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高考复读政策,高考复读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1

  关键词: 江苏省高考试题 历史复习 史料阅读能力

  纵观近三年的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多以创设“新材料”、“新情景”的形式出现,将考查目标定位在能否以读通史料、运用史料为落脚点,这就要求在历史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即能够“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说明历史观点”[1]。江苏省有人教版和人民版两套教材,两者差异很大,而高考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的表述,如何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现作如下探讨。

  一、帮助学生整理教材,构建从整本书到阶段特征再到每课的框架,站在宏观看微观,自上而下、高屋建瓴地掌握史实。

  (一)掌握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规律,这是掌握史料阅读能力的一个基本方法。

  如必修(1):“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历史必修课程政治模块的重要目标。”[2]必修1政治史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分配,高三复习时可以先从宏观上构建必修1第一到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的整体框架,如下:

  以宏观带动微观,不仅易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史实,而且能揭示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得出启示,形成史观。这也就掌握了阅读史料的基本方法。以2009年江苏高考第7题为例: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此题选B。该题考查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以复习时应先掌握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是人类世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这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得出的结论。但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还面临另一任务:民族独立。

  (二)提炼单元阶段特征,这是提升史料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必修3本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最大的弊端是割断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不能有机揭示经济、政治、思想之间的联系。而每年考试说明则以时间段为单位,呈现经济、政治、思想的具体考点。所以在复习中要准确揭示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即掌握知识的横向结构,这样学生才会融会贯通。

  以2010年江苏高考第21题第(3)问为例: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答案】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该题以茶叶为抓手,揭示宋代的社会特征,从狭窄的角度,考出了历史的广阔。所以在复习中要使学生形成多维的知识结构。如: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三)帮助学生构建每课的知识结构,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

  高考试题虽以能力测试为主,但史实是关键。在教学中,可编写教材阅读提纲,将孤立、分散的史实以一定的线索整合在一起。由于“一纲多本”的现实,教师首先要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提炼出覆盖教材核心的主题,用高度概括的文字,把主干史实纳入框架中,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如果每课都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简明扼要的结构,坚持下去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以2010年江苏高考第23题为例: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前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

  但在高三复习中,完全可以将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容纳到具体结构中去,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目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如:

  二、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最基本原则,即“史论结合”。

  所谓“史论结合”,也就是要让论点“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从史料中来”即要能“从纷繁复杂的史实中认识事物的特征;独立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看法”。[3]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史观的过程,更是阅读能力升华的过程。“到史料中去”即运用理论指导研究。在教学中涉及某一史论的时候,可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例证明,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也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

  以2010年第24题第(3)为例: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原则是什么?【答案】论从史出。

  本题考查了历史研究的最重要原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学《史学概论》中一些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如“孤证不立”和“无证不信”;反对按照某种先入的理念剪裁史料;坚持史料互的证,要能从同一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中发现问题。

  新课改的高考方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一位教育学家曾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能力,而且终身受益。

  [1]2011江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2]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1.

  [3]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2.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2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读原因;利弊

  自1999年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政策,并相应采取全面推行远程网上录取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获得广大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逐渐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而且这股热潮的势头已经愈演愈烈。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50万,其中应届生667万名,占70%,复读生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30%,有183万人。据资料统计,2002~2006年,全国共有1000万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更可怕的是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是什么原因燃起了这股复读热潮?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做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院校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于是干脆不去报到。这样盲目而仓促的志愿填报,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不利的。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oolymood”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街道政务公开“六提六促”专项行动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安徽省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开展政务公开“六提六促”专项行动的通知》(皖政务办〔2020〕4号)要求,城关街道立即开展部署“六提六促”专项行动相关工作,扎实推动城关政务公开工作提质增效。

  一、强化工作保障。一是加强监督保障。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日常指导监督,督促责任科室按照责任分工开展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履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职责,印发了《临泉县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内容保障工作任务分解》和《临泉县2020年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文件,并将“专项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推进“六提六促”专项行动落到实处,确保公开信息及时、规范、有效、高质量。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召开政务公开工作培训会,对政务公开工作具办人员开展2020年重点工作培训,进一步推动我街道政务公开工作提质增效。

  二、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主动公开疫情防控、三大攻坚战、“六稳”“六保”政策信息。及时了复工复产相关政策信息,全面阐释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各项政策举措。

