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秋天的美景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4日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1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2

  一、合理布局,写出景物的层次美

  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在描写时,如果不进行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难免会造成混乱。因此,写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了然于胸,做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或按空间顺序,写清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变化;或按时间顺序,写清季节、时令及早晚的景色变化;或按地点转换顺序,移步换景;等等。如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你还会寂寞吗》中写道:“我看到了不同寻常的美丽风景――它,开花了。小小的身躯还那么纤弱,两片花瓣已慢慢展开,原先小小的花骨朵正在慢慢撑开。粉色的花瓣如同伸懒腰似的,慢慢地,一层一层由里向外全都撑开了,如同新娘粉色的婚纱,那么轻盈,让人喜爱……”这段文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花开的过程描写得精细入微,使人如同亲眼目睹。

  二、善于着色,写出景物的画面美

  人们常说,写景如画。画面之所以美丽动人,就在于它色彩绚烂,栩栩如生。因此,在写景时,我们也要善于调配各种色彩,描绘出清新优美、灵动引人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如2007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优秀作文《穿行在水色江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酒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灰瓦、白墙、白石桥、淡淡的罗衫、荷花灯、油纸伞、清澈的湖水、翠黛的眉色……这一系列色彩鲜明、清新淡雅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明丽和谐、美不胜收的画面,令人心醉神迷,悠然向往。

  三、妙用修辞,写出景物的诗意美

  优美的景物需要优美的语言去表达,而修辞是最能体现语言的优美的。在写景时,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笔下的景物充满诗意。比如,引用名家诗文,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诗意。此外,整齐匀称的排比、贴切传神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拟人、琅琅上口的反复,都可以使文章文采斐然,诗意盎然。如优秀习作《感悟四季》中写道:“富有节奏的脚步,似清泉般的话语,似银铃般的笑声,这是谁呀?原来这就是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夏天。她,热辣的美人;她,青春的象征;她,激情的舞娘。整个世界,像是打翻了调色板,瞬间成了一个多彩的天地。在恬静的夜色中,一缕月光斜斜地照射在地上。月亮大姐,在天上乘凉的感觉,好吗?地上的风景怎样?星星弟弟,我知道你的心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那闪闪的星光,是你求知的目光。夏夜,恬静在人们的眼中。”这里,作者综合运用了设问、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夏天的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以及夏夜的恬静迷人、富有生气,刻画得淋漓尽致。

  专项练习

  1.请你发挥想象,把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不少于50字)

  2.下面这段描写“天鹅湖”的文字,富有诗情画意。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粼粼波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3.请你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进行描写。要求:必须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300字左右。

  [思考提示]

  1.在写景时,要抓住“残阳”这个特定的时间和氛围,写出景物的远近、动静、色彩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半江瑟瑟”与“半江红”的鲜明对比。

  2.这段文字之所以富有诗情画意,就是因为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层次美、色彩美、变化美。作者先交代天鹅湖的位置;然后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湖水明净、湖面幽静的特点;接下来着重描写多变的湖色,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色彩绚丽。

  3.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引用,总之要尽可能做到自然贴切,恰到好处。

  升格作文

  [作文题目]

  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大自然是美的。随着寒来暑往、季节更替,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在一年四季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描绘这个季节的美景。

  [升格示例]

  乡野秋韵

  随着夏的脚步渐行渐远,秋的纤手终于搭上了家乡的肩膀。山村的乡野,把秋的清凉、秋的气息、秋的色彩、秋的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家乡的秋韵,像一曲舒缓、优美、教人身心宁静的古典音乐,让你时时感到一种温情,却不火烈,(删去“却不火烈,”)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体味得到。

  清晨,打开窗户,呼吸着那扑面而来的清冽气息,你会觉得神清气爽;空气里仿佛还弥漫着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馥郁的(删去“馥郁的”)幽香,不用猜,一定是院子里的桂花开了!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爬满院墙的牵牛花(,纯白的、浅蓝的、紫黑的……花瓣上还闪烁着晶莹的露水呢。灰褐色凝重的墙壁,衬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国画)。

