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7日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二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九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做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一至二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个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一段与第二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一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一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小资料] 1,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意义。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 式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史,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便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远为深广地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唐弢 选自《唐弢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诗句解释。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人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铺)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 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 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3

  16.孔雀东南飞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合称“叙事诗双璧”;同时,它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预习检测】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晻晻 仕宦

  【课文初探】

  2、简述这首长篇叙事诗的情节,并对刘兰芝的形象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的开头与结尾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指出下列文中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谓

  言无誓违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摧藏马悲哀

  蒲苇纫如丝

  2、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逼迫兼弟兄

  其日牛马嘶

  3、请写出下边多义词的意思

  (1)为

  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十七为君妇

  ③为诗云尔 ④非为织作迟

  ⑤阿母为汝求 ⑥始尔未为久

  ⑦慎勿为妇死

  (2)举

  ①举动自专由 ②莫令事不举

  ③举言谓新妇 ④举手长劳劳

  (3)言

  ①举言谓新妇 ②谓言无罪过

  ③何言复来还

  (4)故

  ①大人故嫌迟 ②知是故人来

  ③故遣来贵门

  (5)意

  ①何意致不厚 ②吾意久怀忿

  ③处分适兄意

  (6)适

  ①始适还家门 ②处分适兄意

  ③适得府君书

  (7)令

  ①县令遣媒来 ②便言多令才

  ③莫令事不举

  (8)见

  ①相见常日稀 ②君既若见录

  ③渐见愁煎迫

  (9)谢

  ①谢家来贵门 ②阿母谢媒人

  ③多谢后世人

  (10 )应

  ①汝可去应之 ②六合正相应

  ③零泪应声落 ④以我应他人

  (11)相

  ①相见常日稀 ②儿已薄禄相

  ③誓不相隔卿 ④及时相遣归

  ⑤好自相扶将 ⑥还必相迎取

  ⑦会不相从许 ⑧蹑履相逢迎

  ⑨登即相许和 ⑩不得便相许

  (12)何

  ①何意致不厚 ②隐隐何甸甸

  ③汝今何罪过 ④作计何不量

  4、词类活用(翻译加点字)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何敢助妇语 ②交广市蛙珍

  ③仕宦于台阁 ④自名为鸳鸯

  (2)名词作状语

  ①黄泉共为友 ②昼夜勤作息

  ③中道还兄门 ④手巾掩口啼

  ⑤朝成绣夹裙 ⑥卿当日胜贵

  ⑦夜夜不得息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又非君所详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足以荣汝身

  5、古今异义

  (1)鸡鸣:古义 今义

  (2)难为:古义 今义

  (3)驱使:古义 今义

  (4)区区:古义 今义

  (5)自由:古义 今义

  (6)可怜:古义 今义

  (7)教训:古义 今义

  (8)来信:古义 今义

  (9)处分:古义 今义

  (10)便利:古义 今义

  (11)明日:古义 今义

  (12)交通:古义 今义

  (13)逢迎:古义 今义

  6、请指出下列句中“相”字的指代作用。

  (1)相见常日稀

  (2)誓天不相负

  (3)好自相扶将

  (4)不得便相许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

  ②。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③。便可白公姥,

  ④ 堂上启阿母

  ⑤。何意致不厚

  ⑥。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

  ⑦ 汝岂得自由

  ⑧ 可怜休无比

  ⑨。 槌床便大怒

  ⑩ 会不相从许

  8、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时 的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

  (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代 编纂而成,共10卷,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选自其中。

  (3)乐府双璧是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 和北朝民歌 这两首长篇叙事诗。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l、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滇池 缜密 慎重 颠沛流离 嗔目而视

  b。榜样 毁谤 磅礴 依山傍水 滂沱大雨

  c。昳丽 驿站 游弋 抑扬顿挫 自怨自艾

  d。绯红 扉页 蜚语 雨雪霏霏 缠绵悱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具备一定的能力又能够_______知识。

  ②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______经费近百万元。

  ③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_____没有难住它,______磨炼出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

  a。增殖 节余 非但/反而

  b。增殖 结余 不但/而且

  c。增值 结余 不但/而且

  d。增值 节余 非但/反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了高中,英语课上老师只说英语,这让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简直不知所云。

  ②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③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名句的妙用和意境的营造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④在此期间,克里的竞选机构还筹得了2800万美元,为其竞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克里的声势如日中天,其筹码自然也会成倍增加。

  ⑤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源于感情的亲疏,但公正的灵魂会时刻提醒你,让你警惕感情陷阱的误区。

  b。环顾四周,对外语能力的强调已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外语考试五花八门,而 语法的正确与否几乎变成了技术性苛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d、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适时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加快禽流感防治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有效遏制疫情向农村蔓延。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 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 ④康:大路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b。 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 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 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三、断句题、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越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塞 今 日 亡 越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教 越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1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16、《孔雀东南飞》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

  1、 注音:

  mŭ pīng rú wēiruí pìn pán fŭ

  pĭ jī zhízhú míng zàng yăn huàn

  2、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又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忠贞不渝。

