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论文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8日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1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2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矿石贫矿多、富矿少,多金属矿多、单一矿种少,金属品位极低、矿物采剥比大,产生固体废弃物多,形成了大量采矿场、尾矿库、废石场,不仅占用土地,也对矿山和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尾矿对环境影响主要有:占压土地、破坏自然植被、尾矿废水、扬尘污染,以及由于尾矿坝溃坝引起的地质灾害等。由于选矿工艺的不同,还会存在重金属及有毒药剂随废水下渗导致地下水及土壤受到污染。

  一、尾矿库的环境影响

  1.1尾矿库对空气的影响

  尾矿库对环境空气产生的主要影响是风蚀扬尘,主要来自于尾矿沉积滩面。尾矿库运行期间尾矿浆由坝上均匀分散放矿,在重力作用下尾矿浆会在库尾形成积水区,坝前形成干滩面。由于沉积滩面的尾矿颗粒较细,在排放溢流时堆积的尾矿砂会产生毛细上升现象,使表面尾矿砂的含水量有所增加,从而可部分抑制风蚀扬尘的产生。当尾矿泥浆沉积,当水分被蒸发后,在尾矿泥浆表面的粉尘将会凝结成壳,但这些泥浆的表面如果没有被破坏,就不会产生粉尘。但随着时间的吞噬,这些泥浆的表面的壳将会被逐步的破坏掉,并且随着底部的泥浆变干,影响将会逐渐加强,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力的因素的影响,则将会出现起尘现象。这种现象将会被逐步的增大,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就要制定好年、季、月尾矿排放计划并严格执行,调配好放矿间隔时间以确保干滩面不起尘。同时对尾矿库的坝面和马道采取定期洒水或覆土植草等方式,以减轻尾矿库颗粒污染物及其他有害物质随扬尘对周边区域环的污染。

  1.2尾矿库对水环境的影响

  尾矿库废水中一般都会有含有重金属物质,有些还会含有有毒药剂。这些废水在回流及储存的过程中很容易泄露到外部环境中,随着废水的泄露将会直接污染到地表水。并且这些废水中含有的有毒药剂也会与尾矿中的矿石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形成新的有毒物质,进一步的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进一步的造成了水环境污染。所以我们要在尾矿库周边设置地下水水质监控井,定期进行监测,实现对尾矿库所处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动态观察。

  1.3尾矿库对土壤的影响

  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扬尘和污灌。尾矿库中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附近土壤的方式主要有:尾矿长期堆积在尾矿库中,废水通过下渗的方式进入到附近土壤;通过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水文系统或下渗到地下水,径流又携带进入流经的土壤;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土壤。

  1.4尾矿库对周围生态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尾矿一般都是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所以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特别是尾矿中的硫化物会产生酸性水,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更加严重,还有尾矿中含有的各种有毒药剂更会随着酸性水加剧流失,更加加剧了尾矿对周围生态的危害程度。并且随着尾矿库库容的增加,势必造成对坝体上游的山体坡面的逐步覆盖,随着覆盖面积的增加,对周边存在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将造成影响,生境的破坏直接导致了区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从而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及连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尾矿库建设会破坏库区局部山体表面植被,同时造成较大的空间面,影响山体表面植被、岩土山体局部连续性及连通性,产生不良的视觉冲击,产生景观影响。

  二、选矿厂尾矿库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矿山企业首先应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减少尾矿、废石等固废的产生量和储存量。对于尾矿库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按“三化”原则进行。

  2.1推进尾矿综合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

  我们知道尾矿虽是矿山排出的废弃物,但同时又是潜在的二次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开发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继了多项政策鼓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案的通知》《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年)》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尾矿综合利用,实现尾矿变废为宝,从而有效缓解尾矿堆存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2.2加强对尾矿库的选址规范

  尾矿库是储存选矿产生尾矿的环保设施,尾矿库的选址至关重要。在选址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有关规定外,还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环境保护目标等情况进行比选。由于尾矿库库址选择的缺陷,“三边库”、“头顶库”隐患重、风险大,危害严重,存在极大的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风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对环境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2.3增强尾矿库的防渗措施