  秋日的阳光,收敛了往日的燥热,变得宁静、淡远(,像一个美丽而略带忧郁的少女那抹浅浅的微笑)。天,是那种坚实、纯净、光润、有质感的蔚蓝(,让人见了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它)。天空中,有几朵白云在悠闲地飘动,还不时地响起鸟儿清脆的鸣叫声。目送它们欢快地拍打着翅膀飞向远方,在无边的天幕中越变越小,化成一个小黑点儿,从视线中消失了,但我相信它们会离幸福越来越近。有风,轻轻地拂过脸庞。

  (信步走到村口,)放眼远眺,村外是一望无垠的原野。在一片橙黄的枯草地上,偶尔冒出几点青绿,便分外吸引人。看到它,心里便莫名地舒畅,像是已经穿越了冬季,看到了春天一般,绿色的眼眸里闪过希望的影子。村外的池塘也一下子安静了,竹筏静静地躺在水面上,时而有火红的枫叶从水面漂过。池塘边嘻嘻哈哈地洗衣服的姑娘少了,而鸭子却比往日多了,也难怪,没人的时候,这里就是它们的乐园。忽然,远处传来了一阵清亮悠扬、拖着长长尾韵的山歌,和着潺潺的流水声,格外悦耳动听。

  (村子尽头,是)那苍苍莽莽的山林,仿佛在静默着、沉思着。稀疏的枝叶中,不时有叶片飘落(“稀疏的枝叶中,不时有叶片飘落”宜改为:当秋风纤细的手指抚过枝丫,轻微的“沙沙”声里,稀疏的枝叶中,晃晃悠悠地飘下一片片或银灰或橘黄的叶片,如同一只只翩翩飞舞的彩蝶)。地上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落叶,像是铺了一块黄地毯。(踩在软绵绵的“地毯”上,口中吟着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枝头的小松鼠,也不甘寂寞,它们正忙着“收获”呢!(那细碎的脚步和活跃的身影,也是秋天一道别致的风景。)

  秋的色彩是这样绚烂,秋的声响是这样悦耳,秋的气味是这样芬芳。(此句宜改为:秋的气味是这样芬芳,秋的色彩是这样绚烂,秋的声响是这样悦耳。)那清香的桂花,那蔚蓝的天空,那温和的阳光,那缤纷的原野,那深邃的山林……那乡野中的秋之韵,你读懂了吗?

  [升格指导]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设计示例二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4

  1、来到田野里,看见稻谷换上了金色的衣裳,那田间小路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有运玉米的,有拉高粱的;还有装豆子的。一辆辆运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菜园里,要数大白菜最引人注目了,棵棵大白菜都长得那么地丰满。

  2、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像害羞小姑娘一样,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合唱曲。

  3、我喜爱秋天,喜欢秋天的树林。站在树林里,秋姑娘送来了一阵秋天,好像送来了她的一片情意。置身于林海之中,感觉自己忽然变得十分渺小,而我眼前却是一个庞然大物,他们时而沉默,时而发出令人战栗的怒吼。树木发出的声音混合起来,可真是令人胆战心惊。

  4、秋天,我走进枫林,看那枫树粗壮 、高大身躯上向四面八方伸出无数枝杈,那片红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抖动,不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一条红色的地毯。这红彤彤的叶面有清晰地叶脉,边缘上有均匀的锯齿,形状活像小孩伸出的小手,颜色却如一团正燃烧的火焰。

  5、我喜欢秋天,喜欢秋天的田野。在田野间走着,仿佛置身于一个金黄色的童话世界。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子想热浪在翻滚,它把生命里的能量全都释放出来了,那么热烈,那么喧腾。可是乐坏了农民伯伯们,他们朴实无华的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快割,快割,他们露出了丰收的喜悦,快打快打。

  6、夏天过去了,秋妈妈忙者给树木披上了金装,登高望去,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毯。

