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校本课程范例,校本课程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5日

校本课程范例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网络环境;高中英语;泛读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003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其英语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他们还是只能像初中时一样在文章中找现成答案,而对于那些推理、辨析问题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英语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相对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而言的,是书本以外有利而且必要的补充。教育部最近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倡“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网络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逐渐成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更加突出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正基于此,笔者向高一学生开设了“英语泛读”这一门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准备工作

  1.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开设英语泛读选修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类文章和体裁,培养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能力。该目标可具体分为: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了解各个英语国家的文化。笔者计划用近一年的时间,通过补充各类英文材料,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材料的选择将决定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笔者上网登陆了美国VOA和英国BBC以及《TIMES》、《THE SUN》、《MIRROR》、《NEW YORK TIMES》等各家电台和报刊杂志网站,并下载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其中包括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和时事评论等。

  除此以外,笔者还从《21世纪报・中学版》、《英语画刊》以及《Beijing Review》、《CHINA DAILY》等在国内出版的报刊杂志上摘录各类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比如,在学到“The Olympic Games”(Unit10 SEFC1A)时,笔者就到http:///uk/index上找到有关奥运会的新闻和背景知识作为泛读课的材料;同时,课后笔者还要求有条件的学生上网阅读更多的文章,如在http://的English Version版,学生可以找到大量有关北京申奥和奥运准备工作的文章。

  二、实施案例

  笔者将一年的选修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培养和实施学习策略的侧重点不同。

  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聪明灵活,对新事物善于接受、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收集信息资料,从而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阅读的不良习惯主要有:指字阅读、有声阅读、心读以及回视等。一些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很容易用手指指着单词一个一个读下去,认为这样可以一字不漏地读完整篇文章,可事实上,这样却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也有学生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小声读出每个词,或者在心里默念,其实这也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至于回视,是指“阅读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查阅已经读过的部分”。为了克服以上种种不良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尽量学会迅速找到一句话的主干――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且必须把逐字逐词的阅读习惯改为逐行阅读,按照句子的意群进行阅读。

  2. 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预测(prediction)以及猜测生词意思(guessing)等。

  3.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的能力

  阅读策略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度、阅读时间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背景知识等等。为此,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对不同的材料阅读时选择的方式、技巧和速度:(1)寻读(scanning),查找具体信息 索引、词典、招聘广告等。①了解组织结构(如:按字母、时间或概念排序);②辨认关键字词和概念,速度上限:1000字/分。(2)略读(skimming),理解大概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形式,获取内容要点、报刊杂志、书信和说明文字等。①阅读标题和副标题;②阅读开篇和各段落起始句;③阅读结尾及总结段,800-1300字/分。(3)一般性阅读(general reading),较全面地理解文字内容。①阅读中积极思考;②辨别内容要点和重要细节:400-650字/分。(4)分析性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推论文章,评价文章论证的逻辑性、 文学作品、技术报告和说明书等。①阅读中积极思考;②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③辨别并推论作者暗含的观点;④适当笔记,对重要文字进行勾画或作旁注:150-400字/分。(4)研读(study reading),学习、综合、记忆有用的知识和课本、用以准备测试的学习材料、用以解决问题的文字资料等。①阅读中积极思考;②辨别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③作笔记或进行图表概括;④定期复习:100-300字/分。

  三、效果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施,从实际取得的效果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首先,通过英语泛读选修课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大拓展了我校高一学生英语方面的知识面,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时事新闻和各个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而且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运用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阅读选修课上开展阅读策略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近一年来阅读选修课的探索和实践,学生们寻找到了一条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在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参加阅读选修课的学生,明显在完型和阅读两项上比未参加选修课的学生得分要高。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渗透各种策略指导。

  四、教师反思

  通过此次开设英语阅读选修课、实施学习策略指导,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请各位同仁指教。

  1. 应当将学习策略指导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在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时,应适当补充其他如听力、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但关键是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 随着知识的日益更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

