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
本文目录一览: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与核心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在此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按照党所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认真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加深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从而走均衡、持续发展的道路。
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城镇化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集地,而且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居民不断积聚而形成市民居住点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就是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入城市,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全面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创造社会的经济繁荣。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迅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据国家有关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单就消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下,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为此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
现阶段,在我国城乡的规划设计中,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导致规划的缺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各种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之间并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从而影响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规范性。
2、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管理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地级的区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运作,不接受规划设计部门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严重削弱规划设计部门的调控职能,从而对城乡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三、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规划的建议
1、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
不管是进入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还是已经从农民转化为非农民的市民人员,又或者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在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获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中医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家庭会因为生病而致贫,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为了适应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要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点整合,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统筹,使其缴费标准和待遇保持统一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进程。
2、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推动或者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换、委托经营等。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上的方式还是以零星和分散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无法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促进,我国应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设计、制定。比如,可以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制定,并对交易平台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加以建立,也可以对农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交易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必要要注意有效监管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流转,尽可能地对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现象进行避免,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证。
3、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应该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加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想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必须依靠产权交易市场的推动,市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村现代化实现有重要作用。农业作为比较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农产品售出及价格平抑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农业市场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国家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农民外出打工虽然一时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给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可以多开辟一些就业渠道与岗位,对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规划,更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头等大事来推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如何科学的把城乡规划管理完美结合起来,我们还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开拓探索和完善,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奋斗。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8.
[2]林聚任。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
[3]王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系辨析[J]。中州学刊,2012,5.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发展背景;城乡规划
