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因材施教论文范例,因材施教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范例篇1
因时而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专业教学要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与更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有别于其它的一些专业,它可以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专业,不要说一年半载,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计算机的发展就可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对于学生的需求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那么,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在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更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需求的更新,满足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在2000年,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网络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怎么上网。当然现在的学生也仍然学习这门课程,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都在Inter—net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对于网站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需求更多,因而我校也相继开设了《Dreamweaver网站建设》、《PS平面设计》等相关课程。
二是专业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整体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与2000年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是一批出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90年代、成长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的“新新”人类,他们自记事起就不断地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接受新鲜的事物,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元化,在应试教育一关一关的考试过程中,造就了他们不喜欢枯燥死板的数学、不喜欢死记硬背的英语、不喜欢生来就学的语文……他们喜欢个性凸显的超女好男儿、喜欢活力四射的姚明刘翔、喜欢从游戏中学习桌球的玩法……总之,他们的特点是:爱玩不爱学、好动不好静、能够接受寓教于乐、强烈抵触本本教法。
想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中专校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分析好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在时展基础上而产生的巨大变化,抓住这些变化的特征,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因课而异
因课而异是指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特色鲜明的不同教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既有别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有别于普通初、高中的计算机课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强调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原理类的基础课较多;初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更多是基础知识上的动手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较多;而中专校的计算机课程强调更多的是专业“上手”能力,即毕业参加工作后对于某类具体的工作能够上手就做。但并不是这些操作性的课程都一步一步地演示操作方法就能适合学生、满足学生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将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以下两大类:原理类操作课(如《VB程序设计》、《网络布线》)、目标类操作课(如《网页设计》、《PS平面设计》)。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对于原理类操作课,它是一种相对客观性强的课程,比如《网络布线》中让学生练习做水晶头,这虽然是一种操作性课程,但这种操作是固定的,因而需要使用“重复练习”的方法进行。但《网页设计》这类目标类课程就不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类课程中需要自始至终的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创建网站。而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任务,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设计思路。因此,需要使用“基础为本、创新为主”作为授课方法。把基本的操作内容讲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在每节课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让他们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恰当的引导,使之能够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不是更好吗?当然,对于同一类课程,不同的具体课程也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法。
3、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指对于同一门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每一位学生可以说都是一种人才,但不会是全才。某位学生可能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教师要能够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Flash平面设计》这门课程讲授时,初始的基础动画全班同学都会很快的掌握,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加入了编码设计,此时,有部分学生就很难完全按照进度掌握了,但这些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了兴趣,当他们看到由程序代码而控制的效果时,也会兴趣十足地希望能亲手做出来,只是苦于对那些代码的理解。这时作为教师就需要耐心的辅导,一次不行两次,五个步骤不行分十个小步骤完成,在一次次小成功后,他们也就会慢慢地掌握平面设计中的编码操作了。但是对于那些在这方面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的创作,在三五成群的讨论过程中完成制作任务。
4、结论
因材施教论文范例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 机械机电专业教学 因材施教
一、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条件
世间何物都是有果必有因的,贯彻实施因材施教也有它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一)对学生的了解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在学校里,学生的道德思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等,老师都应该了如指掌,即便不能全部知道,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基本情况应该明白。另外,在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都应该被老师了解清楚。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比较欠缺,对机电知识更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学必须从“零”开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建立起因材施教中的“材”。
(二)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首先,中职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力,加强专业技能修养,不仅会讲,而且能够亲自带领学生实践。中等职校生学习的内容虽说不比高职高专和大学的难,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涉及内容概念抽象晦涩,理论深奥难懂,应用性较强的难题,学生会出现不能理解、不会操作的困难。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对学生因材施教。只有教师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技能提上去了,才能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找好切合点是因材施教的重中之重
