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印度种姓制度范例,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范例篇1
[关键词]印度;现代化;社会分裂
印度同中国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个亚洲大国,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都被迫走上了一条寻求民族复兴,梦想国家崛起的漫长而又痛苦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化在印度的启动稍稍早于中国,约开始于19世纪早期,在英国殖民者一步步的蚕食过程中,现代化的曙光也逐步洒落在这片神秘而又古老国度的土地上。当中国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才刚刚开始面临着列强瓜分和暴力破坏的时候,印度已经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统一治理之下,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正如马克思的精辟论断所言:“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随着建设铁路、敷设电报、建立现代企业、实现农业商业化、推广近代教育、实行世俗政策、引进议会民主制的因素等,也就往往意味着现代化的启动。[2]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以及社会现代化历程后,经过长期的反殖民斗争,印度到二战后还基本完成了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目标,开始了自主独立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和拉・甘地领导下,印度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具备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工业技术水平令人瞩目,特别是以软件、信息通信等高精尖技术而闻名世界,一度享有“世界办公室”的美誉,印度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世界上又一台经济增长的巨型引擎,印度正在快速崛起,与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之间形成“龙象之争”的态势。
但是,工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化,印度发展的前途也绝不能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印度炫目的现代化成就下仍然存在着如美国现代化学者英克尔斯所言“只有某个小部门已经现代化而有大片传统主义穷乡僻壤”那样对比鲜明的社会现实,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发展困境。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形形的教派斗争与冲突,界限明晰的种姓对立,日益严重的贫困与失业境况,根深蒂固的社会陋习,不断增长的恶性暴力犯罪事件等等这些都成为困扰印度这头“巨象”前进的阻碍因素,使其陷于困顿与崛起之间。
自80年代现代化研究在中国史学界兴起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印度现代化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就已经开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对印度现代化问题关注颇多,专著和论文不断涌现。学者们大多或对印度问题的某一方面加以关注,强调其对于印度现代化进程的不利影响,如传统种姓制影响、腐败问题等,或将印度现代化困境归之于几个主要因素,如政治民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文化的异化等等方面,但是都没有从整体上对印度现代化陷入困顿的原因作出总结性的回答。本文旨在梳理概括前人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印度现代化所面临困境的形成原因做一系统性的总结,为进一步研究的进行提供参考。
一、种姓制下的社会分立
凡是到过印度或对印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现代印度社会中的种姓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印度现代化已走过漫长的路程,现代化的成果在今日印度也随处可见,但种姓势力和种姓观念在印度社会仍顽强地存在着,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印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马克思也曾指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3]因此,想要探究印度现代化进程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对代表着印度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种姓制度不进行一番探讨是不可行的。
盛行于印度次大陆达三千年之久的种姓制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血统论的特征。在这种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被认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天生被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在这四大种姓之外还存在着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贱民,这些种姓之间尊卑分明,社会地位不可变更,不同种姓的人必须严格分离开来。出生在婆罗门家庭的是婆罗门,出生在贱民家庭的就是贱民,婆罗门的血统天生纯洁高贵,贱民的血统则生来污浊低贱。一个人的血统出身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决定了能否接受教育,能够从事何种职业,决定了他能与社会哪个集团的成员交往,与谁通婚,也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虽然独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种姓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等级结构已经不具有合法依据,原先的几个种姓也逐步结合形成三个种姓集团:高级种姓、中等种姓和低级种姓集团,但是印度人深受该制度传统的浸染和熏陶,在社会上仍然留下了根深蒂固的种姓观念以及强大的种姓势力。