引言:党中央对“三农”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关注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新格局带来了机遇,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历史问题、城乡二元分治造成的差距太大,改革仅仅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1、概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主要内容是促进人口乡城转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在规划领域的探索就是进行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迅速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不足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使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提供服务范围有限。在大多数农村中,除行政机构和小型商店覆盖率较高外,一些如学校、医疗站、体育场所等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并不理想,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养老院、托儿所等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更低。再加上受农村地区范围广、村落分布分散的限制,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仅能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在辐射范围的村庄无法获取,即便能够获得其服务质量也会受到场地条件限制的影响。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传统模式,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大众性和服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建筑设计、建材选择、施工难度等方面的复杂性,若缺乏专业指导,可能会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建材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工程低质量。而且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其使用寿命变短、功能衰减、设施损坏等问题。
4)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域不平衡。例如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也较为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设施资源相对匮乏。而对于某一地区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随意且过度分散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空间的支离破碎和农村用地的浪费。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仍有较大差距,依靠有限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低收入远远不能改善现状。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的原因导致“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扎根于城乡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而忽略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不完善,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导不具体,导致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
3)政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对建设工作热情不高,建设效率和持续性较低。
4)当地村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参与性低、管理意识的缺乏是使其难以获得自身需求,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没有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规划本身存在技术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局限。
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3.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城镇作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统筹协调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与
综合利用。
2)远近兼顾原则。规划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近期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分布变化与服务半径变化问题。
3)以人为本,方便生活原则。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兼顾设施规模与服务半径要求,帮助农村解决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服务便捷,为农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生存环境。
4)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和风俗习惯,结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出合理规划。
5)集中布置原则。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应将其尽量布置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为满足人们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应将其集中布置,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化与便利性。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也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共同考虑,统筹规划。就农村而言,重点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1)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是农村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主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其布局应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据点、以居民为对象进行规划建设,要求每个乡镇必须配有综合文化馆,设置图书馆、影剧院、室内外体育场等,条件允许的乡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以多功能活动中心如茶室、室、书画室、游泳池等。
2)教育设施布局。经调查,目前农村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学校分布多而散、办学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改善这种城乡间差距,教育设施的改革至关重要。首先,应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布置中小学,考虑交通和经济负担等问题,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其次,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与美感,提高教学设施水平;第三,要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条件,充分考虑就学条件。
3)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目前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相较于城市而言,存在规模小、环境差、保健功能薄弱且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较低、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医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居民的就医问题,首先,在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卫生设施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设施覆盖整个农村;其次,条件较好的乡镇可考虑配置专科医院和特殊性质的医院,如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精神病院等;第三,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改革,推进医疗设施的改善,改善当前乡镇医疗设施缺乏、诊疗受限的情况,确保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健康水平。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3
1城市交通问题与现行城市规划实践
