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战略管理论文范例,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论文范例篇1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对策
具有战略性的管理会计,通常被称为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简称SMA),它是会计学一个新的分支,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目前,SMA在我国的应用仍属探索阶段,人们对SMA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战略管理会计最早由英国学者西蒙斯(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他认为SMA就是未来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首次强调学习曲线与长期成本形态在衡量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和了解竞争者成本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管理会计应多注重外在环境,并协助企业衡量其竞争地位。继Simmonds之后,威尔逊(Wilson)等人在《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提出更加明确的定义:“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一、我国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时存在的问题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普及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18.2%。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而且我国企业现有的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且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很难将现代管理科学应用于实践。
2、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对企业环境要求较高
目前,国外管理会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国内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财务会计水平,更谈不上参与企业决策并在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会计师培训制度,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也必须逐步建立并完善管理会计师培训制度。如今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已经登陆中国,并由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和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管理会计国际论坛”,为各领域的财务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3、企业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
尽管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块,但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在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国内企业现在仍然习惯将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把管理会计只看作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导致战略管理的实施工作很难展开。
4、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十分缺乏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专业教育不足。现有的1300万会计人员中,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仅有6万人,受过大中专以上教育的不到10%,70%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虽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不高以及知识结构陈旧。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进一步应用。
二、我国企业推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1、普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建立应当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理论体系的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不要生搬硬套抽象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应该加强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大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其它经济管理专业大部分都没有开设,这也是有待改进的。在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也必须加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知识,争取使所有会计人员都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了解。当然,这些措施都必须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创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2、营造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
要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就必须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深入运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应取消企业领导享受的行政级别待遇,也不再由政府指派,而改为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由市场产生并磨练出真正的企业家。其次,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在这种环境中进行优胜劣汰。所以,要促使企业在管理中尽可能地应用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必须不断深化经济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改进企业行政当局的奖惩制度,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从而使每一个企业都能真正考虑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会计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虽然几十年来我国管理会计成绩斐然,但要想使管理会计得到推广应用,仍需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促进管理会计的研究与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会计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下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会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学整合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财政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业绩的考核,两者均合格才能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广大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应积极支持、关心并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4、建立管理会计师组织,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首先,在中国会计学会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这样的学术或职业组织内设置单独的委员会、研究会或小组,承担关于管理会计的有关事宜。其次,待条件成熟时,可由广大管理会计工作者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学术和职业组织,以推动管理会计更大的发展。最后,专门的管理会计组织成立之后,除抽象的有关领导和规划之外,更为具体和必要的是先规范会计名词术语,制定管理会计准则。