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1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阐述能源及动力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今后能源的发展方向:实施煤炭清洁利用,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核电,加快生物质能的研发等。

  【关键词】

  能源及动力工程;可持续发展;新型能源

  一、能源动力工程的重要性及煤炭的地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国家来说,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的消费关系大致是成正比的。现如今,对于能源的发展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是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能源与动力工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着重研究传统能源的有效使用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能源消费量却占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可见能源对于经济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当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量大,那么能源的消费量就会上升,这样就会带动经济,进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能源及动力工程关系着人类的各项日常活动。吃的早餐是农业产品,属于能源一类;乘坐的各类交通工具或者耗电或者耗油,也离不了能源;所有带电设备,更是消耗能源。从发电的环节来说,电能消耗了大量煤炭,天然气等等,虽然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获得电能,例如光伏发电,风能发电,但不可否认的是煤炭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除此之外,能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离开了能源,人类文明将不会进步。2013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达到12.5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3.9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二三成,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燃料是煤炭,它提供的一次能源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环境与能源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能源消耗过快,这将会对能源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环境。煤炭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形式存在,使其他能源占的比例过小,造成总能源效率略显低下,同时大量燃煤也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减少煤炭的无效使用,以及限制低效率的燃煤设备的使用也是关键一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气体和液体燃料必然会加大需求量。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厂中锅炉发电量小于20万千瓦的已经基本下架,电厂是耗煤量非常大的场所,电厂中的节约环保无疑对于整个能源结构的环保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二、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一些地方能源短缺依然存在,中国作为耗能大国,必须要源源不断地从多种渠道进行能源的开采与供给。煤炭作为能源中的老大哥,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大气污染被公认为是燃煤造成的,经济在增长的同时我们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惨重的代价,所以日益增长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转变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型能源。

  (一)实施煤炭清洁利用。要从燃煤着手处理环境问题势必要以现状作为出发点,可以看到国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采用燃煤发电或者其他的燃煤利用,所以要从燃煤效率以及燃烧产物方面采取措施,使煤炭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现阶段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有许多可以即刻采取措施并且对大气环境有明显改善的事情可以去着手。比如煤炭的洗选,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煤炭质量的监管和输送,煤炭燃烧产物的排放,煤炭灰的利用等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除了煤炭,其他的能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同时能源紧张与能源储量不足之间的关系使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及利用进一步成为了当务之急。以前以解决边远地区能源供应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沼气,风能等新能源形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地域以及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受到了束缚。现阶段,井网型风机正在逐步迈向大型化,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机也已经投产,当然还在研发更大容量的风机。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对环保有利,对大气有益的新型能源一定会代替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能源。

  (三)大力发展核电。核电在近几年也已经慢慢崛起,从以前的“谈核色变”到如今的坦然接受证明了国家已经对于核电有了很高的安全把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妥善处理核聚变,核裂变之后的各种废弃物已经不成问题。除了这些优势,与煤炭相比,它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大力发展核电符合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现阶段技术较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引领将核电投入市场,使核电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

  (四)加快生物质能的研发。我国还有许多发展空间,比如在生物质能的使用方面,生物质能源是植物将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过来的一种化学能,它也属于可再生能源,与风能,潮汐能等等一样,可以实现能量的重复利用。同时如果以乙醇作为煤炭,石油的替代品,将会避免煤炭产生的许多弊端,除此之外,沼气的普及依然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会缓解社会劳动压力。

  三、将未来发展与环保相协调

  中国电力发张迅速,同时这种扩张形势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对于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在未来新能源势必会成为能源的主流,在发展现代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环保作为重中之重,不要把污染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惨重代价。当然我们也知道,在经济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也许是一种很难避免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环境保护也会促进经济的转型与结构的调整,还会优化产业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使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完美过渡,使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市场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宋小亮等。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J]。创新科技,2001

  [2]陈学俊。能源开发与环境污染[J]。东方电气评论,2000

  [3]陈学俊,叶寒栋,李宇红等。能源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2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是建设未来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驱动措施之一。党的报告中也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更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善人才孵化发展的条件,将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对高等院校来说,则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努力探索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学组织者发挥其“引领性”的作用,根据大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不同、认知能力有差异等不同情况,选择设置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高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

