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牧童》教案,牧童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5日

《牧童》教案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述空泛的道理,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加深体会。

  在处理教材时,我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点训练点,指导朗读,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表现,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采取激励读、评价读、分角色等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自悟自得。利用课本教材、插图及多媒体教具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使其发挥想像和创造,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整个过程,朗读感悟获得各自独特的感受。学生在体会主人公优秀品质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启迪,懂得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小组认读生字词: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火车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开走了!

  2、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读文品悟

  1、默读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画下来。

  2、学生汇报。

  3、随机理解句子。

  a、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1)体会“一……就”的意思并进行说话练习。

  (2)学生读句子。(个别读,齐读)

  b、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体会:没有不、争着、花大价钱。

  (1)学生再读句子。(个别读,齐读)

  (2)带着体会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这么棒的画家,他是怎样画画的呢?(引出句子)

  戴松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1)“沉思片刻”是什么意思?

  (2)戴嵩为什么要沉思片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好了。

  (1)指导朗读:男女比赛读,互相评价。(师:只要读出了你喜欢的方式就好了。)

  (2)看图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图画)

  你觉得画中哪些地方是“浓墨涂抹”,哪些地方是“轻笔细描”?

  (3)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3.过渡:如果是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引出句子)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1)指导朗读:男女比赛读、代入角色读。读出称赞的语气。

  (2)师评价: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夸赞别人!把这两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称赞”、“赞扬”)

  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外一个词。(夸赞)

  (3)理解“纷纷夸赞”:

  想象说话:可能还会有什么人在称赞他呢?(小孩、牧童、村民、秀才、过路人、大官等)

  (4)师:原来这么多人在夸赞才叫“纷纷夸赞”啊。(认读词语。)

  (5)小结:看来这个画家真了不起!真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二)体会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

  1、过渡:就在人人都夸赞他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mdash;&mdash;

  (1)随机指导朗读牧童的话,体会句子“这声音好象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个别读、赛读、齐读)

  (2)提问:为什么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呢?

  2、过渡:这时,戴嵩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mdash;&mdash;

  (1)默读课文5、6自然段,画出戴嵩是怎样做的句子。

  汇报: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

  (2)请你用这种表情读读句子。(生自由读)

  (3)指名对比读,引导学生评价。

  (4)师:原来这样读就叫“和蔼”。(认读词语)

  3、过渡:画家到底错在哪里呢?读读牧童的话吧。

  4、学生自由站起来读牧童的话。指导语气朗读。(个别读、齐读)

  5、师:原来真的画错了,画家后来是怎么做的呢?齐读第6自然段,边读边做动作。(理解词语“拱手”)

  6、你觉得这个画家怎么样?(体会他的虚心、勇于承认错误。)

  (三)体会牧童的品质

  1、刚才,牧童指出画家画错了,围观的人纷纷指责牧童,你认为牧童这样做对吗?

  2、学生讨论作答。

  3、小结:牧童观察得多仔细呀,面对大画家,也大胆地指出错误,小牧童和画家一样了不起!

  三、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1、小组分配角色读,体会人物品质,老师巡视指导。

  2、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表演读。

  3、引导学生评价。

  四、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对画家和牧童都非常了解了,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们吧!

  我想对画家说:

  我想对牧童说:

  (1)分组讨论。

  (2)汇报。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纷纷称赞挤喊

  叫和蔼指说

  惭愧拱手

  虚心请教勇于批评

《牧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文,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到的关于“人无完人,需要向别人虚心学习”的故事3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识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夸赞 称赞 赞扬 和蔼 惭愧观赏 沉思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5)”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字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如果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每个字读对,每个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2、同学们读得很投入,相信一定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3、指名请同学朗读

  4、说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师边引导学生发言边作板书:画家:著名、虚心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 引导学生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了不起。并作板书。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请你带着读画家与牧童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讲一讲“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五、作业

  把《画家和牧童》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板

  书

  设

  计 21画家和牧童

  画家:著名、虚心

  了不起!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

《牧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习。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画家 牧童(一大一小)

  你发现了什么?