缩小教材内容与实践应用的差距,避免教与学的脱节,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就当下情况来说,由于社会压力过大,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紧缺,真正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这就为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灵活应用教材,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完美结合是因材施教的制胜法宝。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在机电专业中,《机械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这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若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则恐怕难以使教学任务进行下去。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机电的基础,所以,基础概念很多且晦涩抽象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列举日常所见的例子,使老师的课堂教学生动丰富,也令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强化。
实物的展示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相信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会比较清晰,记忆也会鲜明深刻。
(二)教与学都应该具有层次性
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针对没有一点机电专业基础知识的中职生来说,更应该使学习层层递进,一点一点深入。
在《机械基础》中,平型带传动、三角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则分别是“松边外侧近小带轮”、“松边内侧近大带轮”和“松边内外近小链轮”。由于挠性件的结构性能和传力性的不同,安置张紧轮的位置也不同。对于这三种传动使用的张紧装置的不同之处的理解对学生接下来原则的学习、区分和记忆就更容易了。
(三)教学设计应有针对性
在学生观看模型或实物前,教师应该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样,学生会积极认真参与,课堂氛围也会热烈,积极性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学习常用机械传动系统――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和蜗轮传动时,可让学生先听老师的讲解,再由学生分组以实物结合生产现场,自己理清各种传动系统的组成、优缺点及相互之间的异同。
针对不同知识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教法,是因材施教的本质所在。
(四)认真贯彻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法
在中等职业机电专业课上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是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其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依据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体现出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
对于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必须熟知于心。在平日实践与作业中,教师应及时做好检查工作,亲临现场了解学生的具体工作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能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解决,多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只有因材施教的各个环节都抓好了,才能培养出有特色、全方位、创新型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的学习为三年级和进入社会体验实践生活打下基础,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对该学生中职学习生活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只有抓住这一大好时光,结合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一定会冲破社会的巨大压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王晓波。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现代商贸工业,2010(06)。
因材施教论文范例篇3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文论课程,教学方法
《文学理论》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作为一门专业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文学生成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基础构成理论的思辩创新能力。前国家教育部负责人周远清曾明确指出:“在国际上,我国人才培养的弱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反思过去我们在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明显存在着封闭、单一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表现为课堂内容的一家之言、教学方法的满堂灌,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其结果只能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这正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故此,对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其核心便集中在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本文主要试从分析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出发,探索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针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征,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贴近学生生活和将来从业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理论的分析例证和辅助以课外阅读量的摄取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实际创作能力的培养来辅助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认知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是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和认知文学现象,而且文学理论还在于渗透一些分析事物的方法、思路,学习一些哲学理论。这些文学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文学史、从事文论实践活动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导引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纵观中文专业的理论教学,文学理论课程显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各高校将文学理论课程作为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的原因。
其实,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这门课程的学科自身特征而言,其本身所存在着内容繁多、重难点不突出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作为文论教学课程而言,文学理论课程同样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刻板等文论类课程所必然存在的教学问题。具体而言:
(一)学科特点本身造成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从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几千年来建立起来地封建思想文化体系被彻底否定,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文论家们也开始了对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并形成的现代文学理论。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其逐渐被被纳入教学体系,走入了大学的讲堂。但由于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所以如何让学生弄懂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文学理论本质和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的文学原理,成为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极为困难的一关。
