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诊断学范例,诊断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2日

诊断学范例篇1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学科,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其趋势是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新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诊断学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诊断中,问诊、体检等物理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1]。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诊断学临床实践和体检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现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诊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重视物理诊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其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讲解。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诊断学知识,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共同参照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编写、拍摄的教学资料,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学方案。对于初次从事诊断学教学的年轻医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帮助其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讲解技巧,并从带教实习课和见习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一)改变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多是传统的“灌输式”及“填鸭式”[2]。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见习时,教师示范,学生则多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也没有动手的意识;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问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于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诊断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实验课,三是临床见习。课堂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教师首先应该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对内容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体会融合于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诊断学内容繁多,理论课讲授应该做到基本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3],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查体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实验课或见习课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练习。物理诊断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论课讲授中,应充分利用诊断学教师多为临床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优势,在讲解中多举临床病例,以增加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犹如接触病人一样,提高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在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时,可以穿插一张自发性气胸的胸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单介绍该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术,并介绍胸腔穿刺抽气时,胸骨角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为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临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地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利于知识同化[4]。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地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地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使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与记忆。比如心脏检查这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动态显示心脏的“泵”作用机制,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图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做为一名诊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以其能将自己精彩的教学构思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比如在讲解肺与胸膜的触诊时,先讲解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触到的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引出产生原因为喉发音沿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腔,传导到胸壁,由手掌触及。理解了产生机制,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与记忆了。物理诊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检体诊断,检体诊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检体诊断的理论教学应采取小班教学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师授课辅导,个别答疑,还可以手把手进行操作示范,近距离接触还有利于师生互动了解、因人施教。课堂讲授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挂图、标本来辅助教学,比如讲授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时,可利用肺的解剖标本讲解,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为增加趣味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一些简单的体检时,可以穿插1~2分钟学生自检或相互检查,以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体征,比如各种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以利用录音、录象、VCD等直观形式辅助教学,往往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实验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物理诊断学,要适应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变,讲究学习方法,不应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物理诊断学课程安排可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示教课,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象或光盘进行示范,统一手法,规范操作,再由教师示范并指出常见体检错误和注意事项,最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相互之间检体练习,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随着科技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诊断实验室,学生在学完理论课进入临床见习前,可采用教师辅导或自学形式在全天开放的物理诊断实验室的电子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系统上进行检体训练,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记忆,熟练检体内容,培养正确的检体手法,为进入临床见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手段也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

  (四)通过临床见习,强化临床技能。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是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好这些技能对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诊断教学大多是理论讲的多,实践体验少,学生缺乏与病人接触与交流的亲身体验,不知如何进行问诊与体检[5]。物理诊断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患者良好的沟通,熟练问诊、查体。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完成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一步。在课时分配时,应增加见习课时,如肺与胸膜的检体诊断应安排两次以上的见习。见习前带教老师应精心挑选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帮助,并安排好见习顺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病种和体征。见习可以分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观看体格检查录象或光盘熟悉见习内容;第二步是教师示范问诊、查体,嘱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问诊、查体;第三步是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练习问诊方法及检体手法,学习异常体征,教师在一旁指导纠正;第四步是设计、组织典型病例讨论,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诊断疾病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见习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为解决临床见习中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医院、适当给患者一些报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见病例的声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考试制度,促进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记所学内容。我院物理诊断学考试一直采取理论考试和体检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经过实习期后,毕业前再进行一次检体操作考试和一次问诊、病历书写考试。通过以上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即重视理论课学习,也不会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但熟练掌握了物理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临床技能,为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医生,做为一名物理诊断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林宇。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6(10):1192~1193

  3.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

诊断学范例篇2

  关键词:前列腺癌;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前列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要点

  1.1 前列腺腺体结构异常 正常前列腺的腺体以尿道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腺泡内缘呈特殊的迂曲及锯齿状,前列腺癌时腺体的这种规律性生长方式消失,表现为腺体形状大小不等。最常见的异常是出现大量小腺泡,这种小腺泡聚集成腺瘤样,缺乏正常的分叶状结构,也可在间质内弥漫浸润生长,或是通过腺体的共壁、搭桥形成片状的融合性腺泡壁或类似胃肠道低分化腺癌的结构。分化最差的是非腺性结构,指实性团块、条索或单细胞结构,这时肿瘤已完全不呈腺样分化。