1.1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是当前各大城市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交通拥堵大大降低了城市效率,超人性化尺度的宽大的马路,使得沿街商业一度衰败,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和高架桥直接导致大量商业搬迁。[2]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求大的一面,而大马路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这种文化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城市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长了这种风气。再小的城市也要修大马路,他们认为大马路和高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化,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当然从经济发展层面而言,修建高架、修建大马路是城市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危机。在我国各大城市,曾经一度以为宽马路能解决交通拥堵,一直以来交通规划就是这种套路,但是渐渐的人们发现,路修的再宽也赶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一座座高架桥在修建之初,都被大肆宣传改善了交通,但是好景不长,高架下道口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堵点,甚至延续到整个高架。其次城市道路的分级制度使得城市一度失去了人行化的尺度,超宽的马路使得人们没有了逛街的勇气,走在路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街道一度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城市多元化在丧失。城市交通发展一直以来遵循的发展模式是不正确的,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效率。合肥花了4年时间完成的畅通一环工程,又听说政府正准备启动畅通二环了,但笔者这种交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然私人小汽车还会越来越多,路面交通拥堵也会越来越严重,但是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模式要从私人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向公共交通,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一步步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实现绿色出行。
1.2城市规划实践
当前城市问题愈加严重,其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在一定政治背景、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下综合形成的,这里主要从现行城市规划实践上谈谈看法。现行的规划体系中法定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整体而言,城市规划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理论与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
1.2.1总体规划层面:扩张式总体规划转向收缩式总体规划在改革开放之初,城市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发展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规模进行预测,在当时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当前城市化率也已超过了50%,城市规模一再膨胀,此时再采用以前编制总规的一套方法,明显是不适用的。单纯从城市规模预测上,一味地做加法是不合理的,单纯的“土地城镇化”要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3]不是所有的城市规模都会增加,鞍山总体规划上提出的所谓收缩式的总体规划概念。收缩式的总体规划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未来大部分城市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发展应该从当初粗放式的扩张转向内生型的方向发展。正如邹德慈院士所说的不是每个城市都要长成巨人,未来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将会停止增长甚至开始减少,当然人口减少并不代表不发展,要通过对现存土地的规整、提高土地效率等层面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价值,真正实现土地集约化发展。
1.2.2控规层面:以技术指标为核心转向以政策为核心我国的控规是在20世纪80年代借鉴美国的土地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国内城市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缺乏了中间衔接的环节。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控规中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等强制性指标的控制经常会变成一纸空文,控规提出的容积率等指标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经常被修改,使得控规的权威性一度遭到质疑。控规指标最终得不到实施有两个层面的原因:控规指标本身合理性不够,或者说控规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地方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跟不上,政府领导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政府一度向开发商妥协。
1.2.3详细规划层面:封闭式的小区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的街坊我国居住区规划学习的是苏联模式。在柯布西耶功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小学为中心来安排的邻里单位,成为一直指导我们的小区理论。在这种模式下,居住区也开始划分等级,一个居住被划分为几个居住小区,小区内部继续被划分为几个组团,而居住区与外部环境是封闭的。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又提出了“千人指标”这也是从苏联学来的。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没有目的的行为,就拿人们逛街而言,人们喜欢一边逛街一边买。因此,社会服务设施规模不能简单的按多少人来计算,这也是我们的第三产业永远也上不去的原因。国外到我们这种城市化水平的时候,他们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早就超过50%,而我们才30%多。大家都知道,第三产业是有门槛规模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把1万人聚集在一起和分散在100个点上,对商业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起可以供应一个电影院,如果分散开,也就只能配套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了。
2结语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一、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的配套设施在城市生活中的建设无疑是有非常大的必要,因此新型城市规划要根据现代人民的生活现状进行针对性性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城市在规划方面的科学性,生活区和生产区需要尽量的分开,另外一方面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尽量全方位的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新型城镇和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居民精神需求的关注
首先,在城市中,居住环境应该是有相应的医疗,教育,以及休息和工资的场所,因此对于这些场所是需要合理的在空间上进行安排。目前在小城市居民的规划过程中,仅仅是考虑到居民物质生活上面的满足,对于精神方面几乎是不受到任何的重视,例如目前很多小城市的小区虽然是有部分的绿化面积,但是这些绿化面积是没有完全达标的,而且由于目前房地产事业的导致了现在小城市大量的拆迁,环境更加的恶化。
另外,居住区不仅仅是作为居住区而单独的存在,而是和很多方面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实在传统的规划思维方式是用建筑来点缀自然,而不是使用自然来点缀建筑,在城市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居住区的应该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里的环境中要是包括自然的环境,如果仅仅是追求城市的建筑面积而砍伐树木,或者是对湖泊进行填充,那么这样的规划无疑对于人类环境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
2、缺乏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长远眼光
目前由于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如何如荼的发展,因此很多小城市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建房。从目前的小城市的居住环境可以看到,其实对于相应的娱乐设施和教育设施是相当的缺乏的。而居民的居住环境其实和射虎很多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小城市的居住区域交通,那么会引起一系列为问题,甚至犯罪率也会上升。
3、在进行市政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进行考察
无疑对于城市而言,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人口的膨胀以及资源的承载力在逐渐的减弱,因此城市发展的程度其实是有限的,城市发展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这样对于城市的管理和城市的承载力给与了非常大的压力。由于城市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土地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那么对于城市而言,人口的膨胀和土地资源的平衡是在逐渐向人口倾斜,这个过程中会带来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下降,人士拥挤现象的出现。
由于在市政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因此经常会出现城市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合理,这样必然会带来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效率非常低,这样极大的浪费了现有的土地资源,所以综合而言,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是非常关键的,拿我国的超大城市香港为例,由于人口众多,香港在用水上市非常的紧张,很水资源大多来自于广东,而目前土地的利用主要方式是合作进行增加土地的利用,对于城市的资金运用和技术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注意事项
