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1

  关键词:因材施教法;小学语文;运用策略;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7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与主动发展成为全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教学,要在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须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1. 多层次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相片树叶,人也是一样,没有人的资质、能力天生相同,后天的成长环境与所受教育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各异。但后天教育非常重要,良好的后天教育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具有较强的情感表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等。鉴于此,对于多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2.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而要想真正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需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开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簦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教育事业才可以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才能够为社会输送多元化的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

  3.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因材施教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而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便是要从根本上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因此,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与需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尽最大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功能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

  4. 落实素质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当代教育的热点问题是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全民素养,要尽最大努力将人的素质提高生来,促使人格、道德、品质、智力、体能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人的素质并不是凭空养成的,需要具有先天或者后天的培养,教师要多去开发与指导,将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起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所以,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是相一致的,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质也是一致的。

  二、因材施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 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准备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之时,需要在备课之时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优等、中等、差等三个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特长等确定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方式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真正的做到个体与全体的共同发展。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好教学目标之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步骤。比如,在学习《那天》时,对于优等生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读和小组议论相结合;对于中等生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读、讲相结合进行学习;对于差等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先读,之后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从整体角度进行教学划分、设计与安排,才可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场所。对此,在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时,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语文基本训练内容。对于差等生而言,可以安排一些主要记忆性与理解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对于中等生而言,可以安排一般性的学习内容;对于优等生而言,除了一般性的学习内容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训练。另外,安排课堂提问时,也需要遵循递进式原则,由课堂提问给予学生提升学习层次的机会。

  3. 课后作业环节

  作业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巩固环节,更是学生迁移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作业环节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作业内容需要与教学目标、内容相一致,有难有易,要成阶梯性,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与深化题三项,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巩固与提升的机会。作业批改也是一样,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循序渐进地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更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合理地运用好此方式,为小学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汤诗颖。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4(3)。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2

  关键词: 新课程 教材观 认识误区 语文教学

  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工程。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形式上说,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和学生共用的课本,而是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多媒体教案、远程教育光盘、CAI课件等一大批综合性、系列化教学资源;以内容而言,建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发展迅速。可以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探究性、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开始形成。

  具体到语文学科,虽对新教材的批评声音从未停止,但多样化、立体化的语文教材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却是不争的事实。以目前高中阶段使用的语文课本而论,全国已发行多个版本的、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撰出来的“国标本”课本,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等,各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这本身体现了语文教材建设的一个巨大进步。此外,语文教师用书、学生用书、练习册、教案等与课本相关的语文教学材料丰富而详尽,语文地方读本、校本读本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反映了语文教材建设的成绩。

  与语文教材体系建设取得的进步相比,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教材观的宣传和研究不够,不少人,甚至是语文教师,没有认真思考、研究“如何看待语文教材”、“如何使用语文教材”,结果产生了很多错误认识,以致难以发挥教材的应有作用,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一、现阶段语文教材观的“误区”

  (一)过窄理解语文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基本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材政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部编教材”或“统编教材”,全国中小学必须无例外地使用这些书,加上观念、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开发相应的丰富的教学用书、学生用书、课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导致语文教材形式单一,很容易让人形成语文教材就是语文课本的观念。

  即使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这种观念还是影响深远。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教课本,自己按照教学参考资料、标准答案等教完课本就万事大吉,导致学生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实,语文课本是教材,但语文教材远不止课本,还包括光盘材料、词典、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外读物、时事新闻、生活素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课本是课程的核心教材,但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材料。

  (二)过泛理解语文教材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大力倡导“大教材”观,认为应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做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纸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

  这种语文教材观是对上述“语文教材即课本”教材观的拨乱反正,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其合理的一面。必须看到,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其“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这种语文教材观过度泛化了教材的范围,很难保证选文的准确性、规范性,也很难形成体例,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再加上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有限,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语文是无法学、无所学的,从而放松对语文的学习,使语文成为边缘学科。

  (三)过重理解语文教材

  由于传统的高度集权、高度统一的教材政策,以及长期以来对于语文考试标准答案、参考答案的强调,不少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材(特别是课本)就是权威、真理,是回答问题的准绳,以致形成了“以‘本’为本,教材至上”的教材观。教师把语文教材奉为经典,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神圣不可置疑,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掌握和服从;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进度,讲授教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结果,学生的兴趣受到影响,思维受到限制,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实际上,语文教材只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学习材料,不是唯一的教学学习材料,语文教材本身是变化的、开放的体系,要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对语文教材产生膜拜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掌握教材所提供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分析语文教材,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四)过轻理解语文教材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目的是为纠正一切唯教材是瞻,一切唯教材是从的弊端。但很多人曲解了叶先生的话,认为叶先生轻视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不重要,可以随意处理。于是,有的教师抛弃教材,自己找教学材料教、学;有的只上文言文,现代文放一边;有的只学必修教材,不翻选修教材……

  诚然,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学习资料获得,一些人没有接触语文教材,照样培养了较强的语文能力,何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区别很大,却不影响语文的学习,这本身说明语文教材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语文教材是核心的教学材料,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编选和严格审定的,其选材基本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体,古代、现代、当代等时代的作品,中国、外国等地域的名篇、自读篇目等要求……充分考虑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阶梯性,在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现状下,如果能运用好教材,则能更高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能力。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

  (一)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

  曾天山《教材论》明确指出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教学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功能,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和影响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终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产生作用。”的确,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物化载体,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应该成为教学核心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据,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等尽可能以教材为蓝本。当然,语文作为语言学科,教学材料非常丰富,可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可以补充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甚至是个人教材,但不能轻易抛弃与否定以语文教科书为核心的语文教材,因为其在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权威性上有别的教学材料难于媲美的优越性。

  (二)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工具

  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教师可以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学生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教教材不是目的,我们只是用教材来教。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工、改造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成为教材的仆人。

  如学习《鸿门宴》,需要探讨文章的主旨、内容、结构、艺术等,但目的不仅仅是记住这些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文言字词、语法,以及分析此类文章的方法,以便日后能举一反三,更好地阅读文言文。