  3.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它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有太多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要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其次,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很高的资源成本。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以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目标。首先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指导,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学校也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本课程开发必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并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王蔷主。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校本课程范例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本课程 开发程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53-02

  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立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在充分、合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是区别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技工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在此,本文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对技工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及方法谈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 明确目标 理念先行

  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学生生源大战,瞄准目标,抓住优势专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已成为发展壮大学校的利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技巧,更是一种理念,关涉一种教育哲学。

  技工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地方课程开发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它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设计专业课程结构。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师或高级、中级技术工人,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技师学院教学行为上应以岗位(工种)为本位,特别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受到正确理念的支配。即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向“能力本位”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技能型的课程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引导“企业文化”早期进入校园,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注重人文与技能的结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在明确理念的前提下,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在集体合作、探究与共享中酝酿校本课程开发的土壤。

  2 建立规范的开发运行机制

  2.1 建立健全组织与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由教学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家长代表构成,负责审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目标,形成开发指南或方案。同时,指导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督促、指导学习和分析、评估等事项;另一种是由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具体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方案实施,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2.2 寻找理论支撑,理论指导实践

  对教师进行适时理论培训。前人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已有很多,但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学习理论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主导的,培养的是直接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因此,技工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简单地教材开发,而应是从市场调研开始,确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确定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变革。它是一个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全方位的开发过程。

  (1)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对象进行调查,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学生学习内容的改革需要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对接,与学校对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市场调研要充分论证周边、社会目前乃至未来几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人文综合素质。依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具体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在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需求,确立课程目标,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

  (3)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一般要邀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突破学科界限,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确立相关教材的编写方向,设计教材内容,各专业小组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编制教材里的某个模块。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对于职业实践活动的步骤及细节注意事项更熟悉,更有发言权。

  (4)教学验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怎样传授给学生呢?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应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技工院校正在探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的。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同时要注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卫生等方面。

  4 校本课程的检验

  对校本课程的检验要从三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学生校内生活时期,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及职业资格证的成绩;二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市场的检验,看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要到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三是跟踪调查,看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的发展潜力。

  5 评价修订与推广使用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一个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至少需要2~3年一个学生学习周期。它要求各开发小组建立学生学习发展档案,从设计评价方案、观察、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到分析研究开发策略,最后进行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一个轮回下来,如果不理想,还要在原因分析、调研,征求意见等基础上,再次论证修改,直至完善成熟。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要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最终,学校将推广教材的使用,并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校本课程范例篇3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育,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往小处说,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但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创造,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具有“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使之产生辐射力,筑成塑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所在地区背靠长江,南临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眼界较广,张口网络“新”词,闭口时尚“潮”语,如果此时,教师稍有懈怠,便会“OUT”了。因此,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时时把握主动权,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接轨,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提供思路,还能及时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

校本课程范例篇4

  刘培兵

  新课程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在推进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尤其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地区,“校本课程”极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课程标准上,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实施的新课程,仍然拘泥于“一本课本、一个教室”。学校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说得不好听一点,只不过语文课上的篇目换了,数学课上的例题换了,政治课上的事例换了……甚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还会借口诸如此类的理由:条件差、怕出事、这些东西反正也不考……把课本上设计的许多实验、许多活动课程给枪毙了,这样倒也落得了个轻松。就我看来,现阶段我们的新课程还顶多只能算一个缺胳膊少腿的畸形儿。

  怎么办?

  好在我们的教育和畸形儿不完全等同。三级课程,现在我们还只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没有,校本课程也没有!很显然,要构建新课程的完整体系,开发、生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显得百分之百的重要、百分之百的迫切!

  地方课程的开发、生成,我认为不外乎两条途径:第一,按传统的教育科研方式,由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组织人员,研发居高临下的课程,然后实施;第二,以校本课程为基础,进行筛选、整合、提炼而生成。二者虽殊途同归,但其实效可能大相径庭。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摆在各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最光荣的使命是:开发、生成校本课程!