这些种姓观念、种姓势力以及其所产生的种姓问题都人为地给印度社会造成了分裂,给现代化发展设置了重重的阻碍,严重地阻碍着印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印度中的种姓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歧视迫害贱民,认为血统有清浊之分;二是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处事考虑种姓背景。[4]贱民是印度社会中最受压迫和歧视的社会阶层。贱民不仅像社会中其他劳动人民一样遭受剥削和压迫,处于贫困状况,而且还被社会上其他人当做污浊的人,被摈弃在社会之外,被剥夺了做人的一些基本权利。随着印度现代化的不断进行,作为原种姓制度核心的贱民制受到一定的削弱和限制,但是贱民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占贱民人口90%以上的农村贱民在经济上受到高种姓地主的严重剥削,城市贱民由于受到歧视也很难找到工作,这就更加剧了贱民的痛苦程度。到1980年,印度全国两千万贱民家庭中,66%都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他们贫困,营养不良,居住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没有接受教育和医疗的机会,在政治上就连最起码的人权也得不到保障,随时遭到歧视、、迫害和残杀,印度全国迫害贱民的案件逐年增加。即使在现代印度,贱民已经得到政府的保护性优待,一些贱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进入了企业或政府部门,但是贱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得到晋升和提拔的机会也很少,更多是被中、高种姓势力或是利用或是排斥。如某邦一名贱民出身的国大党党员在一次大选中当选为议员,要求担任党议会党团里的一名书记,但是由于遭到其他种姓出身的党内议员的反对而落选。歧视贱民的不可接触制严重妨碍了印度人民相互之间的团结,不时发生的迫害贱民的暴行,不仅给贱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给印度带来了动乱不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6]然而,印度社会不仅存在中、高种姓与贱民之间的对立,各个种姓集团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对立与排斥关系。比如在职业市场中,求职者的种姓背景仍然是雇主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某个种姓开办的企业往往雇用同种姓的人就职,种姓商店、场馆甚至学校也到处存在。在印度,“种族忠诚(Caste Patriotism)和种姓主义(Casteism)比民族主义更加流行,这一事实对印度的民族整合来说是威胁也是挑战”。[7]种姓内部的上层为了在激烈的政治经济竞争中加强同一种姓联合来壮大自身的力量,大力呼唤种姓观念意识,建立各种种姓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谋取自身及本种姓阶层的最大利益。当有权势的种姓集团利用这种办法在政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排斥其他种姓阶层时,这便意味着政府甚至在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经济机会方面就会偏袒特殊群体,排斥其他群体――通常是低级种姓。几十年的政治歧视给予了上层种姓接受教育和攫取资本的特殊便利,让他们成为富裕阶层的主流,可以从国家日益增长的财富中受益。根据种姓划分经济权益,并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加以落实,这种做法完完全全地扼杀了一个民族的“公民才能”;也使得印度社会中种姓和少数民族的帮派林立。[8]印度是一个因为种姓制以及相伴而生的种姓观念与种姓势力而四分五裂的国家,这使得印度的大多数公民不可能有效地参与经济的或政治的发展进程。
二、宗教斗争下的社会对抗
除了因几千年的种姓观念而造成印度社会分立外,还有另外一种是因为长期宗教斗争所形成的社会痼疾使得印度社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相互对抗。
和种姓制的历史差不多一样悠久,印度的宗教斗争从古代就已经开始,那时主要在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四大本土宗教之间展开的。自12世纪末13世纪初,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地区以来,印度次大陆的宗教斗争冲突就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育印度教的矛盾。在英国殖民统治前后以及独立之后,这种矛盾从此都一直贯穿整个印度社会。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习俗矛盾甚多,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更是两教上层斗争的焦点。英国殖民者利用两教矛盾对印巴予以分治,使得两教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大规模的教派仇杀给两大宗教的信徒留下了深重的心理创伤。双方因为教派成见、现实的利益冲突以及难以化解的历史问题而互相仇视。在现代印度内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教的互不信任。具体说来,又可以体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是语言问题。在印度的多数穆斯林都使用乌尔都语,仅次于印地语的使用人数,是印度的第二大语言。它与印地语在北印度对地区官方语言的争夺一直很激烈,在一些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北方邦,许多穆斯林不满于印地语成为该地区的指定官方语言,要求给予乌尔都语同样的地位,但是都遭到官方的拒绝。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乌尔都语才以政府条令而非立法的形式在一些邦获得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但是后来又都随即取消,并且大多数的邦都对乌尔都语的学习、交流使用加以限制,直至本世纪初,乌尔都语仅仅取得了辅官方语言的地位,或者被视为在某些地区使用的特殊用途的一种语言,把乌尔都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努力仍然未果,长期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满足,这使得伊斯兰教徒对在政治上占优势地位的印度教势力非常不信任,也十分不满。