  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同学的猜测都很有道理,是不是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深入课文

  过渡:课文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画家名叫戴嵩,他很有名。(出示第一句话,学生齐读)

  1、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戴嵩很有名气?你还能换一个词吗?

  2、我们可以用这种换词语的方法来了解一个词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戴嵩画画的好,很有名气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mdash;&mdash;4,把这样的句子用漂亮的“&mdash;&mdash;”画起来。板书:戴嵩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小朋友们找的都对,让就我们好好来研究研究戴嵩到底有多著名?

  (1) 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请你细细地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从哪个词更能突出表现戴嵩有名?( )

  学生没能说到关联词你可以这样引导:我们还可以从“一”和“就”看出他画的画刚刚挂出来就吸引了很多人,更可见戴嵩画得非常好。

  这就是关联词“一&hellip;就&hellip;”的作用,你能用“一&hellip;就&hellip;”说一句话吗?

  出示:看画的人一( ),就( )。

  有钱的人一( ),就( )。

  (是啊,戴嵩的画那么受人欢迎,难怪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拿起书,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2)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他是怎样画《斗牛图》的?

  ②看徐悲鸿画的画《马》,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现在你知道了吗,这是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把整句话连起来读。

  ③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戴嵩的画技果然高超,不但画得好,还画得快,她刚画完,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出示)商人称赞到&mdash;&mdash;

  (二)指导朗读大家称赞戴嵩的话

  1.出示句子,找同义词。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出示)

  教书先生赞扬到&mdash;&mdash;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出示)

  ①在这三句话中,有三个词是同义词,你发现了吗?把他们画出来!谁来说

  好眼力!这三个词儿都表示夸奖、表扬的意思。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生读词语)

  2.指导读句子。

  什么时候谁夸过你,被夸奖的时候你感觉怎样?

  得到称赞很开心,学会欣赏别人更厉害。谁替商人夸夸戴嵩?

  能加上动作吗?再试试

  比第一次读得好。“绝妙之作”后面是个&mdash;&mdash;(!)

  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好悟性,再给你一次机会

  这位商人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读书就该这样,只有用心读,才能一遍比一遍好!谁还想替教书先生夸夸戴嵩?举手的同学请起,这个机会给你们!

  谁想再一次展示自己?相信自己,你能行!我读旁白

  (全班齐读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师读旁白)

  3.夸一夸,理解纷纷夸赞。

  好!如果你也在场,你能自己夸夸戴嵩吗?可以用这些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出神入化 绝妙之作 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刚才商人、教书先生、他、她一个接一个、接二连三地夸赞戴嵩,这就叫“纷纷夸赞”。 再读,记住它。看来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板书:了不起

  (三)学习5、6两个自然段

  1、指导读牧童的话

  夸赞的反义词是&mdash;&mdash;(批评)

  牧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批评了戴嵩。他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当当小牧童?

  出示:一个小牧童挤进来喊:“画错啦!画错啦!”

  你真棒!懂得联系上下文读书!你来读

  (点头)围观的人都在夸赞,牧童挤进来,他一定&mdash;&mdash;

  对了!读出心情,你读。

  1、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说话

  (用“有的&hellip;&hellip;有的&hellip;&hellip;还有的&hellip;&hellip;”说一句话)

  好极了!这一喊把围观的人喊呆了。仔细观察围观的人的表情和动作,想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观察插图)

  围观的人都呆住了,有的(不停地摸着胡须),有的(瞪大了眼睛),还有的(伸长了脖子),他们都在想:(大画家怎么可能出错呢?)

  3、指导读戴嵩的话。

  是啊!这一喊果然像炸雷,再看图,戴嵩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怎样

  &hellip;&hellip;就是很和蔼。现在我是牧童,谁来读戴嵩的话?

  太严肃了,谁再试试?

  很温和,也很诚恳!大家一起当一回画家吧?(全班齐读画家的话)

  那我就说说你的错误吧!(出示牧童的话)

  4、理解牧童的话

  谁抓住机会读牧童的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戴嵩错在哪里?