  三、完善基础信息公开。一是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目录公开相关信息,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准确无误。二是认真梳理我街道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文件公开质量,具体列明文号、成文日期、时间等信息,并完善有效性标注和PDF文本下载功能。确保政务公开全面、及时、准确,为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抓好政策解读。一是进一步明确解读范围,规范解读内容,创新解读形式,不断加强解读工作。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政策解读质量,固化了解读工作流程,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把关机制。本年度的解读严格按照决策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下一步工作重点步骤进行解读。同时采用丰富的解读形式增加解读的可读性,增强解读宣传效果。

  五、加强权力运行过程信息公开。一是推进决策公开。持续推行重大决策预公开制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严格落实征集期限不少于30日要求,及时公开意见收集和采纳情况,并做好网上意见征集和反馈信息关联工作。二是推进执行公开。针对上级反馈问题,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任务执行和落实情况公开力度。

  六、开展年报修订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信息公开统计报送工作,认真编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对上年度年报统计数据进行再核实,确保数据质量和精准性。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4

  基于上述问题,“普通公办高中复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重点选取了甘肃省白银市、安徽省安庆市两个地级市,对当地普通高中学校的复读现状进行调研,目的是客观地认识和把握“禁办政策”在现实中遭遇的实施困境。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本研究调研对象共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西部省份样本: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靖远县、会宁县。调研对象包括省教育厅、上述区县的六所公办普通高中、一所民办普通高中。二是中部省份样本:安徽省安庆市市区、枞阳县、桐城市。调研对象包括省教育厅、上述区县的五所公办普通高中、两所民办普通高中。

  以上两类样本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对象是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复读生与应届生),问卷包括复读生问卷和应届生问卷两部分。安徽、甘肃两省共发放问卷2 512份,回收有效问卷2 381份。样本量统计及其分布见表1和表2.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包括高三应届生调查问卷和复读生调查问卷两种。调查问卷是由调研组讨论编制的。其中,高三应届生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复读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对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态度和看法、复读行为对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学校对复读生的管理以及一些主观题。复读生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复读原因、对复读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对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态度和看法,还有一些主观题。

  3.复读差异分析

  (1)复读生的城乡差异分析

  从图1可知,本次调研抽取的样本中,有78.5%的复读生来自农村,12.5%的复读生来自县城,9%的应届生来自城市。由此可以得知:从本次调研来看,大部分复读生来自农村,少部分复读生来自城市,农村学生选择复读的可能性更大。

  (2)中西部地区复读差异分析

  如表3所示,本研究对调查结果通过T检验后,T=7.612,p

  二、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禁办政策”实施困境的分析视角

  “禁办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度面临或明或暗的抵抗,未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利益相关者在“禁办政策”变革压力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观望或者敷衍的态度,致使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禁办政策”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遭遇了实施的困境。本文基于外部制度供给与内部制度需求的视角,对“禁办政策”实施困境进行分析。

  1.制度供给分析

  我国的教育制度变迁常常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机关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特定的制度供给是与具体的政策制定、实施与监控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禁办政策”本身在提供制度供给的许多环节存在一些不足,比较明显的如政策目标模糊、政策可行性不强、政策监控不利、复读替代机构供给能力不足等。

  (1)政策目标模糊

  从“禁办政策”方案设计而言,该政策并不是以专门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下发的,而是作为其中一项具体的条款内容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的,主要是针对“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引起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这一问题,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保障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健康进行”。可以说“禁办政策”的具体目标表述比较模糊,现实政策问题也不甚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禁办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效力,导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此重视力度不够。

  “禁办政策”方案本身过于简单化,就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者意愿的一致性。调查数据显示,81.2%的复读生和88.7%的应届生表示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禁办政策”,66.3%的应届生明确表示支持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68%的复读生明确表示不同意“禁办政策”。在访谈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也不了解“禁办政策”,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禁办政策”持反对态度。这说明“禁办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理解、接受与认可。

