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小学校本课程,小学校本课程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3日

小学校本课程篇1

  关键词:校园小农场;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植物栽培;科学素养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索性”的特点,立足乡村、小城镇、学校的人文、环境等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开发、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校园里开辟出一块土地成立“百草园”,然后让学生自己种植、自己管理、自己收获,许多中小学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或者课外兴趣活动来开设与管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被称之为“校园农场”。

  二、校园小农场促进科学校本课程的提出

  2012年,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针对城市的孩子在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认识局限性和动手能力不足,从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入手,提出开设《油菜栽培》校本课程,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了解蔬菜及其种植的相关知识,体验种植的过程和乐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三、校园小农场促进生活教育思想的形成

  《油菜栽培》校本课程植根于校园小农场,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在际教学中,应重视“做”,即动手实践的作用,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系统结合,让教、学、做合一,让学生从做中学。《油菜栽培》校本课程源于生活,以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为主题,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孩子带进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蔬菜种植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中获取真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校园小农场促进“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的确立

  校园小农场为油菜栽培提供了实践基地,进一步确立了科学校本课程的目标。《油菜栽培》校本课程将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1.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勤于探索、动脑动手,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启迪科学意识,培养探究能力,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和交流中启迪科学精神,学会思考,并初步开始探究;

  4.促进综合发展,在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

  5.推进合作学习,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中,学生分工合作,互帮互助,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五、校园小农场促进三级课程结构建立和实施

  《油菜栽培》校本课程以蔬菜种植为主题,包括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模块,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蔬菜和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蔬菜的种子和播种、蔬菜的定植与管理、蔬菜的收获、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蔬菜的分类、蔬菜的营养与保健、现代蔬菜栽培技术等。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并设计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问题卡和种植日志,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和种植历程。此外,还根据课程实际,精心设计综合拓展活动,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三个相互联系的模块来进行课程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采用传授、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侧重于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建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认识蔬菜并了解了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蔬菜的种子和播种、蔬菜的定植与管理、蔬菜的收获等蔬菜种植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了解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进行菜园的种植规划,深入了解蔬菜的分类、蔬菜的营养与保健的知识,最后展示了现代蔬菜栽培技术,并将蔬菜种植返回到生活中,探索家庭和阳台种菜的相关知识。

  (二)种植实践

  种植实践是科学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我们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定植、施肥、浇水、松土、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种植环节,并把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问题卡和种植日志,学生每周通过对其填写并结合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来积累材料,记录自己的种植历程。与此同时,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油菜课程展示

  (三)综合拓展

  在课堂教学和种植实践的基础上,课程小组成员在各实践班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有“我的菜园我做主”“油菜花开了”“蔬菜种植交流会”“我的菜园规划”“我的种植展示”,《扬子晚报》更是专题专版报道了我校油菜种植的成果和学生作品。

  “我的菜园我做主”让学生认领自己的“责任田”,做菜地的主人,对菜地负责,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菜园实践历程;“油菜花开了”让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或展示自己的心得和感想,总之,让学生对自己的种植活动进行展示;“蔬菜种植交流会”中学生可以与同伴分享自己种植中成功的经验和发现的技巧,也可以就某一具体问题与他人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的菜园规划”让学生在了解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种植蔬菜的品种,安排栽培茬次,进行菜地蔬菜的布局,开展菜园规划活动。“我的种植展示”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的幻灯片制作技术,结合自己积累和记录的素材材料,并适当查找相关知识,用PPT展示自己种植的蔬菜。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其中综合运用课堂和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巩固和拓展,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

  此外,校园小农场还可以运用到我校其他学科中,实现课程间的整合。如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种植日志的写作和语文的作文相联系,增加学生的体验性知识;与数学学科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如播种数量、定植间距、蔬菜分配中;与美术、计算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到菜地中写生,开展摄影和电脑绘画、种植博客、幻灯片展示等活动;与科学教学相结合,观察蔬菜种子和蔬菜的生长过程。

  六、校园小农场促进科学校本课程多元评价模式的建设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小学校本课程篇2

