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7日

本文目录一览:

★、城镇化的发展篇1

★、城镇化的发展篇2

★、城镇化的发展篇3

城镇化的发展篇1

  创建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情况汇报

  ***镇镇域面积70.1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全镇辖24个行政村,辖区内中央、市、区属单位70余家,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1994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评为“六好党委”先进标兵单位、“北京市村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镇”、“北京市体育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我镇坚持把创建文明乡镇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把创建文明乡镇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是否有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我镇成立了创建机构,划拨专项资金,全镇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创建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创建文明镇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此,镇委镇政府始终把经济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每年都专门召开经济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商对策,想方设法确保经济增长。

  一是狠抓投资环境的改善。首先是加大绿化美化水平投入,在历年工作的基础上,去年我们又投资2200万元,重点抓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世纪广场、主要公路沿线、农田林网等六项绿化工程,使全镇新增绿化面积1200亩。今年我镇又确定了“一区三线四重点”绿化工程,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其中,世纪广场绿化美化工程被市农委评为新世纪精品工程。目前全镇绿化覆盖率已达45%。其次是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自94年以来,市、区、镇及各开发单位已经先后投资4.6亿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去年,我们投资5500万元建设了供暖中心、电力开闭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新中学、***农贸市场等社会公用服务设施。再次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几年来,我镇通过采取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多种形式,共引进各类项目117个,吸引资金30多亿元,而且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镇,引进资金的规模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狠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根据市政府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确定的“科技示范、旅游观光”的主体功能定位和“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的总体要求,园区在扩展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将努力把其建成首都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和影响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及国际农业先进技术、信息、品种的博览园。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园区在全力抓好道路联网、拆墙透绿、水环境治理以及相关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使老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而且引进了一批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雏形。目前园区入驻农业企业有北京市汇瀛水产良种开发中心、北京市农业局特菜基地、北京市园林局苗圃、北京国际高科技农业蓝田园、北京精准农业示范区、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种植基地等24家,总投资已达21亿元。

  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下,不仅全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基本实现了市政府确定的调整目标,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家庭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狠抓工业小区和工业大院建设。为大力引进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大型企业,我镇进一步加快工业小区和工业大院的建设,逐步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并通过创四优即优惠政策、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秀队伍,加快招商引资。结合我镇实际,我们确定了四个重点:关闭污染企业;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对所有镇办企业进行重组转制;加大工业大院建设力度,对分散企业实行集中经营,杜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现象;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企业。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近年来,已有香港康堡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华丽新型建材公司、北京利尔西苑耐火材料公司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我镇。2000年,我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四是狠抓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按照“优化环境、加强引导、放手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使房地产、旅游、商贸业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通过举办“温泉节”、“桃花浴节”、“龙脉观光游”等系列活动,大大促进了***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龙脉温泉疗养院、银贝水上娱乐大世界、顺天通房地产等多家旅游、度假、康复、疗养项目落户我镇。通过对旧村重新进行规划改造,不但令镇容镇貌焕然一新,而且将有力地带动房地产的发展。目前我镇已有5个村已签协议,其中3个村的旧村改造即将动工。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使我镇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镇的国内生产总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和财政收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6亿元,比1995年增长217%;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06亿元,比1995年增长54%;人均纯收入实现8667.5元,比1995年增长190%;上缴税金实现1777万元,比1995年增长318%。

  二、坚持以规划建设为龙头,构建现代化城镇新格局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规划是生产力,只有规划好,才能建设好。近几年,我镇坚持以规划建设为龙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重点区域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勾画了一个现代化园林式文明城镇的雏型。许多中央、市、区领导视察我镇后,均对我镇在依法治镇特别是依法抓好规划建设方面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镇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三大独特的比较优势,具备大力发展以“旅游、度假、康复、疗养、观光”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因此,我们确定总的规划原则是:“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节约用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几年来,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在制定好镇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先后制定了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环境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同时,围绕全镇总体规划,在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分别制定了各中心村和村庄的建设规划,逐步完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为确保镇域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我们首先通过各种大小会议和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并且还利用过去有些项目不重视规划而导致违章建筑被拆除,从而浪费大量资金的教训,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使大家形成了一种“宁可缓建或不建,不可乱建和错建,要建就建出一个好样子来”的共识。镇政府还制定了《***镇镇域规划建设管理细则》,要求各村和各建设单位严格按总体规划办事,管好规划、管好建设。

