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国际经济贸易范例,国际贸易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6日

国际经济贸易范例篇1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发达国家经济的扩张所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虽然这两种增长的幅度和质量并不协调,但是这种经济纽带的传动和连接是非常必要的。试想,中国经济如果保持七十年代以前的固步自封发展模式,那我们现在的国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就不言自明了。因此,我们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

  第一,较长时期比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它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

  第二,出口的持续增长也趋向于使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使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一定规模民族工业品的出口也使得整个国家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起单独的狭小的国内市场就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

  第四,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会给我们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

  第五,一个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中,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主要特点是:应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并且特别强调对外贸易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第一,收入效应,即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贸易的静态利益转化为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

  第二,资本积累效应,当派生于贸易利益的一部分收入增加额被用于投资时,该国的资本积累就会增加。

  第三,替代效应。如果投资品是进口含量较大的产品,则由于贸易的开展,会使投资品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将导致投资对消费的比率提高。因为投资成本的下降,人们更多地将收入用于投资了。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第四,收入分配效应。贸易的发生将会使收入转向出口生产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大大提高。如果各个生产部门或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同的话,则这种收入分配的变化又会影响储蓄率的高低。例如,当收入更多地分配于储蓄倾向较高的部门或要素所有者,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储蓄率就会提高,因而提高了资本积累率。

  第五,要素加权效应。假定生产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一致,那么产出的增长率就可视为各种生产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当出口扩大,并且出口生产使用的是那种增长更快的生产要素时,出口生产的增长率往往会提高得更快。

  二、如何实现国际贸易利益的机制

  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是通过下述这些机制的作用而实现的。

  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有输出而没有输入的国际贸易是不完整的。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

国际经济贸易范例篇2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经济贸易;影响措施

  二十世纪末,因特网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以因特网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发展开来,尤其在本世纪,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金额从二十年前的十五万亿美元到今天已经达到四十亿美元以上,利用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交易,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应用最广泛的形式。网络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下面就网络经济的内涵及特点加以论述。

  1、网络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1)网络经济的概念。网络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依靠数字化、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经济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借助互联网,使用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经济进行有效的整合。简单来讲,就是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交易及管理的过程。(2)网络经济的特点。网络经济有以下几点特点:一是,网络经济的虚拟化。网络经济的虚拟化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他经济所没有的。因为网络经济是借助互联网交易而形成的,所以,具有互联网虚拟化的特点。物品交易的空间是虚拟的,并不是实体交易。虚拟化指的是空间的虚拟,并非是证券、期货等内容的虚拟化;二是,网络经济速度快。与实体交易产生的经济相比,网络经济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交易速度成为了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网络经济借助互联网上快速流动的信息对想要实现的信息进行快速收集、整合、处理及应用,这就大大缩短了交易流程及速度。三是,网络经济全天候运作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网络随时随刻都在运作,能够给人们提供不间断的服务,拿淘宝来说,我们可以白天进行交易,也可以在深夜进行交易,只要选中物品,付款即可,无需等待,这样的全天候运作模式给企业经济带来了利益;四是,网络经济的创新性。网络经济要有序开展,除了依托互联网及先进信息技术外,它的管理理念、制度等的创新也是决定网络经济成败的关键因素;五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从而让网络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范围的交易。

  2、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1)增加贸易形态。个性化定制的经营模式,深得人们的喜爱。企业根据客户的现实需求,调配企业部门人员、财务、信息等要素,设计、生产、加工出客户所需的产品。企业利用这样的模式,使得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贸易形态也更加多样化。企业根据网络上人们的需求,主动营销,尽力将自己的产品以互动、客户主导方式推广出去。(2)加速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无论是在传统时代还是网络经济时代,都离不开服务贸易的支持。现在,服务贸易采用网络进行,能够提高其发展的空间,主要的表现是在减少服务贸易的成本、突破地域障碍和提升贸易效率及服务贸易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力上。网络经济将电子商务与商业贸易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大力应用网络市场采购、网络营销、网络信息推送等形式,大大的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效率。(3)提升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在交易时,需要繁杂的手续及交易流程才能将物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上,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延长了人们等待物品的时间,是极其不方便的,对国际经济贸易也是不利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些弊端,电子商务利用B2B、B2C等模式,将企业与个人、企业与其他企业直接联系到了一起,避免了很多环节,提高了交易的效率,缩短了人们等待的时间,也极大改善了贸易体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效率。(4)网络经济使国际经济贸易支付更便捷。传统的贸易形式,需要面对面的签订文件合同、货物运达、资金支付收取等,这些环节较为繁琐。而网络经济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则实现了合同文件无纸化,双方信息传递及数据传输等都可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支付也更加方便,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付款,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的效率。(5)减少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壁垒,将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过去的国际经济贸易,时常会受到众多贸易壁垒的阻碍,使我国拓展国际市场变得异常艰难。网络经济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这一现象,它具有开放性、全球化的特点,使全球经济市场联系在一起,使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跨洲贸易更多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出一个借助网络载体的全球市场。全球市场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贸易更加的频繁,使得国际经济贸易更加便捷。