  国学应该回归校园

  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说:“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坛星光暗淡,白话语言大师寥寥。”原因自有种种,主要原因却是20世纪下半叶,文言文逐渐淡出语文课本的视野,一定程度上断了文言文化的血脉,致使这个时代的文人,在其少年语言敏感期,就没有受过系统深入的文言教育。这只是说明国学的缺失对于语言成就的影响。其实,国学回归校园还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教材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民族的文字、文化与文明的传承重任。国学的缺失,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淡化。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民族像今天这样肆无忌惮地“去中国化”,传统美德的失传,主流价值观的扭曲,无异于自毁文化基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另一方面,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智慧,对小学生的思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其中包含的孝顺、诚实、礼仪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国学精粹,必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所以,正如同志说的:要让国学精粹嵌在学生的脑海里。一个“嵌”字,说明了国学的重要性。

  学校推广国学教育的策略

  学校重视是根本 国学的推广与学校的态度密切相关。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国学,先后采取了几大措施: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学校用了近3年时间,最终开发了合适学生阅读的国学课本《成长驿站》;成立国学特色工作室,以“雅趣诵国学,无声润童心”为出发点,深入到各个学校,通过课堂演示和交流座谈等方式推广国学;开展国学研讨活动,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深入钻研国学,不断探索适合教育背景下的国学课堂,每位教师的教研成果通过课堂展示和教案集萃的方式进行积累。

  国学师资要先行 由于教师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要实施好国学教育,教师必须先行一步。每一位语文教师是学生当然的“国学导师”,学校不仅组织教师自主开展校本国学研究,探索教学方法,而且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去学习当下最新的国学教育研究成果,最新的教学方法,多次参加了国学专业教育机构承办的各种培训和课堂展示活动。

  推广方法要整合 具体到校园推广国学的方法上,学校首先注意保证教育教学的系统化。把国学不仅纳入语文学科,还融入其他各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安排,形成一套组合拳,达到1+1>2的整合效果。

  一是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国学特色课程是国学教育的重要支撑。学校以国学为特色,开设了校本课程,开创了国学与语文、国学与德育、国学与其他各学科各活动相融合的新思路。将国学课程校本化,根据新课程改革和稳定特色教育的需要,落实国学课程,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以保证国学教学的时间。校本研究常规化,引进先进国学教材并制订《国学校本课程纲要》,作为晨诵读本。学科融合深入化,“知行合一”是国学教育最本真的原则,通过国学和其他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让国学融进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小学校本课程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策略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会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校本课程篇4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所有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去实现的。可以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要让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因此,课程也叫作“路程”,或者叫“学程”。课程的质量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但是,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情、传统与特色,其教师和学生也有不同的特长与特点。于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专门安排了一定的课时留给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为此,学校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也要开发和建设丰富多样、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校本课程。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段,是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发展特长、释放潜能、启发思维、点燃梦想、涵养人格、培养规则意识以及学会做价值判断的黄金时段,是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可用的课时比较多,学校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当有人问到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渗透或实施哪些课程或课程资源”时,他说,学校课程应该丰富多样。学校课程或班级课程的开发,一是要坚持课程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教师要教授对学生一生有用的技能;二是教师擅长什么,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就从什么入手开发课程。为此,雷夫在做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艺术课程,增加了生活价值课程与生活技能课程。他还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发并实施了阅读原著、写作训练、趣味数学、经典电影、参观旅行、“做中学习”、线绳艺术、棒球运动、理财体验、吉他练习、摇滚乐队、莎士比亚戏剧、行为养成等班级课程。

  然而,在我们的很多学校里,许多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常常觉得开发课程是专家们的事情,校本课程的开发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不然,笔者探索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就能够帮助每一位小学教师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梦想。这个路径由六个环节构成:(1)我最擅长什么?能否以此来开发一门校本课程?首先确定方向,明确开发什么课程,即课程名称;(2)开设此校本课程要实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标,明确学生为什么要学,即课程目标要明确、具体;(3)整合、提供哪些教育素材和课程资源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确定要选择什么经验,明确学生要学什么,即课程内容模块;(4)怎样有效地组织教学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确定怎样组织教学,明确学生要怎样学,即课程实施方式;(5)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已经或正在得到实现?确定怎样评价学习结果,明确学生学得怎样,即课程评价;(6)此课程的课时要求、学分建议、选修对象、学习要求、教学保障以及开发教师的基础条件等,即明确课程管理。据此撰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获批后再据此开发与实施便可。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S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勤奋,积极向上,一边坚持工作还一边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他喜欢并擅长文学创作与表演,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他想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于是,在硕士课程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他开发了一门《童话剧创编与表演》校本课程,下面是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首先,S老师从自己的特长入手来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使学生从课程中受益,这是一个中小学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最可行的办法。