  (2)政策可行性不强

  “禁办政策”的实现需要相应配套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补充性政策文件加以明确、细化。然而,第一轮的“禁办政策”缺乏必要的细节设计,只是大致描述了政策方案的轮廓,严格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可行的政策方案。在访谈过程中,有些教育行政机构人员就表示“禁办政策”只表明了禁办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方案设计和指导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禁办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无章可循,政策执行流于形式,其可行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地对“禁办政策”这一原则性规定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细化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的省、市、县自上而下有较为正规的专门文件规定,有的地区则缺失正规的文件规定,只是将其作为政策性任务,以口头的形式下达给地方,要求地方去执行。这就使得政策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未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也容易导致地方上政策执行的表面化现象。复读班往往从公开的举办变为隐蔽的举办,出现表面上执行、实际上变相抵制的现象。

  (3)政策监控不利

  “禁办政策”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公共教育政策。为了保证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自上而下的政策监控必不可少,而且应该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政策执行一旦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就会导致政策反馈渠道不畅通,直接影响决策者对政策实施有效程度的认识和把握。调研中发现,“禁办政策”在一些地区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政策监督与控制缺失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校中校、校外校、名校办分校、公办高中教师兼职等现象依旧存在。在“禁办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出现上述种种偏离政策初衷的变相办学行为。

  (4)复读替代机构供给能力不足

  政策落实首先需要有相应的实施环境,必须具备教育改革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必须具备相对成熟的先决实施条件。“禁办政策”禁止公立高中举办复读班,而将举办复读班的责任推向民办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然而,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办教育发展也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好的地区,其民办教育发展基础就比较好。与公办普通高中相比,民办教育及社会办学力量总体上说发展滞后,一些地区民办教育机构缺失,能赢得社会认同的民办“品牌学校”非常稀缺。民办高中及社会复读机构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办学场地受限,生源质量差,教师流动性大,政策支持力度小,资金来源紧张,社会信誉和规范程度相对较差等。与公办高中,特别是和优质重点高中相比,民办高中及社会复读机构招收补习生的规模和数量都极其有限,民办高中及社会复读机构是复读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许多地区的民办高中和社会复读机构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复读供给,其办学基础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复读生群体的复读需求。

  2.制度需求分析

  复读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复读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复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复读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禁办政策”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复读生及其家长、应届生及其家长、公办高中教师与校长、民办高中或社会复读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研究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禁办政策”的看法,可以表现出相关制度需求与供给之间潜在的矛盾关系。

  (1)复读生及其家长

  复读生是“禁办政策”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本次调研中,复读生包括两个不同的群体,一是在公办高中复读的学生,二是在民办复读机构复读的学生。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公办高中复读学生基本上认为“禁办政策”是不合理的;从问卷数据的统计情况来看,41.9%的公办高中复读学生不支持“国家应该禁止公办普通高中办复读班”这一政策,只有7.5%的复读学生表示支持。而民办复读机构的复读生则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赞同“禁办政策”,认为公办高中就是不应该办复读班,复读班应该由社会来办。复读生及其家长大都认为复读一年是有效果的,经过一年的补习,学生成绩会有很大的进步。复读的效果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录取学校层次的提升,还指其能够丰富学生的应试经验、心理素质和人生阅历。在复读机构的需求选择上,绝大多数复读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公办高中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复读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认为公办高中的校风、学风、师资力量都优于民办机构。

  (2)应届生及其家长

  应届生群体是潜在的复读生来源,对“禁办政策”的研究不应该忽视应届学生的声音。问卷数据表明,高达64.9%的应届学生表示不清楚该政策。从访谈结果来看,对于“禁办政策”的态度,应届生内部也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与反对。应届生支持“禁办政策”的理由主要是:教育资源应该实现在学校之间的均衡分配、在学生之间的均衡分配;而应届生反对“禁办政策”的理由主要是:民办学校收费高,贫困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复读。

  访谈结果表明应届生家长反对“禁办政策”的理由主要是公办高中教学和管理水平好,而且民办学校收费较高,家庭负担重。家长对于民办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民办学校在办学声誉、硬件设备、师资水平、学习风气等方面是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的。此外,当地民办高中的规模较小,运营成本多半由学生来承担,这就会超出普通家庭的接受力。总之,在和家长的访谈交流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地民办高中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不是学生复读的首选学校。

  (3)公办高中教师与校长

  调研结果表明,公办高中的教师一致反对“禁办政策”,认为公办高中可以办复读班,认为学生要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要通过教育与升学;复读就应该在公办学校进行,其办学条件较好,而民办学校质量普遍较差。

