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知足常乐例子范例,知足常乐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5日

知足常乐例子范例篇1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情感

  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在自由的音乐中获得发展。我们说音乐和动作是紧密结合,他们在情趣上、结构上要一致。要想让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喜欢音乐,就必须从基本素质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刚接小班时,有时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经常放一些欢快儿童歌曲、抒情的钢琴曲、摇篮曲,开始我只是随意的做一些手的动作,因为孩子们年龄小,显然善于模仿,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时间长了,慢慢的有的幼儿对音乐有了明显的反应,当我放一些欢快的乐曲时,他们就会手舞足蹈,跟着音乐自由地舞起来,当听到慢节奏音乐时,幼儿就会学小鸟飞、小娃娃睡觉,这就表现由于外界的刺激,幼儿获得欢乐的满足感时,往往喜欢用动作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做适当的各种表演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

  幼儿在音乐中找到快乐,学会欣赏,了解其内容与情感。有一次,我放了一首《牧童短笛》,试着结合乐曲简单描述乐曲表现的内容,我并没有想到孩子会理解,但是当我播放第二遍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竟然完全投入到音乐中,乐曲慢慢时就会做出吹笛子的动作,而听到欢快的乐段时就会手舞足蹈,所以我感到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不是我们成人能够想象的。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程度,多给幼儿创造环境,让幼儿更多的接触各种音乐,开阔视野,逐渐使其爱好音乐,使自己感受到及想象到事物能自由的表现。

  幼儿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选择对比明显的乐曲。由慢―快―慢,幼儿体会其变化,大部分幼儿对节奏明快的音乐反应很强烈,在欢乐的乐曲中可以自由地放松。但到中班以扣,我们感到孩子们对每首乐曲、不同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例如:《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曲,乐曲旋律缓慢、优美,透着一丝伤感。我让幼儿自己来创编动作,当唱到“哭着叫妈妈”,小朋友会流露出伤心、害怕的表情,蹲在一旁做出不同哭泣的动作。这说明孩子们已经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溶化到歌曲当中,他们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感觉,能用动作表达音乐内容的情感。树立幼儿主体地位,使原来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改变,将幼儿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教师做到“导而不包”,为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挖掘潜能,力求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例如,学习韵律活动,可先从幼儿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先欣赏音乐、音乐的节拍、风格、动作特点等,然后要求幼儿按个人的理解自由表现,教师在一旁指导提示,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质量,发现好的动作,即时表扬和推广学习,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幼儿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形成,使幼儿通过音乐教育在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的音乐能力取决他们学习、生活环境的“音乐性”程度,有计划的教育工作和环境的刺激与启迪,可以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最初发展。幼儿园、家庭都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例如:幼儿在活动时,听一些欢快活泼的音乐,使他们玩得高兴,开心;吃饭时听优美的音乐,使心情舒畅,增进食欲;在活动室开辟音乐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幼儿听音、发音和对音乐节奏的反应能力。还可以把液体装在瓶子或杯子里自制乐器,给幼儿带来愉快的创造性经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德国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录培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最自然的生活方式是生动活泼的游戏。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弱,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因此,必须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玩玩、动动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又是一门表演艺术,只有在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乐等,幼儿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例如音乐游戏“狐狸捉小鸡”,幼儿在唱完极富民间特色的歌曲后,“狐狸”任意叫一个幼儿“小鸡”的名字,然后随着狐狸发出的带有一定节奏感的叫声去捉“小鸡”,通过有趣的游戏,发展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

知足常乐例子范例篇2

  [关键词]音乐 快乐 教材 生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说明了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学海无涯为什么一定要“苦”作舟呢?假如每个老师把“学海无涯‘乐’作舟”奉为教学宗旨,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愉快遨游,学习将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

  “乐(音乐)即是乐(快乐)”,音乐教育专家吴斌在解读音乐新课标“愉悦性原则”时这样说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呢?我认为应该在选材上多下功夫。

  一、选取校本教材

  新课标指出:“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依据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和利用各种音乐课程资源,进行后续选材,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

  音乐教育呼唤与生活、心理、德育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适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也是音乐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音乐课应当结合其他相关文化和姊妹艺术,使之成为一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课程。例如:当我们在音乐课中讲到歌剧时,免不了要联系文学;讲到民歌、民乐时,免不了要联系民族历史、民俗、民风。这一系列相关材料的引用,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合理安排。

  我所说的选材,还包括音乐课中常用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例如教师在介绍中外乐器和乐队编制的时候,按传统的方法是:一张教学挂图 +教师逐一介绍,假如教师能拿出几样乐器实物来就算是很棒了。现在教师只要上互联网查一下资料,轻易就能找到所需要的相关课件或FLASH,不仅实现了视听结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堂上现场操作,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及不同乐器组合而成的音响效果,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选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因学生不认真听讲而苦恼,形容我们的音乐课堂是“对牛弹琴”。其实,“对牛弹琴”的典故并非只是在指责“牛”的愚蠢,同时也是在说弹琴的人缺少对牛的必要了解,错在选曲不当。对牛弹琴必须“合其耳”、“顺其义”而用之。如果老师能够首先反省自己,及时了解教育对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吗!记得我曾听过一节物理课,虽然授课的是位特级教师,语调铿锵有力,可我还是听得一头雾水。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许“开小差”,要做学生们的表率,结果还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煎熬中度过了45分钟。对于听不懂又不感兴趣的知识,我作为控制能力很强的成年人都无法做到钻心听讲,何况未成年的孩子。以上事例,说明了课堂教学中选材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如果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听不懂,那一切教学目的都不可能实现。因此老师们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绝不能让我们的教材成为看不懂的“天书”。