  为了有效的防止尾矿库中的废水及新的化合物渗透到地下水源,防止其污染地下水,我们要对尾矿库坝体和库底都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可以影响到渗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在尾矿库的建设阶段就做好防渗的准备工作,做好防渗的设计工作是提高库区防渗工作的重点。另外,在建设阶段也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操作,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尾矿库使用过程中,防渗工作也要有序进行。由于尾矿库建成后防渗工程随着尾矿的堆积变成隐蔽工程,其管理难度也更大,如何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甚至是闭库以后防渗工程的有效性是防渗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2.4尾矿库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及研发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曾重点要求: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敏感区的尾矿库全部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在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突出的区域建设流域级防控设施。基于全国尾矿库基础数据,形成具备动态监管、应急处理、遥感监测、在线监测和远程咨询指导等功能的尾矿库“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尾矿库安全环境科技保障水平。国内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建立了基于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为一体的尾矿库技术评估手段,采用这种手段将会使尾矿库的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尾矿库的管理更高效,更顺畅。

  2.5对尾矿库使用后环境危害进行跟踪检查

  建立完善尾矿库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不仅要加强对新改扩建尾矿库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和审批制度,更要对建设、运行过程进行监管,及时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强化对尾矿库环境保护的“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管理。

  三、结束语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环境

  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

  由于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部门,因此它所涉及的产业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关系密切。鉴于资料的匮乏等因素,本文所阐述的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主要涉及矿产的开采、运输、选矿、冶炼四个环节。前人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大多对我国矿产资源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矿产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以及污染环境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大部分矿区矿产采掘作业不规范,矿产开采过程中常引发严重的水污染,废石中所含镉、砷等有害元素对地表水源等进行破坏,开采过程占用大量土地并破坏植被和生物,运输过程破坏基础设施并因包装不善引起污染物遗漏,选矿后的尾矿造成土地直接污染,而矿产的冶炼过程也会给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某些矿床过分关注主矿产品的价值而缺乏综合利用的意识,忽视了共 ( 伴) 生组分的用途。以下将从矿产开发的开采、运输、选矿、冶炼等四个影响方面来分别叙述相关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开发过程的影响

  (一)开采过程

  1.水污染:矿产开采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矿区矿产采掘作业不规范,开采不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水质恶化,酸雨污染严重,同时大片开采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废石污染:采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废石。由于未进行二次回收或二次回收率太低,废石中所含镉、砷等有害元素极有可能暴露地表,危害严重。另外,因为未能对废石进行妥善处理,只是一味倾倒堆放,导致大量土地被污染。

  (二)运输过程

  在矿产堆放、被运出直至运达目的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由于矿物开采出后的无序多处堆放,雨水冲刷; 以及运输过程中易发生矿产遗漏,尘土飞扬等因素,原本在矿产中的有害元素暴露于空气中,从而形成大面积污染源。对运输过程而言,露天矿汽车运输是人们优先采用的运输方式。然而汽车的运输花费随着采矿的延伸以及采剥比的增大而不断增加。为满足运输要求,装载机铲和汽车变得越来越大。这也相应的导致了运输的油耗和路面受损度的增加。

  此外,长距离运输矿产的大型汽车产生的噪声、尘土以及其它对环境的危害等会影响临近地区居民的生活工作质量。

  (三)选矿

  1尾矿。目前,矿业废弃地复垦的比例较低,尤其在我国,约占工矿废弃土地总量的10%。选矿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工业用量最大,有重要意义的金属矿产如铁、锰等储量和开采量都很大,然而矿石品位较低,多为贫矿,经过选矿加工后就会产生大量尾矿。废弃地中的大量有毒有害重金属,还有可能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而流失,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此外,我国煤矿另有大量矸石山,堆积量约 30 亿吨,占地约 5800hm2,矸石山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一部分还会自燃,从而污染大气环境。2废水。部分选矿厂选矿结束后不严格进行废水处理,会导致居民生活水源被污染。有研究表明,经 2003 年下半年环保调查,有些选矿厂排出的废水中砷、镉、铅超标惊人:砷超标 2189 倍,镉超标 4. 7 倍,铅超标 178. 3 倍。主要有酸性矿井水,酸性的露天采场废水,矸石山和尾矿堆淋滤水等几个类型。酸性矿山废水溶解大量重金属和非金属毒害元素,在表生条件下矿物发生的氧化反应、中和反应、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会控制其酸性排水和重金属元素释放的过程。硫化物矿物成分与含量、氧化剂、细菌等微生物、孔隙水 PH 值以及矿物粒度、气候等会影响 AMD 的形成。AMD 可能会导致新的结构系统或生态系统出现,从而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有研究表明矿山及矿山的开发会使矿山上流区域及沿岸土壤发生严重环境地球化学变化,导致严重水流和土壤污染,从而影响矿区植物生长及居民的生活。另外,矸石山淋溶水有时呈现较强酸性或含有毒有害元素,倘若选址不好,或不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将会导致周围土壤及地下水体的污染,产生环境危害。