  3、起兴

  堂上演练

  1、通“娶”。通“奁”。应作“愆”,愆违,过失。

  也写做“叮咛”,嘱咐。似应为“宜”,合适。

  同“脏”,脏腑。通“韧”,柔软而结实。

  2、文中专指婆婆;文中只是工作的意思;文中指同胞兄长

  ;文中指哥哥;文中指马

  3.一词多义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wéi)

  ②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wéi)

  ③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éi)

  ④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éi。或作“因为”“由于”,介词。读wéi)

  ⑤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èi)

  ⑥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éi)

  ⑦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èi)

  ①举动自专由(行动,名词)

  ②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

  ③举言谓新妇(拿,动词)

  |④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

  ①举言谓新妇(话,名词)

  ②谓言无罪过(以为,动词)

  ③何言复来还(讲,说,动词)

  ①大人故嫌迟(总是、老是,副词)

  ②知是故人来(旧,形容词)

  ③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①何意致不厚(故,原因,名词)

  ②吾意久怀忿(心,心意,名词)

  ①处分适兄意(主意,名词)

  ①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

  ②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刚才,刚刚,副词。)

  ①县令遣媒来(官名,即县长,名词。)

  ②便言多令才(美好,形容词。)

  ③莫令事不举(便,让,动词。)

  ①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我,指兰芝,代词。)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①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

  ②阿母谢媒人(道歉,动词。)

  ③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

  ①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

  ②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③零泪应声落(应和,随着,动词)

  ④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相貌,命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④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⑤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⑥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⑦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⑧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⑨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⑩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

  ①何意致不厚(什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何等。)

  ③汝今何罪过(什么,疑问代词。)

  ③作计何不量(为什么,疑问副词。)

  4.词类活用

  何敢助妇语(说话) 交广市蛙珍(买)

  仕宦于台阁(任官职。做官) 自名为鸳鸯(叫,说)

  黄泉共为友(在黄泉之下) 昼夜勤作息(从白天到黑夜)

  中道还兄门(在半路上) 手巾掩口啼(用手巾)

  朝成绣夹裙(在早晨) 卿当日胜贵(一天天地)

  夜夜不得息(每夜)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又非君所详(了解详情)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5.古今异义

  (1)鸡鸣:古义,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早1时至3时 今义,鸡鸣叫。

  (2)难为:古义,难当。 今义,表示使另为难,或客套话,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3)驱使:古义,使唤。 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4)区区:古义,①愚拙, ②真情挚意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5)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 束。不受限制。

  (6)可怜: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与怜悯。

  (7)教训ii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8)来信:古义,来送信的使者。 今义,寄来的书信。

  (9)处分:古义,处理安排。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决定。

  (10)便利: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11)明曰:古义,第二天 今义,未来的一天。

  (12)交通:古义,交互相通。 今义,指往来通达。

  (13)逢迎:古义,迎接,迎着。 今义,说好话巴结别人。

  6、(1)你,指焦仲卿(2)你,指刘兰芝(3)她,指婆婆(4)我,指刘兰芝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截下来;故意(2)、胜任;白白的;用(3)、告诉(4)、启、(5)招致(6)、小气(7)、自作主张(8)、可爱(9)、坐具(10)、必定

  8.文学常识

  (1)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 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魏晋和唐代及 其以后的诗人以乐府写的诗歌虽不人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玉台新咏》

  南朝陈代徐陵编,成书于梁。共10卷,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选自其中。

  (3)乐府双璧

  指我国古代优秀的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 《木兰诗》这两首长篇叙事诗。

  【拓展提升】

  1.c (a项“滇”“颠”音同,b项“谤’’“傍”音同,d项除“悱”外其他加点字读音一样)

  2.a (“增值”增加产值或价值;“增殖”增生。知识应是增生,故句①选择“增殖”。“结余”,结算后余下;“节余”,因节约而省下。据句中语境,前有“公司上下精打细算”,故用“节余”。③而且,递进;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

  3.d (①“不知所云”错,指言语紊乱、空泛。②“歌舞升平”多指粉饰太平,贬义)

  4.d (a重复累赘,删去“的误区”:b“与否”与“苛求”前后不照应,;c搭配不当“走出”不应包括“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二、5.d 6.d 7.a 8.c 9.b。

  三。(5分)10、夫赵之于齐楚/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文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六、1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附参考译文: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视国都,收罗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后,很不高兴,把自己家里的存粮,分配给灾民,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间小路上(任凭灾民们用取)。(做完这些事情后)晏婴徒步去拜见景公,对他说:“连绵阴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乡之中,就有几十家人家;断炊断粮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户。许多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可是您不体恤(百姓的艰苦),日夜饮酒,命令在国都内不停搜寻歌女乐工。您养的马,吃的是国库里的粮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饱饱的;达官贵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狗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丰厚了吗?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吗?所以乡里他们处境困厄、忍饥挨饿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难,就不喜欢自己的国君了。我随百官,使百姓饥贫到极点而无处可告,又让您沉溺于醉酒欢宴,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的过错太大了!”说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礼,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