第二个问题是教派利益之争。这个问题主要以发生在1984年北方邦莫拉达巴德的流血事件和低级种姓的印度教徒改宗状况为典型。发生在1984年的这起事件是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争夺该地区的铜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而起。由于在莫拉达巴德,印度教业主的店铺生意清淡,仅仅勉强维持度日,而穆斯林业主则货源充足,又从外地接来大量订单,营业兴旺,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兴建清真寺和学校,因此遭到印度教徒们的极端仇视,将这样的情况认为是在印的穆斯林在一些境外伊斯兰国家支持下抢夺印度教徒的饭碗和生意,对穆斯林教众大加迫害和残杀,这一教派屠杀惨剧震惊了全国。
此外,在印度一些农村地区,信奉印度教低级种姓常年受到印度教高级种姓的严酷迫害和压榨,生活难以为继,由于受到伊斯兰教所宣扬的内心信仰、宗教简朴以及教派和睦等等教义的吸引,往往选择放弃原来的印度教信仰而改宗伊斯兰教,甚至出现整村整村的低种姓群体集体改信状况。一些印度教狂热分子利用改宗大肆渲染,危言耸听地说,这是伊斯兰教蓄谋扩张的表现,是对印度教的进攻。[9]还蛊惑道,伊斯兰信徒们梦想利用民主制度在印度建立穆斯林的统治。在这样的舆论宣传下,多地都出现了各种针对穆斯林或是改宗伊斯兰教的信徒的迫害和残杀事件。如1982年初,在马哈拉施特拉就发生了印度教狂热分子残杀改宗伊斯兰教的贱民的案件。
两大宗教在印度的冲突斗争一方面是因为教派的偏见,印度教徒视留在印度的穆斯林以及改宗伊斯兰教的低种姓群体为不忠诚分子而加以仇视,穆斯林则因为在印人数较少而担心在民主政治中受到不公正的压制从而不信任占人口大多数的印度教徒;另一方面,印穆教派之争的幕后,是世俗政党、政客的显示政治利益之争,并不是真正的宗教狂热,一些政客为了捞政治资本常常打起宗教旗帜,使得印度政坛不时笼罩上狭隘的教派主义阴影。
三、贫富分化下的社会对立
印度独立以来,国民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也有较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据官方数据,印度国民收入从1950-1951年的1673.1亿卢比增长至1984-1985年的5701.4亿卢比,增长近3倍;同期人均国民收入从466卢比增至771.5卢比,增长率超过65%;按照当年价格算,同期印度国民收入从881.2亿卢比增至17320.7亿卢比,人均国民收入从245.5卢比增至2343.8卢比,分别增长18.66倍和8.55倍。[10]
然而这些绚烂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两个印度的存在:一个是高级技术和尖端工业、富裕的印度,另一个则是浸泡在贫困、失业、饥饿、疾病和无知中的传统印度。正如印度能源部长瓦桑特・萨蒂所言:“增长与发展仅仅限于印度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事实上在贫困的大海中建造了一个繁荣的小岛。。。。。。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立体的摩天大厦和五星旅馆为水平蔓延的贫民窟所重重包围。”[11]印度的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一小部分人手中,在印度,资产超过500万卢比的家族财团就有75家,根据1965年的数据,它们占印度全部私营公司的5.9%,总资产的46.94%,实收资本总额的44.1%。到1980年底,资产超过2亿卢比的大财团共有92家,它们的总资产相比1964年75家大财团的总资产数额增加了3.83倍。[12]家族财团基础雄厚,实力强大,虽有政策的严格限制,但是它们总能有各种办法绕过和避开,所以政府的严格限制并没有办法制止家族势力的增长,只能在速度上有所影响,家族财团的势力愈发强大。
与印度社会的顶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底层的亿万城乡贫苦大众。贫困线是指维持最低生活的标准费用,而这样的标准也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价格不断变化。据印度政府抽样调查,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在全国的人口比重中一直保持在39-50%左右。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贫困线规定为农村家庭年收入低于6400卢比,城市家庭收入低于7300卢比。按照这样的标准,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77-1978年和1984-1985年的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分别为3亿和2.7亿,占全国人口的48.3%和36.9%。[13]而印度学界和舆论界则认为,印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目自独立以来一直在增长,所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独立时的40%左右增加到80年代的50%以上。
印度贫困人口占总人口较重比例这一现实一方面对大众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印度的大多数人口接近或低于贫困线,除了勉强糊口外,没有更多的购买力。在印度,人均开支在1200卢比以上的人总共只有8000多万,仅仅约占总人口的12.5%,造成印度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14]另一方面,印度贫困人口占总人口较重比例的现实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也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收入低,微薄的仅仅能填饱肚子外,没有多余的支出来增加营养和改善居住环境。据80年代印度《经济时报》的报道,印度人每天摄取食物的热量仅为1949卡路里,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分别为2590卡路里和2282卡路里);印度人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为48.1克,达不到正常人每天需要的62克标准,比亚洲(57.8克)和非洲(56.3克)都要低。1982年,印度有8330万户没有合适住房,按五口之家标准计算,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住房问题,大众劳动者的住房既拥挤又破乱不堪;1981年,全国城市有2500万人住在贫民窟,1985年增至3310万人,约占城市人口的20%。严重存在着的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地撕裂着并深刻影响着印度社会。