条件具备时,我国有必要推行管理会计师证书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将会成为会计人员检验管理会计学习水平的标准,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聘用职务的依据,并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5、在实践中积极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很多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青岛啤酒集团极力推行战略管理会计,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国际化大公司,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导者和超级明星,谱写新的百年辉煌篇章。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全面实施“大名牌战略”,确立并实施了“新鲜度管理”、“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及“市场网络建设”等战略决策,以“名牌带动”式的资产重组,率先在全国掀起了购并浪潮。对购并企业,青岛啤酒推行“系统整合、机制创新”的独特管理模式和远大的战略目光,用青岛啤酒企业文化来整合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青岛啤酒集团近期与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签订协议,就双方结成战略关系进行排他性商讨。这将使公司在中国啤酒行业中保持增长和领先地位,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对企业运用战略会计的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以帮助一些企业少走弯路,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6、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
战略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但受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相关资料不能及时取得,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大打折扣。此外,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也仅限于一般的管理通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没有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应在平时收集并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为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和统计公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在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师则应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当局,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春兰、李俊林:对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4)。
[2]白晨曦:战略管理会计刍议[J]。金融经济,2006(6)。
[3]包天铭:试论战略管理会计[J]。商业时代,2006(1)。
战略管理论文范例篇2
关键词:战略管理;政府采购;采购模式;采购门槛
政府采购因其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向来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来对我国政府采购的模式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探讨,将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模式。
一、政府采购与战略管理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中叶,以美国1761年颁布的《联邦采购法》为标志,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政府采购的起源,根据财政部的说法,“其制度建设和试点推进的工作,应该论文是从1995年上海市对财政专项安排的设备购置,采用政府采购员的办法时开始的。”[1]24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定义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2]由于政府采购本身所具有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采购规模巨大,采购的政策性、非营利性和采购管理的公开性等特征,其操作效果如何,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加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已向亚太经合组织承诺于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一国在市场经济中最大买主的政府,其行为就不仅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一个动态的、全局的、长远的、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政府采购,而战略管理恰恰符合了这样的要求。战略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私营企业部门,美国学者安索夫(AlfredChandler)1962年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3]12.此后,许多学者积极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国内著名学者周敬伟教授认为:“战略管理是组织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4]75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允许对环境进行考察,以选择通过一定的付出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目标。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65·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公共部门由于环境因素、交易因素、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不同,战略管理的作用与私营部门相比,更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因此就更有必要分析和指导政府采购这种涉及范围广、牵扯利益多、持续时间长的政府行为。
二、战略管理下的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一)政府采购的一般模式政府采购的模式作为实施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原则,集中采购的范围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项目确定。[2]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采购模式有集中采购、分散采购与两者相结合这三种。集中采购模式是指本级政府的采购均由一个专门从事采购的部门负责,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其采购的过程为:使用单位向财政主管部门上报采购计划,待采购计划被批准后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安排采购,采购项目结束后由使用单位进行验收,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向供应商、承包商支付[1]24.实行集中采购有助于形成政府采购的规模效应,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利用效率,便于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和政府采购目标的实现。目前国际上采用集中采购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等。分散采购模式是指各使用单位自行进行的政府采购的模式。其过程是由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上报采购预算计划,获得批准后由使用单位按政府采购的原则自行采购。分散采购最大的优点是灵活,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采购的物品,尤其是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政府采购,但是它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国际上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是指一部分采购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一部分采购由各个需求单位自行负责的采购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种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具有集中的趋势,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便于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而一般的小规模政府消费品的采购则是以分散采购的方式,便于发挥其灵活性。这种模式不是对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简单折衷,而是集它们的优势于一身,但其本质还是集中采购。