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工程管理

作者: 猫宁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4-0010-2.5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时,不仅存在理工类土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同类型院校即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对这一新专业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健康地发展。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设措施: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中,毕业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只占了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来自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目前人才市场非常缺乏既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另外在国际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而往往是合同意识、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等工程管理水平。而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非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财经类院校比土木类院校应该更具优势,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专业的建设应以此为导向,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工程管理行业脱节,不为企业所欢迎。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建设法规知识。那么,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涉及土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建设法规4个方面的知识。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模块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4大子模块支撑:基本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模块、选修提高模块。具体是:模块一—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政治修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英语应用知识、身体素质等。模块二—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模块三—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建筑经济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等。模块四—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1.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见表1)。

  3.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内容(见表1)。

  4.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理论选修课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艺术等多方面课程,实训课程如表2所示:

  三、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有类似专业转化而来,主要有原建筑管理、建筑经济、投资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二是新成立的专业,直接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前一种情况设立的专业基本体现各校原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后一种则专业综合性更强一些,这一点从各校的教学方案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我校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大多数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突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以适应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其次,知识面要宽,既能适应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工作,又能在房地产行业、涉外建设项目中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扩大就业面。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2

  多明尼克大学布伦南商学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图书情报学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学院还联合设立了工商管理图书情报双学位硕士[4],其目的是为大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培养管理者。双学位硕士课程里包含有知识管理,旨在传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讨论知识资产对组织的价值,研究知识获取、评估、评价、管理、组织和传播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本课程还要求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演讲,以获得实践和经验。另外,多明尼克大学还开设有一个知识管理证书的认证课程[5]又称学士后课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为给有意从事知识管理者一个知识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拥有任何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都可以申请该认证课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信息政策、组织分析、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工具和技术。

  2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和全球商务与知识管理研究选修系列课程[6]。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是ischools的成员之一,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7]。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工具技术,帮助学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的信息部门中工作。为了能管理组织的智力资本,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决定组织的基础架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本和相关术语;知识管理的历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课程。

  3澳新及港台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3.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所调查的3所澳大利亚大学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知识管理专业设有知识管理的选修课程,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文凭项目开设了全面的知识管理课程。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服务中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系统与技术。悉尼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硕士学位课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有知识管理硕士专业。具体见表4所示。(1)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学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在职学生,且只招收已经拥有信息和知识管理对应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知识管理理论,并更深一步学习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例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科学,信息架构,知识管理)。课程目标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借助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ALIA)和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协会(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2)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专业[9]。通过研究分析知识管理的文献和课程可以发现管理、技术和信息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基础学科,而知识管理的专业学习中这三个核心主题领域的覆盖率存在着普遍差异。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着超过其他知识管理专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通信与信息学院还有两个与信息研究相关的硕士专业: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与信息需求。该专业把这三个基础学科(管理、技术和信息)并重,并把它们看作知识管理的三大支柱学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课程和论文或者只通过课程来完成学业。选择课程和论文模式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6门选修课程并提交论文;选择只修习课程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

  3.2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在被调查的6所大学中有4所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成功大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工学院为工程科学系在职硕士班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管理学院在本科的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和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为管理学院博士开设有一门知识管理开放课程,为知识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资讯管理系和商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该校的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系统教授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台湾义守大学的管理学院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另外电机资讯学院资讯管理与医学院的医学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为咨询科学系的学生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中国香港地区有2所高校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的信息系统学院为商务资讯系的硕士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同时还设立有电子商务及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该硕士学位针对有本科学历证书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商务人士开设旨在培养有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具体见表5所示。(1)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图书信息学系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管理学院的资讯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商学研究所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课程,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资讯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10]旨在给学生一个关于知识管理及实践的综合视角,包括概念、理论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开发知识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参与一个知识管理相关的小组项目,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环节。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知识管理学程源自于英国,是学校为了帮助特定群体的学生达到特定学习主题所规划的学习经验总和,并且透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来达到学程教学目标[11]。(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知识管理教学、研究和推动其应用方面设置灵活,开设有香港及全国唯一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12]。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均衡的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使其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设计与实现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热门话题。该学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做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创新经理、知识管理员和各种顾问等,或在组织和公司从事知识审计和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了给学生最大的便利,该专业采用两种模式,学生选择其一修完30学分即可顺利得到学位。模式一要求学员修完10门课程,包含5门知识管理必修课,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至少两门选修课;模式二要求学员完成7门课程,包括5门必修课,至少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完成学位论文。