1、设计的整体性
不管是城镇还是大城市的居住区,由于人们不仅仅是需要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净胜生活,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人为主题的思想,和自然要有效的结合起来。由于在居住的过程中,是要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人居住,那么一定要考虑到房屋建设的风格。
2、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小居住区规划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大城市中建筑风格多样,但是不同人还是有不同的建筑需求,因此应该对高层,小高层以及各种建筑做一个综合规划,满足不同社会层次人的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各种户型结构:建筑方案设计应丰富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使住宅区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3、突出生态质量,完善社区配套 规划设计应尽量考虑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公共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更关心绿地率,而非绿化率。在居住区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绿化率于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人们居住的生活质量才会大幅度提高。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在满足规范的要求下尽量完善社区配套的设置,丰富小区人文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的设置如中小幼、菜市场、社区服务网点等社区配套设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
四、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1、大力推进市政工程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智力过程就是矛盾的,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关系,对于可持续性城市的规划中,需要有健康的环境结构作为基础,因此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三大 产业综合的进行发展,由于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的注意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最直接的影响是影响到城市的功能,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结构,从而推动城市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的流动,从而对于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进行完善。
2、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
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那么保护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只有在生态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够推进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城市污水的处理及时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市政工程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对此项工程视而不见,在城市规划中,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推动城市污水的处理,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物降解的方法进行实现,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化学的过程可以推动水污染的净化,例如灌溉田、生物塘等。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污染也严重的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规划中,要防止废弃的交换,同时控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对城镇和城市规划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相应的城市人口会大幅度的扩张,因此在此基础上,相关的设计人员要预测认识未来的发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曾志伟, 汤放华, 宁启蒙等。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思变[J]。 中外建筑, 2011, (4)。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庄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城市城镇化率都快速发展。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仍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使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化成果。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虽规模扩大,但有限人口数量被进一步分散,形成不了规模市场。 “安身”容易,“立命”难,暗淡的就业形势使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生活窘迫。可见,农村城镇化不是万能的,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注定是一个漫长、艰辛、曲折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 当前村庄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2.1村庄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干部群众对村庄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而村庄规划要做到“生活区、功能区、种养区分离”,不利于生产生活,村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重农民负担等,因此群众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的积极不高,可能导致主管部门认为花钱编规划,作用不大,无非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也可能造成农村群众认为村庄规划可有可无。
2.2村庄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规划成果水平有待提高
新农村规划对规划部门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就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出台了指导意见,如我省住建厅还制定了《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暂行)》等相关文件。但在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则远远超出了上述《导则》所涉及的内容,直接的影响是村庄整建规划难做。此外,由于设计任务繁重,规划成果比较粗糙,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2.3 村庄规划所涉及的土地权属、土地流转问题难解决,导致规划难以落实
《土地管理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均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规定。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要将已经分散到农户的土地集中以建设中心村居民点或公共基础设施等,在制度上存在难以供地的问题。如果所作村庄整建规划的中心村居民点和公共基础设施规划跨越了村民小组,在村庄规划进入征求村民代表大会意见这一程序时,就遇到了设计人员难以解决的中心村居民点土地权属、流转问题,导致规划难以落实。
2.4村庄规划基础差
各级主管部门对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起步较晚。村庄规划起点低,没有前瞻性、适用性,规划技术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村庄规划需求;村庄规划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大多数规划仅停留在村庄的总体规划,对电力通讯、排污、给水等没有作专项规划,对村庄长期发展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
3 新型城镇化下的村庄规划策略