  (四)冶炼过程

  由于冶炼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不按规定处理冶炼产生的污染物,或企业设备陈旧导致回收率和清洁生产水平较低等因素,矿产的冶炼过程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产生的 “三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比较严重。有色金属冶炼中会排出工业废气导致空气中的重金属污染例如钼冶炼过程中产生废气,其气型污染物主要是破碎工序产生的粉尘,焙烧、脱硫和煅烧等工序产生的烟尘和 SO2,以及酸化或浸出工序逸散的少量酸雾等。

  矿产冶炼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常含有有害元素。如钼的冶炼,其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浸出渣、磷砷渣、煤渣、水处理渣和脱硫渣。其中浸出渣、磷砷渣和水处理渣均属危险固体,倘若不按危险废物要求暂存与处置,极易发生二次污染。又如含汞废料冶炼废渣,主要成分为活性炭和石灰渣,年排放量约 2900t,含汞

  此外,矿产冶炼中,非法排放的污水会污染临近农田,导致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有害元素含量超标,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2. 4. 2 其他污染冶炼企业的破碎机、泵、风机等各式机械设备均有噪声产生,噪声强度约为 85 ~105 dB ( A) ,对相邻居住区的居民生活有一定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 某县由于其大量土法金银冶炼没有进行 “三废”处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砷、铅含量严重超标。山林和果树绝大部分枯死,水田遭到污染,田地绝收,鱼虾灭绝。当地居民因长期居住而被检出慢性铅中毒,其他疾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三、建议及对策

  (一)综合利用资源

  由于矿产开发产生的废弃物是主要污染源,因此首要要做的是从源头做起,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这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在生产实际中,除了要通过技术攻关提高矿石中主要元素的回收率外,还要考虑提炼伴生、共生的元素的综合回收,矿山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等措施,尽量减少尾矿的产出量。对于综合回收技术还不太成熟的复合多金属矿,可进行资源储备,待条件成熟时再开采利用,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此外,将采矿场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性开发,可以做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

  (二)回收利用尾矿

  虽然金属矿山尾矿的物质组成不同,但其基本开发利用方式颇为相似。对于已经产生的尾矿,可对其中的有价金属元素以及非金属元素进行高效率的回收。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处理方法:( 1) 利用尾矿制砖、水泥等建筑原料;( 2) 利用尾矿生产新型玻璃材料、建筑微晶玻璃等建材产品;( 3) 铁尾矿可大量用作路基的基础材料;( 4) 利用尾矿、废石作地下采空区充填料。

  (三)综合治理污染区

  统一规划、综合建设污染区,比如对固体废弃物堆积场进行复垦绿化,对已经污染的水源进行综合治理等,将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灾害的监测、控制和治理,避免溃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另外,可利用某些特殊植物对废水废气进行协助治理。前人研究表明,如紫花苜蓿和牧草等可吸收土壤中的 As; 不少藻类对酸性水具有很强忍耐力,可对水体进行一定程度的净化; 蜈蚣蕨和粉叶蕨也可富集大量 As等。此类植物均可用来进行受污染环境的治理。也可应用微生物,帮助增加植物的营养吸收效率、改进土壤结构、减少重金属毒害及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从而在污染区重建与植被恢复中发挥重大作用。

  (四)健全法律和政策体系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应在确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建设模式、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制定矿产二次资源利用技术政策以及矿产采选情节生产技术的各方面要求、采场安全稳定性建设方案等,规范开发行为。同时建立覆盖黑色和有色金属、黄金等行业典型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 ( 库) 灾害数据库等,建立相应倡导方案以及相关评价体系,以确保相关工作的安全、高效、环保地进行。

  参考文献: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4

  关键词:矿区环境 ; 现存问题 ;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 ,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 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般应用于潜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见效的矿区。对于沉陷较深,且有积水的高、中潜水位地区,可采用挖深挚浅法,即在沉陷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将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较浅的区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时从事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修整法应用于浅水位沉陷土地无积水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将矿区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复利用土地。此法的采用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条件。填充法一般利用矿区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区以实现复田绿化。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时解决沉陷矿区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这两个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污染填充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复垦目的的工艺技术。

