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小学生家庭教育,小学生家庭教育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1

  一、小学离异家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怕别人从中了解家事;做事、回答问题等没有自信;对别人的态度特别敏感,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

  2.孤独心理

  主要表现为待人处事时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之间进行感情交流、沟通,少有朋友。

  3.渺茫心理

  主要表现为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没有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业上也盲目应对,对未来没有信心。

  4.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和指导时,总是向消极的方向理解和处理。特别对父母、老师、同学在心理上有排斥感。

  二、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他们的人生将是令人堪忧的,不仅无法健康成长,也无法成为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如果社会、家庭、学校都高度重视,就会使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们早日走出阴影,和其他孩子有一样都能茁壮、健康成长,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一)学校创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对离异家庭学生具有重要的补偿作用。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会使离异家庭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1.学校制定相应措施

  离异家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给予关注和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学校应要求教师主动和离异家庭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重视对离异家庭学生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和定期走访制度。并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咨询室,“心语信箱”、“知心电话”,及时对离异家庭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心理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使离异家庭学生早日摆脱困境。

  2.班级创造和谐气氛

  班级是离异家庭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善于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随机教育,创造和谐的班集体。发动全班同学和他们交朋友,通过同学与同学、小组与小组的互帮互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举办生日会、节日庆祝等,用集体的关爱温暖他,在同伴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忘掉烦恼。集体的温暖,是消除离异子女的自卑孤独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家长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可以重塑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心理。

  1.高度的教育责任感

  在父母离异后,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支持,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孩子与谁生活在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应当亲自抚养并教养孩子,让孩子加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以及严重的被抛弃感。只有家长真正关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并及时与孩子沟通,才能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出现的偏差。

  2.科学的教育方式

  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取决于离异本身,而是来自于父母双方对于离异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以及离异之后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那么作为家长本身,不应长期陷入离婚的烦恼和痛苦,必须树立一个好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引导孩子也树立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只要父母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多去交往,与不同类型的人们交往,相信孩子一定可以自信、健康的成长。

  (三)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如何面对现实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是一切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

  1.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及时主动找他们谈心,及时进行疏导,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现状。无论是单亲状态,还是新组建的家庭,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明白当熟悉的生活被打破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也会伴随某种程度的焦虑、抑郁等。随着新生活的不断渗透,要让孩子相信他会慢慢适应的,从而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环境。

  2.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2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溺爱

  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不能掌握感情的分寸,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忽视了对孩子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对孩子缺乏客观评价。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当孩子发现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例如: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家中的小皇帝。经常在家里搞破坏,有时会砸坏家具。而孩子的父母却说孩子是在搞发明创造,以至于孩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恶劣,反而变本加厉,变得为所欲为。

  2.包办代替,过于保护。父母担心孩子受苦受累,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孩子穿衣服、整理书包。有的孩子做了错事,父母总是帮助孩子承担责任。导致孩子一直处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不能自理,社会适应性减弱。有调查表示: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都不爱劳动。有的父母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二)不一致

  以不一致为特征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样,家长自己的言行不一,同时家长的教育要求与学校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1.家长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或母管父护,或父严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家长甚至因为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无所适从,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统统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在一些小学生的家庭中,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2.家长的言行本身相互矛盾。有很多家长对自己要求松,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自己却不给老人或抱着孩子的乘客让座;告诉孩子要尊重父母,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自己却在背后说三道四……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会感觉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怎么样做是对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求不一致。目前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例如:一些小学生跟家长说老师让去学校劳动或者交班费,但是家长却觉得老师的要求不合理,认为学生是去学校学习的,而不是去劳动或捐资的。不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样就容易让学生陷入困惑,不知道听谁的好。

  (三)不良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气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下面列举几种不良的家庭气氛:

  1.家庭文化氛围不浓。据调查,很多小学生的家长业余时间是看电视、上网、玩牌、打麻将,家庭生活比较单调。当问到经常不写作业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一些孩子说是自己家里太吵,父母在打麻将,自己写不进去,所以就没完成作业。虽然有的孩子是自己比较贪玩,没有完成作业,但是不乏有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导致学生不能安心写作业的家庭。

  2.教育耐性不足,亲情沟通不畅。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缺乏耐性,动不动就发脾气,将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老师。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负责孩子的学习,不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沟通不足,导致孩子犯了错不敢告诉家长。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对策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不一致、不良的家庭气氛等等,与家长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高尔基说过:“单单是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于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避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小学生家长的素质。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最主要的不是靠别人,而要靠家长自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用自己的人格品质感染小学生,使小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上文中指出不良的家庭气氛也是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为了避免这一误区对小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在家中创造优美的文化环境。闲暇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与孩子交流时要谆谆善诱,说话文明;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宽容大度,要尊老爱幼。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便学会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3

  一、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

  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强,缺乏安全感,因此,小学生对于家长以及班主任有较强的依赖,小学生希望自己的父母以及教师能够多一些时间陪伴自己,并且能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但是,现实是不少家长工作繁忙,学生都是爷爷奶奶在照看,父母陪学生的时间短是造成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这就会导致不少学生孤僻、内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的现象,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家长要注重亲情陪伴,与学生共度美好时光。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教师每天都会用15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陪学生阅读,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会天真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的家人不管她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等类似的问题,此时,正是家长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亲人了,她并不像你这么幸福,你现在可以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喝茶一起读书,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小朋友正在遭受苦难,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快快长大,快快懂事,不调皮,不让家人担心……”,学生会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家长对学生错误的思路和想法做出指导,让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并且对于家长的教导牢记于心,陪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亲情的陪伴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也是缺失最严重的,作为家长,要想真正将家庭教育做到位,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学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造和谐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环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的温馨是任何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往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父母,进而影响着家庭生活,学生的父母回家后,和学生交流少,长时间抱着手机过个人生活或者长期沉浸于复杂的社交环境,习惯晚归,往往也会引发家庭的不和谐,这就容易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创造和谐的氛围,也要做出表率,让学生当作标杆和榜样去模仿。学生的母亲做饭时,父亲可以和学生协商,一起帮母亲摘菜,摘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更多的话题和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回家后也帮妈妈摘菜吗?”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活技能,饭后,父母还可以陪学生做游戏,游戏的输家负责洗碗,不仅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与学生更加亲密。生活中,父母精心地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温暖,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高效地完成了家庭教育。

  三、重视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

小学生家庭教育篇4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认为“教育责任在学校,在老师”,提供“吃穿”才是家长本份, “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情况比较严重。

  (2)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严重。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是非常不相称的,也为学校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3)家庭成员之间曾接受不同的教育,造成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让孩子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自我意识形态不断磨灭。

  (4)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态度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与服从关系,不断把家长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塞给孩子,其实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上的不科学性。

  (1)平等、民主和对话的家庭氛围并未大面积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

  (3)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系统性,没什么计划,惯于孩子出现问题时才来解决问题。一旦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而且不容易彻底解决。

  (4)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占一定数量的家长缺乏理智。奖励与惩罚是父母必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正确,非常凑效,否则适得其反。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也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庭物质条件好的家庭教育水平并不一定比差的高,但是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

  (2)家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力度不够,投资少,可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如果说孩子是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就是空气和水分。”多数家长重视对孩子特长、兴趣的培养,却缺乏有效的引导,也没有意识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学习型家庭组织程度低。

  (3)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教育、贫困家庭的教育问题突出,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4、成才观上的误区。

  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固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成才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目前现实条件下,个个上大学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没实现,将会是孩子“一生的痛”。

  二、思考与建议

  1、建立家长培训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3、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病历书写范本,病历书写
    下一篇:妇产科医生自我评价,妇产医生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