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英语打招呼范例,打招呼英语
英语打招呼范例篇1
一、活动目的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完成各种教学目标,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活动是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明确的目的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
如字母教学,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跟字母宝宝们打个招呼。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会几种简单的打招呼方式,他们很乐意和可爱的字母宝宝打招呼,而同时由于所会的打招呼方式不多,比较容易掌握,因而运用也相对自如,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倍感有趣。在学这个新教材之前,我们的学生曾经在一、二年级接触过26个字母,但听说读写不是很熟练,甚至由于时间的问题,可能遗忘了部分字母,此时让他们机械地重复字母,学生一定会厌烦,而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学习字母时,学生很感兴趣,叫得也特别响。在说得比较熟练的时候,我还把这些字母做成头饰,让男女生表演字母间的对话,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要求,促使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更多的句型用到表演活动中来,在字母得到了巩固的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生活化
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相应的语境中运用,学生只会考试不会交流,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更有甚者知识学过不用就忘记了。而我们的课堂作为英语学习的主阵地,就应该针对这种弊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中运用自己学习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Are you…?”句型时,第一个班我让学生之间操练这个句型,可是学生无精打采,甚至有人说过了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课堂设计,就发现了问题:学生之间其实都很熟悉,你再让他们明知故问: “你是某某某吗?”有一种为教句型而教句型的感觉。所以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猜一猜已经认识的课本人物,通过听他的声音猜猜他是谁。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以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来读、演、说,教师来评价,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听,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但可以令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评价,并以此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在请学生读句子之前,先给听的同学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一评谁的语调最好,谁的声音最响,谁的表情最形象。学生有了这个评价标准,在评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当轮到自己读的时候就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表现、提高自己,即使是自认为读得不够好的学生,也可以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表情或者响亮的声音,从而提高自信。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让学生定,但一定要在读书活动之前明确,以利于活动的开展。新教材从三年级起,还特意在每个单元最后安排了Ticking time板块,在自评表中罗列了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评价表上的相关活动,由小组表演后再进行自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活动要注意延伸
英语打招呼范例篇2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
在教材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
3.称呼语
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我们在教材出现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Wang“的情况,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Smith“、”Aunt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Zhang,Nurse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4.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称赞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
A:Yourcoatlooksnice。
B:Thankyou。
6.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8.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 ;Festival,theDragon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俗也很不相同。如:在节日中,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接受后一般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打招呼范例篇3
1.称呼语。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lom”;。又如学生把“王老师”;“唐秘书”;、“张护士”;称为TeacherWang,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等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做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4.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 are you。Mrs Read?”;“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人教社JEFC Book l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英语打招呼范例篇4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中因对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不了解交际文化会直接影响交际。因此,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以及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包括中职英语教学在内的整个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文化差异常常对学生造成干扰,主要表现在:
一、打招呼
打招呼与聊天:人们在交往中一般都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进行交际。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常用“你吃了 吗?”,“你去哪儿了?”或“你要去哪儿?”(实际上并非关心其结果)作为打招呼用语;常以年龄、婚姻、薪水等个人情况作为聊天的话题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了?”,“你要上哪去?”。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或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对中国人打招呼的用语、聊天的话题,他们会误解为在被人监视。西方人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并且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二、称呼语
中国人习惯在职务、职业、军衔的前面加上姓来称呼对方,比如:“李秘书”,“王老师”,但在英语中不能用Secretary Li”或“Teacher Wang”。在英语中teacher只表示一种职业,不能用于称呼;汉语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称呼对方“老师”表示对人的尊敬。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老师= Teacher。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张医生”、“王护士”称为Secretary Li,Doct or Zhang,Nurse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只有少数的几个词(如professor,doctor,mayor,judge,gernal) 可以放在姓的前面。