  齐景公在后边追赶他,路上泥泞不堪,行路艰难,没有赶上。景公便催促车辆,赶到晏婴家里。晏婴已经把家里的粮食、器具都送给饥民了。齐景公在大路口追上晏婴后,连忙下车,跟在晏婴身后说:“我有罪,先生抛弃了我而不援救。我没有俭仆的美德让您屈从,难道先生还不顾及国家百姓吗?希望先生能多帮助我,我愿意奉献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拿出多少来赈济,完全听从先生的吩咐!”齐景公就在路上向晏婴拜谢(得到了晏婴的谅解)。晏婴这才是回到朝廷(组织起救灾赈济工作),他命令主管粮食的官员去巡视流离失所的人家,对有纺织工具、原料而缺粮户,让他们有一个月粮的粮食储备;对无纺织工具的缺粮户,给一年粮;对没有积聚柴薪的百姓,给柴草、木椽,让他们足以度过汛期。让柏遽巡视,家中房屋不能挡雨的人家,给他们钱。国都以上赈济,限定三日内做完;超过时限的官员,按不执行命令治罪。

  齐景公走出深宫,减少吃肉,撤去酒宴。三天后,官吏们报告已经办妥了赈济灾民的事:贫困百姓有17000家,用去了97万钟粟米,薪橑13000乘。房倒塌的有2700余家,用金3000斤。赈灾结束后,齐景公才回寝宫减膳就食,不张琴瑟,不摆钟鼓(以示体恤灾民)。那些左右巧言善辩的人和用歌舞使国君(只顾)娱乐(而忘记职责)的人,被晏婴遣散。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4

  16.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其中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796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庾信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集有《徐孝穆集》。

  二、写作背景

  婚姻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密切相关,我国古代的婚姻就是男女两家结亲,宗旨就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有七种情况可以休妻,称为“弃去”:不孝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女子三次被休,只能去舂米,非常低贱。所以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暴露家长制的罪恶。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是婚姻的悲剧直接制造者,背后是封建礼教。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公姥(mǔ) 伶俜(pīnɡ) 聘礼(pìn) 拊掌(fǔ)

  否泰(pǐ) 赍钱(jī) 踯躅(zhí zhú)

  2.字形

  腰襦 葳蕤 磐石 槌床 哽咽 蒲苇

  3.词义

  缢:吊死。

  驱使:使唤。

  伶俜:孤单的样子。

  遗施:赠与,施与。

  便言:很会说话。

  否泰:运气的好坏。

  4.通假字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梳妆匣子。

  蒲苇纫如丝 “纫”通“韧”。

  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

  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地。

  (2)名词作动词

  誓天不相负 “誓”,对……发誓。

  (3)使动用法

  以此下心意 “下”,使……下,委屈。

  6.古今异义

  可怜体无比

  “可怜”古:可爱。今: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千万”古:无论如何。今: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奄奄”古:暗沉沉的。今:气息将尽。

  叶叶相交通

  “交通”古:交错连接。今:往来通达。

  汝岂得自由

  “自由”古:自作主张。今:自由自在。

  处分适兄意

  “处分”古:处理、安排。今:一种处罚措施。

  便利此月内

  “便利”古:吉利。今:方便。

  本自无教训

  “教训”古:教养。今:失败中取得的认识。

  7.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指“母”。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作息”偏指“作”。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牛马”偏指“马”。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起兴:烘托悲剧气氛,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开端:自请 遣归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发展: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被遣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拜别阿母,有礼识礼

  夫妇名誓,情深意重

  发展: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逼嫁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高潮: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结尾: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内容详解

  三、技巧鉴赏

  1.铺陈排比起兴手法的运用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营造了全篇的气氛。“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2.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焦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性格。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实而软弱,但又有反抗的性格。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3.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线索展开情节,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其母的顽固和仲卿的守约。这是第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诀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按理说应当得到婆婆的喜爱,为什么刘母不但不喜欢这个儿媳,反而横加指责,甚至决绝地逼迫焦仲卿休妻,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探究思路:对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这也正如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人说是因为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下儿子,也有人说因为刘兰芝与焦仲卿感情太好,使焦母产生失落感,也有人说这些原因兼而有之。

  参考答案:(1)刘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下儿子。

  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课文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看,虽在时间上有些夸张之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兰芝娶进焦家已有几年时间,课文没有兰芝生儿子的叙述,而且从文中还可以看到,焦家只有这一个儿子,焦家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焦仲卿一个人身上,所以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焦母决绝的态度也可以体会到,驱遣兰芝没有商量的余地,是因为触到她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上。

  (2)是因为刘兰芝、焦仲卿感情太好。

  刘兰芝、焦仲卿感情太好,以致双双殉情,显示了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他们这太深厚的感情使焦母感到失落,以致引起了焦母的不满。从文中看,兰芝没有公公,也就是说焦母是寡妇,在那个社会中孤儿寡母生活是艰难的,可以想见,焦母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焦仲卿拉扯大,是怎样把全部的感情、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儿子身上。儿子结了婚,与妻子卿卿我我、柔情蜜意,不自觉中焦母感到失落,觉得是媳妇夺走了儿子,当然迁怒于兰芝,把怨气都洒在兰芝身上,兰芝虽外表柔弱,但内心刚强,虽对婆婆表面顺从,内心是不屈服的,这一点从她的自请遣归完全可以看出来,兰芝的刚强更惹怒了焦母,因此焦母对兰芝态度之决绝也就可想而知了。