(二)战略管理思维下的政府采购模式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部门必须以战略眼光思考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和与社会的关系,确定组织面临的环境和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公共部门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政府采购要求将政府采购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关于政府采购的战略计划不是自行贯彻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一种外部观点;对于政府采购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塑造组织的变迁,在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主动权,同时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政治权威的影响。战略管理有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即给组织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具体到政府采购上,既要给政府采购一个战略定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财政的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又要增强公共组织抵御社会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用战略的思维来考察政府采购的内外部环境,用系统的方法审视环境变化与组织的长期情况。综上所述,分散采购模式达不到政府采购战略思维的要求,因其没有统一的规划,采购单位分散,不能从战略上进行统一,但是完全集中的政府采购又不适合我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国情。因此采用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采购模式,既能够从战略管理思维下进行操作,又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这种模式,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所谓采购门槛,是指政府采购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的最低限额。在国际上,采用结合采购模式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定采购门槛,门槛高的分散采购的成分多一些,门槛低的集中采购的成分多一些。由于我国各地之间的财政状况及经济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的政府采购还处在起步阶段,现行的政府采购法没有对采购门槛作统一的要求。但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对采购门槛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程度。采购门槛的恰当设定,能使得国家通过对政府采购·66·肖伟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视角下政府采购模式的探讨这一公共资金的支出,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调控,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抵御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也应该从各个行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来对采购门槛进行划分,对于国民经济中新兴的、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行业,在设置采购门槛时应该区别对待,有所偏差。同样地在采购过程中,高价值、高风险的采购项目由采购部门专业化、技术精湛的采购人员进行操作会更加经济有效;低价值、低风险的常规采购,通常可以由采购单位自行操作,这样既保证了高价值、高风险商品的质量,又能够保证其他商品的采购速度和灵活性。其实,“采购门槛”的设定,在本质上是对政府采购权力的划分。不同采购门槛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级采购部门之间的权力界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的集中采购和绝对的分散采购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恰当的采购门槛的设定,对于预防政府采购过程中的腐败和实现各级采购部门权力的划分,从而调动各个采购部门的积极性,实现公共财政的最大效益都有积极意义。
三、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常可以获得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双重效益,集中采购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采购政策,培养更多技能精湛、知识全面的采购人员;分散采购则灵活性更高,采购速度更快。以战略管理的思维分析这两种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其意义更为长远,具体表现如下:1.相结合采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完善当前的财政政策,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中,对建设性支出和对资金消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规定,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采购门槛的科学设定,对财政中建设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能够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操作,使之各自得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财政部门从资金的分配到消费,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增加了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保证质量,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建立恰当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能够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并且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实质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不仅作用于微观的经济领域,调节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而且作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进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同时,针对近年来许多单位部门分散采购时的短期行为造成我国许多商品盲目进口,从而对我国的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的现实问题,以集中为主的结合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促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3.建立相结合的采购模式,有利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和国际接轨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国际市场。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的迫切需要。政府在以集中采购为主的模式下,在采购的过程中能够协调统一,在以买方为主的对外经济中拥有较大的自,同时还能够激发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N]。人民日报,2002-07-10(11)。
[3]周敬伟。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2):12-13.
[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战略管理论文范例篇3
【关键词】知识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创造
1引言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原先奉行自我发展的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其中一个典型战略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或组建战略联盟。过去20多年来,几乎在世界各国所有的行业部门都形成了大量的联盟。企业进入战略联盟一般带有多重目的。传统的联盟目的是分享风险与降低成本。当前,许多企业通过联盟追求各种各样战略上和经济上的目标,比如规模和范围经济、新市场进入、技术转移和知识获取等。然而,由于结构不稳定、机会主义行为、关系风险与企业间冲突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联盟企业经常不能达到原先设定的利益目标,导致了联盟以极高的速率解体,很多西方文献报道了联盟的失败率在30%到70%这样一些很高的水平。因此,战略联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不稳定的、本质上具有过渡性的组织结构[1]。