  现将本人对校本课程的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思考、观点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期得以修正。

  一 校本课程的地位、作用

  我认为,校本课程是整个新课程极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发、生成、实施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

  过去,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不在于语文的选文过时了、数学的例题过时了……简言之,主要不是课程内容的问题,而在于此:几乎全国的同册同科教师都在按规定的模式传递给学生统一的答案,或者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解说。教师的创造力被钳制、被消磨、被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被忽略、被否定、被剥夺!这样的教育难道能培养出诺贝尔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是:教育的宏观目标、学生的共性发展、教育的全民性,以期形成国家教育的总体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国家课程倾向于对教育共性的追求。很显然地,教育光有共性,显然是不行的,是偏颇的。实际上,这种共性越明显,教育的个性就丧失越多。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应当这样来理解或者定位校本课程的着眼点和归宿呢?促成学生个性(非共性,不是性格,是个体差异)的形成,或者说是促成学生之间差异的形成,最终促成全民教育个性的形成。只有当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的时候,中国教育的个性才能彰显,中国人才有可能问鼎诺贝尔!

  二 校本课程的特点

  首先,校本课程具有共性。这种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本教育”目的。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经验、情感、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因素,来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开发潜能、发展创造力 。

  2.民族性。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着眼于民族的未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3.时代性。教育应当为民族的发展服务,而时代不同,教育的目标及归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在放眼未来的同时,密切关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把握世界科技文化的最新动态,了解各学科的高端成果,大胆及时地“拿来”,为我所用。

  4.前瞻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为培养现实社会最需要的人,远期目的则是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洞察力。要做到这一点,好像很难,对其实对中小学而言,我们只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尽量排除教育过程中功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我们培养的人就会有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就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更多的科技成就会从他们丰富无穷的创造中产生。

  5.从属性。正因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开发、生成校本课程时就应当遵从于课程标准这个体系,而不是相互冲突或者相互矛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当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拓展、补充。

  其次,校本课程还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者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教师的教育理想、主观意图,甚至教师的个性、情趣、阅历、特长等诸多元素,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所研发的校本课程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个性越鲜明的教师,才有可能研发出越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也是校本课程应当致力追求的目标。

  2.学科特色。各校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同科教师之间除了各自充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之外,还应当通力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吸取,博采众长,整合生成学科校本课程。

  3.校本特色(学校特色)。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统一体,进而形成校本课程的校本特色。

  4.地域特色(区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于本地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各地绚丽多姿的自然、人文、历史、经济、习俗、民风等,都会在校本课程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5.民族特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各个民族都创造了、创造着丰富的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立足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吸取精华,整理、继承、弘扬、发展。这样,我们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才有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想让我们的文化成为世界的,必须让我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 校本课程的主要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和形式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学知型”校本课程。

  这种课程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即教师对自选自编的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活动。

  2.“活动型”校本课程。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有计划、有目的的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交际、养成习惯、塑造品性、开发智力、发掘创造力。

  3.“实践型”校本课程。

  即综合性实践活动。

  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可以称为单学科校本课程(学科校本课程),诸如语文校本课程、数学校本课程……除了开发与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的这些学科配套的校本课程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发其他的校本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开设的“认识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制作”、“棋类入门”、“生活中的科学”、“农村常见病防治”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学科校本课程。

  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活动主阵地仍然在教室,为了使我们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内容更活泼、气氛更活跃,能尽快实现新旧课程之间教法的转变、学法的转变,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形式上来讲,应当倾向于“活动型”、“实践型”;从内容设置来看,不能光有配套的学科校本课程,还应当有国家课程要求之外的其他学科校本课程。

