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5日

爱迪生的故事篇1

  《爱迪生救妈妈》讲,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到家里想给她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做。就在此时,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拯救了妈妈。

  然而,根据相关医学论文资料,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也因此,一些人认为人教社的课本内容涉嫌杜撰,甚至认为其是“假课文”。

  我以为,作为小学语文课文,如果这个故事足够生动有趣,能启迪小读者的爱心和智慧,那么完全可以放心使用。至于其所说的事情是否果真发生过,并不用太在意。

  语文课本不是科学课本,用适当的文学技巧编撰的励志故事应该可以接受。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个故事说年轻的华盛顿为了试自己的新斧子,而砍断了父亲的樱桃树,老华盛顿非常生气,而小华盛顿却说:“爸爸,我不能说谎,是我砍断了樱桃树。”《不列颠百科全书》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实际上是美国牧师和旅行书商帕森・威姆斯编撰出来的。但是我不会反对课本选用这个故事,因为故事的重点不是华盛顿有没有用斧子砍了樱桃树,而是这个故事能够让小读者深刻体会诚实的重要性。

  再讲一个人们熟知的故事。瓦特对茶壶的蒸汽着了迷,看到蒸汽有如此大的力量能不断推动茶壶盖,便受到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要知道瓦特是1736年出生的,第一台商用蒸汽机是托马斯・纽科门在1712年制造的。但我觉得这丝毫不影响这个故事的魅力,这个故事启发小朋友要细心观察事物的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来得强。

  最有名的故事当属牛顿发现万有引力。1665年到1666年,牛顿为了躲避在剑桥流行的瘟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伍尔斯索普,并经常在自家的花园里沉思,后来就有被苹果砸中的故事。事实上,18世纪以前,没有一个作家提到过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故事。研究者表示,苹果的故事“让人误以为当时的人们对地心引力一无所知”,而科学家迈克尔・怀特则说,苹果的故事“可以说肯定是虚构的”。

爱迪生的故事篇2

  这是一个有关爱与成长的故事。

  朱迪是一个孤儿,安安静静的在孤儿院长大,她出色的写作能力得到孤儿院的其中一位理事的注意,这位理事提出要资助朱迪上大学,希望朱迪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突如其来的幸福让朱迪很兴奋。上大学之后的朱迪很勤奋,很努力,并且经常给从未蒙面的好心理事写信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几年的大学生活让朱迪收获了很多的东西,包括爱情。最后,朱迪才知道,大学期间,一直在朱迪身边帮助她,鞭策她,鼓励她,爱她的好友竟然就是资助她的理事。故事的结尾,如同所有童话故事一样完美。

  作为孤儿的朱迪,对于自己的未来会很迷惘,因为一无所知所有一切皆有可能,有一点悲情,有一点浪漫,最重要的是,朱迪乐观,心地好,好学,对生活有无穷无尽的热情与期待,这种能量也不知不觉的带给了身边的人,她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自己创造的。一切看似偶尔的幸福背后都有必然的因素,那就是希望和努力。

爱迪生的故事篇3

  哈罗德布鲁姆 (Harold Bloom) 在研究诗人的时候提出了 影响的焦虑 这一理论, 他认为:当强力诗人面对前辈伟大传统时, 他必须通过进入这个传统来解除它的武装, 通过对前文本进行修正、 位移和重构, 来为自己的创造想象力开辟空间。同理, 当一个艺术家在改编前辈作品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推陈出新, 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电影 《沉睡魔咒》 的拍摄在向迪斯尼 1959 年的 《睡美人》 致敬的同时, 也力图突破前人的影响, 创造一个全新文本。

  一

  电影 《沉睡魔咒》 和 《睡美人》 都取材于格林童话 《睡美人》, 两部电影都扩充了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情节, 增加了公主与王子相爱等人物的行动元素。 但作为一部以颠覆 1959 年 《睡美人》 为目标的电影, 《沉睡魔咒》 对这个前文本进行了多方面改写。

  1.重构故事框架。 1959 年迪斯尼 《睡美人》 的故事框架与格林童话的 《睡美人》 大体相符。 作为对格林童话的呼应, 电影以说书人讲述童话书的方式展开。 其情节设置与原作基本相符: 公主出生被祝福 (诅咒) 诅咒实现王子救公主婚礼。 在这部电影中, 公主是叙事的核心人物。 而 《沉睡魔咒》 的叙事核心则围绕反派玛琳菲森展开。 电影重新设置了故事框架, 将 1959 年电影说书人的叙述框架改为人类王国与精灵王国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 从而突出了精灵王国女王玛琳菲森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 电影还在原有公主与王子的主线之外增加了玛琳菲森和史提芬之间的爱情故事, 为玛琳菲森性格的转变埋下伏笔。

  2.修正人物性格。 《沉睡魔咒》 中的人物在外形上与 1959 年的 《睡美人》 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相似, 安吉丽娜朱莉扮演的玛琳菲森冷艳妖魅, 艾丽范宁饰演的奥罗拉公主清纯可人。 但 《睡美人》中单纯的人物性格, 在 《沉睡魔咒》 中被复杂化,甚至被颠覆。

  电影 《睡美人》 (1959) 中玛琳菲森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 她行为乖张, 仅仅因为没有得到邀请就诅咒了奥罗拉。 她自称是邪恶的化身, 不惜绑架王子阻止公主苏醒。 但在 《沉睡魔咒》 中玛琳菲森则复杂得多。 她的性格经历了从单纯轻信、 被仇恨扭曲疯狂, 最终成熟稳重的变化。 但不论在她成长的哪个阶段, 玛琳菲森的主导性格仍是善良, 正因如此, 她才能从疯狂的复仇中清醒过来, 找到幸福。 这样的性格设定让 《沉睡魔咒》 中的玛琳菲森显得更加丰满完整。

  除了玛琳菲森的形象之外, 《沉睡魔咒》 中的人物较之 1959 年的电影还有很多性格修正, 如国王史提芬从善变成了恶, 三个仙女从善良热心变成了鼓噪讨厌, 等等。

  3.改 写价值观 。 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 (JackZipes) 认为迪斯尼给童话下了咒语, 使童话成为传达其意识形态的工具。而 《沉睡魔咒》 似乎打破了这个魔咒, 这部电影对前文本的改编抛弃了迪斯尼童话电影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价值观, 尤其是性别观念。

  1959 年的 《睡美人》 体现了迪斯尼童话电影中刻板的性别观念。 电影中男性作为家长 (国王) 与拯救者 (王子), 代表了权威、 力量和秩序; 女性则被分成了两类, 以玛琳菲森为代表的女巫是需要被清除的不安定因素, 而以奥罗拉和好仙女为代表的好女人则以臣服于男性权威的方式得以存在。 电影的最后王子用真爱之吻救醒公主, 宣扬了真爱等于异性恋婚姻的价值取向。