战略联盟的高速增长和频繁失败并存的状况表明我们在理论上对联盟的理解和实践中对联盟的管理都存在问题。这种困境要求我们对联盟形成的理论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对新近出现的联盟知识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战略联盟内的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管理联盟以提高联盟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提供理论指导。
2战略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
2.1企业的知识基础理论
知识管理学者普遍认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与传统的企业理论比如交易费用经济学和资源基础理论相比,知识基础理论采用了一个更为动态和宽泛的视角。一方面,知识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本身(比如显性或隐性知识)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它强调动态的知识管理过程,即认为知识的获取、累积、使用和扩散等知识管理实践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知识基础理论它融合了先前多种企业理论,比如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认识论以及创新理论等。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扩展,企业的知识基础理论强调使用层级组织即企业而非市场作为一种获取和增加知识流的手段,企业被看作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或一个“专门和隐性知识的仓库”。此外,通过借鉴组织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识别和管理知识的能力是其持续参与组织学习的结果。因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绩效取决于该企业能否有效地学习和创造新知识。
2.2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
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认为战略联盟像企业一样是一个“知识的集合”或“知识的仓库”,它能为企业提供多种机会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而这种机会通常是独自经营的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难以获得的。也就是说,战略联盟为企业间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提供一个独特的平台或管道。需要强调的是,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强调动态的知识管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分类,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企业间有效的知识转移、分享和使用,而且关注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创造。这种动态的、过程导向的视角使得知识基础理论特别适合理解联盟内的知识运动过程。
3组织间学习
多数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强调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过程:伙伴企业间已有知识的转移和新知识的创造(例如新产品开发、创新工艺的改进以及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化等)。在分析这两个知识过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因为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竞争对”[2]:知识是组织学习的结果而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作用。
3.1组织间学习
早期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身上,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代表。但新近的研究表明学习也在团体、组织、行业甚至社会层面发生。这要求我们应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学习概念。在战略联盟的背景下,学习被抽象地定义为“通过与联盟企业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企业能力的增加”[3]。由此可以看出,组织间的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程度是逐渐累积的。从组织间学习的视角出发,战略联盟被认为是企业间“合作学习的经验”或者“学习的实验室”。
尽管组织学习是一个昂贵、费时的交流过程,但它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此,我们应从概念上区分私下学习(privatelearning)和共同学习(jointlearning)。私下学习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它产生私有知识并为企业带来私人收益。私有知识是内在可转移和可分享的。当私有知识在联盟企业间交换以后,私有知识变为共同知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或者共同学习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使联盟企业共同开发共有的知识,而这种所有联盟企业都可以使用的共同知识将使所有联盟企业共同受益。
3.2吸收能力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相同的学习能力,期望提高这种能力的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水平的吸收能力。企业的这种能力依赖于其先前累积的知识流,而这种知识流的开发是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的,即企业可以通过长期投资于内部的研发活动和累积知识来发展更高水平的吸收能力。联盟中,合伙企业现有的吸收能力对其向伙伴企业学习和获取知识具有很大的影响。没有这样的能力,伙伴企业很难从对方学习和获取知识。相反,拥有高水平吸收能力的企业对于外界的新知识具有更强的理解、更快速的吸收、从而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去赢取“学习竞赛”的胜利。
4知识的转移与分享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联盟背景下知识转移和分享的研究呈现递增的趋势。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联盟是企业间学习和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而经验研究则着重于从实证上证实这种机制的运行规律,包括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联盟对于知识分享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知识分享的决定要素,以及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模式等三个方面。
联盟中的知识分享有两种方式。一、知识分享发生在联盟内。某一联盟企业的员工把该企业的私有知识带盟,联盟内其他企业的员工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和吸收这些知识从而在联盟内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分享。二、知识转移通过联盟发生在伙伴企业内。一个企业的知识首先转移到联盟中,然后从联盟转移给其他企业。这种方式下,组织学习发生在接受企业内而不是联盟中,接受者可以在企业边界内使用获取的知识。在此,联盟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转移管道或媒介,通过它的传递作用,私有知识可以很顺利地从一个企业传递给另一个企业从而实现知识的分享。
一系列要素会影响企业间知识分享的程度和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要素包括:
(1)知识拥有者可转移知识流的总量及其转移知识的意愿,如果知识拥有者没有合作的诚意,知识的转移将变得异常困难;
(2)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能力,或称知识的传送能力,即知识的转移方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解释和编码,确保知识的接受方能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3)知识的特性,知识获取的速率和效率因知识的显性和隐性本质而不同,通常隐性知识的转移比显性知识的转移更加困难、费时和高成本;
(4)知识接受方的学习意图,即更加期望向转移者学习和内化知识的接受者将更加有效地获取对方的知识;
(5)接受方的吸收能力或学习有效性,知识获取的成功与否主要由接受方吸收和内化知识的程度,即吸收能力的大小来反映,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又受到其累积的知识存量的影响;
(6)知识接受方与知识拥有方的知识重复程度。如果转移方的知识与接受方已有的知识结构一致,则对方的知识更加容易被获取和使用,一个主要原因是表达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语言和编码都已被熟知;
(7)企业间交流的频率,更加频繁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将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分享与获取。
5知识创造