  四 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生成

  (一)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立足课本知识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拓展:知识性拓展——将相反、相关、相似的知识引入课程;生活性拓展——将自然现象、生活实例、生活体验等纳入课程;课型拓展——配合课本内容,设计、组织、实施更多有益的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2)将时代科技的尖端成果,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各项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倍受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焦点现象引入课程。

  (3)立足本地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风俗习惯、民间工艺、奇药妙方、风景名胜、经济文化等,均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丰富而极具价值的资源,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体现着民族特色,把这些文化引入到课程中,就能发掘、传承、弘扬地域文化。

  (二)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1)注重特色。首先要张扬教师个性,彰显教学风格;再整合教师个性,形成学科特色;最后整合学科特色,凝聚形成校本特色。

  (2)注重趣味性。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情趣,课程的形式、实施过程力求生动有趣,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创造欲。

  (3)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意志品质、高效的行为方式、细致严谨踏实的求学治学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

  (4)注重学科校本课程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科学、实用、完整的体系。

  (5)注重各学科校本课程之间有协调统一、相互关联、相互补充,融合形成校本课程。

  (6)注重实际,注重实效。特别要注重本校实际、本地实际、学生实际,尤其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志向、爱好、心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考虑到课程的可操作性,不宜过多过滥,不宜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和任务。

  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复杂,工作量大,是一项庞大、系统而科学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拟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学科校本课程体系、框架,拟定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编撰学科校本教材。

  第二阶段(实验期)。在学科校本教材的框架下,全方位地进行教学实验,获得反馈、积累经验、总结不足、发现问题。

  第三阶段(生成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期所获得的经验、发现的问题结合教材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教材。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

  要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走上正轨、落到实处、形成风气、服务教育,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建立以下制度: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考评、管理制度;

  ——学校对各科(教研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管理制度;

  ——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校际交流、评比、奖励制度;

  ——同一教育行政区内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业绩考评、奖励制度。

  五 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不我待!

  于学生而言,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养成习惯、转变方法、开发潜能、激励创造;于教师而言,可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由教书匠过度到教育研究者;于学校而言,可形成特色,形成学校文化;于教育而言,可让教育重归其本质——人本教育,完善新课程体系,夺取教育改革的最后胜利;于社会而言,可形成百花争艳的教育奇景,民族文化会得以传承和发扬,更多的有创造力的的人才会不断涌现。

校本课程范例篇5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注意问题

  校本课程即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校本课程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人们的口中,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如果要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实行,就必须对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如何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从字面上可以分为“校本”和“课程”两部分。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课程是一个争议很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了界定,课程概念的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校本课程概念的多样性。

  校本课程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概念,它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们不可固守某一种概念而以词害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任何一种定义,那反而会阻碍思路。

  如果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校本课程,可以认为校本课程是根据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能够反映多种需求的、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包括改变、拓展或重新开发等方式开发适应某种特殊环境的课程。

  校本课程产生和使用确实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它的出现使得学校、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相当的自,这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实施、评价各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一种民主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师得到成长,使得学校成为一个更为和谐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它主要强调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条件来进行课程开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

  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

  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是否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

  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在领会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或整合的校本化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成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4.以学校为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要,要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校内相关人员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临近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

  5.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要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要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

  虽然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但是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央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不能随心所欲。如果一味强调以校为本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也不允许脱离国家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体现出的是不同的学术理念,两者在课程目标、教师观、学生观、课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列工程,从西方引入中国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

  1.不可把校本课程当作“救命稻草”。目前一提到一种新的思想或理念,都会被用来试图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校本课程,以为只要实施了校本课程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那恐怕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选错了目标,而且还可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向歧途。如果过于追求功利的目的,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措施和环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积淀和酝酿。

  2.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理念上,而非技术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其背后有民主的观念在支撑,可以说它是民主观念进入到学校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的操作层面的东西拿来使用而忽视或无视其背后的民主理念,则可以说是买椟还珠,与校本课程之所以产生背道而驰。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心得体会,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入党申请书范文精选,入党申请书范文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