三、感谢与答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3中Tom向一位policeman问路,当Policeman为其指路后,有这样一段对话:“Tom:At the corner of Church Street and Ocean Avenue? Oh,yes! I know that bookstore。 Thanks for all your help,officer。 Policeman:You‘re welcome。”在此,别人为自己指路后,Tom谢谢对方,对方用“You’re welcome”来表示“不客气”。其他表示感谢的结构“Thank you”,“Thanks a lot”等在英语中用得非常普遍。对礼物、邀请、帮助或主动提出的帮助等表示感谢,汉语和英语之间是有很大区别。例如:英美国家的人收到礼物,连声叫好,并欣然当面打开,然后说“thank you”来表示很喜欢对方送的礼物。而中国人收到礼物,则放在一边,更不会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四、称赞、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表现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 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在接受赞美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用词上有明显的差异。当有人夸奖你某事做得好时,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会说:“我做得不好。”以示谦虚。又如,一位女士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人们会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她会说:哪里。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则应说:Thank you。 或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 以表示欣赏和感谢对方的赞美。
四、 隐私
按照语言学家沃尔豪德的定义,禁忌语是特定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以Privacy(隐私)的问题为例,《美国旅游便览》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私人问题在甲国可以提出来, 但在乙国则不应该谈。比方说,美国人可能会问:‘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你有几个孩子?’‘ 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没有假期?’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问题不算是纯粹的私人问题。……请你明白,因这些话的本意是友善的,是对你关心,不是对你无礼……中国人见面通常是问:“How old are you?”“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re you married?”。在英美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格拉德斯通曾经指出:“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因此,在英语教学教学中,一定要融入文化教学。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但要做一个语言的教学者,还要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运用正确的英语、地道的英语、得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策略研究[M] 。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
英语打招呼范例篇5
关键词:英语 文化 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花好月圆”,英语为the flower is good and the moon is round,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是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与英美人进行交往时,就会引起对方的误会,发生不必要的误解。下面是英美人在问候、告辞和称呼上的礼节习惯:
(一)Greetings 问候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说:您上哪去?(Where are you going? )。而英美人见面时如果是上午则说:Good morning。 如果是在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在傍晚就说: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 或How’s life? 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或Hi。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
(二)Parting 告辞
到别人家串门或作客,告辞时,英美人习惯说:“I should go now。” 或 “ 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辞时从不说:“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为在英语里,“I’ll go first。”的意思是:“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 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 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 w me。” 即:“时间不早了,客人们该离开了。我先走给大家起了头,其他客人也应该马上离去。”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
热门推荐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对口支援
本文目录一览: ★、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篇1 ★、 对口支...最新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本文目录一览: ★、 最新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篇1 ★、 最...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总结,推广普通话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总结篇1 ★、 推...英语寓言故事,英文寓言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 英语寓言故事篇1 ★、 英语寓言故...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国防教育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国防教育心得体会篇1 ★、 国防教...童年读书笔记摘抄,童年摘抄
本文目录一览: ★、 童年读书笔记摘抄篇1 ★、 童年读...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
本文目录一览: ★、 土地流转合同篇1 ★、 土地流转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文目录一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篇1 ★、...大二学年个人总结,大二学年个人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大二学年个人总结篇1 ★、 大二学...最新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最新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篇1 ★、 最...交流研讨主持词,研讨会主持词
本文目录一览: ★、 交流研讨主持词篇1 ★、 交流研讨...专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专业市场
本文目录一览: ★、 专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篇1 ★、 专...旧货市场论文,旧货市场
本文目录一览: ★、 旧货市场论文篇1 ★、 旧货市场论...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1 ★、 教...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建设
本文目录一览: ★、 团队建设方案篇1 ★、 团队建设方...值周工作总结,值周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值周工作总结篇1 ★、 值周工作总...培训的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
本文目录一览: ★、 培训的心得体会篇1 ★、 培训的心...胡同文化教案,胡同文化
本文目录一览: ★、 胡同文化教案篇1 ★、 胡同文化教...员工管理手册范本,员工管理手册
本文目录一览: ★、 员工管理手册范本篇1 ★、 员工管...以国防为主题的征文,国防
本文目录一览: ★、 以国防为主题的征文篇1 ★、 以国...授权管理制度,授权管理
本文目录一览: ★、 授权管理制度篇1 ★、 授权管理制...初三入团申请书范文,初三入团申请书
本文目录一览: ★、 初三入团申请书范文篇1 ★、 初三...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
本文目录一览: ★、 幼儿园德育工作总结篇1 ★、 幼儿...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制度建设
本文目录一览: ★、 完善管理制度篇1 ★、 完善管理制...共享经济的思考,共享经济
本文目录一览: ★、 共享经济的思考篇1 ★、 共享经济...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
本文目录一览: ★、 年度财务报告篇1 ★、 年度财务报...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
本文目录一览: ★、 科学计数法篇1 ★、 科学计数法篇...结对共建表态发言稿,结对共建
本文目录一览: ★、 结对共建表态发言稿篇1 ★、 结对...《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本文目录一览: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个人介绍怎么写,个人介绍怎么写
本文目录一览: ★、 个人介绍怎么写篇1 ★、 个人介绍...