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质量守恒定律范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范例篇1
关键词:质能方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矛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36-3
1 问题的提出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而爱因斯坦相对论动力学的一个著名结论是质能方程:E=mc2,此方程表明物质的质量亏损对应着一定的能量损失。
问题一:在核反应中,能量是哪来的?释放之前是以什么能的形式存在的?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核反应前后,总质量有损失,可以根据质能方程算出释放的核能,难道是质量转化为能量了吗?
问题二:化学反应中会有能量的变化,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知,能量的变化必然会有质量的变化,那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还守恒呢?
问题三:假设有一高温物体,质量为m ,放在低温环境中,该物体必然向外散热,辐射出能量,那么该物体的能量必然变少,根据质能方程,质量也会减少。但是,我们却认为,该物体的质量是守恒的,这怎样解释?
这些问题是否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或者说不是普适定律?
2 守恒定律的科学表述
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三大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20世纪初[1],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同样的,在物理变化中物体的总质量也保持不变,如把糖溶解在水里,则溶液的质量将严格地等于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之和。大量实验证明,不论如何分割或溶解,物体的质量具有不变性。
能量守恒定律也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2],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一般说来不只是动能与势能之和,而是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量。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煤燃烧后放出热量,可以用来取暖做饭;可以用来生产蒸汽,推动蒸汽机工作,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推动汽轮发电机转变为电能,电能又可以通过电动机等用电器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等。所有能量转换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经典力学的范围内对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很容易理解掌握的。
3 质能方程的本质
在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五章《相对论的诞生》中讲到,爱因斯坦在1905年撰写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论文中根据狭义相对论原理及洛伦兹变换,经过高等数学推导,划时代地导出了相对论动力学的一个著名结论――质能关系:E=mc2.质能关系式从理论上预言了核能释放及原子能利用和原子弹研制的可能性[3]。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其变化量的表达式:ΔE=Δmc2,质量亏损时,即当质量减少Δm,就意味着要释放出ΔE=Δmc2的巨大能量,此式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质能方程有三种表达形式 :
1.E0=m0c2,式中的m0为物体的静止质量,m0c2为物体的静止能量。中学物理教材中所讲的质能方程含义与此表达式相同,通常简写为ΔE=Δmc2.
2.Ev=mvc2,式mvc2为物体运动时的总能量,即物体的静止能量和动能之和。
3.ΔE=Δmc2,式中的Δm通常为物体静止质量的变化,即质量亏损。ΔE为物体静止能量的变化。这种表达形式最常用,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表达形式,难道是物质的质量转化为能量了吗?
相对论力学指出,物体有总能量,也有静止能量[4]。粒子的总能量包含静止能量和运动能量。物体的静止能量是它的总内能,包括分子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使原子与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化学能、原子内使原子核和电子结合在一起的电磁能,以及原子核内质子、中子的结合能……物体静止能量的揭示是相对论最重要的推论之一,它指出,静止粒子内部仍然存在着运动。一定质量的粒子具有一定的内部运动能量,反过来,带有一定内部运动能量的粒子就表现出有一定的惯性质量。在基本粒子转化过程中,有可能把粒子内部蕴藏着的全部静止能量释放出来,变为可以利用的动能。由此可见,在相对论力学中,能量和质量只不过是物体力学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
爱因斯坦推导出质能方程之前,人们都认为质量和能量是两个概念,他们之间是没有关联的。质能方程所包含的,是关于原子核的反应过程中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在相对论力学中指出,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质量m与静止时的质量m0之间有以下关系:
此式表明物体运动时的质量m总要大于静止时的质量m0.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很高,它的质量明显地大于静止质量,在核反应中,这个现象必须考虑。
4 质能方程在更为宽泛的领域揭示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正确性
当一组粒子构成复合物体时,由于各粒子之间有相互作用能以及有相对运动的动能,因而,当物体整体静止时,它的总能量一般不等于所有粒子的静止能量之和,两者之差称为物体的结合能。与此对应,物体的静止质量亦不等于组成它的各粒子的静止质量之和,两者之差称为质量亏损,质量亏损与结合能之间有关系:ΔE=Δmc2.由于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此式的解释较浅,因此,有些学生就误认为,核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再守恒,且少掉的质量转化为能量了。
问题一释疑:在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是原子核的静止能量的一部分,即原子核内核子的强相互作用的核能等转化成了发射粒子的动能和势能,但总能量守恒;此外核反应前后,原子核有质量亏损,由于发射的微观粒子高速飞出而质量增大,其增大质量就是原子核质量亏损,但总质量仍然守恒。质能方程反应的就是质量亏损与所释放核能的数量关系。
问题二释疑:通常情况下,质量守恒是在低速条件下的静止质量守恒,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就是这种情况;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没有涉及到物体的微观静止能量与运动能量的变化,因而不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去解释。可用宏观经典力学能量守恒理论解释。可以说,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组成,但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消灭物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下转第40页)
(上接第37页)
问题三释疑:对于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是一种物体用电磁辐射的形式把热能向外散发的热传导方式。它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进行,这是热的三种主要传导方式之一。我们所说的其质量守恒,仍然是低速条件下的静止质量守恒,没有考虑能量减少引起的运动质量变化。实际上,辐射能量的同时是有质量亏损的,物体的一部分质量转化成了光子的质量。
此外,原子核衰变时放出能量,其总质量也是减小的。原子核衰变时释放的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核子团等的动能即来自于衰变前后质量亏损对应的核能。