四、结语
纵观整个印度社会,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社会分裂。而社会分裂给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国家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只有以全社会力量的团结融合为前提的民族国家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现代化。英克尔斯在对六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行研究后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得出结论:“这些只有某个小部门已经现代化而有大片传统主义穷乡僻壤的国家,如果想要避免可怕的全国性的分裂对它们产生影响,就必须寻找某种方法把所有公民团结起来并融合到社会的现代部门中去。”[15]印度的社会分裂由来已久,情况交错复杂,寻道之途异常艰难,非一时一人之功可以解决,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印度的社会分裂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政府和社会都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只有处理好社会分裂对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阻滞,印度社会才能在“印度道路”上继续前进,否则印度现代化成果将会因为严重的社会分裂而阻遏不前,尽付东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
[2]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页。
[4]洪笙:“从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问题看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5]A。赛义德:“帮助贱民的十亿卢比计划”,《印度时报》,1980年4月24日。
[6]陈峰君主编:《印度社会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378页。
[7]辛格主编:《社会变化中的种姓、社团与冲突》,新德里,1992年,第39页。
[8]林承节:《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9页。
[9]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4页。
[10]印度政府:《1985-1986年经济概览》,第105页。
[11]江春泽主编,《国际经济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页。
[12]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13]印度计划委员会:《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1990》第一卷,第33页。载《经济时报》,1985年11月29日。
印度种姓制度范例篇2
“印度崛起”是近年热议的话题。2005年底在德里20多天的访问,让我对“印度崛起”有了别样的亲身体验。按说1 5年后再访德里,应有一种全然陌生的感觉,但所见所闻却还是那么熟悉:住宅楼破旧不堪,贫民窟随意搭建,垃圾随处可见,乞丐到处游荡,公共汽车依旧爆满……
印度学者也普遍坦承,印度各类基础设施,尤其是水、电、气、通讯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尤其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需求,已成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短期内难以解决。
也有一点变化。德里与周边省份交界处的五个新区发展得相当不错,颇有印度崛起的气象。但尽管如此,至少从印度几大都市的总体发展面貌来判断,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事实,即过去1 5年来,印度经济常年的高速增长没有在“硬件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中体现出来。
印度已迈入经济发展的惯性加速阶段
为何如此不太张扬的发展面貌却与近年来如此张扬的“印度崛起论”相伴相随呢?这里面不能排除欧美人为炒作的成分。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非常“乐见”印度崛起,因为它们渴望以印度的“民主崛起模式”,来抗衡甚至抵消一个与其社会体制格格不入的中国“发展模式”。
然而,国际社会普遍看好印度崛起,还在于印度崛起同时拥有强大的自身优势。
比如,印度拥有大国崛起的充分潜质。从幅员、资源、人口、地缘、文明质素而言,印度拥有崛起为亚太乃至全球大国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印度拥有控制印度洋及其海上咽喉要道的地缘优势,这将成为崛起的战略依托。此外,两千万海外印侨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将便利印政治、经济、外交影响的快速拓展。
同时,印度已迈入经济发展的惯性加速阶段。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印度年均GDP增速高达6%。这是除中国之外经济增速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另一大国。随着印度基础设施供应环境的逐渐改善,制造业也会迎来快速发展期,其产业结构将逐渐由过去的以服务业为基础、高新科技为龙头的布局向劳动密集型与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转变,后发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而且,安全高效的金融体系,相对完善的私企竞争机制,比较发达的高等教育,相对独立的司法体制,加之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印度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
印度还具备相对有效与多元的社会解压机制。尽管印度社会仍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如贫穷悬殊,地区发展失衡,大面积失业等,但千百年来,尤其是近50多年来,印度社会已形成了多种经济、政治利益能基本和平共处的框架。
印度人愉快指数非常高