  7、田野里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个个稻穗骨折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棉花小列了嘴,高粱笑弯了腰,苹果树上长满了张红了脸的红苹果,黄澄澄的梨压弯了枝头,橘子顶着绿叶,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一般。不远处有几位农民在收割庄稼,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8、秋天的白云像一团棉花一样,在空中飘来飘去,像一个淘气的小娃娃一样。秋天的风有时候温和,有时候暴躁。温和的时候带给我们一阵凉爽的空气,暴躁的时候都把花、树吹的直弯腰,要是把我吹成那样,我可受不了,可是我躲在暖暖的屋子里。

  9、我眼中的秋天,是一个金黄色的世界,田野里,稻谷成熟了,金黄金黄的,一阵风拂过,田野里的稻谷都漾起波纹,十分好看。树上,叶子全都变黄了,每当微风把枯黄的叶子吹下来时,金黄色的叶子就像一只只金黄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俗话说: “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说的还真的挺有道理的呢!玉米也露出了大牙,像是在对我们笑哩!

  10、秋天的果园更是硕果累累,一派好景象。红艳艳的苹果像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枝头。那黄澄澄的桔子,像一个个金色的皮球。果园里的小枣像一颗颗红玛瑙镶嵌在树枝上。还有那一串串晶莹圆润的葡萄、个个果肉饱满的山楂和荔枝,像弯月一样的香蕉、还有那长得像葫芦的梨……

  11、秋天的阳光像水晶般透明清澈,水亮水亮地在天地间流淌,在黄色红色的各种树叶明晰的叶脉里簌簌流动,在姑娘甜美的酒窝里打转,在每一根飞扬的发丝上弹奏动听的民谣,为每一片土地每一样事物镀上温暖的味道。

  12、秋天来了,天更蓝了,更纯洁,更明净了。太阳是那样明亮, 亮得更加柔和。云是那样无暇,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的感觉,看到这明澈的秋,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秋风变得凉爽了,给我爽朗、舒服的感觉。()

  13、我眼中的秋天,是一个红色的世界,田野中,高梁被笑红了脸,果园里,苹果好像是一位害羞的娃娃,脸被涨的通红通红的,而海棠好像是被揍了一顿,全身红得不得了枫树上的红叶在微风的帮助下在空中飘来飘去,好像是一只只红色的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美丽极了。

  14、秋天在公园里,看!这里色彩斑斓,树叶枯黄,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了下来,在空中,象一只只蝴蝶在飞舞。树叶落在地上,象给大地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菊花开放了,红的如火,白得象雪,黄得若金,送来了一阵阵清香。孩子们跑着放风筝,老爷爷老奶奶们坐在椅子上一边闲聊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秋景。

  15、走在路上,阳光和秋风结伴扑面而来。四周静谧安详,侧耳细听,仿佛可以听见它们在毛衣的纤维间嬉戏穿梭的窸窣声。毛衣就像摆在烘干机上一样,好像渐渐的鼓胀起来,热气球一样,暖暖地裹住我,仿佛要带着我飞起来,让我的脚步越来越轻快,心也轻飘起来,化成最温柔的风,飞向更美好的远方。

  16、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有自己独特的颜色——黄色。树上、地上,几乎变成了黄色的世界。枫树哥哥骄傲极了,因为它有一种少见的颜色——红色,它的叶子就如同一团大火照亮了周围的植物。秋天依然有绿色,铁树就是例外,它那数不清的刺,像四面展开,就像一个烟花。

  17、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瞧!那一排枫树虽然没有夏天枝繁叶茂的美,但是,快看!一阵风吹过,叶子挣脱了大树妈妈的怀抱,纷纷落了下来,多像一只只在翩翩起舞的蝴蝶,跳的是那么美——那么美。有些人可能会对大树妈妈表示同情,也很惋惜。但是,大树妈妈一点也不悲伤,因为它知道:下一年的春天,那些枫叶同样会回到它的怀抱。

  18、草坪片片染黄,草木也显出了成熟坚硬,像一队尖兵披着铠甲, 在风雨中挺立。树木穿上了五彩缤纷的花衣,红、黄、绿、紫……犹如一位位美丽的少女站立在秋风中,美不胜收。落叶翩翩起舞,像蝴蝶一般,美丽极了。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5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6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梁衡《夏》

  文章导读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记者多年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对象,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意。