  三、坚持以两个综合治理为重点,创造优美祥和新环境

  两个综合治理是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定祥和、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以创建安全文明村为主导,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镇切实加大创建安全文明村的力度,目前全镇有安全文明村20个,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经过1997年以来的试点,今年又在全镇全面推行村(居)民住宅“院区式”管理模式,较好地促进了社会治安的好转和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我镇还十分重视抓好安全生产、信访调解和普法教育等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确保了社会政治局面的高度稳定。

  以创建卫生镇为主线,狠抓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优美的环境,不仅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1998年,镇委镇政府下大决心,决定争创区、市乃至国家卫生镇。全镇干部群众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创

城镇化的发展篇2

  保留城市传统风貌,让大家已经熟悉的建筑物世代耸立,成为民族性的象征,让人望之肃然起敬,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一种增强民族认同的做法,其他做法成本都要高得 多。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居住习惯与生活水平不断改变与提高,作为生活与精神寄托载体的城市容貌不可能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这与保留传统风貌并没有矛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对民族认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城市了。欧洲人最早认识到这一点,重要的建筑物,他们都用坚固的石头作地基,以使之能够长久存在,千年也不腐朽。欧洲现在就存在大量文艺复兴之前的建筑作品,成为城市中耀眼的珍宝。无独有偶,日本人也在几百年之前就对此有所认识,他们几百年前修筑的“城下町”同样以坚固的石头做材料,至今丝毫无损,巍然屹立。传统建筑物屹立在城市,人们每看到它一眼,民族意识就会得到一次强化。

  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无论宗教文化与历史传统有多大差异——在保护古都风貌这一点上并无二致。他们都格外珍惜“旧城”这一庞大的文化遗产,尽量不人为地毁坏它。实在需要拆除的一般要经过审慎论证,采取破坏最小的方案。只是在保护的方式上,日本与欧美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模式。这一点,对于有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家极具参考价值。

  概括地说,东京是通过拆除旧建筑达到保护旧建筑物目的的。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然而的确是实情。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然后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成为惯例,极为普遍。有时建筑物还没有到危险期就先行被拆除了,所以日本人心中几乎没有“危房”的概念。关键在于,新建筑完全保留旧建筑的风格甚至与原来一模一样。对传统只求神似(风格样式)不求形似(材质),是日本人的共识。体现这种理念的典型事例有以下两件:

  一是伊势神宫。这座历史悠久的代表性神宫,自古就形成了“二十年一迁宫”的定例,不管原物是否损坏,是否有重建的必要,严格按照20年一重建的原则行事。翻建的办法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先在旧宫旁边建新的,新的落成之后即拆毁旧的。所以,伊势神宫在相隔一二十米左右的地方,以20年为周期轮换着,几百年来从无打破定例者。

  二是东京大铁塔。东京大铁塔与巴黎埃菲尔大铁塔齐名,建于20世纪50年代。其牢固性与美学价值为专家普遍认可,经受了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依然巍然不动,成为东京的象征之一。然而从80年代起,拆除大铁塔的呼声便甚嚣尘上,要求当局在旧铁塔旁边重建一个新的,然后把旧的拆除。奔走呼号的不乏知名学者、市政官员与资深政要,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容忍不了一个建筑物几十年材质不更新,他们害怕铁塔随岁月流逝而逐渐变丑,不再受人青睐,因此永久失去了她。只是由于铁塔耗资巨大,又难以找到其他拆毁的理由,大铁塔才幸免于难。