重要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劳工规章、公务员体系、危机应急机制、弱势群体保障措施等体系,共同组成了一个覆盖社会各利益阶层的“维稳”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国家政策的严重出轨、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化而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从而保证转型期间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其中,、种姓制度等传统文化与保守理念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从宗教方面而言,印度人普遍信教,无神论者在印度是稀罕物种。印度人口中82.7%以上为印度教徒,另有11%左右为穆斯林。此外,还有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巴依教等教徒。世界其他地方存在的宗教,印度都有,故印又被称为“宗教博物馆”。虽有教派间的矛盾与冲突,但也使得印度流行忏悔文化,广大民众深受伦理道理与宗教信条的严格约束,安于现状,注重来世。
印度种姓制度在高低种姓之间,尤其是在高等种姓与占印人口三分之一的贱民之间形成了一层坚厚的绝缘膜,客观上减少了高低种姓之间因直面对接可能导致的生理与心理的激烈冲撞,从而也减少了不少社会矛盾。
虽然印度低等种姓人群也拥有不少本种姓的政党与政治组织,但这些组织的上层人士往往又关注自己的政治权益,他们只是在选举期间体恤一下下层种姓的民情民意,一旦执政他们很快就被上等种姓的思维与习惯所同化。结果,经过选举的短暂喧嚣,一切又复归平静。高低种姓生活在各自的种姓社会,互不干扰,相安无事。
这些传统的思想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广大印度人“非分”的物欲追求,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过高期盼,甘于简单与平淡。实际上,印度人不管贫与富,其愉快指数都非常高。2005年10月,欧洲一家民调机构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都市中,若论GDP,印度首都新德里只能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幸福指数却排名第4位。反差之大令人咋舌,但这是事实。
印度人乐于纵向比较,而不“擅长”横向比较。也就是说,他们更愿意与长辈的生存状态比较,如果有进步,哪怕进步了一点点,他们也会感到知足。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文化及其浸淫而成的生活态度将印度社会转型本应遭遇的阵痛降至最低。
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确保崛起进程不被中断
印度整个社会,传统与现代呈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和谐相处与彼此包容。大大小小的历史古迹与奇奇怪怪的现代建筑摩肩接踵,毗邻而居。马路上挤满了各类交通工具,既有发达国家不太常见的奢华轿车,也有第三世界惯见的破烂汽车,更有大量的三轮车(机动,人力与畜力都有)穿行其中。而德里地铁甚至可与发达国家新建地铁相媲美。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对待交通事件的态度出奇地平和。他们对于一般的磕碰事故似乎并不放在心上,彼此解释几句就完事大吉,极少有人为此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动粗。
穿行在德里的大街小巷,也很难看到印度人行色匆匆,反而总能碰到三三两两的印度人――不管是衣着极其光鲜的绅士还是衣衫褴褛的苦力――在悠闲地喝着甜茶,聊着天。在德里,除了一些政界要员、社会名流的深宅大院有较为明显的安保系统外,很少见到居民住宅楼上安置了大大小小的防盗设施。
尽管印度社会很难出现中国式的跨越式发展,但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年均GDP增速有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且整个社会又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这个国家的崛起难道不是必然的吗?难怪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05年2月在其《2020展望》中首次将印度和中国并称为“未来亚洲崛起的两大国家”。
印度种姓制度范例篇3
天竺。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正名为印度。印度是一个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人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并有许多发明,例如阿拉伯数字、国际象棋、甘蔗制糖法等。近代印度陷于政治动荡,一九四七年获得独立,但分离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印度社会中曾经存在过严格的阶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个阶级。除此之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阶不属于这四种种姓阶级的贱民。当时种姓间不得通婚,违者处罚相当严重,甚至可能处死。尽管如今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因“种姓制度”千年来根植于印度教的信仰中,除非抛弃信仰,否则低阶种姓终其一生都受其教义的束缚。
印度种姓制度范例篇4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来源:文章屋网
印度种姓制度范例篇5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都是当今世界人口和疆域大国。双方在近代都遭遇了西方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民族独立后,基本上处于相同的发展水平(1949年,印度略领先于中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落后于印度)。当然双方不同之处也有,比如印度完全成为西方的殖民地,中国则依然保持了形式上的独立。西方撤离后,被认为留给印度两项宝贝:英语和民主制度。而中国则走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过双方制度虽然不同,但巧合的是,双方都采用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下的中印两国虽然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特别是中国还发生了十年,但当去世时,中国仍然略领先于印度。看来,西方在印度留下的两个宝物并没有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
