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新版;认证;绩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23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急需要提高自身的现代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提高企业自身的绩效水平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以此实现企业自身的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引入和建设上的努力到今天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确认和施行都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优化企业管理活动提高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的生命力。通过2015年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使我国企业更符合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水平。

  2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

  早在2012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就提出了改革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观点,并设计好了改革的方案,经过更为细致的考研和确认之后,经过会议审议最终决定在2015年9月正式实行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新版相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实行的2008版除了在内容上有了一些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特点的新要求以外,主要围绕企业绩效和企业风险管理两个方面,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在日益开放和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新版的新要求和对旧版相关要求内容的变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维护工作的工作量,工作内容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对公司职责补充、体系认证体现以及公司相关质量管理文件和资料的修订等方面,通过这些工作的落实能够使企业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效率,工作内容的变动和工作量的增加对企业发展来说即是时展趋势的挑战,同样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做好新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能够使企业在体系设计、策划和组织管理工作以及企业发展赢得优势。

  第一,新版质量标准结构更加有序化。通过对章节和部分条款的调整使得新版质量标准结构更加符合国际化要求,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管理条款的重复和措施矛盾的问题。

  第二,管理原则更准确。新版标准对标准的八项原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尤其是第七项原则,将“系统方法”归入“过程方法”,“与供方互利关系”变为“关系管理”,使得该项原则范围的描述更加准确,同时体现了现代管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第三,新版质量标准在内容上更加完善和具有时代气息。新版标准内容的亮点在于增添了风险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化的当前,重视和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是提高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考量的,创新和人才是当前我国企业全面升级和转型的核心资源。因此,新版质量标准内容的增添和调整体现了对于企业管理规划和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视。

  第四,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更高要求变更内容使标准更加科学化。从2008版质量标准到2015版质量标准能够看出对于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重视,新版标准对企业高层管理的更高要求,要求对“过程方法”提高重视,并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在企业的顺利具体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进一步强化成为了未来企业发展的通行证。

  3提高国有企业实施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绩效的途径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全面质量改进和符合时展趋势的因素的融入,使企业发展能够实现和达到一定的标准,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方向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实施新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绩效,首先要对国有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题有明确的认识。

  31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企业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实施ISO 9001标准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质量标准认证提升企业形象来带动企业的收益,在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以后,在思想上开始产生麻痹。这种急功近利的手段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第二,审核员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够确保企业的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只重视与标准条款的表面一致性,而忽略认证审核的有效性,总体来说不懂得企业管理,不能够发现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关系。第三,我国市场经济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唯利化。认证机构和咨询机构没有自我的职业道德准则,通过这种不规范的竞争手段,使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成功得到认证,给国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32提高我国国有企业实施新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绩效的建议国有企业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除了选择靠谱的咨询机构和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外,还要做到:一是立足企业的实际,企业发展的目标要体现和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质量管理标准首先要确保自身企业的质量,这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宣传和解读,使企业员工能够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使质量融入企业的文化,从思想和行为激励上都展示对于质量的要求。二是企业管理者要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风险时新版标准最新引入的词汇之一,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把握好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要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做好新旧版本的转化工作。新旧版本目的相同,内容不同,因此国有企业要继续秉承企业高质量的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审评部门成员的技能培训和沟通工作,对新版本的新要求要考量是否需要设置新的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对企业源文件进行必要的内部评审和修订,通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内部的层层把关,确保新的稳健运行体系能够起到加强和符合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上来,通过这种客观的评价指导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工作;另外,在达到质量标准后,要不断核实标准的有效性,通过认证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沟通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维护更加准确,更加有效。

  4结论

  ISO 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历经多次会议的审核和考证,其出发点在于提高优化企业的绩效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通过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企业更现代化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企业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针对新版质量标准对于企业管理的多方面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自身定位中,未雨绸缪,积极面对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实现新旧版本质量管理标准的审理过度,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贡献。

  [1]宋松林企业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标准信息,2008(1):55-59

  [2]田武新版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主要变化[J]。质量与认证,2016(2):63-66