尽管知识管理这一主题得到了联盟研究者极大的关注,但主流的知识管理文献仍然缺乏对联盟背景下知识创造的研究。文献综述表明,日本学者Nonaka及其同事是第一个发展了一整套知识创造动态理论的学者[4]。Nonaka等人认为知识创造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模型(SECI模型),即知识的社会化(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显性知识的综合)和内在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与Nonaka的SECI模型不同,本文认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在企业间知识创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解释这一命题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上有差异的组织学习类型。一种组织学习被称为获取性学习,它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联盟中,这种学习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并运用现有知识去创造价值。也就是说,获取性学习为企业间知识分享和应用服务。另一种组织学习以开发新知识为导向。它主要发生在企业内并产生只对该企业有益的新知识。这种学习被称为开发性学习[5]。开发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一种先前任何伙伴企业都不曾拥有的全新知识。基于此,我们提出企业的开发性学习能力是企业知识创造的支柱。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一命题。
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看,知识创造在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组织间学习过程。它包含了一个持续的、多阶段的组织学习过程:向经验学习、获取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首先,当企业开发私有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该企业必须向过去累积的经验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可能存在于个体、组织和组织间水平。其次,根据定义,当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时候,获取性学习将会出现。通过帮助企业接触和内化外部知识,获取性学习转而又成为企业创造新知识的基础。最后,作为知识创造的核心,开发性学习直接导致新知识的出现。总体来说,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企业间知识创造过程中起着互补的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另一个持续向上的知识创造螺旋(不同于Nonaka等人的SECI螺旋模型)。
6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可能是企业进盟的几种最重要的战略动机。先前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战略联盟可以促进关键信息和知识的转移、分享、使用和开发。而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转而又为其创造了竞争优势和经济绩效。基于此,战略联盟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分享与交换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获取自身不能开发或不能从市场购买的技术和知识。这对身处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的中国企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选取合作伙伴时,应该力争与那些拥有先进管理经验、一流技术水平和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合作,这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外,在形成联盟以后,我们应制订学习计划,经常与对方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地向对方学习,争取尽快获取我们自身不能开发或成本很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1]Inkpen,A。C。andBeamish,P。W。Knowledge,bargainingpower,andtheinstabilityof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7,22:177–202.
[2]Hitt,M。A。,Ireland,D。R。andLee,H。Technologicallearning,knowledgemanagement,firmgrowthandperformance:anintroductoryessay[J]。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00,17:231-246
[3]Colombo,M。G。Allianceform:atestofthecontractualandcompetenceperspectiv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1209-1229.
[4]Nonaka,I。Adynamictheoryoforganizationalknowledgecre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1994,5:
战略管理论文范例篇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认为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都必须考虑战略因素,并提出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竞争战略分析的基础。战略明确用于企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62年,美国管理学家阿尔福来德•D•钱德勒出版《战略与结构》一书,他将战略定义为“确定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此目标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在该书中钱德勒首次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并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改变,从而确立了“环境—战略—结构”这一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理论分析方法。
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发表了《公司战略》一书,把企业战略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认为战略构造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的计划过程,企业高层的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战略计划。从此,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被看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逐步普及。安索夫的研究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标志着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形成了各种理论流派。明茨博格等人在其所著的《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沿着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将战略管理理论归结为十大流派,它们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这十大流派分别从各个角度或层次反映了战略形成的客观规律,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近期理论研究的重点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企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场社会经济变革和企业变革的大潮中,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咨询界的各种管理思想纷纷出现,战略管理理论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观点主要有战略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1995年以来,科利斯与蒙哥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凭借资源展开竞争:90年代的公司战略》和《创造公司优势》等多篇论文,后又出版了《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于资源的企业战略理论。