可见,质能方程把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表达了出来,并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质能方程表明,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质能方程将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它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标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标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质能方程在更为宽泛的领域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德武。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J]。科学与文化,2007(11):51.
质量守恒定律范例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中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这一课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同时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提供了学习基础,而本节课又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做好了知识准备。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情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许多化学反应,能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3.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教材及教情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5.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本质。我是采用通过小组实验、共同探究、动画演示突破重点难点。
6.教材改进
课本中实验5―1的实验装置。
二、说教学方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还不熟练,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科学史实、微观模拟、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
通过复习白磷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水分解等反应。引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学生分组讨论做出猜想:可能改变,可能不改变。
2.实验探究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时,首先提示学生应该思考哪些问题。例如:可以选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哪些仪器?……
根据设计实验要考虑的问题,教师给出方案。
教师演示:白磷燃烧的实验,对方案一中反应前后所称量的物质进行对比。最后得到的就是:白磷质量+氧气质量(参加)=五氧化二磷质量(突破重点)。由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让学生根据所给的药品,完成活动探究二。
活动探究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电子天平、注射器。
经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说明猜想一正确。
3.科学史实
由于两个实验不能说明定律的正确,我带着学生一起去做个时间旅行,从公元前300多年到20世纪初,质量守恒的思想从产生到发展成为理论定律的过程。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阶段;②自觉应用阶段;③经验定律阶段;④理论定律阶段。
4.微观模拟
课件展示动画模拟水分子电解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仔细观察。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改变了没有?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完善质量守恒定律的“六不变、二改变、二可能变”,课件展示。
5.课堂小结
学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实践中得到自己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中的相同装置,出现不同现象,再次出现探究的高潮,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利用动画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的概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为了增加实验的精确性,我改用电子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范例篇3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或其它物理量)的守恒。
6.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和归纳:从宏观角度知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改变:(1)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2)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1)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1 (2013年雅安中考题)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 细菌 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 。
质量守恒定律范例篇4
关键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改变 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理论之一,既是学好化学方程式的工具,也是历届中考化学考查的热点。因此理解和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抓要点
1.要点一“化学反应”。任何化学反应都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定律适用的范围是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要点二“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守恒”明确指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指体积或者其性质的守恒。例:在■反应中,每2体积的H2与1体积的O2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2体积的H2O,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守恒。
3.要点三“参加反应”。定律中十分清楚地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那就是说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是不能计算在内的,只能当做反应物过量来处理。例如:关于H2在O2中燃烧,2g氢气与8g氧气反应生成多少克的水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氢气过量而氧气反应完全,所以在计算生成多少克水时我们选择氧气的质量计算。
4.要点四“总和”“等于”。定律中明确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在计算时,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不能漏掉任何一种物质。
二、掌握实质
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呢?这是因为化学反应过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宏观、微观角度有“六个不变”“两个改变”和“两个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两个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理解了上述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要点,我们要应用到实践中。质量守恒定律在中考和习题中常见的题目有下列几种形式: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
D。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