  [3]质量管理体系:新版培训[Z]。上海质量,2016(2):76

  [4]殷毅《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新版解读[J]。 中国船检,2009(2):78-8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2

  摘要:如何立足于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将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工作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工程质量。本文从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如何与标准结合进行质量管理的介绍。提供了标准体系与工程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质量管理 策划 过程控制改进

  Abstract: Based on how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be establish in standard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ombine the oper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working practice finally aims to improve the project quality, this thesis, from every phase of project constructing, gives an introduction on how to combine standard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work, and offers a basic idea on the combination of standard system and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scheme, process control, improvement。

  建筑施工企业历来给人以粗放型管理、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低、管理不规范的印象。为了转变这一形象,很多企业借助于推行9000标准,以期达到管理规范有序的基本目的。笔者所在的公司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将质量控制重点从原先的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的控制与策划。从借助后期的维修补漏的方式获得工程合格,到由过程控制以达到最终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的转变。在公司推广过程中,就标准条文与工程质量各环节的关系总结如下:

  1、“质量”及“建筑工程质量”的定义比较:

  ISO9000中提出“质量”的概念如下:“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GB50300-2001《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规定“建筑工程质量”是反映建筑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是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使用功能及其耐久性能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的综合。

  由于建筑工程具备多样性和个体性。建筑工程质量的定义在标准原有的基础上,就建筑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范围的规定,也给建筑施工企业基本界定了企业贯彻标准的范围。应该说标准体系的宣贯推动了工程质量的发展,并使其日趋规范和完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工程质量已不再满足于工程质量的成品情况,而更多的关注于工程质量的控制过程,毕竟,没有良好的工程质量控制过程,是无法交出 令人满意的产品的。

  2、工程质量的先期策划是关键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多样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点,每一个单位工程施工前,由于其建筑面积、结构类型、使用功能、所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因此,工程质量的前期策划至关重要。

  2.1 工程质量目标和合同要求。实践证明,在工程开工之前,明确工程的质量目标和合同的所有要求,才能够对工程的总体质量方向有所把握,不至于偏失。同时,在工程质量目标已定的前提下,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至各分部分项工程,使各项工程在具体的操作期间也有据可依可查。不仅便于工程质量的控制,也有利于更为协调的管理。

  2.2在工程质量目标已确定的基础上,确定各个分部分项的控制和管理过程,每个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文件准则,以及为完成某项工序所必需的资源施工工艺确定后,应了解所依从的文件情况,如钢筋加工,则应获得技术交底和钢筋制作加工表等文件;所需资源则包括钢筋加工人员、钢筋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机、钢筋扳手和钢筋剪断钳等。同时,应获取钢筋已入场复验的信息。由于工程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控制的方向。

  2.3 确定工程各阶段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明确产品每一道工序的接收准则。这一系列的过程检验的先期策划,为后来的施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确定各类纪录的形式、格式、要求以及签字情况的认可。

  3、了解与顾客相关的信息

  随着人们的法律观念日渐浓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方向都以往有较大的变动。对工程质量的管理首先应了解顾客要求的质量等级、所用成本及要求的时间。这些信息应在工程施工前即能综合考虑,以更大限度的将所了解的顾客信息运用至过程的质量控制中。

  在标准条文中,还有一条不可忽视,即顾客满意与否。就具体的建筑工程而言,由于用户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顾客意见,也形成了难以统计和分析的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也是很多的施工企业实施难点。如果单纯从工程质量的角度上讲,那么顾客的意见则可以笼统地归纳为“要求建筑质量好”,而顾客满意则相应的调整为对质量的“满意”或“不满意”两类。从这个角度去操作,则分类、统计、分析就变得比较直观。

  4、使用合格的人员和材料

  标准条文中将使用合格的人员和材料项目,列入“采购”一条,包括两个方面:

  4.1 合格的劳务分包公司(人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工程的质量。具备相应资质的劳务公司是工程施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应当控制以下因素:

  a)对工程所需的作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和熟练程度等应做要求,必要时,要求其提供工作经历证明。在前期的策划中,施工工艺应当被详尽的分解至最末端工艺,而每个工艺的完成所需要的人员和其应当达到的等级也应在事先的策划和事中的控制中予以重视。

  b)劳务分包应经过相应手续的批准。建筑工程单体工程多,一个工程自开工至竣工,需要涉及到多个劳务分包队伍,而其中随意一个队伍的选择失误,则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整体一致性。

  c)劳务分包队伍应注意事后的评价与跟踪。在单体工程施工完毕后,应注意对其进行在该处施工的总结与评价,并应建立年度评价制度,以保证劳务公司工作水平的一致性和持续性,也能有效保证对其进行控制的目的。

  4.2 合格的物资材料

  目前建筑市场中同一种材料名称下可能会出现数十种材料现状。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则材料的质量性能以及供货单位的生产实力,是材料采购人员重点应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多数施工企业会列出一些生产或供货商的范围,以达到保证采购质量的目的。同理,对其每年的供货信息评价必不可少。该评价不仅是对供应商和生产厂家供货和生产能力的综合评价,也为能够长期有效的获取合格的材料来源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点,又与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的“互利的供方关系”相一致和呼应。

  5、过程控制应贯穿始终

  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则进入过程控制阶段,向施工工艺的分解一样,过程的控制也可以分为若干个过程,即自工程开工至竣工为一个过程,其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可以视为其中的子过程。以混凝土分项工程为例,该过程的施工应处于以下的受控状态:

  a) 获得混凝土施工工的相关信息,即提前了解该分项的相关信息;

  b)应获得技术交底或专项施工方案;

  c)设备的准备和相关的监控措施;

  d)测量与外观的控制;

  e)混凝土强度单体及总体评定值符合要求,即可进行该分项的验收。

  以此为例,过程应贯穿过程始终。其控制可以参考标准条文中的各项要求。

  6、工程施工过程的确认、监视和测量

  标准条文中,过程的确认与监视和测量的表述不同,但在工程质量的控制实施中较为接近。其中,确认用于较为特殊的施工工序或工艺的控制,监视和测量则贯穿工程施工始终,但总体来说,都可以归纳到一类管理过程中:

  6.1 了解某施工过程的概况、工艺、放行、交付要求,为其提前编制的技术交底或施工方案已被审批。;

  6.2 对施工过程使用的人员资格及设备性能进行鉴定和认可;

  6.3 实施交底或方案中的施工工艺;

  6.4 记录所有的实施情况;

  6.5 对所有记录在进行再次确认。

  7、质量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质量的持续改进是指施工企业应不断增强满足不同时代质量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促使企业不断的组织进行变革和改进。企业的存在,决定了这种需求和改进的存在,因此,质量以及各方面的持续改进是一个企业永恒的主题。

  在施工企业具体的质量管理中,持续改进大致分为两类: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3

  随着航天企业体制改革,科研生产和质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但是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建设还存在滞后现象,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1)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不能满足当前任务和形势要求当前航天产品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质量管理的制度和标准还有缺项,例如卫星在轨管理、航天产品批生产、供应链管理等。2)部分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清理或修订不够及时当前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清理、修订不及时的现象,没有形成动态调整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度、标准跟不上形势的需求,航天企业质量建设中不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标准和规范没有及时制修订;二是许多新的质量理念方法和工程技术没有及时地融入到制度和标准中去。“红头文件”管理混乱,时效性较强的“红头文件”颁布后,相关要求没有及时固化到制度或标准中,或是内容固化到相关制度或标准后,“红头文件”没能及时废止。

