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论文,法律意识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论文篇1

  摘要:当前,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已经逐渐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趋势。大学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法律素养怎样,对社会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法律意识 大学生培养 法律素养

    一、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之客观要求

  1.法律意识培育是当今社会形势之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这是因为:当今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它推崇的不是“重义轻利”之观念,而是合法获取利益的法治观念。目前的社会经济是法治条件下的经济,相关经济活动之主体精神乃是法治下的利益精神。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倾向,肯定需要大学生对公平与竞争等主要精神的认可,以及被此决定的对法治之呼唤。选择市场经济意味着民族之价值取向从道德到法治本位转变。所以,目前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将法律观念的培育放置在重要和显著的战略高度上。

  2.法律思想意识的培育是以前的道德教育获取坚强支持的重要保证

  事实证明,我们以前所形成的思政教育工作是我们社会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传承的现实意义。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今,因为利益主体之多样化和利益分配的市场化,不但使人们的创造性得到发展,且又极易推动人的贪婪欲望,并且,旧有的道德规范由于没有强劲的制约制度,从而让它有了弱化之倾向。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偏离现象大大增多的事实证明,只依靠原来的思政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现实社会之需要。为了使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需要在强化思政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培育,让传统精神因此有新的力量支持。

  3.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以法治国和治校的实际需要

  在法律面前坚持人人平等。为确保、推进中国的法治化进程,需要有众多在思想方面能理解且认可当今法治精神之公民,通过公民的众多行动加入到法治社会之建构,且推动所有公民崇信、接受和应用法律,让法治精神融合到民族精神里面。此重任肯定会由当代大学生来担当。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认可全新的信息与思想观念,且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与很强的时代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构建中国法治社会的希望。

    二、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设想

  1.要培育大学生的权利观念

  权利观念是法的核心,人若无对权利的需求,就不会有对法之理解以及对法之渴望。权利观念是指人对其自身合法权利的认知、理解与坚决保卫之思想观念。对自身权利的捍卫,肯定需要人们把对方当做此种极具独立价值之个人来认知且尊重他的主体性。若对别人权利不尊重,就不会有现代社会这种权利观。对别人权利的尊重是保证自身权利之前提,对别人权利不尊重,实际上也是不尊重自身的权利。所以,我们的法律教育要凸显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提倡与确保以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持续提升大学生的权利观念与法律意识,进而通过大学生心中原动力培养其法律意识。

  2.要培育大学生的责任观念

  现今大学生因为他们出生时代、以及当时社会氛围、家庭状况、社会潮流等影响,对法律义务非常弱,权利与义务是法律体系之中心内容,在利益分配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获得与付出两者之间具有统一和均衡性的关系。相对来说,大学生很重视自身权利的维护,可是却忽略义务的存在。事实证明:大学时期特别需要大学生对义务意识之苏醒与回归。一位大学生,唯有他切实意识到义务和责任的存在,其才会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才会有那种对国家、对社会、对老人、对自己家庭,从而对其自身人生的责任,才会有那种理智思考,从而会逐渐成熟起来。唯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意识,才会有持续的原动力,推动大学生在学习、技术能力、素养乃至修养上持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把其培育成国家的有用人才。

  3.要培育大学生对法律价值之认可

  法制和民主建设是一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它的核心目标是以法治国。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且被所有公民所笃信,是因为它是法律体现、维护且实现着社会正义。之所以形成法律意识,就是由于法律所展现的正义被主体感知,从而升华到理性之认知,最后成为对此种价值观的认可。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方面的教育时需要注意需要大学生运用现代教育观念来评价和思索法律文本所展现的价值观,它是不是切实展现了现今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之内在法律权威性的需要,是不是切实符合当今正义观之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对法律之情感与其发自肺腑的对正义的笃信实现某种心灵之感应,大学生们才会由他们本身的利益出发而去遵守、尊重国家法律,直到最后实现法律意识之观念升华。

