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散步莫怀戚,散步莫怀戚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1日

本文目录一览:

★、散步莫怀戚篇1

★、散步莫怀戚篇2

★、散步莫怀戚篇3

★、散步莫怀戚篇4

散步莫怀戚篇1

  1、刚出生而柔弱的生命或树叶。

  2、【例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绿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3、【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课,莫怀戚的《散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4、【造句】:家长教育孩子要讲道理,才能使孩子信服,不要委屈孩子,要保护孩子稚嫩的心灵,就象爱护春天的嫩芽。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来源:文章屋网 )

散步莫怀戚篇2

  ——文婵若兮

  【一】

  喜欢烟雨朦胧的日子,含着些许静谧,些许神秘。倚靠在藤椅旁,泡上一杯清茶,随手翻看一本自己喜爱的闲书,仿若满屋子的芳韵都在流淌着,很是享受这诗情画意临风听雨的时刻,任清风盈袖,思绪飞扬。

  一行,两行,读着,读着,不经意间被那些清丽婉约沁心的词句泊住了眼眸,瞬息之际,仿佛一朵朵素净雅致的小花在眸中盛放,感觉如沐春风,似饮甘露,醉了山,醉了水,醉了过客。

  【二】

  读着文字,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勾勒柳烟含翠,花落如雨,紫燕双飞的情境。念着文字,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尘世间曲终人散,缘起缘灭,无来由无结局的故事。品着文字,有时会莫名忧伤地惋惜那些脆弱无辜的生命,是意外也好,是宿命也罢。

  或许这就是我“江山易改,郁性难移”的本性。

  【三】

  我喜欢在文字的国度里静静聆听,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洞悉,细细品悟。

  在我看来,文字是坠入凡间的天使,亦是遥望天堂的魔鬼。那些飘摇在生活中句句温暖贴心的话语,段段细腻真挚的写照,篇篇贴切的足以让人产生共鸣的好文,无时不刻会打动着你的心,温暖着你的灵魂,不禁使你拍手叫好,或许这是文字天使的给予我们莫大恩赐,慰藉。

  反之,文字是魔鬼也是安葬幸福快乐的坟墓。那些含着泪,流着血的文字,消瘦了日月星辰,浓烈的伤感如氤氲的雾气缠绕在心头,仿若令人窒息,那拾不起载不动的愁绪折叠的是你我无尽的叹息。接着,它无声无息无形地一步步将你我推进冰冷无助的深渊,悲伤逆流成河。

  或许品文,择文分情境,分时间,依心境而定,便不会轻易地任魔鬼驱遣,折磨。

  【四】

  喜欢乘着文字的翅膀走向另一个世界,听文字歌吟岁月,与时光同行。

  淡墨总含情,文字的号召感染力是极强的,很多记忆的碎片,许多感动的瞬间一旦与那熟悉的字眼碰头,哪怕是一句话,一段诗,也能让你不经意地走近记忆的门廊,昔时,怀念,仿若在天边,也在眼前。

  皆因文字梦里梦外的陪伴,它若喜了,灿烂的便是你的脸,它若泪了,潮湿的便是你的心。

  【五】

  有些人说,恋上文字的孩子多半是孤独寂寞忧伤的,文字就成了与灵魂对白的知己,于是,就习惯了在文字的海洋里拾珍珠,捡贝壳,我觉得不管美的丑的都是好的,因为,那是自我情感的凝聚,又怎能舍弃?

  我想,恋上文字总是无须理由,无需解释的。

  【六】

  常言道“人生如戏,人生如画,人生如诗,人生如茶”,我说,人生如文字,文字如人生。

  人生难免喜怒哀乐,文字亦有积极忧戚。如果你善于点燃那些乐观进取的字眼,那么雨也是晴,地狱也是天堂,无光的地方也透亮。如果你只是被那些忧戚悲伤的文字罩着,苍穹也会随之变得暗淡,梦想也会继而朦胧。那么晴也是雨,天堂也是地狱。既伤神,伤心,又费力。

散步莫怀戚篇3

  关键词: 《散步》 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浸润着浓厚而深沉的情感。走进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走进田园牧歌式的情境,我的心湖似投进一颗石子,刹那间泛起圈圈美丽的涟漪;我的胸膛如火星落入干柴,顿时燃起熊熊的烈焰。我感到我的心正随着那一行行文字而不住地震颤,我的心灵世界已被深深地震撼。