3.1 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目前,在农村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方式是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目标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农民市民化方面达到或接近城区的水平。实践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工业化助推型、招商引资倒逼型、产业支撑型、政策性整村搬迁型、政府主导型、村(居)委会或工商资本下乡开发型。相比较而言,前三种类型应该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体,比较容易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农村格局。
3.2 村庄规划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村庄规划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庄规划应该因势利导,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3.3城镇化建设中应加强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
中国传统村落中有不少极具价值的古民居、古村落、民族村和涵载丰富历史人文信息的村,中国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必须谨防在大规模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被有意无意地破坏、损失,因此,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迫在眉睫。万万不能把所有老民居、老村庄都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务必要做好对古民居、古村落、民族村的保护和历史人文村名的传承工作。
4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建议
4.1村庄规划要立足实际,分类实施村庄规划建设,不搞一刀切
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要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一是对地处城区边缘、经济基础较好但住房条件较差的村庄,采取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二是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采取部分保留、部分迁建的方式进行改造。三是对群众住房条件较好但公共环境和设计条件较差的村庄,重点进行局部改造和环境治理。四是对地处城镇或紧邻城镇的村庄,重点要加快经济发展。五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村庄,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4.2 广泛发动,为村庄规划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一定要花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一是进行宣传动员,把村庄规划同思想观念更新结合起来,引导农民从旧传统、旧习俗中解放出来。二是要通过编制规划蓝图和新村建设模型、典型示范等方式,把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加快村庄建设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三是要建立完善督促检查机制,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共同推动村庄规划的组织和实施。
4.3进一步完善新农村规划理论体系、指标体系,提高村庄规划水平
当前,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是:村庄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它应具有那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的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那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那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庄规划上运用和如何运用?其次,要组织科研力量和规划设计人员加强对村庄规划的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提高村庄规划的整体水平。
4.4统筹协调,实现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各部门的重点工作,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规划上要超前,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好村庄规划分类与定位。二是管理上要到位,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一个重点,确保建成的村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三是实施上要创新,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4.5 创新方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村庄建设能否真正造福人民,关键在于加强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充实基层规划建设和管理机构人员。二是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管理,确保农村建筑工程质量。三是创新村容村貌管理,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达到“乡风文明”的目标。
5 结语
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走着一条以政府经营为主导、依托外延式扩张的功利型城镇化道路,其典型特征就是以土地城镇化带动人口城镇化。若长以此往,结果很可能是“城市”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能否有效稳定农业发展、妥善推进农村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则是新型城镇化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村庄规划是为了确立中国农村改造的示范地区,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蓝本。而从长期来看,则是为了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罔顾现实情况,一味“求快求大”的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参考文献:
1、黄建清。浅谈村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小城镇建设,2005.5
2 、喻建华。以农民为本,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小城镇建设,2006.4
3 、毕信亚。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村建设为何实施难。中国土地, 2006.6
4、当前村庄整建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广西城镇建设2006.12
5、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古民居、古村落、民族村的保护和历史人文村名的传承 李瑞典
6、新型城镇化需要新型农村规划,上海金融报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6
【关键词】:新型化城镇,农业资源,城镇建设,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城镇仍然是城镇向城市过渡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水平,提高新型城镇的建设能力,必须将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建设的重点,依托于城镇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建立新型化的城镇形态,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与城市相比,城镇在现代化建设层面相对落后,但是,城镇有广阔的发展资源和巨大的潜力,这些对于创建新型化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当前农业、农民、城镇的基状况,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谈论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为社会整体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思路。
2 新型化城镇建设发展创新思路
农业、城镇、农民是新型化城镇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保证新型化城镇适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保证新型化的概念符合基本元素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从这一层面上分析,将针对新型化“三农”建设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完善的新型化城镇发展结构。
2.1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
