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费马点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篇1

  费马点定义费马点定义费马点定义费马点定义 在一个多边形中,到每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叫做这个多边形的费马点费马点费马点费马点。在平面三角形中:(1)。三内角皆小于三内角皆小于三内角皆小于三内角皆小于120°的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角形的三角形,,分别以分别以分别以分别以 AB,BC,CA,,为边为边为边为边,,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形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形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形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形ABC1,ACB1,BCA1,然后连接然后连接然后连接然后连接AA1,BB1,CC1,则三线交于一点则三线交于一点则三线交于一点则三线交于一点P,则点则点则点则点P就是所求的费马点就是所求的费马点就是所求的费马点就是所求的费马点。(2)。若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若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若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若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120度度度度,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所求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所求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所求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所求。(3)当当当当△△△△ABC为等边三角形时为等边三角形时为等边三角形时为等边三角形时,此时外心与费马点重合此时外心与费马点重合此时外心与费马点重合此时外心与费马点重合 证明证明证明证明(1)费马点对边的张角为120度。△CC1B和△AA1B中,BC=BA1,BA=BC1,∠CBC1=∠B+60度=∠ABA1, △CC1B和△AA1B是全等三角形,得到∠PCB=∠PA1B 同理可得∠CBP=∠CA1P 由∠PA1B+∠CA1P=60度,得∠PCB+∠CBP=60度,所以∠CPB=120度 同理,∠APB=120度,∠APC=120度(2)PA+PB+PC=AA1 将△BPC以点B为旋转中心旋转60度与△BDA1重合,连结PD,则△PD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PD=60度 又∠BPA=120度,因此A、P、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又∠APC=120度,所以A、P、D、A1四点在同一直线上,故PA+PB+PC=AA1.(3)PA+PB+PC最短 在△ABC内任意取一点M(不与点P重合),连结AM、BM、CM,将△BMC以点B为旋转中心旋转60度与△BGA1重合,连结AM、GM、A1G(同上),则AA1

  费马在光学方面,确立了几何光学的重要原理,命名为费马原理。这一原理是几何光学的最重要基本理论之一,对于笛卡儿的“光在密媒质中比在疏媒质中传播要快”的观点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把几何光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

  几何光学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公元前400年,我国《墨经》中便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各种面镜对光的反射的记载。公元100年亚历山大里亚的希罗(Hero)曾提出过光在两点之间走最短路程的看法。托勒密在公元130年对光的折射进行过研究。公元1611年开普勒对光学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定量程度。最后,1621年斯涅尔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费马则是用数学方法证明了折射定律的主要学者之一。费马原理是根据经济原则提出的,它指出:光沿着所需时间为极值的路径传播。可以理解为,光在空间沿着光程为极值的路传播,即沿光程为最小、最大或常量路径传播。费马定理不但是正确的,同时它与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具有同等的意义。由于费马原理的确立,几何光学发展到了费马(Pierre De Fermat)是法国数学家,1601年8月17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图卢兹附近的博蒙·德·洛马涅。费马曾提出关于三角形的一个有趣问题:在三角形所在平面上,求一点,使该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人们称这个点为“费马点”。引例:有甲乙丙三个村庄,要在中间建一供水站向三地送水,现要确定供水站的位置以使所需管道总长最小?将此问题用数学模型抽象出来即为:在△ ABC中确定一点P,使P到三顶点的距离之和PA+PB+PC最小。解法如下:分别以AB AC为边向外侧作正三角形ABD ACE 连结CD BE交于一点,则该点 即为所求P点。证明:如下图所示。连结PA、PB、PC,在△ABE和△ACD中,AB=AD AE=AC ∠BAE=∠BAC+60° ∠DAC=∠BAC+60°=∠BAE ∴△ABE全等△ACD。∴ ∠ABE=∠ADC 从而A、D、B、P四点共圆∴∠APB=120°,∠APD=∠ABD=60°同理:∠APC=∠BPC=120°以P为圆心,PA为半径作圆交PD于F点,连结AF,以A为轴心将△ABP顺时针旋转60°,已证∠APD=60°∴△APF为正三角形。∴不难发现△ABP与△ADF重合。∴BP=DF PA+PB+PC=PF+DF+PC=CD另在△ABC中任取一异于P的点G,同样连结GA、GB、GC、GD,以B为轴心将△ABG逆时针旋转60°,记G点旋转到M点。。则△ABG与△BDM重合,且M或 在 线 段DG上 或 在DG外。GB+GA=GM+MD≥GDGA+GB+GC≥GD+GC>DC。从而CD为最短的线段。以上是简单的费马点问题,将此问题外推到四点,可验证四边形的对角线连线的交点即是所求点。较为完善的程度。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篇2

  費馬點(Fermat Point)