  (三)语文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语文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编写者依据课程标准,合理划定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五年级)、小学高年级(六年级),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诸学段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方法,编进相应学段的教材。因此,对语文教材,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认识,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处理教材。

  教材中的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基本篇目、扩展篇目,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作品,活动单元、写作单元,等等,都是整个语文教材体系的一个点,我们要从整个课程体系的角度来处理。如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的“认识自我”单元,选了《我很重要》等三篇文章,很多老师把它们作为讲读课文,从作者、字词、背景、段意、主旨等面面俱到地分析。其实,这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是活动课单元,只是要求学生进行简单阅读,借助文本的启示,一起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并最终学会实现自我达到转学目的。

  又如《逍遥游》本是扩展阅读篇目,只要花1节课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义,初步了解文中体现的庄子思想即可,可有一份优秀教案的教学目标为:(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如此安排,是对《逍遥游》这一文学作品的教学,而不是对《逍遥游》这一课文的教学。作为课文的《逍遥游》,在语文教材体系中,所应该承担的课程内容,或许只是极为有限的某一个知识点、一种价值观。只有围绕该知识点、价值观展开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

  (四)语文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

  语文教材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经文,而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教学材料,必须随着时代的特点、社会的要求、认识的进步调整教材的选文、编排的体例等。《新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自主地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或编选其他素材进入教材,融合施教。

  [1]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丛书编委会。教材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还是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笔者在对硕博论文和其他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主要从教材的价值功能、教材编制以及教材使用这三个层面展开,其中教材编制层面又包括了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和选文、练习、知识、助学等四大系统的具体研究。

  (一)教材的价值功能

  百年(1902――2010)来,关于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呈现递增的态势。新课改以来,由于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与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王文彦(2006)在语文教材建设一节中提出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1]。张静(2010)认为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是对教材的一般功能的研究,二是对语文教材的独特功能的研究;并且从教育学视域与社会学视域对语文教材的功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相关研究[2]。此外,傅建明(2002)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教材功能,提出语文教材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合法化、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分层、保存和活化制度文化、政治社会化等功能[3]。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的研究是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新课改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集中在功能分类方面,是新课改之后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上,而对教材训练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教材的编制

  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教育界在教材理论和教材编写上进行了种种尝试,编写了多种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改革以后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建设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选文系统。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在“选文”问题中,确认“选文”的类型是极其重要的。如陈启天(1920)将选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叫“模范文”;第二类“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叫“问题文”;第三类“是学生自修的教材”,叫“自修文”[4]。在我国,教材的编排过于依照编者一相情愿的意图在进行着,缺乏权威的论证或者有效体系的保障。

  2.练习系统。练习系统,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詹海玲(2008)根据练习的内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将其分为五类:语文基础练习、阅读相关练习、写作相关练习、口语相关练习和综合性语文练习[5]。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旧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发挥每项练习活动的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3.知识系统。根据相关资料发现,语文知识开始列入教材最早开始于1935年夏D尊、叶邵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主要是用于读写训练的辅助作用。王文彦认为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6]。可以看出语文知识的分类大体上相同,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汉语、文体、文学知识。近年来关于知识系统的研究中,大都是关于识字的量和质方面的研究,真正关于教材中识字编排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方式的中介性、课程的承载性、教与学的意向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专门论述助读系统的著作较少,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对助读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高中和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少。

  (三)教材的使用

  在语文教育界王荣生老师较早提出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理论。他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论域里,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进行辨析,他把“内容问题”分作“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有联系而又区别。“课程内容”是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则解决“实际教什么”的问题。赵梦轩(2012)认为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是对传统“教教材”的一个超越[7]。

  二、研究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多种的研究方法的梳理,大致认为现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研究主要为“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两种。

  (一)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实施,语文教材的种类开始多样化使得比较研究法在教材研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李英娟(2005)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对同一个教材(人教版)新课改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对新旧教材进行对照,力求联系课程理论、教材研究理论,深入分析其变化的实质[8]。

  (二)运用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9]。有的研究者通过历史研究法梳理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发展脉络,比如李汉朝(2013)对民国不同历史时期小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为正在进行的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途径[10]。采用历史研究法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影响。(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1][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静。语文教材功能研究概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50

  [3]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詹海玲。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7]赵梦轩。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读与写杂志,2012(09)

  [8]李英娟。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4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

  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对教学原则探讨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思考的角度不同:周本从普通教育阐明的各个学科应遵循的六个教学 原则中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叶本依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 的,提出四个原则: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 养语文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相结合。崔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四个结合。袁本未提出教学原则,但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个角度,提出要处理好四 个关系,即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 关系。高本则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以及内部关系,提出四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客观事物观察、思维、 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究竟有哪些教学原则,国内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提法,大体有十 多种提法。经过10多年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高本所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有代表性, 能放到一定关系上、一定的矛盾上加以探讨,并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时,应明确三点:第一,要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原则同一般教育学的教 学论中讲的一般原则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第二,所提出的教学原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第三,语文学 科的教学原则,应该是语文科所独有的,或者是非语文科所特有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四、应用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应用性。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解答和教 学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两方面。

  六本教材在应用研究方面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及时吸收、反映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 新成果。多数教材重点选择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李吉 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二是都能重视理论的操作化研究。六本教材都十分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教学实例,并努力将零散的材料加工概括,上升为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映教改实验的方式有别。有的教材将改革实践置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介绍(如 崔本、翟本、袁本),有的则置于教材后面列专章介绍(如叶本、周本、高本)。第二,对教改实验的研究程 度不同。多数教材缺乏对引用的教改实验的深入挖掘。而叶本不仅客观地介绍各种教改实验,而且加上主观的 评析,对某一项教改实验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如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提出了四个研讨的 问题。

  五、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特色教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状况,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下面 试对教材的时代性、师范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教材的时代性。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否站在提高人的素质高度,用全新的教育观点来阐述教学理论、知识和 方法。袁本、高本、崔本体现得比较好。尤其是崔本,它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崭新时期编就的, 更能体现新的教育观点,如在“小学语文应遵循的原则”一节里,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