  大多数公办中学校长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公办高中办复读班的现象,复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和社会不应该限制复读生进一步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①理性满足学生的复读需求

  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诉求,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从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大局出发来看待人们的实际需求。假如国家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坚决制止所有公办高中举办高考补习班,恐怕社会、家长和学生一时都难以接受,就会人为地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民间的意愿和诉求是教育改革合理性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时刻考虑并合理引导民间意愿。作为自上而下改革发起者的政府,要有一种主动理解并把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民间意愿,如学生要求、教师吁求、校长呼声、家长希望的能力。“政府的指令绝不是学校唯一的情境性压力,很多外部因素也可能迫使学校偏离政府改革的方向。也许,最重要的压力就是要求拥有大量学生的学校履行好日常工作。不管政府怎么想,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应对学生(和员工)向学校提出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公众的期望,特别是家长的期望,会对学校产生重要的影响。”[1]一学者认为,“政策对常规实践的分离要求得越厉害,对实践者和接受者的需要的变动就会越根本,以至于实践失败的风险也就越多”[2]。教育改革如果忽视民间意愿而强硬推行,缺乏来自民间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教育改革进程将会寸步难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②公办高中负债问题严重

  政府财政投入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这是目前公办高中学校普遍面对的一个现实。复读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办高中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这一事实是公办学校校长普遍反应的焦点问题。目前,公办高中学费、择校费标准明显过低,学校总体收入有限,运转困难。公办高中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和择校费,各级财政对学校投入有限,除保证教师工资发放之外,学校基本上没有公用经费和建设项目的投入,因此,公办高中的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只能通过借款或赊欠的方式来解决。多数学校陷入“借新债还旧贷”的恶性循环,这些学校普遍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压力。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生、收取补习费,主要是为了缓解学校办学经费困难的局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是缓解当前学校经费压力的无奈之举。

  ③尊重复读生复读选择权利

  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分学生的高校选择权,造成学生出现被动复习的现象。我国高考招生的政策是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在这种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背后,凸显的是高校的选择权,削弱了学生的选择权,高分学生的选择权也被剥夺。落榜学生有复读的需求,学校开办补习班可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总之,对公办学校来说,举办复读班的经济效益和升学效益是学校现阶段不愿放弃的主要利益,一方面由于现阶段高中教育经费短缺,负债严重,学校举办复读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其日常运转;另一方面,培养复读生周期短、见效快,复读生升学率高,能为学校赢得巨大的声誉。公办高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民办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地区,有承担举办复读班的责任与义务。

  (4)民办高中或社会复读机构

  与公办学校教师的观点不同,民办学校与各复读机构的教师一致支持“禁办政策”,指出公办高中就不应该办复读班。公办高中应该优先重视应届生,不应该把复读生升学率纳入学校评比范畴,要减弱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的动力。民办学校缺乏竞争力,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这是民办学校或社会复读机构认为其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办学校校长相比,民办学校校长对目前公办学校变相办复读班的现象很不满意,并指出其背后存在的利益诉求,既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又能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这些校长认为目前民办学校还不具备与公办学校竞争的实力,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实验设备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是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的。如果公办学校依旧还要举办复读班的话,那么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小。

  民办学校和社会复读机构认为,在招生政策上,他们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政府优惠,政府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在办学实践中,这些民办学校和社会复读机构迫切需要加大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禁止公办学校的“变相”办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禁办政策”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5)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

  目前,社会评价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高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这也是高中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复读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升学率指标,是体现其管理质量和政绩的重要标志。对地方政府而言,复读生缴纳的学费可以弥补公办高中发展费用的短缺,暂时缓解地方政府“无力投入高中发展急需资金”这一燃眉之急。

