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5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篇1

  摘要: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博大精神,特别是其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与道德文明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斯,曾于1988年1月在巴黎演讲时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从孔子那里寻求智慧。孔子在世界上的思想地位可见一斑。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应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寻求启迪。

  关键词:伦理;道德;人际交往;当代意义

  一、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内涵

  伦理道德范畴,是指那些反映和概括人类伦理道德的现象与本质,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概念。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年,其伦理道德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仁

  《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与根本,是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与规范,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揭示了人性的灵光,提升了人生的价值,展示了人格的伟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下引同书,只注篇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方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所以,“仁”包含“忠”、“恕”两个方面,其本质就是推己及人地爱人。

  (二)孝

  “孔子以孝统摄诸行”(蔡元培:《中国伦理史》第20页)“孝”乃人伦之始。它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首创私学,设帐授徒,最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学而》)他认为“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三)礼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礼仪促进人际和谐。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培养学生,是从教学生修礼开始的。要学生通过学礼,来规范行为,美化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达到高尚的人格。礼作为对人的行为的一系列外在规定,是具体而周详的。但在行为中只重礼的末节形式,必会导致虚伪,所以孔子在实施礼教时特别注重强调礼的内在精神和人的内心的真诚。孔子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条件,即所谓“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四)信

  孔子对“信”更是高度重视。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有信”(《学而》)孔子认为,人们只有遵守“信”的道德规范,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如果不讲信用,虚伪欺诈,就会寸步难行。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问题

  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一个重要转折期,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值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人际关系的需要也极为强烈的时期,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有些人容易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高评价自己,妄自尊大,孤芳自赏。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味地要求别人理解尊重自己,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难以认同、宽容、理解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观念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经常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篇2

  [关键词]孔子;仁爱;大学生;做人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做人教育,“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一个人。”写一个“人”很容易,一撇一捺即可,然而真正做好一个“人”却并非易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做人教育是最难的一件事,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内容才是最好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商品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人本身也成为许多人的困惑。笔者认为做人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贵,不一定非得顶天立地,但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立德,无以立人;不成德,无以成人。”在这方面,孔子的仁爱思想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和教诲。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

  什么是仁爱?简单的说,仁爱就是要爱人,是对他人的尊重、友爱和帮助。仁爱的表现形式因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表现在父母身上便是慈,表现在子女身上便是孝,表现在兄弟姐妹身上便是亲,表现在朋友身上便是义,表现在国家身上便是爱国,表现在人民身上便是爱民,这些不同的爱汇聚在一起就是仁爱。“仁”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仅在儒家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举足若重,有效的维护了当时大一统的封建政治,特别是孔子的“仁爱”学说,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孔子30岁时开始招收学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民间办学,在他一生的教学生涯中,“仁”作为他的核心政治思想被广泛传播。有人统计,《论语》一书总共15900多字,而单一个“仁”字就总共出现过109次,其中其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概括起来,这些讲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子曰:“仁者,人也。”在这里,孔子把“仁”界定为人性的本能,也就是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成人”和“成仁”之说就是因此得来。在孔子看来,“仁”是第一位的,是做人之根本。为人就应该具有仁,否则就枉为人。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坚持“仁”?子曰:“爱人”。仁与爱就组合成“仁爱”思想而成为孔子“仁学”体系的核心。

  孔子的“仁爱”思想首先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规范,就是爱和善,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爱的符号。具体来看,孔子的仁爱首先是爱亲,即孝悌,孝是指孝敬父母,悌则主要指手足相亲相爱。孝悌是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始于爱亲,但并非仅仅停留在爱亲上,孔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将仁爱提升到“爱他人”和“泛爱众”,并且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即仁爱的范围由宗族之内的亲人到宗族之外的众人,一直到天下人,也就是“德行于天下”。

  第二,为仁由己,不由他人。人何以成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人贵在心中有实行仁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要心中始终想着这个目标,就有实现的可能。孔子这种为仁由己的论述规定了仁的内在性和实现仁的自主性,决定了其必然得出一切伦理规范都归于发自内心的自觉选择,人们应该对社会规范自觉地遵守。

  第三,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仁爱还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这是人的基本道德修养。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宽恕,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还要进一步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主动关心人帮助人,关心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热爱自己的家庭、家族和国家。

  二、孔子仁爱思想对做人教育的时代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做人教育,是培养完善的人。而现代教育更多的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养成,以分数衡量教育成果的做法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在家长和老师眼中,分数高低成为学生好坏之分,以至于出现了一大批有才无德的学生。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将孔子的仁爱思想纳入其中,必定会显示出其时代价值。