  教材的理论性。六本教材中,袁本、高本理论性较强,著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角度对一系 列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几本教材虽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 但只是一般化的阐述,教材整体的理论性次之。

  教材的师范性。综观六本教材,叶本和崔本的师范性体现得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定位确当,教材的内容 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符合师范生的实际。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选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秀 教学实例加以分析,既可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从教的能力。

  教材的可读性。六本教材中,叶本、崔本条分缕析、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可读性最强。翟本、高本、周 本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可读性较高。袁本重在阐发、论证,逻辑性强,对于师范生可读性较差,但对有一定 语文教学经验的读者,如担任这门课的语文教研员,又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启迪性。从编排体例看,叶本在正 文前加了“自学提示”,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袁本、崔本、高本仅附有思考题。相比较而言,叶本、 崔本更为规范,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的实用性。叶本、崔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完全摆脱了学究味,从纯理论的圈子里 走了出来,着力于面向教学实际,将第一线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师范生 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六、新世纪教材建设构想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 了坚实的一步,但 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 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教 材新体系。

  如何探寻构建教材新体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好我国传统教学法、现代外国教学法、新时期语文教 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博采从长、综合创新之路。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 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二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 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 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

  三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 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 累,教材要充分反映。

  四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 当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 基本内容基础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应加强下述工作:

  一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 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

  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系统论的 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的理论说明如 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三要体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以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的实践,洞察语文学科内部的规律和外部的联系,从1919年起就语文教 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特别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有关论述,对我们编好教材有许 多新的启迪。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结构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应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要体现学科内容的 系统、完整。具体编排时,可按逻辑顺序组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起到统 领全书的作用。这一板块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第二板块着重阐述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 、阅读教学、听话说话教学、作文教学等,这一板块,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 教学特点,又要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板块,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论述小学语文教师的 修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一板块的基本理论和第二板块的实践操作交相辉映,第三板块是 前两个板块的扩展延伸。三个板块浑然一体,构造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系统。

  (四)构筑中师特色鲜明的新型教材体系。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5

  记者:吴老师,您是广东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亲历者,我们知道您不但有着丰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而且还参与了新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建设,能请您谈谈30年来广东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情况吗?

  吴惟粤:好的。我从36年前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前15年主要是教学和学习,此间先后担任了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语文教学,后20年主要是教学研究,其间也先后主持或参与了8套各时期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经历了这些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之后,确实也感到很有必要对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以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建立广东特色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成为20世纪80年代广东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记者:30年前,开始进入新时期的广东语文教育是在一个怎样的基础上起步?面对的主要困难有哪些?当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吴惟粤:当时正处在之后的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时期,广东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几方面:首先是亟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规范的教学要求。当时全省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在长期无序、无标准的混乱状态中起步,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差异很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东的城市中学执行三年制的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农村中学执行两年制的农村中学教学计划,前一计划要求过高,后一计划则要求过低,与当时的教学实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是当时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存在大量“低标准,瓜菜代”时期延用下来的不合格教师。在未能做到整个教师队伍实现学历达标之前,用了十多年时间,让大批教师通过在岗进修,取得合格学历或中小学教师岗位合格证。三是广东的语文教学是在多种复杂方言背景下开展的,并且由于毗邻港澳,因血缘地缘关系深受港澳地区使用繁体字的影响,汉字简繁混用,当时“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任务就十分艰巨。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我省语文教学的难度,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首要的任务就是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然后才能谈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当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目标,迅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问题,是当时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有序的具有广东特色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省广大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在全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百舸争流、繁花盛开的新局面

  记者:30年来,我省语文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时期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有哪些阶段性特点?

  吴惟粤:我省中小学30年语文教学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面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恢复起步期。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掀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广大教师刚从十年禁锢中解放出来,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改革干劲,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百舸争流、繁花盛开的新局面。显著的特点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学术流派,在语文园地开出一朵又一朵奇葩,涌现出一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学实验项目,其中不少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北有韶关刘清涌提出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情、理、知、能、智”语文教学观和“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的教育观;东有梅州李清以单元教学目标调控为契机探索出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之路;西有湛江李寰英的“情理智能法”“循环导学”的语文教学、江门陈传和的由“阶段性、连续性、循环性”的外部三性和“整体性、规律性、实践性”的内部三性组成的单元教学体系;南有佛山钟德赣设计和主持实验并大面积取得成效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中山黄汝棠以启发式教学这一教改的永恒主题为主线总结和推广的导读法、活动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思路教学法等,以及广州市教研室主持的“精读・略读・仿写”语文教学实验、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开展的阅读教学、语文活动教学改革,等等。这些教学教研骨干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和理论研究,不但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理论成果,而且带动了一大批语文教改的骨干,提升了我省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我省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学方法改革开始拓展延伸到课程教材改革,一批承载着教改新理念新成果的教材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我国有着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材,成为这一时期广东语文教育改革的突出亮点。您能谈谈这些骄人成果的主要特点吗?

  吴惟粤: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可以说是我省语文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改革的重点已不局限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开始拓展延伸到课程教材领域的改革。当时的工作背景有两点比较大的变化:一是各种在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的教学方法成果需要可供教学操作的教材作为载体;二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85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描绘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蓝图,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建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的任务已经鲜明地提了出来。因此,这一时期我省语文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和成果是建设了一批在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教材。

  1986年,我省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开始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迈进,并且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为工作准绳,努力实现广东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领先于全国的教育目标。1988年,在教育部规划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一盘棋中,我省承担了建设适用沿海地区使用的义务教育教材(简称“沿海版”)的任务,编写包括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内的各科教材,从1989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实验使用,这套教材一直使用至2008年秋学年之后才完全过渡到新课标教材。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20年改革实践中,沿海版语文教材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这套教材除了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外,还体现

