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因材施教论文,因材施教论文(3)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9日
如果课堂教学在内容方面达到了重点突出而知识面又广;课堂氛围方面和谐而不失严肃;施教方法作到了运用得当而又深入浅出,则可以说该课堂组织是成功的。 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识实践过程,因为它是课堂施教的必要补充。学生认识实践的内容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依据,认识实践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编制提供各种类型的模拟练习题、或者课程论文、或者到具体的单位进行短期的认识实习;同时,教师应适时地批阅作业,对学生在练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解答,对课程论文进行必要的点评,对实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 课程考核是施教过程的必然延伸,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目前,经济法学的考核基本采取统一的全卷闭卷考核模式,从实践来看,这种模式是存在弊端的:因为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在客观上是不尽一致的,这就影响了考核内容的覆盖面;同时全卷闭卷考核不利于考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种考核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是不全面的,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在此建议:对课程的施教可以推行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纲的课程负责制,对课程的考核可以推行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

因材施教论文篇6

  【摘要】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大势。其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和“i+1”理论。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输入理论及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对分级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就分级教学的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分级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原则

  1、分级教学与i+1理论和情感过滤因素

  美国着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的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i+1理论指出,i(input)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语言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i+1是指高出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输入远远高出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即i+2,或者是接近甚至低于语言习得者现有水平,即i+0,i-1,学生会感觉太难或者太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i+1被视作教师所应提供给语言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Krashen同时还提出“情感过滤”在语言输入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学习者同样需要在情感上吸收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分级教学按照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i+1理论正好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按传统的自然班组织教学,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无法在同一课堂上将自己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控制在“i+1”的水平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按照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组织的分级教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习者的情感障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高的效率。

  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伟大教育家。正因为孔子能“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使弟子扬长避短,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所以培养出了各具千秋的七十二贤人。

  宋代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蔡元培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主张教学不拘形式,尊重学生兴趣,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反对“守成法、求划一”。陶行知先生针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最大弊端是“教学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用一成不变的授教方式“孜孜不倦”地把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变化了的同时又是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面对的个别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的拉平教育和补短教育,难以开展扬长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二、分级教学模式所涵盖的基本内容

  1、分级考试三原则(Placement Test)

  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做到对现有的学生进行:(1)合理分级;(2)比例均衡;(3)动态管理。

  新生入学后,遵循“学生自愿、学校遴选”的原则,学校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学校组织的分级摸底考试成绩,确定分级教学班学生名单,成绩优秀者进入A级(快班)、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B级(普通班)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级(提高班)三个层次进行组合,分级编班。在学习过程中,英语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跳级修读。分级时还应该把握比例均衡,一般来说,英语A级班(快班)和C级班(提高班)学生应各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15%左右,B级班(普通班)占70%。由此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教学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可对ABC班的学生实行“滚动制”的动态管理,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及个人意愿进行级别动态调整。这种级别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因材施教论文篇7

  摘 要: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时展到今天,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指导作用。中医妇科名家韩百灵教授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的运用为因材施教在研究生的现代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中医 因材施教 韩百灵 研究生培养

  一、韩百灵教授因材施教思想概述

  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早在《论语》中就有“因材施教”这一说法。孔子不但是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被沿用至今,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上,尤其是在中医学领域,这个特殊的国粹上,从中医的发展史看,虽然师承家传的方式终于使中医学术代代相传,虽然兴办中医院校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但是在振兴中医事业的今天,如何培养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医高级人才成为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院的妇科从1979年始招收研究生,迄今为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妇科的创始人韩百灵教授在多年的培养研究生的心得中,总结出别具一格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并赋以其新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早就专门的中医高级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老之所以能自创一派,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与其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韩老在其学术经验中提出:医之基,在习之;医之精,在于勤,这是因材施教者首先应具有备的条件。纵观古今一切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一门学科像中医学那样与文学关系那么密切,古人早就认识到“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不读庄老,不能认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深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祖国医药的巨大成果,除一部分掌握在老年中医手中外,绝大部分记载在中医的文献典籍中,所以学习中医古代文献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法宝。一者,从源到流,先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而后学习方药及临床各科;再者,从流到源,先以诵读《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起步,经过一段临床实践,再钻研中医的经典著作。韩老指出因材施教者不但自身具备了丰富的中医文化底蕴,还要有选材,知材,育材的能力。

  二、选材

  选材就是善于发现人才。导师的贡献贵在善作“伯乐”。从诸多考生中选择合格的人才,只能借助于考试的形式,因此试题的设计十分重要。设计试题的原则有四点:(1)是以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理论为主;(2)是渗透到相关科学领域;(3)是涉及到是的研究方向;(4)是与科学发展需要相联系。四点原则的比重分别是:40%,30%,20%,10%。按照分配比重设计试题的内容与结构深度与广度,是选材的唯一客观依据。

  三、知材

  知材,知材是导师对研究生素质、品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成绩,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的综合考核。具体措施如下:(1)入学考试试卷分析,了解研究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知识面及表述能力;(2)分析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成绩,掌握研究生的治学态度及治学方法;(3)通过文献的查阅、搜集、综述,考核研究生的调查能力和创造力;(4)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实践,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理论与思维逻辑;(5)根据具体表现,考核研究生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行及感召力。知材的着眼点是掌握研究生的优势与不足注重发现其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研究生的各类型人才培养确定主攻方向。

  四、育材

  育材,育材是“因材施教”的中心环节。根据中医妇科学的现状及性质,根据中医现代化的需要,针对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培养临床继承型,文献整理型,科学实验型的不同专长人才,形成高智能的学科梯队,是育材的战略目标。因此要求:(1)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术专长,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2)以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为多元系统,结合整理导师经验确定课题及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3)整体上要求一专多能,具体上要求重点突破。以上三点不仅是居于单纯的培养,而更重要的是,促使研究生一毕业就能马上成为各自独挡一面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整个学科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结束语

因材施教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i+1理论;因材施教

  【摘要】分级教学即分层次教学。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大势。其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和“i+1”理论。科学合理地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输入理论及因材施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对分级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就分级教学的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分级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即大学英语的英语教学要求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新要求的颁布使得分级教学的实施有了依据和学校的支持。《要求》的出台承载着革新外语教学的任务,寄托着社会对外语教学和改革的希望——分级教学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一个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级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突出问题。

  1、分级教学与i+1理论和情感过滤因素 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伟大教育家。正因为孔子能“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使弟子扬长避短,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所以培养出了各具千秋的七十二贤人。

  宋代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蔡元培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主张教学不拘形式,尊重学生兴趣,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反对“守成法、求划一”。陶行知先生针对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最大弊端是“教学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是用一成不变的授教方式“孜孜不倦”地把几十年不变的知识内容传授给一批又一批变化了的同时又是个性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面对的个别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的拉平教育和补短教育,难以开展扬长教育、创新教育,难以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承认差异、张扬个性,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1、分级考试三原则(Placement Test) 新生入学后,遵循“学生自愿、学校遴选”的原则,学校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学校组织的分级摸底考试成绩,确定分级教学班学生名单,成绩优秀者进入A级(快班)、成绩中等的学生进入B级(普通班)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C级(提高班)三个层次进行组合,分级编班。在学习过程中,英语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跳级修读。分级时还应该把握比例均衡,一般来说,英语A级班(快班)和C级班(提高班)学生应各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15%左右,B级班(普通班)占70%。由此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教学格局。这种格局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可对ABC班的学生实行“滚动制”的动态管理,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期末考试成绩及个人意愿进行级别动态调整。这种级别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关于经济学论文精华,经济论文
下一篇:服务行业礼仪,礼仪服务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