  《沉睡魔咒》 则让女性成为了力量和秩序的代表。 玛琳菲森是精灵王国的女王、 她拥有强大的力量和善良的内心, 最终促使两个国家走向和平; 奥罗拉选择帮助女巫战胜父亲, 更有行动力。 这部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则较为逊色。 国王史提芬自私贪婪, 堕入仇恨中无法自拔; 王子则沦为花瓶, 连真爱之吻都不起作用。 这部电影反讽地让女巫吻醒公主, 颠覆了迪斯尼童话电影传统的真爱之吻, 瓦解了真爱等于异性恋婚姻的价值取向, 代之以更广泛的真爱内涵。

  通过对电影 《睡美人》 的叛逆性再造, 《沉睡魔咒》 在迪斯尼电影中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

  乔纳森库勒指出: 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特定前文本的关系, 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 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个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间的关系。迪斯尼改编的童话电影不仅仅与童话相关, 更体现出电影与各种话语的对话。

  相较于迪斯尼之前的两部童话改编电影 《白雪公 主 与 七 个 小 矮 人 》 ( 1937) 和 《 灰 姑 娘 》(1950), 电影 《睡美人》 (1959) 增加了王子的戏份, 王子拯救公主的戏码成为全片的高潮。 其中男性=施救者, 女性=被救者的人物设计, 既呼应了格林童话中的男权意识, 也体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思想。 二战时期, 美国政府鼓励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 生产战时物资。 战后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危机, 加之美国妇女的就业冲击了传统妇女的性别角色, 保守派开始要求妇女回家。 当时的杂志甚至宣称 做个好妻子, 好母亲, 简而言之, 做个好家庭主妇是世界上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 迪斯尼电影中塑造的被动等待、 主动回归家庭生活 (奥罗拉和3 个仙女) 的好女人形象, 正符合这种保守的意识形态。

  杰克齐普斯指出, 从 1937 年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开始, 迪斯尼的童话改编电影就垄断了童话的话语权, 只要提起著名的经典童话, 不论是 《白雪公主》 《睡美人》 还是 《灰姑娘》, 今天的孩子和成人们都会想到沃尔特迪斯尼。 由于迪斯尼电影的巨大影响力, 加上其潜在的儿童 教育者 的身份, 使这些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备受人们的诟病。质疑声主要针对其中的白人种族主义倾向、 性别刻板印象, 尤其是其公主形象和真爱之吻的神话对下一代 (特别是女孩) 产生的巨大影响。面对这些批评, 迪斯尼也在不断调整。 在 《公主与青蛙》 (2009) 中, 迪斯尼让公主变身为希望闯出一 番 事 业 的 黑 人 姑 娘 蒂 亚 纳 ; 在 《长 发 公 主 》(2010) 中, 公主变成了富有行动力的拯救者 ; 在《冰雪奇缘》 (2013) 中, 迪斯尼则颠覆了自己生产的真爱之吻的神话。

  电影 《沉睡魔咒》 的出现, 可以视为对 《冰雪奇缘》 的呼应。 在 《冰雪奇缘》 中, 迪斯尼的童话电影第一次将结局落在女性同盟的达成, 而非异性恋的婚姻之上。 从这个层面上看, 半年后上映的《沉睡魔咒》 相当于 《冰雪奇缘》 的姊妹篇。 迪斯尼通过这两部电影回答了学界对于自己的批评。 尤其是在 《沉睡魔咒》 中, 我们能看到迪斯尼的自我调侃: 王子公主被边缘化, 反派玛琳菲森逆袭成为女主角; 真爱之吻出现在同性之间, 且需要建立在长期相处的基础之上; 3 个仙女的毛手毛脚说明女性不一定都适合家庭生活; 皇室身份并非与生俱来不容置疑从这些富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改编来看, 迪斯尼在 《沉睡魔咒》 中不仅颠覆了 1959 年的 《睡美人》, 也在尝试颠覆迪斯尼童话电影的经典叙事手段。 这样的自我戏谑让这部电影叫好又叫座, 迪斯尼童话电影的传统变更看来已不可避免。但以 《沉睡魔咒》 为代表的迪斯尼的童话电影是否真的颠覆了迪斯尼童话电影的传统, 开启了迪斯尼童话电影的新时代呢?

  三

  杰克齐普斯曾系统研究过迪斯尼童话电影,他认为从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开始, 迪斯尼童话电影模式就已形成并不断被复制, 这一模式包含以下元素: (1) 女孩爱上了男人 (常常是一个王子), 或者想要追逐自己的梦想; (2) 邪恶的女巫、 后母, 或者某种邪恶力量想要贬低女孩的身份, 或者杀死她; (3) 这个被迫害的女孩被诱拐,或者被撵出去; (4) 这个被迫害的女孩奇迹般地被某个王子或者男性气质的帮助者拯救; (5) 圆满的结局, 表现为婚礼、 财富、 社会地位上升或者对皇室身份的确认。

  从故事模式看, 《沉睡魔咒》 的故事并不新颖。具体而言, 可以归纳为这样的对应关系: (1) 玛琳菲森爱上了史提芬 (未来的国王), 奥罗拉公主爱上了菲利普王子; (2) 史提芬的贪欲伤害了玛琳菲森; 3 个仙女的漫不经心差点害死年幼的奥罗拉; (3) 玛琳菲森被隔绝在精灵王国痛斥爱人的背叛, 奥罗拉被诅咒引诱陷入沉睡; (4) 奥罗拉的纯真让玛琳菲森幡然醒悟, 玛琳菲森的真爱之吻救醒了奥罗拉; (5) 玛琳菲森重新获得精灵王国和人类王国的认可, 奥罗拉成为两个王国的新主人, 并收获了爱情。

  从这一系列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到, 《沉睡魔咒》 仍遵循了迪斯尼童话电影的经典模式。 虽然相较于前文本, 《沉睡魔咒》 更加复杂, 它使用了双线索结构, 让玛琳菲森和奥罗拉两代人的经历形成对照关系并且时时交错, 这使得它能在传统的王子公主的故事框架之外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但它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感觉是因为这部电影巧妙地偷换了一些成分, 从而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最成功的转换就在于其将迪斯尼经典模式中的性别身份反转: 邪恶的女巫被贪婪的国王取代; 男性气质的拯救者转变为女性同盟的自救。 通过这两种身份的转化, 迪斯尼在这部电影中彰显了女性的力量, 获得了好评。 然而这部电影在其看似激进的性别观念之下, 仍有一些保守的地方。

  首先, 虽然 《沉睡魔咒》 用女性替换了男性拯救者, 但这个故事的核心仍是迪斯尼童话电影的经典叙事中常用的善恶二元对立。 从电影精灵王国和人类王国的故事背景设定来看, 精灵王国代表了善, 而人类因其贪婪而堕为邪恶的一方, 最终是在被精灵抚养长大的公主奥罗拉接管之后, 人类王国才开始转向善的一方。 另外, 虽然电影刻意想要塑造复杂的人性, 但主人公仍是善恶分明的, 玛琳菲森的善中带恶和史提芬的恶中带善很好地组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爱迪生的故事篇4