  三、选材要满足学生的快乐需求

  为什么许多孩子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呢?有位中学生在网上发帖说:“我们班同学很不喜欢上音乐课,因为我们老师老教课本上的老掉牙的歌。还老讲专业知识,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这位学生的话反映了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心理。在新课标中,艺术教育的愉悦性原则,决定了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快乐教育。所以音乐课选材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快乐需求。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元素,使学生们能在情绪盎然中接受音乐教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话表明了快乐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先人所重视,以色列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伊扎克·帕尔曼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的教学可以说是‘快乐教学’,因为音乐是使人快乐的,而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学习中也轻松快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使学生快乐”作为他们的从教原则,我们当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快乐需求。我有一次在给初一年级学生介绍6/8拍节奏时,选用了“洪啸音乐工作站”的FLASH课件“圣诞老人指挥游戏”作为训练教材,学生们模仿圣诞老人的动作激情指挥,模仿各个小矮人的动作及拍点进行节奏训练,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课堂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薄薄的音乐课本并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单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关注度,对“超女”、“快男”的狂热追捧中已不难看出这一点。新课标提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学校音乐教育不应拒绝社会,而要融入社会;不应脱离时代,而要走进时代,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靠拢。新课标允许教师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重组,还可以选择课外的音乐作品来补充现有教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把符合学生“胃口”的流行元素充实到我的课堂里。例如:在欣赏《天鹅湖》第二幕“场景”音乐时,我有意选择了台湾S。H。E组合演唱的《REMEMBER》和韩国神话组合演唱的《TOP》来与“场景”音乐作对比(这两首歌都是以“场景”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旋律,还兴致勃勃地跟唱起来;在学习《大海啊故乡》这课时,我想到,我们的家乡连云港也是座海滨城市,若能结合我们家乡的海、家乡的歌进行教学,那样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了。于是我选用了《在海一方》歌曲作为拓展教材,通过《在海一方》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深化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知足常乐例子范例篇3

  关键词:经济学 佛学 幸福

  一、学科的相通性

  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世界上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总量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然而佛学即佛法之学,以探讨方向而言,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表面看起经济学与佛学不相关,但通过研究也具有相通之处的。

  二、经济学中的幸福

  1.经济学的幸福概述。著名的英国戏剧作家、文学家和社会主义宣传家萧伯纳曾讲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就是面对限制条件下,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等)利用最大化的问题,社会和每个人都面临稀缺性(这就是限制条件),所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所追求的即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2.经济学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后一个通才”和当代经济学的“掌门人”)提出了这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公式来看,获得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效用与欲望。当欲望(分母)既定时,效用(分子)越大,越幸福;当效用(分子)既定时,欲望(分母)越小越幸福。

  但是,如果有人把欲望作为无限的,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讲,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从这个公式看,幸福对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三、佛学中的幸福

  1.佛学认为少欲知足是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欲望,重点在“欲”,“欲”(梵语chanda或rajas),又作乐欲,有需求、欲望的意思。说一切有部指从一切心起之作用,为大地法所摄;唯识宗则认为,心捕捉的对象是由作意产生的作用,而不是欲的作用,所以欲不是从一切心起,仅是对愿求的对象所起的别境。欲有善、恶、无记等三性,善欲为引起精勤心之根据;恶欲中之希欲他人财物者,称为贪,为根本烦恼之一。欲的分类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

  2.佛学中的“五欲”。“五欲”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即:(1),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2)声欲,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3)香欲,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4)味欲,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5)触欲,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3.少欲知足是佛学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少欲知足是佛经中经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中提到:“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

  四、经济学与佛学中的幸福是相通的

  1.经济学中欲望决定幸福。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幸福时,通常假定欲望是既定的。追求幸福通常去追求效用(分子)的尽量大,这也是通常世人追求幸福的思路。因为尽管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在某一个阶段内,当一个欲望未满足前,我们可以把这个欲望作为既定的。当欲望为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个人有100元钱可以用来买米,附近可以买到的米价格是2元/斤,但是经过几家比较后,发现同质量的米在稍远地方只要1.8元/斤,同样的钱买同样的米50斤后,还节约了10元钱。效用明显扩大,就会为此而感到高兴。这也就是产生幸福的简单模型。

  2.佛学认为欲望决定幸福。佛教既有扩大资源效用的途径和方法,使资源利用的效果更好,又有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的欲望的内容。即为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中,与其扩大分子(效用)相比,更加重视缩小分母(欲望)。