  4.培育大学生们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知识是贫瘠的;从现代社会人视角来看,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21世纪通识教育观之需求,将来的所有人才和专才需要熟知与精通法律知识。目前,大学生大都仅仅学习一些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或者有关专业一些法律规范,没有严谨、系统和整体上有关法律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很多大学生不懂法律,致使他们在自身平常生活之中、在和社会接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法律盲区,比如被骗上当、丧失诚信、损害别人的权利等。所以,学习法律乃是运用法和遵守法之根本。

  在某种程度上说守法也是一种道德义务,一种被内敛了的内心遵守法和自觉遵守法。这就是说我们的法制教育不但需要他们主动遵守法律,而且要培育学生和正常秩序以及人类整体目标融合在一起的、主动的遵守法律精神。运用法意识指的是经过学习和遵守法律,让大学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其合法权益之思想意识。要培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过程中准确应用、擅长应用法律知识来维护其正当权益。

  5.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要强调依法治校的观念

  以前的那种计划经济年代,大都是以行政机关指令性管理方式为主要、以条条框框为基础来管理学校的,无相关法律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伴随改革逐渐深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慢慢确立,我国对学校管理陆续颁布了有关法律和有关的管理条例。所以,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要突出依法治校之观念,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体验到法律,适当修正当前管理之中和法律法规不适应之内容,把原来旧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整体融合一起,运用多种形式,广泛推行学习和普及有关法律知识的活动。重点培育冷静处事、知法守法且有高素养的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许崇德。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许崇德。法律学基础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论文篇2

  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法学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有良好的法律,有依法办事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公正司法的审判、检察系统,有守法的国家、机关、公民,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法律意识。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法律意识结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左右,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多方面,但法律素质应该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明辨是非,抵御不良社会现象影响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需要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约占1%,文革 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约占到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3在校大学生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犯罪成为高校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律意识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使他们对违法犯罪有更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经济活动的主体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不仅要求大学生对公平、公开、竞争等主体精神的认同,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呼唤。作为未来经济建设骨干力量的大学生,只有学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做好工作,成就事业,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四、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

  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权威的确立,必须以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木学生作为全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其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反映和影响法治社会的进程,因此在高校进行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大学生现在很大一部分都是党员,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生力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其中一部分学生将成为党政领导干部,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如果不进行法律意识的培育,那么以后走向社会,当被提拔为党政领导干部后,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关系着党的先进性。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军,说明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感很强,学校的法制教育也有效果,但对学校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这种责任感进一步深化,所以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引导大学生看到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所取得新成就,强化他们对建立透明法制政府,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信心。

    二、改进教育方式,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普遍只开设单一的法律基础课,忽视法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文科和理科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并无区别。教学方式单一,一般就是老师在上面读课本,学生下面干别的,到考试时,老师划几个重点题。这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某种形式上说,法律基础课成了学生修满学分不得不学的一门课程,对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作用有限。

  在教师的保障上,应提高基础课老师的地位和待遇,而不能视其是高等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老师。另外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法律基础课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学校的法制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文化,需要良好的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识教育理论、最先进的法律意识教学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依法办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观念的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这一方面需要学校在法治类书籍、电视方面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突出广播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建立学生法律站还可以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等多种途径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

    五、依法治校营造大学生法律意识培植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法律人格,在制定校纪校规,或制定影响学生重大权益的规定时,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听取学生意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既为学生培养和塑造现代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更好的遵守和执行。

    六、加强社区的法律宣传功能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大学生公寓往往属于某一个社区管辖,大学生与公寓的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及社区管理委员会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民事的或行政事务性的管理关系,客观上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协同社区向公寓内学生进行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或诉讼法律的宣传,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加强社区的法律宣传功能,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深化并巩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七、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现象,应用法律思维

  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热点,焦点,有些大学生会很关注,但由于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局限性,对“热点”问题的思考、议论往往有热度没有高度,提出的问题多,科学地分析问题少,空泛议论多,理论依据少。有些则不会很关注。这需要我们的高校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应用法律思维参与或思考这些法律现象。

    八、满足大学生急需的法律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他们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以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就业指导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心理准备,但法律知识的准备却很少:如怎样与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就业合同;面对用人单位违约时怎么办等等,在就业网站上开设就业法律专题,印制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提高毕业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法律准备。

