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全球经济情况,世界经济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全球经济情况篇1

  当前,中国经济已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是错综复杂,围绕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8月1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2016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跟踪――世界经济格局是否会出现重大历史性变化”为主题,举办了第一期“世界经济季度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任海平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等经济领域专家,就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如何复苏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 话题一:全球化趋势是“去”还是“留”?

  张燕生:回顾历史,全球化1.0版是1870年到1913年,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全球化2.0版是二战结束以后到1973年,因两次石油危机而中断。这一次全球化又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该继续向前,还是会发生趋势逆转?

  实际上,受开放、市场化和创新三大作用力驱动的全球化,历来都被看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给全球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因为从世界历史因素来看,凡是全球化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因此,搭上全球化的这班快车,往往会获得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高发期。此外,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不一定是全球化红利最大的受益者。第一次全球化由英国推动,而此阶段恰恰也让英国由盛而衰,美国、德国却由弱而强,为什么?因为当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叫“第二次产业革命”,而英国忙于构建日不落大英国、无暇顾及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所致。

  而且,从世界历史的数据看,凡是全球化时期,贸易就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凡是去全球化时期,贸易引擎却往往熄火。当全球贸易低迷,各国制造业纷纷回归;当美国对海外投资征税,当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呈现分散化,这个时候,中国必须要推动外贸发展、战略转变。

  曹远征:这一轮全球化在冷战结束之后,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第一,由冷战结束看到一种现象,经济增长快,且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全球体制一致性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于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的发展速度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所以过去我们在描述经济全球化通常说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第二,由于冷战结束,全球的市场开放,于是生产力出现了全球配置,这个时候不是垂直分工也不是水平分工,而是全球的生产力配置,变成了一个生产链条横卧在世界各国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且形成三个板块连成的新格局。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工业竞争力不行的时候发展服务业,服务业覆盖全球。第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以制造业为龙头,把廉价的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纳入全球化的过程,形成了廉价制造,产品倾销全世界,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第三,欧美国家的大量进口带来亚洲地区的工业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亚洲地区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从而带动了资源输出国国家经济的增长,这些国家资源价格飙升,通过向亚洲国家出口获得巨额外汇储备,这就造成国际收支中间出现很大的问题,欧美国家基本上都是在经常项下逆差,发展中国家都是在经常项下顺差,就是全球不平衡问题。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顺差又放在美国,投到美国金融市场,于是支持美国居民的负债,维持和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就出现在这个“循环段”,直到现在也没走出困难时期,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过去我们认为这个困难可能是经常项下的顺差过大或者是逆差过大、经常项下的不平衡的影响导致的问题,但现在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全球贸易增速已经连续5年低于GDP的增速。贸易增速是经济和金融的支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全球开始陷入金融动荡之中,保护主义也开始抬头。当前,各国都在讨论是不是要关闭资本账户,国际收支中间资本项下是不是要进行管制,似乎全球化正在去的过程中。

  裴长洪:世界经济和世界格局降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回到经济全球化是去还是留这个问题,我个人给它下了一个判断,叫做经济全球化总的趋势没有变,但是有一个减速转型的新阶段。为什么减速?原因很简单,因为整个经济活动在减速,全球化能不减速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上一轮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从内在原因来说,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分工的深化、细化,也就是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的分工扩大,已经接近尾声了。生产力最重要的生命力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产生的分工体系是扩大交换、推动国际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随着这一轮科技革命的结束,整个经济贸易活动自然就减速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上一轮的全球化过程当中,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参与了这一轮国际分工体系、交换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加速器。现在中国劳动力、土地等优势因素已经开始弱化,全球经济也相应进入了一个转型的新阶段。

  赵晋平:从全球格局和全球化的演变来看,近全球化以来,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在全球的地位是上升的,发达国家却相对下降,这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英国“脱欧”之后,欧盟本身的份额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全球经济格局加快演变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全球化实际并没有结束,尽管我们看到它短期由于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放缓或者出现负增长,但从一些跨区域的矩形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来看,只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TPP还是TTIP,在一定意义上可能会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一个主要方式,也就是说过去的全球化也可能是在WTO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主导下的一个全球化,但未来的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则来自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也就是说,未来全球化的进程将以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方式推进。 话题二:这一轮全球化最重要的实质是什么?