  并促进了新的语文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把教育观念几十年来转变和发展的轨迹表述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发挥个性”,就可以看出,此前的教材主要反映了轨迹的第一点,涉及第二点,未能顾及第三、四点。沿海版语文教材则反映了这个轨迹的全过程,吸收融汇了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突出了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交际功能,把语文运用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较好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主线、把语文知识教学有机地融于其中的语文教学体系。其成就不但促进了广东语文教育在全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如马来西亚的《华文》教材,过去一直由台湾负责提供编写。当地华文学校管理部门看到了“沿海版”语文教材后,决然停用一直由台湾供应的教材,派人专程赴北京通过外交部门找到“沿海版”编写组的老师,要求按照“沿海版”语文的教学体系和编写体例,为马来西亚编写新的初中、高中《华文》教材,这套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使用至今。这一成果的推广意义非常重大:扩大了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在海外的影响;教材用简化汉字编印,推广了简化字;用汉语拼音注音,推广了汉语拼音方案;应用我们的教学语法,促进了汉语在海外的规范使用;宣传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在政治上、学术上、文化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丁有宽主持编写的“读写结合教材”,从1988年开始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小学实验使用,这套教材强调以读带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从篇着眼、从句人手,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从仿到创、从放到收,从述到作、从说到写,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法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中风格别树一帜,尤其适用于农村小学。王东明主持编写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强化拼音教学,加强听说教学,引导儿童提前进入读写,扩大阅读量,在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写能力发展方面成效突出,尤其适用于南方方言区,与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南北呼应,成为我国“注、提”教学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两套教材之一。当时的国家教委初等教育司还在广东召开全国“注、提”教学实验研讨会,宣传推广广东的研究成果,并且以广东和黑龙江的研究和实验成果为基础,编写了一套全国通用的“注、提”教材。此外,吴郑珊的“集中识字”教材,李寰英的“情理智能法循环导学”教材,也都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呈现出自下而上、由实践而理论、以教学第一线教师为主力,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改革教学方法人手的特点。由于来自实践,用于实践,有用好用,成果易推广,教材受欢迎。同时,在沿海版教材建设中,一批高校学者开始参与其中,与一批中小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一起,组织起一支把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教学经验有机结合的课程教材研究和建设队伍,这支队伍至今仍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新课程的起跑线上,有着20多年不懈探索和研究的宽厚基础、敢为人先的广东语文教育改革又一次傲立潮头

  记者:新世纪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理想愿景,实现难度是比较大的,这一时期的广东语文教改又有哪些新成果呢?

  吴惟粤:新的时代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良机,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1年国务院批转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改革,这一时期可以说进入了教学改革的第三阶段。我省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在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同时开始进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事业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课程改革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现代化的需要和国际视野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从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入手,构建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一阶段我省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改革力量强大、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根基扎实、群众基础深厚。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方面正在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巨大变革,这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进程的变革。在社会信息量剧增、信息环流加速运动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代的使命,语文教育面临着学科自身不断完善的重大课题。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能够学以致用的语文课程,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的同时,要求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愿景是比较理想化的,实现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由于有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20多年不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宽厚基础,有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我省的语文教育改革又一次傲立潮头。

  语文教育凸现鲜明的时代色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迅速普及。并开始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记者:我们知道,这一时期广东语文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成果,您能说说这些成果有哪些比较突出的标志性特点吗?

  吴惟粤:这一时期最大的突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广东语文教改成果的辐射影响,而且在广东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都有突出的标志。首先是信息技术在我省语文教育中应用得早、应用得广泛。我省语文教育工作者自1996年承担国家重点课题“96-750”(中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及其课件制作)语文研究项目以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迅速普及。进入新世纪以后,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随着语文网络教学资源的日臻丰富,以及我省“校校有网站,人人有网页”活动的广泛开展,涌现出一批显示新世纪教学风采、体现新课程理念特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从“九五”期间罗定中学创设的语文多媒体教学法课堂结构“板块结构模式”的尝试,珠海一中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的探索,广雅中学以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践,到“十五”期间佛山、茂名、云浮、江门等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在全市范围的实验,再到“十一五”期间以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江门市“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和珠三角地区一些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的语文网络教学实验等为代表的充满时代

  色彩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标志着我省语文教育已经初步迈进现代化的时代,极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了语文教研的实效。

  新世纪,语文教改取得了开创性的新突破。广东首次承担编写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并付诸新课标课改实验

  记者:听说在发挥广东语文教改成果对教学的辐射力影响力的同时,语文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新成果,这项成果和以往的教材成果有什么不一样?

  吴惟粤:这就是我要说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普通高中教材建设作为广东语文教改在这一时期一项开创性的突破,确实尤可称道。据了解这是建国以来广东首次承担编写的国家课程普通高中语文教材。2004年,我省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查,作为全国第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使用。这套语文课本包含5本必修课教材和14本选修课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网络资源,既给学生提出了普通高中语文学习统一性的基本要求,又为学生选择性的自主发展和兴趣爱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语文选修课等课程资源。这套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以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以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需要为教材内容安排的依据,充分利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思想比较开放、信息技术较为普及、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

  这套教材有着鲜明的学术风格和教学特色:一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确立了语文活动教学的体系,实现了活动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写作的结合,构建了语文“活”和“动”的机制,师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等,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过程是“活”的,可在生活中考察、采访,也可走进网络世界去讨论、交流。二是以阅读为杠杆提高语文素养,构建了“以阅读为主线,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体系,把阅读、写作、语言、活动等项内容整合在每一个单元。三是构建了新的语文教科书体系,按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索,创建了“三线四单元”的语文教材新框架。教材的设计注重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开发各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教材适合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对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广东语文教育改革这些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但对我省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提高了我省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在辐射影响港澳地区的语文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省早期通过“说话”课促进推广普通话的做法对香港中小学“普通话”课程开设产生影响;连续四年来广东都派出几十名语文教学专家到香港驻校担任教学顾问(每批一年),传授广东语文教学的成功做法;近两年也配合澳门教学评估工作需要派出一些教学评估专家协助澳门对中小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钟德赣老师反刍式单元教学法正在新加坡的一些中小学推广实验……应该说,这些都是非常令人骄傲的成绩。

  如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语文教育工作者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回首我省三十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您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对于未来我省语文教学改革您有些什么设想?