  就是这样,在东京,旧城改造绝不意味“改变模样”,通常仅意味“材质”上的变化,因此旧城风貌完美地保留了下来。在保护古都风貌上,首要因素与其说是法制健全,毋宁说传统文化起到更大的作用。传统文化在客观上需要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需要把大家的意志与精神一脉相承地传递下去。城市建筑风格的朝三暮四不利于这种传递。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日本人古代的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易腐朽的木材很难长时间保留,加上有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地震基本上是有周期的,大的地震之后重建是普通的做法。所以,日本从古代就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60-70年左右就把旧房拆掉,然后盖新房。拆除下来的木板或做他用或者成为炊事之薪。

  因为这个缘故,东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建筑风格,战争、自然灾害或个人好恶都改变不了它。百姓认可这种风格,通过它体验着民族认同带给他们的快乐,并自觉维护之。这就是旧城保护的意义所在。

  东京的旧城保护主要不是通过法制(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因素),而是通过另一个更有效的途径——理念。

  东京市政当局始终抱定这样一个理念:城市发展既不能采取“摊大饼”的方式疯狂地扩张外延,也不能采取威尼斯完全不发展的方式原封不动,更不能采取“以新换旧”破坏传统的方式让旧城风貌荡然无存。东京必须走既发展经济、不断扩大城市容量又保留旧城风貌的路子。矛盾显而易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难免破坏旧城风貌,发展经济难免把城市总体规划引向功利的轨道。一个发展,一个保护,似乎很难两全,但东京居然做到了。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解释,猎德村改造为平衡成本的不得已之举,“屏风楼”是出于户型设计方面的无奈。

  委员“屏风楼”没个性、不宜居

  罗活活说,猎德村的建筑十分密集,都是一排排的高楼,间隔差,外部设计也没特点,住在里面不通风、采光差。这种“屏风楼”,香港早年就有人批评。去年6月30日政协委员视察猎德村时,她也曾直言猎德村改造是“开发商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并炮轰广州市规划部门“发展眼光滞后、前瞻性不足”。罗活活说,接下来杨箕村也要开始改造,千万不能以猎德村为样板。

  罗活活指出,城中村改造与整个城市的风貌、风格、特点相协调、不冲突;建筑设计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有个性;室内要通风、采光好,并建设生态环境,让居住者感觉舒服,而不是像装在罐子里。

  政府部门:将尝试其他改造模式

  广州市“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曾对南都记者解释,猎德村村民对复建房的朝向要求严格,导致房子都是南北向,建筑设计缺乏变化。此外,城中村改造均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中心城区改造成本高,要吸引市场力量,就不得不调高建筑容积率。广州市规划局局长王东曾表示,地价越低,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就越高,容积率太高的改造不能算成功。

  为此,该办已开始统筹考虑今后城中村的改造模式,如通过旧厂房连片城中村改造,用工业用地来平衡改造成本。据了解,广州白云区萧岗村的改造方案就将拆建比成功控制在1:1,没有增加改造后建筑规模。

  专家:滨水建筑不应建太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红红教授分析,“猎德村回迁房的设计引起批评,一是珠江新城江边的地理位置敏感,二是回迁房的江景景观控制不好。”赵红红指出,越是高密度的改造项目就越要重视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特别对于江景地块,更要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保持一定的视线通廊,滨水建筑不宜建得太高。

  1、再发展策略是保护的出发点

  位于台湾西北的新竹市,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旧城区竹堑充满了历史人文遗迹,且迄今仍为新竹市民最重要的生活与商业消费中心。但因旧城产业老化,公共设施不足,现代化新区的建设完善等因素使老城逐渐失去活力。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民自发的改造更新活动易缺乏对延续历史重要性的认识,旧城肌理与空间形态受到严重侵蚀,恢复历史风貌成为当务之急。台湾未来发展定位是无烟化的科技产业及旅游观光产业,所以城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台湾官方与民间团体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历史遗产是一定要保护的,但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恢复昔日光彩,同时也要使旧城内的产业注入新鲜活力,使旧城获得再生。即注重再发展的策略成为台湾地区历史建筑、街区与地段保护的最重要的基础理念,是保护的出发点。例如新竹市政府经过长期的规划研究,配合竹堑旧城产业与观光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步行交通网络,兴建了大量的围绕旧城周边的公共停车场,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推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改善工程。通过系列措施,恢复了旧城的城市生命力以及古城的质感与风貌。旧城内老店的经营,零售与服务产业都得到复兴。改善了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旧城旅游观光资源的质量。