  一、前言

  費馬(Pierre de Fermat,1601-1665)是一位律師和法國政府的公務員,他利用閒暇的時間研究數學,他從未發表他的研究發現,但是他幾乎與同時代的所有歐洲的大數學家保持通信。曾經,費馬是歐洲所有數學研究進展之交換中心。有一天,他要回答一個收到的問題,『要找出三角形裡最小點的位置,這個最小點是指這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總和為最短』。

  「在平面上找一個點,使此點到已知三角形三個頂點的距離和為最小」,這個點就是所謂的費馬點(Fermat Point),這個問題可以應用在,例如有三個城市,然後要蓋一個交通中心到這三個城市的距離最短這一類的問題。

  二、找費馬點

  在平面上一三角形ABC,試找出內部一點P,使得PAPBPC為最小。首先,讓我們先找到P點的性質,再來研究怎麼做出P點。

  P點有什麼性質呢?它的位置是否有什麼特殊意義呢?在中學裡,我們學過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以及垂心,P點和這些心之間有關聯嗎?還是和有些線段長、角度大小有關係呢?

  APB、BPC和CPA很接近,這三個角度有何關聯?

  【解法1】

  1如右圖,以B點為中心,將APB旋轉60到C’BP‘ ○

  因為旋轉60,且PBP’B,所以P‘PB為一個正三角形PBP’P

  由此可知當C‘、P’、P、C四點共線時,PAPBPCP‘C’P‘PPC為最小

  2若C’P‘P共線時,則 ○

  BP’P60C‘P’BAPB120

  同理,若P‘PC共線時,則BPP’60BPC120

  所以P點為滿足APBBPCCPA120的點。

  但是,該用什麼方法找出P點呢?

  以ABC三邊為邊,分別向外作正三角形ABC‘、A’BC、AB‘C

  連接AA’、BB‘、CC’

  AA‘、BB’、CC‘三線共點,設交點為P,即為所求

  【證明1】

  (在解法1曾提到若PAPBPCP’C‘P’PPC,即C‘P’PC四點共線時,小值,所以P要在CC‘上。)

  ABB’AC‘C1

  2則DPB~DAC’,得3460 在PC‘上取點P’,使得BPBP‘BPP’為正三角形

  則ABPC‘BP’,得APC‘P’

  所以PAPBPCP‘C’P‘PPCC’C

  【證明2】 PAPBPCC‘C有最

  所以CPA’60 A‘ APBBPCCPA120,又A’BPC四點共圓(BPCBA‘C180)

  故APCCPA’180,因此P在AA‘上 同理可證P在BB’、CC‘上,故P為AA’、BB‘、CC’三線交點

  三、畫出費馬點

  經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知道,在平面上ABC,想找出一點P,使PAPBPC為最小,方法為:分別以AB、BC為邊長做出正三角形ABC‘及A’BC,連接AA‘、CC’,兩線交於一點P,P點即為費馬點。

  使用上述方法需要注意到一點,ABC的每一個內角均小於120,如果其中有一內角大於120,那麼P點就是ABC最大內角的頂點。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篇3

  费马点

  一、研究目的

  费马点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费马发现的。所指的是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上,有一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而费马点有许多有意义的性质,即为此,本人以费马点的性质为因来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结果

  (一)费马点的发现者

  费马点的发现者是费马[Fermat, Pierre de, 1601-1665],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1601年8月17日在法国南部图卢兹附近波蒙--德洛马涅出生。早年于家乡受教育,后入图卢兹大学供读法律,毕业后任职律师。自1631年起任图卢兹议会议员。任职期间,他利用工余时间钻研数学,并经常以书信与笛卡儿、梅森、惠更斯等著名学者交往,讨论数学问题。他饱览群书,精通数国文字,掌握多门自然科学的知识。虽年近三十才认真注意数学,但成就累累。最后于1665年1月12日在卡斯特尔逝世。

  他生前由于性情淡泊,为人谦逊,因此较少发表论着,大多成果只留在手稿、通信或书页之空白处。他的儿子于1679年把这些遗作整理汇集成书[共两卷],在图卢兹出版。

  由于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等方面贡献良多,被后世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

  (二)费马点的求法

  △ABC需是三个内角皆小于120°三角形,分别以 AB、BC、CA为边,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形△ABD、△ACE,然后连接DC、BE,则二线交于一点,记作点P,则点P就是所求的费马点。

  (三)费马点的验证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边AB、AC分别向△ABC外

  侧作等边三角形,连接DC、EB,交点为点P,点P为

  费马点。则可得出结论:

  ①AP=BP=CP;②∠APB=∠BPC=∠APC=120°;③点P 是内心,是在三角形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④