    结束语

  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要想在一个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全民必须不惜以生命代价来维护法律的权威。正如伯尔曼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树立一系列正确的法制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相信通过高校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发扬成绩,克服不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将会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国依法治国战略也必将实现。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论文篇3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应的惩罚的了解。现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尚未彻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组成,思想基础的教育,其对于法律本来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丰富。谈论法律,大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基本印象,而这些法律部门也就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但是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盖的范围,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清楚违背了这些法律后会受到的惩罚。

  (二) 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平等的一面,此时大学生的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权大于法”的念头,认为高官是可以操纵法律的,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而且没有依据的,中国国家宪法规定,法律是高于个人,而又为个人服务的。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就会产生盲目观和倾权关,从而蔑视法律,甚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点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例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一) 对于法制教育的划分领域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现仍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会触犯法律,相反触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却是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教育划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 仅仅只是书本上讲述法律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应该是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单一的将其归结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而法律素质更是如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和有效植入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仅仅只是简单的上几堂课,做几套试卷是不明智的。

    三、培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表现和反映是尤为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离不开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

  (一) 合理安排大学生的法制课程

  大学生的法制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在上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课程,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举行类似模拟法庭,和模拟小场景这样的课堂让大学生来学习。同时在加强法律的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引经据典,使得法律的传播更加的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二) 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法律只是的传播也是走向实践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加强大学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视和对于法律多重价值的肯定和认识。

  (三) 学校应改善学校的法制环境

  学校的机构的框架就应该是以法为中心构定,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都有着校园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着法律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根据上文我们对于学校的现状的分析,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完善大学生守法规范的。而且面对今年来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这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负责的对象,有益于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导现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制规范。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论文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大大加快了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实现依法治国,有赖于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法制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目前来看,高校对于学生的法学教育力度仍偏低,导致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过窄,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不高。大学生自身所积累的法律知识远不能与其发展需要相匹配。

  (一)法学教育力度低,法律意识缺失

  一方面《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由于各版本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不能收到预期效果。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不明显。教材内容以道德素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为重点,在法律基础方面,教材内容涵盖了我国现行法律,陌生的法学术语、生硬的文字表达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理解异常困难,对于刚刚接触法律的专业学生来说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教材中缺乏真实案例,更多的是法言法语的铺述,对于大学生真正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缺乏实用性。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任课教师的法学修养不高。以河北大学为例,此类课程的教师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其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法学,这使得任课教师无法灵活运用课本内容,对于传授具体法学内容更是无从下手,最终造成在课堂讲解中,多数教师照本宣科,没有专业性的法律基础的补充,重点也只是思想道德修养的说教,法律素养教育被束之高阁,完全未体现此类课程设置的真正价值。

  (二)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健全、内容的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的法学修养理应不断加强,但事实却事与愿违。多数大学生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对法律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复旦投毒案中,被告人林森浩竟然以一句“我就是和他(黄洋)开玩笑来为自己辩解”;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其在被拘留后说道“我只是知道一点刑法知识,不知道伤害狗熊也是违法犯罪”。诸如此类,法律意识淡薄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形象,造成社会公众对大学教育的质疑,从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

  (三)法律信仰缺失

  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随着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普法教育已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力度仍有待加强,其表现之一便是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但社会整体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信仰和敬畏之心严重缺失。在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倾向于专业素质、社团活动、兼职工作,法学之外的学生基本没有机会接触法律,更谈不上了解法律、信仰法律。部分大学生甚至连自身合法权益和受到侵害之时都不知道要用法律武器找回自己的权利。高校大学生漠视法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

  (一)深化基础法律教育改革

  要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有关“两课”设置中法律课的规定开展。要突出现代法学基础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民事法律、市场经济法律与WTO规则基本知识的学习,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基本精神的介绍,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将活生生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在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时能够自己分析、解决。在课程设置上,应提高此次类课程所占比重,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以确保各专业学生法律学习的连贯性。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与其相关的法律课程。同时,要加强对法律素养的考核程度,将以往的一次考试一次通过改为每学期按时考核,考核的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力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案例小组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于法律学习的兴趣,增强法学的实用性。