  4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在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或不够公开,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调查不够准确详细,只有少部分学校在其网站对本校的部分精品课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大纲。在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联系后,综合得到中国大陆开设过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识管理课程全部开设在研究生阶段[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授课、课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课程从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资源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和自我知识构成诊断、知识社区与团队写作、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价值链分析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开设有知识与创新管理课程。采取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维度,阐释知识和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知识与创新管理的前沿问题为核心,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与创新管理的真谛。课程以三个案例和一个测试为核心,重点讲述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的机制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类型与竞争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创新体系与创新架构;创新过程管理:从创意到财富;创新范围: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从模仿到超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信息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组织学习与创新;知识与创新团队的管理。(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的先驱者,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管理教育[14]。表7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概览。对于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管理教育,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档案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管理”选修课,由不同教师任教,教材选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识管理学概论》[17],参考张润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和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应有的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视角全方位地构建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在硕士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研究方向,情报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档案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数字档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科学研究方向。博士阶段设立有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方向,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管理流程和实施步骤、公司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并开设多门知识管理相关学位课程如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科学研究。

  5国内外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颁布了六项知识组织相关国家标准[15],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虽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对比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给我国大陆知识管理教育的启示如下:

  (1)尽快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及早设置知识管理专业。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立了知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台湾大学也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等等,这些知识管理专业拥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知识管理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仅是一门课程,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这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价值[21]。

  (2)完善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丰富知识管理的教育形式。国外和港台知识管理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而且知识管理教育形式丰富,形成了以正规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使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22],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教育,使得知识管理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知识管理学科的活力,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良性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硕士层次,在承担培养大批次优质人才的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机构开设了知识管理课程。且教学形式上大都局限于传统正规教育模式,只有清华大学的总裁培训班开设了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为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知识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不利于知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完善知识管理教育在我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

  (3)依托相关学科,发展知识管理教育。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下同时开设了多门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大学在图书信息学系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又在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课程,这些课程与所在学科相联系,使得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满足了社会对不同方向知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高等教育现阶段也处于依附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但仅出现在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鲜有其他学院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院中的知识管理课程数量少,基础薄弱,往往只能传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要发展知识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关学科中根据本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广泛开设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就业方向,扩大知识管理的影响力,夯实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基础。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3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到“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再到“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大政方针的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形式加快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也在发生深刻的

  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知识产权从没有多少人理解关注的冷僻词汇,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如: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整体质量不高;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对政府政策依赖程度高;侵权现象严重、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知识产权执法、诉讼等领域法律空白点较多等。作为知识产权工作重要主体的企业中,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基于当前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企业从事法务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经验,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对于企业如何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见解,希望对于相关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有所启发。

  1 企业?@?管理工作局限于专利申请工作,无法有效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在目前的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然而,多数企业的专利工作仅仅局限于专利申请,而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又局限于申请等日常事务,专利管理人员只是被动地开展专利申请工作,只相当于公司专利接口人员,从而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研发工作乃至于与企业发展之间完全脱节。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不仅不能有效与研发工作形成合力,甚至与研发工作背道而驰:需要保护的没有保护,不需要保护的申请了许多专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没有发展规划及侧重点,工作取决于领导个人喜好,并且朝令夕改,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全面发展。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维护企业利益。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专利管理人就需要打破为申请专利而开展专利工作的思维壁垒,在开展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中,需要深刻地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企业研发规划及研发进度、企业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只有这样,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在开展专利工作中,才能站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度考虑专利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才能制定科学、具有前瞻性的专利给管理工作规划,才能有效梳理专利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管理制度及流程,使得专利管理工作不仅与公司研发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使得专利管理工作与公司的发展规划及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结合。例如: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只有对企业研发工作规划及进展有着明确的了解,才能在专利管理制度及流程中科学地设置开展不同专利工作的启动节点,才能将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不仅有效保护研发成果,并且以专利工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专利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根本宗旨。