  2制度、标准和“红头文件”的区别

  制度一般指大家应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GB/T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中对标准的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红头文件”是对各级管理部门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文件、声明、公告、公示等的俗称。经分析,制度、标准和“红头文件”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1)产生背景制度是我国通用的一种说法,它来源于古代的法典,制是约束的意思,度是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为统治者服务的一种工具,在引入企业管理后,它也有明显的强制性。标准来源于西方,是按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2)可操作性标准运用“5W1H”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而一般规章制度和“红头文件”的内容定性多、定量少,不便于操作。3)文件格式标准有统一的编写格式和编号,应符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要求,内容和编排要按统一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条文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充分体现“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的标准化原则。规章制度和“红头文件”没有什么固定格式,大多根据制定部门的习惯来确定,可以采用“办法”、“规定”、“细则”等格式。4)审批程序标准有统一的审批程序,在履行严格的审查程序后,由标准化委员会或公认机构统一批准,且在其规定的管理事项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制度和“红头文件”的审批一般由制定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批准即可生效执行,部分制度需要履行法定程序。5)制修订标准的制修订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程序进行,所制修订的内容需要协商一致。制度和“红头文件”的制修订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对其归口的规章制度进行制修订并履行有关审批后,即可作为新的制度执行或试行,旧的制度即行作废。6)强制性标准一旦,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实施。制度后也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在企业内作为强制性要求执行。“红头文件”相对来说是临时性的,时效性强,在企业内也是强制性要求。7)适用范围标准和制度具有统一性的特点,某一企业制定的标准和制度适用于该企业内各单位或部门,可以对管理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各单位或部门均应遵照执行或引用,能有效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样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而“红头文件”在编写制定之初,也仅是为满足单位内部或个别部门的工作需要,适用范围有局限性。8)考核事项严格的讲,标准的内容不应包括考核事项,具体考核应在其他文件中体现。制度一般包含相应的检查考核内容,内容相对宽泛和随意。综上所述,制度、标准和“红头文件”是存在交叉、重复的。按照通常理解,“红头文件”是临时的,或为满足企业内个别单位或部门的工作需要QUALITYANDRELIABILITY质量标准专栏而制定的要求,或针对某些特定问题和目标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制度的一种。该种制度需要定期清理并及时固化,对于符合标准要求的制度应及时转化成相关标准。固化或转化成标准后的制度应及时废止,避免造成制度和标准管理的混乱。

  3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的定位

  对照上述制度和标准存在的差异,分析提出航天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的定位。航天企业质量管理标准是为满足航天产品的使用要求,对有关航天产品质量管理相关活动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和实践的经验和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航天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使用和其他各阶段质量管理的共同依据。

  4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以《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为顶层文件,贯彻军队与国防科技工业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不断把握航天质量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强化航天产品的全系统、全寿命、全方位质量管理,以提高航天产品质量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协调配套、衔接顺畅的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该体系构建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航天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规律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和标准集合,结构合理、系统协调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应覆盖航天产品质量管理的论证、研制、生产、试验鉴定、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结构关系层次分明,配套协调,合理优化;板块界面清晰,内容明确,要素健全;项目位置合理,相互之间不重复、不交叉、不矛盾。2)将适用的上级标准纳入其中将适用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航天行业标准纳入体系,形成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体系。引入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航天行业标准,主要是质量技术方法类的标准及产品研制过程质量管理的相关标准。3)注重标准与制度的衔接配套对于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已明确且可指导工作开展的,不再制定相关标准。对于在贯彻执行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时须明确和细化的程序类、方法类、操作类的内容,可根据需求制定企业标准。4)坚持精简、高效、适用性强的原则必须坚持以航天质量建设的实际需求为牵引,要确保纳入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中的需求项目,在符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象明确、范围适度、内涵清晰,技术上符合当前发展趋势,可行性和实效性强。

  5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框架

  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以质量法律、法规、规章为牵引,以航天企业制度、标准为依托,形成覆盖产品全系统、全寿命、全方位管理的各个层次的制度、标准的有机整体。1)层次设置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从层次上要涵盖与该企业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法律层面主要是全国人大颁布的质量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规层面主要是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装备质量法规,包括《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等。规章层面主要是企业的质量管理顶层规定,制度层面主要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层面主要是与该企业产品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2)主要内容法律、法规层面主要引用国家和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质量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层面主要是企业的质量管理顶层规定,内容比较明确。下面重点说明制度和标准层面包含的内容。为了与装备质量法规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相协调,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应覆盖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务院部委颁布的装备质量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内容。其中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务院部委颁布的装备质量制度主要包括质量奖惩、过程控制与问题改进、合格评定、质量基础4个部分;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务院部委颁布的装备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基础标准和过程质量管理标准。因此,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文化、基础、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保证、质量监督5个部分。其中,基础包含计量、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包含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人员管理、质量信息、质量技术方法、质量组织与职责、质量分析与评价;产品保证包含质量保证、可靠性保证(含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元器件保证、工艺保证、软件保证;质量监督包含质量监督代表、质量事故调查审查、军贸质量监督与验收、质量奖惩。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航天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框架。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4