除了全球通用的GDP这样的指标,在社会发展上,印度也同样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的腐败是这样的:搞定了中央,搞不定地方,搞定了政府,搞不定议会,等到全搞定了,又选举了。印度文盲率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仅为百分之四。印度贫困人口达4.5亿(这是按印度官方的统计,仅为联合国每天消费一美元标准的三分之一)。按联合国标准,中国贫困人口为1亿左右,按中国自己的标准,则为2000多万。在不满5岁的印度幼童中,有43.5%的孩子严重营养不良,比非洲的比例还要高。所以印度的预期寿命仅为64岁,远低于中国的73岁。对于印度,一言以蔽之:虽然有选票,但仍然在挨饿和居无定所!至于基础设施,印度更是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官员开玩笑说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基础设施指的是什么。不管是机场、铁路、公路、建筑、电力,简直都是一团糟。茅于轼先生曾这样点评:我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去了印度,印度的基础设施非常糟糕,不是一般的糟糕,是糟糕到了极点,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效率降低得非常厉害)。
当然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衡量,印度最触目惊心的依然还是广泛而又根深蒂固的种姓等级制度以及对妇女的歧视。印度目前有超过1.5亿的贱民,他们在印度被认为是“不可触摸的人”。低种姓的人所受歧视之严重可从如下一起悲剧略知一二:今年5月,查尔肯特邦的印度国大党民选议员勒克拉因女儿与低种姓的青年相爱,为了挽救家族荣誉,勒克拉便指使别人杀死了青年。这在印度视为光荣的“荣誉谋杀”。受过良好教育、民选的议员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更可想而知。至于女性受到的歧视,也可从如下事例得以验证: 2010年4月1日,印度终于颁布《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保证了女童的受教育权利。
民主与腐败共存
可以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却也是一个贫穷、落后、腐败、族群歧视严重的国家。那么这一切的根源何在呢?显然,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就需要从制度本身寻找原因。
首先,我们还是要先看看西方的民主是如何成功的。西方的民主制度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出现、工业革命、城市化(英国1851年城市人口就超过农村人口,现在的印度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全球殖民以及逐步扩大的投票权。简而言之,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之前实行今日典型的民主制度:多党、普选。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之前,实行一步到位式民主制度的,没有一个取得西方式的成功。这是印度民主表现如此糟糕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印度6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印度政党的领导权都是继承制的,或者是在儿子、女儿、遗孀、女婿中展开竞争。也有部分学者干脆把印度从民主国家行列中除名。
印度在社会、经济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过早建立了民主制度,导致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印度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人炸。到目前,印度人口已突破12亿,再过不到20年将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可是印度的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我们设想一下,13亿人的中国缩小三分之二多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印度正在一步步接近这个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印度经济在90年代开始起飞,但失业率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出现了世界经济史上少有的例外。放眼全球,如果经济发展起来之前就已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唯一的解决之道只有计划生育。但在印度的民主制度下,哪个政党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哪个政党就会在选举中丢掉政权。最后再也没有一个政党敢于逆民意而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印度人口突破10亿、11亿、12亿。可以说,人炸不仅是民主无法解决的,反而是民主这种体制阻挠了问题的解决。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众所周知,任何宗教都有愚昧之处,基督教甚至导致了西方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但基督教通过宗教改革,基本克服了其弱点。印度教最大的问题在于种姓制度,但印度一直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宗教改革。所以,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故我地存在。种姓制度在产生时就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制度,其对印度经济消极影响之大难以估量。比如一是只允许同一种姓的人在一起工作,二是泯灭作为常人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因此,在印度想在一地建立拥有大规模劳动力的工厂是不可能的。只能在不同的地方才能召集到足够的同一种姓的人去劳动。现在在印度的乡村不同种姓的人住在同一村里的不同区域。印度除了贱民阶层外,另外四大种姓下面还有1500余种亚种性,不同种性的工作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这阻碍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实现。但在民主制度下,竞选各党不仅不敢对宗教势力动手,反而要借助宗教势力的支持以赢得选票。