虽然童庆炳教授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早已明确指出:“我们学习的不是别的什么文学理论,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语文教学论文,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的文学理论。”[2]但对于学生而言,想要清楚地掌握借由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而表现出的对文学本质的内涵理解,这需要大量的哲学基础和对文学原理的认知。作为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是无法达到的。那么,教师如何在学生现有的文学和哲学知识基础上,清楚明晰地阐释清楚这些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论问题是很困难的。
同时,由于文学理论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较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了解文学理论的发展概况、形成关于文学理论的整体认知,并构建出一个完整文学理论知识体系,这也是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出解决办法的。
(二)作为文论课程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于高校的文论类课程而言,尽管教师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试图改变文论类课程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缺乏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但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高校文论教学仍是以讲授文本内涵、分析艺术形式、归结语言手法,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丰富性、完善性为主要教学目标,而这些导致在文学理论教学中脱离实际生活,使学生对文学理论产生疏离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首先,教学观念经典化,缺乏针对性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文论课程所必然存在的共性问题。文学理论的教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五四文学运动的兴起,中国学者便开始了对文学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各种版本的文学概论著作相继出台,田汉、郁达夫等作家都根据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写出了名为《文学概论》的教本。文学理论在中国高等教学中,早已形成了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正因如此,当前高校的文学理论教材早已将理论体系、方法例证经典化,将重点放在突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上,从而忽视了文学的鉴赏性,大量篇幅放在了文学本质论、发展论和创作过程方面,对作品论及鉴赏论则粗略概括。教学目标更倾向于把握作家的创作而非读者的接受,强调作品分析而轻视审美体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具体的文本分析能力起不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文论教学还是应当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面对新的文学实践,做出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使文论教学永远同文学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
其次,教学形式单一,过分突出教条化。正如池永文教授所指出的:“如今文论教学往往被大而化之的原理、反复引征的材料和陈词滥调的讲授所替代。教师缺乏激情,学生也缺乏兴趣。文论的教改必须朝着人文化、批评化、跨学科、多学科的综合方向发展,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文论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对广大学生如何施教,这门学科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核心期刊。理论教学的创新尤其需要对常识与常规进行大范围的挑战。
二、师范院校的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的是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的是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则指的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同样需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在传统认识思维方式之制约下,文学理论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形态;但是,根据特色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针,在教学上有针对性、有侧重性地进行特色化教学改良,还是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在探索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针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征,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贴近学生生活和将来从业需求的角度出发,调整理论的分析例证和辅助以课外阅读量的摄取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实际创作能力的培养来辅助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开设辅助课程,并从其他专业课程中获取间接知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理论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和认知文学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学史,指导学生的实践。所以,该门课程多数学校选择在大学一年级开设。
但实际情况是,本身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由于没有受到过完备的文学审美教育,理论基础欠缺,再加上新世纪大学生处在一种多样性、开放性和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很多学生的课余生活往往沉湎与视像快感的满足,很少有人去自觉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文学知识相对不足,而文学理论又非常庞杂。致使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文学理念的抽象内涵、文学的特征和意义,也无法接受深奥的文学创作方法论、文学接受方法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文学理论时感到有相当难度,久而久之导致兴趣的缺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文学理论》课程前可以辅助开设关于文学鉴赏的课程,激发其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学论文,为进一步学习文学理论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的《文学理论》课程讲授,便可以让学生对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功能,对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规律,对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和特点,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其次,借由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借由《现作》课程的实践活动来融会《文学理论》课程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创作、文学接受规律方法论的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会开设《现作》课程,该门课程主要讲授写作技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理论》中文学创作方法论和文学接受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想要做到真正理解《文学理论》,就必须将文学理论知识与文学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学生在摄取《现作》课程的教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从对创作技法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文学理论知识,并可以将理论知识适时地应用于写作中,对创作方法论产生直观认知,最终达到对《文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根据师范生本身的学科培养方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常常会需要伴随大量的例证,借由例证来融会抽象的理论概念。但是,这些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举出的例证,也全部都是极具典型性的经典例证。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即便之前就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也不可能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学知识储备量,对于老师所举之例证的理解也只能是只言片语;在没有完全掌握该例证的情况下,更无从谈起对例证中所呈现出的某种文学理念和文学特性产生切身直观地感悟。