  大家都知道张海迪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年级:穿越水线2003

爱迪生的故事篇5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而又烦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摆渡人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摆渡人读书笔记1这是一个关于摆渡人和被摆渡人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摆渡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存、死亡和爱情的故事。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独自踏上一列火车去寻找自己的生父,不料遭遇一场火车事故,当她爬出火车残骸时,却发现世界已经变成一片荒原,她以为她是唯一的幸存者,但她却是唯一的逝世者。

  走出火车残骸的仅仅是她的灵魂而已。

  在一片荒原的世界里,迪伦见到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他带领着她,保护着她,穿越茫茫荒原,护送她的灵魂到达应该去的地方。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被摆渡的灵魂,在知道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后,迪伦没有颓废和消沉,而是淡定的接受了死亡的事实,她在崔斯坦的引领下,与如影随形的恶魔们勇敢抗争,从最开始的依靠,信赖,慢慢变成了纯洁的爱恋。

  被摆渡的灵魂爱上了灵魂摆渡人!

  可是这份爱注定不被允许,迪伦有自己的归宿,崔斯坦有自己的使命,当迪伦跨越摆渡的终点边界线时,却没有看到答应与她一起离开的崔斯坦,痛苦欲绝的迪伦最终决定冒险尝试任何灵魂都没有做过的事情返回崔斯坦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灵魂摆渡人,自己的爱人。

  又是一条充满未知和艰险的路,为了爱,迪伦选择了一场可能让自己灵魂灰飞烟灭的豪赌,尽管前途未卜,可她依然步履坚定。

  上天还是眷顾了这对有情人,在茫茫荒原,迪伦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崔斯坦,她极力劝说崔斯坦跟随自己回到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她的世界,尽管这是一件从未有过的事情,尽管一切都充满未知和风险,一切都有悖常理,但崔斯坦愿意冒险尝试,只因他曾答应过迪伦绝不会失去她,一定要保护她!

  这一次,迪伦成了崔斯坦的摆渡人,带领着他义无反顾地找到了自己身故的那列火车,去寻找自己的身体。为了不再一次失去崔斯坦,迪伦在进入火车残骸后就紧紧抓着崔斯坦的手,可行走在错乱不堪,漆黑一片的车厢时,不慎摔倒的迪伦还是丢开了崔斯坦的手,再次醒来的迪伦如愿地回到了人间,满心却是失去崔斯坦的痛苦,她为丢开崔斯坦的手而懊悔不已,却看见向自己走来的崔斯坦对着她说:原来你在这里。I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因为迪伦的需要,所以崔斯坦一直存在和陪伴,陪伴她的灵魂,陪伴她的人,用陪伴守护她一生。

  迪伦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崔斯坦,摆渡了她的灵魂,摆渡了她的人生。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用不变的承诺,勇往直前的行动,摆渡你的灵魂,陪你抵达幸福的彼岸。

  摆渡人读书笔记2其实,我不是个爱阅读的孩子。从小到大,我真正能阅读下来的整本书籍少之可怜,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大概不会超过40本。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社会中的摸爬滚打,随着整个社会弥漫着的浮躁气氛,我渐渐觉得,能够静下心来学会阅读,或许对自己来说应该是件幸事,也是能够沉静自己的最好方式。于是,我在看到青岛金融团工委推荐的书单后,首先选择了《摆渡人》这本书。

  这是一本你想放手却无法放手的书籍,从一开始故事情节的设置,到最后故事的结尾,你总是想知道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忍不住跟着这本书的思路在走,你总是在思考这本书的主题到底在给大家讲述着什么。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迪伦的小女孩在去看往父亲的火车上突遇车祸,全车的人只有她不幸遇难,但她并不知道实情,直到她碰到了自己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崔斯坦告诉她,她已经不在人世,需要跨越荒原才能达到极乐世界,否则就会被恶魔拖入无底的深渊;于是崔斯坦带领着她冲破种种阻碍和困难,艰难跋涉终于跨越荒原,帮助她安全到达极乐世界;但这期间迪伦与崔斯坦暗生情愫,迪伦爱上了自己的摆渡人,所以已经跨越荒原的迪伦决定再次返回到荒原中寻找崔斯坦;迪伦执着地找到崔斯坦后,她带着崔斯坦穿越荒原折返回到出事地点,当迪伦再次登上火车跌跌撞撞寻找到自己的尸体时,让人惊奇不已的是迪伦竟然活了过来,故事就在此画上了句号。

  乍一看像一个魔幻故事,又像一个爱情故事,但是通读全书后,你会发现这是一本以爱为基础的著作,这种爱贯穿全书,也是全文的主线,它支撑着女主角的执着,支撑着女主角在穿越荒原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遇到困难不抱怨、不妥协,哪怕明知前途困难重重,哪怕自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己也勇敢地跟着爱前行;在我看来,这种爱是一种超越爱情的爱,是一种大爱,不仅是爱情,也是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爱指引着我们前行,为我们带来了光明与感动,所以作者设置灵魂摆渡人的意义就在于此。

  所以有人会说,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也正如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写的这样,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读书笔记3《摆渡人》其实已经看完一段时间了,可读后感却迟迟没有写,其实我一直有在回味这本书带给我的震动与启发。说这本书是心灵巨作,治愈系的作品,其实我的感受并不明显,但我的确很认同,说实话读这本书时我的阅读体验并不好,心里总是纠纠巴巴的,有时竟然很紧张。所以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那种看起来很美好的感觉,而是让你的内心通过纠结的过程,而产生深深的思考。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青春少女,生长在单亲家庭中,和母亲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爸爸从未谋面,只是一个想象中的爸爸。就连唯一的好朋友也搬到了很远的地方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嘲弄,是一个严重缺爱的女孩。这时候她非常想念遥远的父亲,并决定坐火车去寻找缺失的父爱。可是火车在途中一处隧道的地方发生了事故,当她挣扎着走出隧道,却没有发现任何救援人员,她又走到另一头也没有发现伤员和救援人员。她在感到万分疑惑的同时在不远处她看见了一个金发少年,和自己的年龄相仿,坐在一块石头上好像在等她。她以为她是此列火车中唯一获救的人,可没想到自己确是唯一遇难的人。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开头还是蛮吸引人的!