  精读感悟

  一年四时,季节更替,每个季节都被自然赋予了独有的韵致。春的含蓄,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无不打动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每个人又因个体阅历、认知和对美的品味不同,对四季有了不同的感悟。梁衡以见微知著的观察力写就的《夏》,它热情歌颂和赞美“夏”。本文篇幅不长,仅仅600多字,语言浅显,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捕捉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我们有了一次更深刻更独特的人生体悟。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些“特点”是抽象的,但是“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极具视觉效果的比喻,将夏季的特点具体化了。接着,作者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3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

  作者描写夏的自然景观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实写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又诉诸多种感官,触觉――“热风浮动着”,嗅觉――“吹送着香味”,视觉――“一片金黄的大地”,听觉――“潜在树叶间一声声长鸣”。虚写的景象是幻觉――“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蝴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像是“舰船”,以喻麦浪疾速、气势雄壮。这些描写都显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展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巧用对比描写夏天的色彩。以春的绿,秋的赤,衬出夏天的金黄色,还以色彩表现出季节的内涵,突出夏季旺盛的活力。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同时,“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这极为工整的对仗也体现了作者丰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而“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赋予农作物人一样形象的动作,以跑步冲刺的姿态来形容它们,我们会在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同时也读出趣味儿。

  作者直奔浸透农民汗水的麦浪,可见其着眼点已经非常明确。作者把视角转入农民――夏之生命的劳作者上。因为人,才是夏天色彩的涂抹者,人,弹奏着夏天紧张的主旋律。“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4个“快”字,浓缩了准确而真实的农家心情。以农民紧张辛苦的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夏天承接着春的希望,孕育着秋的收获。

  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夏天,字里行间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无不张扬男子大气。金黄的麦香,金黄的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正是作者所讴歌的对象!在金黄的基调下,夏的生命,浓烈多姿,蓬勃欲飞。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有《春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多部散文集,其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多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7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文中,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001年,某地级市中考语文卷出了这样一道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参考答案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无独有偶,2001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某省“全省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活动中,一教者在引导学生玩味上述语段过程中,作了这样的小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的是夏景……”;优质课观摩总结阶段,一位专家点评该课时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写的顺序到位……”(事后了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参》就有这位专家参编的——《教参》原文写道:“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难看出,《教参》也好,优质课也好,专家点评也好,中考题也好,都如出一辙。那么,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之景作这样的理解、考查对吗?我们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点理性分析,答案应是:否。 笔者在此主要想探讨两个问题。 先谈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是何季节之景。 应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绝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绝不能用“夏景”来概括。 联系此“景”所在语段后面的文字,应当看到:鲁迅先生这里所写的应是开阔地带之景,是概写;后面所写的是狭长地带(泥墙根一带)之景,是详写。 “菜畦”何时“碧绿”,春季自不必说,然,只要对农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懒,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绿”,亦即秋菜比春菜颜色更青。“石井栏”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无所谓什么季节之景。“皂荚树”,也称“皂角树”,属豆科落叶乔木,书载最高可达30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生长普遍,一般树高5米左右,春季开黄白色花,夏秋季节可收成熟皂荚——用儿童的眼光观其“春华夏实”或“春华秋实”都不无乐趣,即使秋日树叶黄枯,冬日只有光秃树干,也无损于“皂荚树”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断其仅为春景。“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桑树在我国生长极其普遍,树干也极高。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绍兴几时“紫红”,笔者2002年春暮曾寻访了一回鲁迅故居,今年又通过笔友网上证实:“百草园”那里高大桑树上结的“桑椹”当在春末夏初时节“紫红”,是故,断其为春景亦欠妥。“树叶里”“长吟”的“鸣蝉”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却是春季独有。笔者虽生活在江北,但据我的多年留心观察,结合绍兴笔友描述,“百草园”那里“菜花”开得最盛当是清明节前后,而到了初夏麦黄时节,菜籽已收获囤仓,因此,“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绝非夏景。关于“叫天子”(云雀),《辞海》和《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近描述:云雀,亦称“天鹨”、“告天子”,鸟纲,百灵科……春日鸣声嘹亮且多变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飞且鸣,直升至相当高处,又复敛声而下,迅速隐入草丛……,故而,“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乃春景无疑。 再说对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景物及写景顺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段“百草园”之景及安排顺序应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可表述为:描绘 “百草园”开阔地带(主要是春夏季节)之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从高到低。 此种界定不难理解。“描绘开阔地带(主要春夏季节)之景”无需赘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从宏观的角度可视为静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绘画、摄影用术语“静物”来界定,而“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四种事物从方位的视角上看则是由低到高;“鸣蝉”“黄蜂”“叫天子”属“动物”,其栖息物“树”“菜花”“草”从方位的视角上讲则是从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栖息的“草”便是人们常说的茅草——云雀春季喜在新长的茅草丛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窝下蛋孵雏。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十篇篇8