  吴惟粤:三十年语文教改,承担着时代的使命,历经了艰难的跋涉,将继续在探索中前行。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所有能调动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将行之有效的实验成果提炼总结,宣传推广;必须有一支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包括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教学专家队伍,而且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队伍的中坚力量。

  语文教改之路将伸向何方?这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在总结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目标,把语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语文教育作为具有高度人文性、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懈努力探索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扎扎实实的语文基本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待我们研究和探索,如:如何开发和建设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如何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与考试?如何认识语文阅读审美与多媒体(视觉、听觉等)审美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审美的情趣和习惯?如何认识纸质文本阅读、检索与网络阅读、检索的关系,纸质文本写作与手机文本写作的关系、规范表述与谐趣表述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关系?如何看待语文教育的功利性与“无事乱翻书”的关系?倡导读书怡情,引导读书形成风气……

  我们说,中国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汉字记录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语文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私塾、蒙学的教学因人而异、各取所需而百花齐放、各吐芬芳,我们从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一些典籍中,仍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如何读书、作文提出的不少规范和方法,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今天语文教育体系的雏形。

  我们也说,语文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1903年张之洞主持制定《奏定中学堂章程》中设立“中国文学”课程,才正式拉开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序幕。一个世纪以来,历经“中国文学”、“国学”、“国文”、“国语”以及“汉语”、“文学”并设等称谓,最终还是选择了简洁而明快的名字――“语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建立起自立自强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并且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占有着很重的分量。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6

  关键词: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研究

  一、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进行科学评估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新疆地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61%。民族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已从中小学下延到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开始构成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截至2006年12月,仅新疆全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班在读学生数已超过14万人。新疆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出版工作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新编普通班中小学汉语教材、双语班中小学汉语教材、内高班、内初班汉语教材、以及大量汉语教辅材料都是近十年左右开发出版的。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基础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2004——2005年新疆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双语实验班《汉语》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写的。自使用以来,大家反映较好。一是词语量与新课程要求相符;二是课文内容较新,突出了科普知识,引导学生增强了科技意识以适应“双语”教学班教学的需要。但目前仍然存在教材单一,选用随意性大,品种少,还有使用多年至今未做修订,教材编写理念及体例落后,与新的汉语课程标准不相符合的问题。如目前大约有70%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是新疆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这套教材汉字、词语学习远低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辅材料较少。而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塔城和伊宁等县(市)以上的民族小学双语教学班还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大量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学已呈现“一纲多本”、教法各异的情况。中小学汉语教材已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汉语教学没有适用教材问题较为突出,大家急切期待着新一代中小学汉语教材的诞生。

  少数民族汉语教材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及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新的突出的矛盾。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汉语教材虽然是在汉语教学法和教材编写理论的指导下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但教材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生源水平、地区差别等因素。而解决这一差异的根本途径包括:一是针对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对现有的市场教材做客观有效的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做认真地筛选。二是针对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现状,研究建立一套客观的教材评估标准,能明确地指出优秀教材的长处所在,今后如何发扬,并扬长避短,然后经过反复不断的修改,出类拔萃,必定能提高教材质量,出现精品教材。有了客观的评估标准,也可以说就有了教材编写的指南,人们可以据此力争编出符合语言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较为理想的教材。这样,必定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符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中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从而为教学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如何建立科学、客观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标准

  教材是学习者的基本工具。研究发现98%的课堂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是由教材来指导的(Suarez。2001)。因此教材评估无论对教还是学都是极为重要的。而教材评估会涉及到很多比较因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如果只是依据一些调查,以一些量化指标为一部教材打分定论,评出优良差,那就失去了教材评估本身的意义。教材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搞教材评选,而是为了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指出教材改进的主导方向。任何教材评估不仅基于某种语言学理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评估也应该以国内外教材评估的基本原则为指导,立足于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参照国内外教材评估理论,建立科学客观的、操作简便的评估标准。依据制定的标准来分析,才能评出令人信服的结果。

  1.

  确定参照的评估理论

  Hutchinson 和 Waters认为:“评估教材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对照过程。评估者应首先列出某一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对教材的要求,这可称之为‘自身需求分析’,同时列出某一候选教科书的特点,也就是‘客观对象分析’,然后两相对照,作出评估”。他们还认为:“教材评估从本质上是一个直接的、分析的配对过程,即将需求与可能的解决方法配对。”英国语言学家哈默(Harmer)曾经说过,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是评判教材的依据和前提。

  可见,达到教学目的和满足学习者需求,是评估的两大主要内容。然而要对教材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应该有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周雪林(1996)认为教材的评估标准应涉及以下六个方面。(1)教材与教学理论的关系;(2)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3)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4)教材练习的设计问题;(5)教材的选材问题;(6)教辅材料的配套问题。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比较适用于教材评估的原则。

  在学习国内外主要教材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各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材,在具体内容上是存在差别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不仅应以教材评估理论为指导,而且应该符合新疆民族基础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

  2.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特点

  我们总习惯用一个大纲、一个课程标准、一本教材来统领汉语教学,最终也用一张同样的试卷来评价自己的汉语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南北疆之间、城乡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是与汉语言环境、汉语教师整体素质,甚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而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约占全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70%,在汉语教学上教什么,怎么教,究竟让农牧区的大多数学生获得怎样的汉语能力,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程度高、汉语言环境差、教学理念落后、方法单一、汉语师资力量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牧区民族中小学,不能一味地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使用一样的教材,执行一样的课标和教学计划,这是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在我们的教材评估中,要充分认识及考虑到,基础教学阶段的汉语教学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达标要求,编写多层次的教材,从实际出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我们扎扎实实提高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制定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评估标准的相关内容

  教材评估首先要确定评估的对象和目的,然后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依据评估标准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最后做出评估结果或评估分值。评估标准的制定是教材评估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到评估的效果和信誉。在前面的章节中,已论述每一条标准都不应是随意的,而应该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