  谁来汇报?

  很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难一点的题目,想挑战吗?

  牧童为什么能发现牛尾巴画错了?请大家再次默读牧童的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生默读牧童的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谁来说?

  你们的发言很精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mdash;&mdash;骆宾王,他七岁写下《咏鹅》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鹅&mdash;&mdash;

  骆宾王把鹅描写得那么传神,靠的也是观察。看来咱们也应该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5、感悟画家和牧童的品质(读5、6段)

  我读旁白,男生当画家,女生当牧童,分角色读对话,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家?

  是呀!大画家多谦虚啊!他接受了牧童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在上面题诗呢。 出示:画 看到这幅画,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这也正是画家向牧童道谢的原因,看来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牧童。

  画家戴嵩很虚心,牧童勇敢的指出了画家的错误,实事求是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来看课题,你觉得老师这样写课题合适吗?

  看人不要只看人的年龄、地位、外表,更重要的是看人的品质。

  四、回归整体,感悟品质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本,和他们一起演绎这个故事。旁白部分一起来,你当画家,你当牧童,你当商人,你当教书先生。全班分角色读全文

  四、拓展结课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实事求是&hellip;&hellip;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mdash;&mdash;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mdash;&mdash;屈原

  [板书设计]

  戴嵩 小牧童

  (了不起)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在课时分配时把识字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一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牧童》教案篇4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画家和牧童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画家和牧童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为好友作画,当所有的人都在夸赞这幅画的时候,一个牧童却勇敢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一课时,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第一,通过读书帮助学生理解“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通过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感受围观的人对他的夸赞来体会“著名”的含义;第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寻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结合画面等方法来落实;第三,识字写字。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先观察再指导后书写重反馈的教学方法。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鼓励学生质疑、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书写三个带有提手旁的生字“抹”、“挤”、“拱”,努力做到字迹工整、美观。

  3.通过读书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读课文3至5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给文中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

  教师: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环境设计与布置: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具: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出词卡)请你读读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纸(课本)。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在上面做个记号,并且要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帮助纠正字音。

  2.识字

  (1)在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难读或是拿不准的字音,告诉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

  (2)指名说,结合字卡,领读。

  (3)自己练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朗读情况。

  (4)生字大家都认识了吗?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词卡,开火车读词语,如果他读对了,就请你跟着他读,读错了举起小手帮助他纠正。

  (5)大家把生字读的又对又好,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纠正“夹”的读音。

  师:像我这样把拼音标在它的头上,就不容易读错了。

  生:标拼音,齐读句子。

  (6)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师: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相信课文你也能读好,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一人读一段,争取做到一字不错。

  生: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好课文纸认真听。(遇到问题停下来全班解决)

  (三)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同学们将课文读的真准确,相信大家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著名)。

  师:(板书:著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用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齐读第一段。

  2.学习戴嵩作画的句子。

  师:说戴嵩著名,相信他画的画一定非常好,文中有一个写他作画的句子,(课件出)快来读一读。

  (1)生齐读这一句。

  (2)请你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3)指名读,说说你的感受。

  (4)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你知道意思吗?指名说。

  师:这两个词语是国画的绘画技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请你上台指一指,哪里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里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

  生上台指示。

  师:现在你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是呀,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吧。

  (5)读句子

  师:戴嵩就是这样寥寥数笔画出了一幅《斗牛图》,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生:齐读

  师:从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6)回读第一自然段

  师:是呀,戴嵩画技高超,画出的画精美绝伦,所以课文第一段中才说&mdash;&mdash;“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带着你的体会齐读第一段。

  3.学习夸赞的句子

  (1)读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读读商人和教书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①指名读

  师引读:商人看到戴嵩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他禁不住由衷的赞叹道: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仅仅是一会儿时间,就把牛画得像真的一样,多了不起呀!教书先生看了发自内心地夸赞。(指名读)