  接下来就是崔斯坦对迪伦的救赎之旅。金发少年崔斯坦虽然是迪伦的摆渡人,可他也受着迪伦的影响,摆渡人总是把自己幻化成被摆渡者喜欢的样子,可他们摆渡人从来不知道自己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处。他们只是麻木的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使他们摆渡的灵魂得以安全的到达彼岸。为了让迪伦更好的接受自己,崔斯坦的模样就是帅气的金发少年,可以说这样的样貌对情窦初开的少女迪伦是很有杀伤力的。

  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是纠结的,崔斯坦带着迪伦艰难的穿越着荒原,因为迪伦严重的缺爱,所以荒原真的就是荒原,到处都是苍凉的景象,因为她所经历的都是她内心的投影。他们在和魔鬼做斗争的同时,一个个安全屋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可安全屋同样破败,了无生气。就在这艰难险阻中催生了迪伦和崔斯坦彼此的爱意,迪伦甚至都不愿意离开有崔斯坦的荒原了,她的灵魂虽然可以获得重生,可是将意味着永远的离开崔斯坦。

  所以迪伦在另一个安全的世界里,在那个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她并没有守株待兔,等待她的父母朋友的到来,而是想尽办法去寻找和崔斯坦能够搭上边的轨迹!这包括崔斯坦嘴里曾说过的最高尚的灵魂,一个为了集中营中的难民而死去的二战德国士兵,那是一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因为这个灵魂的纯洁和高尚让崔斯坦念念不忘。迪伦找到了他,他因为有梦想可依,所以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所在。迪伦又因为他的指引来到了一位知道很多事情的老者那里,而这位老者是一个相当安静的灵魂,她在静静的等待老伴的到来!迪伦在她的启发下开始了一条不归之旅,没有哪个灵魂这样做过,前路漫漫,那必定荆棘丛生,可迪伦并不害怕,而是勇敢的踏上了征程。都说无知者无畏,迪伦的勇敢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她为了寻找解救爱人连那险恶重生的荒原都不怕,因为毕竟那纯情的爱恋和美好的初吻是很珍贵的。虽说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可我看迪伦更像是崔斯坦的摆渡人。

  当迪伦在没有摆渡人的引领下突破重重险阻,而看到第一个安全屋时她并没有等待停留,而是继续前进,终于和崔斯坦相遇,其中她也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被崔坦摆渡的灵魂被魔鬼抓走,她非常的自责和内疚,她也试图解救别的灵魂。最后他们经历艰难险阻回归了人类社会,迪伦把崔斯坦带了过来。其实崔斯坦在摆渡了迪伦的灵魂迎接下一个灵魂而并没有变样的时候,我就猜到了这样的结局。爱一个人最美好的地方就是和他生死相依,永远在一起不是吗?

  最后的一句“嗨”她也轻声回了一句,嘴唇颤抖着露出了微笑,“原来你也在这里,我在这里”,多么温暖啊!就像刘若英那首同名的歌一样温暖!

  我想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领悟就是勇敢和坚强,当你不肯为未知的明天做努力的时候,其实你就是在退步,如果我们贪图安逸,或者不够坚强躲避困难,那么我们永远到不了梦想的彼岸和理想的世界。

  摆渡人读书笔记4“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很久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兴趣盎然地拿起,意犹未尽地放下,然后还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但是《摆渡人》做到了,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网上把这本书定义为心灵治愈小说,我觉得不够准确,因为它更像是一本励志小说,它告诉你什么是生活,教你如何去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勇敢、坚强地去生活。

  在小说里,人死了之后,灵魂摆渡人就会带着你穿越一个个荒原,护送你到另一个世界的边界。在穿越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的恶魔,如果被恶魔抓住了,你就会灰飞烟灭。到达另一个世界后你将过上你心像中理想的生活,还可以找到先逝的亲人团聚、等待后逝亲人的到来,而灵魂摆渡人完成护送任务后,又将接受命运的安排继续护送下一个灵魂。

  如此定义的世界,除去灵魂摆渡人本身,倒也算圆满,可是偏偏主人公迪伦死后与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在一同穿越荒原抗击恶魔的过程中产生了义无反顾的情愫。故事的矛盾就在于:迪伦无法与崔斯坦在荒原里永远停留,而崔斯坦也无法改变上天对自己命运的设定。到达另一个世界后,迪伦无法抑制内心浓浓的爱意,在另一个世界里绞尽脑汁希望能够找到返回荒原重遇崔斯坦并最终回到现实世界的方法。虽然面对的是无法改变的既成规则,但凭着内心对一线希望的渴望,迪伦带着自己的勇敢和决心,带着对崔斯坦的爱,重新返回到恶魔当道的荒原。此时,她的灵魂摆渡人已经不再是崔斯坦,而是内心执着的信念和爱的阳光。历经恶魔围猎后的迪伦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在遇到崔斯坦后,她说服了犹豫不定的崔斯坦,共同跋山涉水,历经磨难,最终到达了迪伦死亡的事故点。当迪伦苏醒的时候,已经被救援人员发现,那一刻,崔斯坦坐在出口的左侧,他们再次相逢在新的世界。彼此打招呼“嗨,原来你在这里。”

  人生恰如一段段荒原之行,所到之处必定充满困难和挑战,还有无数的诱惑,总有人会在荒原中迷失方向,被困难和挑战击倒,被诱惑侵蚀。每个人都在行色匆匆地赶路,从一个安全屋赶到下一个安全屋,并不断刻上年轮的记号,最终达到另一个世界。也许有些旅途,你身边会有摆渡的先知和导师引领你前进,但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在重大的抉择面前,你往往都是一个人。这时,你的信念和勇敢就是自己灵魂的摆渡人,如果信念不坚定,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就算穿过荒原,你也无法看到彼岸的花开。

  人生旅途漫漫,若有灵魂摆渡人则心存感激;若无,亦无妨,只需坚守内心,执着前行即可。

  有魅力的文字像跳跃的音符,是有灵魂的,但也是朴实、深刻的。它能让一个故事变成能赋予人无限想象力的载体,引人深思,备受启发。无论你经历了多少起落,看过了多少冷暖,它都能在日落黄昏、曲终人散时让你心中浮现感动。

  《摆渡人》就是这样一本书。

  摆渡人读书笔记5如果你没有听过《莫扎特》、《神秘园》的心灵治愈音乐,没有读过心灵治愈的书,可以读读《摆渡人》这部小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心里的平静和安慰,每当勇敢时,就会冲破层层压力,走向光明,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摆渡人”。

  最近读过很多小说,生活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格,《摆渡人》中的单亲女孩迪伦,她和父亲从未见过,生活中母亲的冷漠、同学的嘲弄,造就了迪伦孤独而无助性格。生活环境的压抑,让迪伦变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变的胆小懦弱。

  在去见父亲的路上,火车出了事故,迪伦不幸身亡,在山坡上有位小男孩正在等着她,她的灵魂遇到的命运的摆渡人—崔斯坦,他的任务就是要护送人死后的灵魂穿过有魔鬼的地方,在沼泽地里艰难的跋涉,穿过峡,渡过惊涛大浪的黑湖,被魔鬼疯狂的追杀,是最惊心的时候,安全屋是最好的安全所,路上的环境就是迪伦的心象,面对魔鬼不敢去抗争是迪伦胆小懦弱的表现。

  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把迪伦的性格慢慢改变,从柔弱到坚强,迪伦在到达天堂,和崔斯坦分开后,她感到生活中没有崔斯坦不行,她爱他,迪伦打开了天堂的门,返回荒原,去找崔斯坦,没有崔斯坦,她也能战胜魔鬼,迪伦和崔斯坦终于来到那个火车发生事故的隧道口,迪伦灵魂附体,回到了人间,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经历,在困难面前不要胆小怕事,要勇敢的站起来,勇敢的抬起头,在难的事、在痛苦的事,也会变成小事,阳光总在风雨后!

