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经典历史故事,历史故事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7日

经典历史故事篇1

  从《故事里的中国》节目走红,我们可以看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优秀的电视节目特殊的“培根铸魂”,使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再次焕发新的生机,并用不一样的接地气方式引领文化节目的价值传递。

  作为全新的一档真正自主创新性原创的新节目模式,《故事里的中国》采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从这些经典文艺作品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依托电影、电视剧、话剧等艺术的表现方式,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串联成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重现经典的同时并挖掘经典背后真实的印记和时代精神,传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理念。节目主旨是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从目前已播出的九期节目来看,《故事里的中国》不仅是在讲述中国故事,更是在引领价值导向的同时解读中国人的精神密码,也可以看作是在通过大众媒体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坚定信仰。

  二、选材

  节目会根据历史影像资料参考,在保证故事完整流畅性的基础上也确保了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在节目中呈现的这些经典历史人物,都是经过反反复复的雕琢和演绎,这些人物画像也越来越清晰且固定。数这些经典人物中共同的性格特征恰恰是经典文化作品感染大众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对信仰的坚守。

  从故事选材来看,从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所有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挑选经典文艺作品为主要题材,就已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节目本身选取的经典作品是已经过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多种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传播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相对来说大众的理解和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也较高。

  三、内容

  《故事里的中国》内容用回首经典作品的方式,多元化的表达了国家和民族坚定地信仰。从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受邀登台讲述,再到主持人董卿和受邀嘉宾的访谈中,运用访谈技巧更深入的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历史过往,甚至还会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访谈结束后节目请实力派演员再度演译经典文艺作品,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历史专家和故事发生同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为特别观众,用新的方式新的创意新的思路来讲述新时生的中国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里塑造的人物是一个个清晰的人物画像。第一期节目主题围绕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再度演绎故事情节致敬革命先辈,铭记先辈的革命精神;第二期节目主题围绕各个角度还原《平凡的世界》创作者创作前后费尽的心血,讲述路遥自己“生于平凡之中,却勇于追寻生命的不凡”的生命之路;第三期将经典小说《林海雪原》搬上舞台,让观众们再度领略英雄人物智勇双全的形象和不畏艰险的精神;第四期是由经典民族歌剧改编《白毛女》并且邀请了五位“白毛女”扮演者登上舞台,我们能从节目中感受到这部为人民而创作的经典是怎样穿透漫长的岁月、跨越不同的国界、感动全世界的;第五期是还原经典革命故事《红岩》,共同带领观众走进“烈火”,去探索隐藏在感人的文字背后残酷岁月所经历的残暴、第六期是真实故事改编的《焦裕禄》共同还原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理“三害”的真实经历,传递“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的焦裕禄精神、第七期是跟随电影《横空出世》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用心去触摸那“两弹一星”精神的巍峨丰碑,向“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先辈们致以由衷的敬意、第八期是重温《凤凰琴》影片,该影片讲述了一位女青年张英子高考落榜后去大山深处的界岭小学任教,在界岭小学发生的一些感人故事。凤凰琴朴素的琴声,却奏响了千万农村孩子的命运之曲,该影片上映后让基层扎根的教师们更加受人尊敬和爱戴;第九期在回顾90年代电视剧《渴望》,重温这部经典巨作,向千万拥有大爱博爱精神的中国人致意。

  总体回顾这九期节目,展现了新中国前后不同的历史阶段所涌现的不同的时代人物。前几期节目再现的经典节目包括了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更生动的呈现出性格各异的经典角色,纵观全部的事件和刻画出的人物细节,它们反映出的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都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仰。通过节目组创新的表达和节目评论的关键词搜索分析,经典人物画像也更加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与何兰芬肩负着使命、担当着责任,永远守着忠诚,在最关键的历史时期,经历多少风风雨雨一直同路不曾分开,被称为人间知己;《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处在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却仍然充满理想,始终坚持对梦想的追求与渴望;《烈火中永生》里的革命女斗士江姐,面对敌人的迫害,毫不畏惧,在敌人的折磨中越发无比地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仰。

  四、表现形式

  节目的表演形式更加大胆。采用了“1+N”舞台填充节目更为多元的传播内容。利用每一期节目主题展开影视、戏剧、综艺多维化呈现,同时节目里的访谈、回顾经典片段和表演的三大环节片段,既互相关联,又能单独的成为一个片段单元,多元多维呈现出的大量素材正好衔接了当今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迅速浏览得到节目核心的内涵。在每期节目播出之后都会生产出节目中不同片段单元的短视频的节目片段,提供给不同喜好的受众选择,以便于在全方位人群中的传播。