产业方向有待商榷
印度由于有着庞大的人口,其最大的资源就在于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因此,从就业角度讲,从发挥全球比较优势讲,印度全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印度却走向了发展软件业这种高智商、高投入但产业链极短、拉动力很弱、对解决大众就业无甚帮助的发展道路(而且和西方的竞争相当激烈)。而原因仍然在于民主。因为,要发展第二产业就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可用的劳动力。然而,在印度,要建一条高速公路,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有一户百姓不同意拆迁,这条高速公路也得告吹。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印度只有一条高速公路的原因。而严重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电力,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严重匮乏。
更要指出的是,印度虽然是土地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而且耕地面积超过中国,但却解决不了全国的温饱问题。根据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的饥荒指数,印度排在88个国家中的第66位,中国排在15位, 而凡倒数30位的国家,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粮食问题的国家。印度农业落后的一个原因也同样和民主制度有关:地方官员出于选举的需要热衷于给农民补助,立竿见影,但却不愿意进行长期的水利投资。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慰问敬老院的心得体会,慰问敬老院
本文目录一览: ★、 慰问敬老院的心得体会篇1 ★、 慰...侦查工作方案,侦查
本文目录一览: ★、 侦查工作方案篇1 ★、 侦查工作方...上半年工作总结,上半年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上半年工作总结篇1 ★、 上半年工...新时代好少年500字,新时代好少年
本文目录一览: ★、 新时代好少年500字篇1 ★、 新时代...交心谈心谈话记录范文,普通党员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10篇
本文目录一览: ★、 交心谈心谈话记录范文篇1 ★、 交...项目规划发展计划书,发展规划
本文目录一览: ★、 项目规划发展计划书篇1 ★、 项目...清理垃圾心得体会,垃圾清理
本文目录一览: ★、 清理垃圾心得体会篇1 ★、 清理垃...大创项目开题报告,大创
本文目录一览: ★、 大创项目开题报告篇1 ★、 大创项...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代写范文,工作总结代写
本文目录一览: ★、 新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代写范文篇...高考化学水解知识点大全,水解
本文目录一览: ★、 高考化学水解知识点大全篇1 ★、...市场营销个人优秀毕业论文,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本文目录一览: ★、 市场营销个人优秀毕业论文篇1 ★...贫困补助申请书,困难补助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贫困补助申请书篇1 ★、 贫困补助...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猜灯谜活动
本文目录一览: ★、 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方案篇1 ★、 闹...工作心得体会,工作心得
本文目录一览: ★、 工作心得体会篇1 ★、 工作心得体...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
本文目录一览: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篇1 ★、 椭圆及...服务礼仪站姿800字,礼仪服务
本文目录一览: ★、 服务礼仪站姿800字篇1 ★、 服务礼...宪法手抄报文字内容简单漂亮,宪法知识手抄报
本文目录一览: ★、 宪法手抄报文字内容简单漂亮篇...供应商管理方案,供应商管理
本文目录一览: ★、 供应商管理方案篇1 ★、 供应商管...学生个人学年总结,学年自我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学生个人学年总结篇1 ★、 学生个...运动会开幕式领导致辞模板,运动会开幕式致辞
本文目录一览: ★、 运动会开幕式领导致辞模板篇1 ★...关爱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女性健康讲座
本文目录一览: ★、 关爱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十篇篇1 ★...预算管理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 预算管理管理制度篇1 ★、 预算管...休假通知模板,节假日放假通知
本文目录一览: ★、 休假通知模板篇1 ★、 休假通知模...舒婷《致橡树》仿写,舒婷致橡树
本文目录一览: ★、 舒婷《致橡树》仿写篇1 ★、 舒婷...关于党课学习心得体会,党课感想
本文目录一览: ★、 关于党课学习心得体会篇1 ★、 关...施工单位建设工程竣工报告范文,竣工验收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施工单位建设工程竣工报告范文篇...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商鞅变法的性质
本文目录一览: ★、 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篇1 ★、 历...铲运机安全操作规程,自行式铲运机
本文目录一览: ★、 铲运机安全操作规程篇1 ★、 铲运...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 幼儿园中班教案篇1 ★、 幼儿园中...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最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本文目录一览: ★、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反思最新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