  这篇散文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精神,表现出中年一代对生活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莫怀戚并没有把家庭生活铺开来写,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只几个细节就体现了厚重的情感,这是一种以小见大、尺水兴波的写法。文章不长,却写得情趣盎然,很有波澜。

  一、生活点滴见真爱

  时值初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散步”这一日常生活活动于是由儿子提上了议事日程,母亲起初不肯,原因很简单,理由也很充分,“老了,身体又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儿子心领神会,“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我们能从那平凡又朴实的文字里读出作者的情怀与良苦用心:您看,春天来了,空气新鲜,景致又好,散散步对您的身体大有裨益,走吧。“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了。儿子成功地说服母亲,得益于“我”对母亲的了解,“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可见,暮年的母亲对正值中年的儿子感情上的依赖,生活上的信任也由来已久。

  散步途中,奶奶与孙子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而在这抉择两难的当儿,我做出选择――决定委屈儿子,听母亲的,但母亲却又要依着小孙子,于是“我背起母亲,妻子背儿子”,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矛盾得到了完满的解决。这里有母亲的不坚持,不固执,听从儿子;也有孩子不哭不闹,聪明可爱,不“小皇帝”气,更重要的是妻子的温良、贤淑与顺从,这绝不是临场作秀,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作者写道:“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的细心、周到、体贴,善解人意。她一言未发却故意放慢速度,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怕婆婆有个闪失什么的,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为。所以有了矛盾,在尊老还是爱幼的问题上,妻子相信丈夫的选择,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母慈子孝,子孝儿乖,夫唱妇随。当“我”决定走大路时,对困难的自觉分担无可挑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老人在关键时候的谦让、慈爱溢于言表,令人敬仰。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美德,“我”是一位称职的孝子,年迈的母亲已进入生命的倒计时,对她来说,最好的孝顺就是用母亲喜欢的方式去爱她,让母亲在晚年活动筋骨时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今天的家庭结构有人喻其为“金字塔”形,孩子便是这宝塔尖儿,作者的儿子却不在塔尖上,他接过父母的孝心接力棒,懂得孝顺奶奶,爱爸爸,听妈妈的话,这是父母平时言传身教的结果。晚辈孝敬长辈,长辈爱护晚辈,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和睦得令人嫉妒。

  文章最后写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蹲下来,妻也蹲下来,蹲下去的是身子,蹲出的却是一颗为人子为人母的心,有了这颗心,老的小的,都在背上了,夫妻二人,风雨同舟,携手并肩,挑起了这个世界的两头。人在中年,肩负了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谱写了人间最真最美的乐曲,这也是人间最壮美的画面,正是这样一幅幅平常而不平凡的画面扮靓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二、课堂探究悟真情

  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叙的是真事,写的是真人,抒的是真情,绘的是真景,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生活的实感,切实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推崇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高尚、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与积极的人文价值观是语文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而填鸭式的硬性灌输,不仅很难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也很难得到情感的熏陶与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这一层面说,莫怀戚的《散步》便是开展课堂探究活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佳文本。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表明“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其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处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交要“仁、义、礼、智、信”,理想的社会为“天下大同”。孔子在《论证・先进》中表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暮春天气,穿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朋友,带六、七个随身童子,去沂水冲洗,上舞雩台临风披凉,然后边咏边唱,踏上归途。简言之,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和谐,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作时,我是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的:

  首先,感知文本,读出真情。

  《散步》的语言富有浓重的情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充满生机。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自由而充满感情的朗读,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初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其次,立足文本,领悟真情。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目的在于加深积淀,学会表达。我首先尝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如祖孙三代人――中年人,老年人,幼儿;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等;提炼出:中年――成熟的生命,幼儿――幼小的生命,老人――衰老的生命。其次,通过师生互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如:三代人之间深深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等等。顺势将探究得出的结论板书出来:成熟的生命人生的一种责任感。再次,让学生与作者交流对话,体悟作者的情感,接受情感熏陶、渐染,并列举出自己生活中的此类场景,譬如:过生日、走亲戚、逛商店、看电视等生活细节都体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凸显了生活之美,于是我适时地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像莫怀戚的儿子那样做到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不一样,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也千差万别,因此不可唱高调,强求一致,而应鼓励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对内心所涌动的情感作真实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时,学生就能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甚至积极主动去发现。最后,引导学生从文中眼寻找“美点”谈感受,例如最后一段:“……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通常作释为:①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世界的缩影。②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当然,学生也有许多疑问,但都是可以通过介绍儒家文化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达成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人的交流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本质上却是相通的。文中的“我”也是一个知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