战略资源学派强调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认为企业不可模仿、难以复制、非完全转移的独特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独特资源以及在特定环境中配置资源方式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异质性的且有价值的资源,那么这个企业在资源占有上就具备了一种类似于“垄断”的市场地位,由此而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按照科斯利和蒙哥马利的观点,企业资源包括三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他们认为资源价值的评估要将其置于所面对的产业环境并通过与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比较,从而定位其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资源价值评估的三项标准: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是核心能力学派的代表作。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流的能力,把企业各项的业务紧密融合成为协调一致的整体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1992年斯多克、伊万斯和舒尔曼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的新规则》,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注意行为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斯多克、伊万斯等人的研究对核心能力论的发展进行了有力补充。核心能力学派强调组织内部的技能和集体学习以及对组织的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学派主张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其主要观点有:在对企业竞争本质的认识上,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产品或市场结构而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他人难以模仿的能力;在识别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上,认为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在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政策主张上,能力学派强调通过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能力结构并制定竞争战略,通过实施战略建立并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借此赢得竞争优势并获得突出业绩。
其它重要理论的最新发展
(一)集群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集群的概念后,在1998年又发表了《产业集群与竞争》,在该文中波特肯定了企业集群对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可以使企业享受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而又可以保持自身行动的敏捷性。基于诚信基础上的企业集群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可以使经验、知识、技能在企业之间很快地传播,有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培育。集群将是产业组织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变幻莫测的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体现为集群之间的竞争。
(二)合作竞争战略
美国学者詹姆斯•莫尔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战略形态—企业生态系统观,将生态学的原理用于商业研究,提倡企业应该和谐共生于一个丰富而利益相关的动态系统中。这一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而力求“共同进化”。1996年纳尔巴夫和布兰登伯格在合著出版的《合作竞争》中提出了企业合作竞争的新思想。他们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有竞争,也应该有合作,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这种思想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是对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三)边缘竞争战略
1998年布朗与艾森哈特合著的《边缘竞争》一书针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新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战略管理理论。其理论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该不断变革管理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边缘竞争战略把如何制定战略目标和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企业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边缘竞争理论认为战略是公司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形式,与组织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是一种必然结果。
(四)价值创新战略
2005年由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血腥的已知市场空间),开创“蓝海”(新的未知市场空间)。在研究1880年-2000年30多个产业150次战略行动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传统教条即价值和成本的权衡取舍关系,让企业将创新与效用、价格与成本整合一体,不是比照现有产业最佳实践去赶超对手,而是改变产业远景框架重新设定游戏规则;不是瞄准现有市场高端或低端顾客,而是面向潜在需求的买方大众;不是一味细分市场满足顾客偏好,而是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需求。蓝海战略的颠覆性思想反映了在当今商业现实和竞争态势下,全球企业界对寻求新的手段以实现获利性增长的强烈渴望,为企业指出了一条未来发展的新道路。
当前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理论研究的内容趋于融合各学派的观点。战略管理的本质就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从总体上加强长远的综合管理。外在的研究形势和内在的学科特征相结合,促使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要进一步打破各个理论学派从某个角度或方面分析问题的局限,逐步融合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的范围趋于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管理学的范畴,而是渗透到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之中,在更大的范围里体现了战略管理工作和战略管理学科的综合性。不同学科的相关理念和思想相互作用,促进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完善。
理论研究的思路趋于兼顾刚性和柔性的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一方面继续重视产品和技术等硬性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于理念和宗旨等软性因素的分析。在研究如何扩大产品市场、创新生产技术以提高企业的刚性同时,也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先进的理念,建设优秀的文化以提高企业的柔性。
理论研究的方法趋于规范和科学。战略管理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研究很难借助仪器进行精确的测量,并运用公式展开科学的计算,尤其是过去技术不发达和统计手段落后。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战略管理研究将逐渐从过去主要以经验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转变为更加科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规范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
2.罗珉。西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特点[J]。南开管理评论,2002(10)
战略管理论文范例篇5
美国会计学界的库伯和斯拉莫德认为,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以达到加强战略位置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这基本反映了SCM的目标导向,也是一种直观的表象,从内在的更深的层面去分析,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
二、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关系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要实现简单的“降低成本”,强调以企业内部价值链耗费为基础,通过管理手段对现实生产活动加以指导、规范和约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成本,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其弊端突出表现为缺乏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丧失了成本管理前瞻性,约束了成本管理创新,难以与战略管理协调,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