  2、成功的策略与经验

  2.1 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

  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法律规定特定专用区内的土地及建筑物不得违反其特定用途,而且各地对特定专用区内的建筑物使用、基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交通、景观、消防等等都分别加以详细规定。

  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

  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除了维护外不得改变原状,以使历史信息安全传承,市民集体记忆不会被抹煞。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新竹市为恢复竹堑旧城的城市活力、彰显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与风貌,促进旧城内传统产业的复苏,“市政府都市发展局”经过近两年的城市规划调查作业程序后,开展了“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在规划中,为保存旧城中历史街区聚落及风貌,兼顾历史资源的保存维护与民间团体与个人开发权益,划定了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传统聚落,古街市等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并确定为“历史建筑”(相当于大陆的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实施严格的特定专用区城市规划管制。由“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的实施,当地民众期望能创造旧城区产业再生的契机。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存与维护,也保存了可贵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地方民众的共同记忆,突现竹堑旧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

  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19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但这场运动局限性在于仅重视城市表象物质形态的改造,未真正触及社会与经济改革。步入2l世纪的今天,台湾民众殷切希望改善提升生活品质,能够生活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中。1989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

  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补助方式从初始的“通通有奖”,逐渐调整为“竞争性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补助策略,建立良性竞争体制。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

  台湾城乡风貌改造运动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比例偏重于硬件设施,保护范围未很好的从建筑、街区本身拓展到文化层面,生活记忆层面,城市生活历史的层面,当然这很难:还有缺乏一致性的整体规划设计,不过可从制定城市设计准则来加以改进;另外存在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利益团体冲突等现象。但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已成潮流,民众开始更关心环境质量,思考地方发展问题,开创了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改造发展的契机。

  2.3 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

  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1989年3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办法规定奖励容积率可以达到建筑基地法定容积率的1.5倍或建筑基地的0.3倍法定容积率加上原来的建筑容积率。容积率转移是一种补偿措施而不是奖励措施。它的对象限于古迹、历史建筑、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或者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前面提到实施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制度是为了历史建筑的保存维护与加速取得公共设施的土地,另外还考虑到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以新竹市为例,“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划定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街市等指定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地块可按《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容积转移作业要点》允许:一宗建筑基地将其建筑容积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另外一宗土地,以鼓励其配合保存历史建筑。还可以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规”享受税赋减免。“都市发展局”将清代形成的旧城城垣遗址所涵盖范围指定为历史街区,并将该区内尚未开发的街道列为优先实施容积率转移对象,其空问形式定位为步行街,将历史街道构成步行网络,实现walkable city,让市民体验不同时代所遗留的空间轨迹。对沿街立面与形态实施严格的管制。结合持续利用城乡风貌改造补助资金改造市街,修复街面,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旧城复兴、发展。

  2.4 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历史风貌保存

  台湾地区在1980年开始实施城市设计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都市计划法规,将城市设

  计分为城市保育、城市开发以及社区等目标取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设计范畴,属于城市保护取向范畴。具有悠久历史以及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或街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都以历史保存、延续为主题,城市设计策略重点自然就落在如何再现历史与生活的记忆上。由于城市设计是一种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心理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城市的营造进行创造性活动,对城市地标、人行开放系统、延街立面、建筑高度、底界面等等城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所以进行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时往往站到较高的起点上,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单体保护,而是系统整体保护与再生,注重整体的协调。