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对文学的本质属性、流派、特征、范围之类的概念、分类谈得井井有条,却读不懂鲁迅的《阿Q正传》,感受不到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意境美,更无从谈起对这些文本的深入解读。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必须过关。如何从学习《文学理论》课程中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更好的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这才是这门课程在师范院校开设的意义所在。抛开学习文学理论其所原有的教学目的,单从师范院校而言,其本身就必须具备另外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侧重性,那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故此,在《文学理论》课程讲授中适当选取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作为文本例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例证的同时,从文论分析角度进一步认识到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比较同一部文学作品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不同解读方式中适应大学知识理论体系。通过这样的例证解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审美能力,为将来学生走入教学第一线打下坚实地理论基础。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调整教学摘要,扎实有效推进素质教育。”[3]
参考文献:
[1]周远清。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02期。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页。
[3]吕明。从21世纪教师素质培养看文学理论教学改革[J] 牡丹江教育学报, 2005年01期刊
因材施教论文范例篇4
(一)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1.声乐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内容形式呈现单一性声乐学科与我国其他新兴学科一样,缺乏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声乐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死板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违背了开设这一学科的初衷。
2.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二)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三)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教师
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因材施教论文范例篇5
自朱熹以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 人们对因材施教更多地是一种习惯性的推崇和膜拜, 抑或是亦步亦趋的模仿和效法, 而对于因材施教本身的审视和反思, 则不够全面和深入, 以至于人们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以及如何因材施教, 还存在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因材施教审视和反思的不足集中体现在:一是歪曲因材施教的特定内涵, 把非因材施教和反因材施教混淆为因材施教, 并因此从根本上否定因材施教。如有学者认为, 因材施教存在诸多弊端,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 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既无可能, 也必定无效[2]。二是把因材施教狭隘地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如以因材施教法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结果竟有103条之多。更有学者基于教学方法的视角认为, 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 因材施教根本不可能实现[3]。三是在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判断上, 重视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于自己的评价, 更未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差异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如有论者强调, 教师要具有常规经验和一般性知识, 更需要深层次地具体认识每个学生, 以便于更加灵活、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4]。四是把因材施教仅仅当作具体的教育行为, 认为教学中如果过于考虑因材施教, 则可能延误大批人才的顺利发展[5]。五是在实践过程中将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对立起来, 认为提倡因材施教必然损害教育公平, 倡导教育公平就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有鉴于此, 对因材施教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不仅有助于回答当今教育为什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而且有助于从思想上厘清因材施教与各种形式的非因材施教和反因材施教的区别。
在个性发展备受关注、素质教育方兴未艾的今天, 对因材施教原则做重新审视与再行反思, 对于准确把握因材施教的精神实质, 从真正意义上实施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因材施教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尤为重要, 也非常必要。
二、对因材施教教育科学性的审视
1. 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中庸》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 人之本性乃由天命得来, 率循此性而行便是道, 修明此道, 教人如何率性尽性, 即谓之教。真正的教育, 必须依循人的天赋禀性, 把人的天赋禀性一一尽量发挥, 使之无不达于其极。《中庸》的这个思想与西方关于教育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育一词的英文为Education, 它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 其本义为导出, 即对人的身心实施某种引导。
人的先天禀赋不尽相同, 教育既是导出而非注入, 对学生就不能强制和灌输, 也不能齐步走、一刀切, 而必须顺乎学生的天性。更具体地说, 就是要顺应和依循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天赋禀性, 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 因其材而笃之, 让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得到充分的生发, 同时, 扬其长而避其短, 长其善而救其失。惟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率性尽性, 向好向善, 进而直达于至善, 获得最佳的发展。
2. 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 本质上属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原因。由于遗传素质、环境条件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同, 即使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 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因此, 教师只有从不同学生的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出发, 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因人设教, 因需施教, 才能不断激起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 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 才能让所有学生的身心实现最好的发展。
三、对因材施教内涵的反思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与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是彼此关联、相互关照、相辅相成的。因此, 不能把因材施教与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割裂开来, 孤立片面地就因材施教论因材施教, 而必须把因材施教放到孔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去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地坚持因材施教, 正确地贯彻因材施教, 也才能发挥因材施教最大的教育效能。