与城镇本体相比,农业和农民是城镇存在的基本概念,也是推动新型化城镇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保证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成果,必须要首先对农业产业经济以及农民素质等层面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建设,为整体新型化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农业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工业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原始动力,要提高当前城镇建设的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依托城镇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发展的根本方向。
农民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建立新型化城镇,必须要将切实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应用能力。实际中,要突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举办诸如中药种植、果树栽培、农业经纪人等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科技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素质。
2.2 新型化城镇的规划及发展的主要模式
城镇建设是新型化城镇规划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际中,要从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突出城镇建设的成果,重点关注城镇建设的过程,加快新型化城镇建设的步伐。在实际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新型化城镇转变为“一个中心,五条主线,多个社区”的发展模式。
(1)一个中心:区域中心村的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布局体系,按照“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向中心镇集中、中心镇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思路,结合“迁移高山村、撤并行政村、做大中心村、建设示范村”的导向,合理规划村庄布局,促进村级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带动力较强、配套较好、人居环境佳的中心村。
(2)五条主线:交通、生活配套、自然保护、医疗条件、体育文化五个层面的基础建设。新型化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的建设中,要从这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实际中,要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推广,加强城镇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信息、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扶持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益设施,为城镇新社区建设营造良好基础。
(3)多个社区。将城镇化进行平面划分,以社区的形式发展城镇。在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便民利民服务网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并鼓励和扶持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社等在城镇新社区设点。
2.3 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模式基础上,新型化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重点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交通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型化城镇规划建设时要将交通网络的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例如,积极的改善农村土路,将城镇与城市交通网络扩展,并积极实现“白变黑”等建设工程,最终做到城镇中心与各个区域中心村交通连接保障;其次,居民住房及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居民住房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城镇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中,应当将居民住宅进行集中性的社区规划,同时,要将水、电、娱乐生活等场所进行良好的规划及配备,保证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园区的规划建设。产业经济发展是新型化城镇经济崛起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在实际中,除了要根据农业产业经济特色之外,还必须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建立系统的商业经济园区,进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态。
3 结语
新型化城镇建设是当前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将农业、农民、城镇三个因素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从整体化的角度开展工作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化城镇建设的目标。
[1] 封颖,孙津。论城镇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业园 理论支撑体系 规划控制 控制指标 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88-01
产业园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换届以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烈的探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控制的战略指引,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作用来保障实施。
同时,未来产业园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也已形成广泛共识。产业园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城镇化,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工业化。
产业园是集生产、研发、物流、金融、生活配套等于一体的集聚区,是工业集中、产业集群的集中表现,是传统单一工业园区的升级再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和平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城镇化及其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能够反哺并促进工业化。
产业园特征对规划用地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用地功能集聚就是变单一功能的土地开发为较有弹性、功能混合的土地开发。单一功能的土地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产业园优越的土地价值和核心的技术引领作用,容易导致区域“空心化”、交通“钟摆化”、缺乏人气与活力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功能混合,才可有效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和交流互动的便利性,并为园区整体高效运作提供可能。
产业园的建设一般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多元实体的建设模式。
为紧跟发展步伐,规划用地的控制对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已是形势所需。
本文从实际工作层面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规划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思路。
产业园规划用地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总体规划、各专业规划及产业园规划的理论支撑研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人往哪里去”“城在哪里建”“地从哪里来”等总体规划要求,是内涵发展、存量为主、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遵循“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和“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的方针,既有利于发挥城市集聚人口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又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过去以土地为主的城镇化有本质区别。
现状下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一定程度上受GDP挂帅激励招商引资的功利行为影响,粗放型的规划造成分布不均衡、不经济等问题。实际上,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特别是总平面规划布置的编制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影响到权威性。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借助日益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包括空间经济、交通运输、人口迁移、土地使用、城市发展、环境生态、资源管理、城市区域政策分析的区域科学,建立具体的选址理论模型,最终形成总体规划在总平面规划布置的用地上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选址问题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用地规划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