  1 创新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创新培养模式是针对新时代,当前社会对广大青年新的要求和预期所提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各大高校针对各自的专业特点,争相开展了类似的模式探索。教育部网站曾刊出中国地质大学在建设研究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中,就始终坚持特色加精品的理念,开展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国际视野的培养,完善学生内在的激励机制和严进慎出的管理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客观性、连续性和创造性[2]。中国青年报中四川师范大学也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为题,发表了长篇文章,将该校在创新培养模式上的探索进行了细致描述,并提出“全面贯彻‘德育为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走‘校地企’合作办学之路,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融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各大高校争先恐后的开展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显著提高我国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4]。

  2 河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新能源的?_发的一个专业方向,属于工科的范畴,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对传热、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燃烧学、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等都有深刻的认识。河南农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特点的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培养重点。一直以来,该专业毕业生在电力部门企业、环境保护领域及新能源开发行业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但随着时展进程的加速,专业课程上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以逐渐变弱,具有真正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毕业生成为未来工作中的佼佼者,这一形式就要求我们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是在观念上的创新,然后是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基于此,河南农业大学以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类专业创新竞赛为契机,以能源与动力工程绍?Y班为试点,河南农业大学开展了“双师制”的创新培养模式。

  2.1 河南农业大学绍?Y实验班“双师制”创新培养模式

  河南农业大学在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提出了卓越农林工程师实践培养方案,开创绍?Y实验班这一新形式,遴选入学成绩最高的学生,进入该班级,实行末尾淘汰制度,对其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在设置常规班主任的管理下,学生一入校就实行双向选择,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导师。在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去。

  2.2 以农建大赛作为检验形式

  河南农业大学能源与动力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重点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全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类相关专业创新竞赛的主题非常吻合。因此,学院以此为契机,每年在学院范围内开展农建大赛预选赛,学生5人一组进行选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完成所选方向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模型搭建、说明书撰写等工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对表现优秀的参赛队伍,给予一定的荣誉及物质奖励,并推荐参加部级的相应比赛。近年来,通过院系的高度重视,和创新培养模式的运行,参赛队伍每年都能斩获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通过这样的检验形式,更加强调了学生工程设计意识、创新思维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更加的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6]。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3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42-02

  近些年来,教育部针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开展了系列的质量工程项目,如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专业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等等。教育部在2012年1月批准了53个高校180个专业实施新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主要目的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学科特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

  专业综合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应自身办学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要求实际操作性强,而且能达到与企业对接,培养合适的专业人才。近年来,一些不同的高等学校或专业从自身建设出发分析专业综合改革的特点。[1-4]郭晓丽[5]以教学管理角度,从打造优良师资、强化制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档案建设四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邵霞等[6]以江苏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为例介绍了该专业的专业综合改革做法。下面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低温工程方向)在实施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中具体操作方法为对象,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和创新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专业综合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类似的专业综合改革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专业综合改革所提出来建立面向地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区域发展特点,建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省是制冷产业的大省,有较多的中小型企业,目前有开封空分集团、格力电器(河南)有限公司、郑州科林车用空调有限公司、三力制冷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冬宫制冷工程有限公司、郑州中南科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在商丘市民权制冷产业聚集区等一批制冷相关企业,同时河南也是冷冻食品的大省,有三全、双汇、思念等知名企业。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河南省较早的本科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部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有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坚持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通过长期的建设,我校与省内相关企业、产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在相关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本科生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等,每年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这些企业进行生产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根据这些特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培养模式。

