汉师。张振汉受过军校教育,在与红军作战中,多次叫嚷“活捉贺龙”,气焰非常嚣张。

  88岁的老红军肖荣昌当年是红6军团的一名报务员,目睹了整个战斗场面。他回忆说:“敌人的师部设在一个大石头后边,用电台发着SOS的求救信号。”

  请示了军团长后,肖荣昌用电台向敌人发了一份明码电报,大意是:“诸位仁兄,你们已经没有希望突围了,希望你们不要破坏电台,完好地送给红军,才是你们的好出路,红军欢迎你们。”

  张振汉师曾多次和红军交手,他们对红军的俘虏政策早有耳闻。当红军冲进敌师部后,他们果然把电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全体报务员都加入了红军。这长征路上的电台故事,正是共产党以理服人的最好见证。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4

  飞夺泸定桥

  那是1935年的五月,抗日的红军向中国的北部进军。他们面临的对人意志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北上的红军,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来到了那条令众人闻风丧胆的大渡河。大渡河不仅水流湍急,并且两岸都是高山峻岭。这样凶险的地貌下,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桥上只有几根铁链,相互扶持,链子下面就是滚滚的河水。这条铁链桥就是红军北上所不得不夺取的关键位置泸定桥。

  艰险的地势和阴冷的环境,本来就给红军创造了十分艰难的险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雪上加霜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致红军于死地,早早地在泸定桥旁派了两个团进行防守,他们要在这里阻拦红军北上。不仅如此,为求万无一失,他们又调了两个旅,来增援此次拦截活动。并妄想把中国革命的火苗消灭在这桥头之上。

  但这些小阴谋和小诡计早就被我军看穿了。1935年5月28号的早上,红四团接到了上级的命令,简简单单的10个字,却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决策:“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也正是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将敌人的计谋和计划,通通打乱。

  红四团一收到这个命令,就快马加鞭地开始布置和谋划下一步的战略,但此时距离29号的早晨,仅仅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当时的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地。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上级的指令?如何抢在敌人两个旅的增援兵之前,夺下泸定桥,成为了这一阶段,红四团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环节。

  自此开始,红四团翻山越岭,面对敌人,前赴后继的足迹,他们英勇抗争不断击垮敌人,直到晚上的7点多钟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依然有110里地的距离。此时,战士们已经饿了一天,天公不做巧,又下起了雨来。饥饿和寒冷,瞬间席上了每个战士的心里,但是革命的精神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依旧在漆黑的夜里,冒雨前行。沾着泥水的鞋和袜,被暴雨浇透了的衣和帽,都没能拖慢他们的步伐。

  然而,他们的对岸突然出现了无数的火把,这些火把犹如鬼魅一般,一蹦一跳地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了。红四团的长官定睛思考了一下,就发现这是敌人的增援部队。他下令让红色团的战士也点了火把照亮道路,和敌人与时间赛跑。突然出现的火把惊扰了,对岸的敌人,他们扯着嗓子询问道:“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军的小战士思索片刻,高声回答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就这样打消了敌人的疑虑,保护了红军的安全。

  就这样两只军队并肩前行,隔着大渡河走了,整整三十多里,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狠。两岸军队的火把,都被这暴风雨淋了个通透,再也无法照明了。对岸的敌人朝着我军呼喊,认为当前的形势继续前进,将会出现人员的伤亡,他们选择停下来宿营。而这正是我军反超敌人的好时机。借此机会红四团人就摸黑冒雨前行,终于在29号的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敌人的两个增援部队远远甩在身后了。

  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角逐之后,摆在红四军面前的,就是那座远近闻名的泸定桥了。这座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桥身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其中有两根铁链,各自拦着一边儿,这样的防护其实根本起不上什么作用。而所谓的桥面,也只是在并排的9根铁链上,铺了一些零星的木板。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座桥,人走在上面难免摇摇晃晃,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更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早早来到泸定桥的国民党反动派,把零星的木板也全部抽走了。只剩下九根空空的铁链,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中不相互敲击。那声音仿佛死神的召唤。

  勇敢的红军战士走向前观察了几许,他低头看着桥下那红褐色的河水,犹如瀑布一般,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接飞奔而下,撞在岩石之上。那震耳欲聋的涛声,混着铁链敲击的声音,奏响了一曲亡命之歌。而且音乐的作者正站在桥头,国民党反动派的两个守城兵团早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防御工事。他们凭借着艰险的地貌,肆意地狂笑,并大声挑衅着红军将士们:“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此情此景之下,红色军团的将士们并没有任何迟疑。他们火速发起了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也举起冲锋号奏鸣着那一曲进军的歌谣。大家各司其职所有的武器一同开火,枪炮声叫喊声一瞬间席卷整个山谷。红军战士们勇敢抗击的声音,使得这艰难地是演奏的那一曲高歌,也黯然失色了。

  红四团的二年担任了突击队的职责,这22位英勇的将士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面对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犹豫地攀着铁链就向对岸冲了过去。紧随其后的三连将士们手抱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看着红军将士们如此无畏的精神面貌,敌人不由得慌了神。他们知道,如果不在此处歼灭这些不怕死的将士,一旦在战场上刀剑相向,他们是不可能打赢这只虎狼之师的。因此,国民党反动派再生一计,他们在桥头放起大火来,片刻间大火包围了整座桥头。

  面对这样的局面,冲锋队的将士们不知该何去何从。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团长和政委的叫喊声,在这山谷中飘荡而来:“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就这样,在党的号召之下,英勇的将士们奋不顾身,仿佛拥有金刚之躯一样,毫不畏惧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池之中。他们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而其余的那些也都狼狈逃跑了。

  正是这些英勇的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途中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5

  红军鞋

  这第四个故事,是一个老将士的口述。

  “那一年,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

  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我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县城,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像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坐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流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次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疼。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6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7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 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军长征十大催人泪下的故事篇8

  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

  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

  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

  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

  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

  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村干部入党申请书优秀范文,村干部入党申请书
    下一篇:心理学培训方案,心理学培训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