  曹远征:最重要的实质是经济增长或者说全球经济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抑或是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前沿。

  首先观察一下全要素生产力,金融危机以后,全要素生产都在下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都在讲“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技术,但似乎并没有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如果从这个角度观察不难看到,过去全球化是由体制和机制的变动主流工业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大家在同样一个技术水平上,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更低,更容易接受新的技术,让产品很快形成全球制造的中心。但现在并没有出现类似像内燃机、蒸汽机等变革型技术,所以它并不是更高的技术革命,只是主流工业技术的扩散,而且还会导致全球产能过剩。

  因此当前我们需要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在什么地方?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的技术革命。蒸汽机时代是火车取代马车,内燃机让飞机取代了地面交通。但此后的技术革命很少在速度上有一个突破,所以,我们需要技术进步,要在速度上得到突破。工业革命成功与否,关键看工业技术上有无重大突破,是否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动。

  尽管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互联网信息的传输速度问题并没有解决物理的移动速度的问题。

  而当技术不能进步,产能又在急剧增长,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就是扩大有效需求,怎么扩大有效需求?用新的投资、新的对象来创造需求,结果就造成金融上高负债。现在全球无一例外,各国都进入了高负债的状态。

  事实上,自从二战结束,高负债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叫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快速的去杠杆,高负债就是高杠杆,全球在这么一个高杠杆的情况下,时刻都在担心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美国虽然想再刺激一把,但也不敢把油门加的太大,踩一脚油门赶快收回来。

  高负债下不来,新的技术革命又没有出现,全球的需求必定是处于萎缩之中的。这时候,全球化真正遇到的重大挑战,不仅仅是一个结构问题和周期问题,更重要是人类未来走向。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正在出现一个碎片化的过程。 话题三: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是否掉入长期停滞陷阱的风险?

  张燕生:2016年是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全球不确定性风险较多的一年。IMF今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出,全球经济面临着广泛停滞的风险。

  从全球债务率的上升情况可以看到,根据IMF的数据,去年全球债务率是高于2014年,而今年的上半年全球的债务率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保持着高位,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总的债务率是呈现出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发现全球经济恢复乏力,主要是全球缺少有效需求,风险明显大于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忽略三个事实:一是1990年IT泡沫和金融泡沫,对全球经济深层次的伤害远大于现在的预期。二是2011年以来全球化红利峰值和全球恐怖主义的猖獗,意味着全球化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文明的冲突、地缘政治的冲突和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三是危机以来全球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缺少协调,以邻为壑,各自为战,各种负的全球外溢效应给其他国家带来更大的风险。

  赵晋平: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看,这个风险确实是在上升的。比如,以全球贸易额增长的情况来看,在2015年下降了13.2%,2016年一季度根据WTO的快报统计是下降了7.4%,下降幅度之大是历史上少有的。

  而且,根据现在跨境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也是不乐观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境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且有时候跨境投资特别是并购投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要回升,为什么?经济困难的时候企业之间的兼容重组会加快,意味着并购投资会上升,但不足以作为支撑经济可能回升的一个信号。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如以美国经济为例,根据目前的分析,受到英国“脱欧”的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及。从出口指标看,美国对英国的出口占到整个出口的4%,但对欧盟的出口占到20%;从投资指标看,美国对英国企业的投资占它整个对外投资存量的20%,而对欧盟却占到整个存量的50%。