  针对刚入校的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兴趣,夯实专业基础。这一培养环节基本以理论课程讲授为主,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基本由教师承担。针对中高年级学生,专业课将由教师和工程师共同指导和讲授,工程师从学院签约的共建单位引进,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按照教学过程安排设计时间和设计环节,达到学习和锻炼的目的。这样一方面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和理论讲授,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感受到实际项目的特点和适应的过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教学型院校,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即懂专业又要懂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设计及研发的师资队伍,因此我校于2012年出台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集教学、科研和工程开发应用为一体的专业师资队伍。各工科专业教师应具备一定年限的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应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到2015年,各工科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一年以上的比例达到50%以上。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部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给预予了很多政策,因此要求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要去企业从事半年以上的研究开发工作或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开发,有条件的也可以去企业进行博士后研究;同时引进在企业工作过的具有高学历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近两年分别从开封空分集团和新飞电器引进高层人才2名,1名博士去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已出站。另外有5名教师分别与郑州科林车用空调有限公司、广东中宇集团、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通过近五年的建设,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从事企业产品研究开发能力,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近些年引进的人才都具有博士学位,知识面及水平都很高,但是如何上好一门课,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部级特色专业,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的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做好教学环节的培训工作。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分为4个阶段:一是入职培训。主要是由人事处组织一批学校教学名师对每年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集中培训。二是助课。第一学年青年教师必需助课1~2门次。三是教研室试讲。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评委对其教学进行试讲,并进行点评,检查教案。四是二级学院试讲。由二级学院组织对学院的青年教师的讲课进行试讲。通过考核才能独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二级学院近五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参加由二级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并推优参加学校的教学技能竞赛。同时学校每年至少组织近五年入职的教师参加由学校定期组织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师资培训等一些培训会,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近些年来的学校、学院以及教学团队负责人的精心培养与组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2013年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三、实践和创新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更要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与格力电器(河南)有限公司、郑州科林车用空调有限公司、三力制冷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冬宫制冷工程有限公司、郑州中南科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山东小鸭零售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凯雪冷气设备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承担本科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暑假实习等。安排高年级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践,在生产第一线亲身体会工程师的工作。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以企业单位为主体,学校则作为配角协助企业完成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近几年投入近500万元,按国家标准建成了焓差实验室、压缩机综合测试实验室、换热器综合测试实验室、冷冻冷藏设备等实验室,作为本科生的实验、实训实验室。

  同时在广泛建立本科生实践基地的同时,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些年积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奖赛,每年学生承担的部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践、实训和创业类项目10余项。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节能减排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河南省国家大家科技园怀科技创新大赛等,获得奖励多项。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动力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事该专业的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或利用所学知识从事专业相关的研究。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类本科生主要是企业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部分考入研究生的同学可选做毕业论文。[7,8]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为:学校的教师或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毕业设计的题目主要是制冷设备的设计,如:制冷机组的设计、小型制冷产品的设计等。在企业从事毕业设计的同学,由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以企业导师为主。实践表明,校企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这种方式尤其适合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因此很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论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教育部正积极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工程。我校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我校的实际情况,突出办学特色,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和创新教学和毕业设计具体做法,强化专业特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方式,以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开展了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和增强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1]韦钢,应敏华,赵玲,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15-17.

  [2]朱长江,何穗,徐章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2):30-33.

  [3]方波,白政民,张元敏。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刘全忠,王洪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2):40-42.

  [5]郭晓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38-39.

  [6]邵霞,潘剑锋,唐爱坤,等。突出能力培养的工程热物理专业综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38,51.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4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 节能技术 发展

  对于能源的消费不仅仅是发达国家,连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比重都在不断增加。能源作为改善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已愈来愈成为人们乃至国家所需的重要保障。但是当今社会对于能源的浪费与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为了更好的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对于节能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而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煤炭、石油等的使用,还是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都可以涵盖在动力工程当中。能源存在于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因此提高科学技术,如动力工程的能技术势在必行。

  1.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定义

  要想更好的通过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对能源的节约等起到良好的作用,必须先了解能源以及动力工程的定义,从定义入手能够为相关技术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1.1 能源

  经过两次国际的石油危机,“能源”一词开始越来越受到全球的重视。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力和动力的物质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物质需求,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优质的能源以及先进的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能源问题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重视的问题。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费量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1.2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能源转换、传输以及利用等,其对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等的消耗以及污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动力工程作为现阶段对能源、信息、材料等前言科技利用的前沿领域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对于动力工程不断研究、深入与利用,对于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能源利用,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力工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都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在节能技术上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也成为社会的热点与科研当中的一个重点,只有更好的利用号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才能够更好的解决传统能源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起新的能源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2.目前的能源使用现状(以煤炭、石油为例)