  3、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1)网络经济使国际经济贸易风险增加。网络经济的发展,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由于是一个虚拟的平台,网络易受到黑客的攻击,对经济贸易安全产生风险问题。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支付时,如果收到黑客的攻击,则会对消费者和商家产生经济损失,同时,黑客和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经济绕开传统的审查方式,甚至运用网络经济进行交易,这些都是影响国际经济贸易安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制约国际经济贸易良性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要想使国际经济贸易向好发展,相关部门或企业必须重视网络黑客的存在。(2)网络经济凸显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较低的物流水平。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各国经济贸易企业联系日益密切,要想维持紧密的联系,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物流。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物流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漏洞和不足,物流体系建设落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一体化水平较低,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3)导致人才紧缺局势更加紧张。网络经济是电子商务及商务运营综合一起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知识。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此类复合型人才数量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势头,电子商务发展快,而复合型人才较少,人才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使网络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缺口,从而制约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进程。

  4、相关建议措施

  (1)普及网络基本知识。网络经济是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而电子商务是以网络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相关企业和人员对网络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宣扬,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网络基本知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和优势,进而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2)加强全球电子商务的参与度。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虽然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全球电子商务中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而我国在电子商务的参与度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这样的情境,对我国来说是不利的,会使我国电子商务的利益被他人窃取,进而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为此,我国应当加强全球电子商务的参与度,同发展中国际进行密切交流合作,制定一些国际框架,并与发达国家展开积极的对话,进而维护我国的电子商务利益。(3)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应顺应全球发展的趋势,积极利用网络与全球企业开展对话,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产品的销售,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有必要,可以对市场配置进行必要的干预来维护我国知识资源的优势,确保我国出口商品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立足。(4)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网络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大对网络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在培养网络人才时,一定要与当下市场发展相适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何思静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1]张杨,王栎,张艳菁。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2(36)

  [2]芦笑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2011(09)

国际经济贸易范例篇3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本文由收集整理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国际经济贸易范例篇4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关注内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国际贸易规则重塑,我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商品在国际中的贸易也受到了严重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本文将从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入手,联系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提出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规则应做出的调整。

  关键词:

  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重塑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经常出现酸雨、雾霾等,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增多容易引发全球变暖等问题,因此,低碳经济被提出来,由此,低碳经济发展就成为了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内容。通过实证研究得知,低碳经济能够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因此,应做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塑研究。

  1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简介

  1.1低碳经济

  所谓的低碳就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低碳经济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引导,通过各种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平衡发展,不仅实现了技术创新,还实现了制度创新,对产业转型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有助于新能源开发。要发展低碳经济,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确保生态环境平衡,做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能源节约,减少损耗。其次,转变与创新国家现有经济模式,加大能源利用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其与先污染后治理等理念之间差别,它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低碳经济作用,体现其应有价值[1]。据有关信息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过去与未来二氧化碳前三位国家或地区为美国、中国与西欧。

  1.2国际贸易规则

  国际贸易规则构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为霸权国家提出,这种形式下的国际贸易规则所保护的是霸权国家本国利益,不关心弱小国家利益;第二种,发起者与制定者都是发达国家,它们以相互合作为发展契机,不仅一同承担制定成本,还一同受益;第三种的制定者则是国际相关组织。