  3.这些方面兼而有之。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理解诗歌要从诗歌的整体来把握内容,不要支离破碎地去理解。关于叙事的线索:(1)以故事情节为线索,(2)以实物为线索,(3)以动作为线索,(4)以人物为线索,(5)以情感为线索。

  参考答案:设计此题主要是考查大家对诗歌内容整体理解的能力。

  全诗五个部分的标题

  起兴(首两句)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开端)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尾声)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二、点拨提示:分析人物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理解词语要放到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不要断章取义。

  参考答案:设计此题主要是考查大家通过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刘兰芝,她美丽,她勤劳,她有教养,她善良,她忠于爱情。她与焦仲卿被焦母拆散,分手时向焦仲卿表明自己的意愿:“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被哥哥逼迫而无退路时,毅然以死殉情。更突出的是,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她性格倔强,决不向恶势力低头。面对焦母的无理刁难,她没有委曲求全,而是主动请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被逼迫得无退路时,毅然以死殉情。

  《氓》以叙述为主线,用的是倒叙手法,从恋爱写到被弃回家。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往往中断叙述顺序。例如当她讲到自己对氓的热恋时,她就立即中止叙述,抒发她的悔恨之情。讲到最气愤的时候,就骂上几句,发些感慨,然后再说下去。从女主人公自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清纯、多情、天真、容易轻信。结婚以后,她发现丈夫对爱情不专,并且凶暴地虐待自己,从痛苦的生活中得出教训,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三、点拨提示:比较鉴赏有以下几个角度:创作方法、体裁、题材、色彩感、审美感、技法、风格等。比较鉴赏可分析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答案:此题主要是考查大家对诗歌的对比鉴赏。

  《孔雀东南飞》叙述了一对恩爱夫妻遭到婆婆的妒忌和怨恨,婆婆竟然用高压手段迫使儿子与媳妇离婚,因而造成悲剧。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本来感情极其融洽,但仲卿之母对儿媳就是不满意,硬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并且告诫儿子说:“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在这种严威之下,刘兰芝被逼再嫁,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与妻子唐婉可谓青梅竹马,感情极其深厚,但他的母亲却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也看不惯这个媳妇,硬是棒打鸳鸯散,迫使陆游与唐婉离婚。后来陆游再娶,唐婉亦改嫁。有一次陆游踏春出游,在绍兴禹迹寺的沈园与唐婉邂逅相遇,这对被拆散的鸳鸯好不容易才有这么一次重逢的机会,唐婉以酒肴殷勤予以款待。事后陆游非常伤感,便在沈园的墙上写了一首《钗头凤》。陆游以“东风恶”来表明他与唐婉离婚是母亲用高压手段所造成的,其离愁别恨根本无法诉说,一连用了三个“错”字来表明离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当他看到唐婉悲戚的眼泪湿透了她那洁白的丝绢手帕,人也变瘦时,更是惆怅不已,感到无比痛心和内疚,当年的一切海誓山盟,全都付之东流,又一连用三个“莫”字来表示自己的无可奈何,不好再说什么。据说唐婉看了这首词以后,也愁绪满怀地和了一首,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不久唐婉便因悲伤抑郁而死。由此可见,唐婉对陆游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而其母逼迫儿子与媳妇离婚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其后果是悲剧性的、灾难性的,既害死了儿媳妇,也伤害了儿子,给陆游带来了一辈子的精神痛苦。由此可见,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孔雀东南飞》与《钗头凤》的悲剧绝唱,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女性对父权家庭,不仅是男性的依附与隶属地位,更揭示了男性(为臣、为子者)在对抗父(或代行父职之母)权时的苍白、无力。他们除了“自挂东南枝”——以死相争之外,便是得“赠”“一妾,重入春梦”——以遗忘和说谎为先导,继续苟活下去。

  四、点拨提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定偏在哪个语素上。

  参考答案:设计此题主要考查大家辨析词语的能力。

  1.(1)作息:专指工作。

  (2)公姥:专指婆婆。

  (3)父母:偏指母亲。

  (4)弟兄:偏指兄。

  2.(1)床:古义,坐具。今义,供人睡卧的用具。

  (2)信: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书信。

  (3)谢:古义,告诉、劝告。今义,感谢。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5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 ;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 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

  生读“十三能织素”段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 2 : 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 : 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生4 : 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4 : 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6 : 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 : 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人贱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 : 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

  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 :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生1: 严妆

  师 :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5: 严妆 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 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 :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课后可进行练笔。

  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生12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 :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12 : 是的。

  师 :如何理解?