  通过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这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立足于“理性人假设”的视角,我们发现,只要新的制度安排带给人们的预期收益超过他们为新的制度安排所付出的预期成本,人们就会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就会支持教育制度的创新,否则,任何一个理性行动者将不会主动地去变革教育制度。正如菲尼所说:“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种潜在的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3]然而,在“禁办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禁办政策”规定民办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应该发挥其作用,但现实中这种制度的有效供给远远不足,自上而下的“禁办政策”制度供给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此外,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对复读行为本身存在各种利益诉求,而“禁办政策”制度供给恰恰不能满足人们对复读行为的利益诉求。换句话说,各利益相关者认同复读行为,认为复读有其合理性,并不认同“禁办政策”的制度供给,以致出现了在学校层面集中“变相”办学的行为。事实上,教育机构以及它们对社会做出的反应也构成了“供方”,“‘供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什么样的潮流和需求才能够有效”[4]。制度执行者对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能否产生认同,这是决定制度执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一条法律或者一项制度的服务所产生的真正的社会影响,不是由规章或法律的用词来决定的,而主要是在社会争论和冲突中产生的,对此,国家政策只是确立了争论的地点、时间、主题以及‘游戏规则’”[5]。换句话说,国家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重构过程,政策理论极少是以原始面貌转化成政策实践的,可行的解决办法必须要考虑政策理论与本土政策传统、本土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要使教育改革的根本利益与改革对象的利益诉求联系起来。教育改革如果不是基于改革对象的实际需求,甚至缺失或者背离改革对象的利益,这项改革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同的,改革的意义也是值得怀疑的。当然,得不到认同的政策在实施中必然会遇到重重障碍和阻力,政策有效性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话。显然,“禁办政策”在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方面明显存在供求失衡的矛盾,出现“制度非均衡”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困境,“禁办政策”也在具体实施中遭遇了认同危机。

  三、走出“禁办政策”实施困境的基本思路

  公办普通高中高考复读“禁办政策”实际上是制度供给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明显地体现了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制度安排是“嵌在”特定的制度结构中的,配套制度安排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禁办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教育改革需要把这一政策放在相应的制度体系中来理解,强化配套教育政策系统运作的整体效应。

  1.国家制定指导性意见,各省因地制宜地制定复读政策

  地方“禁办政策”的执行者往往更熟悉政策对象以及自身所处的地方环境,而国家政策制定者对此并不十分了解,进行教育政策调整就是要适应地方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否实施“禁办政策”一定要考虑当地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采取渐进改革的思路,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刀切”。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从国家层面制定若干指导性意见,各地方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对策。例如,在民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薄弱的地区,当地可以不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真正为复读生提供合格的教育资源;而在中东部省份的一些大城市,民办学校与社会力量办学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以在这些地区限制甚至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

  2.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多主体办学

  基于民办学校与社会力量办学经费不足、优惠政策缺乏、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一社会现实,政府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扶持,对有办学实力和规模、社会责任感强、能承担高考复读任务的民办高中给予大力扶持,帮助和引导其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复读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有必要加强对民办高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定期评价制度,评估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和管理方式等,增加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民办机构的认同度及信任度。当前公办学校复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复读生的自主选择,“禁办政策”要先立后破、逐渐剥离、分层而治,鼓励多主体办学,满足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合理诉求。政府要鼓励多主体办学,避免缺失相应的制度保障,克服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的困难。

  3.实施弱势补偿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对于复读行为及“禁办政策”,中西部地区学生的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学生更支持复读行为,也更支持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渠道窄,通过教育、读书考上大学是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整体上要低于中、东部地区,并且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也明显地低于中、东部地区,这让“高四”变成学生考上大学的必经阶段,客观上也增加当地复读学生的人数。因此,为了缩短中西部之间存在的差距,当地政府有必要实施弱势补偿政策,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政策倾斜,努力增加高考招生指标,特别是二本以上院校的招生指标,增加中西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复读生的数量,促进教育公平。

  4.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程度,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调研发现,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支持复读行为,更支持“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的政策。这是因为城市高中教学质量较高,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且民办机构发展状况较好,使得城市学生在选择是否复读及到哪里复读时的余地更大。因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缩小城乡高中的差距,削弱省级示范、市级示范、普通校、薄弱校之间的差别,提高农村高中的教育质量,这是减少学生复读现象出现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考复读这一现象的成因相当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落后、发展不均衡的社会原因,也有高考竞争激烈、高考机会不均等的教育原因。基于此,教育发展要正视当前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依靠社会和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本文系济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困境研究”(项目编号:X1309)与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我国教育改革的制度困境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本杰明·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7.

  [2]大卫·K。科恩,苏珊·L。莫菲特,西蒙娜·戈尔。政策与实践的困境(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3]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8.