  以城市设计准则来约束环境协调区建筑活动,使之与严格控制区内的文物古迹相协调,并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性质等加以控制。还以城市设计宏观调节旧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增强旧区发展动能,但历史的纹理在设计中不能受到威胁与变化。新竹市是以四度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及管理手段,进行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的保存与再生。

  2.5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台湾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方面注重公众的参与,尤其在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以后,在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中加入民众参与环节,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新竹市在推动“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时广泛征求各阶层、民间团体、学术机构的意见,先后召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社区规划师组织、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的人员举行多次研讨,专家学者系列论坛就有6次,大陆学者亦有参加。台中市在拟定城乡风貌改造计划中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设计师深入社区调研,阶段成果及时公布,加强规划过程透明度与决策的民主化。

  社区规划师体制产生于欧美,台北市于1989年创建了第一届社区规划师工作团队,至今社区规划师已逐渐在社区、邻里、互联网络及各层会议中崭露头角。社区规划师是一种服务性、荣誉性的角色,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让其在保护过程中由下而上的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由上而下的传达政府的政策。历史建筑与街区在保护过程中有社区规划师的帮助,在历史建筑指认、调查建筑及街区的人文历史背景,确定容积率转移,帮助历史建筑物产权人申请专项维护资金补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篇3

  摘 要:目前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经济管理,尤其是当前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必须要求能够深入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才可以快速和科学的把握当前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接着深入研究了当前我国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和发展的新趋势,希望能够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适应和提升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伴随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先进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而科学技术在这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目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需要我们依靠科学来持续的完善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并从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来一步一步完成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概念解释为让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实现国际现代化发展的水平,进而可以让经济管理能够实行最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目前科技进步的趋势,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特性必须要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一)管理思想和组织现代化

  经济在不断进步和繁荣的各个环节中管理思想和组织必须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各种情形下能够让管理活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各种科学规律,需要从原则、思想、方式等多角度、多层次产生共鸣,能够让其不断实践到管理活动中。另一方面管理组织现代化必须要有大的宏观调控主体和微观管理组织这两个层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需要管理组织能够依据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而表现出新的特性。

  (二)管理方式民主化,人员专业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良好非常适宜经济的发展,并且企业职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创造和创新,使得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依然在快速发展。而创造性和管理民主化是分不开的两方面,管理民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其发挥的巨大作用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良性周期内实现管理现代化。管理人员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深入研究和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具备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综合和融合各种经济理论、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最后能够有效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目的。

  (三)管理方法科学化,手段自动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既定的目的需要把多种的经济指标融入到客观经济规律的程序化活动。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应用众多的科技成果来有效和直接的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以及高效性。另一方面,管理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动化,能够依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具体的问题使得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能够应用到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信方法和自动化仪器等办法,完成对经济管理的高效、科学、合理的调控以及指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断增强和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所涉及到的所有环节和详细细节都是互相促进,并且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也逐步表现出新的形势,而经济管理发展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下面就这些趋势进行简单点的论述。

  (一)由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的趋势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分析科学管理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和漏洞,尤其是在科学管理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是随着当前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以及取得成功,科学管理中越来越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成为老当前制约经济发展和管理不断进步的绊脚石,这一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尤其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使得企业必须要进行创造性的改变,科学管理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规律和创造性劳动的需求。因此目前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首要表现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需要将企业的文化理论发展作为当前发展的新举措。人本管理理论的提出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来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和生活境况等多方面因素,应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满足员工的需求,进而调动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二)实行民主化管理方式,实现决策重心下移

  从很多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能够发现其会造成决策重心的不断下移,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完成管理目标和实现企业最值核心价值,是其必须要考虑的第一要务。企业要要应对复杂的、不受人为控制的发展环境,进行民主化管理方式和实施民主化决策,能够让企业在新形势下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完成核心价值目标。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时代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大势所趋,要不断改变传统的不良陋习,提升经济管理现代化工作质量,并能够根据我国的国情来不断推进和实施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渠道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完成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品静。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时代金融,2014(02)。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情况总结,师德师风个人总结
    下一篇:家庭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