  (二)提高普法教育者素质

  高校普法教育工作者是法律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教育教学水平是极为重要的。高校的法学教育应由法学院教师进行,一方面保证师资水平,促进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法学院的教师对于法学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对于高校法律教师,应定期举行培训活动,使高校普法教师队伍的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任务的要求。对于没有法学院的高等院校,应从外校聘请相关的法学专业人士进行法律课程的讲解,或者聘请当地公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解说,力求法律课程做到有数量,保质量。

  (三)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开设法律课堂,定时播放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宣传片及真实庭审案例。开展普法知识竞赛活动,将普法与校园活动紧密结合,激发其对于法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积极利用新媒体,为高校大学生搭建一个能够提出诉求,有人帮忙解决问题的良好平台。各高校现今都以搭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因此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校园网进行普法教育活动。同时,可以与相关的法律专业网站进行合作,开通网站链接,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及时了解世界最新法学研究成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法律学习活动。

  (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当代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相同虚设。想要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使大学生心中充满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首先,要坚持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相统一。通过校园法治教育,逐步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权利意识,这是大学生真正体会法律,践行法律的基础。使学生对法律的价值感同身受,对法律产生内心的潜在认同感。同时,也要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培养其自觉遵守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识,真正投入到法律实践中去。其次,寻找法律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融汇点。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法文化的渗透与教育,使高校德育工作与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公开课、辩论会、校园法治宣传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践活动中体味法的内涵。

  诚然,法律信仰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法律的权威。因此,高校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需要从校园文化、普法队伍水平、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等多方面进行配合,以期达到最终效果。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栋梁,承担着国家发展的重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增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的要求,为谱写中国梦、法治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卫忠。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

  [2]姚丽敏。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2(13)。

  [3]朱子桐。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7)。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及对策论文篇5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

  法律意识是什么?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认识或认同的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权利意识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有生力量,了解法律、使用法律更是其必备的条件。其对法律的掌握程度对于把中国早日建设成为法治之国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大学法治教育,了解现今大学法治教育之现状,我们对在校大学生作了一个调查。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深。本次的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分析,本次调查问卷中显示,55.05%的大学生有时会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一些法律意识,只有13.29%的大学生平时都不怎么关注,并且认为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法律。这无疑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法律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然而在“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几岁?”这一问题上,只有25%的大学生知道其答案是14岁,然而仍有75%的大学生以其现有的法律知识还不能有更专业的法律素养,由此可以得出如今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片面认识之上,而缺乏对法律的较为准确的了解。

  (二)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薄弱。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其权利意识与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于法治社会的基本状态。根据调查结果,有54.43%的大学生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51.9%的大学生同意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签订口头合同,据此可以分析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权利维护意识。但在本次调查中,问及“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69.62%的大学生认为有意义,但在实际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之时,即使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的大学生,他们在第一意识中也并不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反倒乐意运用法律以外的途径来解决。

    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途径。

  (一)对于国家来说。组织大学生各地普法下乡活动,虽然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但我国偏远地区,农村依旧面临着文盲法盲的窘境,很大一部分群体对文化知识处于迷茫状态,更不用说法律知识了。我国现如今正在通往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可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发挥他们的能量,进行普法宣传,加强贫苦地区以及农村的普法宣传工作。

  (二)对于社会媒体来说。为了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各大媒体有协助国家进行普法的义务。媒体应多报道现实案例,传播基本法律知识使普通群众引以为戒,培养他们基本法律意识和权力意识,并适当制造舆论氛围,激发群众法律道德。

  (三)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其主要任务仍是通过接受课堂知识,从而拥有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其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劳动法,在当今这个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中,劳动法无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多方面加强法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四)对于在校大学生自身来说。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薄弱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自身应积极转变法律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坚定对法律的信心。中国法治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的理性决策,是新世纪中国法治的必然出路。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法律必然体现为一种正义,一种社会正义。大学生应保持对法律的崇高信仰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崇尚法理,完善法律,依法生活,遵纪守法,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

    四、总结

  在法治社会之中,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培育,以包含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法治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成长感言200字,成长感言
    下一篇:最新政工人员岗位职责,政工师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