  1.2细胞核的异型性 良性腺泡及导管上皮的细胞核,一般呈均匀的圆形。染色质纤细,几乎不见核仁。癌细胞一般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粗,有时核呈空泡状,常有大而明显的核仁,此为前列腺癌的特征。

  前列腺癌的核在高倍镜下和邻近正常大腺泡上皮细胞核相比,略有增大和染色质增多。而在穿刺活检中出现明显的多形性核,反而要怀疑前列腺癌的诊断,这时应注意以下3种情况:(1)是否误穿精囊腺;(2)是否为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后的前列腺;(3)是否为膀胱、直肠或其它脏器的浸润性或转移性癌。

  1.3 浸润现象 浸润现象包括前列腺包膜内及包膜外浸润。特别要注意包膜内浸润,前列腺良性腺体有完整的基底膜,周围有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包绕。发生浸润时,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表现为腺体密集或融合的“背靠背”或共壁现象。 间质发生增殖性反应。前列腺癌常见癌细胞侵入神经周围间隙,甚至侵入淋巴管或血管。若发现神经周围浸润,可确诊为前列腺癌。前列腺周围组织的浸润表现为包括神经组织的脂肪组织中出现肿瘤性腺泡或细胞团。前列腺周围的浸润为晚期浸润。

  2 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2.1 前列腺癌与癌前病变和癌相似的病变鉴别

诊断学范例篇3

  [关键词]诊断式教学 科学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会学,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承优秀教学方式的同时,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多元学习方式下,实现自主思考、探索发现、自我寻求答案、学会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公办初中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各自发展基础和目标不同,采用科学的教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也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切入点。

  一、从课例中受到启发

  本文的伊始笔者先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课例

  谈起。尽管该内容现已被定为选教内容,但在此前该课的教学还是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启

  发。该内容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让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

  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己家园的艰辛过程。

  笔者在几年参加教学评比活动,提早12小时抽得的教学任务是在一所公办中学对《我

  们居住的地球》45分钟的新课进行教学和课后说课。在随后的准备过程中熬了个通宵埋头

  于教材和资料中,当时就想把所有的关于地球的知识都告诉学生,当然也安排了各种学生

  活动,补充了很多拓展资料。结果课是很顺利洋洋洒洒的上完了,但却与一等奖无缘。当

  时立刻就把原因归为借班上课,师生感情不够。这也成了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大遗憾。

  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历练后,笔者实践中不断成长,机缘凑巧,又有机会借班上《我们

  居住的地球》40分钟的新课。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都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

  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的。充分在该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现有基础上考

  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选择教法和学法。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在生活中实践探究----用帆船远去的生活实际情景产生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作出解释从而使学生掌握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探究方法。

  用实验和想象感受----通过橡皮泥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的设计原理和了解地球

  是球体的证明过程。通过旋转水球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椭球体的成因。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补充素材引导分析----适当的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在知识上不产生与小学重复的感觉,

  而是不断的拓展和完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终该课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也获得了很多奖项,终于在跌到的地方站了起来。

  随后自反思了两节课的成败。渐渐明白教学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搜刮一堆教材来填塞

  孩子的大脑,须明白“人之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判断学生真正欠缺的事物后再施以相

  对应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法。因此在随后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学生学情的科学“诊

  断”,然后在课堂上和课后采用适合的方法的正确“治疗”。逐步总结出诊断教学在科学教

  学中的应用策略。

  二、从摸索中总结归纳

  笔者查阅了关于 “诊断式教学”的理论资料,学习了台湾的邹纪心教授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诊断式教学”是邹教授教学模式中“平衡原则”的具体实践,完全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的方式去挖掘学生实质的需求,再以“后现代思维”挑选古今中外能应对学生需求的适当教材及教法,不拘一格、不落俗套的用在学生身上。