  2.1煤炭

  煤炭是一种开发利用较早,但是相对污染也较大的传统能源,虽然其在我国的产量较高,但也是急需改造的对象之一。通过科学论证,煤炭的大量使用其中所含有的硫会在一定情况下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破坏。目前对煤炭的处理主要是在开采后进行一定的脱硫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煤炭内部的硫的含量同时提高对煤炭的利用率,而对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相关企业通过较为完善的气体收集系统进行收集、处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2石油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资源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其发挥的作用也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期,相对于煤炭而言,石油的特点在于相对较为清洁,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对于其的利用与节约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可以在使用石油的过程中,在一部分允许的行业寻找其替代的能源,如:原使用石油的出租车改成使用天然气的出租车。这种替代的理念恰好符合了我国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发展及应用

  3.1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发展

  为了解决能源的日益短缺以及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的众多科研人员开始不断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希望能够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减缓甚至解决这个问题,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如风能、太阳能等新的、清洁的能源的使用则需要众多企业以及国家在结合本地区实际的情况下支持,而不能够为了经济发展而以付出环境等为代价来发展,不然只能够适得其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浪费。动力工程在能源上的结合利用,通过相应的技术将新能源等转换成实际的能量推动经济生产。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的运用将会极大的节约相关的能源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2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应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的可以主要应用于能源的清洁利用、新能源的进一步开发使用、核能发电的开发利用以及生物质能的进一步使用。

  第一种主要是针对煤炭等的使用,从其燃烧的产物以及效率着手,采用动力工程措施,使其污染的力度大幅度的降低,在燃烧的过程当中更加的充分,提高了煤炭整体的利用效率从而在用电等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煤炭使用量减少,对空气、土壤等造成的伤害减少。

  第二种主要针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利用这些自然界存在的能量,通过能源与动力工程将其从能源转换为能量,利用这些相对环保的能源逐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进而推动能源的多元化,缓解煤炭、石油等资源使用紧缺的现象,同时还能保护环境。

  第三种主要是核能发电,由于核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危险性高、辐射强等问题,在核能发电之初很多人都持反对态度,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再加上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研究不断深入,通过事实证明了核能的使用在技术、安全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

  第四种主要是针对类似于沼气等的能源,如用乙醇作为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替代品;通过普及沼气的使用进一步优化能源使用结构,缓解现有能源的使用压力。

  结束语:

  无论是不可再生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都越来越重要,如何更好的在利用两类能源的情况下协调好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当下科学技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发展,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不断高效利用,同时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进行节约利用,这样既做到了开源又做到了节流。能源与动力工程的技能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的介绍,对能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影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祥博。浅谈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73.

  [2]耿英淋。浅谈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5,18:106.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5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热能动力的装置使用情况有一个详细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的热能特点以及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1.1热能的利用

  热能在我国许多行业当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且,在国民经济当中,也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总的来讲,热能的相关利用,在以下几个行业当中最为广泛:a)电力工业,热能动力工程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核发电、火力发电等装置设备的使用之中,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的技术,是其工作的基础;b)钢铁工业,尤其在高炉炼铁、炼钢以及轧钢等工艺当中,应用极为广泛;c)相关的有色金属工业,其中包括有铝、铜等有色金属,其冶炼,均使用的是热能;d)化学工业,在化学工业的相关应用之中,合成氮、酸碱等的相关生产工艺程序,主要使用到的是热能动力工程之中的技术手段,以其基本的原理来作为理论依据;e)石油工业,其中包括石油的采集、冶炼、运输等等多个环节,都运用到了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的相关技术理论;)f机械工业以及相关的建筑工业,包括材料的生产、材料的制造、相关工艺锻造、焊接技术以及铸造等,都有热能的利用;g)交通运输领域当中,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的使用;h)农业生产以及水产养殖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包括蔬菜的温室培养、鱼池的加温加热、电力方面的农业灌溉等方面,均有着广泛的使用。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热能也有着广泛的使用,例如冬天之时的供暖设备等。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热能及其相关的动力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能源,下文将针对热能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帮助在日常的使用过程当中,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1.2热能的特点