  摆渡人读书笔记6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摆渡人。当我们遭遇困惑时,总是他先出手相救,带领着你,追逐着光明。

  《摆渡人》中,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及老师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而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忍无可忍,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的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但后来迪伦才知道自己是唯一没有逃出来的人。而眼前却是一片荒原。此时,迪伦看不到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男孩叫崔斯坦,他似乎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而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运交缠的起点,崔斯坦就是迪伦的摆渡人。让他们穿过荒原,路途上惊悚、恐怖。却迎来了痛苦的离别,终于再次相遇,并一起重回了人间。

  在这本书中,摆渡人就是附送死去的人去天堂,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芒,为我们照亮前进的大路。这篇故事耐人寻味,不但透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摆渡人,他帮助我们追逐着梦想,也许在人生道路上就会有书上方言中的瘴烟重重,也会有悬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水。然而在这些困难后,似乎还隐藏着随时会把你拉下水的恶魔,他们阴险狡诈,贪婪无比。让你迷失在自我的隐蔽世界。就在这时,你的摆渡人从光明的一点中走了出来,他扶起你,帮助你跨过坎坷,并寻求光明。

爱迪生的故事篇6

  你所爱读的故事,你所喜欢的歌,都与你的经历息息相关。

  约摸三天的时间,我读完了《摆渡人》,因为它是我十二月份的书单之一。

  单亲家庭,缺失父爱的迪伦在踏上寻找父亲的途中丧生。

  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摆渡她到另一个世界里。

  初读,我真以为迪伦是所有人中唯一的生存者,我替她庆幸,还为她高兴在无人烟的山头里有人在等她。

  再读,那不过是迪伦的灵魂,但她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那场火车事故中丧生,才会遇见她的摆渡人。

  我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形容她们如何穿越整个荒原,再回到荒原。

  一路上的恶魔和艰难的路程曾让迪伦疲惫不堪,恐惧不已;然而到达分界线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迪伦却因为深爱着崔斯坦而回到曾经涉险的荒原寻找他,正如崔斯坦所说,迪伦孤身穿过那些恶魔的手掌,已经激怒他们想要吞噬迪伦。

爱迪生的故事篇7

  此类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所有热爱动漫的人、热爱迪士尼的人大开眼界,更让有收集爱好的粉丝们享有参与分享和展示的机会。时光穿梭到中华民国时期,那里竟然也有白雪公主的魅影,《白雪公主水彩画册》见证了民国时期童年的美好时光!

  此次从华特迪士尼档案馆远道而来的藏品均为首次亮相中国。现场,Justin Arthur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藏品一件件陈列在粉丝面前,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Justin介绍道:“自1938年《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以来,这些藏品就一直尘封在华特迪士尼档案管。今天是它们第一次重新回到了上海这片土地。”

  除了1934年第一款米老鼠闹钟、由华特迪士尼先生本人签名的《小姐与流浪汉》故事书、1955年第一张迪士尼乐园门票的复刻版等藏品以外,更让现场粉丝激动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8年在上海上映之际的纪念品和产品,包括电影院内售卖的《白雪公主》节目宣传册,以及两件颜色仍鲜艳如新的布偶制作模板,这些藏品不仅保存完好,且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历史细节,让粉丝们爱不释手。

  这是由迪士尼粉丝会在国内举行的第二届粉丝互动活动,不少来自华特迪士尼档案馆的“珍品”漂洋过海首次在中国粉丝面前亮相,其中甚至包括了1938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上海上映时期的节目宣传册,展示迪士尼早期的“中国情缘”,让粉丝们大呼过瘾。

  1923年,年仅21岁的华特迪士尼怀揣着远大梦想和仅有的40美金来到洛杉矶,与哥哥罗伊迪士尼成立了华特迪士尼公司的前身“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从此踏上了改变电影界及娱乐业的道路。除了观众耳熟能详的米老鼠的故事以外,现场粉丝更走进了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先生的生平,沿着时间的轨迹,近距离了解这位创业家如何通过他无限创思、先锋精神和动人故事打造出今日的迪士尼王国。

  时光隧道:民国动漫周边掠影

  每年在12月,华特迪士尼除了要庆祝自身的生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在76年前,即1937年12月21日,史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首映。通过这本中华民国时期《白雪公主水彩画册》,我们可一睹中华民国动漫周边的面貌。

  从《白雪公主水彩画册》版权页可以看出,其著作人清楚地写明是:Walt Disney,发行人为夏乐天,发行所在地上海沪西书店,封面、封底彩色套印,内文黑白线稿,64页,16开。出版时间一栏写的是中华民国,虽然没有标明具体时间年代,但从内容、纸张、字体、老化程度等显性的版本信息可以清楚地确认这本画册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书籍。

爱迪生的故事篇8

  [关键词] 《玩具总动员3》;故事内涵;情感表达;社会隐喻

  动画系列电影《玩具总动员》(以下简称《玩具》)在时隔十年以后,今年夏天终于推出了精彩的第三部,众多可爱的玩具造型、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精美绝伦的画面效果让观众大饱了眼福。如果说《阿凡达》在技术制作上达到了动画电影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其并不丰厚的故事内涵和简单的故事结构多少令人遗憾,而《玩具3》则在这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卓越出彩。

  《玩具》系列电影的故事内涵呈现出一种越来越丰厚的态势。《玩具1》讲述胡迪和巴斯是如何化敌为友,共同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回家的故事,以一场意外的走失危机为线索给人们展示了友谊、信任的伟大力量;《玩具2》则通过多条线索表达了“从危机下的自我拯救到迷惑中的自我重塑”的故事主题。[1]《玩具3》承续了前两部有关“回家”“友谊”等内容,但故事容量明显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了,因而生发出了更多的意义。《玩具3》的故事以小主人安迪(Andy)和玩具们在一起快乐生活的录像回放开始,告诉我们已经17岁的他三天后就要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中去,需要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妹妹,面对满箱子曾经朝夕相处的玩具,不得不痛苦地选择如何来处理这些曾经带给他无数快乐的伙伴们……另一方面,玩具们此时也开始选择未来的生活,因为安迪母亲的介入,玩具们被捐赠给了幼儿园,这个表面上光鲜亮丽的日托幼儿园实际上却是一个牢笼。大熊(Lots-O-HugginBear)统治着这里,不服从管束的“异己分子”会被定期羁押,一场惊心动魄的卡通版《越狱》上演了……这两方面的故事构成了影片故事的主线,另外两条辅助线索则是大熊的故事和女孩邦妮(Boonie)的故事。通过这四条线索的交织,《玩具3》向我们投放了放弃与坚持、忠诚与背叛、理解与误解、信任与怀疑、反抗与屈服、正义与邪恶等众多的意义。我们或许还能解读出关于环保主义与低碳生活、关于人的异化与道德升华等意义。影片所承载的这众多意义不禁令人引发了更多的思索,下面本文就从情感表达和社会隐喻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玩具3》的故事内涵。