  节目中运用的舞台是旋转式的舞台,整个舞台场景的设计与节目围绕的主题叙事相辅相成。在完整的一期节目中,访谈这一环节的内容,主要是邀请与本期主题紧密关联的人物进行访谈,在可移动式的访谈区域中主持人与每一类的受访者的谈话环节都是不同的,访谈结束过后,主持人和访谈嘉宾的舞台转换成与现场观众们一起观看围读会视频和戏剧表演现场的观众席,围读会的重读剧本片段和戏剧表演所给予观众的现场感,再加上节目中运用影视蒙太奇手法,让观众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看到不同的空间故事发展。蒙太奇手法使得叙事节奏感更强、人物情绪更饱满。更能让观众们被故事所吸引代入,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感也更强烈。观众代入角色之后,身份从单纯的节目受众转化为价值传递的主体和亲身践行者。

  节目的双重叙事逻辑紧密,节目的开头是经典的影视片段,从影视片段的角色中切入,再到真实的人物访谈之后进入戏剧舞台表演,从而完成整个主题的故事叙述,这是整个节目的一条主要逻辑叙事线。整个节目主要内容是对真实人物嘉宾的纪实访谈,以访谈的内容为线串联整个节目内容,再借助舞台戏剧表演充实故事叙述,实现多线并行的立体化叙事。

  以首期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分析,节目首先邀请到1958版电影中何兰芬的饰演者袁霞,从她的视角讲述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和她感觉到的革命夫妻一起度过的岁月往事。以影视片段作为本期话题的切入点,使得观众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之后立马有了动情的感悟。

  初步搭建故事结构之后,邀请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白烈士的家人登台,在访谈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细节,真实人物声情并茂的讲述比任何演绎表演来的更直接,这让心中模糊的人物形象也更鲜活的呈现出眼前。

  要经过充分的解读经典作品后,戏剧化的表演才能够更加的顺畅。如果说故事叙述的关键嘉宾人物的关系,那么节目的亮点就是舞台戏剧演绎。完成主叙事线的同时也完成了另一条叙事线。

  五、传播渠道

  参考酷云实时收视数据,首期节目的直播过程中,实时关注度超1%,同时在全国网络和各个城市的网络排行榜排名第一,由此可窥见该节目的热度。

  从CSM全国网收视率查看分人群收视数据,相比较央视的综合频道同期时间段,15至24岁的观众收视率同比增加75%;观众规模也同比提升34.2%,该节目实现了年轻群体收视率和收拾规模的提升,提高了收视群众年轻化占比率。截至目前,节目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0亿。历史的史实到荧幕的传奇,再到《故事里的中国》舞台,历史经典又一次焕发新的活力。

  从传播角度来看,《新闻联播》节目的首播信息,各大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平面媒体相继推出专栏报道。不同层级的不同渠道在节目首期播出之后迅速升温,引发热议。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节目。首期节目播出后,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获得了除电视屏幕之外的价值导向引领作用,观众们在网络上相继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对英雄人物的崇敬,甚至还形成了线下的良好互动体验。第二期节目《平凡的世界》播出之后,小说《平方的世界》迅速占领当当网的热搜第一,一段时间内持续性的占领小说榜前列,这也展现出节目的强大感染力和号召力,让观众们自发的去探寻经典,由衷地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节目的每一期经典作品的再现都重点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性符号,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在场观众们的视听冲击力,也提升了节目的仪式感,提升了节目的仪式化,更加容易触发受众内心深处的崇高感。用最为显著的符号,增加观众的印象。这些符号包括图像符号、实物符号、行为符号、声音符号。图像符号:用最经典的画面定格瞬间,期中有:李侠夫妇相互拥抱依依不舍的告别、孙少平与田晓霞在梨花树下的相约、艰苦的狱中环境下江姐坚持绣五星红旗等;实物符号:电报机、五星红旗等;行为符号:为了革命苏采青再一次发明电码发报机、现场连线小说原作者等;声音符号:打电报声、京剧的唱声等。这些符号相互作用着,将每一期要表达传递的价值理念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让观众们更好地接受节目中所要传达的精神价值理念,同时也形成突出的话题和鲜明的记忆点更有利于在网络中迅速地传播。

  在清晰明了的故事和形象具体化的象征符号强力支持下,《故事里的中国》打破了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时期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媒介传播的困境,还利用互联网传播需求对节目的内容进行精准的制作投放,用话题度和记忆点打开互联网舆论的关键传播入口。

  六、总结

  《故事里的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爆款的文化综艺,除了以上阐述分析的一些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不仅仅是讲述中国的故事,更是在重新诠释中国的精神密码!