  对中国经济而言,英国“脱欧”短期内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是一个机遇。就金融方面而言,英国是中国人民币海外离岸市场的重要中心,而且英国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的发展在全球都是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但由于一体化含量的改变,服务业失去了向单一市场覆盖的条件,一定意义上也可能会影响到它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英国“脱欧”,对英镑的地位、对欧元的地位都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反而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张永军: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为什么缓慢?首先是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出现了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劳动力参与率下降,而且因技术工人长期不就业,即便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其技能实际上也是削弱的。对整体劳动力的效率是不明显的。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一个老年人身体状况不行的话,就退出了劳动者队伍,这对整个全球劳动力供应来说,增长速度大大降低。

全球经济情况篇2

  有调查显示,当前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感到悲观,“彻底迷失方向和看淡后市”的比重更是历来最高。

  瑞士信贷环球股票策略师加思韦思综合过去数周与来自欧美亚投资者会面的情况,发现投资者完全在现在的市况中迷失,并已将手上股票套现。

  现在虽然全球经济仍然低迷,但国际资本市场上并不缺资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央行放水导致的流动性充盈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多方信息来看,投资者的迷失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对未来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投资者的关注点显示,中国经济有多个方面让市场感到担忧,如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中国楼市泡沫仍在加剧等,国际市场还特别关注人民币,认为这是影响投资的关键指标,如果人民币被允许再次贬值,很多投资者都相信此举将导致严重通缩。

  其次,市场对于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感到担心。据加思韦思了解,有三分之二的客户认为美联储在目前环境下加息是一个错误政策,而且美联储最近对外发出的信息令人迷惑,这大大增加了市场误解美联储政策的机会。

  第三,愈来愈多投资者认为,全球央行的“弹药”快将用尽,而过去行之有效的量化宽松措施已经不能有效地推升通胀。要指出的是,这种担心可能主要是针对中国以外的央行,在特殊情况下,中国央行的“弹药”可能是不受约束的。

  第四,全球外汇储备已经从高位下降了约5000亿美元,主因各国要抛售美元捍卫本土货币汇率。

  不少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利讯号,因此举相当于货币紧缩。

  要指出的是,中国可能对全球外汇储备减少做了最大的贡献,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从去年6月份达到峰值3.99万亿美元后,中国9月底外汇储备余额为3.5141万亿美元,已减少4800亿美元,其中三季度就减少了1800亿美元,而8月份外汇储备减少了939亿美元。

  最后两个悲观原因,分别是股票估值不便宜而且企业盈利在下降,以及高息债息差持续扩大。

  从全球投资者迷失的原因不难看到,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在造成投资者的困惑。当过多的钱因此从资本市场撤出时,全球只有很少的投资标的(如伦敦的房地产)供这些资金来选择。

  迷失期很可能继续延长,因为上述令市场担心的因素并未减少或者出现显著好转。

  以最大的因素中国经济为例,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跌破7%,而诸多经济数据显示,6.9%的经济增速也是很难达到的。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美联储最近在加息问题上变得分歧越来越多,根据我们的跟踪观察,美联储已经有三位高官表示美国不应该现在加息。背后的原因,仍然是全球经济低迷,而美国的就业率与通胀数据也不妙。

全球经济情况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对外贸易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在全球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及时把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采取符合国情的应对措施,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自身的经济增长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曾急剧下降,商品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不到2%。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加深,进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一是自身的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二是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扩张速度,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所占份额明显提高。

  (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良莠不齐,发展情况很不平衡

  由于发展中国家不是一个均质的群体,不仅国家或地区的数目众多,而且在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状况、工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参差不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各地区贸易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少数国家占据了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绝大比例。

  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在提高,但最不发达国家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从50年代的3%下降到80年代初的约0.5%。

  (三)发展中国家出口构成的变化成为支持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

  贸易结构状况是影响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所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群体的贸易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贸易结构,即它们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还是初级产品和食品。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状况有所改善,这主要归因于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如高科技产品及低技能密集型产品,出口收入的80%来自制成品,其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上升,

  (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服务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与货物贸易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就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基本一致,但总体看,其服务贸易主要依靠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而具备广阔前景的新兴服务贸易主要被发达国家占据。