【解析】正确答案为B 。A选项:忽略了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故A选项错;B选项: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增加了是因为镁燃烧结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所以质量增加;C选项: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有氧气生成并逸出,所以剩余物的质量应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故C选项错;D选项:此变化为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
2.应用质量守恒的简单计算
例。agH2O2与2gMnO2混合完全反应后有残留物质bg,则生成O2的质量是( )
A。(a-b-2)g B。(a-b+2)g
C。(b-2)g D。(a-b)g
【解析】根据定律内容,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反应前质量为(a+2)g,反应后剩余bg,相减即生成O2的质量。答案为B。
3.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或组成
例。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物质X和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推力,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H2O2=N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2H4 B。NH3 C。N2O4 D。NO2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后有2个N原子,8个H原子,4个O原子,故反应前应该与之相同,除了X外有4个H原子,4个O原子,故 X的化学式中应含有2个N原子4个H原子,氮化物的化学式里N一般写在前面,则化学式为N2H4.答案为A。
4.综合应用
例。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根据表中质量的变化判定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则B、D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则C为反应物,(若质量不变,则可能是催化剂或不参与反应),又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判断A也应是生成物,则方程式为CA+B+D
设C、A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
xC yA + B + D
216x 194y
21.6g 9.7g
■=■
x:y=1:2
答案选A、D
5.实验验证定律
例。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解析】题目不仅仅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也考查平时实验的基本能力。
A选项:生成的氧化镁白烟一部分扩散到空气中一部分沾到坩埚钳上,因此A错;
B选项:因塞上活塞且没有气体生成,质量没有损失。B答案正确;
C选项:纯粹是物质的混合,属于物理变化,C错;
D选项:反应是在敞口的烧杯中,生成的气体直接扩散到空气中质量损失,D错。
6.巧解计算题
例。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试计算:
(1) 生成氧气的质量。
(2)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
(3) 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析】首先,由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所以10.7g固体物质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与15.5g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的质量相等;其次,题中所给两个数据均不是纯净物的质量,无法直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氧气的质量,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生成氧气的质量即是固体减少的质量;再次,由氧气的质量,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氯化钾的质量;最后,由氯化钾的质量计算出10.7g固体中所含二氧化锰的质量,也是原混合物中所含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氧气的质量即是固体减少的质量。则:
m(O2)=15.5g-10.7g=4.8g
(2)设反应过程中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 ■
(3)10.7g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的质量与15.5g固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锰的质量相等
m(MnO2)=10.7g—7.45g=3.25g
【答案】
(1)生成氧气4.8g;
(2)生成氯化钾7.45g;
(3)原混合物中含有二氧化锰3.25g。
质量守恒定律范例篇5
一、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
例1.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读: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元素,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无论石灰石怎样变化,也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
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图象题
例2.“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其中不同符号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B。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解读:该题构思新颖,用不同符号的球来形象地表示化学反应,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从图像中可获取如下信息:(1)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和丁,反应条件是催化剂,该反应经配平后可表示为:2甲+4乙=4丙+丁。(2)物质甲由两种元素组成,物质乙和丙都含两种元素且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物质丁由一种元素组成。甲、乙、丙属于化合物,丁属于单质,因此,甲和丁中所含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前后共有三种元素。
综合以上信息,选项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故选答案D。
三、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读:通过分析,比较表中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得出:(1)Z物质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且全部参加反应,Y和Q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生成Y的质量24g-2g=22g,生成Q的质量14g-5g=9g。
(2)反应生成Y和Q的质量之和:22g+9g=31g
四、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4.为了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H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HSH+9O=4CO+2X+6HO,则X的化学式为()。
A。HSO B。SO C。SO D。CO
解读: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守恒。已知反应物中C、S、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2、12、18,已知生成物中含有4个C、12个H,故X中含1个S、2个O、不含C、H元素,则X的化学式为SO,故选C。
五、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计量数
例5.化学反应aZn+bHNO(稀)=cZn(NO)+dNO+eHO,若e的值为4,则d的值为()。
A。1 B。2 C。3 D。4
解读:将化学计量数e=4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4HO中含有8个H原子,则反应物HNO前化学计量数应为8,其他物质化学计量数存在如下关系:
a=c2c+d=86c+d+4=24
a=c=3,d=2.