  关键词:企业标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 关系

  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年来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加强标准化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需要建立的体系和其他认证体系有何不同?现有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或其他认证体系能否代替企业标准体系?如何将已通过认证的手册、程序文件纳入企业标准体系?两个体系文件如何融合等等问题。这些疑问为推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带来了困难。

  本文将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例,从两个体系的定义与内涵、两者的关系、体系基本要素的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是帮助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整合企业内各类管理体系。避免重复管理,从而寻求一套完整、协调配合的多项管理体系融合的运行机制。

  1.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与内涵

  GB/T 15496标准中给出‘企业标准体系”的定义: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是建立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以便使企业在产品、技术、生产、人事、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以各自标准为依据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制定的依据,而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又是技术标准得以实施的可靠保证,凡是企业范围内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活动都应制定标准,并纳入企业标准体系。

  GB/T19000标准中给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以及实现质量目标而建立的综合体。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要素的实施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定或制定相关的标准作为支撑条件,其中大量的是管理标准(包括工作标准)。

  由此可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内相关标准按其内在的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为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生产(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活动全过程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标准化管理的指导和要求,运用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和实施一套适合企业需要的,持续有效的协调统一的企业标准体系。

  而质量管理体系则是企业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标准化体系是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体系内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企业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则是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建立一个符合生产管理实际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

  2.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

  在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的咨询过程中,企业老总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企业已经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认证,再创建企业标准体系是否属于重复建设?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等“三体系”在概念上的区别。“企业标准体系”是 指在企业范围内所执行的各类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它既包括技术标准体系也包括保证技术标准得到实施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还包括标准体系中的标准子体系之间、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三体系”是指企业为实施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要求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其文件主要包括管理手册(含方针目标)、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提供证明的记录或报告等。

  第二,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等“三体系”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差异。“企业标准体系”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综合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标准体系包括了围绕产品实现需要的设计、采购、设备、生产过程、检验、包装运输、生产后的服务等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也包括了企业在安全、环保、职业健康、能源、信息等责任方面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而“三体系”则对企业规定了采用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对生产过程、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要求,做出了较全面的规定。

  3.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3.1企业标准体系是以“三体系”为核心的,覆盖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其目的是指导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过程受控于企业的法规,以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可以说,企业标准体系已经包括了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的“三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2“三体系”的程序文件包容着管理标准的内容,而作业指导书,又补充了岗位工作标准。从ISO900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在意义上可以看出,该标准本身并不规定产品要求,它所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技术要求的补充。也就是说质量管理体系是从管理的角度保证产品标准及其他的技术标准得以实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标准体系和“三体系”的关系其实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3对于没有建立“三体系”企业来说,在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过程中建立的标准体系可以为下一步开展“三体系”认证奠定基础。该企业需要新建某项管理体系时,必须制定管理手册、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书等。其中,程序文件主要属于管理标准,作业指导书属于操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工艺卡、工艺规程属于技术标准。这些文件尽管在不同的体系中称呼不同,但其性质相同、作用相同,不论称程序文件还是称管理标准,都是对一项重复性的管理事项作出的统一规定。同样,称作业指导书或称工作标准都是为了规范作业活动。因此,企业制定管理体系文件也可以看作是在制定管理标准,他们只要将标准体系内涉及的某一专门内容的标准识别并制定出来,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适当的整理和补充,就可以比较轻松的将某项管理体系建立起来。