  2 企业对专利工作的专业性认知不足,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低端重复

  任何一个企业,即便没有专门法务人员,也会聘请专业律师作为企业法务顾问或者在企业面对法律问题时及时聘请律师来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由此可见,当前企业对法务工作不仅重视程度较高,对法律工作专业性的认知也是准确的。然而,对于专利工作(包括企业专利管理、专利、专利诉讼等),人们对其专业性的认知却存在较大的偏差和误解。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企业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兼任,甚至是刚刚入职人员兼任。由此出现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将专利工作理解为专利申请,甚至更加狭隘地将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理解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接口人员。这样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提高,而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性认知不足,使得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而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重视知识产权专业性,导致企业专利工作低端重复。

  面对上述困境,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设置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避免企业专利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由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培养而成)。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内部体系、制度、流程有着明确认识,具备开展各项专利工作的专业知识,从而将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引出低端重复的困境。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优势还在于,他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在开展工作中能够站在企业本位立场,而不像外聘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对企业内部运营存在隔膜,无法深入企业内部开展工作,使得企业专利工作始终无法有效发展。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还能够依靠专业性知识,再结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及企业制度及流程的了解,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专利发展规划、工作体系、制度与流程。在研发的各个阶段,能够确保专利工作适时地介入研发,有效保护企业成果、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还有助于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无视、科学的专利管理体系。

  3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人为干涉因素过多

  随着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对专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企业开展专利工作中,普遍存在专利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一个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刚刚熟悉专利管理工作,又更换其他人员从事专利管理工作。这样更换的人员又要从头开始工作,导致企业专利工作始终低端重复。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存在专利管理人员个人性格、作风、责任心决定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现象。不同专利管理人员知识、经验不同,导致同一个企业专利工作开展大起大落,甚至前后矛盾。这样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缺乏延续性。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企业对建立专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即便建立了专利管理体系,开展专利工作中仍然未能扭转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所属行业、研发水平、市场特点等因素,建立科学、规范的专利管理体系,依靠制度和流程推动专利工作,而非仅仅将开展专利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身上。专利管理体系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立足于解决以下问题:(1)专利管理工作与研发工作的关系,专利管理工作并非高高在上,并非对研发起到引导作用,而是两者相辅相成,专利工作基于研发创造开展,以维护企?I科技创新成果、防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为目的;(2)建立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固然重要,而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能够在公司有效实施以及是否对企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在建立管理管理制度与流程过程中,既要防止花费很大精力制定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又要避免制定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时闭门造车,站在专利管理部门本位立场,导致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成为公司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的障碍;(3)兼顾各方利益。研发人员是开展企业专利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专利管理工作中,既要时时维护企业利益,又要适当照顾研发人员利益。只有这样有效调动相关研发人员创造性与积极性,有效确保技术人员研发过程中创造的技术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成果,从根本上实现维护企业利益的目的。

  4 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研发活动相互脱钩,无法有效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关于专利管理工作与研发工作的关系定位,并非像有些人说的,专利工作能够对研发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这实际上背离了专利工作的本质,而且往往会影响到研发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专利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对于研发工作的积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专利管理工作中,专利管理工作应该立足于专利的专业性角度,开拓研发人员研发思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在企业研发工作中有效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有意识地及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将知识产权中的最新技术,作为新的研发工作的起点,确保研发工作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避免低端研发或重复研发,确保在研发的不同节点最有效地开展专利工作,最为有效地发挥专利管理工作对研发工作的积极影响。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专业内涵 知识体系 全生命期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建筑经济与管理或者建筑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在国际范围内其英文名称大多为Construction Management。比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并把CM课程作为CIOB特许建造师教育框架的基本课程。李世蓉教授,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内部发起了对建筑管理内涵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的专题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业化、专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设项目本身以及建筑技术、投融资模式、采购方式、运营维护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学应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学、建筑业产业管理学和建筑企业管理学三部分内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的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虽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显著扩大,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工程管理的内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时特指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有时指一种事业,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过程。尽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显著扩大,逐渐渗透到国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矿冶金、信息等各行各业。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因此,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畴。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原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或方向)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见图1)。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属于管理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作为该学科下设专业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不能涵盖“泛工程管理”内涵,它并不包含“工业工程”等管理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程管理专业也并不等于单纯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还包括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内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录外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等学校中已有283所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完全没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财经院校开始的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都立足于土木学院、建筑学院的工程专业开设。因此,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可以归类为建筑工程管理,即狭义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框架知识体系