  第一,用以独特魅力的方法再诠释中国故事。要想讲好一个中国故事,不仅只是有温度,它还要有硬度、细节和格局,更要有人性的闪光之处和人物的特殊气度。

经典历史故事篇2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培养艺术

  新课改下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情境。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容易刺激学生的视听,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很有帮助。有电视剧片段做基础,学生很容易被调动情绪,激发兴趣,在学生们纷纷陈述看法的同时,就为讲解内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

  二、设置对比,诱发兴趣

  古人云:“善教者,必善问”。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设置疑问,不仅能让学生似曾相识,而且为二者之间的反差产生疑虑,这时诱导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最佳机遇。

  如学习《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之前,抛出“中国人开始知道‘民主’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这一问题,不求明确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将雅典实行民主的时间和中国进行比较。2500年前的雅典就实行了民主制,当今世界还在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时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就已经实现了全民参政的民主。新奇感油然而生,学生产生探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教师诱导:雅典的民主制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当时全民参政的雅典民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雅典的民主和今天的民主进行对比有哪些不同点?这些问题的解决,把历史学习由表象上升到实质。

  三、串讲故事,推进兴趣

  历史作为历史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其间蕴藏着不少故事。串讲历史故事对于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推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有帮助,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参政情况时,可以串讲“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故事,让学生明白人民主权的概念和轮番而治的体现,认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学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可以串讲“酎金夺爵”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和宋太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手段等等。

  四、间接活动,培养兴趣

  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如师生共同编演历史剧本、历史知识抢答竞赛、历史谜语竞猜、开展辩论会等。如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可以举行辩论,会辩论过程中,学生一方侧重于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肯定,认为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该给予肯定;另一方侧重于对秦始皇的批判,认为他残暴,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书坑儒又严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因此应对他持否定态度。双方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尽管最终不一定形成统一意见,但是通过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

  五、追思感悟,巩固兴趣

  作为历史,可以明鉴后人,作为现实,可以借鉴前人。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考虑,用历史法则阐释分析现实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指示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增强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巩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就当代学生而言,他们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对当今的国内外大事比较关心,因此历史教师应对他们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历史知识阐释现实问题,如在讲述经济史时会讲到罗斯福新政,在讲述罗斯福新政采取各项措施克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我国借鉴“凯恩斯理论”所采取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培养并逐步增强其利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经典历史故事篇3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了,5岁的儿子央求爸爸讲一个故事,那就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儿子一定喜欢这个经典故事。爸爸深情地讲完故事,问儿子:“好不好听?”儿子说:“不好听,什么是火柴?”是啊,儿子从来没有见过火柴,怎么会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产生感动和同情?那就先让儿子认识什么是火柴。可是家里已经多年没有使用火柴了,而且也多年没有注意到哪里还会卖火柴。爸爸想起从饭店带回来的一打火机,但是它能代替火柴吗?姑且不说打火机不能像故事中所说的火柴一根一根地“在墙上一擦”;而且因为平时不让儿子玩明火、玩打火机,现在给他一把打火机,他好奇不已,反而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幸运、真快乐!看来,儿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无缘相知了!

  因为:经典故事>孩子的经验

  “卖火柴的小女孩”曾经打动过父辈和父辈以上多少代人的童年,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认识她,一直到上小学还用写信和写作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她的热爱之情、救助之心,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除了故事本身优秀以外,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玩过、擦过火柴,对火柴在冬天里的微弱热量有过认识和经验,也就是说孩子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经验能够接轨,为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奠定了基础。如果现在再跟孩子讲这个故事,前期要做很多铺垫,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火柴,再让孩子们玩够了,不觉得火柴的稀罕,他才会专心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难处和悲惨,这样故事才会发生它滋润孩子心田的作用。

  孩子的经验距离经典故事太远,会产生教育的尴尬。经典故事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变迁了,故事中的素材和载体也随之时过境迁,故事的含义也不像过去那样打动人,甚至有相反作用。例如在现在的孩子看来,“武松打虎”不是英雄,是犯罪,因为老虎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愚公移山”也是错误的,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邓奶奶为总理的衣服缝“补丁”,那不是艰苦朴素而是在做手工……甚至有的经典故事还对孩子产生误导,例如:不管是安徒生童话还是格林童话,几乎所有的后妈都是恶毒、凶险的,这对于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当代众多孩子,是一个不良暗示。再例如,许多经典故事都把好人写成是美貌的,把坏人都写成丑陋的,结果美貌的人得到贵人相助,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这对孩子有以貌取人、貌美富贵的不良暗示。