  [4]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7.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读原因;利弊

  作者简介:邱纪香(1987-),女,江西宜春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康玉唐(1952-),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39-02

  自1999年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政策,并相应采取全面推行远程网上录取工作,这一系列举措获得广大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逐渐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而且这股热潮的势头已经愈演愈烈。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50万,其中应届生667万名,占70%,复读生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30%,有183万人。据资料统计,2002~2006年,全国共有1000万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更可怕的是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1]是什么原因燃起了这股复读热潮?

  一、复读现象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一些追逐学历和名校的严重倾向,如,不考虑岗位及工作内容的实际,一味要求名牌大学毕业生;首选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硬性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必须是“211”、“985”的“全国知名高校”。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黯然神伤,纷纷放弃已经到手的就读机会,择机想来年考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考生报名的政策变得非常宽松。例如,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取消了对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以至于屡屡出现类似大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报道。此外,规定中取消了当年不报到的新生第二年不准高考的规定,或对往届生的入学资格没有做出特别要求等,这些规定使得考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心理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做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2]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3]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2]

  3.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院校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4]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4.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5]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于是干脆不去报到。这样盲目而仓促的志愿填报,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不利的。

  二、复读的利与弊

  虽然每位考生做出复读的选择是出自于自身的考虑,但是由前面提到的“复读经济”,我们已经了解到复读这一潮流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1.微观层面的利

  从微观层面来看,复读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契机。对于那些失意的考生,高考不再意味着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争取的途径就是选择复读;而对于那些犹豫在“走”与“留”之间的高分“失意”生,选择复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2.宏观层面的利

  首先,复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在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出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需要,国民的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渐提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其次,允许考生复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一种尊重,是教育机会均等下的当代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

  并且,复读班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就业压力。临近毕业季,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求职群体,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社会和个人的就业及求职方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部分学生进入复读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几年后学生毕业季的生源求职压力。同时,教育市场也随之活跃,就业对毕业生不再是焦虑的事情。

  3.复读现象的弊

  首先,复读潮流的愈演愈烈造成公办学校职责定位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考生复读其实质是侵占了其他应届生受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教育公平性。为此教育部曾在2002年就下达了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禁令。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利益的驱使,仍然有很多公办的高中在偷偷举办复读班,或者为了应对上级的政策,学校内部不再出现复读班,而是以培训学校的名义举办复读班。表面上看来,培训学校是民办的性质,但是授课的教师,所用的复习资料及教材等都和高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其实质就是学校的附庸品。

  其次,复读潮流的盛行使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影响。各高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实事求是的按照学生的志愿选择进行择优录取,如果考生放弃志愿选择,高校原来制订的招生计划就受到了影响;相反,部分学生因分数的差距却不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只能被迫复读。而造成如此两难的困境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一昧的复读其实误导了学生的思想,使不少学生偏离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为了考大学,他们重复一年的学习,被人戏称为“高四生”,更有甚者念到“高五”、“高六”。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不仅多花费一年的青春,更多的是没有依据自己的潜能有效自主地发展自己,而是被封闭的知识牵引,其中得失,大概只有这些考生自己心里才能体会。

  三、建议与对策

  高考复读现象在社会中涉及范围之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现象问题,而是上升到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收费政策、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民族文化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1.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

  依据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形式,可以预见复读现象在一定时间内都将存在,因此,应该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基于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出发点,笔者认为盲目的反对复读对于复读生是不公平的,但是适当的控制复读生的数量与复读的年限也非常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应届生的权益;或者国家教育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对于往届生参加高考的,在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相应的增加一定分数作为录取往届生的门槛,这样在赋予复读生同样享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彰显了高考门槛的平等性。

  2.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

  “复读经济”的出现,也启示了我们思考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既然这种现象不能消灭,那么正视它的存在并且进行合理规范的管理,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各高等院校也应该在复读这一热潮中深思: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发展各自的优势专业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综合性的高等重点院校,还是具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色,在相应的层次中独树一帜。只有这样对复读现象逐步引导和管理,才能使国家的教育更加平稳有序的发展。

  3.正确疏导社会各阶层的“名校”心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

  对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名校”层次论,学校、教师及家长应该树立正确合理的名校意识,最主要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选择名校,切不可为一时贪图名校之“名”而盲目的断送学生的前途。同时,我国的教育结构也要相应的进行调整,高校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关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论”,无论哪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尤其是占适龄人口15%以上的人进入高等学校,都不能视为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因为只有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发展才能引起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使高等教育在质的方面出现变化。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传统的英才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同时对于一本、二本等各批次高校的招生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估,以便输送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打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若干年后,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

  [1]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J]。学习月刊,2006,(15):37-38.