  本质上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门类。按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体系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建筑产业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学科知识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

  (一)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法规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管理关系,如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建设单位(发包人)与施工单位(承包人)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纪律等。从立法层次上,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建设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四个层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技术依据,受各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约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或支撑,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加入WTO之后,我国也将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

  (1)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和直接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环保、节能等技术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术法规,强制执行。

  (2)对不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技术法规强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按照陈述性模式制定技术标准,属于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推荐自愿采用。

  (二)建筑产业管理

  广义建筑业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及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科研等。其产品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产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是建筑业真实的活动空间。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其他建筑业。建筑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场管理及行业管理两方面。

  广义的建筑市场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以及有关机构。建筑市场上的交易物种类繁多,包括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劳动力、建筑材料、施工机具、运输服务、建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1.建筑产品供求机制

  建筑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数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建筑市场买主可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向来是最大的买主。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建筑业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荣与萧条的更替。长期看,建筑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城市化进程呈现S形曲线,建筑业增长速度呈现倒U型。从供应的角度看,建筑业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询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资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建筑市场价格机制

  建筑市场产品定价存在三种模式,市场定价、计划定价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指导定价。计划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价格均进行管理,典型的定额计价方法属于这种类型;指导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进行管理,而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政府对于建筑产品数量和价格都放开,全部由市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指导定价模式。

  3.建筑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市场有效竞争,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开,避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

  ②避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

  ③反不正当竞争,规避腐败。

  ④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⑤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建筑市场化准入与开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采取准入许可制度,即企业资质许可和执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进入我国建筑市场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同时,建筑市场国内开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规则实施了国际开放。

  5.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企业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以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组织形态,这些可以归纳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当前,建筑产业及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

  6.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建筑质量与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筑质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伤亡的首要因素。过低的建筑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7.建筑业制度和技术创新

  建筑业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下大力气突破,利用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全面推进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解决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8.建筑行业培训与教育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设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动建筑业良性稳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完善相关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是一项基本任务。

  (三)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和其他咨询企业(招标、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按照西方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承包商和咨询类企业两大类。建筑企业管理主要侧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者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其内容一般包括:

  1.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筑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国有建筑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并提高竞争力和自负盈亏能力,改善经营生产效率。

  2.企业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在经营领域、主营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打造企业的特色和特点,其中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组织机构等的相应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以及承揽任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经营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4.企业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全部围绕着建设项目展开,所以其管理以项目现场管理为主,强调项目管理方式,强调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技术系统。它由功能面和专业要素组成。比如,一个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等组成。而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力系统、消防、通风系统、通信、多媒体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梯等许多专业要素组成。这些专业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共同组合成教学楼功能。

  1.了解建设项目环境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等。

  2.确定建设目标

  除了传统的目标如质量、费用、时间三者之外,还需要关注安全、环保、与环境协调等因素,并且努力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

  3.熟悉工程建设模式

  这些工程建设模式包括代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总承包模式,还有以融资为目的的 BT、BOT、TOT模式等。

  4.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设程序划分,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设计和施工)、竣工投产使用阶段;按照管理主体划分,包括业主方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供货商项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内容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等。

  四、结论

  从学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与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并列,属于泛工程管理范畴。从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实际情况分析,除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外,绝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狭义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畴。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设项目、建筑企业和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产业管理、企业管理和微观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任宏。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5

  从近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可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多数是到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做现场施工技术、工程监理和施工预算;还有去咨询公司做造价和工程招标;少数到开发公司项目部做房地产策划、工程管理或造价。发展方向一般包括两方面:

  1.商务性岗位

  学生首先在工程项目部的经营、合同等部门工作,做项目前期的投标、施工过程的成本核算、施工预算,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经验积累,再承担工程项目副经理,主要负责商务方面的工作;再经过一个阶段的锻炼,到企业商务性部门承担部门副经理、企业商务性部门的经理等工作。学生还可以直接在造价咨询机构工作,做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经过长期的锻炼,成为造价咨询机构的负责人。