  在实施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结合邹纪心教授的理论,在摸索中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诊断式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并准确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缺陷,或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学习中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力求做到使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自我寻求答案、学会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注重群体教学,重视个体差异。归纳总结出三个实践策略:课堂新课教学的详察学情、预防为主策略,习题讲评课的对症下药、综合治疗策略,课后辅导的因人而异、辅助治疗策略。

  三、在实践中形成策略

  1.详察学情,预防为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使一节课成为有效的课,给全体学生以思考和表现的机会,用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激发其上进心和探索精神,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认知困难和生活经验。然后调整教材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做到预防在先。

  案例一:笔者几年前实施《日历上的科学》(现不做教学要求)一课的教学,由于不是

  本专业的内容,上这节课前,笔者做了个“前测”,同时利用平时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

  需求,最终在前测中发现(统计初一1班38位学生):

  (1)38位学生将公历、农历、阴历、阳历全部混淆,没有人提及阴阳历;

  (2)1人能将自己的生日说清楚(农历、公历);6人有说两个日期的意识;其余只说公历生日;

  (3)25人知道一年有两天可以过生日;

  (4)38人节气和节日混淆;

  (5)闰月完全不知道;

  (6)4位知道闰年的具体设置,其余只知道闰年有366天。

  在沟通中发现:

  (1)学生不会在年历上找自己的农历生日;

  (2)学生不会看农历;

  (3)学生不知道农历的大小月是几天;

  由此,笔者判断出学生的病症是对日历完全陌生,大部分连生活中常见的年历、月历都不太会使用,更何况家里一般很少出现的日历。既然连自己的生日的日子都不会看又谈何了解其相关历法的设置和节气。

  据此笔者调整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围绕在年历和月历上了解自己的生日那一天为主线,通过在年历和月历上找自己的生日,了解年历和月历的来历从而了解历法;通过寻找生日所在的月份的节日,应用万年历区分并了解节气和节日;最后通过制作出生当天的日历,从而最终了解日历的组成。课后笔者也做了后测,便于更好的详察学情,后测统计如下(统计初一1班38位学生):

  (1)38位学生都能写出3种历法。

  (2)阴历的依据是什么?很多学生语言表述有问题。如:“月亮、月像、月相”等。

  (3)我国日历的组成部分和依据的历法?只有1人错;

  (5)有8人将节气制定的依据写成阴历;

  由于时间有限,笔者的统计是比较粗糙的,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饱满,和教师的互动也很丰富,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自己探索自己应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年历、月历和日历都会看了,这就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如果没有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那么这节课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教师的精力有限,学生的时间也有限,不可能每节课前都有前测,所以一般情况下,笔者会布置学生暑假或寒假完成作业本的基础部分的预习作业,新学期开学后上交。笔者进行作业的批改,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相关学情,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后学生对预习中的错题进行订正,同时完成作业本中的相关提高练习进行巩固。

  案例二:笔者在实施《光的颜色》第1课时新课教学前,通过预习作业发现学生对于光的直线和传播速度已经在小学学习过,但对树阴下的光斑的成因的理解困难很大,同时对于光线的图示和生活所见的“光线”混淆起来。由此,笔者在新课教学中设计了课前让学生自己到校园中观察树阴下的光斑,上课时就带着学生拿着有孔(乒乓球大小)的纸板模拟出树阴下的光斑,并在此过程记录得到光斑的种类和具体情景(10分钟),为了了解其成因再按教材的内容教师进行教学。同时在了解光的传播路径的实验中,先让学生找找他们生活中认识的光线,然后转到想办法呈现激光笔的光传播路径,通过实验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同时融入了实验的设计方法也清楚了生活中的光线和图示光线的区别。

  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的自由自在,风声水起。课后的预习作业订正全班一次性过关,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科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困生,也学的津津有味,订正的效率很高,同时主动尝试提高题的挑战。

  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问题和问题的困难之处,以及对知识的接受兴趣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策略及时的指引,这样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落下“病根”,从而达到每个学生不带“病”的进步。