  第一,仁爱思想是大学生做人教育的最好内容。大学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更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与完善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固然重要,但做人教育亦同等重要,可以说做人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大学生毕业之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方面,仁爱思想可以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教育价值,仁爱思想首先要求爱人,不仅爱自己还要爱他人,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理念。仁爱思想还要求为仁由己,重视内在的修身养性和亲身实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人格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操,对人的内在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仁爱思想还要求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这项内容与我国当前提倡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做人要能换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迫别人,对周围的社会和人群能够与人为善,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二,正己德治,重视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批学生的成才与否,而教师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对于做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仁爱思想作为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内容,为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仁爱思想要求仁者人也,教师想要在做人教育方面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首先就得坚持自身德行的修炼,做到以身作则,自然会吸引和影响更多的学生,才会收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养成道德自律意识,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事实上,这一点与仁爱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教师自身的德行不高,科研教学能力即便再高,想要让学生完全肯定认可也是非常难的,甚至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导向。故此,大学教师想要真正教好学生做人,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以身作则。

  第三,仁者爱人,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仁爱思想要求人们要有一颗仁爱的心,爱护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大学生教育也是一项爱的工程,教师首先要发扬仁爱思想,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以人为本,远离暴力和偏见。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学子,家庭出身、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等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能深入学生们内心,最大化地关心到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们的尊严和人格独立。

  [注释]

  [1]论语・学而。

  [2]论语・卫灵公。

  [3]论语・雍也。

  [4]论语・子路。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82.

  [2]任顺元。师德概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篇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这句话往往出现在古文中,这是古代大思想家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民服务而从不抱怨呢?也许有这样的人,但只是这12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乖女儿,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女,从小都是在他们的手掌上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也为干过任何粗活,从而养成了娇惯、自私的个性,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学校里,我们都很自私的,除了学习和自己应做的事之外,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我们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给别人,但与我们同龄的人有谁会这样默默地承担呢?在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担下来的人。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这样疏远了,人们自私欲也会减弱,大家都无私的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那世界该多么和平!我觉得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这句话为做人的标准,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例如在当今之世,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美国强化了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而对其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不管不顾。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自己的国家利益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和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以损害别国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呢?当年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同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这片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不能够作为两个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某些人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边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担者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篇4

  (二)亲情的疏离

  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然而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大述衷肠”。这些沉迷于网络虚幻情感世界的同学对现实感情比较淡漠,他们游离在大学生的主流群体的边缘。由于对网络虚幻情感的沉迷,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是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

  [1] [2] [3]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给父母打电话或是写信。还有些学生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

  (三)礼仪的缺乏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无声名片。然而,今日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乱穿马路,争相挤乘电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说话夹枪带棒,敲敲打打;有的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语,冷嘲热讽。在仪容方面,许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在求职中,许多学生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

  (四)诚信的缺失

  诚信一个人与外界更好交往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有朝气、讲诚信,体现着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但是,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同学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种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经常表现出的是冷漠、高傲、盛气凌人,迟到、早退习以为常,承诺的事情,经常是不能兑现,不了了之。

  三、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人际关系在一定的群体内起着调节工作或学习效率的功能。大学生只有善于与人相处,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而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仁”、“孝”、“礼”、“信”等,内含着人际交往基本原则的思想精华,是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汲取的思想源泉。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交往中的仁爱之心

  天地间“我”不能独存,“人字的结构需要相互支撑”。而“仁爱”的真谛就是尊重、理解、善待他人,与人平等交往。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应该会正确认识自我,更应该学会以开放的胸襟接纳他人,不以恶意猜测人,勿求全责备。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应该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尽已为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识破并远离,只有拥有一颗仁爱的心,才能冲破个人狭小的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人发展带来更多的条件,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事父母,能竭其力——人际交往中的孝悌之心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汛爱众”。人道孝为先,“孝”是建立在对父母等亲人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孝心和孝情。这种亲亲之爱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有这种爱心的人,必然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当代大学生不应使自己最亲最近的人慢慢变成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会爱,又怎能会爱别人,怎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只有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能更好地发扬扶弱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不知礼,无以立——人际交往中的礼让之心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知礼”,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礼”的在内在精神是“情”、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在人际交往中,“知礼”自然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一个“知礼”的学生,应该为人谦恭,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应该有敬畏之心,遵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秩序,懂得去尊重别人。应该恰当地修饰白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符合白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应该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关的协调一致,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四)言必信,行必果——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之心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证》)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诚信”是维持朋友关系最重要的纽带,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更是大学生为学和立业的根本。讲诚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只有作到诚,才能感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问的团结和友爱。步入大学,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要较以前复杂很多,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新朋友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如何与别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多客观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朋友间的相互信任。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客服的主要工作职责,客服
    下一篇:实习申请书,实习申请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