  其次,该方案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抓住了课程建设的四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意见与要求,可操作性强。

小学校本课程篇5

  [论文摘要] 课程创新模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之一,其中包含了复杂的课程开发技术,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反映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水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遵循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个性化原则、迁移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课程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其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主要依靠课时的调整与安排、教材的开发与完善等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总结出4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即课程选择、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这4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其实际的操作也最为复杂,但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够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

  课程创新模式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种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另一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主题单元。开发全新的课程拓宽了课程的范围与广度;开发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单元,延伸了课程的学习领域。因此,课程创新有助于实现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凸显学科的品性、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和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课程创新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课程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三,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第四,课程创新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以保障课程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长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接受。而课程创新也并非标新立异,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创制新的课程和主题单元,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从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生发出创新的基点,将创新的视角放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使课程创新最直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课程创新模式是最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模式的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具有周期较长、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三)迁移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带动学科课程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到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创新的出发点,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提升的效果。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创新的突破口,能够确保校本课程开发改善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价值。

  (四)普及性原则

  课程创制的基础性原则决定了课程创新的基本内容要简明易学,适合于普通学生的学习与掌握。首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本身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简明易懂。同时,教具、学具应价格低廉,尽量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量力性原则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课程创新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植根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否则表面的创新只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生、教师的负担,无法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改进策略。

  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课程创新模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涉及到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不仅涉及到学科课程领域,还涉及到活动课程领域;不仅适用于个别学科,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本着“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开发策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校着重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课程和语文(古诗词每日晨读)、外语(每日午读)活动课程领域中,率先进行了创新模式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的学科课程和校本的活动课程。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的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单元的形式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开发了《竖笛》,体育学科开发了《跳小绳》《软式排球》,美术学科开发了《剪贴画》,社会学科开发了《祖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单元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弹性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学科利用每天清晨15分的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外语学科利用中午15分的午读时间,组织英语“每日读”;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自主开发了3套课间操(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属于校本活动课程。校本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以课时的调整为保障的。一直以来,国家规定小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为40分。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多元,教学活动灵活、开放,这些与固定的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两个方面对课时进行了调整与安排。首先,针对新增加主题单元,学校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家课程的内容和时数,增加了校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创新模式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学习单元,如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的主题单元要求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与实施,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课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分配。为此,学校每学年从国家课程中拿出16课时,即总课时数的25%,来保障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质量。

  其次,针对新开发的活动课程,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集中统整,开发“短课时”以保障活动课程的实施。所谓“短课时”,即清晨的7:40-7:55以及中午的13:10-13:25这两段,班级自由安排时间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利用这两个15分实施语文的 “经典诵读”课程和英语“每日读”课程。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阅读类的活动课程,符合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这样学生每周就有3个15分的短课时来进行语文的“经典诵读”和 3个15分的短课时进行英语的“每日读”。“短课时”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早、午自习的松散状态,保证了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为学生的阅读与自修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

  创新模式下的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教材的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的教材创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学校将课程创新模式的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对教材的创编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材的全新建构与编写,如语文学科“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210首》,音乐学科的《竖笛》(上、下册),外语学科的《每日读》(1-6册),这些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摆脱了现有学科教材体系的框架,构建了其自身独立的教材体系。以音乐学科的《竖笛》主题单元教材编写为例,教材共分为上、下两册,包括相关演奏的理论知识,同时为配合左右手音的学习精心筛选了近80首相关的专项练习曲目,60首综合演奏曲目。这些丰富的教材内容一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另一部分为有乐器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资源,兼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语文学科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10首》,在呈现精心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每首古诗词下都编配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源资料的链接,在便于教师讲解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资料,既可减轻教学的难度和压力,也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一举两得。这些校本教材的编写不仅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文本上的保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小学校本课程篇6

  南宁市第二中学

  岑盛锋

  2018.8.26

  课程文化和综合实践课程介绍

  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关键看

  两点,一是卓越严谨的课堂教

  学,二是充分全面的课外活动。

  而一所学校的实力是由这所学校的课程数量和质量决定的。

  一、背景:学校的样本课程应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2014年9月4日

  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两依据一参考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一个中心三大方面六项内容18个基本点”

  2017.9.24“两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

  意见》: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关键能力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

  一个中心:全面发展的人

  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

  六项内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18个基本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乐于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

  技术运用这18个基本要点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关注点

  1.