将以上化学计量数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就满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故选答案B。
六、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6.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缓慢地生成一层铜锈[Cu(OH)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解读:题中提供信息: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锈。从铜锈的化学式Cu(OH)CO可得出:生成物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铜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HO+CO=Cu(OH)CO。
七、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7.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解读: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质量之和,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3B=2C+3D
X 3×18
2.3g 2.7g
=,x=46g。
八、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无数据计算题
例8.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的铜块研磨成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发现固体质量在灼烧前后保持不变,灼烧前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A。52.8% B。50% C。70.0% D。48.3%
解读: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此铜粉末发生如下反应:2Cu+O =2CuO,Cu(OH)CO=2CuO+CO+HO,
设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x、Cu(OH)CO的质量为y。
灼烧前混合物中含铜元素质量:x+,灼烧后生成的CuO中含铜元素质量:(x+y)×,
运用元素质量守恒原理:反应前、后物质中所含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则有:
x+=(x+y)×,=。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谈心谈话记录表范文,谈话记录
本文目录一览: ★、 谈心谈话记录表范文篇1 ★、 谈心...教务个人工作总结,教务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务个人工作总结篇1 ★、 教务个...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费马点
本文目录一览: ★、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篇1 ★、 关于...演讲稿范文800字,演讲稿范文
...高中生自我评价,高中生自我评价
本文目录一览: ★、 高中生自我评价篇1 ★、 高中生自...2024年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数据,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2024年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数据篇...会销岗位职责,会销
本文目录一览: ★、 会销岗位职责篇1 ★、 会销岗位职...讲座心得体会,讲座心得
本文目录一览: ★、 讲座心得体会篇1 ★、 讲座心得体...垃圾分类常识知识总结,垃圾分类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 垃圾分类常识知识总结篇1 ★、 垃...奖惩激励制度,激励机制
本文目录一览: ★、 奖惩激励制度篇1 ★、 奖惩激励制...检讨书大全,检讨
本文目录一览: ★、 检讨书大全篇1 ★、 检讨书大全篇...欠款协议书,欠款合同
本文目录一览: ★、 欠款协议书篇1 ★、 欠款协议书篇...入党政审材料,发展党员政审材料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政审材料篇1 ★、 入党政审材...小班教案《找朋友》活动反思,找朋友
本文目录一览: ★、 小班教案《找朋友》活动反思篇...个人学习和工作简历要怎么写,学习和工作简历
本文目录一览: ★、 个人学习和工作简历要怎么写篇...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学工作计划,二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学工作计划篇...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职工代表大会提案
本文目录一览: ★、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篇1 ★、 职工代...出差补助制度,出差补助
本文目录一览: ★、 出差补助制度篇1 ★、 出差补助制...应届生个人简历自我评价,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
本文目录一览: ★、 应届生个人简历自我评价篇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文目录一览: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案篇...心理辅导团体方案,团体心理辅导
本文目录一览: ★、 心理辅导团体方案篇1 ★、 心理辅...入少先队申请书,入少先队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少先队申请书篇1 ★、 入少先队...绩效考核培训方案,绩效培训
本文目录一览: ★、 绩效考核培训方案篇1 ★、 绩效考...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范例,助学金申请表
本文目录一览: ★、 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范例篇1 ★、 国...一份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品牌策划
本文目录一览: ★、 一份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篇1 ★、...幼儿英语教案,幼儿英语
本文目录一览: ★、 幼儿英语教案篇1 ★、 幼儿英语教...验收报告范例,验收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验收报告范例篇1 ★、 验收报告范...述职述廉报告,述廉述职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述职述廉报告篇1 ★、 述职述廉报...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1 ★、 故都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书,大学生涯规划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学生生涯规划书篇1 ★、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