  点P是垂心,是△ABC各边的高线的交点;⑤△ABP、△ACP、△BCP全等。⑥点P是△ABC各边的中线的交

  点;⑦△ABC的三顶点的距离之和为AP+BP+CP,且点

  P为费马点时和最小。

  2.△ABC是等腰三角形,以边AB、AC分别向△ABC外

  ①△ABC的三顶点的距离之和为AP+BP+CP,且点P为

  费马点时和最小;②∠APB=∠BPC=∠APC=120°;③

  △ABP与△ACP全等;④△BCP为等腰三角形。

  3.△ABC是直角三角形,以边AB、AC分别向△ABC外

  费马点时和最小;②∠APB=∠BPC=∠APC=120°

  (四)费马点的性质

  1.费马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

  2.费马点连接三顶点所成的三夹角皆为120°

  3.费马点为三角形中能量最低点。(调查得知)

  4.。三力平衡时三力夹角皆为120°,所以费马点是三力平衡的点。(调查得知)

  (五)费马点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在三个地方,而要求是在“三角形”内建一处车站等,且要是车站到三个地方的公路路程和最短,可利用费马点的性质①:费马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则这车站应建在费马点上。

  三、结论

  由此次研究可让我们知道,若想要在某方面做出伟大成就必先努力、锲而不舍的钻研,就如胡适所言:“做学问要再不疑处有疑„„”。并且,将成就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方便生活,才是他们的价值所在!

  二、找费马点

  在平面上一三角形ABC,试找出内部一点P,使得PAPBPC为最小。首先,让我们先找到P点的性质,再来研究怎么做出P点。

  P点有什么性质呢?它的位置是否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在中学里,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以及垂心,P点和这些心之间有关联吗?还是和有些线段长、角度大小有关系呢?

  APCB

  APB、BPC和CPA很接近,这三个角度有何关联? 【解法1】

  C‘AP’PC

  1如右图,以B点为中心,将APB旋转60到C‘BP’ ○

  B

  因为旋转60,且PBP‘B,所以P’PB为一个正三角形PBP‘P

  因此,PAPBPCP’C‘P’PPC

  由此可知当C‘、P’、P、C四点共线时,PAPBPCP‘C’P‘PPC为最小 2若C’P‘P共线时,则 ○

  BP’P60C‘P’BAPB120

  同理,若P‘PC共线时,则BPP’60BPC120 所以P点为满足APBBPCCPA120的点。

  但是,该用什么方法找出P点呢?

  C‘AB’PCB

  以ABC三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三角形ABC‘、A’BC、AB‘C 连接AA’、BB‘、CC’

  AA‘、BB’、CC‘三线共点,设交点为P,即为所求

  A’【证明1】

  (在解法1曾提到若PAPBPCP‘C’P‘PPC,即C’P‘PC四点共线时,PAPBPCC’C有最小值,所以P要在CC‘上。)

  C’2P‘4DP31CBAB’

  ABB‘AC’C12

  A‘

  则DPB~DAC’,得3460

  在PC‘上取点P’,使得BPBP‘BPP’为正三角形 则ABPC‘BP’,得APC‘P’

  所以PAPBPCP‘C’P‘PPCC’C 【证明2】

  APBBPCCPA120,又A‘BPC四点共圆(BPCBA’C180)所以CPA‘60

  故APCCPA’180,因此P在AA‘上 同理可证P在BB’、CC‘上,故P为AA’、BB‘、CC’三线交点

  三、画出费马点

  经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在平面上ABC,想找出一点P,使PAPBPC为最小,A‘

  方法为:分别以AB、BC为边长做出正三角形ABC’及A‘BC,连接AA’、CC‘,两线交于一点P,P点即为费马点。

  使用上述方法需要注意到一点,ABC的每一个内角均小于120,如果其中有一内角大于120,那么P点就是ABC最大内角的顶点。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篇4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成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4、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25、决定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6、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7、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称。

  2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答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答: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更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

  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认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接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像。如果把人对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过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4、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如何理解社会必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更本动力?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是坚持了那些原则?

  答: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着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8、简述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表现。

  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作用;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激励作用;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即分化作用。

  9、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实在哪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答:(1)私有制原则、(2)“主权在民”原则(3)分权于制衡的原则(4)人权原则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表现。

  答: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经营的全球化。

  1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斗争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简述社会经济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的原因。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3、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9世纪自然科学的突破: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的提出、能量守恒。

  3、马克思在实际中不断发展。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论述题

  1、根据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该原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2、列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消极后果,并举例说明。

  答:(消极)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地全球经济协调体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积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分工得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的优化配置。由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的发展。其中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影响:一,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三,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家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四,发展中国家换可以借贷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3、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好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僵尸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下,收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国际资本主义的进攻与阻挠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要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实践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显示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闭眼时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材料分析提(仅有知识点,分析略)

  1、(1)请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其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

  (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人物是主要事件的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英雄对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2、(1)评价苏联模式。

  答:积极影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告诉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基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消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的太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共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制度能够从更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答: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足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在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建立在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环境安全措施,环境安全
    下一篇:课外辅导方案范例,课外辅导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