  课程原则

  全面发展

  个性选择

  档案袋需要(新高考)

  二、新形势下课程建设的关注点

  2.课程目标:支撑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1)培养认知能力

  (2)培养合作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

  (4)培养职业能力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变化趋势

  综合性、校本化、谱系化

  【案例】上海中学课程图谱示例:上海中学的学校课程图谱由

  “重立志”的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重激越”的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重挖潜”的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子图谱三大部分组成。三个分图谱都有基础型和发展型两大部分,三个分图谱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形成了近10个学习领域的880多个科目与模块供学生选学,为高中阶段推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变化趋势

  【案例:建平中学课程谱系】

  语言学科群

  文史哲学科群

  自然科学学科群

  艺术学科群

  STEAM

  学科群

  四、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

  实效德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思维创新课程

  财商培养课程

  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职业体验课程

  社团活动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设计:

  学校目标—学生需求—教研组计划—教师申报课程系列结构:

  领域——学科——模块

  五、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享

  南宁二中课程文化设计与实践

  第一部分

  顶层设计---构建魅力课程体系

  基于促进学生潜能全面开发、个性充

  分发展的生态型课程

  创建魅力课程图谱

  2.

  完善魅力课程体系

  ⚫

  基于以人为本,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

  理论和马斯洛需要

  层次理论,基于潜

  能充分开发,基于

  彰显个性气质魅力,

  基于因材施教原则,

  构建二中特色课程

  体系。

  完善魅力课程体系的路径选择:

  (1)

  国家必修课程开足开齐、吃透研透,形成校本化

  (2)

  国家选修课程优化分解、模块多选,形成个性化

  (3)

  校本必修课程精心打磨、传承创新,形成品牌化

  (4)

  校本选修课程开放开发、深挖潜能,形成特色化

  在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开发过程

  中,已提供与核心素养培养相配套的拓展选修课程150多门,涉及7大领域:

  科技创新类课程

  (5)公民素养类课程

  学术拓展类课程

  (6)国际视野类课程

  艺体特长类课程

  (7)社团实践类课程

  大学先修类课程

  形成了4大系列特色课程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技术实践,科技创新

  心健教育课程—健康成长,终身幸福

  大学先修课程—高端需求,个性培养

  苗圃计划课程—专业引导,提前育苗

  四大课程模块

  着力打造国防军训教育、绿色环保教育、校情校史教育、三典仪式教育等4门校本必修精品课程和

  30门校本选修精

  品课程。

  国家与校本的必修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化课程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7大学习领域

  学术拓展类、体艺特长类、科技创新类、综合实践类、公民素养类、大学先修类、国际视野类等7大类型

  二中校本特色

  化的创新课程

  从“供给型过渡到需求型”的二中显隐课程

  第二部分

  课程实践

  学术拓展:元祖论坛、百家讲坛、慧弘讲堂

  元祖论坛

  慧弘讲堂

  百家讲坛

  体艺特长:运动会、艺术节、艺术特色选修课

  戏曲进校园

  启天艺术节

  世界冠军进校园

  舞蹈选修课

  书法选修课

  科技创新:科技节、机器人竞赛、信息竞赛、创客(VR)

  机器人竞赛

  青少年科学体验

  创客实践室

  科技创新:科技节、机器竞赛、信息竞赛、创客(VR)

  创客竞赛

  科技节

  综合实践: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

  保护母亲河

  义务植树

  公民素养:道德讲坛、爱国主义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人礼、消防安全教育

  感恩教育

  防溺水安全教育

  公民素养:道德讲坛、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人礼、消防安全教育

  成人礼

  反恐防爆教育

  大学先修课:同济苗圃计划

  结题报告

  苗圃夏令营

  国际视野:夏令营冬令营游学、英美国家文化选修课

  全球青少年文化大使活动

  英美文化选修课

  精品校本选修课

  认识一百种鸟类

  古琴

  精品校本选修课mp。weixin。qq。com/s/K9KZCbPBS8ezewwWWuzxeQ

  生活中的物理

  环境化学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在思考与实践这三个问题:

  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是怎样培养人?