  目前,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整治并制定生态综合整治原则原则,1、减少荒漠化扩大的原则 ;2、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原则;3、自然生态体系受损区域恢复原则;4、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维护相协调的原则;5、避让原则6、最小化原则;7、减量化原则;8、修复原则;9、重建原则。矿区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近两年,焦煤集团塌陷区治理共计资金投入2500万元。事实证明,其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2.3绿化技术

  近年来,焦煤集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其综合利用程度总体仍不足45%,因此,绿化造林作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区域环境修复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坡陡且较松散,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在绿化造林前,应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对地表进行平褴工作。选择植物的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且根系发达的品种,并遵循乔、灌,花草混植和先绿化品种后经济品种的原则。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要针对不同植物的品种分别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焦煤集团矿区公园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得到了矿区职工的好平。实践证明,根据矿区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对落叶乔木、灌木等应采用少鼍配土栽植,对常绿树种则应采取带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对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浆等方法种植较为适宜。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矿区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稳定修复法、去除法和隔离法等。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使用这几种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成果。固定/稳定修复法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将土壤中的污染物稳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去除法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机械、人工等措施将污染t壤挖出、运走,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积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经济、安全,但植物品种少,修复速度慢。隔离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种防渗材料,将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从而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目的。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分解的情况使用。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山数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矿区环境恢复就更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将生态坏境的修复作为矿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守敬。矿区士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1.城市地质,2008(3)。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5

  2005年,全省从事矿业活动人员共22.26万人,矿山开采总量12170.55万吨,总产值933185.43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868828.15万元,利润总额83318.12万元。

  湖北省已发现的矿种有十一类143种。其中,已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98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7种,有色金属矿种11种,贵金属矿产4种,稀有金属矿产7种,稀土金属矿产3种,稀有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5种,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29种,地下水资源2种,它们共有矿产地1406处,形成矿床801个。

  湖北省不同类型矿山企业数量为:能源矿产659家、黑色金属矿产71家、有色金属矿产48家、贵金属矿产25家、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31家、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76家、特种非金属矿产28家、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3932家。

  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湖北省矿业活动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坑突水)、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侵占土地)、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水均衡破坏)、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土壤污染、尾矿库溃坝、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四大类。

  1.1 矿山地质灾害

  (1)崩塌。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68处,与开采煤矿、磷矿和采石有关,主要分布于夷陵区、兴山县等19个县(市)。崩塌规模最大1440×104m3,最小0.02×104m3.其中,巨型10处、大型28处、中型14处、小型16处,造成328人死亡,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3398.2万元。

  (2)滑坡。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滑坡52处,多发生于采石场、铜矿、煤矿、磷矿矿山,主要分布于南漳县、阳新县、兴山县、黄石市等地。滑坡最大规模1620×104m3,最小规模0.112×104m3.其中,巨型2处、大型3处、中型21处、小型26处。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21.3万元,死亡24人。

  (3)泥石流。

  湖北省泥石流共发生14次,主要为磷矿、铜矿、采石场、绿松石、煤矿等矿山,主要分布于夷陵区、大冶市、郧西县等地。最大规模1160×104m3,最小规模2×104m3.其中,巨型4处、中型10处。

  (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井下开采矿山比较普遍存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尤其是煤炭矿山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冶、阳新、鄂州、巴东、建始、咸丰、秭归、竹山、南漳、荆门、应城、通山等地,且主要为煤矿开采区,其次为磷矿、铜矿、铁矿、石膏以及岩盐开采区。

  近年来,全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171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25处、小型143处。

  依据地面塌陷成因关系,由于井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诱发地面塌陷129处;由于抽、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42处。

  地面塌陷单坑面积最大者为磷矿,即荆襄磷矿朱堡埠矿区,面积达15.5×104m2.

  (5)地面沉降。

  湖北省发生地面沉降72处,鄂州市最多,达11处,其次是黄石市、宜都市、夷陵区、大冶市和阳新县等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在煤矿的有36处,铁矿18处,磷矿10处,石膏矿、岩盐矿各2处,另在铜矿区发生3处,萤石矿区1处。其中,应城市、大冶市地面沉降面积8.685km2,占全省地面沉降总面积76%。

  武钢程潮铁矿在岩溶塌陷产生的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的地面沉降,历年地面沉降总面积达1.5km2.

