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于谦石灰吟,石灰吟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2日

于谦石灰吟篇1

  2、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原文:

  《石灰吟》

  于谦 〔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于谦石灰吟篇2

  1、《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

  2、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3、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于谦石灰吟篇3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篇4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来源:文章屋网 )

于谦石灰吟篇5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同流合污、不畏恶势力的品质,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注释: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击:撞击,雕琢。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击:无数次的锤击开凿。人间:人世间。锤:敲打。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五年级:20

于谦石灰吟篇6

  一、体会字词,领会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美在凝练上。汉语言文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作者都经过了细细地斟酌,反复地推敲,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烟袅袅的景象表现了出来,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神奇大自然的赞颂。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韩愈建议贾岛把“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看似简单改了一个字,古诗的内涵却大有不同。用了“敲”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还可以看出访客是个懂礼貌的人,读来也响亮些。

  二、情景共鸣,再现画面美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苏教版第九册所选的《题秋江独钓图》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描写秋天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和孤寂。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采取读一读、画一画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这一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启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古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古人又曰:“画中有诗”。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生活如画,画如生活。贴近生活的内容,是学生最易学习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西湖风雨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让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再现画面。这样一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湖六月由云而雨,雨过天晴,景物变化急速的特点。

  三、研读深究,探求意境美

  诗为心声。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从而领悟古诗真正的意境美。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张继的代表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区区四个短句,描摹出一幅江南水乡秋夜幽静的美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寂寞忧愁的思乡之情。月亮已经落下了,太阳马上就要升起来了,极目远眺,所见一片白茫茫。面对着江上的景色,无从入睡,耳旁伴着寒山寺的钟声,心中尽是关于家乡亲人的记忆。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何等的真挚,无怪乎自诗成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更引起了无数身处异地之人的共鸣。这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让学生看到了张继那份永系故乡的亲情。

  四、挖掘深意,叹悟真谛美

于谦石灰吟篇7

  我在古诗教学中,积极引导小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让小学生借助图画学习诗歌,启发他们的想象学习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学习诗歌,让古诗滋养小学生的生命。

  【关键词】

  诗画 意境 想象 情感 滋养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节奏明快,语言精炼,意境悠远,内涵丰富,每一首都晓畅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起来曼妙无比。因此,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意的美好,浸染学生的心灵。

  一、诗画结合,别有洞天

  我们知道,苏轼的诗,诗中有画;苏轼的画,画中有诗。其实,不独苏轼,很多诗人都是如此,不过苏轼更具有代表性罢了。仅仅通过语言来分析古诗,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展开教学,师生一起动手,结合文本的图画,让小学生画简笔画,不求形似,唯求神似。

  1.教师示范画。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增进对古诗的认识。如在学习孟浩然《春晓》一诗时,我将一幅晨起鸟鸣图,用简笔画描摹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我重点勾画了叽叽喳喳的小鸟和一地零落的花瓣,将诗与画巧妙结合,一个雨后清晨,鸟鸣花谢的场面展现在孩子面前。借助图画,孩子们对诗歌理解得深刻,记得又快又好。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多媒体构图饱满,有声有色,操作便捷,可以把诗画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如学习杨万里的《小池》,诗句蕴含丰富,泉眼流水不止,但是默不作声,是因为舍不得泉水流去;树荫倒映水中,是因为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这种意境,令人心生遐思。我在教学中,在银幕上展示了一幅幅画面:泉水流淌,树荫倒映,荷叶尖尖,蜻蜓站立,多么秀美的图画呀!一片生机盎然,令人流连忘返。美好的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小学生的心。

  3.学生自己画。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的大意之后,借助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画出来。 小学生可以模仿老师的绘画方法,结合多媒体的演示,然后自己去描画,不求多么精美,只求传情达意。比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我让学生试着去画,这首诗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像一幅山水画卷:寒山矗立,石径弯弯,白云袅袅,草舍点点,漫山遍野,红叶似火,比二月里开得的花还要红。这样的画,小学生画起来更简单,更容易画得接近诗意。