  王维能诗善画,在他的田园诗里,农村的景物是那么清澈明净,田园的生活是那样的悠闲,安详。在这些以静穆为基调的田园景物中,野老,牧童活动的姿影,也像水光山色一样被诗人安排得和谐而又闲适。他的山水诗也如一幅幅清新美丽的画幅,使人读了有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王维对绘画也很有造诣,他以画理作诗,创造出一种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他的诗善于通过细致的描写,精巧的构图,和谐的色调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善于用几句话就简洁地勾勒出一个画面,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王维诗歌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有诗情画意。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非常中肯的。

  的确,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不求词藻华美,而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自己的性格。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很美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秋山,空气是那样明净,湿润和清新,静谧而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淙淙流过,竹林深处传出一群少女的欢笑声,一支小小的渔船顺着溪流而下,掀起一阵涟漪,使溪里的绿荷随波荡漾。这一切令人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宛如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更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王维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诗,也长于绘画。他开创的水墨渲染画法,笔致简约而风格淡雅,深为后世推崇。明末的董其昌将他尊为水墨山水画的南宗鼻祖。《山居秋暝》的景物描写也明显地受到他的绘画风格的影响。此诗描写景物,不捕异猎奇,不用重彩繁笔作工细刻画,也不用瑰丽的词藻进行涂饰,而只是以简约疏淡的笔触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以形写意。如有绘饰,如以“空”饰“山”,以“明”饰“与月”,以“清”饰“泉”等,也仅是略加点染,意到即止。整首诗的景物描写,如同是一幅极其简单朴素的白描,轻描淡写,虽未穷形极相,然而着笔成绘,画意盎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而恬静的图景。这幅秋景,一扫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感伤情调和灰暗色彩,显得清新而富有生气,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诗的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秋色,希冀隐居其中的意愿,同时也有着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积极因素。又如《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于山翁。

  全诗都是白描的写法,其中间四句描写眼前流入长江的汉水,是实写;而汉水在天地外的奔流,看上去似有若无,是亦虚亦实。‘郡邑’二句,不仅道出了远近关系,而且更进一步作了无限的想象。这种虚实相间的粗线条勾勒的手法,写出了水波山光的气势,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悠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诗中还往往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形形式式,又以统一的情调组合起完整的画面。如“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浓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实写海上景象,而是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颜色“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我们看,波涛在不停的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的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诗人借怪异的景物形象和交织变幻的色彩刺激读者的感官,唤起读者的感情体验,把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忧虑直接传达给了读者。王维确是着色的高手,他笔下的色彩往往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又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此诗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的描写,使我们先见画,后会意。他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就给人以直观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我们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新的画图。

  王维常在诗中运用作画技法。“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画家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来组成一个整体,王维在诗中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稚麦苗秀,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在前八句分别叙述农家的各种景象: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徐徐归村,老人迎候牧童,野鸡鸣叫,蚕儿吐丝,农夫絮语――这种种景象,乍看起来显得比较散漫,但第九句“即此羡闲逸”一句中,“闲逸”二字便是点睛的一笔,将所有的景象贯穿起来,。这样看来,这些景象就以“闲逸”为主题,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还有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总体构思是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来反映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情感;在具体的作品中,各有着不同的安排,每首诗都是一幅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是幅和谐的全景,与国画中的“通景画”有相似之处。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
    下一篇:英语演讲稿,英语演讲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