  生12 : 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 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12 沉默)

  师: 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 :当然富有。

  师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 :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 :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 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7: 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 :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 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这是第一。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

  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在“重点鉴赏”中,让学生从“新妇起严妆”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做,比单纯欣赏主人公的美更有意义。学生是有悟性的,他们说,兰芝的美是深有内涵的,不仅令人愉悦,也能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生。综合能力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

  常想,语文教学要走出低谷,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一大途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收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观念势在必行。或许我的这节课就是一个尝试。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6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7

  孔 雀 东 南 飞

  [教学目标 ]

  1. 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 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 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 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8

  教学目的:1、 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2、 人物形象(着重把握刘兰芝的形象性格)3、 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二人的死亡原因)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焦、刘命案的追踪调查中,结合案情分析让学生探索焦、刘二人的死亡原因,并了解刘兰芝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以音乐《梁祝》导入课题,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 比较阅读法。结合教学内容,辐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赏析其二人的两首应和词《钗头凤》,探索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3、 活动探索法。结合焦、刘的死亡事实,设计一个命案调查分析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2、出示课题 《孔雀东南飞》3、 播放《梁祝》乐曲4、提问同学这是一段什么曲子?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简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二、文学常识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1、自《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2、“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在汉代,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些制作音乐,出唱片的公司,所以,作曲、配词培养歌星这样的事情由国家出面来做。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这个国家机关单位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三、整体把握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请一、二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出示课件)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四、语文活动1、 活动内容:焦、刘二命案案情分析会2、 活动方式:以行政班的九个行政组为调查小组,由组长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推出一二代表作中心发言3、调查内容及人事安排:(1) 第一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时间(2) 第二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地点(3) 第三组调查焦、刘二人的生前身份(4) 第四组调查刘兰芝的为人及性格(5) 第五组调查焦仲卿的为人及性格(6) 第六组调查刘兰芝的社会关系(7) 第七组调查焦仲卿的社会关系(8) 第八组调查刘兰芝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9) 第九组调查焦仲卿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 4、活动指导: 所有调查的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以阅读分析教材为主要的调查方式。主张从教材中找结论,也允许在(6)、(7)等问题上发挥联想或想象,只求合理,不求唯一。 5、活动的开展(1) 课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2)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3) 每小组派出代表作案情陈述(4) 其他小组同学发表不同看法,并讨论(5) 师生一起探究,明确结论(参考性)(6) 对应各个问题,利用课件把参考结论公布给学生二人死亡时间:刘兰芝死于建安年间秋冬时节的某个夜里十一点之后,焦仲卿也是死于这个夜晚,应在当夜天亮之前二人死亡地点:刘兰芝死于刘家附近的某个水塘里,焦仲卿死于焦家庭院的大树下焦刘生前身份:焦仲卿生前系庐江府小官吏,刘兰芝生前系焦仲卿妻子,家庭主妇刘兰芝的性格:勤劳能干,坚强持重,果断忠贞焦仲卿的性格:善良孝顺,懦弱拘谨,忠于爱情刘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深受欢迎,但不被婆婆喜欢焦的社会关系:善以待人,与邻人、同事关系和睦刘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焦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6、人物形象 (1)、结合以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刘兰芝的形象性格特点讨论: 刘兰芝投水自杀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是反抗,还是逃避?如果是反抗,这种反抗有效吗?为什么? (2)、课外归纳焦母的形象特点五、 课外链接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 出示课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及这两首应和词的产生由来。2、 让同学齐声朗读这两首词3、 讨论这两首应和词的内容,体味词人内心痛苦、无奈的复杂情感4、 探究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梁山泊与祝英台封建族权或家长制的横加阻挠、破坏是造成古典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陆游与唐婉 贾宝玉与林黛玉焦仲卿与刘兰芝5、 探索古典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提示:(1)、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你有何感想?(3)、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不作结论性表述。六、 结束1、 结束语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2、 播放屠洪刚演唱的现代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屠洪刚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附录一、语言积累1、古今异义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赶回娘家。今常用义为派,派遣。)p95.6.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今义指妇女不改变节操。)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p96.4.可怜体无比,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p96.3.汝岂得自由,你哪能由自己作主!(自由:自作主张。今义指不受拘束和限制。)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床,在古代既可以指卧具,也可以指坐具,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p97.3.本自无教训,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教训: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p97.12.举手常劳劳,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示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今义中用“招手”“挥手”来代替举手。)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p97.17.阿母大悲摧,母亲听了十分悲伤(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p97.19.便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令:美好。今常有义为命令或使。)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对我再三嘱咐(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今天的熟语还保留有古代的古义,如“见教”,“见谅”。今义,看见,见到。)p97.22.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件事不妥当(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p98.2.寻遣丞请还,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p98.7.否泰如天地,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否:坏运气。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泰,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p98.10.渠会永无缘,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渠:他。今常用义为奉承。)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便利:吉利。今义:方便。)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p99.24.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2、通假字p96.8.终老不复取,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取”通“娶”,娶妻。)p96.19.箱帘六七十,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p98.10.虽与府吏要,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要”通“邀”,约。)p97.11.蒲苇纫如丝,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纫”,通“韧”,坚韧。)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再三嘱咐我(“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p99.19.奄奄黄昏后,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奄奄”通“晻晻(ǎn)”,阴暗。)p99.22.合葬华山傍,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傍”通“旁”,旁边。)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p95.4.孔雀东南飞,孔雀向东南方飞行(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p97.5.勤心养公姥,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心,名词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用心。)p98.21.手巾掩口啼,用手巾掩着口啼哭(手巾,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心。)p99.7.卿当日胜贵,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日,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充当谓语“胜贵”的状语。)(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槌,名词,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p96.4.自名秦罗敷,名字叫做秦罗敷(名,名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p98.8.谢家事夫婿,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p98.17.交广市鲑珍,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市,名词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买,购买。)p98.10.千万不复全,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p98.7.足以荣汝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使……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荣华。)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p96.17.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作息,劳作和休息, “息”无意义,偏指“作”。)p97.12.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p99.5.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5、特殊句式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6、“相”字的用法“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p96.11.会不相从许,当然不会依从你(指仲卿,可译作“你”。)p95.9.及时相遣归,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指代兰芝,可译作“我”。)p96.15还必相迎取,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指代兰芝,可译作“你”。)p97.5.好自相扶将,好好地照料自己(指代焦母,可译作“老人家”。)p97.6.嬉戏莫相忘,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指代“小姑”,可译为“你”。)p97.9.誓天不相负,我发誓决不辜负你(指代兰芝,可译作“你”。)p98.1.不得便相许,我们不能答应你(指代媒人,可译作“你”。)p98.11.登即相许和,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指代媒人,可译作“他”。)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指代中卿,可译作“他”。)p99.3.怅然遥相望,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指仲卿,可译作“他”。)p97.8.誓不相隔卿,我发誓不同你分离(表示一方队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p96.21.久久莫相忘,永远不要忘记我(互相)(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p95.7.相见常日稀,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p98.14.六合正相应,因为“六合”正好相应(互相)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互相)p99.22.枝枝相覆盖,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互相)p99.23.仰头相向鸣(互相)p99.8.黄泉下相见(互相)(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p95.10.儿已薄禄相,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名词,相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伯乐相马(审察)无物相之(帮助)二、参考译文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她娘家的人逼迫她,她于是投水而死。仲卿听到这个消息。自己也在庭院里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伤他们的不幸,就写了这首诗。