  3.4对于已经建立了“三体系”的企业来说,建立标准体系为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企业技术标准子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标准化专业人员可按照GB/T15497的要求,对原有的涵盖在“三体系”中的产品标准、操作规程、技术文件进行重新梳理、优化和升级,在消化和和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对缺失的技术标准进行挖掘和制定,对原有的企业技术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加强标准的宣贯,组织标准实施的检查,这些措施将使各类管理体系获得持续改进。同时利用标准化简化、优化、统一协调的原则,有必要对体系加以整合。在企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按照体系表编制要求,把质量管理手册、环境管理手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作为基本要求,提到管理标准体系的第一层,形成管理标准的基础标准。将各管理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的程序性文件,按照产品实现的过程(第二层)分类,放到管理标准体系第三层。而各管理体系中的第三层次的文件,多数是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属于技术标准或工作标准范畴,将它们放在相应的标准体系中即可。在《企业标准明细表中》,对所引用的“三体系”文件,可赋予其代码而又不进行双重编号,可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三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此整合多个体系内容,将其统一到标准体系内,这也是目前一些企业多个体系并存,简化体系文件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二者的关系了:标准体系和“三体系”的关系其实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建立标准体系为“三体系”提供了支持,而“三体系”的建立又是对企业标准体系内容的具体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齐梅,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铁道技术监督,2004(4)

  [2]田晓玲、李智皓,质量体系认证与企业标准化工作[J],铁道技术监督,2001(1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5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 (待续) 政府机关由引导、鼓励企业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到根据内、外部管理环境的需要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树立高效、低耗、廉洁、提供一流服务的政府新形象,已成为政府机关质量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为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蛇口征收分局贯彻ISO9000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实例,探讨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如何建立等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6

  关键词:ISO9001标准 构建

  ISO9001标准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框架。它可以帮助各类组织改进其整体绩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将ISO9001标准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高职学院的本身特色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且规范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

  一、基于ISO9001标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1.定义

  ISO9001标准旨在鼓励组织通过过程的方法,基于风险的思维,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服务通常是无形的,是在供方和顾客之间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一个服务过程,是使学生通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过程在知识、能力及道德修养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是无形产品。

  ISO9001标准将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直接接受者,理所应当是属于顾客的范畴。因为学生缴纳了费用,从学校得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享受了学校提供的公共资源及全体教职工的服务。

  当然,学生经济不独立,不能完全承担消费费用,家长和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因此学校的顾客并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和政府。同时还有接受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也是高职院校教育产品的直接受惠者,属于间接顾客。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满足顾客的要求,必须要了解顾客的需求。

  2.关键原则

  ISO9001标准中明确了7项质量管理原则,包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力、员工契合、过程方法、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关系管理。这里主要介绍几个关键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主要关注点是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要求组织理解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有助于组织的持续改进。

  (2)领导力。任何改革和决策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它能够确保在组织层级间建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能够确保全员参与,使组织将战略、方针、过程和资源保持一致,以实现组织目标。

  (3)过程方法。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组织的活动被作为相互关联的功能通过过程系统来管理。这样会更有效地得到预期的结果,能够完善组织的体系和绩效。

  (4)改进。持续改进对于组织保持当前的业绩水平,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创造条件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基于ISO9001标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组织管理机构的确定是分配职能和确定管理程序的基础,因此,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会带来高效顺畅的工作流程,是体系策划的第一步。

  一是组织策划。在确定组织管理架构时,学校应尽量避免和减少部门职能的交叉,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来确定组织管理机构。同时也要在ISO9001标准确定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学校的管理机构,不断改善并实现新旧组织管理的相互融合。组织机构确定以后,需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能、权限以及沟通的方式,这样能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对实现质量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文件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是一个组织ISO9001贯标,体系建立并运行的重要基础,是质量体系审核和认证的主要依据。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控制文件、其他质量文件。在策划文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要遵守以下原则:繁简适宜、新旧融合、科学可行。因为体系文件编写应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并不是文件越多越好,有些学校的文件过于繁琐,不仅不能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而且造成执行的混乱和困惑。

  同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对学校原有管理体系的全面颠覆,而是对原有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实现新旧体系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满足ISO9001标准要求的新的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既要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又要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运行规律以及学校的文化,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要可操作性强。