  2.技术性岗位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到现场承担项目的技术性工作,主要管理工程质量和技术,然后做项目部的总工程师或负责技术的副经理,再承担项目经理,然后再发展成为企业负责技术的部门经理或企业副经理,最终承担企业经理。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在商务性岗位还是技术性岗位,都需要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以扎实的工程技术及识读土建施工图做基础,施工图是描述工程建造的语言工具,而施工规范是房屋建造的施工标准;其次才需要平衡好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知识结构,处理好博和精的关系。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大学科为依托,培养方案采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三方面课程结构体系。

  1.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及其应用课程等。

  2.工程管理的专业平台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四方面。

  (1)技术平台课。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生产工艺、作业方法、操作技能、设备装置的总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且科学技术已渗透到包括建筑工程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土木工程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区别工程管理与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突出标志。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管理的技术平台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城市规划、建筑材料、工程施工技术等。就一般院校而言,工程力学、工程结构通常被列为考试课。

  (2)管理平台。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类主要课程包括六门,分别是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本平台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体,多门管理课程均被列为考试课,有些院校还开设系统工程、建筑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3)经济学平台课程。工程管理专业经济类课程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工程经济学、金融与保险、工程估价等。本平台以工程经济学和工程估价为核心,通常被列为考试课。

  (4)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法律和合同平台课程包括经济法、建设工程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工程合同管理等。由于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加之工程结构复杂、专业性要求较高、施工露天作业时间较长,较之其他生产行业,工程建设所具有的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都相对较大。这也决定了管理者在工程的实现过程中需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法规实际运用能力,用法律手段维护工程实施的正常秩序和工程参与方的合法权益。

  3.专业方向课程

  方向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某一方向能力的学生需要开设的课程。

  (1)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有工程项目管理(二)、工程合同管理(二)、建设项目评估等。

  (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有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营销。

  (3)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课程有工程造价管理、工程估价(二)、项目投资与融资。

  三、工程管理专业面对就业市场需求的竞争力分析

  从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和工程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老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工商管理、法律专业。从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其课程体系设置是非常完善的。学生围绕几门核心课程(即经济与管理)及其它课程的学习,经济与管理方面功底非常扎实,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建筑市场需求的岗位往往是先有专业技术,然后发展为具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起源虽然是以土木工程为依托,却在技术方面学的广而不深,没有突出特色的技术课程做支撑,考查课科目较多,在技术岗位竞争中常常弱于土木工程;而在造价与施工现场管理的课程体系方面也没有显示出本专业的特色,与土木工程相比依然没有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而基本功较为扎实的管理、经济与法律知识对刚刚就业的学生又难于有用武之地,只能是在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积累或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的过程中显示出工程管理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就业趋势日趋紧张,建筑企业需要的是有专业技能的人员。由此而来,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课程体系应面对就业市场需求而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上充分展示出工程管理的优势,展示出现场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与造价等方面的特色。

  四、改革与思考

  从就业岗位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往往是从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或工程估价起步,工作内容与技术平台课程紧密相关,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薄弱而不太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从学生就业岗位发展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与课程体系设置比较进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建设

  (1)加强涉及核心课的工程技术知识,在强化工程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知识等土木工程知识的同时,还应突出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的支撑体系;

  (2)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力学理论在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中的计算与应用,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力学知识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意识,减少或避免今后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技术是施工现场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专业课学习中,很有必要增设《施工现场安全设施计算》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识读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图纸,鉴于工程管理学生识图能力较为欠缺,有必要单独开设本课程,为学生进入造价或现场施工岗位奠定基础;

  (4)在学会识读各种结构施工图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计算不同结构体系的工程量;

  (5)普及推广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上手快”,在招聘时要求学生有专业实践经验,如果学生会应用计算机软件,就业渠道又会加宽。总之,本科阶段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

  2.工程管理教材的选用与更新

  工程管理专业需要的土木工程知识与土木工程专业是有区别的,土木工程更注重于设计阶段的地基基础及结构理论知识,而工程管理应注重于施工阶段的结构与基础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教材选用上不是简单的用土木工程教材,减少学时,而是应站在工程管理的角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地基基础与造价的关系、与施工的关系,培养学生首先有工程技术思维能力,而管理意识贯穿于工程建设之中。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虚拟施工现场进行部分主要专业课的课程实习;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习,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经常举办研讨会,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