  孔雀向东南方飞行,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织出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衣。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心中常常痛苦悲伤。你已做了庐江府的官吏,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独自留守空房,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我每天雄鸡一啼就上机织绢,每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织成五匹,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不是我织的动作慢,而是你家的媳妇实在难当。我不能胜任你家的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仲卿听了妻子的诉说,就到堂上禀告母亲:“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幸亏娶得了这个好媳妇。成年后结为夫妻,死后在黄泉也要相依为伴。我们共同生活才两三年,刚开始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没有不端正的地方,哪里料到会招致您不喜欢呢?“

  焦母对仲卿说:“你为什么这样见识短浅!这个媳妇没有礼节,她的行为举动自作主张。我的心里久已怀有怨气,你哪能由自己作主!东家有个聪明贤慧的女子,名字叫做秦罗敷。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做娘的替你去求婚。你赶快休了这个媳妇,打发她立刻走,千万不要挽留。”

  仲卿伸直身子跪着说:“母亲请听我禀告,今天如果休弃了这个媳妇,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母亲听了这些话,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你这小子胆大包天,怎么胆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早已恩义断绝,当然不会依从你!”

  仲卿默默无言,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开口对妻子说话,硬硬咽咽地说不出声:“我本来不休弃你,只是母亲逼迫我这样做。你只管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回到官府去办事。不久我会回家,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为了这件事,你就受些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话。”兰芝对仲卿说:“不必再添麻烦吧。当年冬末春初的时候,我辞别娘家嫁到贵府上。行事都顺着婆婆的心意,一举一动哪敢自作主张?白天黑夜辛勤劳作,孤零零地受尽折磨。总以为没有什么罪过,可以终身供养婆婆以报答大恩。但是仍然被赶回娘家,还说什么再回来呢!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绣的花纷繁美丽焕发光彩。还有红色绫罗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满香袋。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各种各样的物品都不一样,每种东西都在里边。我人很卑贱,我的东西也不值钱了,不配用来送给后来的新娘。就留着作为赠别的纪念吧,从今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这些物品时时给你安慰,永远不要忘记我。”

  雄鸡叫了,外面快天亮了,兰芝起身郑重地梳妆打扮。她穿上自己的绣花夹裙,每件事都要做四五次。脚下穿上丝绸做的鞋子,头上戴的玳瑁首饰闪闪发光。腰间束的白绸裙带像水一样轻盈流动,耳朵上戴着闪光的耳坠。手指像削尖的葱白那样细嫩,嘴唇像含着朱砂那样红润。轻巧地迈着细小的步子,姿态美妙举世无双。

  兰芝走上堂前拜别婆婆,婆婆怒气未消。兰芝说:“我以前在娘家做女儿的时候,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更有愧于同您家少爷结婚。接受了婆婆的很多彩礼,嫁过来却不能胜任婆婆的驱使。今天我要回到娘家去了,惦念着婆婆在家里操劳。”从堂上退下来和小姑告别,眼泪像连串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我当初嫁来的时候,小姑才扶着床学走路。今天我被赶回娘家,小姑已经长得和我一样高了。你要尽心奉养老人,好好地照料自己。每年的七夕和每月的十九,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说完就出门登上车子离去,眼泪像雨一样流淌。