  松宜煤矿地面沉降分布于陈家河、鸽子滩、潭子口、猴子洞、朱家湾、田家坝等井田,面积45.5km2.区内岩溶发育,采矿规模大,以及矿床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降落均较大,在采矿和地下水综合作用下,地面沉降普遍较发育,其面密度平均为20.14个/km2.

  (6)地裂缝。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裂缝45条,多为煤矿、磷矿矿山,主要发生于保康县、巴东县、钟祥市、夷陵区等地。其中大型6条,中型7条,小型32条,影响范围89.04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8.59万元。

  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7月~2005年3月,发生大型地裂缝2条、小型1条,影响范围6.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宜昌中孚化工有限公司(桃坪河磷矿),2003年8月20日发生中型地裂缝,影响范围1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7)矿坑突水。

  全省共发现矿坑突水矿区37处。矿坑突水主要发生在鄂东南金属矿山和鄂西煤矿。矿坑突水有四种情况,即溶洞突水、冒落塌陷突水、老窿突水以及水仓破坏突水。以溶洞突水为主,其它三种情况少见。按最大突水量分,大于2000m3/h有12个矿区,占1/3,最大达23976m3/h;2000~1000m3/h有8个矿区;小于1000m3/h有14个矿区;另有3个矿区无记载或不明。

  1.2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全省采矿场占用破坏土地:10917.0507公顷,固体废料场占用破坏土地:1804.9605公顷,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690.4525公顷,地面塌陷区破坏土地:366.9414公顷;破坏耕地:1886.784公顷,林地:3302.3414公顷,草地:963.8313公顷,其它类型土地:7626.4475公顷。

  1.3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

  全省固体矿产开采疏排地下水产生水均衡破坏的矿山企业46家,其中典型矿区17处,疏干漏斗面积达369.28km2.黄石市、大冶市、鄂州市、阳新县的铁矿、铜矿和煤矿,宜昌市的磷矿区,钟祥市荆襄磷矿,松宜煤矿等大中型矿山企业集中地区尤为严重。

  1.4 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

  (1)土壤污染。

  矿山“三废”的排放,致使矿山及矿山周围地区的土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应城市卤水公司王井采卤区的生产废水排放,因其氯化物、硫化物等含量高,导致土壤中氯化物、硫化物等含量分别高达2.844%和0.210%,(而土壤中氯化物含量大于0.40%,即为盐渍土,而大于1.0%时为盐土。)使其周围大约300亩耕地次生盐碱化,农作物无法生长,造成土地荒芜。

  (2)尾矿库溃坝。

  湖北省曾经发生过2起矿山尾矿库溃坝事件,分别发生于大冶市和大悟县的铜矿开采区。其中大冶市新冶铜矿龙角山尾矿坝溃坝灾害最为严重,尾矿库在封库废弃后,于1994年7月大暴雨期间,大水浸漫,引起库坝溃决,溃口宽约30m,洪水夹带尾砂以54.4m的落差倾泻而下,下泻尾砂和水总计4000万m3,造成大坝下游金湖乡的李德贤村大半个村庄倾刻间夷为一片废墟,致使28人死亡,80多人受伤,房屋554间倒塌,公路和桥梁被毁,2.7万亩农田被掩埋、毁坏等。

  (3)水土流失。

  矿山开采活动,尤其是露天采矿场常大量破坏植被和山体,还有废石、废渣等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松散固体物质,极易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据襄樊市地矿局对全市26家矿山企业抽样调查统计,襄樊市年水土流失面积为332.30万m2.

  (4)地表水污染。

  矿山企业附近的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其废水废液(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洗煤水)、废渣(尾矿、废石、煤矸石)淋滤水的排放场所,成为纳污水体,而遭受污染。我省有较多的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直接遭受其污染,河流有府河、文峪河和尖岩河等,湖泊有大冶湖、磁湖等,其污染程度与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联。总体上,湖泊受污染的程度比流动性河流严重,大型湖泊比小型湖泊污染程度低。

  (5)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的污染,一般多发生于矿山周围地区。其污染的原因,主要由废水、废渣和尾矿堆经淋滤水下渗或污染的地表水下渗所致,全省大多数矿山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地下水的污染。

  2防治对策研究

  2.1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现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活动,而且威胁着矿区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采矿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一些受害单位和个人不得不把矿山企业推向法庭,一些村民集体到上级部门上访告状,形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矿山环境问题,使得矿山与矿山之间、矿山与村民之间、矿山与当地政府之间矛盾和纠纷重重。