  情感篇

  自19世纪末期诞生至今,动画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百年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众多熠熠生辉的动画明星,它们并非只是给小孩子们带来快乐,也让无数的成年人痴迷于其中。随着动画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动画电影早已经可以比肩于其他的电影门类。就情感和叙事而言,如果我们还顽固地认为动画电影不过是肤浅幼稚的情感表达和小儿科式的故事叙述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我们从动画人格等角度分析动画的深层次内涵时,结合儿童心理学、美学、文化学等学科,对动画中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会发现,可能每一部动画作品,就是一部小小的哲学典著。”[2]对于经典的动画电影来说更是如此,华特•迪斯尼公司与皮克斯动画工厂完美搭配下造就的《玩具3》以其独到的风格和韵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世界,这种共鸣很大程度上是由影片的情感表达来完成的。

  (一)安迪与玩具的友谊

  围绕着友谊与爱情的情感主题,《玩具3》进行了多角度的演绎。首先,我们来说小主人安迪与玩具们的友谊。童年总是让人感到欢乐的人生阶段,《玩具3》没有正面去表现童年的美好,而是将安迪的“成长”作为影片故事的大背景,选择了他即将“读大学”的时间节点作为影片故事叙述的逻辑起点,因此告别童年与回忆童年交错在一起,在影片的开篇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那些伴随着安迪人生成长的玩具们也像“童年”一样即将成为“过去时”,可“过去”就真的那么容易逝去吗?点点滴滴的回忆不停地呼唤出安迪潜藏于心底深处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看似为对“物”――玩具的依恋,而实际上却是一种类似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依恋。动画片拟人化的手法为我们逼真地展示出“恋物”与“恋人”的同构性。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告诉我们,从镜像阶段开始,人始终是在追寻某种性状某个形象而将它们视为是自己的自我。这种寻找的动力是人的欲望,从欲望出发去将心目中的形象据为“自我”,这不能不导致幻象,导致异化。而这一切得以产生全由于认同的机制。人是通过认同于某个形象而产生自我的功能。人的一生就是持续不断地认同于某个特性的过程,这个持续的认同过程使人的“自我”得以形成并不断变化。[3]《玩具3》中安迪最喜爱的两个玩具莫过于牛仔警官胡迪(Woody)和太空超人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这两个玩具都具备正义的品质,无论是安迪在游戏时对他们角色的设定,还是影片中对他们性格的展示,都可以看出胡迪与巴斯正代表着安迪所认同的人格。安迪与他们的友谊是具有超越性的,作为伴侣的“玩具”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次次游戏中内化为了安迪的“自我”,建构了他的理想人格。所以可以看到,当安迪看到妹妹在清理物品时有困难就主动去帮忙,结果导致把本来打算放置在阁楼的塑料袋顺手遗忘在了过道上,这个简单的细节恰好折射出了安迪“自我”中的正义力量。安迪最终对玩具们归宿所做的选择也可以反映出这种正义力量的存在,影片的故事逻辑与人物性格塑造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我们还注意到,当安迪在决定将谁带入大学里去时,最后是拿起了胡迪而放弃了巴斯。胡迪可以说是一个有人物“原型”的现实玩具,可以在很多反映美国西部历史的影片中看到这样的人物,而巴斯是一个纯科幻的人物角色,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安迪抱着回到“现实”而放下“理想”的心态准备步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从这种对玩具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他确实长大了成熟了。对玩具的“恋物”在影片中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对正义人格的“恋人”追求,又进一步内化为人物的人格特质,《玩具3》在这一点上是高明的。

  (二)玩具与玩具的友谊

  我们来看看玩具与玩具之间的友谊。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安迪所属玩具之间的友谊,另一种是安迪所属玩具与新玩具之间的友谊。第一种情况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迪与巴斯。胡迪与巴斯的友谊可谓“历史悠久”,在前两部《玩具》中,他们从敌人到朋友,经历了许多坎坷,也让彼此的友情历久弥坚。在《玩具3》中,尽管巴斯在去留的意见上与胡迪有分歧,甚至一度被动成为邪恶势力的帮凶,但胡迪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彼此的友谊。胡迪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坚持,他坚持抓“坏人”,坚持对小主人的忠诚,也坚持了对巴斯的友谊,故事最后胡迪回到玩具的大家庭里,很大的原因正在于玩具彼此之间的深厚友情起了作用。影片故事对坚持与放弃的探讨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情形之中,而是通过具体情境和人物性格来吻合故事叙述的需要。友谊是一个统领性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友情会存在多种形式。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三个玩具大兵在完成任务(运送手机)后离开了大伙,不免让大伙觉得失落,这恰恰就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友情,因为离别的感伤也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种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是胡迪与邦妮所属的玩具。胡迪离开幼儿园被邦妮捡回家后,影片故事采用了“花开两朵”的叙述手法,邦妮温馨的家与黑暗统治下的幼儿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胡迪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起先还有点不适应,一心想回安迪的家。邦妮家里的玩具们也非常理解胡迪内心的想法,于是利用电脑帮他查到了回家的路线。胡迪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是他忠诚的品质感染了大家,是彼此的真诚让他们心灵之间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真正的友谊不正是这样吗?也许不需要认识多长时间,也不需要形影不离,珍贵的是真诚的情感,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这就足够了。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令人难忘,那就是邦妮用小毯子让玩具们“起飞”,当看到玩具们缓缓降落在邦妮温暖的小床上,那种美妙的感觉直接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影片故事插入邦妮的这条线索十分重要,一来交代了大熊变化的原因,二来为结局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比在幼儿园的情况――欢迎巴斯等一班玩具的场面非常热烈,后面隐藏的却是虚伪和冷酷;而在邦妮家中,用简单的咖啡和茶点招待新来的客人,却体现出默默的温馨和感动。这一点不禁会让我们联想到朋友之间交往,有时虚假的拥抱反而不如一杯清茶的对坐,“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境竟然也在《玩具3》中体现出来了。