1.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而非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既是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也是贯穿着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教育过程, 不能把因材施教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特定的教育方法, 更不能将它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内在地包含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 是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有机统一的完整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上, 因材施教意味着为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教育内容上, 因材施教则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其性之所近, 力之所能的学习内容, 尽力促成其天赋潜能的生长发育。在教育方法上, 因材施教也即是辩证施教, 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教育结果上, 因材施教表现为百花齐放, 不拘一格, 学生皆有所专, 各有所长。在因材施教的问题上, 既不能只顾过程不看结果, 也不应只讲目的不择手段。
2. 因材施教是持续的教育过程而非单独的教育行为
因材施教的意义和价值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孔子那个时代,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一个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负责到底, 孔子凭着一己之力即可做到因材施教。而今个别教学早已为班级授课制所取代, 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由许许多多、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共同促进, 完整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实际上已不可能由某一个教师个体单独完成, 而必须依靠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师集体去协同实现。因材施教不是某种孤立的教育行为, 而是持续的教育过程, 是一系列教育行为的组合, 是一项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接力。
3. 因材施教是一个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概念
学生的天赋秉性不是显露无遗、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下逐渐显现和发展变化的。最新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具有可塑性, 终其一生, 大脑都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进行自我调整[6]。因此, 教师对学生天赋差异的认识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改造和深化, 其中必然存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因材施教是生成性而不是封闭性的概念,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教育目标和方法手段也应该根据对学生个性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如果因为对学生个性特质的碎片化了解就武断地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 然后贸然地、简单化地因标签而教之, 虽美其名曰因材施教, 却只不过是因教师的刻板印象而施教, 与真正的因材施教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
4. 因材施教必须以有教无类为前提
孔子在对弟子因材施教的同时, 还明确主张有教无类[7], 体现出孔子朴素的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公平不但是现代社会的理想追求, 而且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今天的人们普遍认同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 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8], 也因此极为重视教育的公平。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也即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但过程公平并非意味着对所有学生都必须施行相同的无差别的教育。结果公平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 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既是因材施教概念的核心意涵之一, 也是因材施教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由是观之,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之间是一种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既不能抛弃有教无类去奢谈因材施教, 也不能企望可以离开因材施教去实现有教无类。真正的因材施教, 必然是对于学生的不弃和成全,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8]。如果只关注和成全拔尖学生, 忽视甚至歧视后进学生, 因材少教, 有类无教, 失去教育应有的公平和正义, 则无论如何也和因材施教搭不上任何关系。
5. 因材施教必当尊重学生的兴趣
人的天赋秉性蕴藏于人的内心, 不可能一目了然, 但也绝非不可捉摸。所谓有诸内, 必形诸外, 蕴蓄于中, 形诸于外。人的天赋秉性及其差异必然会以心理倾向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使得这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带上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对于教育和学习而言, 最应该受到关注的心理倾向就是兴趣。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相信, 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 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 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9]可见, 兴趣是天性的外部表现形式之一, 顺乎学生的天性, 必顺乎学生的兴趣。
因材施教的基础在于对学生材质的准确判断。一旦对学生材质的认识出现偏差, 因材施教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其结果必然是贻误学生的发展。然而, 受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以及环境条件等的限制,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敢断言自己对学生材质的判断一定准确无误。有时候, 教师对学生材质的判断与学生自我意识甚至还可能相抵牾。因此, 因材施教必须基于师生双方对于学生个性潜质的一种共识。教师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要想完全一致绝非易事, 但要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则并非不可能。因为, 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总是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兴趣, 教师真诚地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 用心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可以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因教而学寻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因材施教, 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6. 因材施教必须保持足够的宽容和耐心
孔子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因材施教, 得益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但纵然伟大如孔子, 其对学生的了解也难免会流于表面, 比如孔子在对宰予的判断上就曾出现过偏差。可见, 教师对于学生, 不仅要听他们如何说, 还要看他们怎样做, 不仅要观察他们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 更要分析他们行为表现背后潜藏的心理和思想根源, 同时, 还需要把他们和其他学生进行对照比较。
观察了解学生,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宽容和耐心。教师虽然闻道在先, 术业有专攻, 但每一个教师的知识、能力、视野、境界都必定存在某种局限, 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之处, 要善于发掘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不能轻率判断妄下结论, 更不能迫不及待地因材施教, 加以教育改造。最好也是最明智的办法, 就是先保持足够的耐心, 等待它慢慢生长, 让时间来作出回答。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 2014 (10) 。
[3]杨国华。论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09) 。
[4]张广君, 张琼。当代因材施教: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04) 。
[5]冯茁。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 (05) 。
[6]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2015.