  2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2.1低碳经济转变了全球贸易格局

  低碳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是低污染、低能耗,也正是这样的模式对现有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转变全球贸易格局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从根本上转变了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尤其对国际商品贸易与地区贸易格局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商品贸易格局来说,在低碳经济的作用下,以往以能源消耗为主的商品正逐渐退出国际贸易范畴,取而代之的则是新型能源与材料。在人们日常消费中,高能耗产品不占据任何优势,低碳商品则在增多;对于地区贸易格局来说,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低碳技术,并生产出低碳商品,抢先占领了国际贸易有利地位[2]。但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样一来就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容易受到商品贸易壁垒限制,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2.2低碳经济拓宽了国际服务贸易含义

  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引申出碳金融,但迄今为止也没有较为合适的定义能更概括与解释碳金融,那么基本可以认定只要与碳有关的活动都可以纳为碳金融范畴。简单的说就是指碳排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制度与交易活动。碳金融作为新型金融服务活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且与低碳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排放成本。

  2.3促进了技术贸易与技术转让的合作

  低碳经济的出现也引起了新型技术革命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发达国家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以后,更是加大了对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开发,并占据了领先地位。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这方面的研究能力还不足,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研制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技术。发达国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提出将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样一来就促进了技术贸易在国际间的转让与合作。

  2.4引起了新壁垒的出现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中所涉及的贸易壁垒在逐渐增多,同时也加大了对各种技术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是由发达国家所提出与制定的,严重损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特别是单边贸易措施和多边贸易措施存在较大冲突。如碳标签最先提出的国家为英国,它将出口产品含碳量指数都标示了出来,但却没有让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这样也严重损害到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利益。如有报道称由新西兰运往英国的奇异果中,每公斤就会排放1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而英国的奇异果仅能排放50克二氧化碳。而碳关税提出者为美国与法国,一般指边境调节税,它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提出的多边贸易规则冲突较大,难以让发展中国家接受,这些都属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贸易壁垒[3]。通过碳关税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3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规则应做出的调整

  3.1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关注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关心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国际气候议题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定要认识到我国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利益,加强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引进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各种资金与技术,并引导国内相关组织与企业加入到低碳经济发展中,重点培养低碳经济适用人才,创新低碳技术模式,要求国内各大企业尽量生产低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寻找优势,具备相应主动权。

  3.2将创新措施应用到国际碳关税中

  尽管碳标签与碳关税都是由发达国家所提出的,这些国家凭借自身财力与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很可能实现征收这些赋税,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效解决措施积极应对这些国际贸易壁垒,避免谴责与反对,通过这种方式让发达国家看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因此,我国一定要做好低碳经济研究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相应投入,以便优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始终坚持低碳经济理念,要求企业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新型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4]。从现阶段发展来看,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但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我国调整国际贸易战略提供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将逐渐增多。因此,政府方面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创新科技。

  3.3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贸易碳排放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依然以粗放为主,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注重自由贸易战略发展,将低碳措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其与国际贸易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新型贸易壁垒。我国企业也要认识到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调整发展战略,优化外贸企业结构,加大服务贸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发展[5]。此外,还有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工作,减少国际贸易新壁垒对我国产品的束缚。

  4结论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塑有很大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贸易壁垒,我国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但我国应正视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转变现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集约型发展,降低碳排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率产品,减少国际贸易壁垒的制约。

  作者:何东晓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河,赵仁康。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05):123-133.

  〔2〕徐红霞,杨元义。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8-19.

  〔3〕王玲莉。浅析低碳经济下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变革[J]。经济师,2015(07):52-53.

国际经济贸易范例篇5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一:论渤海通道推动商品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实现商品的高效运输是推动商贸繁荣的重要环节,渤海通道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推动了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渤海通道的建立形成了新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弱化了环渤海区域的行政壁垒,便利了区域商品的自由流通,推动了南北经贸的繁荣,加强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关键词:跨海通道;商品贸易;积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为代表的跨海通道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将跨海通道的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大连到烟台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引人注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将使得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人、财、物的流动更加迅速和庞大,为我国商品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对商品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缩短了区域的时空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对形成环渤海地区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创造了条件