  (三)玩具与玩具的爱情

  再者,我们探讨一下《玩具3》的爱情。影片所表现的主要有三对爱情:芭比(Barbie)和肯(Ken)的一见钟情,巴斯与杰茜(Jessie)的患难真情,蛋头夫妇的夫妻深情。我们会发现这三种爱情的状态正是爱情的三个阶段,即相识、相知、相守。从观者而言,似乎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爱情”,编剧在爱情这个主题上显现了一定的全面性,这是令人称道的。但是,仅仅如此并不能完全体现出编剧的才华,编剧更深的用意是在对爱情的理解上做文章。

  我们看到,一见钟情显然不是影片所倡导的爱情。芭比和肯都是先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在玩具的世界里,他们可谓天生一对。但当芭比了解到肯不过是大熊邪恶统治的帮凶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重友轻色”,帮助大伙逃离幼儿园。漂亮的外表并非与善良的内心完全吻合,一见钟情因为时间短暂往往会缺乏对内心世界的了解,影片通过芭比和肯的故事含蓄地提醒着人们。真正的爱情是需要历经考验甚至磨难的,巴斯和杰茜的爱情便是如此。当巴斯被大熊控制时,杰茜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与牵挂。爱情的试金石往往会在危难之际闪耀光芒,当看到杰茜不离不弃带着巴斯逃离时,当看到他们携手共赴垃圾焚化炉时,爱情的伟大顿时显现了出来。而当巴斯化身为只会说西班牙语的太空战士时,他优雅的探戈和深情的目光,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幸福。在影片的叙述中,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不仅是生离死别,更是浪漫的生活。所以我们还看到了肯的时装秀,虽然他是帮凶,但他是真心喜欢芭比的,他既是在炫耀美丽的服装来满足不被欣赏的孤独,同时也是在向理想中的爱人示爱。影片为他们安排了美好的结局,因为他们已共同经历了磨难,再次肯定了需要经历考验的爱情观。

  有研究者指出迪斯尼电影隐蕴着平等价值、因果报应价值、尚美价值、苦难与生存价值。[4]在蛋头夫妇的爱情上,平等价值的体现是明显的――他们两个总是会协力完成“任务”,而且影片中他们“合力”的插科打诨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相濡以沫的爱情需要平等地对待爱人,这样才能期待永久,蛋头夫妇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快乐而美好的“夕阳红”。友谊和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玩具3》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撩拨着我们的心弦,看似轻松搞笑的剧情下面却隐藏着深沉的思索,高超地完成了对“永恒”的再次书写。

  社会篇

  《玩具》系列动画电影创意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将本来没有“生命”的玩具赋予了灵魂,让他们“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不光是像一般的童话故事和动画片,在一种简单的拟人化手法上处理“玩具”之间的关系,给这些“玩具”设定人类社会的角色,可贵的是影片关注到了人与“玩具”之间互动的社会意义和通过这种特殊场景(现实中根本不会存在的场景)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现实,表达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并进入人类的梦想世界。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三个领域分别是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支配作用构成主体(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完全是在拉康学说的体系里来精确使用这几个概念,因为依拉康来看,真实界是一种原始的无序和无知,是任何主体都无以接近和支配的领域,它是主观的真实,一旦被言说就进入了想象界和象征界。因此本文只是借用这几个概念的本身意义来使用,在局部的范围内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论述)。看《玩具3》,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会有不同的“主体”。如果说《玩具3》是对这一系列电影的告别演出,影片的制作者会成为“主体”;那么对于影迷而言,同样也会因为怀旧的情感和童年的追忆成为“主体”。而当我们进入到玩具的世界里,玩具角色的“主体”成为我们应该探讨的对象。

  (一)“想象”玩具

  玩具在人类的生活当中是作为一个使用上的客体而存在着,但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玩具会经过儿童的想象幻化为一个个“主体”参与到游戏中。《玩具》系列影片还原了儿童的这种想象,也就是说玩具在影片中“主体化”了。这种“主体化”会带来玩具价值的变化,玩具于是具有三重价值:玩具本身的实际价值,通过影片诉求达到的心理价值,影片之外的市场价值。第一重价值非常明显,玩具的材料、做工、功能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价值。第三重价值也很好理解,随着影片的热映,无疑会给影片中的玩具带来很好的销售前景,《玩具2》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奥斯卡提名奖和金球奖的推波助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玩具3》中,影片着重表现的是第二重价值。

  可以说从《玩具2》开始,影片制作者就已经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了,即玩具到底在人们心目中有什么样的心理价值?《玩具2》指出了玩具所具有的收藏价值,我们看到了整套玩具可以被收藏进玩具博物馆。在那些玩具爱好者以及利用这种爱好进行商业活动的人的眼里,玩具是收藏品。收藏当然就既有经济价值,又包含了心理价值。回到《玩具3》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玩具的“主体化”也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观众对玩具“主体”的认同,在观影过程中,我们会宁愿相信这些“活生生”的玩具所“真实”发生的一切;第二个层面是在影片中人物对玩具“主体”的认同;第三个层面是影片中玩具自身对角色“主体”的认同。在这里,本文重点探讨第一种认同。

  从玩具本身而言,它不过是由人来操控的一种“玩偶”,它没有自由、情感、思想。而在影片中,玩具却具备了上述内容,玩具投射了观众(包括影片制作者)的欲望和想象。这就是说观众对玩具的认同,并不是玩具本身的实际情况,是观众将玩具原本“客体”的身份予以“主体化”,玩具们“被主体化”了。这种“被主体化”的结果,导致了玩具的“符号化”。我们看到影片中诸多的玩具都有一种突出的特质:胡迪忠诚,巴斯勇敢,蛋头夫妇滑稽,芭比情绪化,肯爱慕虚荣,等等。这些特质就是他们的标签符号,让我们在他们外表之外识别他们,也标志着他们在电影叙事中的行动可能性。而这些标签符号的获得过程,正是他们“被主体化”的过程,也即“符号化”的过程。玩具们在人们的欲望和想象中获得了和人一样的思想和情感,也从不动的“玩偶”获得了“解放”,从而拥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玩具们可以自己拯救自己,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终究会被遗弃”的命运。玩具“符号化”的结果,还让玩具与其原本的意义发生疏离。《玩具3》中的大熊本来是一个可爱的玩具,它能散发出草莓的香味,谁都想把它抱在怀里,在影片中因为被遗弃而性格大变,成为一个邪恶的统治者。没有“被主体化”的过程,大熊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转变的。通过“被主体化”,大熊在影片中扮演一个反面角色,并且这个反面角色所产生的意义与原来制作这个玩具的初始意义是迥然不同的,“意义”正是这样发生了疏离,大熊这个“符号”于是在影片中成为“邪恶”的标签。

  “符号化”会产生意义的疏离,会使新的意义系统成为主宰性的意义。因此我们观影时指涉玩具的意义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对玩具“需求”上的意义,而是一个经由影片所构造的“意识形态”让我们接受的意义。这样玩具就由“功能型”转化为了“象征型”,也是基于此点,我们才可以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来剖析这些玩具的形象意义。