  [2]丰捷。高考复读班屡禁难止[J]。教师博览,2007,(10):15.

  [3]张克新,朱成科。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30-31.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6

  关键词:阅读方法;政治素养;阅读法

  近年来,江苏高考政治对学生能力要求又有所提高,《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考核目标与要求有四点,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二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四是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基础。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逐步提高,其材料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对学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在高三考前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呢?笔者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众所周知,高三考前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而此时,政治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同时政治教材具有整体理论性、抽象思辨性以及意识形态倾向较强的特征,如果加以充分利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将会是知识和能力的“双赢”。

  一、提纲式阅读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每个单元、每课和每框都有标题,抓住了标题也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各个标题“串联”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标题提纲为:

  1.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

  2.文化对人的影响――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从中可以概括出本单元是从文化对“社会”和“人”两个方面来阐述“文化的作用”的。在复习时,把各个标题“串联”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形成完整的印象,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掌握其内在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二、语文式阅读法

  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通读,要求先找出知识点,理清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段落进行归纳

  总结。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把握概念

  许多名词概念看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准确并且全面地理解。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可以理解成:①主干成分为“规律是联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规律”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②修饰词为“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像主观臆造的、现象的、偶然的、多变的联系就不是规律,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规律”这个概念的内涵了。

  2.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

  课本在知识的描述上,有时会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讲解。这时我们应该逐层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如,我们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呢?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回到教材进行分层,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①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②实践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发展。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认识能力。这样,通过阅读就掌握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

  3.概括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的政治教材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句子组成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一般,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也会有整段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段意的情况,这时,就要求我们用精练的一个词或句子把大意概括出来。例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概括段意”的方法,就能得出“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三、比较归纳阅读法

  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中出现。这种题目的难度不太大,但唯有对课本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才不容易做错。例如,政治生活中的“人大”与“全国人大”的性质表述、“人大”与“人大代表”的职权、“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对政府权力进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等内容是很容易混淆的,对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辨别,并进行适当训练,将会事半功倍。

  同时,还可以对相似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观?”这一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版块分析,从唯物论看,是因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从认识论看,是因为认识不仅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因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有所不同。再比如,《文化生活》教材中有三处涉及“教育”:一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二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这样的归纳整理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更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可见,教材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同时高考题目的答案也源自于教材。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也有利于学生的高考,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是很有利的。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政治教材的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政治教材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教材知识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升政治学科素养。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7

  不少公办高中借机敛财

  记者了解到,在豫东某省级示范性高中,已经有人数为140多名的高三复读班开学上课。因其班额过于庞大,被一些复读生戏称为“全国最牛复读班”。据悉,该校是按照今年高考成绩招收复读生并收取复读费的,其中,高考成绩446分以下的交11万元,446至450分交1.05万元,476分以上交4500元,一本线以上的免费。

  另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已招收24个高三复读班,其中理科复读班18个,文科复读班6个,平均每个班招收学生80多人,总人数在2000名上下。

  在另外一个城市的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今年招收15个高三复读班,普通文理10个班,艺术5个班,计划招生1000人。为和国家“户口属地参加高考”的政策相吻合,该校承诺,不是该区的考生,高考时负责把户口迁过来。

  一个民办高中的校长以某省级示范性高中为例向记者算账:每年按1000人的复读生和1500名高价高一生计算,这个学校每年获得的超额收费可达2000万元。

  “他们这是利用国家的资源敛财!”这位校长生气地说。

  重金揽高分生意欲何为

  既然已经考上大学了,甚至有的还过了一本线,为什么就不心疼父母的辛苦供养,不珍惜自己一年的青春呢?记者走访时得知,这里有一个“供”和“需”的“市场需求”问题。前来报考的复读生小张说,他今年的裔考成绩是550分,按照河南省的录取分数线,考取二本大学应当没有问题。但他觉得一方面二本不是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也几次向自己“抛来了橄榄枝”,承诺回学校复读不用交学费,如果明年考上重点大学,学校还有一笔数目不菲的奖励,所以决定回来复读。