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关注企业在不同战略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正如波特所讲的取得“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主要是指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或者使成本小幅升高,而使产品使用价值大幅提高,进而产生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其不仅拓宽了成本管理空间范围,将成本管理对象从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活动延伸到企业外部活动,而且拓宽了成本管理时间范围,将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从日常管理的层次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同时也创新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满足了战略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战略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战略成本的提出基于战略管理需要,是将成本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以有利于企业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主要从企业战略上长远地考虑成本动因,而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通过成本管理制度、手段和措施等进行的谋划。
战略成本管理首先要进行战略定位分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聚集战略。无论采用何种战略,首先要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宏观政策,产业导向,国际、国内同行发展水平,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其次要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情况,资源储藏情况,市场容量情况,人力资源情况,交通运输及能源情况。通过以上分析,选译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实质上是以成本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降低成本:
一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为目的方法措施,主要包括重构价值链,控制成本动因,长期成本计划与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为实施发展战略而投资的项目,在建设时要做到如下几点:(1)根据国内、外同行业发展水平,优化工艺设计,力求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2)项目投资与项目产出要求最佳,力求降低产品固定成本;(3)设备实现最优配置,避免大马拉小车,从设备投资增量现金流与设备运行节约现金流现值寻求最佳实施方案。
二是以日常成本管理为主要目的方法措施,主要是指在既定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来降低成本。
四、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由于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成本管理已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而战略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很好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本是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的成本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其次,战略成本管理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再次,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应用和实施,有利于更新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观念。在我国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有限度的。另外,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经营管理服。
第四,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应用和实施,有利于加强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石,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我国企业从战略的角度把握企业的成本管理。通过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作业成本法等各种方法,将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从仅限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利用不同的成本管理重点来支持企业不同的竞争战略
五、战略成本管理在湘衡盐矿的应用
湘衡盐矿在2003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根据盐品种的单一性和同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明确提出成本领先战略:第一步用两年时间实现盐矿再造,即在职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产量翻一番;第二步使湘衡盐矿产能在全国井矿盐企业中占据第一,质量、消耗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在实施第一步发展战略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首先走访了江西、湖北各盐矿,了解国内制盐行业发展水平,在项目设计时,明确提出正常生产时吨盐耗汽不超过1.15吨,比原制盐装置降低0.19吨;卤水净化引进国外石灰-CO2净化技术,使吨盐卤水净化成本控制在9元左右,比当时国内实行的石灰-纯碱法降低11元;同时优化工艺设计,将伴随制盐分离出来的芒硝由原来直接排放改为回收出售,这样既降低了盐的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对制盐的冷凝水由直接排放改为回收作锅炉用水,由于该水温度达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吨汽耗煤量;在项目投资上,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整合原有资源,包括栈桥共投资1.1亿元,实现了产量翻一番。
在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时,先后派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赴奥利地、德国、瑞士进行考察,回国后,针对湘衡盐矿卤水首次提出Ⅵ效生产工艺,力争吨盐耗汽降为0.9吨;在热电厂150T/H锅炉设计中提出1吨煤(发热量5200大卡)产6吨汽的要求;同时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重新构架,取消了大包盐人工堆码,改为托盘、叉车堆码;将输栈桥盐由原来的直接输大包盐改为先输散盐,再进行包装,以减少破包率及输送皮带维修;对制盐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再重新送矿山采卤,这样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节约了抽水系统改造资金;同时依托总公司,较好地实现了项目融资,由于总公司权益资金的投入,优化了湘衡盐矿资本结构,降低了财务费用,避免利润费用化。
氯酸钠、双氧水项目既是湘衡盐矿实现“盐化并举”的战略,也是湘衡盐矿战略成本管理的体现。在成本上预计有以下几个方面将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是正在建设的85万吨盐硝联产项目投产后湘衡盐矿每年将生产6万~7万吨粉盐,而粉盐价格十分低廉,如用在氯酸钠项目,则可以降低氯酸钠用盐成本;二是湘衡盐矿正在建设中的150T/H锅炉投产运行后,预计每小时产生1000KW左右电力富余,因电力的垄断性,富余的电力送上网后是没有收入的,因此如将这多余的电力用作氯酸钠项目将减少氯酸钠用电成本;三是生产氯酸钠时放出氢气,而氢气刚好是双氧水原料,这样降低双氧水成本。
在平时日常管理活动中,根据实物流转和价值流转制定了一系列成本管理制度,鼓励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提倡节能降耗。如为了迎接新项目投产,新成立了维修厂,将全矿维修人员统一集中,以保证在增加产量、增加设备情况下,不增加维修工。煤炭是我矿第一成本,为了降低煤炭采购成本,实行按质论价,为了避免在质量上弄虚作假,新上了一套煤炭取样装置和全自动化验装置,杜绝了煤炭取样、化验人为因素。对于平时成本发生情况按月通报,按季分析,年底考核,增强了职工成本意志。
对于未来的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成本,增强效益。具体来讲,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由于吨袋盐成本比大包盐少20元,散盐成本比大包盐少30元,因此应加强吨袋盐、散盐引导消费,力争到2009年底大化工盐全部以吨袋盐或散盐形式销售,这样既可以增强我矿赢利能力,又可以降低客户采购成本,提升客户价值。
2.到2008年末,湘衡盐矿借款达到2.5亿元,年财务费用突破1700万元,因此应加强与总公司的合作,加强资金管理,将资金成本降到最低。
3.正在论证中的氯酸钠项目,由于能耗较高,因此应加强对电解槽的了解、论证,努力降低电量消耗。同时由于电压等级不同,电力价格也不一样,因此应加强不同等级电压电网投资的比较,力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沈萍。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2000,(12):32-33.