  2.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ISO9001标准强调使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将PDCA循环全面用于旨在利用机会优势和预防不期望结果的基于风险的思维,实现对过程和整个体系进行管理。在体系结构和文件结构策划好以后,学校需利用过程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开始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确定最高管理者及管理职责。学校需要按照标准要求,选择一位全面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人作为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确保最高管理者能使本学院有能力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实现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度。包括:了解顾客需求,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资源的获得。任何过程的完成都需要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和信息等;确保校内职责、权限、沟通得到明确;进行管理评审,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转和持续改进。

  二是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实现的控制。首先,主要控制过程实现。对于学校而言,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服务,主要涉及教务处、招生处、学生处、各系部、就业指导处等重要部门的工作。每个工作过程都制定执行过程的程序,包括专业建设开发控制程序、教务管理过程控制程序、招生工作控制程序、学生工作控制程序、就业工作控制程序等。

  其次,辅助控制过程实现。为了很好服务于师生,有很多部门是提供资源保障的,根据其工作过程可以制定以下执行过程的程序:教学服务基础设施管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沟通交流控制程序、文件化信息管理控制程序、外部提品和服务过程控制程序、后勤保障服务控制程序等。以上各控制程序可以有力地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实现。

  三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如何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ISO9001标准对于测量、分析和改进做出相应的要求。学校应确定所需的监视和测量,对于来自监视和测量的适当数据和信息确定所需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确保有效的结果。学校要对不合格项进行改进,对教学过程进行时时监控,制定教学过程检测控制程序以及教学质量检测控制程序,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学校还需要制定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顾客满意度测评控制程序、教育教学服务改进控制程序,从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顾客方了解产品质量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可以改进产品质量的问题所在,进行优化改进。

  总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能够引入ISO9001标准要求,是从发展的角度,准确地把握形势,做出的明智决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加学校的竞争力和适应力,能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大学生,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服务。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7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标准化 质量管理 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经营,惟有通过建构自身的标准化体系,才能通过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获得市场先机。

  具体而言,由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可知:同类型产品生产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该时间成为产品内在价值的度量;企业要实现超额剩余价值,必须使得自身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并且,生产效率能否体现,还在于是否建构起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一系列标准。

  综上所述,本文以“企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为主题,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二者间辨证关系的探讨,引起企业对标准化的重视。为了使问题更加具体,本文以“企业科技档案标准化”为例。

  一、企业科技档案在产品生产中的价值体现

  科技档案以其专业性的特征,造成不同生产类型的企业在科技档案的利用上具有差异性。然而,从推动企业产品生产的视角来看,科技档案所共有的功能便是: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产品生产。

  (一)科技档案的信息收集功能有助于企业产品生产目标的建立

  企业若具有产品创新能力,将有力的支撑自身有效市场份额的拥有。那么,产品创新能力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熊彼特认为,创新体现为创造性毁灭。因此,由产品的市场调研工作所内在的科技档案信息收集,便成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关键的第一步。

  (二)科技档案的信息储存功能确保企业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

  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科技档案的信息储存功能将确保企业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尽管,上文阐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意义,但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产品的生产技术特征仍具有相对稳定性。由此,根据已定型工程图纸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便成为企业的常态。已定型的工程图纸,作为科技档案信息的重要内容,就通过存档的方式形成了企业产品生产的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对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从而,实现科技档案标准化体系,将在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背景下,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

  二、企业科技档案标准化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的表现形态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首先实现客体主体化,之后又实现主体客体化。二者之间反复交替进行,推动着人类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上述“认识论”可知:科技档案所包含的信息,体现了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对以往具体生产实践活动的总结;同时,又构成了对今后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

  因此,对于科技档案标准化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表现形态,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增进了企业产品生产水平的提升

  “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体现着人的能动作用。正因如此,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便能逐步完成对以往产品生产工艺等领域的改进。以往产品生产工艺方面的信息,惟有以科技档案的形式储存,才能满足企业在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以往产品生产状况的优化之需。如,在对以往产品生产图纸进行可行性改良、根据改良后的图纸进行样品生产、在充分考察了样品的使用价值后进行图纸定型。从而,定型后的图纸,就成为企业新产品生产的蓝本。这样一来,科技档案标准化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表现形态,就通过上述逻辑递进关系表现了出来。