另外,还包括进行科学的城镇土地利用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获得相应总体规划的理论支撑。
二、确立用地平衡表的法定地位
用地平衡即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得出各项各类用地面积数,以供分析和比较。
实际上,各地在少数类别用地的控制上有所不平衡,走了很多弯路。例如:2000年前后,教育产业化政策左右下,得益于彼时征地门槛的低下,科研教育院所的圈地热潮和全面外迁,开发强度和容积率明显偏低,甚至可以发现,打着分期实施幌子圈下的土地至今仍在晒太阳。又如,其后城市广场建设热潮,造成道路广场用地的不平衡,等等。
而当前,以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渴求,用地的平衡必须进行精准的分析研究和控制。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粗放浪费的现象不遏制,利用上不集约,发展就不可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必须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新型城镇化首先是农民市民化的人口城镇化,其次是土地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相应的服务。
规划应切实参照《城乡用地分类标准》指标进行,编制用地平衡表不能仅仅作为总体规划内容格式需要,应上升到作为下阶段法定图则的继承内容及编制依据,并建立用地平衡审计制度。只有明确了用地平衡表的法定地位,才能提升用地平衡的准确科学性,从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受个人喜好左右。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规划控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当前形势下,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规划用地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无疑是为了管好土地,打击非法囤地,促进实体经济投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往往成为规划用地控制的关键环节。
除了地方相关政策比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外,规划用地控制的标准主要参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下称《指标》),该控制指标由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五项指标构成。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重点描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指标,逐条如下:
(一)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二)容积率控制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三)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低于30%;
(四)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五)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但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
逐条具体分析如下:
(一)表1是《投资强度指标控制表》,产业园区是跨多行业的工业项目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按行业分类的指标分档弹性较大。根据市县土地等别(十五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3-43类)控制用地(单位:万元/公顷),日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规划发展状况,其作用已被地方相关文件替代。
(二)各地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难以适应工业项目。实际上,建筑容积率对于工厂的规划用地控制来讲意义不大,工业项目上采用建筑系数和利用系数两个概念,清楚表明用地使用强度。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露天堆场占地面积)÷厂区占地面积×100%,利用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露天堆场+铁路+道路+管线占地面积)÷厂区占地面积×100%。
另外,厂区占地面积指围墙内实际能够设计支配的用地面积,不同于规划控制的净用地面积,即规划控制和设计层面计算口径不统一。
(三)规划管理部门往往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与《指标》是矛盾的,比如产业园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建筑密度小于30%,但《指标》。前者控制上限,后者控制下限,管理必然容易混乱。
(四)本条比较难以控制,设计往往假报生产设施替代办公、生活设施,宜由施工图审查阶段负责与规划批复文件对接来进行控制。
(五)本条无异议,按规范要求,设计一般15~20%。
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等),应符合工业项目的特点,这样也对规划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与民用在规划控制上的一定程度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容易造成控制失当或失控,一来影响规划控制,二来影响城镇化的高效目标,应尽快进行梳理。
四、提升规划效率的建议
规划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规划落后于建设,于是建设也不会干等规划,最终仍旧是万丈高楼平地拔起。规划设计人员案牍劳形,往往跟不上变化的脚步,规划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我们的规划体系、编制阶段、层次复杂繁琐,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再加上工程设计体系的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等等,直教人晕头转向。我们的规划体系真得好好梳理了。
何不合并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呢?总体规划中包括战略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便于各层次之间的对接;详细规划中包括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省去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下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弥补,省去规划设计的大量重复劳动。
法定图则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省去地块划分、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出入口方位等要素,本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也难以确定,应留给后面工程设计阶段,以便及时快速形成成果,真正进行投资指引。
新型城镇化规划篇8
关键词:公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制度建设
一、引言
城镇化规划实质是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即城镇化规划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公众参与是城镇化规划中以人为核心的主要表现方式。近年来,城镇化规划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实践中也在逐步深化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从世纪之交青岛的城市规划中宣传展览等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的经验不足”[1],“到十年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公众参与方式的多样与组织的从容,以及厦门、宁波镇海等地的比较实质性的公众参与,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步强化,参与的热情与深度也在加强”[2]。因此,要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目标,就要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建立多元化的组织机制,从而构建全面、有效、系统的城镇化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二、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相关概念阐释
“自20世纪“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理论出现以来,强调公民应具有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遵循公共理性。”[3]“在民主社会中,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在于民意,而民意获得的基本途径是公众参与。”[4]公众参与的实质是,公民应该在平等、理性的平台上沟通、协商,参与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公众通过协商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偏好,从而达成对公共事务的共识,影响公共决策。