[2]孙菊生,曹玉珊。目标成本规划解析[J]。会计研究,2000,(5):41-42.
[3]王志春,孝。现代企业制度下目标成本管理的新探索[J]。财会研究,2000,(5):35-36.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举报信范文最新900字,举报信
本文目录一览: ★、 举报信范文最新900字篇1 ★、 举报...大学生政治思想自我鉴定,政治思想鉴定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学生政治思想自我鉴定篇1 ★、...最新最容易上当的套路搞笑,最容易上当的套路搞笑
本文目录一览: ★、 最新最容易上当的套路搞笑篇1 ★...项目计划书,项目计划书
本文目录一览: ★、 项目计划书篇1 ★、 项目计划书篇...让人落泪的感人的故事,感动人心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让人落泪的感人的故事篇1 ★、 让...带教工作总结,带教
本文目录一览: ★、 带教工作总结篇1 ★、 带教工作总...简单的维修合同,维修合同
本文目录一览: ★、 简单的维修合同篇1 ★、 简单的维...经销商合同,经销商合同
本文目录一览: ★、 经销商合同十篇篇1 ★、 经销商合...简单的催款函范文,催款函
本文目录一览: ★、 简单的催款函范文篇1 ★、 简单的...最新的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开题报告模板
本文目录一览: ★、 最新的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篇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篇1 ★、 小学数...会议的开场白,开会
本文目录一览: ★、 会议的开场白篇1 ★、 会议的开场...森林防火法律法规,森林法
本文目录一览: ★、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十篇篇1 ★、 森...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
本文目录一览: ★、 装配式建筑篇1 ★、 装配式建筑篇...优秀大学生申请书范文,优秀大学生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优秀大学生申请书范文篇1 ★、 优...新学期新学习计划,新学期
本文目录一览: ★、 新学期新学习计划篇1 ★、 新学期...运动会开幕式领导致辞模板,运动会开幕式致辞
本文目录一览: ★、 运动会开幕式领导致辞模板篇1 ★...个人实习周记,实习周记20篇
本文目录一览: ★、 个人实习周记篇1 ★、 个人实习周...快乐的暑假,快乐的暑假
本文目录一览: ★、 快乐的暑假篇1 ★、 快乐的暑假篇...作风纪律主题教育月活动总结,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作风纪律主题教育月活动总结篇...昆虫记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本文目录一览: ★、 昆虫记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最新出版合作协议书,与出版社合作出书
本文目录一览: ★、 最新出版合作协议书篇1 ★、 最新...政治学习心得体会,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篇1 ★、 政治学...科学研究的艺术范文怎么写,科学研究的艺术
本文目录一览: ★、 科学研究的艺术范文怎么写篇1 ★...九色鹿本生故事,九色鹿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九色鹿本生故事篇1 ★、 九色鹿本...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精选,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篇1 ★、 入...中班心理健康《微笑的力量》教案,微笑的力量
本文目录一览: ★、 中班心理健康《微笑的力量》教案...企业投资项目计划书,企业投资项目
本文目录一览: ★、 企业投资项目计划书篇1 ★、 企业...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
本文目录一览: ★、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篇1 ★、 浅谈...有意义的故事,有意义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有意义的故事篇1 ★、 有意义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