  现阶段当中,人类所使用的热能,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的转换而得来的,所以,分析热能的特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进行:a)太阳能及其能量的转换。太阳能,通过对植物的照射,进而使植物的内部存有的叶绿素,发生一系列的能源转换以及光合作用,进而将太阳能转换成为生物的质能,而太阳能的光,则是经过热量的转换以及点的转换,进而成为我们所使用的能源物质;b)燃料化学能及其转换过程。燃料化学能的转换,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存在于其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为热能,进而再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将其转换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能,例如常见的汽轮机等,其工作的方式,就是首先将化学能源,转换成为蒸汽的热能,进而再通过相关的设备以及技术,将汽轮机之内的热能转换成为机械发动所需的机械能;c)热能的转换,其中主要包括两种能量的形式,即电能以及机械能,电能包括热电发电机,而机械能,则主要有汽轮机以及内燃机。

  2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即热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以及放射性的危害等,在热污染当中,带来的主要危害是温室效应,其主要是河水发电站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源当中生物的生存以及空气质量的变化,空气污染,则主要是发电厂、工业设备企业以及暖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同样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针对以上几点问题,需要在相关的工作当中予以改进,更好地为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根据上文的详细分析和阐述,可以对热能动力工程的技术要点、实际的应用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接下来,将着重地针对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力求更加高效率地使用能源,并且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损耗等。

  3.1工作的重点

  针对热能动力工程的实际特点和具体的应用,相关工作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进行:a)加快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针对热能动力工程,需要很好地对其相关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地针对生产性的服务业,进行发展,以满足人们的方便、提升生产质量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改进,在工业生产之中,需要淘汰过时的产品,对于陈旧的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要加快淘汰的速度,并且适时地发展新型的技术,力求全面地提升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地推动产业的转型以及升级;b)强化技术创新。针对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的产业,需要很好地针对其技术手段进行更新,例如在电力工业以及钢铁工业之中,很好地发展新型的技术手段,针对现今存在的主要劣势,进行改进和提升,很好地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和体制的发展,加强和相关科研院校的合作,合力构建起技术性的研究发展以及服务平台,将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来进行,建设好相关的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模式,积极地开展相关的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以及资源化技术,全面地将热能动力工程当中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方面进行改进,力求减少排放、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

  3.2具体措施的实施

  具体措施的实施,需要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性的建设做起,逐步地控制增量,并且要针对相关的不足,进行产业的调整以及结构的优化,逐渐地强化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全面地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同时,还需要发展创新性的模式,进而加快经济的循环,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将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作为工作当中的重点内容以及核心内容,加快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并且很好地结合热能动力工程的实际特点和具体的应用情况,发展新型的热能技术,开发出新的能源,投入到具体的使用当中,针对高能耗的企业以及相关的生产,要采取相关的节能措施,例如窑炉的热效率等,要降低其排烟并且很好地进行相关的热损失回收工作,针对烟气以及余热等,进行回收再利用,进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和目的。此外,相关的政府部门单位,还需要针对其中的法制进行健全,加大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力度,完善政策和约束机制、相关体系的建设,并且加强宣传的力度,提升全体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全面地对热能动力工程的使用进行提升和改进。

  4结语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6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概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7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

  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

  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能源与动力工程十篇篇8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应用;创新

  0 引言

  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一项新兴的科技项目,其在应用中主要的作用就是高效节能,降低能源消耗。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避免出现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热能与动力工程不仅仅能够提供能源的使用效率,在经济效益方面效果也非常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热能与动力工程简介

  在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其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其中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在这之中涉及的有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以及新能源开发等等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水利水电工程与热能动力专业相结合,确切地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并入后者之中,由止盼成了热力发动机、热能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和水利水电动力等不同的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内容庞大,涉及电子、电力和计算机等多等踌斗,自动化水平高。因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可满足生产的需要。