  2.对症下药,综合治疗

  “诊断式的教学”并不是光停留在课堂的40分钟内。由此还需要的是对学生课后作业

  的跟踪和讲评。

  作业是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的手段,同时也是跟踪诊断式教学中病情是否复发的

  有效措施。学生的作业首先要有筹划的布置,笔者学校的科学组集全组的力量编写了科学

  校本作业,同时以电子稿的形式建立资源库。由此笔者在作业本部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电子稿的校本作业上进行修改然后成为学生的分层校本作业。

  其次对作业进行诊断式的批改,第一次批改是集中收上来改,会诊其“通病”,筹划

  习题课的教学策略。第二次的批改主要是批改订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订正习惯。

  最后就是诊断后的补救工作错题过关,真正养成学生订正的习惯。进行错题过关,为

  后面的个别辅导作好铺垫。

  案例三:笔者在集中批改完七年级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学生作业后发现只要出现如图1

  所示关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题的图后,学生的错误就很高或者说不清楚。

  经诊断后发现关键是图中出现“毛巾”、“棉布”、“木板”后学生把该实验和“影响摩擦力

  大小的因素”实验 搞混了。由此,笔者在讲评习题时,特地把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对比讲评。

  在初三总复习时再加了一个“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从实验目的、器材、变量的

  控制等方面边对比,边复习。从订正的批改和错题过关中发现,该题的讲评效果非常好。

  图1 图2 图3

  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笔者在复习课或试卷讲评课中更多的是采用收集证据,学

  生诊断的教学策略。

  案例四:如图2、3所示。在批改完作业后,笔者将学生中典型的错题拍摄下来,在课

  堂上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不出现学生姓名),然后请学生来诊断相关错误的原因,并进一步

  引导学生怎样纠正错误。用该策略进行试卷的讲评,效率高,学生兴趣高,完全改变了试

  卷讲评课的沉闷气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诊断错误并订正的好习惯。同时教

  师也累积了大量的教学错题资料。课后再通过相配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错题得以彻底

  的消灭。

  智能结构是人才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智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注重群体教学的同时,要重视个体差异,既诊断式教学应

  重视思维点拨,求同求异,培养能力。就要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以及习题布置时对症下药,

  把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治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因人而异,辅助治疗

  学习是个人再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搞好课后的补偿教学是大面积提高

  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课堂教学面向“中间”,带动“两头”,则课后的辅导治

  疗应针对“两头”,促进“中间”。具体策略是:在学生经过作业本的预习、校本作业的练

  习、订正后进行错题过关,错题过关练习由基本错题、变式错题和提高题组成,学生根据

  其具体水平由简到难的过关,教师批改后进行个别辅导。尖子生以书面交流为主,学困生

  当面辅导。这样激发了好学生的求索欲望,同时也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坚

  定了中等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做到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前进和进步。

  四、在反思中改进

  采用以上三个策略进行诊断式的教学,可以做到师生心中彼此有数,课堂气氛活跃。

  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所带的班级科学成绩在年级中遥遥领先,同时各个

  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充满了力量和信心。重要的是经过一年的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习

  惯养成良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的积极思考,积极互动、课后的分层作业、订正的落

  实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规范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诊断式教学尽管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探讨改

  进的地方:

  1.以预习作业作为详察学情的一个手段时,学生一般在假期时间完成比较合适。一方面由于教师会对该作业进行批改,学生在假期中对待该作业的态度非常认真。同时另一方面,学生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整体心中有数,清楚自己的疑问和困难。上课听讲更加的专注。作为教师在批改预习作业时,应是一块一块内容的批改,而不是一节一节的批,整块内容批改更有利于从整体上诊断学生的学情,从而更好的整体规划相应的教学策略。

  2.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也需要时时对学生察言观色,精心分析,及时诊断和调整教学策略。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一定的诊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突发的病症,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对学困生在课堂上的病症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对他们提问、引导和指正。同时需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去消化和实践。

  3.目前学校班额过大,实行小班化条件不具备,诊断量大,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可能会诊断的不精不细不深。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困难,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不断的改进。努力把教与学科学的结合起来。

  诊断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经验和修养。笔者也在不断的摸索中。笔者认为让学生会学,使他们终身受益才是最终目标。教育不仅要为学生负责,也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 王惠来。浅谈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接受理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2] 陈 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9.