  评估的对象及范围

  新疆目前大约70%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使用的是1998年新疆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汉语》教材。这套教材小学部分原是以三年级为起点,按一学年一册编写,到高三年级共编写了10册。2003年以后又在一、二年级补编了汉语口语教材四册。另外,大约有15%的双语实验班和5%的普通班学生使用的是2004——2005年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双语实验班《汉语》教材。这套教材全套共22册。

  根据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以上两套教材具有代表性,可从中各选出一册作为评估对象。如小学《汉语》第二册、初中《汉语》第二册;双语教学班小学二年级《汉语》(上)、双语教学班初中一年级《汉语》(下)。

  新疆南北疆、城镇和牧区差别很大。所以,评估使用教材的范围一定要全面和具有代表性。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评估范围可选择克拉玛依市、伊犁州霍城县、东疆昌吉州东三县、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南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和洛甫县,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及巴州库尔勒市。

  2.评估人和评估方法

  制定教材评估标准的人即应参与教材的评估。因为评估标准的制定离不开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也离不开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教材编写出版经验的人来做基础。教材评估人应该包括各层次从事双语教学研究和双语理论研究的专家、多年从事少数民族基础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编写、管理、出版专家,以及其他领域教材研究的专家。

  评估标准对教材评估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法和定量法。但在评估中,可根据评估目的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方法。无论选用何种方法,恰当性是最重要的准则。

  3. 制定评估标准的原则

  教材评估标准的原则,李泉(2006)认为,如果允许借用语言测试的概念来说明的话,可以把“信度”和“效度”做教材评估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教材评估的信度,是指评估是否公正而客观地反映了被评估教材的实际表现,也就是评估的结论或分值对被评估教材而言的可靠程度;所谓教材的评估效度,是指评估的内容是否就是教材评估所应考察的内容,也就是说评估的各项指标——评估标准体系及其具体的评估结论或分值,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评估工作的目的所在。

  4. 评估标准所涉及的内容

  结合相关理论和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本文把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评估标准所设计到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授予对象和教师4个方面。

  (1) 教材对教学环境的适应性

  社会条件决定着语言的供应和各种各样的机会(Spolsky,2001)。为了满足汉语作为一种交流的主要手段,一本合适的教材必须既要适合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也要适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堂教学环境。这一事实决定了教材所选的内容是否涉及各种各样的语言交际功能,是否具有多样性、时代性、真实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2)教材与教学目标的符合性

  汉语教学的目标就是从学前教育开始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爱好,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汉语课程的学习,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这就要求汉语教学集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提高使用能力三者为一体。然而研究发现,有待提高的新疆南北疆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汉语初级水平的语言加工和认知过程非常有限,通常是较低水平的词汇加工,但是新疆城区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较高级水平的语言加工和认知过程都较好,能对较高水平的句法和语义进行加工,并且其汉语文化知识相对丰富。所以一本合适的教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情况来满足上述三个目标(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提高使用能力),并且是否设计了适当的练习和训练活动,练习和训练的组织形式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教学授予对象的参与和兴趣,使其熟悉汉语语言的规律,培养学习策略。

  (3)教材对教学授予对象的适应性

  Widdowson(2002)指出:“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与自然过程一致而非抵触,必须促进学习进程而非阻碍学习进程。教师和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很明显,教材应服务于教学授予对象,因此教学授予对象应该作为评估教材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虑其因素时,还需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应当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所辅助,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某种僵硬的“方法”。汉语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相对熟悉的语言项目逐渐过渡到较难的,所以教材设计的循序渐进性,清晰性和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讨论话题的趣味性,练习的数量和质量都应考虑在内。教材应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并逐步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教材本身不应该硬性地强加给学习者某种学习方法。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鼓励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教材对教师的有益性

  在任何一个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都需认真对待,因为他们是教学授予对象的指导者和教材价值的决策者。目前,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存在一些问题,如汉语语言不规范、发音不标准、表达能力弱、课堂教师使用汉语的强度不够等等。所以,如果教材设计者考虑到教学者的多样性,那么教材就能够促进教学。

  教师如同授予对象一样,具有多样性,有各自的需要。教材需要向他们提供充足、恰当的指导材料(Williams,1983),来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如不同的受教育背景、职业经验和教学信念。所以教材是否配有详细的教师用书和辅助材料应作为评估标准之一。

  以上四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教材评估提供最基本的考虑因素,但是由于每一部分都有多样性和具体的评估细则,本文无法详细列出。随着电脑技术和语料库的介入,可以更客观地评估代表性教材的一些数据,尤其是词汇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可以和大纲或其他教学要求进行参照对比,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词汇的覆盖范围、生词的密度比、生词的复现次数等。这些都可以补充和扩展教材的评估标准,同时必将对将来的教材编写产生影响。

  四、结论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之一。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质量直接影响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质量。贯彻实施《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也是教材的选用。因此,分析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现状,构建科学而操作简便的评估标准是顺应当前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需要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泉。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 钱瑗。 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 外语界,1995,(1)。

  [4] 周雪林。 浅谈外语教材评估[J]。 外语界,1996,(2)。

  [5] 高凌飚。 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 许朝阳等。 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模式[J]。 河北大学学报,2007,(3)。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7

  【关键词】基础知识 人文性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多、更大。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在全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英语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国交流,融入大地球村。在我国英语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受到非常的重视,初中英语在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肩负着奠基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学的载体英语教材的编写,更是格外受到关注。教材的编写理念,基础知识的设定,语法修辞的确定都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时代的发展,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就已经有过几次改革了。最近一次的改革是2012年,之前的2003年~2011年的初中英语教材在2002年又做了一次更新。下面,笔者就结合这次更改,谈谈对七年级上册新旧版本教材基础知识的安排的理解和思考。

  一、正确认识教材版本更新的意义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的蓝本,是师生用于教学实践相互沟通的纽带。教材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英语教学的效果。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都和教材设计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认真研究新旧版本教材的不同点,对于教师掌握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新旧版本英语教材的对照,可以明了英语教材在设计和编写时所体现的优劣,并能够在教学中尽量完善和弥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通过比较新旧版本的教材在教法上的不同,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进,从而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的对照、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高屋建瓴地进行教学的总体构思,树立大英语教育观。