  问及奖励会有多少,小张狡黠地伸出了一个食指。

  “一万元?”记者问。

  “若是考上北大、清华,可以比你说的数涨10倍!”小张长叹一口气。小张介绍说,他所在的复读班有一半学生都是本校今年毕业的学生,其他班也基本都是这种情况。自己有要求,学校有邀请,几乎是“一拍即合”。

  果然,在一个省级示范校散发的招生简章中,记者看到了诱人的奖励政策:凡在2010年高考中,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复读生,学校发放助学基金每人10万元:高考分数名列全市第一名奖10万元,第二名奖5万元,第三名奖2万元……

  “公办高中不愿放弃一年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复读生收费,于是一方面打着分校的幌子来应付有关方面的检查,一方面仍以公办高中的名义大肆招收复读生,挤得我们这些民办学校几乎无路可走了。”一所民办学校校长颇感无奈地说。

  一位民办高中的老师不无气愤地向记者诉说:“我们这些民办学校,只能招来二、三类生源,好不容易培养一两个尖子,又让公办校以各种优惠条件挖走。明年考试好了,自然又是他们拉优质生源的一个砝码。”

  违规行为要坚决遏制

  对于各地不断出现的公办高中违规招收复读生现象,难道真的就没有根治的方法了吗?

高考复读政策十篇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iiiii”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有关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照《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对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认真自查。经自查,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总体情况均符合要求,自评为合格。具体情况如下:

  一、门户网站自查情况

  在单项否决指标中,对照安全和泄密事故等严重问题、站点无法访问、首页不更新、栏目不更新、互动回应差、服务不实用六项指标对门户网站全部内容进行了自查,均符合相关要求。

  在扣分指标中,一级指标解读中的概况信息、机构职能、领导信息、动态要闻、政策文件、政策解读、其它栏目内容符合相关要求,解读关联未达到相关要求,扣分1分,得分30分。

  一级指标办事服务中的事项公开、在线申请、办事统计、办事指南、内容准确、表格样式符合相关要求,办事统计未达到相关要求,扣分2分,得分共计23分。

  一级指标互动交流中的信息提交、统一登录符合相关要求,留言公开、办理答复未达到相关要求,扣分合计13分,得分10分。网站互动交流主要为项目申请及结题等内容,申请人主要通过填报系统及电话进行互动交流,且部分留言信息无法公开,因而扣分较多,但不影响项目申请人与主管部门的互动交流。

  一级指标功能设计中的域名名称、网站标识、可用性、“我为政府网站找错”、站内搜索、一号登录、页面标签、兼容性、IPv6改造等内容达到相关要求,得分21分。

  在加分指标中,一级指标信息中的数据,由于我委门户网站开设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门户,且12月28日完成更新,可加4分。一级指标互动交流中的调查征集,由于提供在线调查征集渠道,监测时间点前1年开展活动超过6次,同时在活动结束后公开反馈结果,可加3分。一级指标办事服务的服务内容,由于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提供了3项以上专题或集成服务,可加2分。

  综上所述,通过对门户网站自查,其单项否决指标为合格,扣分指标中共计扣分16分,加分9分,最后得分为93分。按照评判标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为合格网站。

  二、政务新媒体自查情况

  在单项否决指标中,对照安全和泄密事故等严重问题、内容不更新、互动回应差等三项指标对政务新媒体全部内容进行了自查,均符合相关要求。

  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开设1个政务新媒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信公众号第四季度共推送18条图文消息,阅读人数33.13万、阅读人次39.02万,关注用户数超过31.32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未出现单项否决指标中的任意一种情形,自查为合格。在安全、泄密事故等严重问题方面,未出现严重表述错误,未泄露国家秘密,未或链接反动、暴力、色情等内容,也未因内容不当引发严重负面舆情。在内容更新方面,以2020年12月31日为监测时间点,前2周内共3条消息,更新及时。不存在购买“粉丝”、强制要求群众点赞等弄虚作假行为。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以此次自查为契机,主管主办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运维和技术团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对我委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功能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一是政策出台部门加强政策解读,提高政策文件与政策解读的关联度。二是增加办事统计功能,及时公开办事统计数据。三是做好功能测试,对网民留言内容、留言时间、答复内容、答复时间、答复单位等按要求进行公开。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薪酬调查报告,薪酬调查报告
    下一篇:劳动合同样本,劳动合同样本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