  (二)促进了企业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企业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从价值形态来看体现为:企业利润资本化的作用。而从实物形态来看,则表现为产品在生产数量上的不断扩张。在市场有效需求能得到确保的前提下,企业在一定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将有效增强产品市场占有率。由上文可知,这就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其中,科技档案关于信息的标准化储存功能,便支撑着上述结果。

  三、质量管理的市场要求倒逼企业标准化的建立

  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在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包括产品质量管理在内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活动,乃是市场环境的内在要求使然。市场竞争作为企业的外部压力,将持续性的迫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寻求质量管理。诸如:成本控制、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管理,这些都对企业科技档案的标准化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国际视野,由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精益化”生产模式,在追求零库存以及灵活性与柔性并存的产品生产中,无不需要通过标准化的企业生产物流来实现。建立在标准化的生产供应链体系上的汽车生产线,极大的推动了企业的产品成本管理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企业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构成了一对辨证关系。这种辨证关系的由来,根源于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与产品市场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企业若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就需要建构起自身的标准化信息体系(如科技档案);然后,在标准化信息体系的框架内科学、合理的组织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市场评价,将反映目标消费者的显示性偏好。基于市场导向,企业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倒逼企业逻辑推进与完善自身的标准化建构。

  最终,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1]赵淑英。利用科技档案提高经济效益[J]。赤峰学院学报,2011(2)。

  [2]于丹。化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1(3)。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篇8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精益管理

  一、基本原理

  企业标准化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而这种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就是标准,标准的本质是一种规范性文件,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企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等程序。而企业标准体系,是指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由此可见,企业标准是构建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是实施企业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实施的好坏是我们的工作能否获得最佳秩序或成效的基础。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益管理可以专题针对某一项工作,也可以是研究整体工程。精益管理要求企业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因此,精益管理的本质是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活动,主要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来使其实现的全部活动。具体来讲,我们现行的贯标文件就是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它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制度和记录表格清单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而如何运用这一套体系文件来规范管理、优化流程,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合格和提升就是质量管理。

  二、概念理解

  从上面的概念解释我们可以得出,标准化、质量管理、精益管理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括为“三同两异”:一方面,首先是管理对象相同。三者都属于管理学范畴,均为一种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的工具,管理对象均围绕提高和保证产品、服务质量,均属于企业管理子系统。其次是管理目的相同。开展标准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精益管理,都是为了优化流程、规范管理、降本减耗、提高质量,都是为了向管理要效率、强管理增效益,都是为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再次是运行手段相同。三者均遵循PDCA(即计划、实施、检验、改进)循环模式,都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闭环管理的过程。

  另一方面,首先是功能定位不同。企业标准化体系是企业各项管理体系之中最大的工作系统,是企业各类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精益管理的基础性、支撑性体系,其建立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以便使企业在产品、技术、生产、人事、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以各自标准为依据的管理体系,它几乎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所有环节,并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之中,体现了管理上的全息性。而企业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是对企业技术规范的补充,主要覆盖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管理和工作等方面,这些内容也属于标准化体系所覆盖范围。可以说,标准化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奠定了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就是产品和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实施、验证和修订的过程。企业精益管理是建立在扎实的标准化、质量管理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其开展的精益营销、精益物流、精益研发等工作,追求的“质量零缺陷、过程零浪费、现场零无序”的目标,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标准再优化、质量再提升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标准管理是基础,精益管理是手段,质量管理是目的。其次是管理侧重点不同。标准化体系侧重于研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工作领域或事项,形成协商一致、公认的标准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则围绕产品质量做文章,建立全面覆盖、全程受控的规范性文件体系;精益管理则侧重于研究营销、物流、研发等具体工作领域或流程,通常以项目研究为切入口,达到流程优化、质量理想、效益提升等效果。

  三、模式探索

  在实践中,采取的做法主要是以精益管理为指导思想,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精益管理是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在当前卷烟行业发展背景下,全力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从市场把握、运行调控、货源供应、品牌培育、客户分类评价以及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选择切入点,探索卷烟营销新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不产生价值的流程,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企业标准化建设。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论文
    下一篇: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网络舆情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