  ②自由读

  师:真是神来之笔呀!快来看看这幅传世之作吧,如果你就是商人和教书先生,你会怎样由衷地赞美他呢?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自由练习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句子。

  ③指名展示读

  看到如此精美的画作,你情不自禁地夸赞道&mdash;&mdash;指名读。

  戴嵩画的又快又好,围观的人都忍不住纷纷夸赞,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带着你的感受读&mdash;&mdash;指名读。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就像是用神笔在描绘,画出的牛都像活了一样,请你再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吧&mdash;&mdash;指名读。

  ④齐读

  (2)比

  孩子们,你在刚才读这三个句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几个词的意思很相近?

  指名说。(夸赞、称赞、赞扬)

  你还知道其他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吗?指名说,师板书。齐读词语。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巧妙呀,表达一个意思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避免了重复,而且作者用的词语多么的恰当呀。我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也要向作者学习。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吧。生齐读。

  (3)说

  ①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想一想,自己试着先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点评。

  ②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你能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子,并且可以学着书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句子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指名说,点评。

  ③同学们真会学习!如果你能在刚才所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用上这些词语,你的语言就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了。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领读词语,生跟读。

  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说句子。评价。

  ④小结:真棒!积累的词语如果能恰当的用在表达中,我们的说话、写话就会更加生动了。

  就是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纷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生齐读。

  戴嵩的画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大家都喜欢他的画,怪不得有人还要花大价钱购买呢!可见他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吧,齐读。

  (四)复习生词

  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还记得吗?我们再来巩固一下吧。

  出示词语,齐读。希望你能在记住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当中去。

  (五)书写指导

  有一个难读的词语“浓墨涂抹”(出词卡,生齐读),词语中有一个需要写的字:“抹”,这是一个带有提手旁的字,请你认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师板书范写,强调字型注意事项,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一个。实投出示,点评,再次练写,实投展示。

  还有两个带提手旁的字,大屏幕出示,齐读,相信你一定能在刚才的基础上将这两个字写的正确又美观。先认真观察,再来写。写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大家,实投展示。(强调写字姿势)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出示词卡)&mdash;&mdash;戴嵩,我们再来齐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文中的小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戴嵩和牧童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21 画家和牧童

  著名 夸奖

  出名 表扬

  有名 赞扬画家和牧童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hellip;&hellip;就&hellip;&hellip;”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hellip;&hellip;就&hellip;&hellip;”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有钱的人一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这里也渗透了一种解词方法:结合具体画面来理解词语。再让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另外,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对“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夸,就是纷纷夸赞”。后面理解“拱手”这个词时,让学生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呢?古时候的人做这个动作多表示感谢,表示欢迎,表示歉意,表示告别。教师当场示范讲解,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二、培养积累、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此处要写两遍“太像了”“画活了”?因为反复说相同的话更能突出戴嵩的画好。再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说呢?在两个学生说出简单的夸赞的话后,再给学生推荐几个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赞美画精美的词语。让学生在夸赞时用上这样的词。然后出现练习题:“ , ,这真是 !”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场面,还让学生在表达中用上积累的词语,体现的“积累、理解、运用感受”的学以致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设计教案的时候设计的训练点很多,感觉什么都想抓,导致了没有完成设计的内容。

  2.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时候,品读的形式太少。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只抓住难记的字识记就行。

  再教学设想: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老师们的建议,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课文内容只学习画家的优秀品质。牧童的表现放第二课时完成,时间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就能够落实课堂练字环节。

《牧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写字教学。

  教学难点:

  教会孩子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提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请同学自由发表看法。

  2、在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生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勾出生字。

  3、认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出生字读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并为它组词。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由认记生字。

  (4)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记了哪个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看字型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联系生活识字:

  “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粮食”。

  (5)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情况。(开火车、抢读、小组读、齐读、个别读等)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抽学生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了的?

  7、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人物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8、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9、假如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练习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

  10、练习读读戴嵩与牧童的对话,要读出牧童的天真质朴。

  教师可以适时范读。

  11、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表现出来。

  12、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以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13、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看看书中的学习伙伴有什么看法?