  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新旧两版教材基础知识的共同点

  英语和语文都是语言学习的学科,属于工具型课程。但是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外来语教学,与所有学科都有本质的区别。这是一个新兴学科,是前人没有教学经验的学科,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学科。因此新旧版本的教材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安排,注重了跨语境学习的特点。注重了英语以词内部形态的变化来体现语法的特点。新旧版本的教材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另外,对于中国的教育而言,复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使得很多学校处在农村,这里的师资薄弱,小学虽有开设英语,但是基本属于不规范阶段,初中英语才可以算作基础教学。因此,新旧版本的英语教材都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安排和教学设计。不管是词汇、修辞、语法都比较适中,都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三、新教材的内容更加注意人文性

  新人教版英语教材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更加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承载着使用者的文化。英语教材中的人文性贯穿在每个单元,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没有人文性的语言学习将会是没有意义的。新教材更加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助人为乐等品质的培养。在文章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这方面的。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教材首先是注重了基础知识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单词和句型等基本知识,而且还着重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热爱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同时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开阔视野、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增强祖国意识。比如Unit 2 This is my sister。通过谈论人物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句型,以及单词语法,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习俗。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习俗的习惯,使学生形成更多的良好兴趣。这就是新版教材的优势,注重基础知识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教育。

  四、单词量的差别

  新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很多的小版块,设计了很多学生的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新人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单词,这是以往没有过的,突破了以往的临界状态,生词量大使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有些难度。但是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积累丰富的词汇。比如Section A和Section B中的阅读材料,其语言结构相对复杂,但是语言使用起来则显得很灵活,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语言,表面看似不够规范,但是这些看似难点的教学恰恰是英语语言的本质特点,即口语性、交际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同时这样编排教材内容也反映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多学、多记、多积累,只有大量的词汇积累,才可能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大量的语音、词汇、结构和话语材料等的积累是学习英语的最基础的内容。旧版教材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文思想教育这方面,不如新教材的力度大,单词量也不如新教材多,这是一个创新。

  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能力的体现

  基础知识的内容改革,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强化单词的记忆,让学生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另外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大量的任务型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基础知识的安排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注意运用已经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能够用英语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新版英语教材具有前瞻性。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学的是用介词谈论物品的位置, Unit5 和Unit6主讲一般现在时,而 Unit 7到Unit 8 则延伸和扩展。Unit 9 当中的Section A主要是学习和操练与话题有关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活动形式以听说为主。Section B部分主要是学习和操练与话题相关的扩展词汇和句型,活动形式有听、说、读、写。

  总之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各有优势,但是新版教材的优势更大一些,更加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是新教材的侧重点,大量的单词强化积累也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所以把握好新教材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教师的一个备课内容。

  [1] 杨婷。 两套小学英语教材比较分析及其调查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 2010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十篇篇8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视,民国语文教材研究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热点之一。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一大批现代文学、语文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以民国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成果。然而,民国语文教材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哪些教训应引起吸取,恐怕更应引起学界注意。

  一。民国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

  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语文单独设科,设立编译图书局,出现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批语文教材。整个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学术思想活跃,带来教材文化的繁荣。据《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统计,民国时期,仅中学国文教科书就达100余种。小学国语教材应当更多,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就有100余种。从教材的编写出版体制来说,民国时期基本上沿续清末的“审定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趁机推行部分教材“国定制”),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以参与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只是编出来以后,要由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审查,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出版社和编写人员的积极性。从语文教材的出版机构来看,民国时期教科书出版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出版社、世界书局四大语文教材出版重镇,还有众多的书局、学社、书店从事教材编写,如设在上海的民智书局、中国图书公司、北新书局、大东书局、新亚书店、中华编译社、中学生书局,设在北平的立达书局、文化学社,设在南京的南京书店、正中书局,设在长沙的宏文图书社、湘鄂印刷公司,等等。教材市场完全是放开的,似乎没有什么限制。从语文教材编写队伍来说,有大学教授,如编《中学国文读本》的林纾为京师大学堂教授,编《中等学校国文读本》的刘宗向为湖南大学教授;有出版社编辑,如编《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吴曾祺、编《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的许国英、编《基本教科书国文》均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编《国语文类选》的朱文叔(即朱毓魁)为中华书局编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创造国文读本》的徐蔚南为世界书局编辑;有学者,如编《新制国文教本》的谢蒙(字无量),编《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刘法曾、姚汉章,刘是历史学家,著有《外史蒙求》《清史纂要》,姚汉章为祖父,时任中华书局师范部主任。有中学国文教师,如编《白话文范》的洪北平、何仲英均为南开学校国文教师,编《初中国语文读本》的孙工、沈仲九,以及陈望道等都是浙江一师教师,编《语体文作法》《国文评选》的高语罕是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教师。当然,也有集教师、编辑、作家、学者于一身的教育家,如叶圣陶、夏尊等。

  二。民国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编写,必须贯彻国家语文教育的方针,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民国时期尽管教材编写环境较为宽松,但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却是非常明显的。

  1.语文教材要着眼于立德树人。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语文教材在育人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当然要为这一目标服务。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制定《学校实行党化教育草案》,后又以“三民主义教育”取代“党化教育”,1929年公布《教科图书审查规程》,强调“以三民主义为教科书的中心思想”。许国英、谢蒙等人强调“保存国粹”,刘宗向等人主张进行“厉行明史”,无不强调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1932年,毁于“一・二八”战火的商务印书馆同人,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傅东华编出《复兴初中国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心,注重救国雪耻教育。陕甘宁边区编写的语文教材,有些就采取语文和常识混合编写的模式,既教语文,也教当时生产和生活实际所需要的科技和生产常识。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写供华侨学生用的语文教材,内容着重介绍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智慧,以激发侨胞子女的爱国信念。