  湖北省近年来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专门针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2.1.1 国家扶持资金

  国家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主体因历史原因灭失或不明,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及重点矿山历史遗留问题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3]530号)的有关规定,以及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鄂财建发[2004]27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国务院的关怀与部署、中央财政的支持下,2003年至2008年度,湖北省组织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共41项,治理经费13780万元。其中,2003年度3项,治理经费700万元;2004年度6项,治理经费1520万元;2005年度2项,治理经费900万元;2006年度10项,治理经费3100万元;2007年度10项,治理经费3600万元;2008年度10项,治理经费3960万元。

  2.1.2 地方自筹资金

  地方自筹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土地复垦工程。

  湖北省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开始于1999年。首先在我省鄂东南黄石、大冶、阳新等地的铁矿、煤矿矿山开展,直到2005年才在宜昌市的磷矿矿区以及其它矿区逐步推广。

  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资金来源于矿山企业自筹,主要工程手段有: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水利工程(涵管、沟渠)、其它工程(植树造林、配套服务设施)等,其工程实施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善矿区自然环境以及以新增耕地为目的,实现当地的耕地占补平衡。武钢大冶铁矿洪山溪尾矿坝土地复垦项目、大冶市还地桥镇太平山铁矿土地复垦工程等5项工程累计投资686.59万元,新增耕地面积82.6347公顷。

  2.2 防治对策措施分析

  综观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现状,以往防治重点主要放在:矿山地质灾害(危岩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治理恢复、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面塌陷区等)复垦绿化或综合开发利用、矿区地下水系统水均衡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

  (1)通过对矿区内危岩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的恢复治理工程,保障了矿区及周边交通设施安全与通畅,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2)通过对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面塌陷区等占用破坏土地的恢复治理工程,复垦或综合开发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有效地解决当地人民群众耕地较为紧张的矛盾,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如房地产、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的繁荣和发展。

  (3)通过矿坑水排水管网改造、水质处理,有效控制矿区水均衡破坏影响范围,缓解当地人、畜用水问题。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科学规范开采相结合,延长了矿山企业服务年限,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5)通过城市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营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景观工程,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2.3 对策

  一直以来,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得到了湖北省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府立法、行政管理、技术保障、恢复治理以及综合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加强法制、法规建设,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备用金制度。

  (2)开展全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3)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有效遏制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局面。

  (4)加大矿山“三废”综合利用研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5)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

  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科学技术水平又相对落后。此前,大中型国有矿山均设立了矿山环境保护机构,但一般仅进行“三废”量和质的监测,隶属矿山管理,缺乏行政监督的职能。矿山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矿山尾矿坝及废石堆稳定、地面塌陷等问题非常突出,对其动态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矿业“三废”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研究;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与研究,并根据宜景、宜林、宜草、宜渔等不同情况具体灵活运用,通过示范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

  下一步工作建议如下。

  (1)针对湖北省矿业集中区以及典型矿区,开展高精度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防治规划制订工作。

  (2)根据湖北省已有治理项目的治理经验,结合其它省、市的成熟经验,开展矿山治理方法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治理水平。

  (3)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延伸矿山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对矿山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1] 张金林,许彦平,蒋卫萍,等。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06.

  [2] 张金林,朱洵。2006~2015年湖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R]。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06.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6

  [关键词] 资源开发利用 环境保护 优化利用

  1.前言

  随着经济快速迅猛的发展,社会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近而对矿石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这就给矿山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机遇,利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矿山环境系统也产生毁灭性破坏。如何在环境容量之内有效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我们首要先解决的问题。

  2.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生与激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我们可知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从,互为存在的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破坏也不例外,矿石的开采,一定会伴随着对矿山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

  2.1 对矿山植被的破坏

  首先矿山项目在设计的时候,依据矿石储量的形状设计的采场及相关矿石、废岩堆场和暂时不能利用矿石的堆场及连接采场和排土场的运输公路的平面占地对原有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其次,在采场穿孔、爆破、铲装、运输等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对采场、公路周围的植被的破坏也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扬尘在飘落的时候,对植物底部根茎会造成堆埋现象。吸收植物内部的水分,并且使植物的堆埋部分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近而使植物干枯而死。再次,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在有大风的时候,会发生大规模的沙尘暴。下风向的扬尘能飘飞到几公里之外。对整个采场周围的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