  4.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消化、理解、吸收及应用的重要环节。对工程估价、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应根据各种结构体系(如砌体结构、框架结构等)设置课程设计。工程结构的课程设计不应沿用土木工程专业,不应仅做楼盖设计,而应从一个简单的结构体系着手,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个建筑整体,而不是局部,由此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进而学会做工程造价,对组织现场施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能综合应用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与今后工作方向紧密结合,选题应有一定难度、深度和广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阶段不适宜做论文。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应该对工程管理的实务十分了解,对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融会贯通。总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是具有工程管理领域综合性知识的人才。按照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广博、全面和综合性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综合性知识,应注重知识的更新,成为学习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6

  Abstrac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bility targe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rs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were revealed。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3]袁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6(3):91-92.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篇7

  工程管理专业在我国前高校拥有的数量很少,十年期间该专业停办从恢复工程管理专业(1980年代初)到现在也就是二十多年时间,相对于土木工程等专业,其存在及发展时间很短。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与教材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工程技术类课程的问题一直相当突出一程技术类课程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因其工程技术知识太弱而导致毕业后工作适应差,进人角色和上手慢,基本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专业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无法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应有作用和基本优势。比如学生看图困难很大,看不懂施工图纸;编制工程估价时不会计算工程量;施一〔组织设计不会做,甚至在学校时就没有做过;基本建筑构造不清楚等等。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专业恢复时存在,而且在现在也仍然存在,且相当突出,需要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 一、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 应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我国学者吴永祥,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修改建议,主要体现在: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接受过工程管理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吴永祥教授把学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拓宽。不仅局限于工程管理,而是拓展为工程建设管理和工程管理领域。这是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和就业面宽的考虑,避免人为地局限了专业适应性,是很重要的。 2.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技术类课程的要求分析 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要求里面,排在第一项的就是“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即“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第二大部分即“具备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应注意这里的“具备”应理解为“掌握”,而不是泛泛的学习、了解,也不是一般性的“掌握”,而是要求比较扎实、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也是工程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根本差别所在。具体来讲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必须依托于土木工程技术基础而存在,而工商管理专业不必依托于某一专门的技术而存在。 3.技术平台课程的内容技术平台课程的内容包括: 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应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技术等。这些课程涉及到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基础内容,比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还有助于形成学生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课程,比如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等。 二、技术类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养目标及方案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市场需求的驱动导致其发展速度过快,现在全国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三百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学校是原本没有土木类工程专业的,因此无法借助于原有的土木类专业的力量来支持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教学。 其突出问题有:培养方案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构建的基础工作不够。如教材问题,当前不少是搬来、拿来的,而不是应工程管理专业的特定需要而“量身定做”的。还有直接将建筑学类专业使用的技术类专业课程的教材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类专业课程使用。 2.教学方面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涉及到力学、建筑学、测量学、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城市规划、建筑力学、施工技术等等。客观上需要各校不同的系或者学院的老师教授这些课程。问题在于他们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学习、掌握的这些技术类课程的目的、要求、深度、广度等均不一定清楚,甚至是比较不清楚。造成在实际操作中,或者是简单地对学生放宽、降低要求;或者删减部分内容,导致内容不完整,破坏了其系统性。甚至出现了敷衍塞责的现象,学生们有很大意见。 3.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上遇到的特殊困难 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而学校、老师缺乏对他们的指导,甚至一些老师在认识上也不尽全面和准确。 工程管理专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基本上可概括为四个支柱,即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技术是排在头一位。技术类课程与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的内容性质、知识特征、学习方法等均截然不同,技术类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总体学习也造成了一定困难。 4.学生对技术类课程认识比较混乱 由于针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够,对学生的专业生涯设计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不了解,特别是对于技术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竞争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在学习中迷失了方向,缺乏基本的动力。或者陷人实用性,即比较认真地学习自认为对将来有用的东西,而对于自认为将来用处不大甚至无用的东西则不肯下功夫学习。学生们往往简单地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是学习管理的,而不是学习技术的,以致认为管理课程有用,而技术类课程无用。也有个别学生怕下苦功,觉得管理类课程似乎好学,没有烦琐的计算、抽象的推导,考试也容易通过。对于培养方案有着不正确的态度。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部队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个人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中班心理健康《微笑的力量》教案,微笑的力量


Copyright © 2022-2024 www.juzici.com

All right reserved. 猫宁早安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