  2.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实用。

  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实用,是民国语文教材的又一重要特征。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有意淡化文艺文,增加记叙、说明、议论等普通文和应用文,就是这种编辑思想的反映。教育家黄炎培更明确指出:“读本材料,全取应用的。作文力戒以论人论事命题,多令作记事记物记言等体(记物,置实物于前为题,或令写实景),尤多作书函(正式书函,便启,通告书均备),或拟电报(书函兼授各种称谓及邮政章程。电报兼授电码翻译法,电报价目表等。旧时《宦乡要则》,今之《官商快览》,以及坊间印售之日记册,附载各种,实包有无数适于应用之好资料),习写各种契据。书法注重行书。”“自社会困于生计,于是实业教育问题惹起一世之研究。一般论者,谓将以教育为实业之先导,不得不以实业为教育之中心。”他在《中国文之新教授法》中说:“国文宜注意日常应用之文字。于教科书外,随时宜利用新闻纸、广告、契据、书信、明信片等各种社会惯见之印刷品,以广其应用,但以合于儿童程度都为限。”

  3.注重教材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语文教材的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注重教材选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是教材编者必然要考虑的。民国初期白话文还不受重视,语文教材以中国古代文章为主,而且以文为正宗,很少选诗词。罗庸在《我的中学国文老师》中回忆,他上中学时的教材“是林纾选《中学国文读本》,商务版,线装。第一册是清文,以下明元宋唐倒溯上去,最后是《战国策》和先秦诸子。选文的主体自然是归(有光)、方(苞)、姚(鼐)、曾(国藩)和唐宋家。钱基博《〈初中中国文学读本写目〉说明书》:“中国文学,当然是文言文学,这个理由很简单。……给学生精读的一种中国文学读本的选材,当然以纯粹的中国文言文学为主体;语体文不必选,翻译文更不必选。”徐蔚南在《关于初中创造国文读本》中指出,语文教材应以培养阅读习惯和欣赏兴趣为主,“因为愈是高级的书报,愈是严肃,愈是不肯迁就人,那就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愈是优良的文艺,愈是高洁,愈是淡远,那就是愈难养成欣赏的兴趣。”所以,他编的《创造国文读本》“重文艺,多小品”。至于小学语文教材则以儿童文学为主,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朱、俞子夷在《新小学教材研究》中说:“近年来国语读本中材料,大多数是儿童文学。目标并举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

  4.注重读写能力训练。

  读写结合,通过读古人的好文章,使学生学会写作,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便捷途径。刘法曾、姚汉章《中华国文教科书》“编辑大意”:“中学校学生,国文程度渐深。急宜授以古人作文义法。”“意在使读者稍知古人之体裁门径。”王伯祥编的《开明国文读本》(1932)也突出文章作法。”到叶圣陶、夏尊编的《国文百八课》,以读写技能训练为宗旨,“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与称赞。叶圣陶多次说过:“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另外,在一些中学名校,一般还有自编的校本教材,如北平崇慈女中、师大附中、苏州中学、复旦大学附中、东南大学附中、南开中学等,这些教材,更是以扩大阅读视野、训练读写能力为主。高中多是给学生开书目,如长沙明德中学给高一年级开的阅读书目有:《常识文范》《青年修养录》《白话文学史》《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国小说史略》等17种,要求高一上选读100万字,高一下选读150万字。

  三。民国语文教材的当代意义

  民国语文教材是一座蕴含丰富的矿藏,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研究民国语文教材,当然不必追求所谓“民国范儿”,更不是要“回到民国”,而是要注重挖掘其当代意义,鉴往知今,作为今天编写语文教材的借鉴与启示。

  1.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繁荣教材文化的基础和条件。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不仅是学术卓越的先决条件,也是开放社会和自由经济不可缺少的道德和知识基础。(引自《深蓝财经》2013年9月3日)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学术文化研究,离不开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主流价值观、舆论氛围、教育生态、教材编写出版机制及审查制度等是决定教材文化繁荣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教材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语文学科与社会现实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关注度高,语文教材更是如此。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环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2.语文教材编写需要大批一流学者加入。

  民国语文教材之所以出现繁荣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有一支庞大的高水平教材编写队伍。许多一流学者加入到语文教材编写队伍,或编写,或校订,或审定,或指导,或撰文演讲,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林纾、顾颉刚、周予同、陈望道、叶圣陶、黎锦熙、黎锦晖、何仲英等。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时,“特约多人,按照初中程度,分别撰述既富兴味,又有内容之文字,编入各册,藉矫从来偏重文艺文之趋向”。所约之人,除顾颉刚、闻一多、陆费逵、黎锦熙、刘复等人文学者外,还有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中国医学的播种者”余云岫、气象学家竺可桢、动物学家陈兼善、物理学翻译家周昌寿等。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带动了重视基础教育与教材的社会风气。反观当今学术界,中小学教育似乎是“小儿科”,难登大雅之堂。研究型大学往往把精力放在高、精、尖的科研项目上,师范类高校也力图“去师范化”,比院士数量、比部级课题与科研成果的规模。新课改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不少高校纷纷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机构,众多大学教授关注中小学语文教材。但总的来看还远远不够,与民国时期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还有不小差距。

  3.语文教材编写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重在给学生打基础。胡适主张要用“看书”代替“讲读”,提倡整本书的阅读。他还给中学生开过一个“最低限度阅读书目”,要求高中生最少精读、略读各8种名著,而且要让学生“自己翻查字典,自己加句读,自己分章、分节”(《中学国文的教授》)。结果连他自己也承认“很像是完全失败了”,但他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相当的设备”(《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朱自清认为,“实际上学生读那些课外参考书的,截止现在,似乎还不多”。“大体还是以选本为主,只不过让学生另外知道些书名而已。选本势力之大,由此可见;虽反对选本的人也不能否认。”(《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集》)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高校教师亲身加入中小学语文教学,或编教材,或指导教学,或发表文章,大大改变了语文教育研究生态,但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着“居高而不能临下”,“可爱而不可行”的情况。

  4.语文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主持的主持词,主持词
    下一篇:毕业生自我鉴定,毕业自我鉴定怎么写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