  最后,超越文本,体验真情。

  探究到此,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又趁热打铁,将学生被打开的思路与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链接。设计一道仿写题让学生明白“爱是什么”,令人欣慰的是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并写出了令人感动的真心话,如爱是妈妈腰酸背疼的时候,我帮妈妈敲敲背;爱是爸爸口干的时候,我倒水给他喝;爱是小弟弟迷路的时候,我送他回家;爱是爸爸捉来一条鱼,我把它放掉了。孩子知道了爱其实就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三、和谐社会需要真爱

  当前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社会日趋稳定,政治更加清明,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仍不乏盲目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他们常怀戚戚之心,不停地攀比,不断地敛财,不思奉献,专为索取,甚至不惜为财铤而走险。他们可以为财忘其德,为财忘其身。这类人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养成有益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价值观。笔者认为,《散步》及引申出来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正可以为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当古老的童音再次回响在课堂,我深受震撼,“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家庭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美好而崇高的社会理想,在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制度下,越来越美满的家国氛围中,家庭的教育越显得重要,父母的陪伴尤其关键,关爱“空巢老人”,关心“问题少年”,呵护“留守儿童”,与长辈们唠唠嗑,和孩子们聊聊天,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让我们的家庭更温馨,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从教学的实际入手,通过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将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为我国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加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虽然具有知识体系完备的优点,但由于知识过于抽象,教学时容易使知识流于空洞教条,脱离多数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而“道德品性的个体生成又是在一定的价值情境或价值影响中完成的”[1],语文教学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情景和影响,弥补这一缺憾。

  在这方面,本文可以作为一个典范。文章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以一家三代人散步这样看似寻常的小事为切入点,以一个普通父亲的口吻讲述一段温馨的往事,通过奶奶和孩子的小小矛盾冲突及其缓和表达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通过奶奶和父亲、母亲和儿子这两对母子间的“爱”表达中国家文化中宝贵的“孝”。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不是在祖孙三代人一起的家庭散步中,可能这不会成为冲突。试想如果是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散步,抑或是“我”和儿子两个人一起散步,那么“我”肯定会顺从母亲或者儿子的意思,因为这正是“我”对他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但正是母亲、“我”和妻子、儿子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情景的设置,使得这种“孝”和“爱”,学生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文章的人物是奶奶、爸爸、妈妈和儿子,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知和老师的引导,结合自己与家人散步或者逛街等活动的经历,就会将自己与文中孩子的角色融为一体,理解其中宝贵的“爱”。在文章提供的情景下,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看似只是懂得了生活中一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是一次有益的道德教育,德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以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用清晰而肯定的语言给中小学语文课程做出的最恰当的定义。”[2]人文性的要求即是语文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

  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德育更是一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被摆在重要位置。编进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都渗入了对美好人性的赞颂,文章本身就形成了各种人性化的情景。它们或正面歌颂、或从侧面和小事入手,通过文字的叙述表达主流的价值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材料,同时背负着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切合实际的文章和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接受到情感教育、精神教育、审美教育等,感知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拥有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学生在感动和陶醉中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对道德的教育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小学生正是在对诸如本文的语文教学中接受着仁爱、修身、孝敬、诚信、勤俭、谦虚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他们能够接受并传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正如文中祖母、父母亲和孩子这祖孙三代人的情感传承一样,美好的情感从母亲传向“我”,再传向儿子,一代一代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散步莫怀戚篇4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表明“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何谓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呢?儒家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之人应努力成为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君子。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处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交要“仁、义、礼、智、信”,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天下大同”。在大同社会里的生活状态虽因人而异,但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谈的理想生活状态却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暮春天气,着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随身童子,去沂水中洗洗,上舞雩台临风披凉,然后边咏边唱踏上归途。其原文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尔也。’(曾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简言之,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他个人是一个知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是不会成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的。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员工培训协议书,培训协议
    下一篇:教研活动情况总结参考,教研活动总结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