  三是为培养这些人能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

  校本课程建设第一步:做好课堂内与外的平衡

  工作。

  现实中的学校太关注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课外活动、学生社团大多数都与具体的课程相联系的。课外活动是课程的延伸与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实力,是由这所学校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的。

  学校课程建设第二步:课程分与合的统整工作

  学生在校要经历一件事情、一种项目、一个活动,理论意义上讲,

  这些事件都有可能成为课程,因此,学校就拥有了不计其数的课程。当

  这么多课程在学校产生时,学校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这些课程进行

  分类。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法,一要能够自圆其说,二要能够反映学校

  传统,三要能够体现特色优势。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基础上,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

  珠海市香洲区香洲一小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是构建幸福人生素养,下设五个子目标,分别为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实践素养。为实现这五个目标,学校从四个层面三个层级分别给予落实,并设置相关课程。第一层落实在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是打造幸福人生的课堂文化,这是按照学校的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校

  本化改造。第二层次是开展活动拓展,第三层次是活动探究类课程开发。这一课程设置将原有的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

  补充等方式整体构建学校课程。

  3.

  学校课程建设第三步:做好课程选择定与动的设置工作。

  不同学段,课程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单科课

  程与综合课程并存;高中阶段,以单科课程为主。

  正因为如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段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特点根据培养目标,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是必选的,因为这

  是体现了学校的意志和要求;哪些课程是自选的,

  因为这是反映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4.

  学校课程建设第四步:做好课程推进先与后的计划安排。

  学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会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这个梳理包括从专家的视角、行政的视角、师生的视角、家长的视角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对学校课程进行诊断,拟出学校课程建设最需要解决的若干个问题,然后将之排序。

  在选择突破的时候,是选择最难解决的呢?还是选择最易操作的呢?教育只能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做起。在完全不可改变的地方,哪怕再强势的教育也很难发挥功效;在容易改变的地方,哪怕是在弱势的教育也可以产生影响。我们经常付出了很多,但收获却很少,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很难改变的地方停留太久,却忽略了容易改变的地方。

  5.

  学校课程建设的第五步:课程质量高与低的研发

  21世纪技能包括:一是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二是数字化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ICT(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生产能力与绩效能力;领导力与责任感)。

小学校本课程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长短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10-0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民主开发的决策过程,关系到各地中小学生的动态性和差异性,关系到学校周围山水文化,历史人文的差异性,关系到校本课程具有自己开发的理念和策略。针对永嘉县各区域诸方面的差异,我们倡导各个学校开发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以适应我县课程改革。

  1.什么是校本课程

  教育是一个自然发生的并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中的人和事均时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切割某些片段,对其进行静态的、孤立的、脱离情境的考察,而应该对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在自然状态下变化的状态和趋势。对个体个性化学习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动态的探讨。正如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

  个性化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定义,很难找到一个为大家一致认可的说法。但是,作为校本教研活动之一,它理应体现出“校本”所具备的一系列特征。凸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重点,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回答学生个性化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形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教学研究文化,推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我县校本课程的两种形式

  开发校本课程,其内容和形式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实力及周边文化环境的不同,学校根据本校的条件、优势及自我发展的空间,来开发适宜自己学校的课程形式及内容。目前,我县多数学校采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校本短课程,二是校本长课程(其中,起步较早,开发长、短课程较多,而且成效显著的是县实验中学和县实验小学等学校。所以本文所举的案例也多以这两所学校为主)。

  2.1 校本短课程。所谓短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永嘉县是一个各乡镇差异较大的县,不同学校在不同区域,其文化特点、师资条件、学校经费、设备等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各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品德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短课程在我们县里开发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既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也易于学校的开发与实践,目前,我县常见的校本短课程形式有:教材拓展式、课题研究式、中外文化导读式、学生生活式等。内容有:时事政治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职业类等。