  (二)“象征”玩具

  “一部影片的意识形态不会以直接的方式对其文化进行陈述或反思,它隐藏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及其采用的各种言说之中,包括影像、神话、惯例与视觉风格。”[5]不可否认,影片通过“越狱”的场景也输出了美国的民主价值观,那么通过影片创意所转化出来的“象征型”玩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以大熊为例来进一步地分析。在拉康的思想体系里,“他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正如他经典的概括――“主体的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限于篇幅不去探究拉康哲学的深层意蕴,概而言之,“他者”具有“象征意义”。如果把大熊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待的话,“他者”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首先,在大熊的“前史”中,它是主人最喜欢的玩具,主人及其关爱对于大熊来说就是“他者”。由于主人不小心的遗失,大熊经过千辛万苦回家后却发现主人已经另有新欢了,这个打击对大熊是异常沉重的。自我,也即主体遭到了“替换”,“他者”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主体并没有消失,还必须寻找到另外的“他者”来确认自我的存在。于是大熊找到了阳光幼儿园,在这个地方,它发现很多的玩具和它有着一样的经历。玩具们不是被捐献就是被丢弃,它们这些“苦命人”共同汇集到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这个空间在《玩具3》中可谓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现代景观。大熊在接待巴斯等新玩具们的到来时,做了一番很精彩的“政治演说”。大熊指出,幼儿园里“孩子长大了,会有新孩子来,新孩子长大了,还会有更新的孩子来”,这里有齐备的“修理车间”和充足的电池,所以玩具们不必担心被忽视、会过时。“没有主人也就意味着没有伤心”,大熊以看破红尘似的表达道出了这些玩具们的心声,它也因此在这个特殊的空间寻找到了“他者”。这个“他者”就是“没有主人”,因为会有不同的孩子来和它玩,它也就始终会得到关爱。“没有主人”意味着大熊自我欲望的极度膨胀,作为主体,它摒弃了历史中的“他者”,甚至也抛弃了原来的“自我”。如果说大熊隐喻着一个邪恶的独裁统治者,那么这个统治者的心路历程被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再来说一下关于幼儿园这个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现代景观。影片中的幼儿园被命名为“阳光幼儿园”,但实际上却并不那么“阳光”。当巴斯等一班玩具选择了这里的时候,胡迪敏锐地告诫他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事实果真如此,这里是被“黑暗”所笼罩的。“阳光”与“黑暗”的对比在影片中通过白天与黑夜的差别被诠释出来,也通过“梦幻家园”与“毛虫家园”的差异显示出来,反讽的意味十分强烈。这个“阳光幼儿园”就是一个关于社会隐喻的“象征”,这里有着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等级制度。统治者大熊是坐着有司机驾驶的翻斗车出场的,这是他的特权,代表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宝贝(Big baby)、肯、章鱼(Stretch)等是大熊的下属,也是统治“机器”。他们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统治,而是懂得去瓦解反对者,如说服巴斯的那场戏,很有“劝降”的味道。他们还有一套“法律”,有“监狱”,甚至有“图书馆”。通过“书虫”(Bookworm)查找“图书馆”的资料,可以找到每个玩具的说明书,由此知道玩具的“弱点”在哪里,以利于方便控制玩具。相信看到影片中的这些场景,我们不得不被影片的创意所折服,在表现社会场景这个方面,《玩具3》超越了同类影片。

  (三)“真实”玩具

  如果抛开对玩具的“先验性”认识,就将观影过程的“虚幻性”认识作为真实的存在,可以发现在这些玩具身上发生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社会现实中。猪博士和恐龙在可能遭受遗弃时考虑的问题是自己在网上能卖多少钱,肯孤独地住在豪华的别墅里并拥有好多漂亮的衣服却无人欣赏,大宝贝会在深夜里静静地坐在秋千椅上思念“妈妈”,这一幕幕的场景不仅反映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映射了我们的心灵世界。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无处不在的孤独感不正是现代社会的某种写照吗?动画片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陷入被精心编织的“白日梦”中,其秉承的“童心理念”实际上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也是成年人的心理隐喻,我们现实生活里似曾相识的困境和焦虑在动画世界里有了象征性的解决。

  “真实”的玩具存在于“真实”的世界,《玩具3》做到这一点并不值得夸耀,值得夸奖的是影片还体现出了教育意义。胡迪从幼儿园的洗手间逃跑这个场景非常惊心动魄,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个细节的安排,就是他从地上跳到马桶盖前,没有忘记先用卫生纸垫在上面,以免踩脏了马桶盖。这个细节不光是对小孩子有教育意义,对成年人也同样是一种警醒。爱护公共财物、讲究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耳熟能详的道德律令在影片中潜移默化地被表达出来了。安迪在收拾玩具的过程中,没有忘记把玩具储蓄罐里的零钱倒出来,提醒我们应该细心地去做事情;安迪把玩具移交给邦妮,除了是一种情感的传承,是不是也代表着一种环保的意识呢?

  从大的方面来说,影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缩影”。《玩具》三部曲前后跨越15年的时间,安迪从懵懂的孩子成长为大学生,观众和制作者也随着一起长大,沧海桑田的变迁、成长的故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有关于逝水流年的感慨。每个人都有童年,无论欢欣与悲伤;每个童年也几乎都有玩具,无论贵重与简朴。童年与玩具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坐标,是个人历史中铭刻的记忆。或许我们无法像安迪一样给自己的“历史”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归宿”,但我们可以通过影片来珍藏那挚美淳朴的情感,尽管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却隽永深长。麦茨说:“不是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因为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成了一种语言。”[6]皮克斯动画工厂的动画片常以其故事的精彩而取胜,从《玩具3》来看,准确把握观众心理而精心构建的故事确实成为“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就是铭刻了我们天真无邪的“童心”。

  《玩具3》所唤醒的“玩具”的深层隐喻序列,既是制作者构造的“意识形态”,也是对社会文化秩序的反映,更是影片对社会现实思考的折射。“创作,只有比生活本身更真实,才能比生活本身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才能比生活本身更能说明生活。”[7]《玩具3》出色的创意和丰厚的故事内涵,让我们相信他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段故事,这段故事中或许有你成长的烦恼与欢欣,或许有你难以割舍的情愫,或许还有你许许多多不能忘怀的感动。不能忘记玩具们经历的坎坎坷坷,无法释怀安迪与玩具们的告别,《玩具3》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关于成长故事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杨晓林。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4.

  [2] 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4.

  [3] [法]拉康。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4] 张安律,刘安洪。迪斯尼电影的隐蕴价值解读[J]。电影文学,2010(07)。

  [5] [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0.

  [6] 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94.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个人自我鉴定,个人鉴定
    下一篇:医生工作总结,医生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