  仲卿骑马走在前面,兰芝乘车走在后边。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声音,一起在大道口相会。仲卿下马走进车中,低着头同兰芝附着耳朵小声说话:“我发誓不同你分离,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到府里去办公,不久将接你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背弃你。”

  兰芝对仲卿说:“感谢你的一片诚挚情怀!你既然这样记住我,我不久就盼望你到来。你应当做磐石,我应当做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磐石不会转动迁移。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性情和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他不会顺从我的心意,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双方同样依依不舍。

  兰芝走进娘家走上厅堂,进退都感到脸上无光。母亲拍着手大吃一惊,想不到女儿会自己回来。“我十三岁教你织布,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学会弹奏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规矩,十七岁打发你出嫁,总以为不会有什么过失。你今天犯了什么过错,娘家不接你就自己回来呢?”兰芝惭愧地回答母亲:“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了十分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几日,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媒人说县令有个三少爷,容貌体态美好举世无双。年纪才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多才能。

  母亲对女儿说:“你可以自己去应付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兰芝当初回家时,仲卿再三嘱咐我,我们立誓永不分离。今日如果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不妥当。还是回绝来做媒的人吧,以后慢慢再谈这件事。”

  母亲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这个女儿,刚出嫁就被体弃回到娘家。不能做小官吏的媳妇,哪里配得上贵公子呢?希望你多方面去打听,我们不能答应你。”

  媒人离去几天以后,县令随即派去向太守请示工作的县丞回来了。县丞说有位兰家姑娘,她家里承继先人的仕籍有人做官。又说太守有位五少爷,娇美文雅尚未结婚。太守派遣县丞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的话。(县丞来到刘家)直截了当地说,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位好郎君,已经想和你家结亲,所以派遣我来贵府做媒。

  母亲谢绝媒人:“我的女儿早先已有不改嫁的誓言,我老太婆还敢说什么话!”

  兰芝的哥哥听到了这件事,很不痛快心中烦恼。开口告诉妹妹说:“你拿主意为什么不仔细考虑!你先嫁的只是一个小府吏,再嫁的却是太守的公子。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足够你荣耀一辈子了。你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往后打算怎么办呢?”

  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那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没想到半路上又回到哥哥家里。如何处置应当依照哥哥的主意,我哪能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就可以结成婚姻。”

  媒人走下座位离开,还连声说:“是,是,就怎么办,就怎么办。”他回到太守府桌报太守:“下官我奉您的命令(去说媒),谈得十分有缘分。”太守听了这个消息,心中非常高兴。连忙翻开历书观看,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因为“六合”正好相应。良辰吉日是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了,你可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大家互相传话赶快收拾,人来人往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画着青雀和白天鹅的船,船的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帜,轻轻地随风飘动。金色的车子,配上白玉镶的车轮,青骢(cōng)马在缓慢地前进,镂刻着金饰的马鞍四周垂着彩缨。赠送的聘金就有三百万,都用青丝穿起来。各色的绸缎有三百匹,还有从交州、广州买来的山珍海味。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个,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母亲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婚书,明天就要来迎娶你。为什么还不做出嫁的衣裳?不要让喜事办不成。”

  兰芝默不作声,用手巾掩着口啼哭,眼泪落下来就像流水一样倾泻。她移动自己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边窗口之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早上做成了绣花的夹层裙子,晚上制成了单层的罗纺短衫。天色昏暗就要黑了,兰芝满腹愁思走出家门啼哭。

  仲卿听到这个变故,就请假暂时回家。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路,仲卿伤心,马也悲鸣。兰芝熟悉仲卿的马的叫声,就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知道是仲卿来了。兰芝举手拍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伤心:“自从你离别我以后,人世间的事情不能预料。果然不能如我们原先所希望的那样,事情又不是你所能详细知道的。我有亲生母亲,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已把我许配给别人,你回来又有什么指望!”

  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厚实,可以存在上千年;你这蒲苇只是一时坚韧,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你将会一天比一天高贵,我却要独自走向黄泉!”

  兰芝对仲卿说:“没想到你竟说出这样的话!同是被人逼迫,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们在黄泉之下再相见吧,不要违背今日的誓言!”两人拉手告别,各自回到家中。活着的人却作死的诀别,抱恨不已哪可说得尽呢?想着要与人世长辞,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仲卿回到家里,走上厅堂拜见母亲:“今天大风大寒,寒风吹折树木。浓霜凝结在庭前的兰花上。孩儿今天就如日落西山,使得母亲以后很孤单。我是故意作出这不好的打算,你不要埋怨鬼神!祝您寿比南山,身体健康腰板硬朗。”

  焦母听了儿子的这些话,如雨一般的眼泪随着说话声落下:“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又在大的官府任职。千万不要为一个妇人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弃她怎能算是薄情呢!东家有位贤慧的女子,美丽在城内城外都出了名。做娘的替你去求婚,早晚间就有答复。”

  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退回,独自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转头向房内望去,越来越被忧愁所煎熬逼迫。

  (太守迎亲)那天牛叫马嘶,兰芝走进了举行婚礼的用青布搭成的篷帐。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在静悄悄的“人定”之初,(兰芝心里想着:) “我的生命在今天断绝,魂魄离去尸体长留!”于是撩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跳入清冷的水池里。