  1.环渤海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尽管环渤海地区被称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由于渤海海峡的天然屏障,环渤海经济圈被分为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以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发展为三足鼎立的诸侯经济态势。目前,在行政分割的五个省市之间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不足等原因,相互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

  从环渤海各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结构来看,该区域在项目安排上呈现雷同现象,各省市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明显趋同。也正是这种区域经济的重复建设,区际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相互间的贸易需求较弱,使得地区保护主义盛行,地区行政壁垒较多,市场分割严重,最终结果是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现象严重,商品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造成了资源、效率的巨大浪费,导致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将推动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跨海通道的建成打破了原有的区域限制,通过点效应将原先两个联系很少的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快了资源的市场配置和产业的整合,便利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产业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提升。

  (1)点效应的形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接连接隔海相望的大连和烟台,使得同三高速实现全线贯通,通道继续向北延伸贯通营口、鞍山和沈阳,向南延伸联通威海和青岛,这些点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极,表现出极强的集聚效应,吸引资本、人员、技术、产业等进入这些区域。

  (2)轴效应的形成。随着点效应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点之间逐步形成组合倍数效应的以这条通道为主轴线的轴,这个轴线的交通量逐步增大,经济效率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时间价值。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形成了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为轴线的交通大动脉,同时实现了沿海交通大动脉与内陆地区的衔接,使众多的内陆区域有了一个更加便捷、畅通的出海口,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物流、客流,这样就要求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的支撑,从而拉动和创造交通需求,诱导新的交通网络的发展,形成依托此轴线的新的交通轴。

  (3)点-轴-圈 综合集成效应的形成。即为多个点-轴型系统的组合所形成的综合效应。表现为在辽宁省以沈阳为点向西南发展,以京哈铁路、京沈铁路为依托,形成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的轴线,在西边与京津冀相接;在山东省以黄烟铁路、胶济铁路、威乌高速、青岛-银川高速为依托,以烟台、青岛为点横向发展,形成烟台-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的发展轴线,向北与京津冀相通。这两个轴线继续纵向、横向的集聚、辐射、发展,与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轴线一起形成一个有多个发展极协同作用的交通圈。 逐步形成的四通八达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使得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物流、人流更加自由、加速运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突出。随着交通圈的逐步发展,最终达到一种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一体化的环渤海经济圈, 逐步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配置在整个区域逐渐发展为由市场来主导,在区域内部更加自由、合理的流动,逐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

  (二)实现南北贯通,缓冲了南北运输压力,使南北商品流通更加快速便捷

  目前,就全国范围的铁路网来看,交通运输线都是超负荷运载,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的制约着物流、人流的快捷运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就渤海海峡两岸的铁路交通网来看,进出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突出。虽然东北是我国铁路运输最发达、路网最密集的地区,渤海海峡北岸布有京沈线、京锦线、京通线和哈大线,但直接进出东北的铁路通道只有一个出口-山海关。由于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唯一陆上铁路通道,通过能力十分有限。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环境,直接阻碍了信息、资金、技术、产品、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南北流动,对东北经济的发展的制约是不争的事实。渤海南岸只有一条蓝烟线胶济线,运能只有1 000-2 000万吨左右,使得山海关的南北运输线成葫芦状,瓶颈制约明显,这种局面使得南北运输不堪重负,致使更多的物流、人流分流到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上来。

  为了缓解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运输需求,我国加大了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出了五纵七横等国家干线建设规划。然而,全国公路建设仍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从水路运输来看,这些年来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呈负增长,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了251%和454%。由于铁路、公路的瓶颈制约,沿海各大城市货运要走水路,内地相当多的货运量也改走水路。更为重要的是沿海港口吞吐量从2000年至今翻了一番,但港口能力明显不足。流通成本是制约商品流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可以扩大流通商品的种类和延展商品流通的范围。目前,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之间无论是陆路运输还是水路运输,都是既要途径更多的路程,而且耗时较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真正实现了环渤海经济圈人流、物流的闭合环状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环渤海南北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路线,大大节省运费及时间,使得南北农产品、其他商品等加速流转。