  五、结合两种途径,获得更大的幸福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只注重从经济角度去追求幸福,结果往往收获的还是一场空。“金钱、物质”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甚至不择一切手段。商家们绞尽脑汁盘算着如何提供更完美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服务,来调动消费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受,更提倡用未来的收入来圆今天的享受之梦,大众们也非常容易选择这种种诱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这种种外求的快乐是短暂而不长久的。

  正所谓“诸法因缘生”,物质资源只是实现人生幸福的一个途径,因此一方面要提高资源效用,另一方面降低自己的欲望,简化自己的生活,达到“少欲知足”,把两个途径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大的幸福。

知足常乐例子范例篇4

  我非常认同,要常看看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老去想自己这也没有,那也没有,似乎别人什么都有等等,老想自己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就是痛苦的渊薮,而知足,才是快乐之源。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多了还想多,有一百万了,就想有一千万、一万万……正所谓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总想如何让自己多起来,自然就要劳神费思、投机钻营、挖空心思,甚至会去不择手段等等,这样的话,人还会快乐么?还有快乐么?无论他得到了还是没有得到,都不会快乐,都只能是痛苦。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就在我们住的这个小区,有个富豪经常出入,富豪表面看上去是光鲜的、排场的,可实际上,他痛苦不堪,为什么?听说,子女在你死我活地争夺他的财产、三个情人都要他天天陪伴、老婆这边又要想办法遮掩安抚、生意场上又明争暗斗……这个富豪还不到六十岁,可是他全身的“零件”都基本上出现了毛病。如果说这个例子不典型,那么,再看看香港富豪们的家产风波,先后有女富豪龚如心的家财争夺战,有富豪何鸿燊的家财争夺战,有郭炳江、郭炳联、郭炳湘兄弟的家财争夺战,甚至你别看李老师诚表面上早早对家产作出分配安排,其实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暗地里争夺……不能说以上这些富豪不富有,可是他们快乐么?衡量快不快乐的标准,决不能只看财富只看拥有,而主要看观念。知足的人,往往就是快乐的人。邻居刘大爷,鳏夫一个,穷困不堪。家里除了一台黑白电视剧外,基本上是家徒四壁。可是,刘大爷整天乐呵呵的,有说有笑,还经常帮助周围的人,有人开玩笑说:“刘大爷,你不觉得你活得窝囊么?”刘大爷却毫不掩饰地说:“我是穷,但我不偷不抢,我靠自己劳动吃饭,我满足,我开心,我有什么好窝囊的?”是啊,知足的人,寡欲的人,什么明争暗斗呀、斤斤计较呀,患得患失呀……统统都与他无关,他满足于自己的拥有,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幸福赛神仙。古人云: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谚语)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知足常乐,快乐之源也。

知足常乐例子范例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做法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以及将来的生活、就业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位在农村小学工作了十几年的我来说,我非常尽职尽责,想方设法搞好小学数学教学,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相当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便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下面,我就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努力,谈一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不足之处,望请见谅: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主动学习是新的数学课标所提倡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了解到孩子们被动的接纳学习,孩子们的学科成绩是不会稳步提高的;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愿学习,才能喜爱学习,才能乐于学习,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管是问题设计、还是作业的预设特别注意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样以来,同学们的数学能力自然而然也会获得长足进步。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方程》例7时,整个教学环节全都体现了同学们自我主动学习的过程。小学生虽然第一次利用方程解决相关问题,但是之前已有看图解方程的经历。所以,教学的设计以同学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既体现了孩子们的主体性,又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授课中,同学们自愿主动地参加了教学的过程,师生共同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分享收获知识的快乐。

  二、课时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历

  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用数学。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所选择的课时内容应该是紧密的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激起孩子们学习本学科的热情,还可以拉近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距离。同时我们任课教师还应该鼓励同学们运用学习的学科知识去尝试解决身边的相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公因数》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生动地创设了“厨房铺地砖”的生活情景,自然地把同学们带入到求知的氛围中去,通过设疑让孩子们从身边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景,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们上课的热情,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能够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培育孩子们思考探索的能力

  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我深刻地感悟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小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对于孩子们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给学生预留出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己独立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实际运用》教学例6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主情境图,想办法准确地测量出花坛的直径,使学生认识到直接测算不太方便,然后引出先测量花坛的周长,再计算的方法。计算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圆的直径,再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算法的异同点,感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深刻感知了已知周长求直径的方法,培育了同学们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培育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数学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同学交换思索的过程和结论。因此,我在数学课堂中,努力把数学教学的过程转换成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充分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培育孩子们小组合作的能力,课中预设几个环节让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课时目标的掌握,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

  比如在教授《真分数和假分数》例3时,我通过举出更多的关于假分数的例子,让小学生理解什么是假分数,然后通过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同学们通过归纳、分析建立假分数的定义。

  以上就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采取的一些有效做法,尽管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我绝不会停下探求教学的步伐,我会继续潜心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大学生英文自我介绍,英文自我介绍
    下一篇:讲党课材料,讲党课材料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