  二、启发想象,感悟意境

  古诗意境优美,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把握诗句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那个情景合一、诗画俱佳的文学意境。

  1.在古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生情。诗人晨起,静听鸟啼,回忆昨夜风雨,猜想落花多少,可谓感慨良多!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感悟诗人的思绪:“春眠不觉晓”,夜好短呀!作者睡得好香,还没睡够呢?“处处闻啼鸟”,到处都是鸟啼,好欣喜呀!“夜来风雨声”,夜雨声声,我好担心!“花落知多少”,定有满地落花,好遗憾呀!学生入情入境,自然而然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2.我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我教古诗,尤其重视诵读。开始让学生个别读、齐声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然后让学生去理解去诵读,读出情感;学完全诗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激情诵读,直至背诵。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进入初春的意境,感受到绿柳的婀娜多姿,春风的轻柔美妙,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他们不是在简简单单的诵读,而是神游在时空的隧道里,与古人交流,与古景交汇,他们乐此不疲。

  三、体会古诗,感受情感

  古人讲,诗言志。这里所谓的“志”,就是抒发人的情感,表露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要透过古诗的每一个词句,从字里行间体会古诗的内涵,把握古诗的情感美。

  1.从题材展开。古人喜欢游山乐水,歌咏山水的诗作很多,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庐山上紫烟升腾,意象朦胧,瀑布高挂,气势非凡。飞流直下,似银河垂落,想象大胆神奇。作者豪气冲天,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再有,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青山碧水,白帆红日,虚实相生,动静交 映,同样抒写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作者的乐观豁达。古人喜欢农村生活,喜欢那份忙碌。比如,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满眼都是绿的山和白的水,杜鹃声声,烟雨蒙蒙,农村里没有闲人的,才结束了蚕事又开始插秧了,生活好充实呀!诗句里流露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还有对旖旎风光的赞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2.从作者展开。每位诗人除了生活经历不一样,还有不同的社会经历,或高歌猛进,或急流勇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时代是休戚相关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很重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比如,明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可见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石灰的前世就历经磨难。“烈火焚烧若等闲”,表面上描写烧炼石灰的情景,石灰石不惧焚烧,而实际上是写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等闲视之。“粉身碎骨全不怕”,石灰石哪怕化为齑粉,一点都不害怕,这不正是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么?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胸臆,至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学习这首诗,我着重为学生介绍了作者于谦,他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曾冤案,救济灾民,深受老百姓爱戴。瓦剌入侵之时,明英宗被俘。于谦勇于担当,提议立景帝,并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磨难。但英宗复位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肱骨之臣。这首《石灰吟》,就是于谦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小学生学习诗歌,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古诗的对话。我们要引导学生跟着诗人的感觉走,把握古诗的律动与灵魂,让这古典文学的精华,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之中,滋养生命,相伴永远。

  【参考文献】

于谦石灰吟篇8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和煦的春风下,我们青蓝学子来到民族英雄于谦墓前,向他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是我国明朝政治家、军事家。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他从小就酷爱读书,懂得不少治国安邦的道理他一生的倔强性格,一腔的爱国热情,造就了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正如他十二岁写的那首《石灰吟》,在那时他便已立志做个好官,一个两袖清风,不畏权势的好官。事实上,他做到了,他也正如他所想,流芳百世、万人敬仰。

  在明朝时期,蒙古瓦刺来进,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于谦,挺身而出。最后虽然胜利了,可大宦官曹吉样与石亨、徐有贞等人,暗中勾结英宗,打击和排挤于谦,过了几天,开庭审判,结果竟以“谋逆罪”判处死刑。二十二日早晨,于谦惨遭杀害,死时已60高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把他在北京的住宅修建为“于忠肃公祠”。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不少人去祭祀。于谦抵抗瓦刺,保卫北京城的历史功绩,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月饼的制作,月饼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数据调研报告,数据报告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