  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自己感兴趣的生字,并说说在写这个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的下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商:很像“摘”字的右半部分,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

  价:字内有三个撇,但最后一撇与前两撇不一样。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注意与“浅”比较。

  购:左右都写得比较瘦长。

  5、学生自由写字,教师巡回指导。

  三、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面有课后题。

  2、请学生读读句子,体会“一”的作用。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画得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

  3、请学生用“( )一( ),就( )。”

  “( )一会儿,一会儿( )。”的句式说句子,写句子。

《牧童》教案篇6

  牧童导学案

  1、正确掌握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羊、白云、鲜花、绿草。。。)录音资料、电子琴、歌谱。

  导入:牧童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放一段录音,学生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2、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一玩,现在马上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小眼睛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我们到底要去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放音乐,歌曲的旋律)

  (师在有感情的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处,一个手拿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子,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清澈的水,高兴的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见许多羊和牛。。。

  4、请学生贴出画面

  a、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出来吧。

  b、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c、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d、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e、贴出牧童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听。。。。。。”

  2、全班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的。。。。。。”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里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快的情绪来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得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在老师电子琴的伴奏下,演唱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的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的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师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唱第一句,其他三句,每组一句。”

  (8)、师:“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主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看样子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歌词了,下午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山脉牧童们自己的家乡自由的放声歌唱

  4、欣赏风景。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资料。

《牧童》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mdash;&mdash;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mdash;&mdash;水青山&mdash;&mdash;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mdash;&mdash;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mdash;&mdash;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案篇8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词 唐 储光羲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五、作业,把诗改写成短文。

  提示“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七八里 宽阔

  (景)

  三四声 静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作者:超脱自然、对安逸自然生活的向往

《牧童》教案篇9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古诗《牧童》。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本科时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

  教科书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学习,理解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丰富语言积累;三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意图是通过故事引入,从作者的特殊性入手,制造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我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下步骤,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精神。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我安排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想象,在读中悟出诗意。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意在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熟读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知道,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牧童》教案篇10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hellip;&hellip;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ellip;&hellip;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牧童》教案篇11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 作业纸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mdash;&mdash;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mdash;&mdash;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mdash;&mdash;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mdash;&mdash;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mdash;&mdash;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mdash;&mdash;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mdash;&mdash;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mdash;&mdash;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hellip;&hellip;)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 )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hellip;&hellip;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

  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牧童》教案篇12

  一、点词读句

  师: 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

  生: 牧童

  师: 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

  生: 读了。

  师: 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

  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

  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

  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来,由你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

  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弄

  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多熟啊,再读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

  生:有

  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生:因为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笛声是悠扬的。

  师:你再讲清楚这句诗讲的是谁弄谁啊

  生:牧童在玩弄着手中的笛子

  生:笛声在逗弄晚风

  师:笛声在逗弄晚风,这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生:很美丽的

  生:很和谐的

  生:仿佛两个顽皮的孩子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如诗如画

  师:多好啊!谁还想来点词

  生:(一生上台,教室里很静,大家的眼睛一齐盯着小老师)铺

  生:(激动地)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看看,同学们真的做到熟读了,一下子就能说出来。你再点

  生:铺

  生:(齐)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面向个别学生)铺

  生1;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铺

  生2: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3: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谁来猜一猜他为什么点这个铺字

  生:因为这个草不是铺的话就不好了,比如说“长”,好象就只有一点点地方,如果铺的话,有很大很大的感觉

  师:你就会比较。他用一个长来替代一个铺字,一替代,一比较,觉得这个长字不行,这个铺字用得好。这个铺,告诉我们草长得很茂盛。仿佛在上面&mdash;&mdash;

  生: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师:给人的感觉暖洋洋的,多舒服啊!这位同学真不错,会比较。还有理由吗?