  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吸引外商投资,营造开放的竞争环境,国内企业在学习和借鉴中增强了竞争实力。同时,通过开展跨国经营,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第二,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各类经济区达230多个,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解决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跨国公司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跨国投资的主要载体。但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很少。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有些跨国公司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增大。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削弱了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凸现,对其金融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

  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政策选择

  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

  (二)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三)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科技创新之路,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实现科技进步:首先,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减少科技进步的成本。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因为落后而具有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重视利用后发优势。合理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来实现跳远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挑战,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做到将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还要充分发挥固有的静态比较优势和发掘动态的竞争优势。

全球经济情况篇4

  《中国改革》特别邀请长期处于国际经济研究一线的中国经济学家曹远征、陈兴动、石小敏对全球经济走势进行独家分析解读。

  曹远征:经济危机进入可预见的衰退

  4月中旬,我曾以“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下政策调整的建议”为内容,给国务院写了报告并得到批示。在这份评估报告中,我做了这样的分析和判断:全球经济危机总体形势将不再出现大的意外,已进入可预见的衰退。

  对三种变化的判断

  全球危机的表现在今年一季度发生这样一些变化:危机从资本市场转到商业银行,比如出现花旗和汇丰等问题;从美国转到欧洲,东欧问题严重化;从投资者转向消费者,消费者的储蓄率上升速度非常快。

  现在看来,第一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控制,比如美国启动的银行压力测试,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表示如果补充750亿美元,基本上银行都可以正常化运作。现在美国已开始启动好银行、坏银行分离等措施,这与中国曾进行过的银行改革、剥离不良资产一样。也就是说,尽管金融还在去杠杆化,但进入全民修复资产负债表阶段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

  对于第二种变化,我们曾经认为东欧问题非常严重。但4月2日金融峰会后,国际社会的大规模救援使其形势得以基本稳定,出现因东欧问题扩大化而影响到西欧的概率正在变小。

  现在唯一令人比较担心的是,西方国家储蓄率的迅速上升。美国储蓄率已经由负值上升到超过4%。我认为,如果这不是因经济危机导致的临时紧缩,而是美国在消费习惯上出现变化,未来依然维持6%-8%的储蓄率,就意味着全球要损失掉近6000亿美元的市场。这对亚洲国家的影响非常大,去杠杆化可能会导致去全球化,致使整个市场开始萎缩。

  总之,如果金融危机能够稳定,世界经济衰退就可预测。我的观点是,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即使是正增长也不会超过1%。美国经济在2009年末,2010年初可能见底;亚洲国家的情况会好一点;欧洲国家较慢,明年中期以后可能会见底。中国的宏观经济已到谷底,甚至可以说有走出谷底的迹象。尽管同比数据还较低,但环比数据全部回升。如不出意外,今年三、四季度GDP会到高点。但危险在于明年一、二季度可能还会有所下降。现在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环比数据一定是“w”型,同比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形态。这与1998年-1999年的情况基本一样――两次探底,但是探底之后的情况很难预测。

  会不会出现日本的长期萧条现象

  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见底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就能马上进入复苏?会不会出现日本的长期萧条现象?这个问题令各国最为头痛。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是一个结构性调整,过去形成的全球化结构正在发生变动。在过去的全球化结构中形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三个板块:一个是亚洲国家依靠低成本被纳入全球化,它们降低了通货膨胀,拉低了全球物价,在为全球低通胀高增长的局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从中获益;其次,美国是货币制造区,通过负债给亚洲国家提供市场;还有一块是,亚洲经济的发展使得资源价格上涨,推动了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最终所有的钱都通过资本市场回转到美国,支持了它的负债。

  现在亚洲国家普遍在思考,能不能通过亚洲内部的需求闭合实现自救。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国家以制造业等实业为主,并拥有高储蓄率,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情况都相对要好。危机之前,制造业和高储蓄率是通过欧美环节循环。危机到来后循环被打断,就表现出严重的生产过剩和高储蓄率并存的情况。能否将高储蓄率和生产过剩结合起来,实现亚洲内部的闭合?

