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教案高中数学模板,高中数学教案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5日

教案高中数学模板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

教案高中数学模板篇2

  ?考纲要求】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

  1、双曲线 的 轴在 轴上, 轴在 轴上,实轴长等于 ,虚轴长等于 ,焦距等于 ,顶点坐标是 ,焦点坐标是 ,

  渐近线方程是 ,离心率 ,若点 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 。

  2、又曲线 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3、经过两点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

  5、与双曲线 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例题精讲】

  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且与椭圆 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 是椭圆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时,那么 之积是与点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 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 的半焦距为 ,直线 过 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

  1、双曲线 上一点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2、与双曲线 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

  3、若双曲线 上一点 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则点 到 轴的距离是

  4、过双曲线 的左焦点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 条。

  ?迁移应用】

  1、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2、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为 ,点 在双曲线上,且 ,则点 到 轴的距离为 。

  3、 双曲线 的焦距为

  4、 已知双曲线 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则

  5、 设 是等腰三角形, ,则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6、 已知圆 。以圆 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教案高中数学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 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 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 ,如果 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 ,此时叫全排列。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 , ,…,再推广到 ,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 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 ,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 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 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 时也能成立,规定 ,如同 时 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教案高中数学模板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成立领导小组的通知优秀,关于成立领导小组的通知
    下一篇:你就是我的风景范例,你就是我的风景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