  2.2 对地下水循环的破坏及废水的污染

  随着采场挖掘深度的不断增加,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的循环系统,使整个采场成为一个由四周向中心渗水的漏斗。采场内的矿坑涌水含有高浓度的固体悬浮物(SS)和各种矿物资元素,使本可以循环作用的地下水变成了有严重污染的废水。同时采场附近的办公区生活污水,含有超标的固体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对矿山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

  2.3 固体废物、噪声和振动的污染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废岩、第四系、铌矿和稀土;锅炉灰渣以及办公垃圾,在大风大雨等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对周围植物、地下水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噪声和振动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主要来源于采场的爆破、穿孔、铲装和运输等。振动主要产生在露天开采时的爆破。

  2.4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主要为露天采场穿孔、爆破、铲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爆破产生的有害气体CO、NOx;柴油设备及矿岩运输汽车尾气;锅炉房产生烟尘和SO2;煤堆场粉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随着矿石产量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加剧。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

  2.5 放射性元素的污染

  矿山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例如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射线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组织器官、造血干细胞等有很强的破坏性,会导致各种神经和心血管疾病,使采场工作的所有人员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例如白血病的发病率就是普通人的6倍。

  3.治理依据及措施

  3.1 环境保护设计依据及环境保护标准

  3.1.1 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6年6月29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4月29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物资源法》(1996年8月29日修订);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3.1.2 环境保护标准及级别

  ①《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②《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II二时段标准;

  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二级标准;

  ④《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III三类标准;

  ⑤《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⑥《一般工业固体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3.2 各种污染物的处理

  3.2.1 采场和生活废水的处理

  露天采场矿坑涌水,主要污染因子为(SS),经采场储水池沉淀后,设计考虑尽可能回用于生产,用于除尘用水、道路洒水、排土场扬尘洒水及绿化等,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生活污水经WSZB—4型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处理后用于采场和排土场洒水扬尘,均不外排。

  3.2.2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

  为减少粉尘的产生量,露天开采项目采用湿式凿岩,爆堆撒水等扬尘措施。露天爆破产生污染物主要为无组织粉尘、NOX、CO等,采取撒水抑尘措施,可以使采场周围粉尘浓度

  3.2.3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主要噪声源为矿岩采剥、运输和各类风机,此外还有爆破噪声。设计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钻机、空压机、运输设备均为流动源,其噪声主要影响采场内部。采场周边有200m爆破安全圈,对采场噪声可起到几何衰减作用。风机加装消声器。各设备噪声经距离衰减后其噪声值约为50db(A),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III类标准限值要求。爆破工序产生的噪声标准为瞬时标准,持续时间短,影响较小。

  3.2.4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由于放射性污染的危害特点,我们没有着实有效的防效措施,只能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时的发现发病隐患,及时治疗,把放射性污染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3.3生态变化及防范措施

  3.3.1地形地貌变化

  原有地形特征的消失,被采坑取代,在开采的同时,兴建对应的排土场,由于铁矿,混合岩,第四系及稀土白云岩分别堆至采场周围,随着废石的堆置,原有地貌同样发生了变化,被各种废石堆置而成的山丘取代,在采场闭坑之前应在废石的堆置点绿化,减少沙尘污染,在闭坑之时,可以用废石作为填坑的原材料。

  3.3.2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

  露天采矿工程的矿床排水流干会形成一定范围的降水漏斗,破坏局部的水文地质环境。针对采场的特性,我们可以在采场周围培养大批的绿化带,尽量努力来减少由采场的水土流失而引起的整个地区的环境恶化。

  3.3.3植被绿化

  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在可绿化工业场内种植乡土树种,以改善环境空气,对于采场和排土场应做到边开采,边绿化复垦,当工程服务期满后,采取全面复垦工作,恢复和重建该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3.3.4环保人员的培养和普通员工的环境教育

  矿山开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建立一支有专业素养的环境保护人才,保证当地环境规则的有序进行,同时应组织员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增强普通员工的环保意识。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顺利完成做铺垫,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4.结束语

  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我们知道矛盾双方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是会发生转变的,由斗争方面转向相互促进的方面,这就启示我们应利用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特性,抓住矿石开采和环境保护矛盾双方的利益转化的条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争取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7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篇8

  【关键词】矿山 地质灾害 防治方法

  一、提高认识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1)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环境化学勘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一篇:最新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内容,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