我国不同的学者对于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程度和范围都有所差异。“我国对公众参与有较早研究的学者俞可平教授给予公众参与非常泛义的概念,他认为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公众参与的范畴,包括:投票、竞选、公决、结社、情愿、集会、抗议、游行、示威、反抗、宣传、动员、串联、检举、对话、辩论、协商、游说、听证、上访等。”[5]贾西津副教授引用美国学者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的观点,认为经典意义上的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些列行动。“蔡定剑教授认为公众参与应该是,公共权力进行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进行公共治理时,由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开放的途径从公众和利害相关的个人或组织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并通过反馈互动对公共决策和治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他强调的是权力机关与利益相关的公众通过双向的沟通与互动的模式来决定公共事务、进行公共治理。”[6]
城镇化规划政治活动以公共目标为价值取向,不仅要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更要求规划过程的民主性与合法性,因此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便成为一种探求规划过程民主性与公开性的参与形式。“城镇化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手段,参与到城镇化规划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一种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对城镇化规划施加影响的过程。其本质是要通过公众对城镇化规划政治活动全过程的主动参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多元的利益主张,更好地保证规划决策与执行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价值,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公正性,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7]
三、我国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大多地方都对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是,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仍处于初始阶段,全国各地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公众参与的制度不健全,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强,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有效性不足。按照谢里・阿恩斯坦的市民参与的阶梯理论,我国当前公众参与仍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段,要达到“真正参与”的阶段,就需要正确面对我国当前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中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意识不足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中缺乏公众参与的思想,以前的城镇化规划中也没有公众参与的规定,所以,我国的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基本是凭着个人的兴趣去参与,或者是出于维权的意图而参与,并不是因为实现城镇化规划的公共性和人民民利的维护来参与的。政府组织在城镇化规划中居于主导地位,公众参与的意识不足,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为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参与的机会。在城镇化规划中,公众是分散的参与个体,掌握的相关信息不足,欠缺城镇化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如果政府组织不将公众参与纳入到城镇化规划的过程中,那么即使公众有参与规划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因此,公众参与城镇化规划的意识主要取决于政府组织的态度,要提高公众对于城镇化规划的参与意识,政府组织就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教育,并为工作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
(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不健全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入党政审材料,发展党员政审材料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党政审材料篇1 ★、 入党政审材...应届生个人简历自我评价,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
本文目录一览: ★、 应届生个人简历自我评价篇1 ★、...奖惩激励制度,激励机制
本文目录一览: ★、 奖惩激励制度篇1 ★、 奖惩激励制...出差补助制度,出差补助
本文目录一览: ★、 出差补助制度篇1 ★、 出差补助制...2024年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数据,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2024年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数据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1 ★、 故都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文目录一览: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案篇...演讲稿范文800字,演讲稿范文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学工作计划,二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本文目录一览: ★、 小学二年级体育课教学工作计划篇...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职工代表大会提案
本文目录一览: ★、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篇1 ★、 职工代...绩效考核培训方案,绩效培训
本文目录一览: ★、 绩效考核培训方案篇1 ★、 绩效考...教务个人工作总结,教务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务个人工作总结篇1 ★、 教务个...讲座心得体会,讲座心得
本文目录一览: ★、 讲座心得体会篇1 ★、 讲座心得体...述职述廉报告,述廉述职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述职述廉报告篇1 ★、 述职述廉报...幼儿英语教案,幼儿英语
本文目录一览: ★、 幼儿英语教案篇1 ★、 幼儿英语教...个人学习和工作简历要怎么写,学习和工作简历
本文目录一览: ★、 个人学习和工作简历要怎么写篇...心理辅导团体方案,团体心理辅导
本文目录一览: ★、 心理辅导团体方案篇1 ★、 心理辅...入少先队申请书,入少先队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入少先队申请书篇1 ★、 入少先队...小班教案《找朋友》活动反思,找朋友
本文目录一览: ★、 小班教案《找朋友》活动反思篇...验收报告范例,验收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验收报告范例篇1 ★、 验收报告范...检讨书大全,检讨
本文目录一览: ★、 检讨书大全篇1 ★、 检讨书大全篇...谈心谈话记录表范文,谈话记录
本文目录一览: ★、 谈心谈话记录表范文篇1 ★、 谈心...欠款协议书,欠款合同
本文目录一览: ★、 欠款协议书篇1 ★、 欠款协议书篇...大学生生涯规划书,大学生涯规划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学生生涯规划书篇1 ★、 大学生...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范例,助学金申请表
本文目录一览: ★、 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范例篇1 ★、 国...会销岗位职责,会销
本文目录一览: ★、 会销岗位职责篇1 ★、 会销岗位职...高中生自我评价,高中生自我评价
本文目录一览: ★、 高中生自我评价篇1 ★、 高中生自...垃圾分类常识知识总结,垃圾分类知识
本文目录一览: ★、 垃圾分类常识知识总结篇1 ★、 垃...一份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品牌策划
本文目录一览: ★、 一份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篇1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费马点
本文目录一览: ★、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篇1 ★、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