  具体到中国,刺激经济的4万亿计划侧重撬动国家资产负债表,贷款速度增长达到了撬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但问题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撬动迹象并不明显。如果能撬动三者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实现“保八”问题不大,关键是实现“保八”的机会成本、代价有多大?

  目前脱离国际货币体系的亚洲货币基金已经形成,1200亿美元里中国与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东盟占20%。只要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基本态势不变,各国能撬动资产负债表,那么内部循环在理论上说是有可能实现的。从长远看,这几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要继续走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农民进城是必然趋势。农民不是没有资产,只是没有资产性收入。在保护基本农地基础上,如果让宅基地可以一定比例的与经济适用房等城市房地产进行置换?宅基地是闲置资产,能不能将其金融化成为有收入的资产?从而撬动土地对应的那部分资产负债表。

  根据国际上的测算,如果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8%,通货膨胀率4%-5%,人民币升值3%-5%,到202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那么在承担国际责任方面,中国必须站在全球高度看待中国的问题、制定长远规划,仅局限于国内的情况,会产生很大的机会成本。据我们测算,12到18个月内通货膨胀率在5%到10%之间(不管表现在资产价格还是表现在物价上),银行的坏账肯定会增长,经济波动会加大。这三个风险亟需评估。

  中国现在恰巧有一个契机,创造新的外需,扩大内需,实现结合。从长远来看,这几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首先2010年后进入人口老龄化,政府的支出马上要转到社会保障,很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第二,国际格局的变动正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调整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时机;第三,这种情况已经预示着高速增长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中国需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民生建设为中心,不能为下一步改革制造障碍。

  陈兴动:中国面临四个循环的改变

  危机发生后,我所在的法国巴黎证券促成了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济家学每季度的聚会,对全球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和判断。其中,我观察到,从4月份开始,各国基本不再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做向下调整,对全球经济形势开始形成共识。经济学家背后是各国政府,各国政策也基本从恐慌演变为寻找对策,G20最后能达成共识就是体现,尽管各国之后的执行可能已经走样。

  全球经济增长在第三季度应会见底

  经济学家的基本预测是: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在1.3%,发达国家在3%左右;到2010年,发达国家可能回升到0.5%-1%,亚洲国家是4%-5%的增长。

  最近我们连续访问了日本中央银行、美联储、欧洲银行、英格兰银行、澳大利亚银行和亚洲几家银行,基本看法是全球经济增

  长在第三季度应会见底。对于触底的衡量,我更倾向于总体经济增长,也就是以GDP为指标。

  具体分析,美国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是-6.3%,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是-6.1%。这个数字代表的不是好转,说明一季度GDP在去年四季度的基础上又减少了1.3%。也许美国GDP下行的幅度转小,但依然没有见底。对于可能面临“w”型趋势的判断,美国看得很清楚。日本的情况较可预期,在经历了长达13、14年的“黄金衰退”后,日本对目前的衰退并不陌生和恐慌;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比预期要稍好。情况仍不明朗的是欧盟。客观上讲,欧盟国家间的差别太大,各自为政。欧盟有中央银行没有中央财政部,欧盟的货币政策不能与财政政策协调一致。同时,欧盟扩张的东欧五国问题还很严重。在主观上,欧洲各国都不愿为其它国家背债。虽然欧盟没有积极参与过去十年美国主导的金融创新,在此次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少,但不代表欧盟各国能快速渡过。

  论断复苏还远没有依据

  见底并不是全球经济的目标,何时复苏才是关键。

  美国的首要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在美国40%的家庭,基本上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25%的人口如果失去工作就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今年3月份,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先后做出了增发纸币的决定。美国2009年预算赤字是17500亿美元,加上到期国债和还需发行的国债,总量应该在25000亿美元左右。将国债发往国际市场,目标就是中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中国现在是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国。