  生:这个草是碧绿碧绿的,镶嵌在大地上

  师:这个镶嵌和铺是有什么区别。这位同学的视野很广,意思是,在无边无垠的的大地上,这方圆几十里的草,就仿佛是嵌在大地上。

  生:这个铺字写出了草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

  师:(面向刚才点词的小老师)你对他们的发言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了

  师:看看,你们都很不错,他点这个词的理由你们都猜中了。还有谁想点的。(没有人举手)没有了,好,我们就点这么几个词,刚才我们总共点了几个词

  生:三个

  师:这三个词点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说它好就应该在这些词上----

  生:(动笔诠注)

  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词的上面圈一圈,再想一想。同学们,其实,这三个词的意思懂了,整首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了解了。我们一起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老师读题目,大家接着读全诗,这一次读不一样了,要读出诗的意境来,因为你已经把最主要的词语理解了。

  生:(齐读这首诗)

  二、自主研读

  师:同学们,洪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去查阅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写得很好,如果你也去读一读这份资料,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变得特别深刻。这份资料我带来了,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份,看看,你能不能通过读这份材料,去再深入地理解这一首诗呢?大家要一段一段看,看下去,想下去,对照这一首诗,这一段读懂了,你就在这一段下面划一条横线。如果读不懂呢?

  生:我们就打个?号。

  师:好。读不懂的内容不要划,这样就很清楚,划出来的就是你已经读懂的,没划出来的就是你不懂的。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这种读老师也给它一种名称叫做(板书:研读)

  生:研读

  师:就是研究着读,怎么样研究呢,就是把这份材料和这首诗对照起来,看看人家是怎么来理解这一首诗的,想想这样理解有没有道理,明白吗?

  师:好,开始,看看谁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研究的角色。

  生:(传资料)

  师:研读是要拿起笔来的。

  生:(开始研读)

  师:(走到一生前,个别辅导)先读第一段,要打开书,看着诗读,把你划出来的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非常流畅地读资料袋内容)“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hellip;&hellip;

  师:你看,读这样的材料,你也读得那么流畅,真不错,你的语文水平很高的。继续看下去。

  师:(走到另一位学生前面)划线的时候不要用尺子,这样速度太慢,你理解就行了,你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一遍。

  生:(流利地读划出来的句子):“这里的&lsquo;六七里&rsquo;和&lsquo;三四声&rsquo;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发现一位学生没有划,走到他身边,问)看到哪里了,前面是不是都看不懂,

  生:看得懂

  师:看得懂为什么不划呢

  生:划了(原来学生划诗句了)

  师:不是划这里,是划资料袋的内容,哪些内容懂的,划下来。

  师:(看到一学生还在用尺子划)不用尺子,对,这样速度比较快,也利于你去思考,对,很好。看得懂,是吗,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读懂了才划下来。

  师:有些同学有些累了,累了你就伸个懒腰,接着再读。要不要和好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如果想的,你就走过去,但是一定要交流,你的朋友会给你许多启发的,为什么这样写啊,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等等。

  师:好。先来交流已经读懂的,还是先来交流你存在的问题?

  生:先来交流存在的问题

  师:好,请你说一说

  生:为什么风中的笛声是时断时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很简单,请你说

  生:应该是风把笛声给弄乱了

  师:诗说“笛弄晚风”,反过来晚风也把笛声弄乱了,是吗?

  生:是

  师:你看看,多么富有情趣啊!仿佛两个小朋友在玩耍。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没有人再举手提问)看来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眼睛看洪老师,通过这个资料袋的阅读,通过研读,你对这首诗又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过牧童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师:你认为诗人也很羡慕牧童,是不是

  师:你觉得诗人羡慕牧童的哪一点

  生: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师:想躺就躺,想睡就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连晚风也想去-----

  生:逗弄一下

  师:谁看着老师再说,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明白了

  生:“弄”字告诉我们诗人作诗的时候进入了一种美丽的境界,谁也挠乱不了他,只有晚风才会挠乱他的笛声

  师:对这个弄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我相信他刚才说的话,在这个资料袋里是一个字都没有的,他是读了以后对这个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牧童其实是把地比作床,把天比作帐,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师:这句话在资料袋中就有,他现在是看着老师把这句话说出来的,已经把这样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了。

  生:这里的三四声,不是数字,而是要表现原野乡村的空阔和静寂。

  师:你原来是这样理解的吗

  生:不是

  师:现在读了这个资料以后,有了新的理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是吗?