  热能与动力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消费国,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现阶段,由于工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热能与动力专业面临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因为煤炭污染的开发和利用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对能源资源,特别是电能的需求上升在新形势下,如不提高煤炭能源利用率,环境问题将会变得更为严重可能成为绍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外石油依赖胜逐年上升,所有这些均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巨大考验。长期以来,中国实宁科助夕型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40个百分点,差距比较大,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亏染问题无法有效避免。因此,在能源利用中,推产先进节吠刹支术、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任务繁重。中国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技术,投入了大量的支持资金,但由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见效慢,因此短时斯内还无法改变现行的能源结构,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比较大。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热能与动力工业发展形势严峻,在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在未来发展中中国需要大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人才的发挥空间大。

  2 热能动力的应用

  2.1 热电厂中的应用

  当下,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控制问题众多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一般通过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通过运用智能控制的理念,采用预测控制、模糊控制、专家系统、自适应控制等方法对循环流化床的控制进行研究;第二方面是改进现阶段被普遍采用的PID控制器,进一步加大PID控制器的鲁棒性和解耦性能。

  2.1.1 改进PID控制

  当下的工业领域中,约有90%左右的控制是采用PID控制器来实现的,因其结构相对简单并且鲁棒性也较好。现阶段DCS系统被一些自动化公司运用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但也是通过PID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但PID控制器的解耦性能和鲁棒性基本上不能满足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控制需要,因此导致这些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普遍降低。

  2.1.2 预测控制

  控制输入结构成为预测函数控制的关键因素,对于建造的模型进行实时预测,因此跟踪能力和鲁棒性将会得到提高,此种方式适于控制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多模型自适应方法,提出了一种多模型预估控制方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汽温控制对象进行了研究,仿真效果良好,进而将其应用于床温控制。

  2.1.3 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作为一种智能的人工控制手段,其基本理论是以模糊集合理论为基础,从而进一步的模拟人的表达方式、推理方法使得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的算法比较的简单,且其性能相对优良,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对于难以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描述、延迟时间比较长的系统具有明显的特点,将会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控制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2.2 锅炉中的应用

  锅炉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外壳,另外一部分是电器控制系统。在锅炉中,底壳的主要功能就是固定锅炉,然后进行燃烧,在底壳上还要安装一些控制锅炉的控制部件,这样能够保证锅炉具有非常良好的保护功能。在锅炉中,底壳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护锅炉正常运行的关键部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热能控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全自动控制转换系统已经慢慢实现,利用计算机能够对锅炉进行智能控制,同时,能够提高锅炉的运行精密度,使其在进行燃烧时能够更加的均衡。

  燃烧控制技术,锅炉燃烧中产生的能量如果能合理使用,可以帮助电气企业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目前锅炉种类很多,使用的燃料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研究出更加有效的燃料。要实现对燃烧的控制,可以从锅炉的温度和燃烧数值方面进幸予周节二要控制锅炉的温度需要把空气和燃烧结合起来一起调整,这种调整需要控制的因素太多,需要分析各方面的清况。对于空气和燃料的调节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才可以保证这种方法有效。还可以根据燃烧清况控制空气和燃料,这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分析的数据也非常多二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出最终的结论,可以保证它的有效性。

  3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未来发展

  从实际清况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被看好,工业的发展使其就要前景乐观,从近年就业市场上能够看出,该专业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占据主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被看好,一些理科学生选择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这就足以说明该专业就业前景好。由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专业幽虽,从近年的就业市场来看,市场上大量缺乏技术型人才,技术人才待遇较好,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均比其他专业高,由于该专业在能源、环保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普遍,因止比扰业不成问题,收入也十分罕见。

  4 结语

  在研究热能和动力工程时,可以针对他们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把影响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热能和动能的使用还可以对应用热能和动能的设备进行创新。可以根据设备的应用途径和功能进行改造,提高设备利用能源的效率,进而研发出新型能源,缓解当今能源紧张的情况。

  [1]吴江,郑莆燕,任建兴,何平。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4.

  [2]闫天明。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领域的应用分析[J]。机电信息,2014,33:41-43.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干部述职报告,干部述职报告
    下一篇: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文,股权转让协议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