  美国增发美元的用途,首先是购买有毒资产,但将资金投入到金融衍生品或是衍生品基础上的再衍生品,无异于将钱填进无底洞。其次,进行三项基础设施投资,一是改造电网,在我看来这是美国为救经济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投入总量太小;二是改造公路网、铁路网,这个市场基本已饱和;三是建校舍,但政治口号对经济的意义不大。

  最近,美国派了几批代表团到日本研究其衰退的经验教训,日本中央银行表示,发行钞票起不了作用。转而寻找其他解困途径的美国,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希望借此给市场以信心。虽然测试结果比经济学家预期得要好,但市场反应却相反。

  从这些方面看,针对复苏,各国唯一能达成的共识是:恢复力度将很弱,复苏所需时间会很长,失业将严重继续下去。

  可以看到去全球化的影子

  经济危机后,各国都被动地提高了国内储蓄率,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可以看到去全球化的影子。各国政府或明或暗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此中国要认清一个事实:即使出口退税再高,补贴再大,也无法帮助企业实现出口。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把工业生产的增长视为关键。主要是把前低后高的趋势做出来,使市场恢复信心。从市场的角度看,我觉得中国现在面临着四个循环的改变问题:

  首先是中国与世界的循环,在过去的30年、特别是加入WTO后的8年,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投入的爱一次,却忘了自己”。回首思考,中国已完全成了欧美市场的“打工仔”。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如考虑到付出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中国得不偿失。这样的全球化,中国不应该再过多的介入。但等到快醒悟时,留给中国自我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够了。

  其次是出口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循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一直比较被动,如今,当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出口失灵,拉动工业化的需求应如何培养?其实,只要在政策上做出调整,让农民工变成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和城市化都会应运而生。中国本身并不缺少需求,主要是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够。将资源和政策向中小城市倾斜,吸引农民进入城市化,那么更多的深圳将会不断产生。

  第三是沿海与内地的循环,目前很多内陆城市已看到了发展的时机。在沿海拉动作用下降的情况下,能不能靠自身的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第四是用小循环带动大循环,即区域循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循环。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西区、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按照沿海等区域发展的小循环带动大循环,按照中国13亿的人口、远没有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内需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石小敏:未来三年对中国至关重要

  从现在美国的情况看,我认为未来至少三年,美国会出现资产负债表式衰退,这也是日本野村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在总结日本衰退的经验中提出的概念。这种衰退有几大特征:一是经济增长低迷,往往是负一、负二或者是零;二是伴随通缩,物价下跌;三是流动性陷阱,银行把利率降到零仍然没人借钱,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日本在这20年中,采取中国这种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大手笔也有几次,但没有让需求明显提升,加之老龄化开始,导致培养消费无功,产业创新也没出现。通常说日本沉默10年,但实际上看,日本的衰退状态至少存在15年以上。

  美国与日本的区别在于:第一,美国是全局,日本是局部,日本是好时经济很高,坏时跌得很深,但苦难自尝、转嫁能力很差;美国是好时全球分享,坏时全球分担,但由于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和美元体制的存在,膨胀幅度和下跌程度比日本要浅。

  第二,美国的战略选择、政策决策机制灵活,对经济的思考也远比日本深入。美联储前不久提出,理想的利率是负5%,这已经穿透日本经验。想做到这点,美国就要将零利率和财政贴息结合起来。但美国缺少国有企业体系,利益集团反对、自由市场传统、国际社会批评等原因,实施难度很大。另一种办法是径直实施美元分阶段贬值策略。这将严重损害美元外汇储备多的国家。奥巴马新能源战略计划推出新的大产业,站在新产业与道义的制高点上重新领导全球,但实施难度极大,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很难见效。

  所以,以美国目前的情况看,就算危机持续的时间要远少于日本的15年,但只要美国不好意思主动采用美元分阶段贬值策略。美国经济未来至少三年将仍处于持续通缩和低迷增长的状态。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思政课心得体会
    下一篇:监理工作总结,监理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