  [3] 刘桂秋。论如何满足学生的基础学习需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1)

  [4] 赵兰兰,汪玲。 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诊断学范例篇4

  叩诊

  我们都知道,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就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患者的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患者的腹部是否有积水或积水多少的。

  听诊

  人耳感觉声音的大小,除了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外,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听诊器就是利用密封管内的气体的振动,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的一种器材。利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跳动是否有规律,从而诊断病情。

  体温诊断

  看病的时候,医生常给我们先检查体温,实际上,人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一样,但各部分的温度相对稳定。常选用三个地方测量:正常人的直肠温度为36.9℃-37.9℃;口腔舌下温度为36.7℃-37.7℃;腋窝的温度为36.0℃-37.4℃。当人发生病变时,各部分器官温度也发生变化。医生根据温度的变化,可以粗略诊断肾脏、胰腺等器官是否病变。

  B超

  B超是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进行诊断的一种影像方法。它主要是根据人体对超声波的反作用规律,经电脑加工处理,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内部情况。其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不但在输电线路中有电流,生物体内也有电流。例如:人体心脏的跳动就是由电流来控制的。在人的胸部和四肢连上电极,就可以在仪器上看到控制心脏跳动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工作是否正常。

  内窥镜

  光线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将发生折射和反射,由ρ高介质进入ρ低介质时,将发生远离法线的折射,当入射角大到临界角时,折射光线沿界面传导;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全部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这称为内全反射现象,因此光线内经多次全反射,也能由一端传到另一端,而不受玻璃纤维弯曲的影响,将里面的情况反射回来,用来检查疾病。

  X射线透视

  X射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它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X射线除具有可见光的一般性质外,还有其他作用。X射线应用于医学诊断,主要依据它的穿透作用、差别吸收、感光作用和荧光作用。于是,X射线诊断技术是世界上最早诊断内脏技术之一。

诊断学范例篇5

  1.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备

  教师由主讲人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传统的高校课堂基本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是枯燥、沉闷而尴尬的,造成“一人讲,多人睡”的现象。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主导作用变为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师生一起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学生们根据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对自己及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对此进行总结,进而在讨论式互动过程中每名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协调,控制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的角色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

  1.2教学项目准备

  课前师生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共同收集教学信息。师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所有的设计需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自身素质;同时教师需预见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掌控全局的准备。诊断学实践操作教学,需提前了解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双丰收。通过项目教学课前准备,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目标,而且学会使用图书馆及网络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3问题设想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师生课前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选出相对较好的问题方案。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对于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内容繁多的部分如问诊、全身体格检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2实施阶段

  2.1组织工作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之前,教师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情况建立学习小组,每班约30名,分成5个组,从全班首先挑出5名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组员根据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合。通过小组学习的力量激发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引导工作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在心理、方法及价值上充当引导者。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组员间、各组间学生可主动帮助,教师重点指导,让其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法引导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但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学习为主,教师多以“总监”的身份出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神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价值引导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生肩负重任,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仁爱之心。

  3评价阶段

  教师和学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主体。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既是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可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互评,各小组间相互讨论及借鉴。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同时进行反思小结。教学评价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学生的表达、沟通、协作、创新及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经验练习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当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结束后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学生需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课后的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悉实践方法的重要手段,课后的练习与行为导向教学所倡导的连贯式教学的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课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互联系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刻。当然,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作者深思。

  4.1师生存在的问题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作用,要淡出主动传授知识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应对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部分学习小组在交流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参与、个别学生很活跃等,要及时进行引导;引导各小组及小组间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积极性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组成互帮对;要求各组学生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帮教。

  4.2网络平台的使用与建设

  行为导向教学法往往需结合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网络系统的电子举手、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针对创造性见解或共同话题进行小组或全班广播,以供学习和借鉴,这就要求师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建设好网络资源。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首先师生需共同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习惯进行设计;其次,师生必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氛围,学生提问能得到师生的及时解答,提问有创新或回答正确,都能得到师生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以增强。

  4.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项目实施方案七篇,项目实施方案
    下一篇: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