  时代的差异造成了这种效果。在过去,老虎很多,是吃人的害虫,打老虎是为民除害;大山是拦路虎,阻碍交通,把山移走是为民造福;国家总理带头穿“补丁”衣服,因为当时处在物质匮乏、物产不丰的年代;过去的后妈歹毒,是因为女性的文化素质低、家庭贫穷得容不得再多一张嘴吃饭……时代的差异造成孩子对故事的误会,经典故事昔日的魅力遭遇了尴尬的处境。

  教育:让孩子的经验≈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和传统教育的载体,同时传播越久远的经典故事,距离孩子的生活经验也越远,这将大大影响经典故事的魅力和教育意义。既然孩子的经验与某些经典故事的历史背景相距甚远,影响了孩子对经典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家长就要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做好相应的历史铺垫,从小为孩子创造机会初步了解和感知历史事物,积累一些具体形象的认识和体验,为他以后吮吸优秀的历史文明打下感性基础。这并不是要求幼儿像成人那样学历史,而是让他零星地、粗浅地知道一点历史上存在的事物,并在一些具体事物基础之上有一点模糊的历史概念,这对孩子一生的文化素养都是有益的。

  方法:培养孩子的时间和历史概念

  利用家庭老相册让孩子感知“过去”和“现在”等时间关系。孩子不理解历史,主要是因为他的时间概念还没有建立,尤其是对“过去”、“现在”、“将来”等表示相对时间关系的现象还把握不准确。家长可以拿出家庭老相册,让孩子看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戴的是什么装饰、坐的是什么椅子、墙上挂的是什么画、吃的是什么食物,然后再对比,让孩子说出“现在”的衣食住行与“以前”、“过去”有什么不同。

  从互联网上下载图片,丰富孩子的历史感知。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历史兴趣,例如孩子喜欢穿漂亮的新衣服,家长问他:“你知道过去的人穿什么衣服吗?”然后家长与孩子一起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输入“服装历史”等关键词,查找“图片”,这一过程使孩子丰富了历史感知,又了解了互联网的作用与使用。

  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开阔孩子的眼界。博物馆和展览馆有大量的实物、图片或者影片,带孩子边看边讨论,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理解水平,原样朗读实物和图片说明文字的偷懒做法是不适宜孩子的,家长要用更加简单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这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如果馆内有一些适宜孩子体验的活动项目,应该陪伴他亲自参与体验。

  亲手尝试制作一些历史事物。有些过去人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家长可以带孩子亲自尝试制作,既增强了孩子的历史感,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尤其是家长童年时代的玩具既简单又有趣还环保,有的玩具还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都可以复制出来与孩子共享。

经典历史故事篇4

  一、历史课特点

  我们先看历史课的特点,高中历史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展状况,涉及的时间很久远,从人类活动开始,时空跨越度非常大。与别的课程不同,它内容丰富,空间感特别强。因而高中历史知识需要阅读、理解、记忆,其中记忆最重要,然而众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多个要素,光靠阅读、讲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那会让学生感觉历史课索然无味,因而历史课教学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得采用形象的、鲜活的历史故事教学法。

  二、历史故事教学法作用

  1.中国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故事教学法可以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例如,关于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电视和小说,因而历史课可以通过三国的历史故事,形象地描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然而通过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使学生明白东汉末年政权的腐朽,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政权的解体,国家的分裂的社会状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三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中国统一是古往今来的历史趋势。

  2.世界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分析

  历史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国外也有很多经典历史故事。通过历史人物恺撒的故事,就能形象地描绘出罗马帝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变化状况,使学生理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再扩张、罗马军团入侵埃及、罗马军团对希腊文化的破坏、罗马帝国内部权力争夺发生等等历史事件。

  三、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点面结合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连贯古今中外历史脉络,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的发展线索等。

  例如,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见到过我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朝代更替歌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矛盾焦点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也会更深。

  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指路标,能给教师以更清晰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以最优方式运用这些历史事件需要下功夫。对此,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的关键点与教学方法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历史时期、地理地域空间、当时社会环境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平时读书习惯的培养,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宽。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提炼,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发掘。对此教师上课时,可以抓住典型历史故事反映这些历史知识点。

  关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社会大革命时期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不同的是前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后者是个封建制社会,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可以拓展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故事、阿拉伯国家故事、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知识。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丰富课堂历史教学的知识量。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扫除力心得体会,扫除力
    下一篇:质量月活动计划及总结,质量月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