  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功与否,除了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以外,关键是学校的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水平。为此,县教研室一方面积极组织各校领导和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材改革的文件,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一面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教师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要求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要调查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从而使一些学校的校本短课程开发理念出现了转变:由“教师能开什么课”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课”为出发点;在操作过程中开始重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具体地表现为由学生的选课率决定短课程的开发。

  2.2 校本长课程。校本长课程是相对于短课程而言的,与短课程不同的是,校本长课程有着预期的目标系统,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征,有参考教材或范本,这些课程根据当地社会、学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开发设置的,一般一周开设1-2个课时。长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心协力地实现学校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同时,教师意识到开发长课程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既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校本长课程,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国家长周期课程结构,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建立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并适应学生的需求。

  3. 我县校本长、短课程开发的成效及其未来展望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来说,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题组的鼓励下,许多学校管理者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学校不断地总结经验,开始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各校之间的竞争焦点,已转移到学校文化的竞争,转移到文化立校的层面上。各校在重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思考更多的是以人为本校园内部和谐的文化建设及制度文化建设。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那么学校如何搞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

  3.1 搞好贴近学生的文化景观建设,让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生情,既点缀校园的美,又让学生徜徉其中,接受教育,使学生个性化受到熏陶感染,做到“润物细无声”。

小学校本课程篇8

  1.课堂主渠道:突出普及性,让学生获得武术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武术课程,有利于突出普及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系统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此,应做好以下三点。

  ① 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要从课程标准出发,明晰小学武术课程的目标定位。我们可以将“尚武崇德,健身养性”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由此构建“武术认知与技能目标”“武术思想与方法目标”“武术精神及情感目标”三维的目标体系。以此为引领,突破传统武术课程中以技能性的套路教学为主目标的单一与片面的误区,实现武术运动本身所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教育价值。

  ② 课程内容选择要恰当。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精选适合学生教学的武术内容,突出基本功及基本动作练习。例如,肩功、腰功、腿功、手型、身法以及各种拳种特有的单势练习。选择一定量的短小精悍、易学易练习武术组合套路,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③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小学武术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好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游戏法。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采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二是突出示范法。武术的一招一式要求非常严谨,在套路运动中处处体现着形体特点。因此,要求教师的示范要准确,整套动作的劲力、节奏、韵律和攻防意识都要具备美感,先强调动作的“形似”,再追求“神似”。

  2.课间大活动:突出全员性,让学生感受武术氛围,形成体育习惯

  学生的课间运动是武术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我校在十年前就开始编排武术操,利用课间时间,以课间操的方式,进行全校性的师生锻炼。由于突出师生的全员参与,通过大型的群体性活动,营造出宏大的运动氛围,加之师生共同练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武术的习惯。在教学武术操时,采取了如下三步曲:一是武术教师编排动作,根据动作节奏精选音乐;二是组织全校教师先行学习;三是每天下午大课间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武术教师在主席台上作总讲解和示范动作,其他教师在各班指导。通过共同努力,我校的武术操在《 精忠报国 》的乐曲中每天下午准时进行,学生的动作做得整齐划一、虎虎生威。

  3.社团为载体:突出提高性,让学生养成武术兴趣,享受运动快乐

  学校社团组织是武术课程实施的有效补充,通过精选武术基础好、兴趣浓的苗子,组建校级武术队,以培优的方式,帮助部分学生进一步掌握武术技能,养成武术兴趣。我们的口号是:“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验一个成功,享受一份快乐。”在武术社团活动的组织中,认真谋划、周密计划,以“五定”制度保障武术社团组织活动的实效性。{1} 定目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实情,根据武术活动项目及特点,确定不同年级武术队活动目标,在每学期期末结束前教师要进行总结汇报活动成果,或代表学校参加各项对外比赛。{2} 定内容。每位教师要形成一定的内容序列,安排好每次活动内容。要求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3} 定人员。确定学校武术队辅导老师,实行“谁辅导,谁全权负责”的管理模式,每个教师辅导的活动小组在一个学期里不变化。{4} 定地点。根据武术社团的特点和学校现有场地和资源,学校协调好活动场所,保障相对合理的学习与辅导环境。{5} 定时间。每位教师要保证充分的辅导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课,并做好学生的考勤登记。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下一篇:公司员工奖励制度,公司奖励制度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