[7]钱穆。论语新解卫灵公篇第十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入党动机怎么写,入党动机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动机怎么写篇1 ★、 入党动机...优美的文章摘抄,优美文章摘抄
本文目录一览: ★、 优美的文章摘抄篇1 ★、 优美的文...教师个人考核工作总结,教师考核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师个人考核工作总结篇1 ★、 教...初三入团申请书范文,初三入团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初三入团申请书范文篇1 ★、 初三...调查报告模板,调查报告模板
本文目录一览: ★、 调查报告模板篇1 ★、 调查报告模...如何预防溺水安全知识,预防溺水
本文目录一览: ★、 如何预防溺水安全知识篇1 ★、 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800字,老板办公室办公桌上色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800字篇1 ★、...市政基础设施工作汇报1500字,市政基础设施
本文目录一览: ★、 市政基础设施工作汇报1500字篇1 ★...已知二次函数范例,已知二次函数
本文目录一览: ★、 已知二次函数范例篇1 ★、 已知二...纪检部工作计划,纪检部工作计划
本文目录一览: ★、 纪检部工作计划篇1 ★、 纪检部工...伟大领导者的特征,领导者
本文目录一览: ★、 伟大领导者的特征篇1 伟大领导者...欢迎领导横幅标语,欢迎领导标语
本文目录一览: ★、 欢迎领导横幅标语篇1 ★、 欢迎领...学年鉴定表个人总结,学年鉴定表个人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学年鉴定表个人总结篇1 ★、 学年...罚款处罚单模板,罚款单
本文目录一览: ★、 罚款处罚单模板篇1 ★、 罚款处罚...个人工作述职报告,工作述职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个人工作述职报告篇1 ★、 个人工...大学生创业计划书word文档,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学生创业计划书word文档篇1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本文目录一览: ★、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篇1 ★、 英语学...优秀家长会发言稿3分钟,优秀家长发言稿3分钟
本文目录一览: ★、 优秀家长会发言稿3分钟篇1 ★、...安全施工方案,钢结构施工方案
本文目录一览: ★、 安全施工方案篇1 ★、 安全施工方...科研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研究
本文目录一览: ★、 科研课题研究思路篇1 ★、 科研课...短篇寓言故事,短篇寓言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短篇寓言故事篇1 ★、 短篇寓言故...公司业务招待费报销制度,业务招待费
本文目录一览: ★、 公司业务招待费报销制度篇1 ★、...职业能力概念,职业能力
本文目录一览: ★、 职业能力概念篇1 ★、 职业能力概...有限责任公司章程范本,公司章程范本
本文目录一览: ★、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范本篇1 ★、 有...家长对孩子的评语范例,家长对孩子的评语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 家长对孩子的评语范例篇1 ★、 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职责,安全委员会
本文目录一览: ★、 安全委员会安全职责篇1 ★、 安全...单位借款合同模板,借款合同
本文目录一览: ★、 单位借款合同模板篇1 ★、 单位借...旅游心得体会,旅游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 旅游心得体会篇1 ★、 旅游心得体...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党员转正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篇1 ★、 预备...大学物理实验心得体会,大学物理实验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学物理实验心得体会篇1 ★、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