  仲卿听到这件事时,心里明白这是永远的离别了。他在庭院的树下徘徊了一阵,就自己吊死在东南方向的树枝上。

  焦、刘两家要求把仲卿和兰芝合葬在一个坟墓里,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坟墓的东西两边种上了松柏树,左右两边种上了梧桐树: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树丛中有一对双双飞翔的鸟儿,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抬着头互相对着鸣叫,每夜都叫到五更时分:过路的人停下脚步来听,寡妇听了便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要把这个悲剧作为鉴戒千万不要忘记!三、课文相关的古文化常识 古时分一日为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佚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正

  正23/24时24/ 1 时1/2时2/3时3/4时4/5时5/6时6/7时7/8时8/9时9/10时10/11时11/12时12/13时13/14时14/15时15/16时16/17时17/18时18/19时19/20时20/21时21/22时22/23时

  三更

  四更

  五更

  一更

  二更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旦戊 夜 五 更 3—5附录2 干支年简易推算法由公元年数推算干支纪年,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十位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1 2 3 4 5 6 7 8 9 10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已知公元数推算干支年号,只需要分两步:第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新数字的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求的。第二,把每一次你得到的一个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除尽时,余数字取12)。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为所求的。例如,请你确定1980年的干支年号。先找天干:1980-3=1977.1977的个位数字7在十位天干中对应的天干字为“庚”。再找地支:1977÷12=164……9,显然余数为9,查9在十二地支中对应的地支字为“申”。所以,1980年为庚申年。这样推算干支年既快又准,可简记为“减3除以12”。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9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 一 课 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0

  关冬

  导入 :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邮箱: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1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三高中 刘瑞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中有两处注释欠妥,现整理出来,求证于大方之家。

  一、“便言多令才”。“便”注释为“biàn,敏捷”,其读音和释义都值得商榷。《辞源》中,【便2言】(“2”表示属第二音读,即读“pián”)巧于言辞。列举书证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同属“pián,㈧善辩”义项的有“便佞”(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论语季氏:“友便佞,损矣。”注:“便,辩也。谓佞而辩。”)、“便便㈠”(形容善于辞令。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⑥pián。能说会道。所举书证也是《为焦仲卿妻作》“便言多令才。”另外,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之作注,“便,作辩解,便言及辩言,有口才”。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便(pián)言:有口才”。由此可知,“便”应理解为“pián,作辩解,善辩”。朱熹的《论语集注》“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便,旁连反。便便,辩也”,也可印证之。况且未见有“敏捷”这一义项。

  二、“始尔未为久”,“尔”注释为“助词”。教材上把这句诗翻译为“(婚姻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令人难以看出“尔”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细查工具书,“尔”,作为助词,可以归纳为两种用法。一是用于句末,表语气,或通“耳”,或相当于“而已”,或犹“乎”;一是作词尾,犹“然”。显然此处不属于第一种用法。若是作词缀,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可译为“……的样子”,可见它也不属于第二种用法。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把“尔”理解为“指示代词,这样”,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注为“尔,如此,指上面所说的恩爱生活”。我认为这一解释是非常恰切的,整句可以翻译为“开始过这样的夫妻生活还不久”。这样理解紧承上面的“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文意连贯,更为合理。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2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

  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 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 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 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 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 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3

  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分析: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

  作横的铺陈。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

  展有何关系?

  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五)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七)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八)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分析: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分析: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结尾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布置课前预习。

  2. 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是怎样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五)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还真以为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六)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段与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 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我想将这首诗改编成小话剧,并在课内演出,将比较抽象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话剧;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创设情景教学

  (3)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诗歌的改编和话剧的表演中,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前检查

  1对原诗的改编是否忠于原作?

  2能否把握基本矛盾?

  3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三)安排学生表演

  1剧本分两部分:刘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两幕之中可各分几场,让学生分组表演。

  2结尾部分处理:配乐朗诵,采用《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由一位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读:两家求和葬,和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演绎,使话剧难以表现的浪漫主义结尾得到了很好地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意境,又表达出结尾部分人们美好的愿望。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1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异。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有一定的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蛮横;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陋。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2 提问:从诗歌中看,刘兰芝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具有许多美好的品德。那么这样一个优秀女子为什么却被“遣归”了呢?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是一个女子致命的弱点。再者作为一个独自抚养儿子寡居多年的母亲,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说明:这问题有很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回答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另娶他人,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恰巧与陆游相遇,一对有情人相对无言。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见到这首词,和之。不久唐琬抑郁而亡,而陆游也抱恨终生。

  播放这两首词的朗诵。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说明:这一内容的扩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摧残及其吃人的本质。

  梁祝的化蝶,焦刘的孔雀东南飞,陆唐的钗头凤,哪个不是以悲剧结尾,哪个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泪,从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礼教。几千年来,冷酷的封建礼教,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

  (六)布置作业

  思考: 焦仲卿的母亲爱她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她儿子的美满婚姻?

  四 反思

  语文教学中可以打破文体的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搞好素质教育。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青春励志演讲稿500字,青春励志演讲稿
    下一篇:土木工程实习的总结,土木实习报告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