  第一,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快速通道。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粮食生产的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东北经济区每年都有大批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要运往关内,但是面临出关难的巨大运输瓶颈。处于渤海南岸的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样面临难以快捷北上的困境。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线取道海上捷径,绕过山海关这处瓶颈,开辟了东北地区至山东省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运输通道,缩短沿线地区这些农产品储运的时间,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信息的交流,改变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和需求状况,扩大了市场空间,加快了粮食产销区的衔

  接,有力的推动了农贸市场的发展。

  第二,南北互补品流通更快,种类更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东北地区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大东北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冶金、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共同构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比较活跃的增长极,原材料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所需设备对国外市场较高的依赖度,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长三角、珠三角可以加强与东北地区在轻工、食品、电子等方面的交流。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助推下,可以构建一条互通有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南北经济纽带。

  (三)加强环渤海地区与经济腹地的良性互动,推动新一轮人流物流运转,为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的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沿海省份的交通便利程度,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明显超过中西部地区。在我国中西部的大多地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仍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无缝对接,才能促进区域商品的快捷流通。

  1.环渤海地区加强了与其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对于处于环渤海南岸的山东省来说,在极力拓展与经济腹地的联系,加速建设山东省与内陆省份完整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新的省际大通道建成后,山东将形成与京津塘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西北地区之间的便捷通道。对于处于环渤海中心位置的河北省来说,近年来在积极以加快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以港口为龙头的 东出西联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强化沿海与腹地互动。东出就是利用河北省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提高河北省及这些地区的开放水平;西联就是加强与京津、山西、陕西、内蒙古、鲁北、豫北等地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辽宁提出五点一线的一项关于全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与其经济腹地内蒙古东部地区、吉林和黑龙江的联系。这些涉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经济腹地的交汇点即是环渤海地区,交汇点的焦点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纽带作用,而纽带的中心则是实现同三高速的南北对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连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经济腹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渤海通道使得各经济腹地互相覆盖,加强了全国市场一体化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贯通了属于国家规划建设的五纵七横12条主干线中最长的同三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在胶东地区、苏北地区向西与新欧亚大陆桥、青岛-银川高速、霍尔果斯-连云港高速相接,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贸联系和合作。向南与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等国家重点布局带相通,与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加强了联系。向北与哈大、京沈铁路、沈大高速相接,贯通了整个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成为东西、南北方向上的物质、信息、资金、技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的纽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这条纽带得以畅通的结点,是一个以点、轴带面最终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互动的网络式发展格局,为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等自由流动的区域共同市场,为国内商品贸易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环渤海经济面临快速发展的极好良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公路、铁路、水路综合运输网络中最发达、最灵活、最重要的枢纽,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投资的热点,为加快制造业的转移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东北地区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我国的东北地区的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接壤,南面与朝鲜半岛相连,东部与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目前,东北地区具有与东北亚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的相对较完善的交通网络,有12条公路同朝鲜、俄罗斯、蒙古相连,有5条铁路分别与俄罗斯和朝鲜接轨,其中以大连为桥头堡,以哈大线和滨州线为通道的第一欧亚大陆桥是重要的国际大通道。这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为我国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中心。环渤海地区是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地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居我国与亚太地区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枢纽地位。随着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加强经贸合作的中心。

  东北亚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与这些资源富有国家开展资源贸易前景非常广阔。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50%, 远东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全俄储量的10%左右,石油储量超过150亿吨,俄罗斯每年通过铁路向中国输送1 000万吨左右的石油。我国与蒙古国也建立了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矿石资源开发。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第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架起了我国通向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交通运输是实现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贸易交流的物质手段,完善、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使得地区间的物流通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如同一座跨越渤海的桥梁,打通了东北亚西部的贸易通道。它接通了与东北亚合作的桥头堡和中心地区,并进一步向南贯通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联通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向西与第二欧亚大陆桥相接,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良性互动,搭建了一条我国中西部地区、华东地区等通向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同时也打开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南下的陆上通道,使第一欧亚大陆桥与第二亚欧大路桥实现了对接和联网,扩大了我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重工、木材、化肥、粮食等物资与内地的交流,扩大华东地区轻工、食品、电子等物资与东北及俄罗斯的交流,加强了我国与韩国、日本的信息、科技、人才、商品交流,对推动区域经贸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结束语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项目的成效总结范文,成效
    下一篇:证明书简单,证明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