  生:对

  师:希望你以后也会用这样的写法。还有吗?(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关系,这个资料袋我们是第一次读,还不知道怎样去提炼,不过,书上有一段话,我们是一定要去读一读的,把书翻开,21页,这里有两段话,谁把第一段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课文单元提示第一段话)“童年是纯正、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 ------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象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师:读得多好啊,你仔细读读书上的提示,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首诗。谁愿意像他那样把这一段话再读一读。把“本组课文”改成“这首诗。

  生:(再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有一位小朋友读了这首诗后,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不是最优秀的,现在请你浏览一遍,看一看,想一想,提出对这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意见。浏览就是快速地看,凭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觉得在读后感中还应该写什么

  生:(学生浏览读后感)

  师:有没有想法。我相信你的想法比这位同学要丰富得多

  生:我认为他写这么多童年趣事,最好能找出一件来具体描写,这样能更加体现出童年是多么的快乐

  师:你有这样的事例吗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你可以补充上去。就这样去改。我想把这个事情布置成家庭作业,明天早上能收到你这个作业,你可以在这个上面圈圈点点,会做吧。

  生:会

  师:我相信对你们来讲,是小菜一碟。

  师:好,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现在我们来抄读,怎样做呢?比如第一句诗怎么读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现在你们是背出来的,我请你们看着读出来

  师:眼睛还没看,看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看,再读

  师: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把书放在旁边,把这句诗写下来,不是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读完一句再写一句,明白吗?

  师:所以,现在的读,实际上要你脑子里记什么

  生:字怎么写

  师:然后呢,就把这句诗写下来,如果哪个字不会写怎么办

  生:看一遍

  师:对,但是要等到把这句诗写完后,再回来看一看,错了再把它改过来,不会写的再补上去。这样一句完成后再来做下一句,好,开始。

  生:(开始抄读)

  师:如果这样的抄读完成的好,老师就奖励你,完整地默写一遍。

《牧童》教案篇13

  教学思路:体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 )创设情景,一旧代新

  1 回想学过的古诗《所见》

  2 引出新诗《牧童》

  二 )复习学法,体会古诗

  1 指生说出古诗学习的六读法

  2 自学

  3 集体汇报

  一读说感知

  1)初读《牧童》,说出整体感受:景色的优美,牧童的悠然自得。

  2)练读,先指名,评价,在齐读

  二读划节奏

  1)二读《牧童》,划出节奏和平仄。

  2)按节奏,平长仄短读诗。

  师:“加上感受,结合节奏和平仄,练读诗歌。读后自评,师评后再读。

  三读解诗意

  1)三读《牧童》,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生说意

  师:“这首诗的那些字眼最生动?”

  四读品诗境

  1)抓字:“横,弄,卧”

  2)练读“横”,读出草地的茂盛,练读“弄”,读出牧童的顽皮,可爱,练读“卧”,读出牧童的无忧。

  五读练感情

  引读:诗人正是被草地的丰美所吸引,才写下这首《牧童》(生齐读古诗),诗人侧耳倾听,又听到悠扬悦耳的,富有趣味的笛声,有感而发(再读古诗),牧童的随遇而安,天真可爱深深地吸引住了诗人,落笔成章,写下了这首趣味盎然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在齐读古诗)

  六读绘画面

  1)师范读古诗,生闭眼想象画面,再说情景(重点猜想“卧月明”)

  2)用笔绘画面

  三)齐读古诗,结束全课

《牧童》教案篇14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的”、“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mdash;&mdash;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mdash;&mdash;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附板书)

  吕岩   铺

  蓑

  快乐   悠闲 卧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全国消防日活动方案,消防日
    下一篇:安全教育活动总结简短,安全教育总结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